安庆E网

搜索
楼主: 过河卒子

[区县窗口] 《卒子走遍安庆》长篇“卒子游记”(建议从后向前看)——到访安庆212乡镇1518村居

    [复制链接]

11

收听

30

听众

5732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20-5-19 19:50:39 | 显示全部楼层
铁林徐氏祠堂太湖县第一苏维埃支部

第1964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走遍安庆》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民间部分,在搜集与整理“卒子游记”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描述,感谢大家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铁林徐氏祠堂太湖县第一苏维埃支部。
DSC_3874.jpg

    铁林徐氏祠堂太湖县第一苏维埃支部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弥陀镇铁林村高约五百余米的高山间。
DSC_3885.jpg

    弥陀镇铁林村曾是太湖县第一个苏维埃政权——铁林支部的诞生地,位于弥陀镇西南角,东西与刘畈乡九田、栗术两村相邻,西南面与本镇长林村接壤,北面紧靠本镇河口村,为太、宿、蕲三县之交点,由原李安、徐冲二个山头村合并而成,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行政村。
DSC_3895.jpg


    铁林村地处海拔800米高的铁林寨东北面,地形由南向北,向东大幅降低,绵延起伏,一条山河贯穿南北,呈一个大扇形状态,斜排地垅榜田居多,土壤以沙质土壤为主,土层较浅,盛产茶叶、板栗等。
DSC_3899.jpg

    卒子于今年五一期间到访坐落在太湖县弥陀镇境内的铁林寨,这里曾是中共党组织活动所在地。铁林寨苏维埃政权存在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它对宣传革命理想,教育广大群众,有力打击国民党反动派,扩大鄂豫皖苏区的革命影响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DSC_3900.jpg


    铁林寨山高林密,历史上曾有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七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都在铁林寨驻过军,铁林寨是太湖县革命老区的历史见证。
DSC_3902.jpg

  位于太湖县弥陀镇境内的铁林寨山势险峻,海拔800多米。民国时期铁林寨驻扎过红二十七军,成立了苏维埃政府,并建立了山区第一红色支部——铁林支部。
DSC_3903.jpg
  1931年10月,太湖县北中区苏维埃政府建立。红二十七军及地方游击队为避敌锋芒,转战到山高林密、地势险峻的铁林寨、兰家山(现分别规划到弥陀镇、刘畈乡),建立苏维埃红色政权。
DSC_3905.jpg

  铁林寨半山腰是铁林村和平组,原有几户人家都姓徐。据太湖县地方党史记载:长朱正得接到蕲、宿、太工委的指示,在小麦坪召集力量,召开成立苏维埃政府的预备会议。随后,他们到铁林寨徐氏祖堂宣布第一个苏维埃政府成立,并成立铁林寨游击队。
DSC_3907.jpg


  铁林寨各乡苏维埃政权建立后,中共党组织也有很大的发展。
DSC_3908.jpg DSC_3912.jpg

 
    苏维埃红色政权在太湖县诞生,是太湖县的第一支党支部,掀开了党领导太湖人民开展武装斗争的新一页。
DSC_3915.jpg DSC_3917.jpg DSC_3988.jpg DSC_4010.jpg

(本篇完)

广告2.jpg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30

听众

5732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20-5-23 23:28:43 | 显示全部楼层
奇隆禅庵寺石塔与百年古茶树

第1965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走遍安庆》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民间部分,在搜集与整理“卒子游记”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描述,感谢大家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奇隆禅庵寺石塔与百年古茶树。下图是卒子站在石门湖畔拍摄禅庵山,背后那座山才是禅庵山。
DSC_4274.jpg


    第一次去禅庵寺是大约七年前,一直骑着摩托车到了半山停车场,这次是专程到禅庵寺回访的。
DSC_4279.jpg



    禅庵寺安徽省怀宁县月山镇奇隆村,山因庵而得名。
DSC_4285.jpg


    禅庵寺据说是一座千年古刹,卒子对此一直持怀疑看法。民间说,禅庵建于梁朝,就是一千多年前。
DSC_4303.jpg


    资料显示,禅庵寺是千年古刹,地处北纬三十度的禅庵山中,最高海拔近五百米。
DSC_4304.jpg


    禅庵寺位于安庆市怀宁县月山镇禅庵山大约四十五十米的半山腰,在半山腰的山窝处。
DSC_4305.jpg DSC_4308.jpg



   《怀宁县志》卷九“祠祭”记载,“禅庵梁建在百子山云峰巅,为宝志大师过化之地。”
DSC_4322.jpg


  
    自前梁朝(502年)建寺后,即为九华山地藏王和观音道场。
DSC_4323.jpg
DSC_4324.jpg

    一条长长的山路,小部分早在明朝就修有石板,山下百姓在半山间修筑了一条石板路,可见当年禅庵寺香火的鼎盛。如今,禅庵寺早已不存,半山间卒子找到这样一座石塔。
DSC_4326.jpg

     文革期间,禅庵寺被毁,但遗迹尚存。如今重修的禅庵寺早已不是当年的那个禅庵了,但半山间的石塔,却默默躺在半山间的一块空地上,石塔青石制,现存部分是塔身中段,刻有文字,文字已模糊,中间有几个字依然能够看得出来,有“谢……,月吉旦”等等,卒子分析可能是清朝某个时期所立的祖师塔。
DSC_4327.jpg

     卒子二次到访此地,顺着寺后一条长长山路,前行寻觅遗迹。这是一条还存留有一点石板的土路,很窄。顺着山溪,路一直延伸到山脊。半山间,有一片茶园,卒子猜测这片茶园可能是当年寺庙里僧侣所植,后被遗忘。问过山下百姓称,这片茶园为野生,每年每家都能采个几斤野茶,味道特别香。
DSC_4356.jpg DSC_4360.jpg


    民间相传,地藏王当年曾云游过此山,打坐在“珠形”,原来天池后第三座山峦,故禅庵寺被世人称为“小九华”。再向前行,见到一个石塔盖,盖顶不存。同为青石制。
DSC_4367.jpg DSC_4371.jpg

    小九华奇峰矗立,高纵云端。李谪仙当年如果游历至此,会发出更加壮美的感叹!漫步林间小道,曲径通幽,引人入胜,茂林修竹,鸟语花香,真乃世外桃源。登高揽胜,身处“百子晓岚”之中,“龙山晓黛”、“石门秋泛”尽收眼底。若“把酒临风,宠辱皆忘,其喜洋洋者矣”。
DSC_4376.jpg

    唐朝诗人温庭筠为禅庵寺曾留下了千古绝唱:“禅庵过微雪,乡寺隔寒烟。应共白莲客,相期松桂前。”先贤咏叹,传诵至今,致令寺、山享誉千年。
DSC_4405.jpg


(本篇完)

广告2.jpg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30

听众

5732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20-5-24 13:11:02 | 显示全部楼层
宝坪赵氏家族墓群与赵畇墓

第1966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走遍安庆》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民间部分,在搜集与整理“卒子游记”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描述,感谢大家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宝坪赵氏家族墓群与赵畇墓。
2014100106 588.jpg


    赵氏家族墓群与赵畇墓位于安庆市太湖县北中镇宝坪村,是安庆最牛的家族之一,连续四代为翰林,李鸿章为此家族女婿,全国著名人士赵朴初就是这个家族涌现出来的杰出代表。
2014100106 590.jpg

    赵氏家族为清朝晚期全国的名门望族。赵氏家族的历史文化对晚清的皖江文化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2014100106 599.jpg

    赵畇在赵氏家族的兴盛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其墓为研究皖江历史文化、赵氏与李鸿章家族的兴盛史、以及研究赵朴初的思想文化,都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
2014100106 600.jpg

    赵畇墓,位于太湖县北中镇宝坪村筏形组,墓座东朝西。赵畇墓为堆土式墓,墓前有三块墓碑,为三人合葬墓,有三层拜台,整体呈半圆形,墓圹用石块垒砌,墓今保存完好。 2012年6月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4100106 602.jpg


     清朝光绪三年(1877年),赵畇病逝于安庆,葬于太湖县北中镇宝坪村筏形组。
2014100106 603.jpg

    赵畇(1808-1877年),字芸谱,号岵存,晚号遂园、遂翁,安徽安庆府太湖县人。晚清大臣,李鸿章岳父。清朝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编写《漕运史》,特旨上书房行走,教授皇子读书。出为安庆知府,组织团练镇压太平军。赵畇一生著有《遂翁自订年谱》一卷、《遂园诗抄》六卷。
2014100106 604.jpg


    赵畇是赵文楷之子,幼孤,为清朝状元赵文楷之遗腹子。清朝嘉庆十三年(1808年),出生。寡母王夫人原本就生活清苦,又遭分家变故,困窘可想而知。赵文楷故旧得知其身后凋零,家境贫寒,纷纷解囊解囊相助,真乃雪中送炭,使赵家生活状况有所好转。为使家学得以延续,王夫人不惜变卖家产,延聘当地名儒授诸子读书。年幼的赵畇发奋攻读。
2014100106 607.jpg
  早年师从余尔康。清朝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编写《漕运史》,特旨上书房行走,教授皇子读书。已故政协副主席、杰出的宗教领袖赵朴初先生的太曾祖父。
2014100106 609.jpg


    清朝咸丰三年(1853年)癸丑年,这一年是清文宗大位第三年。太平军席卷东南各地,占领南京,工部侍郎吕贤基奏请与赵畇、给事中袁甲三和李鸿章创办团练,制定《团练章程》六条。咸丰六年(1856年),赵畇出任广东惠潮嘉道。清朝同治元年(1862年),赵母病逝湖南长沙,后运回安庆与赵文楷合葬于仙人打坐山,借居安庆李蕴章家中。同治三年(1864年),辞官归里,主讲于安庆敬敷书院,奖掖后进。
2014100106 610.jpg

    赵畇中二十八岁时顺天府举人。三十四岁,考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在翰林院期间,赵畇除四次任乡、会试考官外,还多次参与编纂官修史书,编写《漕运史》、《宣宗皇帝实录》(稿本)等。由于勤奋敬业,人品端严,咸丰帝特旨简拔赵畇为上书房行走,以授皇子贵胄读书。
2014100106 611.jpg


    赵畇创议编辑《筹办夷务始末》。“欲取当时一切陈奏,悉行抄录,不遗一字,亦不更一字,汇成一本,名目‘筹办夷务始末’,进呈乙览,以备检查。”由于此书监修总裁官是咸丰帝师、协办大学士杜受田,后人多认为编撰此书出于杜的建议,赵畇之名遂被杜所掩。
2014100106 612.jpg

    时太平军乍起,不久席卷东南,清军节节败退,局面几乎不可收拾。咸丰三年(1853),太平军占领南京,改名天京,与清王朝南北对峙,分庭抗礼。清廷不得已实行坚壁清野,令被兵各省自办团练,以剿灭“发匪”。据《清史稿·吕贤基传》,工部侍郎吕贤基赴皖主事,“奏调给事中袁甲三、知府赵畇帮办团练防剿,又调编修李鸿章等襄军事”。于是赵畇以广东知府衔,不久又升以道员衔帮办团练。
2014100106 613.jpg


    赴皖定宜后,赵昀奔走于团练事务,制定《团练章程》六条,刊播各处。据民国《太湖县志》,当年四月,赵畇回到故乡太湖创办团练,太湖有团练自此开始。咸丰四年(1854年)初,赵畇染疴,在袁甲三营调养。是年十月,太平军与清军在太湖县城外激战,城破,清官兵千余人被杀,太平军占据县城,时赵氏家眷因避于赵家河而得免,但家中藏书数千册被烧毁。时袁甲三与安徽巡抚福济互相攻讦,李鸿章出入锋镝,积有军功,反遭妒忌。赵畇深知安徽的局面复杂,难有作为,便于咸丰六年(1856)请调出任广东惠潮嘉道。
2014100106 614.jpg

    甫到任,赵畇捐俸集资,力倡修堵海阳县(今汕头市潮安县)潘刘堤决口,得到地方官民积极响应。翌年五月堤成,乡绅集议论公堤,被赵畇拒绝,仍用旧名。其次创办义仓,用以稳定谷价,救济饥荒。又率兵英勇打击地霸,维持地方秩序。赵畇这些有益于人民大众的措施,在潮汕地方志里也可见记载,足见赵畇确是一位关心民瘼、兴利除弊的循吏。
2014100106 615.jpg


    清朝同治元年(1862年),王夫人病逝于长沙,赵畇奔丧至湖南,又将母灵柩运回太湖,与赵文楷合葬于仙人打坐山,捐款买田,于宗祠旁建义庄安和堂。同治二年(1863年)12月,五十五岁的赵畇将二十六岁的次女赵继莲(即赵小莲)许配给时任江苏巡抚的李鸿章,为是年四十一岁的李鸿章的继室(李鸿章元配周氏1821年生,1861年去世)。赵继莲在同一辈中排行第八,又叫赵八小姐。
2014100106 616.jpg
    清朝同治三年(1864)十一月,赵畇到安庆,借李鸿章之弟李蕴章房暂住。十二月,买怀宁杨汝谷天台里旧第建赵府(1861年9月5日曾国藩攻陷安庆后,曾在此设外江粮台,在今安庆市天台里北巷44号,此处即后来赵家在安庆的状元府)。同治四年(1865年),赵畇妻韦夫人、长媳、次媳相继去世,仅四年间,甚感凄惨,不禁万念俱灰,决意退隐。便以天台里赵府边空地。构屋数间,自此不问世事,采菊东篱。
2014100106 617.jpg


    赵畇晚年,“优游林下者十六年,闭户罕通外事,惟以读书临池自遣。”主讲敬敷书院,奖掖后进,孜孜不倦。多年以后,其孙赵曾重亦主讲于敬敷书院,成就者多。光绪三年(1877年),赵畇病逝于安庆。赵畇一生著有《遂翁自订年谱》一卷、《遂园诗抄》六卷。《遂翁自订年谱》,对其一生经历,记述甚详,是研究赵畇本人和赵氏家族及地方史的重要资料。
2014100106 619.jpg


(本篇完)

广告2.jpg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30

听众

5732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20-5-25 20:55:39 | 显示全部楼层
云峰宦官王俭墓与杨家凹太监墓

第1967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走遍安庆》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民间部分,在搜集与整理“卒子游记”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描述,感谢大家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市(县级市)云峰宦官王俭墓与杨家凹太监墓。
20160514 076.jpg


    今天文章,卒子至今仍未做出最后的定论。在潜山市原牌楼乡明朝出了一位大太监,随后就有了王家牌楼,解放前王家牌楼的名气比现在的黄铺镇要大很多。
20160514 078.jpg


    四年前,卒子在潜山与当地的考古专家到访明朝宦官王俭墓,潜山历史悠久,很多史料记载都有所散失,很多历史悬案至今没有答案,至于王俭的身世之谜,这些疑团至今也未完全打开。以下是资料显示(未必准确)
20160514 088.jpg


    王俭(1410年~?),字用节,原籍四川重庆府铜梁县(今重庆市铜梁区)人,明朝正统四年(1439年)进士,官至湖广巡抚、左佥都御史。
20160514 089.jpg


    明朝王俭在湖广乡试中第十九名,明朝正统四年(1439年)中第二甲第二十五名进士。被任河间府知府。明朝天顺元年(1457年),赈灾有功,得到兴济伯杨善和刑部右侍郎周瑄的推荐,升任左佥都御史。
20160514 095.jpg



    明朝天顺六年(1462年),任湖广巡抚、左佥都御史,同贵州副总兵李安等人统领官军生擒首贼阿同等九名,斩获贼首二百余级。因镇压靖州等地叛乱有功,赏赐银钞彩叚。
20160514 098.jpg


    明朝天顺七年(1463年),上奏长沙等府所属州县五月以来出现旱情,粮食歉收,请求免征,明英宗让户部核实后同意。明朝成化元年(1465年),上奏广西瑶族叛军夜入桂阳州城,杀掠军民,明武宗敕责王俭等人积极战备。不知何时这位宦官王俭又入直隶安庆府任职,随后又不知为何安葬在潜山县云峰村。
20160514 099.jpg


    王俭是明朝中期,据这位王俭墓碑上刻有武宗皇帝身边的太监,没有明确记载,王俭在皇宫中供事多年,深得皇帝宠信,死后给予厚葬,修建了地面石牌坊、石望柱、石俑等。该墓地以后多次被盗。
20160514 101.jpg


    王家牌楼指的就是明武宗御赐给宦官王俭的,可惜民国时期日本侵略者把牌楼拆除,现仅存小部分残件,遗落各地。
20160514 125.jpg



   王俭墓,当地文史人员说有二处,一处为公公墓,坐北朝南,位于山腰处,下面是神道和石牌楼,牌楼为三间四柱石牌坊,记载明朝太监事迹。据文史人员说,当年挖开公公墓时,四根铁链拉住棺椁,棺椁不着墓地。
DSC_5201.jpg


    四年前,潜山县文史人员告诉卒子,公公墓下葬时,在墓内有童男童女陪葬。这位明朝太监公公墓,是否是当年的王俭墓,很难从相关资料中得到印证。
DSC_5204.jpg



    二零一八年夏,卒子再次来到云峰村,当地一位教师带着卒子再次拜访宦官王俭墓,这次似乎要更靠谱一些。这位教师说,原来的王家牌楼石坊,还有石抱鼓和石条被村里拉去后来又丢失,上面横梁南面刻着“王俭事迹”。
DSC_5206.jpg

    卒子前往王俭墓,宦官王俭墓地处半山腰一位杂草中,正对面是一处新盖的院子,远方是潜山与太湖相连的群山崇岭。
DSC_5213.jpg

    宦官王俭,生在那个明朝中期,从事复杂,王俭墓历经五百多年,能够保存到现在的程度实属不易,安庆地区过去还有很多这样宝贵的文史遗存,现在已经很少有人再去关注。
DSC_5214.jpg DSC_5217.jpg

    今天,当卒子再次将两处公公墓通过网络看得出的时候,大家应该感谢这来之不易的文史成果,虽在荒郊野外,杂草丛生,却不失一处研究安庆历史的好地方。
DSC_5220.jpg

(本篇完)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30

听众

5732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20-5-27 21:07:04 | 显示全部楼层
奇隆云峰之巅悬崖绝壁

第1968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走遍安庆》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民间部分,在搜集与整理“卒子游记”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描述,感谢大家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奇隆云峰之巅悬崖绝壁。
DSC_4473.jpg

    今天卒子介绍的地方,全安庆仅有两处,一处在潜山三祖寺(原山谷寺)下的山谷中,另一处在怀宁奇隆禅庵寺下的山谷间。
   DSC_4268.jpg


    “峭立山巅,高逾十丈,悬崖绝壁,安庆一绝。”在山之巅再上,是俗称天池的一处人工湖,湖边有树龄约七十年的水杉。
DSC_4320.jpg DSC_4316.jpg


    位于安庆市怀宁县月山镇奇隆村的云峰山之巅,地质运动后,形成了如今的模样的断裂层,加上水流冲刷之后,一层又一层重叠在一起。山谷中古树不少,有百年以上树龄的古树很多株。
DSC_4332.jpg


    云峰之巅,又称六月雪,在青苔和草木点缀下,由山下上山的人路过斑驳陆离的石崖壁时,具有独特的审美意境。云峰之巅正是那些古人对此景的赞许。
DSC_4402.jpg

    数百年前,山上来了苦行的僧人,他见此地山谷云绕,六月飞雪,云峰之巅风景秀美,决定在此重修千年古刹禅庵寺,百年过去,此处风景依然!
DSC_4430.jpg


    云峰有高耸人云的山峰之间,云峰之巅就是高耸入云山峰的山顶,其寓意为取得了成功,有种高处不胜寒的意思。
DSC_4444.jpg

    那天,卒子在此处拍照取景,云峰之巅是一处坡度约为六十五度的斜石壁,石壁经过数万年的水流冲刷变得光滑异常,
DSC_4445.jpg

    卒子刚刚下脚踩住石壁,去拍一组崖壁的照片,谁知这块崖壁非常光滑,如果不是多年攀爬的经验,那可是完蛋。
DSC_4452.jpg DSC_4454.jpg

    云峰之巅下方是高约五至六米的河谷,河谷中水流缓慢,碎石很多。
DSC_4459.jpg DSC_4462.jpg

    每一次拍摄都是富有挑战,惊现与回忆总在不断回味。
DSC_4463.jpg

(本篇完)

广告2.jpg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30

听众

5732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20-5-30 22:22:51 | 显示全部楼层
桃园大龙山弥勒石

第1969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走遍安庆》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民间部分,在搜集与整理“卒子游记”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描述,感谢大家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桃园大龙山弥勒石。
000_7722.jpg

    大龙山有很多传说,数百年来游人从东端登陟龙山,巨石夹道,从山腹一直向山上行至山顶,气象万千。
000_7723.jpg

    岁月沧桑,古朴静雅的胜境大龙山多了一份安宁与祥和。
000_7729.jpg

    从大龙山龙池寺通过新修建的栈道一直能够通到大龙山腹地,山泉潺潺、石壁峭立,高达五六仞的巨石中长有秀竹古松。
000_7730.jpg


    从大龙山山顶流出的泉水,飞瀑而下,终年奔流不息,是安庆不可多得胜景之一。
000_7734.jpg

    从山间土道一直向山顶行,许多由“冰石流”形成的巨石散布在山壑之间,有的形若伏虎,有的状似卧牛。
000_7740.jpg


    各种各样的石头千姿百态,形象动人。这些巨大的石头,不仅给龙山增添了神奇的景致,而且把游人带入了美妙的幻境。
000_7741.jpg

    大龙山山顶一角,有一个巨大的巨石,高约三十余米,宽约十多米,上下三层,这就是大龙山著名的弥勒石。
000_7744.jpg

    相传奉化雪窦寺有个和尚,名叫契此。他笑口常开,肚皮凸出,长得很胖很胖。他四处游学化缘,身边总带着一只布袋。所以人们称他为“布袋和尚”。这个胖和尚就是弥勒菩萨的化身。
000_7748.jpg

    怎么安庆会有弥勒石?千年前,地藏王菩萨云游安庆时,见此地风水极好,山间一巨石酷似弥勒佛,并决心在此建道场,可惜后来种种原因去了池州九华山。
000_7750.jpg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位于安庆宜秀区大龙山主峰之巅的一座象形巨石“弥勒石”,是安庆一处著名的弥勒石。
000_7751.jpg


   “弥勒石”海拔约五百米左右,由多块花岗岩巨石自然堆砌而成,佛像高约三十米,宽约十多米,佛身周长约五十多米,整体形象为坐姿。
DSC_4481.jpg

    在山腰远眺,巨石高大,光头大肚,威严又慈祥,端坐山顶,自成一景,形象酷似大众喜欢的弥勒坐佛。
DSC_4487.jpg


    在山顶上看巨大弥勒石,顶部有一个直径约为八十公分的小洞,雨后小洞会积水,如同天池一般。
DSC_4488.jpg

    近处看弥勒石像又不像,只是“不识佛石真面目,只缘身在此佛中”。
DSC_4490.jpg DSC_4491.jpg
    弥勒石山下,有地藏庵,在本地已成为古代遗址,并有数百年历史。
DSC_4494.jpg


(本篇完)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30

听众

5732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20-5-31 19:54:16 | 显示全部楼层
百华龙泉庵遗址与“邵界”石刻

第1970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走遍安庆》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民间部分,在搜集与整理“卒子游记”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描述,感谢大家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百华龙泉庵遗址与邵界石刻。
20150307 320.jpg

    今天卒子介绍的是龙泉庵,以及这个早已不存在的寺庙遗址。这个过去非常兴盛的寺庙,是如何突然消失的?
20150307 333.jpg


    龙泉庵建在大龙山半山腰的一处坡地上,一条长长的山泉流过庵前。曾经的龙泉庵有多大规模,无法去形容,但比现存的庵基遗址可以看出,当年的宏伟。
20150307 334.jpg

    龙泉庵建在如今的龙王庙之上约一公里地方,顺着龙湫向上行,如今新修建的水泥栈道能够一直走到龙泉庵遗址前。
20150307 337.jpg


    据记载龙泉庵建于元朝,现在安庆的各种网络资料均出自己卒子游记。位于大龙山主脉西麓大龙山镇百华村境内。
20150307 339.jpg

  龙泉庵在历史上可追溯到唐朝时期,是龙王庙上观,所谓上观龙泉庵、下观龙王庙。明清两朝,安徽从直隶江南省分裂出来后,安庆官府为亲民政策,在大旱之际率乡绅百姓向大龙山祈祷,以示惠民政策。
20150307 342.jpg


     下观龙王庙据史书记载明初洪武初年就敕封“护国都督老龙王”,明朝崇祯间内供泰国巨型玉佛,明朝成化甲辰(1484年)年间,祭祀天井顺济龙王,此庙指定为“龙山灵湫官祠”每岁春秋二仲郡守均指祠致祭,清朝咸丰三年(1853年)被太平军毁损,清朝同治二年(1863年)两江总督曾国藩、布政使江中睿、知府陈睿重建,明王鳌、清朝广东副使任峻先后作《龙王庙碑记》等,民国初龙王庙政教合一。
20150307 343.jpg

  清朝时,康熙皇帝曾派员于此龙王庙求雨救灾,雨后即封龙王庙为“护国都督老龙王”;咸丰登基时,安徽遭蝗灾,为了灭蝗,敕令安庆府求此庙龙王降雨解安徽之难,果然天降大雨,蝗虫尽死,帝封龙王庙为“天井龙湫”。
20150307 346.jpg


  清朝光绪四年,光绪皇帝为龙王庙御笔题写“星云散润”四字;宣统皇帝二年三次重修龙王庙,曾亲派大臣阿达珠督办并赠送金匾一副。目前,有记载的是民国二十三年皖省大旱,安庆乡绅立军令状,求雨造福人民,感动“龙王献雨”一事。
20150307 348.jpg

    上观龙泉庵位于龙王庙上约一公里处,庵基宏伟,全麻石构建而成。盛名于明、衰于清晚期。据卒子推断,当初那个传说明初朱元璋大战陈友谅兵败逃难此处时,原为一座破旧的小庙,庙门蜘蛛网密布,黄蜂窝挂满庙前庙后各处,朱元璋为了躲避逃兵,情急之下钻进了破庙,躲在了菩萨像身后。
20150307 352.jpg


    陈友谅追兵来到庙前见蜘蛛网密布完好后,黄蜂随处可见满天飞舞,弃庙满山寻找未果而去。朱元璋得救后,在庙里菩萨面前发誓若他有江山之份,来日一定厚报。当年那个破小庙就是大龙山半山腰的龙泉庵。
20150307 354.jpg

    当朱元璋当了皇帝时,不忘当年在大龙山面对破庙许下的愿,为感恩誓言,赐金砖银瓦将龙王庙修缮一新,封庙前拦门山为列马摆鬃,庙后巨石为金枪落地。现存一块碑记,不知是否当年龙泉庵所立?
20150307 355.jpg


  《安庆府志》记载,明朝时期龙湫池旁有一庵,名《龙池庵》于龙湫池故名,据《怀宁县志》记载,明朝朱元璋皇帝激战陈龙友谅躲进龙池庵,现称龙王庙,但据卒子反复考察,龙池庵即龙王庙并非传说中的朱元璋躲避之地,即便当年那个传说真有其事,也是朱元璋在大龙山半山腰的龙泉庵那间破庙,并非今天没有几步路就到的龙池庵。多年前,卒子与大龙山龙池寺“当家人”慧德和尚交流过,在他的带领下,卒子找到了当年的上观龙泉庵遗址和“忘归”石刻。
20150307 357.jpg

  位于大龙山镇百华社区的龙泉庵,历史记载这是一条古道,过去政、商、民在这条古道上自由行走。这条明清时期达官显宦祈神祭拜之旅、文人墨客寻古访幽之旅,是大龙山最古老的旅游线路(清康熙《怀宁县志》龙湫图为证)。
20150307 358.jpg


    位于上观龙泉庵与下观龙王庙之间,有一块巨石,巨石上刻有“邵界”、“庵界”两副字,从字迹看,应该有几十年至百年历史。为什么在此巨石上刻有庵界与邵界呢?过去大龙山是山下百姓所有,山上寺庙庙基与百姓的山田有界,这种界线分明,相互之间不能过界,所以安庆众多寺庙与百姓山田之间均有界。
20150307 360.jpg

    龙王庙以雨苍亭(今天的龙王亭遗址)为界,分为上观和下观,上观有三叠石、土地庙、龙泉庵、“忘归”石刻和八方殿,下观有龙湫池、龙王庙、金银观、木鱼石、板仓石(仓门石)、半升子,龙湫大峡谷等等。
20150307 365.jpg 20150307 396.jpg


(本篇完)

广告2.jpg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30

听众

5732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20-6-1 21:44:12 | 显示全部楼层
罗溪汪岩烈士墓

第1971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走遍安庆》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民间部分,在搜集与整理“卒子游记”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描述,感谢大家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罗溪汪岩烈士墓。
20140719 351.jpg

    七年前,卒子单人单骑来到太湖县寺前镇罗溪村,找了好半天,才问得一位老乡汪岩墓位置。
20140719 357.jpg

    沿着蜿蜒的山路,卒子在下午六点钟天即将黑黑时,来到位于原罗溪乡汪岩烈士陵园,透过蒙蒙的太阳落山的余晖,卒子久久站立在庄严肃穆的烈士亭和墓碑前,肃立,向为安庆革命做出贡献的烈士默哀。
20140719 359.jpg

  汪岩烈士墓,实际是“马等三位烈士”的墓园,关于他们的革命事迹现在依然被太湖县百姓传颂。罗溪汪岩烈士墓位于安庆市太湖县寺前镇罗溪村汪岩组境内的后山上。
20140719 362.jpg

    罗溪汪岩烈士墓座东北朝西南向。罗溪汪岩烈士墓为圆形堆土式,墓冢高约1.5米,直径约3.5米,墓碑高1.2米,宽0.8米。
20140719 365.jpg

    墓碑由1972年7月1日由罗溪大队革命委员会竖立。上刻“马等三位同志烈士纪念碑”。墓地总面积约22平方米,墓内有在解放战争时期牺牲的无名烈士三棺。
20140719 366.jpg


    1947年3月3日,一位地方游击队员姓马的同志等因脱离了部队,一人走到高家岭的何岭时,被当地国民党部队叶宜长等四人发现,即将姓马的同志捉获捆绑用绳索紧勒而壮烈牺牲;
20140719 367.jpg

    另一位(姓名不详)于1948年在汪家岩与国名党一三八师突围战斗中中弹牺牲:
20140719 369.jpg

    还有一位(姓名不详)于1948年在上凉亭的一次战斗中身负重伤,转移到郭岭以后牺牲。
20140719 371.jpg


    三位烈士原葬三处,亦未立碑,1972年8月由时任郭玲大队党支部书记的汪悦臣同志为首将马等三位烈士重新收敛集中安葬此地,立有石碑,并在墓前建一座二十多平方米的石柱木架小瓦结构凉亭一座。
20140719 374.jpg

(本篇完)

广告2.jpg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30

听众

5732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20-6-3 22:05:25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龙百禾瀑布

第1972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走遍安庆》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民间部分,在搜集与整理“卒子游记”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描述,感谢大家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大龙百禾瀑布。
DSC_8026.jpg

    大龙百禾瀑布位于安庆市太湖县城西乡,素有太湖西大门之称,东邻晋熙镇,南毗江塘乡,北连天华镇,西与宿松县凉亭镇接壤。
DSC_8035.jpg

    这一带地域地西北多山,东南为丘陵和小平原,是一个集山区、库区、畈区为一体的地方,四年多年,卒子骑车到访这里。
DSC_8037.jpg


    太湖县城西乡山川秀美、人杰地灵、自然景观丰富。有石船岭、桂花崖、响水崖、九井沟、鸡公石、莲花墩与龙须沟,还有熙湖四景之一的马路西风。
DSC_8038.jpg

    四年前,卒子就已经介绍这里,分为数篇来一个一个地方介绍这里。城西乡的人文景观也很多。有状元故居、王家寨、兵婆寨等这些景观流传着许多动人故事。
DSC_8040.jpg


    佛教文化在城西也有悠久的历史,龙门寺、棠梨宫、祈雨寺,司马庙、准堤庵等众多古寺庙,对当地文化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孙家白露窠古人类遗址,对新石器时期人类生产生活状况具有宝贵的研究价值。这些景观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县内外享有盛名。
DSC_8044.jpg

    百禾瀑布位于城西乡大龙村,大龙村位于太湖县城西乡偏西二十五里的太湖宿松两县交界处,属典型山区村。在这个山区小村落里,有一座石桥,年代不详,三拼麻石雕刻,看上去应该有些年代。
DSC_8036.jpg

    大龙村有高耸入云的六省坡,风景秀丽的白崖寨风景区从此路过,一条大河蜿蜒而下,注入方州水库。雄伟的包公庙坐落于山间,有美丽的天然瀑布——百禾瀑布,今天卒子介绍的就是这里。
DSC_8050.jpg

    百禾瀑布,是一处天然的瀑布。百禾瀑布地处太湖县山风光秀丽的深处,初夏进入瀑布,一股清凉沁凉内心,真是一处休闲好去处。
DSC_8057.jpg

    雨天瀑布云雾缭绕,飘飘洒洒;晴天,极目远眺,尽览磅礴雄姿。站在百禾瀑布前的任何地方,呈现在你面前的都是一幅天然油画。
DSC_8061.jpg

  百禾瀑布集壮美和秀美于一体,形态原始,山高水长,这里四面环山,群峰耸立。
DSC_8067.jpg


(本篇完)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30

听众

5732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20-6-9 19:47: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过河卒子 于 2020-6-9 19:51 编辑

小市镇风亭遗址

第1973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走遍安庆》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民间部分,在搜集与整理“卒子游记”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描述,感谢大家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小市镇风亭遗址。

DSC_7005.jpg
    《孔雀东南飞》是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与《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孔雀东南 飞》最早见于徐陵所编《玉台新咏》,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诗前小序说:“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 乃投水而死。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时人伤之,为诗云尔。”
DSC_7007.jpg
    宋朝郭茂倩的《乐府诗集》载诗及序入《杂曲歌辞》,题为《焦仲卿妻》,称“古辞”,即《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通过叙述汉末建安年间,一个名叫刘兰芝的村妇,美丽、善良、聪明而勤劳。她与焦仲卿结婚后,夫妻俩互敬互爱,感情深挚,不料偏执顽固的焦母却看她不顺眼,百般挑剔,并威逼焦仲卿将她驱逐。焦仲卿迫于母命,无奈只得劝说兰芝暂避娘家,待日后再设法接她回家。分手时两人盟誓,永不相负。谁知兰芝回到娘家后,趋炎附势的哥哥逼她改嫁太守的儿子。焦仲卿闻讯赶来,两人约定“黄泉下相见”,最后在太守儿子迎亲的那天,双双殉情而死。

DSC_7009.jpg
    千百年来,流传着许多迷人的传说,发生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千年前,最早的叙事长诗《孔雀东南飞》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这也是安庆地区流传最广的故事之一。

DSC_7011.jpg
  焦仲卿为汉末建安年间庐江府内一小吏,娶聪明美丽的民女刘兰芝为妻,夫妻恩爱情深。凶狠的焦母不容兰芝,以种种借口逼迫焦仲卿将刘兰芝休弃,焦、刘二人被迫分离。离别时,两人发誓生死相爱,不复嫁娶。于是,兰芝在家兄逼迫再嫁时投水自尽,焦仲卿得此消息,也自缢于庭中树上。后来焦刘两家将二人合葬于华山,墓旁种有松柏、梧桐。树木间枝枝相盖,叶叶相连,常常有鸳鸯鸟飞落其间,仰头相啼,如泣如诉达五更。

DSC_7013.jpg
    在如今小吏港老街东侧的华山岗上可见新修焦仲卿、刘兰芝合葬墓,人们习惯称之为孔雀坟。卒子多次到访此地。
DSC_7015.jpg
  孔雀台更是纪念焦、刘二人的建筑。在今小吏港的下街,可见当年孔雀台的遗址。据史料记载,这座孔雀台始建于唐朝末年。初建时为土台,毁于文化大革命期间。规模最大时有几十间房屋,占地百余平方米。台为上下二层,砖木结构。台内侧门上有焦仲卿、刘兰芝画像。逢年过节,常有外地名班名角来此演出,唱唱“仰头相对鸣,夜夜达五更”等有关焦仲卿、刘兰芝忠贞爱情的戏文。在焦、刘的故乡习俗里,人们把折磨媳妇的恶婆婆叫焦八叉,把受苦难的媳妇称作苦芝子。

DSC_7023.jpg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这一古老的爱情悲剧千百年来感动着无数读者,这凄丽的故事曾被改编过越剧、弹腔、黄梅戏等多种剧本,深受人同喜爱。潜山原是庐江府府治和皖县县治所在地,车水马龙,商贾云集。

DSC_7040.jpg
    小吏港位于皖水中游,距安庆约百里,与潜山县隔河相望。旧时分上街、中街、下街。古时,小吏港为水运港口,又是官道驿站。设有各种商行、货栈、店堂、饭铺、旅馆、赌场、澡堂、作坊五百余家,白天车水马龙,夜晚灯火辉煌,常年人声鼎沸,喧嚣热闹。最具盛名的是竹簟行,上达三江,下抵苏杭,客商云集,把外埠的货物带到小吏港,把小市的特产斑竹簟销往全国各地,日成交额高峰达数万条。

DSC_7043.jpg

    小吏港遗有大量《孔雀东南飞》遗迹,镇东一华里有一个村庄名刘家山 ,是《孔雀东南飞》女主人公刘兰芝娘家所在地。刘家山有一口古井曰“苦水井”,相传刘兰芝作姑娘时,在此井汲水,井水清澈甘甜,兰芝死后,井水变苦,无法饮用,故称苦水井,后百姓将其填平。
DSC_7051.jpg
    古镇西,一河之隔是焦家坂,焦家坂内有一村庄名焦家园,是焦仲卿家所在地。汉时,小吏港、刘家山焦家园同是庐江郡辖地。今小吏港、刘家山属怀宁县,焦家园属潜山县。小吏港镇东有一山岗,曰花山。“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旁”。古时“花”、“华”通用,花山即华山。焦仲卿、刘兰芝合葬在花山上。焦、刘合葬墓,当地群众称为“孔雀坟”。

DSC_7053.jpg

     三十年代初期,墓前还曾有古青砖雕刻的墓碑,每年清明节和腊月都有大批群众到此焚香祭祀。八十年代,怀宁县人民政府对此墓进行了修缮,用大理石制作了墓碑,碑文曰“汉焦仲卿刘兰芝之墓”。距“孔雀坟”不远有“望雀墩”,墩上原建有“望雀亭”。
DSC_7054.jpg
    相传刘兰芝死后,当地人们筑墩建亭,逢年过节,携老带幼,攀墩登亭,祈盼孔雀归来。古镇东有一庙,名“相公庙”,为纪念焦仲卿焦相公所建。有一座桥名“兰芝桥”,为怀念刘兰芝所建。

DSC_7055.jpg

    小吏港还有一个名闻遐迩的古建筑——孔雀台,与南京凤凰台、武汉黄鹤楼并称为“长江流域三大精灵”。“到安庆必登塔,到小市必登台”。孔雀台亦名万年台,相传是焦仲卿、刘兰芝定情的场所,后人为歌颂纪念这一对对爱情忠贞不二的男女青年,筑台以示怀念,故而得名。
DSC_7130.jpg
    据碑文记载,孔雀台始建于唐末,为一土墩台。元朝在土墩上搭了竹棚,上盖竹簟。明朝永乐年间,台基用石条砌筑,台身是砖木结构。到清朝,则修缮成气势恢宏的古戏台。各行业都在特定的日期,相邀戏班在孔雀台演出,少则几日,多则十天半月,这也是小吏港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

DSC_7131.jpg DSC_7132.jpg DSC_7133.jpg

    孔雀台四周有一组古建筑群,台右是镇风亭,又名化纸亭、字纸亭,系砖砌五层宝塔,塔心是焚烧字纸的场所。小吏港遗风,凡写有文字的纸张,不可随意扔,街道上有专人拾起丢弃的字纸,虔诚地送到字纸亭焚烧,表现出当时人民对文字的尊重和敬仰。遗憾的是“孔雀台”及周围古建筑毁于“文革”期间。
DSC_7135.jpg
(本篇完)

广告2.jpg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30

听众

5732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20-6-13 22:28:52 | 显示全部楼层
杨亭大龙山罗汉石

第1974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走遍安庆》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民间部分,在搜集与整理“卒子游记”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描述,感谢大家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大龙山杨亭罗汉石。
DSC_4517.jpg

    罗汉石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五横乡杨亭村,位于花溪茶谷最深处。东邻桃园村,南邻百华村,北邻白麟村,是一处安庆户外驴友常常到访的地方。
DSC_4518.jpg

    罗汉石地处大龙山北部山脉一角,三面环山,海拔约四百米,走在山间,能够看到山脉对面的弥勒石、八方殿、八方殿铁塔、龙池寺等历史文化景观,也能看到螺丝旋顶、香炉石、金龟拜佛等鬼斧神工的自然风光,还有数十亩野生栗子沟。
DSC_4549.jpg

    罗汉石最近正在修建森林公园,宜秀区打造的人文宜秀正在几个地方展开。
DSC_4587.jpg

    罗汉石,是一处大龙山自然与文史双重旅游圣地,实际是一处巨石群,因外形酷似卧倒的罗汉,故名罗汉石。
DSC_4589.jpg

    罗汉石坐落在著名的大龙山一条山脊上,站在罗汉石上,能够看到整个五横乡和大阴冲水库。一条发源于大龙山半山腰的小溪流经过,最后汇入山脚的大阴冲水库,夏季大阴冲水库是安庆众多游泳爱好者的天堂。
DSC_4601.jpg

   罗汉石位于大龙山一条山脊的半山腰,从山脚仰望如一人形,静坐在山岭间盼望什么似的,当地人称之谓“罗汉石”。
DSC_4604.jpg

   登上大龙山一条修建的土石路近观,真乃一块奇形岩石。近人题“罗汉石”三字于其上。
DSC_4617.jpg

   与大龙头另一条山脊上的弥勒石构成“罗汉弥勒”两处人文历史自然景观,两条山脊又围绕着一座比较秀气的小山峦。
DSC_4621.jpg

    这座小山峦脚下就“龙池寺”。龙池寺秀石错峙,古人刻有“君恩山重”四字。在“君恩山重”其中左边的像一尊桀傲不驯的罗汉,醉卧在大龙山一角;右边的像一尊慈眉善目、单掌合十的弥勒佛。这一左一右两块峭岩,多年来被人们称为“弥勒罗汉两巨石”。
DSC_4641.jpg

(本篇完)

广告2.jpg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30

听众

5732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20-6-14 19:30:41 | 显示全部楼层
叶湾梯田

第1975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走遍安庆》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民间部分,在搜集与整理“卒子游记”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描述,感谢大家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叶湾梯田。
DSC_6530.jpg

    叶湾梯田位于安庆市桐城市(县级市)唐湾镇叶湾村。
DSC_6525.jpg

    唐湾镇叶湾村位于桐城市西部边陲,东与杨树村接壤,南与八一村接壤,西与长岭村接壤,北与大塘村接壤,平均海拔六百米。
DSC_6532.jpg


    叶湾村环境优美,东面山坡海拔八百多米,山顶是远近闻名的棋盘石,其中还流传着古老的神话传说,山腰有几百年历史的古庵(黄石岩庵),同时境内还有叶湾梯田、龙井潭瀑布、叶氏享堂等丰富旅游资源。今天卒子主要介绍的是桐城百景之一的叶湾梯田。
DSC_6533.jpg

    叶湾梯田是如此秀美,从山中流下来的溪水,灌溉着梯田,这片梯田有着数百年历史。大约五六百年前,江西的移民来到了龙眠山余脉这个边远山区,在这片荒芜贫瘠的山地面前并没有绝望,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开拓历程。
DSC_6534.jpg


    移民们因地制宜,在坡缓的地方开垦出大片的土地,在坡陡的地方开垦出小块的田地,沟边、石隙也没有放过,为防止水土流失,每开垦一片就在田地周围砌起围墙,土地一层层地叠加起来,形成了满布山坡的梯田。整个安庆地区像叶湾梯田这样的围垦的地方非常常见。
DSC_6538.jpg

    梯田是安庆地区很常见的围垦田地,但像叶湾梯田这样秀美的也不多见。叶湾梯田面积大,形状各异的梯田连绵成片,而且地势之陡,平缓的小坡自不必说,即使陡峭的崖壁,也能看见梯田亮丽的身影;梯田层级非常多,在一面山坡上竟能开辟出几十级的田地,可想当年围垦梯田工程的艰难。从唐湾的一棵大樟树下的角度看,层层叠叠的叶湾梯田,如山如海般奔涌而来,蔚为壮观。
DSC_6539.jpg

    站在唐湾的公路边的山岗上放眼望去,群山环抱中,优美流畅的曲线依着山势,把山体切割成大小不匀、形状各异的梯田,一层一层、一圈一圈从山脚盘绕到山顶,梯田里开得正欢的油菜花,像一块块金黄色的地毯,旁若无人的从山脚一直铺陈到山顶,堤埂上还未泛青的枯黄茅草,像地毯的沿边线,补充着梯田中铺天盖地的金黄,整个山体就是一幅有着鲜明层次感和纵深感的立体画廊。
DSC_6543.jpg

    老叶湾主要由叶湾大湾、潘上湾、潘下湾三个湾组成,其中,潘上湾又分成几个小湾。老叶湾以叶姓为多,潘上湾、下湾则多是潘姓、胡姓。
DSC_6545.jpg
DSC_6546.jpg
(本篇完)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30

听众

5732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20-6-18 21:00:30 | 显示全部楼层
洪岭刘家寨遗址

第1976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走遍安庆》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民间部分,在搜集与整理“卒子游记”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描述,感谢大家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洪岭刘家寨遗址。
20161112 078.jpg

    洪岭刘家寨遗址位于安庆市太湖县小池镇红星村山顶间。六年前卒子曾到访此地,一共到访三次。



    刘家寨位于红星村东北部,其东南面是陡峭山崖,西北面地势险要,只有南面有一条山岗较为平坦,山寨门槛有一块二百多平方米的平地,乃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兵家必争之地。
20161112 080.jpg

    刘家寨历经沧桑,经历了战火的洗礼,但仍保留残垣断壁和石墙等遗迹,是一段段不平凡的历史文化的积淀。



    据《明史》和太湖县乾隆年间出版的《县志》记载,在明朝崇祯年间,一伙从江西鄱阳湖流窜至太湖县的贼寇逃至石霞山后,在刘家寨安营扎寨,侵害周边百姓。
20161112 081.jpg

    时任太湖县令杨卓然带领三百多名军民到此进行围剿,因贼寇人多势众,凭借刘家寨易守难攻的有利地形,军民始终无法攻破贼寇防线,在情况十分危急的情况下,大将军史可法带官兵驰援,经洪家岭血战后,将贼寇围歼消灭,周围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20161112 087.jpg


   现存的刘家寨遗址,卒子曾多次考察,该遗址位于小池镇红星村洪岭组刘家山山顶。现存残墙数段,高约三米,墙体宽约二米,寨南门尚存,门高约一米五,寨址占地面积约四百四十余平方米。
20161112 090.jpg

    洪岭刘家寨遗址位于红星村山顶间,全寨为陡峭石山,主峰海拔五百余米,山间多石,下临深渊。
20161112 091.jpg


    古时,红星村不叫红星村,红星村是解放后改名红星村,此处原叫洪岭,上山仅小路,村民以布绳攀援至岩顶,顶宽可有百米。

    因地处峭壁之上,一夫可守。从明朝开始,此地就有强人在此立营建寨。
20161112 141.jpg


    洪岭刘家寨与山背后的营盘寨两寨有山路相连成环抱的形态。崖旁小路相通。
20161112 142.jpg

    太平军占领太湖县后,占领并改修了刘家寨,使得这处高峰形成了堡垒,太平军早年的都是广西人,他们制有自制土炮、劈山炮等众多火器。
20161112 143.jpg


    太平军转战大半个南方,只要占领有冶金基础的城市就开始铸炮,江西九江、临江、抚州、吉安、安徽安庆、湖北黄州、江浙苏州、杭州等地都被他们当成了火炮铸造基地。这些自制火炮被太平军带到山间、带到与湘军对垒的前沿。
20161112 150.jpg

    清朝咸丰三年(1853年)七月,太平军从英山至太湖,此时这两地皆为安庆府管辖,太湖知县张宝熔率团勇出逃,太平军间道进城,焚毁县衙及粮仓。随即径趋怀宁江家嘴。同年九月,太平军占太湖。


    清朝咸丰四年(1854年)十月,太平军云集太湖县境,知县张宝熔请兵于庐州(太平军攻克安庆后,省会一度迁至庐州)巡抚福济。福济派知州博勒霍布及候选知州李元华带兵来太湖县,张宝熔为向导,从虚袭击,夺取县城。
20161112 160.jpg

    清朝咸丰四年(1854年)十月二十三日,太平军四面云集,击毙候选主事祝澄鉴于斗角山,傍晚时分才占领县城,斩杀博勒霍布、张宝熔及典史鲁纯信,把总赵鸿猷、范履祥,训导沈周丙,千总史克谐等。激战中,清军死者数千人。



  清朝咸丰六年(1856年)十一月,巡抚福济又遣李元华拔潜山,乘胜攻太湖,知县是一位姓蔡的官吏,他在整个太湖县四周建工事、筑长壕抵御太平军,久战久胜,太平军失去县城。
20161112 169.jpg

    洪岭刘家寨就位于太湖县与潜山县之间的崇山峻岭之间,清朝咸丰六年(1856年)十二月,太平军攻克潜山,李元华令霍山团总刘遐志往救,刘被伏兵击毙。
20161112 170.jpg


    此时,太平军已来太湖周边扎寨数座,屯兵数千,将李元华围之数重,清兵粮草耗尽,伤亡惨重,李遁走英山,太平军再次占领太湖县城。
20161112 174.jpg

  清朝咸丰七年(1857年)八月,清兵副都统多隆阿自楚来攻,驻兵宿松县。总兵鲍超驻宿松县二郎河,县团勇设卡应之。十月十五日,太平军攻破太湖县新仓镇卡点,斩杀练总何清岳、胡恒来、汪发乾、汪咸林、何元珠等。



    清朝咸丰七年(1857年)十一月初五,太平军攻破东西长冲卡,斩杀练总黄泽笏、王德润、徐艳培等,杀死勇丁无数。
20161112 179.jpg

  清朝咸丰八年(1858年)三月,太平军一部驻太湖县南阳河,扼险立寨。团勇乞援于楚军,楚军丁锐义、余际昌与乡团联合共战太平军。



    此时乡团选壮健者三十余人,攀石壁而上,抢先拥入,楚军继之,兵营被击破,太平军北撤三十里。
20161112 182.jpg


    清朝咸丰八年(1858年)五月,太平军英王陈玉成由英山县来太湖县,三天后与楚军丁锐义、余际昌战于白洋关。八月,清廷派浙江布政使李续宾由英山进攻太湖,扎营于城北法华寺,法华寺卒子曾介绍过,是刘家寨不远的山间一处寺庙,此地也是山多林密,多隆阿、鲍超率兵会之,进逼城下,十六日城破,太平军向东北退走,李续宾乘胜追至舒城三河镇,陈玉成将其紧紧围住,杀李续宾于乱兵之中。陈玉成掉头乘胜南下,复占太湖县,逐清军于宿松县。

  清朝咸丰九年(1859年)十二月,曾国藩自楚进军县八里岗。多隆阿扎营于太湖县新仓镇,鲍超由棋盘石渡河扎营于岔路乡,成犄角之势以围县城太平军。陈玉成率部万余人来援,驻扎小池驿,此时太平军多在红星村、红旗村一带,就有今天卒子介绍的刘家寨,连营数十里,鲍超前往小池迎战,被太平军围困,超粮草几断,多隆阿率马队送盐米以资。
DSC_1413.jpg


    清朝咸丰九年(1859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多隆阿与太平军激战于花山尖,为太平军打败。

  清朝咸丰十年(1860年)正月二十五日,多隆阿从新仓渡河,与太平军战于余贯嘴后佯败以诱,候选道蒋凝学伏兵于两翼,鲍超突围而出,太平军与之激战失利,伤亡甚重,退往桐城。太湖城为清兵占领。


(本篇完)

广告2.jpg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30

听众

5732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20-6-20 23:06:01 | 显示全部楼层
拦江矶炮台旧址

第1977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走遍安庆》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民间部分,在搜集与整理“卒子游记”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描述,感谢大家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拦江矶炮台旧址。
DSC_4680.jpg
    拦江矶炮台旧址位于安庆市迎江区长风乡新义村,这里原属营盘村。卒子前后花了十五年,找了很多资料,今天再次介绍这里。

DSC_4681.jpg
    长江在安庆东郊长风乡与老峰镇一带流向急转,从由西向东改为由南向北,形成了一个弯角。这一带长江水面变得狭窄,江水流急,漩涡很多,礁石林立,是长江上的著名险段。
DSC_4683.jpg
    安庆市迎江区长风沙地理位置特殊,连荆楚、扼吴越、通三巴,江中有九里十三矶之险,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太平天国时期太平军曾在安庆据守长江对抗清军水师并在此建简易炮台,兵败后归清军所有。

DSC_4690.jpg

    拦江矶素有“露石排列,敌舟至此必不能近南(东)岸”之称。因此地土质坚硬,旧时木制舫船无法靠近,解放后对长江拦江矶长达七百余米的礁石群进行多次爆破清除,但今天过往船只仍然紧贴西岸,小心慢行,若站在炮台遗址上望去,行船近在咫尺。可以想见,拦江矶炮台当年在锁江封航中的巨大威力。

DSC_4695.jpg
    旧时,行在长江中的木船渡水困难,最为有名的长风沙就列其中。此处江面呈“S”形,连转两个急弯,是长江中自古与瞿塘、滟渝并称的险段。

DSC_4696.jpg

    长江中下游池州与安庆段有罗刹矶、太子矶、拦江矶等礁石林立,有“九里十三矶”之称。怕触礁便容易冲滩,防冲滩又容易触礁,行船异常困难。北宋诗人梅尧臣有诗:“长风沙浪屋许大,罗刹石齿水下排。历此二险过湓浦,始见瀑布悬苍崖”;南宋诗人陆游《入蜀记》描述说:“地属舒州,苦最湍险”;元朝诗人杨载更是发出“长风沙长风不断,行人嗟叹奈君何”的感叹。为了保证航运安全,历史上曾自安庆开挖新河至枞阳,以避长风沙至拦江矶急流之险。

DSC_4697.jpg
    清朝在这一带两岸设立炮台两座,一南一北、以扼守长江,护卫当时的省城安庆府。拦江矶炮台就是这一南一北中的北面重要一座炮台,炮台正对江东的杨林洲,江中即为拦江矶礁石群。卒子将在不久后,亲赴拦江矶礁石群拍照再予介绍。

DSC_4698.jpg
    在拦江矶不久清庭还设有前江口炮台,位于江东,与拦江矶炮台隔江呼应,此处江面极窄,航行中险象环生;站在前江口炮台能够远远望到江对岸的安庆东门外的棋盘山炮台,三者鼎立,形成犄角之势。
DSC_4701.jpg
    拦江矶炮台旧址位于安徽省安庆市迎江区长风乡营盘村,现这里划归新义村的长江江堤外滩,面对长江杨林洲洲头。这座炮台始建于清朝光绪八年(1882年),清朝巡抚邓华西看重这块特殊地理位置建起炮台。

DSC_4703.jpg
   
    拦江矶炮台炮台营垒呈西北、东南向,长约百米,宽约三十米,面积约三千余平方米,此处地基为硬礁石土层,与长江沿岸的砂石软土层有很大区别,加上清军在此使用石料加固,四周用三合土和鹅卵石筑成,因此非常坚固。

DSC_4699.jpg

    拦江矶炮台炮台使用了当时造价极高的洋灰,即现在的水泥制成,与现存工农街第二桥使用的洋灰桥一致,整个炮台高约四米,宽五米。整个炮营营垒东、西、南三面装有火炮,对准长江江面。拦江矶炮台建成时驻守清军约一营兵力五百余人,设营官一名、哨官二名。清朝灭亡后到了民国初年,驻军减少到约三百多人。
DSC_4704.jpg
    炮位分明、暗二种,共设大火炮二门、小火炮一十一门。大火炮重一吨左右,小火炮重一千斤。皆属前装旧式永固炮。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初,炮台遭日本侵略军飞机轰炸,院内营房设施被毁。今仅存少量营垒断垣和炮台基座。

DSC_4705.jpg
    清朝晚期,大清海防薄弱,外国舰船在中国沿海长驱直入,并且内犯长江深入长江腹地。清庭不得已在长江中下游沿岸修筑炮台,提升江防。清朝道光中期至清朝光绪年间,清庭共修筑长江江防炮台二十八座,其中安徽江段有东西梁山、拦江矶、前江口与棋盘山四座,这四座炮台目前三座已彻底消失,仅有拦江矶炮台尚保存了部分遗迹。
DSC_4707.jpg
  拦江矶炮台建在拦江矶礁石群上,这一带江面窄,水流急,漩涡多,自古就是长江上著名险段。高高的台基与一字排开的铁炮,对准着长江上来往船支。

DSC_4708.jpg

  拦江矶砲台四周使用了麻石条、青石等修筑的护坡。架火炮十五门一字状排列面对大江,据载当时以安徽续备步队中营五百余人驻扎。

DSC_4709.jpg
  拦江矶炮台遗址现在掩没在江岸一片杨树林中,长满青苔乱草,残砖断石散落其间。当年的火炮早已被村民送进炼铁炉,幸存的仅保存下来二十平米大小的炮台基座,现也四分五裂,从其残破的截面上看,构筑台基的主要材料是当时晚清难得的洋灰、鹅卵石、泥土和石灰混合而成的三合土,上层约一米厚则是糯米浆和石灰,细密坚实。

DSC_4710.jpg

    卒子见到炮台中间有人为打孔一列圆孔,可能是近代不法人士使用打孔机械破坏造成的,加上年代久远,炮台已经完全裂开、破坏。安庆市文物部门在九十年代立有保护的石碑,拦江矶炮台是安庆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希望有关部门加强对文物的保护。
DSC_4691.jpg
(本篇完)

广告2.jpg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30

听众

5732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20-6-21 18:41:12 | 显示全部楼层
联兴药王庙碑刻

第1978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走遍安庆》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民间部分,在搜集与整理“卒子游记”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描述,感谢大家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联兴药王庙碑刻。
DSC_4702.jpg
    药王是民间对古代名医的尊称,或称医王。随时代、地区不同,药王所指人物亦不同。其中著名的有春秋时期的扁鹊,东汉的邳彤,隋唐的孙思邈、韦慈藏、韦善俊、韦古道(韦老师)等。后世这些名医不断被神化,被不同地区的民间奉之为药王,并设庙祭祀,统称为药王庙。
DSC_4707.jpg
    安庆市迎江区长风乡的药王庙,被长江上来往的渔民和附近的百姓祭祀,口音相传,误读为岳王庙。药王庙在安庆有三座,桐城、潜山和安庆迎江区各一座,市区仅一座药王庙遗址。

DSC_4713.jpg
    迎江区长风乡隶属于安徽省安庆市迎江区,地处安庆市以东,距安庆市中区约小四十里,这里有长江水路五十里,有多个天然水运码头,古时长江上往来船支多过往此地。

DSC_4714.jpg

    长风乡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古称长风沙,是安庆东面最古老的原住民之一。长风原名“长风沙”。“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盛唐诗仙李白为素有“鱼米之乡”的古长风留下如此绝唱。长风乡境内有拦江矶炮台、长风沙碑林等名胜古迹。

DSC_4718.jpg
    长风,自古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区位优越、交通便捷,长江水路流经前江口、长风镇、三江口,另有新河口、鸭儿沟、岳(药)王庙、杨叉脑等天然水运码头,长风是安庆一个非常重要的乡镇。

DSC_4719.jpg

    因为鸭儿沟是个避风港,古来上、下水的船只停宿于此,逐渐使这里变成了集镇,便取名为“长风镇”。现在的鸭儿沟已经被新修建的航闸替代,但从长堤上仍能看出当年的雄伟。

DSC_4720.jpg
    药王庙坐落于联兴村,是安庆市区唯一一处纪念历代医圣的古寺庙遗址。据了解,药王庙始建于北宋年间,至今已有千年的历史,是长江中下游地区为数不多的药王庙。

DSC_4721.jpg

    安庆药王庙中祭祀的药王邳彤,西汉信都(今河北冀州人),是东汉开国皇帝刘秀部下二十八宿将之一,曾作过曲阳(今河北晋州市)郡太守。邳彤辅佐刘秀打天下,英勇善战,忠心耿耿,且足智多谋,为创立和捍卫东汉江山立下了不朽功勋,官至太常少府(相当于宰相)。邳彤酷爱医学,颇受军民拥戴,死后葬于祁州南门外。

DSC_4722.jpg
    现在已经无人知道当年长风药王庙建筑群有多大,是一坐什么朝向的寺庙,但从现存唯一一块古碑刻可以初判当年的药王殿的规模。悬挂于的匾额“药王庙”,是现在建筑与现代书法。

DSC_4723.jpg

    药王庙院前,有一块高约一米,宽约为八十公分、厚约为三十公分的青石石碑。碑刻经过了数百年的风雨侵袭,字迹已经无法辨识。但这块碑刻却记载着药王庙的历史。现在碑刻上唯一能够看清的字迹仅有“永垂不朽”四个宋体楷书字。

DSC_4724.jpg
    北宋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追封邳彤为侯,后改封公,南宋咸淳六年(公元1270年)又加封为“明灵昭惠显佑王”。随着帝王对邳彤的不断封赐,“药王”影响越来越大。药王庙的建立,反映了安庆人对邳彤施德于民的一种怀念之情。

DSC_4726.jpg

(本篇完)

广告2.jpg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30

听众

5732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20-6-27 22:29:11 | 显示全部楼层
沙岭崔氏支祠旧址

第1979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走遍安庆》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民间部分,在搜集与整理“卒子游记”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描述,感谢大家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沙岭崔氏支祠旧址。
DSC_4865.jpg

    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崔氏始祖崔华三,原籍江西鄱阳瓦屑坝,元朝末期因陈友谅与朱元璋之间乱战,迁入潜山县城西郊,复迁白水湾,后迁至今岳西县菖蒲镇水车坂。
DSC_4867.jpg


    今天卒子介绍的崔氏支祠是崔氏族谱中记载的原安徽潜阳崔氏现岳西县崔氏。

DSC_4871.jpg
    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五河镇茅山乡沙岭一带,现已废弃。五年前,崔氏支祠尚存,今已几乎倒塌,仅存门楼。非常可惜。
DSC_4873.jpg

   崔氏家族在唐朝达到巅峰,而在唐朝以后,族裔衰落,崔氏后人大批外逃,导致后来崔氏家族一蹶不振。一直到了宋朝才出现了“岭南第一人”南宋丞相崔与之,广东崔氏家族因此而辉煌一时。
DSC_4875.jpg

    岳西县崔氏族谱“康熙甲子创谱序”:“宋则有敦礼公以甲籍耽山水,爱豫章之芝山,遂泛宅於其地,籍隶鄱阳,代多伟人。数传我始祖清献先生,以丞相开家,生元副使德公、元明鼎革秋官大夫龄公,诞我华三公昆、季、凡三人。”
DSC_4877.jpg


    岳西崔氏认为始迁祖华三公以前有数个有名的祖先,分别是:崔敦礼、崔与之(清献)、崔天德、崔龄。事实上,现在公认的始迁祖与之公,也有认为是华三公。
DSC_4879.jpg

    根据岳西崔氏族谱记载,以岳西为聚居地的崔氏,系博陵崔氏,为南宋丞相崔与之的后裔,奉与之公为一世祖。
DSC_4880.jpg

   谱载与之生子三:天德、天祯、天祥。天德生子二:正龄、正文,正龄生子三:华一、华二、华三,原籍江西鄱阳瓦屑坝。
DSC_4881.jpg

    元朝末期,因陈友谅与朱元璋相互之间乱战,华三公渡江而东迁皖西南,籍于潜山县城西郊,复迁白水湾,后迁至今岳西县菖蒲镇水车坂(民国间将潜山县后北乡划归岳西县),其后子孙繁衍,五河镇、茅山乡、响肠镇、中关乡、店前镇、菖蒲镇、天堂镇、主薄镇、头陀镇、田头乡、石关乡等地皆有其后裔,人口较为密集的有五河镇、茅山乡、中关乡、响肠镇,部分后裔远迁江苏、浙江、陕西、湖北、江西、台湾等省,近迁周边各县有桐城、六安、怀宁、潜山、霍山、舒城、贵池、石台、青阳、黄山、东至、太湖等县。
DSC_4882.jpg


    华三后裔约二万余人,海内外凡华三后裔岳西是其祖藉也,古称潜阳崔氏,堂匾为“德星堂”,大门、神堂对字为:“五龙门第,三戟家声”。
DSC_4883.jpg

    华三公迁潜至今六百四十余年,今天卒子介绍的茅山小学原址就是崔氏支祠旧址。
DSC_4884.jpg


    沙岭崔氏支祠内有一幅对联,千百载祖德宗功,培根固本,忆先世文臣学士、武将王侯,岂第名覆金瓯,独高唐代;三万里川源河岳,毓秀钟灵,愿后人黼黻簪缨、垂绅缙笏,依旧门排棨戟,大振潜阳。
DSC_4887.jpg

    崔氏支祠,属于岳西县原潜山县崔氏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在茅山乡沙岭。始建何时不详,重修于清朝中晚期。是一座依纵轴线布局,纵深达百米的大型祠堂。
DSC_4888.jpg


    沙岭崔氏支祠正对着前方远远的山脉,重重叠叠。
DSC_4900.jpg
    沙岭崔氏支祠现仅存第一进及两侧厢房,前殿为列排式,以抬梁木构架,莲花托斗拱构筑。一进内有戏楼,戏楼前横梁有铁环,梁架上下雕花鸟和故事人物的立体图案,造型生动,手工精巧。
DSC_4892.jpg

    崔氏支祠为四柱三间式,双层建筑,高约五至六米,主间门宽三米,左右次间门宽约二米,厢房为附属建筑。
DSC_4893.jpg

    沙岭崔氏支祠总面阔约三十米,总进深约五十余米,占地面积一千多平方米。该支祠为硬山顶,高高的封火山墙,灰小瓦,青砖墙,花岗岩墙基。
DSC_4894.jpg

    祠前有开阔地坪,大门门额镶砖刻“崔氏支祠”四字,解放后在此兴建岳西县茅山小学。
DSC_4895.jpg

    两边有方形青砖立面墙还留有文革标语。大门前一对抱鼓石。中进和后进现已全部坍塌,天井铺条形花岗岩石条也长满青草,倒塌的木柱与横梁杂七杂八倒在地上,早已朽坏。
DSC_4896.jpg

    崔氏支祠年久失修,如今仅存一进门楼。在过去五多里,该祠堂曾经多次坍塌,经历较为曲折。现修复只能听天由命了!
DSC_4898.jpg

(本篇完)

广告2.jpg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30

听众

5732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20-7-4 12:00:37 | 显示全部楼层
长沙洲崇文闸

第1980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走遍安庆》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民间部分,在搜集与整理“卒子游记”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描述,感谢大家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原安庆市长沙洲建国初石闸崇文闸。
20150328 020.jpg

    长沙乡,隶属于安徽省原安庆市枞阳县南部,北与枞阳县汤沟镇隔夹江相望,南隔长江与凤仪乡、池州市贵池区相望、四面环水,是长江下游的冲积沙洲。
20150328 022.jpg


    长沙乡由新长洲、木排洲、长沙洲、泥洲四部分组成,今天卒子介绍的是长沙洲。五年前,卒子曾到访这里。
20150328 039.jpg


    长沙乡位于枞阳县中南部长江江心洲上,全乡由长沙洲、新长洲、木排洲、泥洲四部分组成。
20150328 050.jpg

    长沙洲与木排洲因一九五八年崇文闸的兴建而相连。今天卒子就是来介绍这座有着五十多年以上历史的涵闸。
20150328 052.jpg

    长沙乡在解放后的一九五九年成立长凤人民公社,辖长沙和凤仪两个江心洲,公社驻地在长沙洲,隶属安庆地区。全乡总面积十七平方公里多,圩内为耕地,圩外主要是滩涂水域,境内地势平坦,风景如画。
20150328 081.jpg

    长沙洲与其它几个洲早在清朝就有移民,人口繁衍多了之后,相邻几个洲之间的交通成了问题。清朝,洲上的百姓开挖沟渠,打通二个洲的水系,每遇长江洪水,洲内围垦就被水淹。
20150328 083.jpg

    建国后,农村掀起大规模的兴修水利热潮,在筑堤复口建围时,配套兴建了一批涵闸。一九五八年,在安庆枞阳县长沙百姓的自发领导下,洲上百姓使用青石、麻石和建筑材料兴建涵闸排水,取名崇文闸。
20150328 089.jpg

   崇文闸水利位于长沙洲西南,是一座沟通二个洲的水利工程。
20150328 090.jpg


  崇文闸水利工程历经清朝、民国和新中国三个不同时代建设,形成了拦洪、分洪、排沥、排污等功能为一体的水利工程。
20150328 099.jpg

   具崇文闸涵闸包括分洪闸、旧拦河闸、桥面等。现在的崇文闸是一处休闲、旅游的圣地。
20150328 085.jpg

  据了解,崇文闸河道最早建于清朝中期,为人工开挖的河道。后几经改建,成今日之规模。水闸结构为砌石开敞,单孔单涵。
20150328 095.jpg


  此闸即人们俗称的崇文闸,一九五八年修建,一九五九年改建竣工。
20150328 086.jpg

(本篇完)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30

听众

5732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20-7-5 17:58:10 | 显示全部楼层
方家墩明朝方明善(方学渐)墓表、华表与墓

第1981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走遍安庆》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民间部分,在搜集与整理“卒子游记”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描述,感谢大家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原安庆市方家墩方明善(方学渐)墓表、华表与墓。
DSC_4732.jpg

    据《桐城桂林方氏家谱》载,明朝的方学渐生前在家族人那里买下莲花山和莲花池(今称莲花湖)。今天卒子介绍的方学渐墓就在莲花山半山腰上。
DSC_4737.jpg


    方学渐墓,背枕蜿蜒起伏的莲花山,面眺莲花湖,左右有把守水口的鹤形、龟形山之夹峙,在空间布局上自然、风水契合,反映了古代儒家文化中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
DSC_4744.jpg

    方家墩在明朝时期已经建成一个族人聚居的小村落,方学渐陵墓在莲湖湖北岸的烈马攀鞍山,此处又称莲花山上,也就是现在的枞阳城关小学校园内。
DSC_4749.jpg


    进入校园,左侧操场边有两根石柱队列耸立,顶端有兽相视,这该是古时陵墓前的华表。其中一根华表已经断裂,中间使用了四块铁片镶嵌其中,使其能够保持原状。
DSC_4753.jpg

    华表为麻石制,高约五米,宽约四十公分,顶部有兽。华表后约百米是墓表,其墓表丈高有余,高大的石碑立在一只麻石雕刻的石赑(俗称乌龟)的脊背上。
DSC_4754.jpg


    石刻的碑文经近五百年风雨侵袭,但文字依然清晰可见。明朝皇上封的文林郎江西道监察御史方明善先生墓表(译文)。
DSC_4755.jpg

    赐进士出生,浙江、江苏盐运都司,兼临时法办走私盐商的审判官,礼部太常少卿,吏部的给事中,翰林院庶常馆学员,阳羹(宜兴人)史孟麟撰写碑文。
DSC_4756.jpg


    赐进士出生,侍奉皇上议政的官员,太子教官,兼翰林院陪皇上读书的官员,桐城(枞阳人)何如宠,以篆书写碑上方碑额。
DSC_4757.jpg

    赐进士出生,承德的文教官,户部在山东省管典籍的负责人(从二品),(方明善)孙女婿张秉文书法碑文。
DSC_4763.jpg


    方学渐(1540—1615年),桐城桂林方氏第十一世祖,字达卿,号本庵。明代桐城人,著名学者。生于明朝嘉靖庚子年(公元1504年)五月十九日,卒于明万历乙卯年(公元1615年)五月十三日,享年七十五岁。
DSC_4765.jpg

    方公幼读经史,十岁能文。十二岁丧父,将"立品、读书、择友"作为自己座右铭,勤勉奋发,学识过人。公为嘉靖贡生,嘉靖敕封《文林郎江西道监察御史》。
DSC_4767.jpg

    墓表再向小山上行,有三、四米宽麻石条相叠的台阶通道直抵山顶。台阶入口两侧有碑,左侧一块是《明善公墓重修记》,一块是刻有方氏后人捐款名录的《捐资纪念碑》;右侧一块是《枞阳县重点文物单位》,另一块是方明善墓保护范围碑记。
DSC_4770.jpg

    长条麻石铺就的台阶有七十级,两侧是方形石质栏杆。墓冢隆起,围以长条麻石;墓圹是青石垒砌,冢后立碑,碑正中楷书阴刻:“明敕封文林郎江西道监察御史明善先生本庵方公之墓” ,为明翰林院编修吴应宾撰题。墓前环以三道花岗岩质弧形拜台。据记载,先生陵墓原占地面积一千多平方米,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实际面积已不到原来的四分之一。
DSC_4774.jpg


    在安庆名人墓中,方学渐先生墓石料最多,雕刻精美,规模宏大,气势壮观。登及山顶,四周山水、城郭,尽收眼底。墓前是莲花湖,碧波荡漾,左右有白鹤峰、龟山山峰护佑,地势开阔,可览大江东流;
DSC_4778.jpg

    烈马攀鞍山蜿蜒东去,越莲花湖、接幕旗山连绵不绝;西有沃野、村落镶嵌于山间,枞阳古镇渔歌唱晚。山上,松树挺立,杂草丛生。
DSC_4780.jpg


    清末马其昶为先生作传,称其“善相墓”,懂堪舆(风水)之术,先生墓址即是自选。方氏子孙笃信,家族的兴旺,是先生墓地风水的灵佑。在明末清初,即买下了陵墓周边的山山水水,依墓结庐,聚族而居,保护陵墓的风水不受侵害。墓西山脚下的“方家墩”,原叫“杨庄”,当是明善先生三子后代聚居而改成了现在的名字。
DSC_4785.jpg

    方明善先生性情恬淡,最好学习,最尽孝道,最友善,见义必为。虽然长子方大镇为御史,次子方大铉为进士,但他从不炫耀,常常穿着敞开的洗白了的布衣,独自一人在家看书钻研学术,静得好像没有人到过屋里一样。如果有客人来谈性善的道理,他就直话直说,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哪怕是深夜也不感到劳累,一点也不少教诲人。
DSC_4786.jpg


    方明善先生在主持桐川会馆时期,带头研究学术,四面八方的学者都汇聚在他的旗帜之下,他对同志一视同仁,不问亲疏,有时候别人邀请他做一些不属于会馆一类的事情,他也乐意帮助别人,并且说:“老夫不敢有敷衍之心待人”。
DSC_4787.jpg

    晚年方明善先生也喜欢钻研医学和占卜学等技术,喜欢与,有养生之道的人交往。一般情况下,他不轻易外出,即便每年有乡间饮酒礼节,邀请他为乡饮大宾,他也是答应出席一次,以后就再也不应邀出席了。唯独会馆聘请他主持事务,从不推辞。当时县内有方明善、赵鸿赐、童自澄,都是以学问高深而闻名的,人称桐川三老(枞阳三老)。
DSC_4796.jpg

(本篇完)

广告2.jpg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30

听众

5732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20-7-11 12:14: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月山梅花洞

第1982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走遍安庆》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民间部分,在搜集与整理“卒子游记”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描述,感谢大家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月山梅花洞。
20141115 1278.jpg

    在安庆境内,有典型卡斯特地形的地下溶洞,过去卒子曾介绍过一些,今天卒子再介绍一处名为“梅花洞”的卡斯特地形溶洞。
20141115 1287.jpg

    六年前,卒子曾与几位朋友到访这里,并且进入溶洞最深处。梅花洞是一处喀斯特地区地表溶洞,在皖南山区一些石灰岩分布地区比较常见,安庆地区在怀宁县多地都有分面。
20141115 1288.jpg

    梅花洞是一处深达约八十米的地下溶洞。分上、中、下三层。最下层已经被淤泥堵死。现人能到访的地方约七十八米。
20141115 1296.jpg


    卡斯特又称“喀斯特”,喀斯特地貌是指石灰岩受水的溶蚀作用和伴随的机械作用形成各种地貌,有石芽、石沟、石林、溶洞和地下河等。安庆地区有多处典型的喀斯特奇观。
20141115 1297.jpg

    亿万年来,地表水在运动过程中对所经过的沉积物或岩石有着重要的侵蚀作用,既包括水动力作用下的碎屑物搬运,又包括水对岩石或沉积物的化学溶蚀作用,还包括碎屑物在搬运过程中的磨蚀作用。喀斯特地貌就是地下水对碳酸盐岩侵蚀作用的结果。
20141115 1339.jpg

    在水流作用下,形成陡峭的海岸、弯曲的沟壑、高高的冰蚀悬谷、气势磅礴的大峡谷。“滴水穿石”也是水的化学侵蚀作用的写照。
20141115 1400.jpg

  溶洞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梅花洞就是这样的典型。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组成,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后者可溶于水,于是有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这种现象在南斯拉夫亚德利亚海岸的喀斯特高原上最为典型,所以常把石灰岩地区的这种地形笼统地称之喀斯特地形。
20141115 1406.jpg

  梅花洞位于怀宁县月山镇大桥村,六年前卒子曾与几位朋友一起探访此地,最终卒子与二位驴友一起下洞深访。梅花洞外围为约有数百平方的大平台,大平台下还有小洞,由小洞垂直下,洞内还有洞。
20141115 1409.jpg

  由于洞内潮湿黑暗,仅凭个人力量很难完成深访任务。
20141115 1429.jpg

    梅花洞中层,有一处洞口直径不足一米的上下垂直溶洞口,由于深不见底,到访此地的人都不敢再下去。在洞口有群众系上绿色的塑料绳索,由此再垂直下去,大约三至四米至底部,底部为厚厚的淤泥和动物粪便层。
20141115 1442.jpg

    再到中层后,有一段平缓的洞穴。这里有发育完整良好的钟乳石,大到直径一米的石柱,小到直径几毫米的石丝,更有造型奇特的龙宫海景、珍禽异兽,惟妙惟肖,巧夺天工。
20141115 1458.jpg

    梅花洞内没有特别的危险,只是蝙蝠更多。从中层的洞口再向下行时,能够听到洞内的回声悠悠。
20141115 1460.jpg

    梅花洞系火山爆发后留下的溶洞,洞壁光滑,呈“喇叭状”,垂直而下,深约八十米左右,下洞需要比较大的强度,洞内考察比想象中要险峻、复杂得多。
20141115 1461.jpg


    据权威机构论证,整个梅花洞深约一百一十四米,呈台阶式,共三层,第一级距洞口八十米,第二级有十米深,第三级有二十四米深,且二、三级洞壁几乎呈九十度垂直状。
20141115 1463.jpg

    六年前,卒子与小草、老马三人结伴探险梅花洞的过程中,从洞口直至洞底,全过程、全景境进行考察。
20141115 1464.jpg


  能够进入梅花洞内收获还是非常意外。梅花洞位于怀宁县月山镇大桥村正在开挖石料的半山腰上,已经有数百万年的溶洞。
20141115 1465.jpg

    梅花洞内曾有大量积水现象。现在的石坑内,已经被淤泥完成堵死。进入洞穴内,里面的空间很大。第三层洞穴内部空间呈现出放射状,走入内部后会发现洞穴通道是向多个方向延伸的,第三层洞穴的高度约一米八左右,洞穴较宽处为二米左右,窄的地方也能达到一米,在洞穴中,感觉相当的压抑。
20141115 1468.jpg

    第三层的洞壁呈淡灰色,也有部分呈现浅褐色,洞底和壁面有已经干涸的水迹。洞穴壁面有着雪白的碳酸钙晶体,部分区域还呈现出了小小的石笋。
20141115 1609.jpg

    月山镇的溶洞好几座,有一些些溶洞曾经是作为当地人躲避战乱的庇护所而存在的。
20141115 1610.jpg


(本篇完)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30

听众

5732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20-7-12 00:06:53 | 显示全部楼层
花山黄瓜岭张公与彭公墓

第1983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走遍安庆》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民间部分,在搜集与整理“卒子游记”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描述,感谢大家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花山黄瓜岭张公与彭公墓。
DSC_1410.jpg

    安庆宜秀区杨桥镇有一处美丽的地方,风光旖旎,一半湖水一半山,湖依山势,在高高的山岭之间有一条名为黄瓜 岭的山岭,今天卒子介绍这里!
DSC_1416.jpg

    从前,杨桥镇的花山村属于老桐城县,云雾缭绕着花山群峰,顺着花山一直向山行,中方寺在花山尖的东端山峰下,中方寺背后的这条山岭就是黄瓜岭。
DSC_1418.jpg


    顺着中方寺背后的竹林中的麻石条路上,黄瓜岭上有几座山峰,最高的山峰名为花山尖,大约海拔三百余米。
DSC_1447.jpg

    大龙山南起界河桥,向北延伸,北抵菜子湖畔,山脉由侵入岩体构成,受断裂破坏和流水切割,造成岭谷相间分布,以杨桥镇至罗岭镇和鲍冲湖村两谷地最长,形成大龙山、小龙山和花山三大块。
DSC_1479.jpg


    花山山势呈北东走向,连绵起伏,东南临花山湖、破罡湖,西接小龙山,北临长河与枞阳相望,花山顶峰海拔三百三十一米,峰顶远望有一丛形似花朵的山岩,故名花山尖,花山尖这条山岭,就是黄瓜岭。
DSC_1495.jpg

    传说花山为隐龙藏宝之地。位于花山之巅的中方寺,前身为龙隐庵,建于宋朝。是龙山凤水历史文化之精华。明末清初享有盛名的佛门禅师觉浪,在《小龙花山中方寺记》称“登山眺望,枞阳为案,大、小龙为屏,鹿湖、梅岭诸湖汇之,七十二螺点缀。几席之下,洵隐龙之地也。”
DSC_1491.jpg


    民间又有俗语:“花山一支花,不知落在哪个石头丫”。每当夜深人静之时,隐约可见花山顶上一朵金花在闪闪发光,可寻光走近,又消失得无影无踪。于是在清朝中晚期至民国期间,黄瓜岭上一处坟地,那是周边高官财主的百年之地。
DSC_1499.jpg

    花山山体中心由石英岩组成,边缘为花岗岩,由于不同结构,天长日久,风雨侵蚀,形成奇特雄伟的山峰和岩石,地貌景象十分壮观。整个花山异石突起,堪称一绝。加上四周湖光山色,茂林修竹,组成一个艳丽多彩的自然美景。
DSC_1510.jpg

    花山旧时有三寺、九庵、十三庙。山上中方寺初建于宋末,时为安庆北郊僧事中心。花山西侧山腰金粟庵所供女真身菩萨,御封“火炼佛”,俗称“火炼娘娘”。此二处寺庙卒子都已经介绍过。
DSC_1523.jpg


    黄瓜岭上,有很多处古墓,今天卒子同时介绍两处民国时期的近代古墓,张氏墓与彭氏墓,皆为夫妻合葬墓。
DSC_1534.jpg

    首先介绍的是张氏墓,为清朝赐封张莼秋墓,皇清赐封张公莼秋与儒人朱氏合葬墓。张莼秋,举人出身,墓碑记有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二月字样。
DSC_1591.jpg

   张莼秋墓碑盖顶遭到破坏,墓碑清晰。无后人祭祀。两个儿子张起元和张时勉。
DSC_1603.jpg


   与张莼秋墓不远还有一座民国时期的古墓,彭公墓。
DSC_1607.jpg

   彭公墓,为清朝诰封文林郎彭葛印墓。墓碑记有民国八年(1919年)等字样。
DSC_1617.jpg


    无论是张公墓还是彭公墓,清朝至民国时间,花山岭和黄瓜岭都是风水宝地,将仙逝的老人安葬于此,非富即贵。
DSC_1619.jpg

(本篇完)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30

听众

5732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20-7-18 22:12:19 | 显示全部楼层
五横桥遗址

第1984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走遍安庆》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民间部分,在搜集与整理“卒子游记”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描述,感谢大家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五横桥遗址。
DSC_5016.jpg

    五横桥位于安庆市宜秀区五横乡五横社居委。五横桥,现已不存,原五横桥已被大水冲走,现在新修建的五横桥是在原桥址兴建的。
DSC_5025.jpg

   五横乡位于安庆城北,巍巍龙山连绵起伏,秀嶂叠峙,禅音袅袅,与石塘湖、菜籽湖、嬉子湖等水系,构成 “龙山凤水”之地。
DSC_5031.jpg

    五横乡这块神奇土地上,孕育了状元龙汝言、刘若宰及邓石如、陈独秀、邓艺荪、邓以蜇、宗白华、邓稼先、刘文典、萧谦中、严凤英等一大批文化精英。
DSC_5033.jpg


    邓石如的故居铁砚山房坐落在宜秀区五横乡白麟坂邓家大屋。安徽已故书法理论家穆孝天先生曾如此描述:“村前那巍峨峻峭的挺秀峰峦,名曰‘麟峰’。
DSC_5035.jpg

    山下一片形如盘谷的肥沃田野,便是‘白麟坂’。大龙山环抱着它,一条溪水缓缓地从凤凰桥下流过;山上林木蓊郁,山下人烟相望,犹如世外桃源之境。”
DSC_5036.jpg


    五横乡,因五横桥而来,那么五横,究竟是先有桥,还是先有乡?据了解,过去的五横一带,较为荒凉,开荒的先人们在一条长长的曰公河两岸开垦种地,因为这条曰公河常常发洪水,两岸百姓就在河上架起了木桥,竹桥。
DSC_5037.jpg

    再到后来,明末天启年间在曰公河不远处的庵凹间建起了源浦寺,有了源浦寺周边百姓常常祈祷,此后百姓将木桥、竹桥基础上,修建了麻石建起的石桥。
DSC_5038.jpg


    因石桥是由五根并排而建,久而久之,百姓称这座石桥为五横桥,有了这座石桥,才有了后来的五横乡。
DSC_5039.jpg

    清朝初期,因防逃患源浦寺迁于五横乡五横桥下方。五横桥,在清朝长达二百多年里,历经了多次修缮,成为周边几个村落百姓交通要道。
DSC_5040.jpg


  源浦寺内建起的月身宝殿里面,供奉着了真大师的肉体金身。了真大师法号心平,俗姓段,篾工出身,祖籍枞阳东乡,四十九岁在源浦寺出家,苦修四十七年,终于在清朝乾隆四十二年成道。
DSC_5042.jpg

  五横桥,现在已经不存,仅留下五横这个桥名,每每与人聊起五横,首先是那座由五根石条并排组成的石桥,才有今天的五横乡。
DSC_5044.jpg

(本篇完)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30

听众

5732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20-7-25 13:36:42 | 显示全部楼层
百安重建宝胜寺记碑

第1985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走遍安庆》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民间部分,在搜集与整理“卒子游记”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描述,感谢大家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与安庆市一江之隔的池州市百安重建宝胜寺记碑。
DSC_6572.jpg

     池州与安庆一江之隔,历史上曾有一段时间为安庆代管。池州设州置府始于唐朝武德四年,迄今已有近一千四百年的历史。
DSC_6579.jpg


    百安村座落在龙舒河畔,村子对面有一石山,山上长满了柏树,人称柏岩。孙权之子孙休次子孙楚因宫廷政变,躲入池州的深山之中,在此繁衍了六、七十代人,一千八百年。本文作者卒子是楚公第六十四代后裔。今天卒子介绍的重建宝胜寺记碑也是为纪念石守信之孙孙挺而设立。
DSC_6584.jpg

    三国后期,孙权子孙宫庭政变后纷纷被杀,唯有孙楚逃出江浙,潜入安徽池州虎林一带,孙楚公到了池州柏岩以后,在现在的百安村生息,这是城有一条龙舒河,这条河河滩很宽,在一片平畈间,古时有一座寺庙,名为宝胜寺。
DSC_6586.jpg


    宝胜寺在百安村和袋溪方村之间,是著名的宝胜寺。孙氏与当地的曹氏等三姓集资重修宝胜寺,并刻三姓碑记,过去卒子曾经介绍过。
DSC_6590.jpg

    宝胜寺是在唐文宗李昂(公元809年―840年)时期而建,由杉山高僧所建,当时香火非常旺盛,香客们敬香之时,多在村中住宿,成为皖西南著名寺庙。
DSC_6588.jpg


    宋朝靖康元年,金兵南下入侵宋朝,一路势如破竹,两次兵临宋都汴梁城下,次年,金兵攻破汴梁,俘虏徽、钦二帝北上,史称靖康之耻。
DSC_6592.jpg

    金朝令金兵又多次纵兵南侵,烧杀抢掠,无恶不作,造成中原千万百姓妻离子散,积尸盈野。安徽长江两岸的安庆与池州屡次被金人所杀。
DSC_6593.jpg


    南宋末年,池州是抗元重地,池州知州赵昂发,为抗击元朝伯颜金兵大军,率领军民,奋力守城,城破之后,全家自尽,后人为其立祠。


    南宋在抗金战线上诞生了很多抗金名将,这其中就有一位著名的抗金英雄孙挺将军。



    宋朝末期,楚公后裔孙挺将军带领池州军民抗击金人。孙挺将军为池州正将军,是宋朝皇帝大将石守信外甥,孙挺将军母亲是石守信小女儿石氏。


    孙挺,为孙权后裔,石守信外甥。原籍富春郡。后驻守安徽池州,出身武将世家,她的父亲和祖父都是武将,其父是跟随石守信南征北战的孙行公(卒子前期已经介绍)。
DSC_6596.jpg


    南宋战乱之际,金兵趁机南侵,金兵在完颜氏的带领下,攻入安徽,金兵四处抢掠。在金兵北撤时,孙挺将军池州军民进行拦截,两军在长江上激战。
DSC_6597.jpg

    孙挺将军冒着矢石箭雨,亲自站立在抗金军民阵前为宋军督战,宋军士卒深受鼓舞,打退了金兵多次进攻,使金兵始终不能渡过长江。
DSC_6626.jpg

    那日,挺公(孙挺)坐在一块大石上,眼看身上被箭族射击流出的浓血染红了战甲。最终因寡不敌众被金兵割下头颅,战死在长江沿岸。



    孙挺将军战死后,乡邑百姓为挺将军用银饰装首葬在宝胜寺。
DSC_6664.jpg

    相传昔年宝胜寺占地六十余亩,有僧舍三百余间,僧众千人。宝胜寺当年之盛况,可想见矣。今日宝胜寺早已被毁,遗址古迹犹存。



    宝胜寺地处龙舒河河畔,环境清幽,自古往来商人游者,多借宿期间。孙氏重修宝胜寺碑记记载,宝胜寺菩萨金身捐金一百两。当时孙氏八大房头还向宝胜寺菩萨一尊、罗汉二尊共花银八百两。据孙姓重修宝胜寺碑记记载,重修宝胜寺佛殿一所。孙氏在清朝,在池州人丁兴旺,仅为宝胜寺捐银一千两。


    为什么孙氏要重建和重修宝胜寺呢?据了解,历史上自从孙挺将军安葬在宝胜寺后,寺内主持认为坏了寺庙的风水,此后他将墓边挖井一座,这样井水倒侵古墓,孙氏在池州就渐渐衰落,纷纷迁出池州,到了同在的马鞍山、铜陵、芜湖等地。
DSC_6631.jpg


    孙氏后裔为了将先祖墓保护好,捐重金重建宝胜寺,并赠入田产捐给宝胜寺,这样宝胜寺又将井填埋。清朝晚期,太平军火烧宝胜寺,宝胜寺化为乌有,现仅留下这座重建宝胜寺记碑。
DSC_6636.jpg


    重建宝胜寺记碑位于池州市贵池区棠溪乡百安村柏岩山脚,在一条长长的河边的土墩上,土墩上长满树木。
DSC_6637.jpg

    宝胜寺唐大和五年(831年)建,元朝至顺元年(1330年)重修,太平军火烧烧毁,民国间倒塌,现已不存。



    遗址尚存“重建宝胜寺碑记”,碑高2.7米、宽1.2米、厚0.13米。两面刻文,一面为“重建宝胜寺记”,另一面是“檀倍功德之碑”。
DSC_6646.jpg

    “重建宝胜寺记”横书篆额,文阴刻竖式,下款署:“大元至顺元年时良月吉日当代□□门宗置位”字凡二十一行,全文五百六十余字。
DSC_6647.jpg


    “檀倍功德之碑”凡行二十三,文七百七十余字。碑文书法方正遒劲,顿宕激昂。此碑为研究佛教文化提供了实物史料,是池州市境内元朝碑记中不可多得的珍品。1988年11月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DSC_6657.jpg

(本篇完)

广告2.jpg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30

听众

5732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20-7-26 17:20:16 | 显示全部楼层
驾雾葛大屋厅堂“库楼屋”

第1986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走遍安庆》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民间部分,在搜集与整理“卒子游记”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描述,感谢大家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驾雾葛大屋厅堂“库楼屋”。
DSC_4829.jpg

   驾雾村,一个融自然生态与神秘奇幻于一体的美丽村庄,一个深藏于皖西南大山怀抱、天柱山西麓山脚、潜河中上游南岸,隶属潜山县水吼镇的盆地型山区行政村。
DSC_4830.jpg

    驾雾村俗称“驾雾冲”,因区域地理环境和山川气候多生云雾而得名。
DSC_4831.jpg

    驾雾地势相对平旷,田园阡陌之间,新旧民居错落有致。老村庄三面青山环围,境内小河曲径东流。向东眺望,古南岳天柱山主峰遥遥在目,潜河程湾大桥一路连通。
DSC_4832.jpg


    村南有潜山古寨之一的排牙寨,寨顶城墙工事遗迹存留,或可见证历史名村的兴衰起落、烽火烟云。驾雾“三台石”雄踞山腰,造型奇特,凸显大自然鬼斧神功;丛林掩映的“仙姑洞”幽深莫测,别有洞天。
DSC_4834.jpg

    驾雾葛大屋堂厅“库楼屋”又称葛大屋,位于安庆市潜山市水吼镇驾雾村胜利组。
DSC_4835.jpg


    葛大屋由顿邱堂一世祖葛氏嫡系后裔建成。
DSC_4833.jpg

    葛大屋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曾在康熙十九年、四十九年两次为堂内男丁科举进士、知事、乡知而进行修缮“光宗”。
DSC_4836.jpg


    在葛大屋中厅堂和后厅堂上有“乡评善行”、“齿德养优”两块进士第、大夫第贺匾挂件。
DSC_4837.jpg

    后厅堂上摆放着十几块葛氏家族世系宗祧关系的列祖列宗牌位。顿邱郡这支房头,迄今传到二十九代。
DSC_4838.jpg

  葛大屋的塞口墙在当地同类建筑中其特点更加突出。墙壁高五米,面阔近九米;墙面青砖平磨,平雕菱形纹,墙裙绘云雷纹,檐下浮雕斗拱,密密丛丛。
DSC_4839.jpg


    中厅堂宽大明亮,殿衙式大圆柱六根,柱础鼓形,腹部饰物有花鸟等。
DSC_4840.jpg

    在砖木构件上皆有苏式彩画与清式“三雕”,样样匠心独运,款款内涵丰富,其中花鸟凤鱼,山水人物雕刻,不无都表现出了主人对美好、吉祥、富庶、幸福的追求,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
DSC_4842.jpg

  葛大屋南面临近“淹没”、“水碓”二河,北面有数十座小山峦形成背屏,其中有一座为明清两代的葛氏“墓山”与屋体相连。
DSC_4844.jpg

    建筑以负阴抱阳、背山面水、“坎宅巽门”屋向为基本格局;
DSC_4847.jpg


    单檐硬山屋顶,覆盖小青瓦,硬山面砌三级马头墙。原整体设计为七间五进,现仅存五间三进,五架梁穿斗式结构;
DSC_4848.jpg

    在中轴线上布置前厅、中厅、后厅,前低后高,分三级建筑系列,有极强的层次感。通面阔为二十一米六,通进深为三十米四,建筑占地面积约六百五十余平方米。
DSC_4849.jpg


    穿过第二座天井,再上台阶就到了上堂轩,上堂轩的香案桌上供着祖先的牌位,“天地国亲师”,葛氏先祖牌位醒目,字迹流畅。
DSC_4850.jpg

    上下堂轩各有两条通向东西两头的巷道,这巷道弯弯曲曲、忽左忽右、忽高忽低、忽露忽掩,如行迷宫。每小栋都有与大门同向的小木阁楼,置身于阁楼,可凭栏远眺天柱景,俯身近听潜水声,有飞檐翘角、嵌花,高耸的风火墙,有通风、采光、排水的大小天井。
DSC_4875.jpg


    门前的古道外有一长渠,经年不息的清流,流经水井、流经水塘、流进农田,这渠为历代人们吃水、洗菜、洗衣、灌溉、防火,提供了方便。
DSC_4869.jpg

    此古民居乃葛氏第十九代孙修耀公,用清朝康熙帝所赏赐的金银建造,修耀公一生为人正直,不图名利、舍己为人,邻里有难、慷慨解囊,与人平和、助残育孤,乐善好施、乡评善行。
DSC_4854.jpg

(本篇完)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30

听众

5732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20-7-27 17:34:01 | 显示全部楼层
邓林两棵二级古树

第1987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走遍安庆》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民间部分,在搜集与整理“卒子游记”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描述,感谢大家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邓林两棵二级古树。
20150321 000.jpg

    古树名木是林木资源中的珍品、绿色“活化石”,是文化的结晶和承载者,是一个地区历史见证和文明的象征。今天卒子介绍的两棵古树,过去在同一地点也介绍过几次。
20150321 005.jpg


    安庆古树名木受到安庆市林业局与园林部门高度重视,全面系统地查清了古树名木的资源分布和生长状况,建立了档案,并对古树的生态环境、生长发育状况和保护现状进行了动态监测和管理。
20150321 001.jpg

  据资料显示,目前邓林村有古树名木近百株,这些古树名木见证了邓林村数百年的发展历史,古往今来一直为文人墨客所赞叹。
20150321 007.jpg


  在邓林村,一株高大的望春花树格外显目,二人合抱才能够将其围起来。“这棵古树距今已有二百七十多年历史,仍傲然挺立,枝繁叶茂。
20150321 009.jpg

    古树名木是不可再生资源,邓林村属山区自然村,森林覆盖率极高,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丰富的植物资源和众多古树名木,其中具有百年以上树龄的就有三百多株,最长树龄有五百多年。
20150321 010.jpg


  为使古树名木能够得到切实的保护,该村查清古树名木资源总量、种类、分布状况、生长情况,了解掌握古树名木的生态、科研、人文、地理、旅游等方面价值。
20150321 012.jpg

    在做好普查工作的基础上,针对现有的古树名木实行科学管护,挂牌保护。邓林村民每年都有植树的良好习惯,每年到了春季,家家户户都要在房前屋后和自家山场种植几十株望春花。那年春天,带着正在上幼儿园的女儿到访这里,现在女儿已经快五年级了。
20150321 016.jpg


  邓林村十万株望春花树造就了自然的天然氧吧,成为周边群众游玩的首选,特别是每年三月份望春花盛开季节,村里推出“望春花节”、“千年古树游”等活动,现在到邓林村旅游的客人越来越多。
20150321 018.jpg

    白玉兰树在 这片土地田园山坡上到处滋意生长,漫山遍野,早春时节绽放着花朵,傲立枝头,像位身披白纱的少女,亭亭玉立,清爽圣洁。
20150321 021.jpg

    一朵朵白玉兰白得胜过那皑皑白雪,丝毫没有人间烟俗的味道,使人见了有一种出尘脱凡的感觉。
20150321 034.jpg

    一朵朵白玉兰像一只只洁白无瑕的玉铃在风中摇晃着,侧耳倾听,好似那清脆悦耳的铃声在,风中传送过来。花朵有的含苞欲放,像一枝枝白蜡烛;有的争芳斗艳,花骨朵中散发着浓郁的香味,有的倒挂枝头,有的斜插枝头,有的好像是一对情人在一旁低头窃窃私语,有的像白蝴蝶面对着浩瀚的蓝天振翅欲飞。
20150321 022.jpg

   玉兰在安徽分布较广,栽培历史悠久。早在十六世纪,怀宁县石镜乡邓林村海螺山即有很多望春花(即玉兰),以盛产优质辛荑花而驰名中外。清朝康熙寅年(1710年)和民国四年(1915年)《怀宁县志》记载:“海螺山辛荑初春弥望,其用较他产为良,价亦较他产为高。”
20150321 042.jpg

  抗日战争前,百年以上的海螺望春花有二千多株,年产干花十三万斤,除供国内药用外,经上海口岸远销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以及港澳地区。1985年,海螺山尚有百年以上的望春花大树307株,生产干花一万一千斤。现在,该村白玉兰树八百多株,其中年逾百年龄的尚存326株。
20150321 037.jpg


(本篇完)

广告2.jpg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30

听众

5732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20-8-2 19:58:13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图寺摩崖石刻

第1988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走遍安庆》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民间部分,在搜集与整理“卒子游记”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描述,感谢大家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佛图寺摩崖石刻。
20140719 237.jpg

    佛图寺摩崖石刻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寺前镇佛图村佛图组村境内大尖山上。佛图寺摩崖石刻分布在佛图寺四周的石壁上。一九八一年,佛图寺摩崖石刻收录入《中国名胜词典》。
20140719 255.jpg

    佛图寺位于安庆市太湖县寺前镇佛图村佛图组村境内大尖山上,寺为西晋高僧佛图澄建而得名。
20140719 258.jpg

    佛图寺自东晋建寺至今一千六七百年,是安庆地区最早的寺庙,也是全省现存不多的、有文字记载最早的寺庙,在中国佛教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20140719 270.jpg


    佛图寺历代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大量的摩崖石刻和赞美的诗篇,现保存石刻主要有屏风石石刻、天就门石刻群、飞来泉石刻群、碧云岩石刻群、天柱塔石刻群、祖师洞石刻等,在石刻作者中,有明朝著名哲学家罗汝芳,明朝天文学家蔡呈图等。
20140719 269.jpg

    佛图寺摩崖石刻展示了生动的文学艺术、书法艺术,具有较高的文学、艺术价值。也是佛教文化发展史的缩影,对于研究中国佛教和佛图澄佛教思想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和考古价值。
20140719 257.jpg


    佛图寺摩崖石刻展示了悠久的佛教文化。佛教于汉朝时期传于中国,又随楚王刘英流放安徽而播洒于江淮地区。佛图澄及其弟子云游各地,于此建造佛图寺,带动当时江淮一带佛法的盛行。
20140719 260.jpg

    佛图寺摩崖石刻许多摩崖石刻由于年代久远,现在无法辨清题者及年代,但从中可知佛图寺年代的久远。
20140719 262.jpg


    佛图寺自佛图澄后,二祖慧可来到太湖,卓锡于距佛图寺不远的狮子山、司空山,使佛教禅宗在安庆发扬光大,这些不同时期的摩崖石刻,展现了太湖县佛教文化漫长的发展历程。
20140719 261.jpg

    佛图寺摩崖石刻展示了精美的书法艺术。石刻有的出自名家,有的出自无名者,楷、草、隶、篆诸体,阴、阳、勾皆备,大字见方,小字数分,行笔运转方圆并施,章法布局依山就石,诠释着中国书法和雕刻艺术的真谛,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20140719 267.jpg

    由于题刻者众多,各人艺术修养、书法水平有很大的区别,或清秀挺拔,或圆润遵媚,或纤细柔婉,或雄浑豪放,或庄严拘谨,或气势夺人,争奇斗研,异趣横生,产生了流派纷呈、风格各异的艺术效果。
20140719 266.jpg

    特别像“天石”、“奇石”等石刻,端庄稳重,气度恢弘,虽然不知题者姓名,但不让名流,堪称书法精品,极具审美价值。
20140719 272.jpg


    佛图寺摩崖石刻展示了高超的文学艺术。这些石刻多见景而题,以文字配景,题写者多表现出较高的文学才华。几首游山之诗,大处着笔,洋洋洒洒,占据大块的岩石,生动地写出了佛图寺秀美之风光和游者怡然之心情。
20140719 290.jpg

    而随处可见的小题,以一两妙词,写景状物,如“球琳”、“生白”、“洞天深处”等,极其准确而生动地毕现佛图寺之胜。
20140719 311.jpg


    罗汝芳等明人的题刻,行文和书法都极其随便,展示出极其丰富的人文情趣,表现了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观赏、品味这些石刻,让人陶醉于其浓厚的文学氛围里。
20140719 313.jpg

    晋朝天竺高僧佛图澄云游到此并建佛图寺而得名佛图山。佛图山,安庆名山,山高险峻,摩崖石刻众多,部分石刻因年久风化,不可尽辨。
20140719 314.jpg


    其中,以明朝石刻尤为引人注目,最为突出的要首推明代哲学家罗汝芳和太湖知县李盛英、清朝太湖县知县王大谟、清初诗人马人龙等。清朝乾隆县志载,宋朝书法家黄庭坚曾到佛图山游览,并留有诗赋石刻,惜年久现难以寻觅踪迹。
20140719 315.jpg


  清人王大谟书《游佛图寺》诗,位于入山口路径右侧的“屏风石”,长七米二,高三米,面平如削,宛如屏风,诗四十四句,二百二十字,石刻面积约十五平方米。
20140719 316.jpg

    进入佛图山,有一天然石门,由三块巨石二峙一覆形成,明人李盛英在其檐额上篆刻“天就门”三字,门内右石壁上阴刻有罗汝芳行书“闽狮界陈时范仰山林鹏肝近溪罗汝芳乙卯秋书天石纪游”二十四个字。
20140719 263.jpg


    左壁刻有无名氏行书“洞门深锁”四字,顶部有石刻“天石”,另有多处石刻不可尽辨,在天就门外左侧石壁上刻有大量石刻,年久风化,不能一一辨认。
20140719 264.jpg


  天就门北三十米处有佛图寺,寺左下侧有“飞来泉”,又名“飞瀑”。两侧有“球琳”、“天上来”、“飞泉”、“尘襟洗尽”、“且来观”等石刻。
20140719 322.jpg


  佛图寺后山,沿石级迂回曲折而上,沿途有“八正桥”、“如意桥”、“披云石”等石刻及明朝福建长乐县进士陈时范题刻“锦石巧留天柱塔,青山应作状元峰”。
20140719 323.jpg


    至天柱塔,塔由五块巨石叠成,高约二十米,上大下小,高耸欲倾,塔下石壁上刻有罗汝芳楷书阴文“天柱峰”三字,另有清太湖教谕阮裕楷书阴刻“乾坤一柱”四字等。
20140719 326.jpg


    塔底有洞,洞壁刻有无名氏楷书双钩文“生白”二字。
20140719 327.jpg


  佛图寺环境优美,奇石异景,老翠竹满山,古诗云“清幽胜似小蓬莱”,历代文人默客在此留下了大量的摩崖石刻和赞美的诗篇。
20140719 328.jpg


(本篇完)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合作|人才招聘|手机APP|Archiver|

GMT+8, 2024-7-26 19:26 Powered by Discuz! X3.4

安庆E网生活网站 © 2001-2013 Comsenz Inc. ( 皖ICP备05012696号 )

安庆瑞易文化 地址:华茂1958-C7栋 联系电话:0556-5306667 联系邮箱:17779721@qq.com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和邮箱:0556-5306667 17779721@qq.com

皖公网安备 340800020001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