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E网

搜索
楼主: 过河卒子

[区县窗口] 《卒子走遍安庆》长篇“卒子游记”(建议从后向前看)——到访安庆212乡镇1518村居

    [复制链接]

11

收听

30

听众

5732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20-12-8 21:30:33 | 显示全部楼层
白沙岭棺材石与朱母鲁太君墓

第2012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白沙岭棺材石与朱母鲁太君墓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大龙山镇桃园村一条小岭叫白沙岭岭脊上。
DSC_6440.jpg DSC_6590.jpg
    大龙山桃园村山中有一条古今闻名的通道叫白沙岭,这里自宋朝开始有了先人生活的痕迹;清朝,太平军将领曾带兵越过此岭去围剿清军湘勇。
DSC_6592.jpg
    看在白沙岭岭头,能够看到远处的层层云雾。鸟瞰山下,可揽桃园村全貌。

DSC_6594.jpg
    在白沙岭上继续上行,顶中突现一块巨石,此石当地人称“棺材石”。巨石高约四米余,阔约五米,这块大小数块的巨石重重叠叠,见证千年历史沧桑。
DSC_6599.jpg DSC_6603.jpg
    这惟妙惟肖的“棺材石”,在桃园村的山谷中,重达数吨,一头大、一头小,令人不得不惊悸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DSC_6614.jpg
    在“棺材石”下方约二十米,有一座用岩石砌成墓,民国时期,距今近百年。墓使用纯白石建成,上嵌有墓碑一方,石右方刻有“民国二十一年(1933),朱母鲁太君墓,男家鼎、家贵,孙训芳。
DSC_6618.jpg DSC_6619.jpg
     九十年前,在那个战乱的时期,能够将老母亲的墓安葬在大龙山这条高高的山脊上,朱家鼎、朱家贵想必是当时安庆一方人物。
DSC_6621.jpg DSC_6626.jpg
(本篇完)

广告2.jpg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30

听众

5732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3 19:10:11 | 显示全部楼层
云峰禅寺“勒石永鉴”碑与石塔盖

第2013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云峰禅寺“勒石永鉴”碑与石塔盖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五横乡永安村乌兔岭一处山窝。
DSC_6617.jpg DSC_6630.jpg
    在新修建的寺庙一角,卒子看到一块清朝嘉庆年间的古石碑“勒石永鉴”碑。碑通高一米二,宽约八十公分。
DSC_6655.jpg DSC_6656.jpg
    据碑中记载,云峰禅寺原名云峰庵,建于明朝洪武年间,开始只是一间小茅屋,到了清朝康熙年间才得以扩大规模。
DSC_6657.jpg DSC_6659.jpg
    云峰禅寺建在永安村乌兔岭一处山窝处,这此进山约四里路程,山中古墓碑多是程姓氏,寺前一条山脊,站在山脊看到云峰禅寺确实修建在一处背靠犁头尖下方。
DSC_6666.jpg
    大龙山余脉犁头尖与另一条山脉横山,是五横乡腹地一处山水风景地。犁头尖山脉是乌兔岭,最高山峰为犁头尖。

DSC_6677.jpg DSC_6689.jpg

    据碑中记载,云峰禅寺在建寺前,四界均是老坟。其中,有王姓老坟等坟主对建寺均非常支持。清朝此地为怀宁县某保,事首胡隆遇等老人曾多次主持协商重修云峰禅寺一事。

DSC_6690.jpg DSC_6693.jpg
    寺内原有老尼,据说活到一百四十岁,后坐缸九十九年,开封后重塑金身,成为宜秀区两座真身菩萨的寺庙之一。

DSC_6700.jpg DSC_6701.jpg

    清朝中期,云峰禅寺寺后建有多座舍利塔,其中一座石塔塔盖在重修寺庙时被找到,并放在大真身大殿内被供奉。老舍利塔石塔塔盖为麻石制地,厚约三十公分,六角,无文字。
DSC_6717.jpg
    近代,主持重修云峰禅寺的老尼西潮法师圆寂后,新建舍利塔。
DSC_6723.jpg DSC_6726.jpg
(本篇完)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30

听众

5732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4 20:39:27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斗“举人桥”

第2014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南斗“举人桥”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百里镇南斗村一条溪流上。
DSC_3651.jpg
    南斗村是由原南斗、张河、双峰三个村合并而成,一条前埠河环抱弯弯流出,东南面与牛镇镇的禅源、天桥、羊河三村相毗邻。

DSC_3676.jpg

    举人桥位于前埠河上的一座有着百年历史的古石桥,桥一边是丘陵峻岭,桥另一边是农耕平地。
DSC_3684.jpg
    该桥为石砌桥墩,石构桥体,桥体为架式,桥头为石砌踏步。该桥于清朝中期由当地举人王普照募建。后经过多次维修。

DSC_3689.jpg
    举人桥建在一条狭长的山峪间,自山间向冲外逐渐扩展为较大的平地,两旁是低矮的山凸,举人桥横架在溪流上,长约七、八米,宽约一米余,作工精细。

DSC_3692.jpg

    该桥条石砌筑,做工较规整,桥面呈微弧形,石板铺筑,桥面平整。

DSC_3694.jpg
    举人桥是一座规模不大的石桥。关于这座石桥有很多传说,当地人有很多诗词歌颂这座石桥。

DSC_3697.jpg
    举人桥为古时建造的石板桥的一种,石桥板实由木桥演变而来,石板桥一般跨度较石拱桥小,由石料均衡地砌筑,最初是全用木料筑成,桥面铺板,后改为石制。

DSC_3698.jpg

    这座石桥是当时王普照刚刚科举考中举人而兴建,这座古桥也就成为半官半民出资兴建的石桥。
DSC_3704.jpg
    南斗村是百里镇的重要驿站,位置是在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的西北边陲。
DSC_3706.jpg
    古时是太湖县城通往湖北省英山县的主要驿站,沿长河而下,到太湖县城约一百华里而得名“百里”。
DSC_3708.jpg
    举人桥是一座功德无量的事,慷慨乐施者王普照以自己科举而募修,并留下千古美名。

DSC_3703.jpg

(本篇完)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30

听众

5732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9 21:50:35 | 显示全部楼层
姥山大王庙与三棵百年枫树

第2015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姥山大王庙与三棵百年枫树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罗岭镇姥山社区依山畔水的湖心小角。
DSC_6851.jpg DSC_6895.jpg
    姥山社区属丘陵地带,三面环水一面靠山,山水相联,自然风光十分优美,山青水秀,空气清新,民风淳朴,社区安宁。
DSC_6902.jpg

    姥山社区山水自源丰富,是一个鱼米之乡,也是休闲度假的风水宝地,是安庆市乡村旅游的新景区。

DSC_6903.jpg

  姥山是全世界日全食的最佳观测地之一,全世界的天文专家、学者、天文爱好者,云集姥山观测日全食。山湖景色优美的姥山,山上有天文观测亭、菜子湖湿地候鸟栖息乐园观鸟站和天文观测台、“仙人境地”、世界龟王、科教园地、佛教圣地(大王庙),还有菜子湖通达嬉子湖、巨石山(小龙山) 等旅游新景点。
DSC_6904.jpg
    山上有草坪数千亩,主峰“龙王殿”,山腰山下绿树成荫,怪石嶙峋;登山顶,受山川灵气,日月精华、清风阵阵、凉意磬人;四周远眺,三面湖水,碧波万顷,湖中大岛小屿,比比皆是,鸥鹭野鸭群落群起,远处地平线有逶迤远山取代。

DSC_6905.jpg

    湖光山色,美不胜收,比起西子,有过之而无不及。亲临此境一览,必有心旷神怡,仙风道骨,超凡脱俗之感,乃人间仙境,知之乐、游之乐、心之乐、人之乐也!

DSC_6908.jpg

    大王庙,又名弥陀寺,位于今安庆市宜秀区罗岭镇的姥山社区菜子湖一个小角上。今天新复建的大王庙,是一组仿古建筑群,南临古菜子湖渡,以庙为主体,手书“天王殿”三个大字是安庆已故书法家胡寄樵。

DSC_6906.jpg

    大王庙是过去古渡口边的渔民祭祀的寺庙,据脊檩题记,大王庙建于清朝道光年间。原大殿坐北朝南,面阔三间,单檐歇山顶。后毁。此后,在解放前重修大王庙,解放后改名弥陀寺。
DSC_6909.jpg
  周六,天气不错,约了二个朋友三人一起爬山游湖。看到罗岭镇姥山村仅存的三棵百年枫香树。

DSC_6915.jpg DSC_6921.jpg DSC_6923.jpg

    通径姥山村在群山环抱之中,只有一条小路可到达,仅存的三棵枫香树就在路边。最大的那一棵枫树和有一百多年,甚是显眼。

DSC_6927.jpg DSC_6929.jpg

    沿着菜子湖湿地公园可以看到其它三棵枫香树,中间还有石椅可供游人憩息,一座小的现代修建的土地庙。这三棵枫树据说是当地移民先祖植下,至今有一百多年历史。

DSC_6926.jpg
    沿着石径,走到菜子湖边,美景尽收眼底。
DSC_6930.jpg

(本篇完)

广告2.jpg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30

听众

5732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1 20:00:21 | 显示全部楼层
眉山盘陀石与明朝民国两大墓

第2016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眉山盘陀石与明朝民国两大墓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大桥办眉山村的半山腰,风水极佳的宝地上。
DSC_6813.jpg
    从明朝至民国时期,安庆先祖们往往会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建造死后长眠的墓穴;据《 汉书》 记载:“卒徒工庸以拒万数,至燃脂火 夜作……作治数年”!

DSC_6825.jpg

    建造墓穴第一件重要的工作就是选址;对墓地的选址就有所规划,安庆受到元末明初移民思想的影响,都会选择一些地势较高、地形开敞的地方。

DSC_6826.jpg
   
    安庆古人墓葬对地势的要求很多;据诸多文献记载:“凡葬必于高陵之上”,“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因天性,据真土,处势高敞,旁近祖考”,其原因是为了追求墓葬的“燥”,也为了避免地下水以及河流对墓葬的侵害。

DSC_6830.jpg

    安庆市宜秀区大桥办眉山村,很多小山丘上都营建了大量的墓穴,这些墓址有些是经过风水先生看一线山脉走势而定,也有祖先们的墓葬集中在大龙山及周围的山体周边。

DSC_6831.jpg
    风水,是离不开的话题。古人用栻(罗)盘看风水、择居、建城、筑邑、造宅、以及选坟、修墓穴。《葬经》中是这样描绘风水宝地的:“若器之贮,言气聚而不散也。”

DSC_6832.jpg

    安庆古人认为风水好的地方,就会如同盆罐一样,气装进去而不会散失;地形地貌如果是四面环山,或者是三面环山,前面有河溪,这样就会如网兜,风吹入兜内变小而止息,即为聚气;“山环水抱必有气”,是传统风水的一条重要定律。

DSC_6835.jpg

    从风水学上看,大龙山因周围的山形地势,属典型的"龙脉"架构;位于眉山三孔桥附近的明朝末期的墓穴坐北朝南,墓门均向南,从墓主人做起时的角度来看,大龙山的一个山峰靠背,顶上巨石为龙龛石。

DSC_6839.jpg

    这座墓被两条山脉环抱,墓主人是明朝末期的胡昶翁,生前曾为明朝国学,明朝末期的墓碑刻着“国学”字样则表明逝者生前曾是科举贡生。脚下有一条小溪流过,形成了山环水抱的地势格局;完全符合风水观念中基址选择应遵循的“负阴抱阳、背山面水、藏风聚气”的基本原则。
DSC_6840.jpg
    在大龙山,有一块巨石,很少有人知道这块巨石就是的磐陀石。它左右悬空,凌空孤峙,石身与底座衔接处间隙如线,似断若连,看似摇摇欲坠、险如危卵,实则稳如磐石。

DSC_6879.jpg

    从眉山三孔桥顺山而上,不远后这块奇石便映入眼帘。磐陀石由上下分为三块巨石相垒而成,下面一块巨石底部平滑而立于山体巨石上,周长约十余米,中间巨石一角凸出处将上石托住,曰磐;
DSC_6880.jpg

    上面一块小巨石上平底尖,高达半米,宽近一米,呈菱形,曰陀。上下两石接缝处间隙如线,似接未接,好似一石空悬于一石之上。
DSC_6885.jpg
    磐陀石险如滚卵,会担心一阵大风,将上面巨石吹滚下来,但却安稳如盘,两石永远是这样相偎相依。磐陀石顶巅平坦,任风吹日晒却纹丝不动,实在是不可思议的安庆一大奇观。

DSC_6887.jpg
    在磐陀石下方约百米,有一处依山傍水的小山脊,是一处“山主人丁,水主财”的好风水地,背以石(磐陀石)为山之骨,水(石塘湖)为山之血脉。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有山无水休寻地,未看山时先看水。

DSC_6893.jpg

     从“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在大龙山眉山这处实际上就是四面环山,中间是一个宽敞的盆地,风水所讲的“穴”就在这个盆地里,四面的山,风水上叫做“砂”。卒子找到这座墓时,墓主人是例赠五品蓝翎方选法与妻合葬墓,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这个地形上像是双手捧着形成的一个中间凹陷的穴窝,古人认为这就是一个好的葬地。

DSC_6899.jpg

    安庆墓葬还有很多非常讲究风水的,有“上风下水”,依山面水,居高临下的。还有更多考究的墓穴,卒子将在后面一一介绍。这些风水宝地,大多都是是背靠主山,山环水绕。左右要有山脉环护,前面要有水相绕,天门敞开,地户锁闭的理想风水宝地。

DSC_6896.jpg DSC_6895.jpg
(本篇完)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30

听众

5732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6 18:33:06 | 显示全部楼层
林业大岭与西山战壕遗址

第2017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林业大岭战壕遗址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大观区十里铺乡林业村大岭山半山腰,是一处建在山顶间的战壕遗址。
DSC_7045.jpg
    林业大岭战壕遗址,分为大岭战壕遗址与相连的西山战壕遗址两个部分。卒子实地考察后,初步认为这两处战壕遗址均建于清朝末期。

DSC_7047.jpg
    据了解,清朝咸丰年间,正当太平军二破江南大营和东征苏、常之际,时任两江总督曾国藩和湖北巡抚胡林翼统率湘军水陆师自湖北大举围困安庆。在连陷安庆府太湖县和潜山县后;又命副都统多隆阿、按察使李续宜率兵,驻扎桐城县挂车河、青草塥;杨岳斌水师攻陷安庆府桐城县枞阳县(后改为枞阳县),合围安庆府。

DSC_7053.jpg
     太平军占领安庆后,一直是天京(今南京)西线屏障和粮源要地。太平军于东征苏、常时,即决定发兵两支“合取湖北”,迫使湘军西撤,以解安庆之围。太平军在安庆周边重要地势做了精心的军事部署。

DSC_7057.jpg
    长期以来,很多本地专家学者对晚清太平军与清军(湘勇)研究处于史料研究上,对具体的实地研究相当匮乏。为此,卒子长期致力于对安庆各地这段历史的实地进行勘察、研究。一九六三年立的豹子头三角点土地处标识。

DSC_7058.jpg
    为什么古战壕会建在十里铺乡林业村的大岭和相连的西山上?从环城西路向江镇、洪镇省道过安庆师范大学化工学院和理工学院时,远远能够看到两座相连的小山包,这两座小山包当地人称大岭和西山望月。

DSC_7062.jpg
    清军调集大军,直接围困安庆。安庆周边十里铺乡是扼守北大门的重要陆路和水路要道。林业村又是十里铺乡连接古石门湖港重要村落。太平军将领曾率主力万余人由鄂东黄州返抵安庆集贤关,逼近围城湘军,那段时间,十里铺乡的集贤关与林业村每天尘土飞扬,往来兵将络绎不绝。
DSC_7069.jpg
    晚清,安庆太平军被围,后太平军主将令几万人进入集贤关、茅岭、十里铺乡一带扎营四十余座,这四十余座营寨可不是在大路上据守,而是分兵在十里铺乡、茅岭一带。
DSC_7074.jpg
    从地理位置看,林业村紧临石门湖,成为太平军扼守的重要屏障。从林业村的一处小山向上行,小山半山腰有一条平坦小道,通过小道不远就来到大岭。
DSC_7075.jpg
    所谓大岭,其实就是石门湖边的一座高约二百米的小山丘。现在合安高铁从这两座小山中间穿过,打通了隧道。卒子周边爬山到访大岭,发现大岭山上古“战壕”遗址。问过防火村民队长,他讲据他了解,这些战壕可能是清朝太平军和抗日战争时期留下的,具体不清楚。

DSC_7078.jpg
    没有研究,就没有发言权。据实地考察后,从开挖的石料、山体变化结构,再靠近山顶处,上、下两条“战壕”隐匿树丛中。

DSC_7083.jpg
    大岭战壕,周边全是树木丛生。大岭“战壕”遗址,可以说是安庆军事战壕的一部百科全书,“之”字形战壕、“井”字形战壕、三角战壕、“回”字形战壕,这些“战壕”平均深约八十公分、宽约一米。其中一条主战壕深约二米、宽约一米余。

DSC_7086.jpg
   
    大岭战壕是晚清太平军所建,后抗日战争时期被重修,至于这个战壕何时建成,为何而建,没有人能够完全掌握,史料上没有记载。

DSC_7087.jpg
    清朝咸丰年间,安庆周边布满战壕,大岭山上有战壕,很有可能是清末太平军所开挖。后也可能是“抗日战争时期开挖”。

DSC_7108.jpg DSC_7088.jpg

    日军侵犯安庆时,安庆周边也在开挖战壕。古战壕无论是清末太平军所开挖,还是抗日战争时期开挖,都是安庆历史留下的遗迹,是安庆近现代战争的一种见证。

DSC_7100.jpg DSC_7109.jpg

(本节完)

林业西山战壕遗址(下)

第2018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林业西山战壕遗址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大观区十里铺乡林业村大岭山半山腰,是一处建在山顶间的战壕遗址。
DSC_6918.jpg
    西山战壕位于大岭相连的西山山顶上,西山有一个很诗意的名称,叫西山望月。十里铺乡林业村的一个独立小山的一侧山体。

DSC_6956.jpg

    山顶上还能依稀看清楚人工挖掘的壕沟。老村民说这些壕沟是抗日战争时期留下的战壕,是驻守在此的国军开挖的。

DSC_6963.jpg
    据了解,十里铺乡林业村委周围山体并不太多,从山上看石门湖一马平川,村庄多建于山间小盆地,有皖河支流流过汇入石门湖。爬山越岭来到西山山顶,西山与大岭地质结构又不完全相同。

DSC_6981.jpg
    西山,当地人称西山望月。一侧有高达五十余米的悬崖绝壁,在悬崖绝壁边不足一米处开挖“战壕”,在战壕前面视野开阔。
DSC_6985.jpg
    这条长约数十米,宽约约一米左右,状如山沟的“战壕”绕山腰而至山顶。

DSC_7001.jpg
    安庆将“战壕”又称壕沟,主要开挖在安庆周边的山岭间。这些壕沟基本都是些军事功能。有些还绕山岭大半圈。壕沟在当时主要作为掩体,用来供军士防守埋伏并作出击之用。

DSC_7009.jpg
    在西山还有一些较大的开挖的坑洞,在上面用树枝、茅草就可以修建供守军执更、休息、放置兵器的茅棚,大多分布于沿进山小路的斜坡上,或山顶处,一般呈半圆形。一般用石块镶嵌以防滑坡。

DSC_7020.jpg
    此次,卒子实地考察两处战壕遗址,均有哨所遗迹。这些位于战壕多处的“岭嘴”上,从地形上是观察是扼守从村庄进山道路的咽喉之处,或是观察前方远处的极佳哨防位置,卒子推测这里是驻军的前沿哨所。

DSC_7040.jpg
    通过实地考察可以断定,十里铺乡林业村大岭与西山两处均为古代遗迹,始建于清朝咸丰或同治年间太平起义军驻军并与清军展开争夺战的战场遗址,抗日战争时期重修改建。此处遗址由防御战壕或壕沟、驻兵茅棚、瞭望哨所、驻兵兵营、战场遗址等组成,是一处大型古代军事遗址群。
DSC_7041.jpg
  
(本篇完)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30

听众

5732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7 14:28:44 | 显示全部楼层
郭桥大青山峡谷与界石

第2019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郭桥大青山峡谷与界石位于安徽省原安庆市枞阳县枞阳镇郭桥村半山腰青山峡谷。

20160326 037.jpg

    大青山峡谷与界石位于在枞阳镇郭桥村,枞阳镇郭桥村村北,远望山色青紫,秀色可餐,故名青山。山南峰下有众多巨石。明末宰相何如宠少时曾在这片巨石群中行走。


20160326 042.jpg 20160326 043.jpg

    大青山这片巨石群有“小九华”美称。山上巨石群有“玉洞藏春”、“石屋胜迹”、“白驴化米”、“黑虎寻山”、“金鸡啼月”、“狮子卧云”、“石鼓轰雷”、“仙人棋局”、“乌鸦候客”、“石柱仙题”等景点。


20160326 046.jpg

    青山峡谷就在郭桥村矗立着一座苍翠挺拔的山峰之间,名曰“大青山”,山名中虽带有个“大”字,其实此山既不高也不大,海拔只有二百多米。


20160326 049.jpg 20160326 076.jpg

    大青山南麓有个寺庙叫“石屋寺”,建有庙宇三进,禅房六间。此处晋朝时就开始建庙,后几经兴废,古寺已不复存在。


20160326 092.jpg

    从大青山一侧上山,中途是一条羊肠小道,不好行走,山上荆棘丛生,进入半山腰才有巨石群。


20160326 107.jpg

    大青山峡谷风景优美、岩壁平直、每年都吸引了数千人纷至沓来,成为皖西南“驴友”进行户外运动的宝地。就在小道间,一块巨石上刻有“界”字,年代不详,应该是山上寺庙与当地百姓田地之间的界碑石刻。

DSC_6171.jpg 20160326 121.jpg

    大青山峡谷均是巨石叠加而成,群峰叠翠,石壁陡峭,山下水库一江碧水,山水辉映,一座座青山裸露在碧水中,犹如入浴的仙女,构成一幅极为美丽、壮观的峡谷风光,称大青山峡谷。

DSC_6151.jpg 20160326 116.jpg

    据考证,清朝咸丰九年太平军将领石达开率军到大青山,在大青山一带的山谷中与清军对决,清军因寡不敌众,败走而逃。至今历史虽然远去,但壮士犹在,当地仍然流传着太平军英勇抗战的悲壮故事。


DSC_6184.jpg


(本篇完)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30

听众

5732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20-12-31 21:33:47 | 显示全部楼层
三鸦寺湖肚脐墩仰星殿

第2020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三鸦寺湖肚脐墩仰星殿位于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凉亭镇三鸦寺湖湖心中的肚脐墩。那天,还是乘坐一位大哥的快艇到达肚脐墩仰星殿。


DSC_7353.jpg

    每次从高速公路上路过三鸦寺湖的时候,都会看到湖心里有一个很小的土墩,那个土墩就是肚脐墩。

DSC_7363.jpg

    三鸦寺湖肚脐墩又称星斗墩,是三鸦寺湖湖心的一个不足一亩地的小土墩。


DSC_7374.jpg


    三鸦寺湖位于安徽安庆市怀宁县东北部,怀宁县城高河镇东部,是怀宁县境内面积最大的天然湖泊。

DSC_7377.jpg

    三鸦寺湖原湖面积约十二平方公里。后来围垦之后,越变越小。

DSC_7402.jpg

    环湖四周,东至东南临怀宁县凉亭乡,西南接怀宁县茶岭镇,西连怀宁县城高河镇,西北和北滨怀宁县金拱镇。


DSC_7412.jpg


    三鸦寺湖境内河网密布,土地肥沃,山青水秀,鸟语花香。

DSC_7408.jpg

    三鸦寺湖中心有一座形如“肚脐”的天然土墩,名曰“肚脐墩”。


DSC_7413.jpg


    大湖东南岸有一伸向湖中心的天然凸起,地名曰“团山凸”(俗称“团山包”)和一形如大龙虾的天然子湖“虾形湖”。

DSC_7417.jpg

    大湖西南岸有一形如旧式陶壶的半岛状凸起,地名曰“梅胡咀(同嘴)”,又称“梅湖咀”、“梅湖嘴”。


DSC_7422.jpg

  

    三鸦寺湖流域面积三百平方公里。该湖座落在怀宁县凉亭乡境内,汇集潜山县叶家店和怀宁县高河、金拱、月山、石镜、秀山、马庙之水。


DSC_7425.jpg


    三鸦寺湖旅游资源丰富,有寺庙两处(龙王庙、四武寺),湖中有一座天然土墩,水质优良,环境优美,也建有一间小殿,名叫仰星殿。


DSC_7435.jpg

    三鸦寺湖畔有一千年古寺“三鸦寺”,三鸦寺供奉药王菩萨,寺中签文均为中药药方。

DSC_7438.jpg

    民国时期,三鸦寺渡口通菜子湖和长江,常有长江两岸的病人或家属前来求签,得签后即根据签文在附近药房抓药,时有灵验,绝不坏事。影响巨大,波及芜湖、南京等下游城市。


DSC_7442.jpg DSC_7446.jpg


(本篇完)


广告2.jpg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30

听众

5732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21-1-9 11:58:44 | 显示全部楼层
汪氏石牌坊残柱

第2021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汪氏石牌坊残柱位于安徽省原安庆市枞阳县枞阳镇一个大院子里。

20170311 122.jpg

    中国传统文化,母以子贵。明朝在安庆出现了一位大臣,名叫何如宠(1569年~1641年),字康侯,号芝岳。明朝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进士,是明末一代名臣。《明史》称其“操行恬雅,与物无竞,难进易退,世尤高之”。


20170311 324.jpg


    何如宠(1569年~1641年),字康侯,号芝岳,南直隶桐城(今安徽省枞阳县枞阳镇何家青山)人,先世自徽州府婺源县何田坑(今属江西婺源县)迁徙来安庆府。如宠博学多才,被选入翰林院,授庶吉士。父亲病重,归家探视;父亲去逝后,守孝三年才回京。

20170311 327.jpg

    何如宠母亲年老休弱,孝子何如宠告假回家奉养。他和兄如申相约,兄弟二人不同时外出,如外出必留一人在母亲身旁。万历三十九年,如申督征军饷,事完回家,如宠才再赴京城。


20170311 328.jpg

    明朝熹宗天启元年(1621年),何如宠升礼部侍郎,因母病故未到位。一切丧事从简。


20170311 332.jpg

    时宦官魏忠贤乱政,何如宠同老乡左光斗(今枞阳县横埠镇忠毅村人)同被魏忠贤夺职。此时,何如宠在朝廷内,深入简出,廉洁奉公。

20170311 334.jpg

    明朝崇祯元年,授何如宠吏部右侍郎,后升任礼部尚书。同年十二月又兼东阁大学士,入阁辅政。此时,崇祯帝下旨何如宠母亲立牌坊,该牌坊高约四米余,现存二柱残件,为汉白玉石精雕而成。


20170311 337.jpg


    近五百年过去,何如宠母亲汪氏石牌坊残仍然立在枞阳县城大院的一角。石牌坊顶部还有石兽。


20170311 342.jpg

    何如宠是位孝子,母亲年迈九十,色养不衰。何如宠母亲汪氏操行恬雅,与物无竞,难进易退,世尤高之。


20170311 348.jpg


(本篇完)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30

听众

5732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21-1-15 22:05:06 | 显示全部楼层
永安安定郡程氏谢太君金乌玉兔穴墓

第2022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永安安定郡程氏谢太君金乌玉兔穴墓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大龙山镇永安村一个半坡小岭上。

DSC_6720.jpg

    永安村座落在大龙山镇北端,北临五横乡。这里有始建于明初的云峰禅寺。


DSC_6733.jpg

    在安庆一个小山坡上,有一棺名为金乌玉兔穴墓的大墓,绝对堪称一绝。


DSC_6743.jpg


    在这个小山坡上,民国有一位风水先生选中了金乌玉兔穴,为程氏谢老太君及其家人安葬于此,这棺墓正对着一条山岭。

DSC_6737.jpg

    墓前四根望柱,最外一层写有“去水来山气通河洛,金乌玉兔穴受精华。”其望柱高约二米,为安庆地区之最。


DSC_6740.jpg

    金乌,代表太阳,在卦象为离,在人身象征元神;玉兔,代表月亮,在卦象为坎,在人身象征元炁。传说此鸟为日之精,居日中。《淮南子》中记载:“日中有乌。”

DSC_6754.jpg

    《春秋元命苞》中也说:“日中有三足乌。”故人们也把太阳叫做三足乌或金乌。古人认为日中有金乌,月中有玉兔,所以用乌、兔代表日月,有成语“东兔西乌”。一般来说,金乌、朱雀和玄鸟皆和凤凰同属。


DSC_6755.jpg


    春秋战国时期,凶奴是北方的古老民族。始祖叫淳维,是夏后氏的后裔。殷周后称为獯粥或猃狁,战国后期才称凶奴。在东周时期,常侵犯攻占中原西北疆域,掠夺牲畜、金银财物、杀虐抢掠入口。


DSC_6757.jpg

    后来安定郡建置,治所在高平(今宁夏固原),相当于今甘肃的景泰、靖远、会宁、平凉、泾川、镇原(安武),及宁夏中宁、中卫、同心、固原等辖二十一个县地,安定郡的治所在今甘肃泾川县北,泾河北岸。隋初废。


DSC_6765.jpg


    程氏九侯镇安定。周宣王(公元前827年)在安定郡,派大司马程休父任安定侯,镇守保卫西北疆域,长达六百年,程姓人连续九代人出任安定侯,第六世程仲辛、第七世程黑肱、第八世程君识、第九世程应、第十世程公龛、第十一世程抚、第十二世程思陵、第十三世程德邈。不但巩固拓展保卫了中原西北疆域,而切带领族人发展经济,繁衍程氏家族起了重要作用。从此形成程氏人口众多的安定郡望之地。


DSC_6753.jpg

    后来边患战乱大迁徙。秦、汉时期,凶奴又继续南下。安定程氏家族一部分向南北分离。唐朝中期形成安史之乱,吐蕃乘机南下,陇中民族人口大迁徙,程氏家族一部分向东南各地逃离。


DSC_6766.jpg


    宋朝女真人入关南下灭了北宋。宋金抗衡的前线转到陇中大地,泾、渭河流域发生连绵战争,民族纷纷逃离,程氏家族大部分向华夏东南沿海迁徙。

IMG_20201212_115004.jpg

    蒙元时期,蒙古族南下,陇中汉民继续迁徙,使安定郡望的程氏走向衰落。分流在各地程氏,经过数代传后,论不清祖籍族源,只传有 “安定堂”,但不知来历。


DSC_6744.jpg

    目前全国各地安定堂,安庆宜秀区大龙山仍有一支繁衍。据考证,程氏一支从安定迁向湖北麻城、通山、崇阳县、监利县,麻城部分又迁往陕西安康。另一支从安定迁向湖南衡山、常德,衡山分支又迁往四川;常德分支迁往广西平江。还有一支从安定迁向贵州尊义、怀仁市、道真县。一支从安定迁向江苏徐州、睢宁县、宝应。一支从安定迁重庆彭水,一支从安定迁往江西于都,一支从安定迁往河南光山县,部分从光山又迁往安徽郎溪县,一支从安定迁往陇中各县,一支从安定迁往蒙古北地。形成“安定家声远,祖籍道脉长”。


IMG_20201212_114952.jpg

  

    这棺金乌玉兔穴墓,为安庆周边不可多得的见证晚清至民国时期富人墓穴的活化石。

IMG_20201212_115004.jpg


    墓主人是程氏配偶谢太君与继室曹氏合葬墓。其身世不祥。


DSC_6768.jpg


(本篇完)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30

听众

5732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21-1-27 20:49:42 | 显示全部楼层
长生云济寺寂培石塔

第2023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长生云济寺寂培石塔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莲云乡长生村山脚。

201501001 004.jpg

    云济禅寺原名云济庵,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莲云乡长生村,距岳西县城十二里。


201501001 020.jpg


    据清朝乾隆版《潜山县志》记载:“云济庵在县北一百二十里清照乡天堂畈”,始建于明朝末年,乃禅宗临济正宗祖庭。


201501001 024.jpg

   自明末至清中晚期,佛法兴盛,据当地老人相传,解放前云济庵有僧众上百人,僧房上百间,田地百亩,还有大片山场,是天堂畈著名的寺院。


201501001 037.jpg


    清末至民国时期,因战火动乱,云济庵日渐萧条。一九三九年,云济庵大殿被侵华日军飞机炸毁;寺庙三百多斤重的铜钟毁于大炼钢铁时期,所剩僧寮和一些僧塔毁于“文革”期间。


201501001 038.jpg

    相传,明朝末年,禅宗临济正宗三十五世性凉禅师朝礼司空山二祖无相寺后,继续朝礼潜山天柱山三祖乾元寺。途经黄沙岭休息时,见天堂畈西南边一个山坳里有一股雾气直冲云霄,在半空形成一朵祥云,酷似莲花。


201501001 041.jpg


    奇怪的是,这股雾气如白绸带一般连接着空中的白云莲花与山坳里,像有人在山坳里放一朵莲花风筝一样。性凉禅师似有所悟,急忙赶往,发现该山坳是一中间平坦数十亩的莲花宝地。


201501001 039.jpg

    此宝地四周冈峦起伏如龙,又似莲瓣环绕,福地中央有清泉涌出,形成雾气,与天上莲花白云相接。性凉禅师到达泉水边后,喝了几口泉水,清冽甘醇,雾气慢慢消失。


201501001 043.jpg


    性凉禅师仔细查看周边地形,前供案似文殊菩萨所乘之大象,白虎岗似青龙;大靠山似大鹏金翅鸟展翅高飞,亦似三尊大佛高卧。

201501001 048.jpg

    性凉禅师大喜,此处风水,乃佛门龙象之地。遂在福地东南的一天然石洞(今祖师洞)内驻锡,开山建刹,修禅说法,弘扬临济正宗宗风。


201501001 052.jpg


    由此,此乡为莲云乡,此寺为云济寺。

201501001 053.jpg

    性凉禅师为云济寺开山祖师,行持精严,慈风远扬,普度众生,影响日盛,皈依日众。


201501001 065.jpg


    云济寺曾建天王殿、大雄宝殿、祖师殿、藏经阁、僧寮、居士寮等,香火鼎盛时僧侣上百人、僧房上百间。


201501001 066.jpg

    老庵址后边尚存三僧塔,今天卒子介绍正是其中一座。


c.jpg


    墓碑上刻有“ 临济正宗云济庵开山始祖性凉 二世祖海昱 三世祖寂培”之墓等。

DSC_0825.jpg

    今有泛海先生诗词赞曰:“云浮石寨宝船归,济世经纶向紫微。古道蜿蜒藏净土,庵堂素洁焕清晖。司春永驻长生地,空谷终回百衲衣。一念虔心融日月,脉连祖刹运同辉。”


DSC_0800.jpg


(本篇完)


广告2.jpg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30

听众

5732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21-1-30 18:21:30 | 显示全部楼层
宣店古村落古舍利石塔身

第2024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宣店古村落古舍利石塔身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杨桥镇宣店社居委古村落半山腰。
IMG_20210130_113834.jpg
    这是一座古舍利石塔身,为花岗岩雕刻而成的六边形古舍利石塔身。这座石塔,肯定建在山间的某个山岗上。

IMG_20210130_113835.jpg

    这是一座舍利塔的塔身一部分,位于宣店村半山腰处,始建年代无考。
IMG_20210130_113838.jpg
    这个塔身为六角式实心石塔,通高约六十公分,原塔底座现不存。塔身疑有四层,现二层已找到。

IMG_20210130_113842.jpg

    这座石塔身,可能是明朝或者清朝初,原为山间寺庙某位和尚砌造的石塔,这座石塔的来历已经无法考证。

IMG_20210130_113845.jpg

  舍利子,在佛教中受到重视与尊敬,特别是佛教创始者释迦牟尼的舍利子。所以这座石塔可能是舍利子塔。

IMG_20210130_114858.jpg
  这座石塔的形制比较常见,过去卒子已经介绍过很多座已经残缺不全的石塔。这些石塔有楼阁式塔等的形制。

IMG_20210130_114910.jpg

    塔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之一,最初是供奉或收藏佛舍利、佛经等物,称为“佛塔 ”。安庆过去寺庙中的和尚圆寂后,立塔便是一座舍利塔。
IMG_20210130_115000.jpg
    这座便是舍利塔,初估为四层,现找到二层为中间二层,上面还有一层一个塔顶,下面有一个塔基,现不存。

IMG_20210130_115208.jpg

    相传,大龙山古时是远近闻名的佛教圣地。清朝,某位高僧圆寂之后,徒弟们就修建了这座塔,来存放他的舍利等物。

IMG_20210130_134551.jpg

    宣店古村落古舍利石塔身刻有文字“龙上正下大明……?”这座实心石塔,每一层都由一个整石块来组成,它的建筑构件设计非常巧妙。

IMG_20210130_115212.jpg

    这座石塔究竟是什么高僧圆寂之后建,又是何人所建,已经渐渐被人们遗忘。

IMG_20210130_134558.jpg

    原石塔通高约一米余,为六角形实心石塔。石塔分为地宫、塔基、塔身、塔刹五大部分。由于地宫完全被毁,也无法找到。石塔身古朴沧桑、精致玲珑,充分展示出了古代安庆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技艺。

IMG_20210130_134557.jpg

(本篇完)

广告2.jpg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30

听众

5732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21-1-31 14:14:54 | 显示全部楼层
四祖石鱼矶“碧玉流”石刻群

第2025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四祖石鱼矶“碧玉流”石刻群位于与安徽省一山之隔的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大河镇四祖村四祖寺灵润桥下,这里有几十方石刻,现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DSC_5508.jpg DSC_5509.jpg
    柳公权是卒子最为敬仰的书法家,柳体有着结体遒劲、字字严谨、一丝不苟、稳而不俗、笔画均匀、棱角外露、骨力劲健、内敛外拓、于严谨中见疏朗开阔的风姿。卒子也以柳公权的柳体为模,做人做事奕而此。
DSC_5530.jpg
    四祖寺门前灵润桥下有石刻群,桥下“碧玉流”三大字为唐代柳公权之笔。据《黄梅县志》 载:“碧玉流,在四祖山灵润桥下,中有小石矶,状如鱼泼滤欲上。唐朝柳公权书‘碧玉流’三大字,刻石现存”。
DSC_5533.jpg
    又记载“唐柳宗元诗: 破额山前碧玉流,骚人遥驻木兰舟。春风无限潇湘意,欲采苹花不自由。”这些诗词都刻篆在桥下的石头上,笔法苍劲有力,撇如惊蛇出草,擦如美女出润,都是出自名家之笔。

DSC_5540.jpg

    灵润桥下的石刻很多,形成了石刻群,由于年代久远,雨打霜欺,字迹漫灭,特别是时局更变,人为破坏,有的摩刘已荡然无存,不过大多数名人石刘现还尚存。如:姑射山贡运、黄州知府王辅元、黄眉山人、南吕黄仁、李得阳、胡效忠等,他们都留下了诗句。

DSC_9357.jpg DSC_5546.jpg
  
    离黄梅县城三十里外的破额山,又名双峰山,亦称西山,与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仅一山之隔。唐朝武德七年禅宗四祖道信大师在这里创建四祖寺,为中国禅宗丛林之始。

DSC_5553.jpg

    四祖寺前,一座始建于大元至正十年的单孔风雨廊桥,六百多年来傲立在破额山前的石鱼矶上。站在这古香古色的灵润桥上,俯首桥下,芳草萋萋、溪水无言,岩石石刻醒目。

DSC_9296.jpg
    桥下的石刻很多,这里岩面宽广,平坦光洁,色褐如油,历代游人在此留下了许多题咏石刻。正草行隶,唱物寓情,神韵高远,与桥争辉。有从唐朝至清朝不同时代的名人诗词和人生感悟。其中以唐代书法家柳公权书“碧玉流”石刻和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破额山前碧玉流”诗刻最为珍贵。

DSC_9315.jpg
    站在桥拱正中下方一块状如游鱼的石矶上,“碧玉流”斗大的字刻在其上,溪水潺潺,千年不息,而这瞬息万变、稍纵即逝的溪水似曾相识相知,从破额山头一路奔来,在“碧玉流”下激情交汇的刹那间,不时发出阵阵如泣如诉的声响。

DSC_9318.jpg

    离“碧玉流”不远的石刻群中,就有“破额山前碧玉流,骚人遥驻木兰舟。春风无限潇湘意,欲采蘋花不自由”。诗后有“宗元”二字,落款“大明嘉靖庚申胡效忠来游刻石”。
DSC_9355.jpg DSC_9329.jpg
    清朝光绪《黄梅县志》记载,该石刻诗文为唐朝大文学家柳宗元在柳州追记游四祖寺之作,明朝胡效忠重刻于石上。
DSC_9374.jpg DSC_9351.jpg DSC_9331.jpg
    县志记载的南宋咸淳年间本邑百岁寿翁黄眉山人“清泉堪洗钵,白石可参禅,坐到忘机处,王侯莫并肩”,还有姑射山贾鉝题的“慧珠”字以及黄梅清代秀才邓文滨的“洗心”石刻。

DSC_9332.jpg DSC_9339.jpg
    如今,许多游客或在这休息片刻,或在此拍照留念,夕阳西下,“碧玉流”石刻更为光彩。
DSC_9383.jpg
(本篇完)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30

听众

5732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21-2-13 18:57:37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龙山桃元猫儿石

第2026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大龙山桃元猫儿石位于与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大龙山镇桃元村小山下,是安庆市郊一处旅游圣地。
DSC_7118.jpg
    猫儿石位于大龙山北麓的宜秀区大龙山镇境内,也是大龙山的一条余脉。

DSC_7124.jpg

    猫儿石位于海拔约十多米的石脊头上,石高约五米,是安庆大龙山的一块奇石。
DSC_7125.jpg
    这块石头由于位于一条石脊脊背处,再向下便是一条长长的溪流,从远处观察这块奇石,如同一只伫立的四周的猫,故命名为“猫儿石”。

DSC_7126.jpg

    大龙山很多奇特的石景,一山无数景,处处引人入胜。
DSC_7148.jpg
    大龙山有奇峰、异洞、怪石、古溪、飞瀑等。

DSC_7130.jpg

   大龙山景区最大特色是具有典型的球状花岗岩地貌景观,素有“峰雄、洞迷、谷幽、石奇、木秀、水灵”之称。
DSC_7137.jpg
    大龙山屹立于安庆城北,离市区三十里,为城廓之天然画屏。

DSC_7139.jpg

    其山自西向东绵亘起伏,山势雄伟,秀嶂叠峙,蜿蜒似龙,而得名龙山。
DSC_7140.jpg
    大龙山呈南北走向,横跨市郊和怀宁、桐城二县。

DSC_7142.jpg

    大龙山四面环水,东依石塘湖,南临长江,西饮石门湖,北靠菜子湖。
DSC_7144.jpg
    山上多峰、多壑、多洞、多景。猫儿石便是其中一处不可多得的景色。

DSC_7147.jpg

    古人赞其大龙山美为“独不类他山”,卒子走遍安庆,已经翻过大龙山约二百多个山头,约点大龙山所有山头的一半以上,逐一介绍给全国观众。
DSC_7161.jpg
    大龙山据有一百零八奇石,还有乌龙溪、白龙溪、黄龙溪、赤龙溪四大溪流和六条瀑布。

DSC_7168.jpg

(本篇完)

广告2.jpg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30

听众

5732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21-2-14 21:25:13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龙山白石扇子排

第2027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大龙山白石扇子排位于与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大桥办白石村小山上,是安庆市郊军事要塞外围屏障。
DSC_7205.jpg DSC_7207.jpg
    今天卒子继续向大家介绍大龙山的一处风景点,当地人称扇子排。扇子排是地名,地形属于卡斯特地形。
DSC_7209.jpg DSC_7210.jpg
    因为山脚处近几十年被周边百姓安葬了很多新坟,顺着坟头向山上行,就是安庆大龙山一处叫扇子排的地方。
DSC_7211.jpg
    正月初三,卒子骑着摩托车来到扇子排。通向扇子排有前后三条路,一条从集贤关上,一条从白石村上,一条从象山村上。
DSC_7214.jpg
    大龙山屹立于安庆城北,为城廓之天然画屏。其山自西向东绵亘起伏,山势雄伟,秀嶂叠峙,蜿蜒似龙,而得名龙山。

DSC_7217.jpg DSC_7220.jpg
    大龙山四面环水,东依石塘湖,南临长江,西饮石门湖,北靠菜子湖。迎着朝霞,远望长江,还能看到安庆大电厂,非常俊美。

DSC_7216.jpg
    大龙山,过去很多是私人山场,叫排的很多,有陈家排、舒家大排、斯家大排等等。大龙山扇子排,故名就是像是一把折扇,形成环形的山弯,弯里是安庆空军驻地,对角也是安庆空军驻地。

DSC_7227.jpg DSC_7224.jpg
    扇子排就是大龙山集贤关一条山脉中的分支山势。扇子排如同一个又一个倒扣的锅底,这种山顶形式圆锅底的,安庆周边很多,风水学称为土形山。如一个高原那样,这些天然而成的山包,大致就是土行山。

DSC_7246.jpg DSC_7261.jpg
    扇子排,在风水上称为土形山,自然安葬着不少的古墓。卒子发现了几棺古墓,其中山脚的登仕郎与宜人合葬墓、山中腰的陈氏祖瑩、山顶的毕母朱氏墓,都是一绝。

DSC_7234.jpg DSC_7271.jpg DSC_7272.jpg DSC_7275.jpg DSC_7277.jpg
    扇子排山脚的窝窝里,就是安庆空十团驻地,这些军事设施不仅给龙山增添了神奇的景致,很多游人也从未进入这里。
DSC_7276.jpg DSC_7284.jpg
(本篇完)

DSC_7212.jpg
DSC_7278.jpg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30

听众

5732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21-2-17 22:52:04 | 显示全部楼层
连城连塘城古城墙遗址

第2028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连城连塘城古城墙遗址位于与安徽省安庆市望江县鸦滩镇码头乡连城村。
IMG_20210217_081332.jpg
  
    连塘城遗址坐落码头乡连城村。相传元末毕银(亦作寅)率望(望江县)、太(太湖县)两县百姓修筑。
IMG_20210217_090117.jpg
    城横直二里(约一千米)许,委土为堑(堑,即堑坝,望江俗称),因城中有连塘,故名连塘城,其东有关马城,高埠有望河楼。

IMG_20210217_090319.jpg

    连塘城遗址坐落在香茗山脚下,香茗山古是三县交界之地,匪患严重,在香茗山不远建城,城址周围委土为堑,原高三至五米,宽二至三米,周长三至四公里。
IMG_20210217_090337.jpg
    连塘城城垣大体呈圆形,有东南西北四个门,系古代争战之地。

IMG_20210217_090340.jpg

    清朝康熙六十年《安庆府志》“连塘城”词条记载:“茗山下,刘裕与卢循大战于此。”
IMG_20210217_090457.jpg
    清朝乾隆三十三年《望江县志》“连塘城”词条记载:“龙之珠曰:‘城在茗山下,周围委土为堑,横直约二里许,四门旧迹犹存。昔刘裕据险露屯与卢循大战之地。’”

IMG_20210217_090459.jpg

    土人(望江本地人)又云:“毕指挥集兵保障处也。今法华寺在此城中,十景中标为‘连屯旧戍’”。
IMG_20210217_090507.jpg
    沈镐(望江县名风水师)曰:“‘按元末有大豪毕银率望、太二县民拒贼,护耕筑此。其东二里有关马城,高埠有望河楼,小茗之巅有大寨烟墩,四望相应。与民约,贼至入堡,贼去则耕。’”此城有“连屯旧戍”之称。

IMG_20210217_090526.jpg

  清人张正庭题诗曰:“宋武凭陵壮力争,连塘屯筑此偏城,关门未锁环溪水,垒堑空围绕径榛。茗岭神灯持照火,松涂鬼马影流兵,白纶野老多情思,指向平原是故营。”城址西北部现存城墙二百余米,高一至二米,宽一至二米。

IMG_20210217_090532.jpg

  连塘城作为古代军事要塞,作为雷池的一个军事文化遗址,比宿松县的白崖寨早了一千多年,可以说是南方的长城。若从其文明遗址看,其时代可上溯到新石时代器晚期,它的旅游价值不言而喻。
IMG_20210217_090539.jpg IMG_20210217_090559.jpg
    2017年9月22日,连塘城城址被公布为安庆市第七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IMG_20210217_090817.jpg IMG_20210217_090826.jpg

(本篇完)

广告2.jpg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30

听众

5732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21-2-21 22:42:14 | 显示全部楼层
鹊尾渚长风沙

第2029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鹊尾渚长风沙位于与安徽省安庆市安庆市迎江区长风乡长风村。

DSC_7294.jpg

    长风沙,又名长风夹,即春秋时吴楚大战的鹊尾渚,位于今安庆市迎江区长风乡长风村。

DSC_7305.jpg

    此处长江中是一处自古与瞿塘、滟渝并称的险段。江边旧有长风城、长风港,供来往船舶停泊过夜。唐朝以前已有街市,北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置镇 。

DSC_7324.jpg
    南宋嘉定十年(1217年)安庆建城后,集镇渐渐萎缩,但到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仍设有巡检司,清朝仍设有炮台。

DSC_7349.jpg

    唐朝李白在今安徽境内生活的二十余年间,曾多次过往活动于长风沙一带。虽然李白对长风沙的情况没有具体描写,但南宋诗人陆游在《入蜀记》中明确地指出:“自金陵至长风沙七百里”,“地属舒州,苦最湍险”。
DSC_7387.jpg
    长风自古三巴路,樯杆参差杂烟树。南船北船各万里,凄凉小市相依住。”这使人多少可以想象李白《长干行》中的女主人公之所以要不远七百里相迎青梅竹马的郎君于长风沙,正是因为这里是和巴山蜀水一样危险的地方,想着想着实在是放心不下的缘故。

DSC_7396.jpg

    长风沙这一段江面呈“S”形,连转两个急弯。江中罗刹矶、太子矶、拦江矶等礁石林立,有“九里十三矶”之称。北岸在清朝修筑广济圩之前原是大片滩涂湿地,阳光下白沙如水,漫水时更是江滩莫辨。因此行船格外困难。正如北宋诗人梅尧臣言:“长风沙浪屋许大,罗刹石齿水下排。历此二险过湓浦,始见瀑布悬苍崖”。
DSC_7402.jpg

    长风沙貌似一马平川,江面宽阔,水流平缓,暗底下却潜伏杀机。广济圩建成后,长风沙的通航条件得到改善。随着航道工人的辛勤劳动,长风沙江段中的礁石多次被爆破清除,长风沙的危险已逐渐地被人们所淡忘。杨载在《夜泊长风沙》诗中还有两句:“但祝行人好心事,长江何处是安流?”这倒是颇值得我们玩味的。

DSC_7413.jpg

    长风沙自古就是五千里长江的重要港口。安庆古之西有谢家墩东有长风沙两港之说。而长风沙系来往船舶停泊过夜之地。唐朝以前已有街市,北宋建隆元年(960年)置镇。南宋嘉定十年(1217年)安庆建城后,集镇渐渐萎缩,但到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仍设有巡检司,清朝仍设有炮台。

DSC_7407.jpg
    《明史·志十六·地理一》有载“安庆府,元安庆路……怀宁倚。南滨大江,西有皖水流入焉,曰皖口。西北有观音港巡检司,东有长风沙巡检司”;《清史稿·志三十四·地理六》有载“安庆府……引莲湖、槐湖入江,即古长之风沙也”;《读史方舆纪要》亦载,长风沙在安庆“府(怀宁)江五十里,亦曰长风夹”。

DSC_7432.jpg

  自唐以来,历朝史志均有关于长风沙的记载。“唐朝即已置长风沙镇,隶属舒州怀宁县,直至清朝均为县辖之镇,明置巡检,清移郡治安庆城,今之长风乡亦沿袭得名。”至明朝以后,长风沙“江滩扩展,港湾淤塞,筑堤围垦,面貌变更”。

DSC_7436.jpg
  如果我们探寻长风沙的成因,不妨在了解下它的当时的水势状况。据史志记载:长江经拦江矶、罗刹矶(又名太子矶),水流湍急,称为“二险”,江流呈“S”形,江中礁矶林立,又大风常起,沙尘弥漫,滩涂湿地,白沙如水,是自古与瞿塘、滟渝并称的长江险段。相对两矶而言的下游不远处的鸭儿沟则水势平缓,可谓安流,形成良港,商旅汇集,兵家必争,历为古战场。这种既江矶丛生、暗礁密布又是风平浪静、避风良港集于一地,在数千里长江实属少见。

DSC_7439.jpg

  长风沙地理位置特殊,连荆楚,扼吴越,通三巴,江中有九里十三矶之险,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早在春秋时代,吴越和吴楚之间均在此兵戎相见,已折戟沉沙几千年了。春秋时吴楚大战的鹊尾渚既长风沙。《左传昭公五年》楚以诸侯伐吴,吴人败诸鹊岸。《杜注》“舒县有鹊尾渚。”

DSC_7453.jpg
  太平天国时安庆守将建炮台于此,留下遗迹至今。倘若你站在古炮台上不仅可以凭吊前人英勇豪放的雄风,还可以远眺波光粼粼的江面中流砥柱般的拦江矶雄姿。

DSC_7456.jpg

  长风沙数百年间已身经百战,最著名的战役要数渡江战役。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开始,东起无为,南至安庆以东的鸭儿沟汇集了第三野战军和第二野战军共四个军的兵力,胜利越过长江天险,抵达南岸。

DSC_7457.jpg
  长风沙既有拦江矶的暗礁险流,又有鸭儿沟的天然良港。唐朝以后,是商贾云集之地,又是南来北往商品的集散地。激活了当时长风沙集市的商品流通,繁荣了长风沙街市。

DSC_7463.jpg

    一条古长风沙街连接鸭儿沟码头延绵数里。各种商铺、酒肆、客栈比比皆是。白日里熙熙攘攘、比肩接踵,已成鸭儿沟方圆数十里老百姓集聚于此进行商品交换或换取外来品的好集市。这里的棉花、花生、油菜的土产品大量输出,而大米、煤油、布匹等生活必需品有源源不断流进。夜晚,灯火闪闪,既有船老大、货主栖居于酒肆饮酒作乐,又是文人骚客把酒斗诗篇之地。

DSC_7468.jpg
  长风沙又吸引不少历代的文人骚客逗留于此,留下着不少千古绝唱。最著名的是李白《古乐府·长干行》中写道:“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公元761年又在《江上赠杜长史》诗中有“万里南迁夜郎国,三年归及长风沙”句。

DSC_7471.jpg

  诗人陆游在《长风沙--记阻风夜泊》中对长风沙自然环境作了生动描述:“江水六月无津涯,惊涛骇浪高吹花。橹声已出雁翅浦,获夹喜入长风沙。长风自古三巴路,墙杆参差杂烟树。南船北船各万里,凄凉小市相依住”。

DSC_7478.jpg
  北宋诗人梅尧臣言:“长风沙浪屋许大,罗刹石齿水下排。历此二险过湓浦,始见瀑布过苍崖”。

DSC_7487.jpg

  元朝诗人杨载更发出:“长风沙长风不断,行人嗟叹奈君何”“但祝行人好心事,长江何处是安流?”

DSC_7490.jpg

“本篇完”

广告2.jpg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30

听众

5732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21-2-28 14:35:17 | 显示全部楼层
杨家套沙漠洲

第2030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杨家套沙漠洲位于与安徽省安庆市大观区十里铺乡袁江村。
DSC_7550.jpg
     杨家套沙漠洲,原本是皖河入江处的一片江湾,位于安庆西门袁江村对面。现在长江南岸的杨家套还是杨家套,只是少了这一块数十平方公里的沙漠洲。

DSC_7549.jpg

    清朝约清朝光绪年间,与安庆城一江之隔的长江南岸杨家套一带的江堤成片坍塌,整个一片约数十平方公里随着江水的冲刷,渐渐向北岸推移,约数年后,形成依附长江北岸的一个夹洲,与上期卒子讲述的鹊尾渚一样。
DSC_7553.jpg
    清朝末期,渐渐在安庆北岸形成沙漠洲。

DSC_7554.jpg

    沙漠洲,又称沙帽洲、杉木洲,地处安庆城西江畔,东起石化码头作业区,西至皖河口,形成一片以林场为主的植被区。
DSC_7557.jpg
     沙漠洲在尚未形成之前,曾是兵家必争之地的古战场。古时战场以陆战和水战为主,而安庆就是长江北岸著名兵家必争之地。

DSC_7558.jpg

    元末,自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到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与陈友谅和赵普胜多次大战于鄱阳湖、安庆、池州一带,而安庆的水域战场就在此处。

DSC_7559.jpg
    清朝咸丰十年(1861年),曾国藩率清军湘勇攻占安庆,成为安庆的一段特殊历史。清军湘勇攻克安庆后,英国公使最先向清廷提出“准开安庆,在彼居住,准许船只装载货物贸易往来。此后,英国公使又向清廷恭亲王提出“以安庆、芜湖、大通为准许外轮持汉口或九江护照装运茶叶的地方。”

DSC_7562.jpg

    曾国藩奉与英国赫德商谈。曾国藩曾致书其弟曾国荃曰:“吾但能保沿江最要之城隘(安庆) ,则大局必日振也。”出于国家利益的考虑,曾国藩千方百计阻止安庆为西方列强所控制。安庆的战略地位,在曾国藩的眼里比南京、武汉更重要。

DSC_7564.jpg
    曾国藩希望在安庆建立起民族工业,近而影响全国。清军湘勇占领安庆后,曾国藩立即城内建立的内“安庆内军械所”。这是中国最早的近代化军工企业,也是安庆近代工业的发端。

DSC_7565.jpg

    中国第一台国产蒸汽机、第一艘机动船“黄鹄号”都是由曾国藩主导建立的,而第一艘机动船“黄鹄号”就在安庆西门外水域,也就是沙漠洲这一带江面下水试航的。

DSC_7566.jpg
 
    民国初期,沙漠洲一带建起很多木船靠岸的码头,这些码头的治安十分混乱。民国十年(1921年),许世英任安徽省长,发布“安徽省警察厅布告(第九号)刻碑立在江堤上,至此,整个西门外社会治安迅速好转。

DSC_7567.jpg

    沙漠洲曾有众多的码头,是安庆的客货主要集散地。沙漠洲的正面江堤有一条新街,街之北有巢湖一带人纺纱织布,街之南是竹木作坊和木材市场。一九五四年,一场百年不遇的洪水淹没新街,大水之后,一条街只剩下两排空空穿枋屋架,新街消失了。

DSC_7569.jpg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沙漠洲是一片芦苇荡。这里满地的蒌蒿、地儿菜和一片片芦苇荡,形成一条来往航道,船过之时,偶有几只水鸟从苇中飞起,芦苇花下面雪白的绒毛被激荡在空中。

DSC_7570.jpg

    沙漠洲滩头由于江水浸泡,日照充沛,芦苇疯长。秋日是芦苇收割季节,收割者手执砍刀,成片的芦苇便倒下,捆扎,横一层、纵一层码起,上面堆成人字形,防止芦苇日晒、雨淋、腐烂。有三两芦柴垛,特留有空间,供看场人临时住宿,旨在昼夜巡查,防止火灾。

DSC_7575.jpg

     近代,随着河道的变化,现在的沙漠洲范围逐渐缩小,过去西门皖河口路的路口西侧是木材市场,东侧是几家裱纸作坊,现在早已凋零。

DSC_7576.jpg

    站在沙漠洲朝东望去,远处高楼林立,两岸建起很多趸船、驳船、上下起吊的行车、长长的运输带和堆积如山的货物,见证了昔日的长江与皖河的水运繁忙。

DSC_7577.jpg

    沙漠洲是长江北岸一处难得的休闲处,在一片绿树中行走,见长江上三五船只来来往往。走在松软的沙滩上,偶见几株芦花和几株枯黄的芦柴。如今的沙漠洲再也看不见一望无际的芦苇。

DSC_7578.jpg
(本篇完)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30

听众

5732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21-3-6 11:57:25 | 显示全部楼层
桥岭老屋

第2031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桥岭老屋位于与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寺前镇桥岭村。
20140719 142.jpg
    2014年7月,卒子骑摩托车路过安庆市太湖县寺前镇桥岭村,见一位村民,村民指着一间老屋说是清朝道光年间所建。这间老屋保留至今,经历了风雨数百年。

20140719 143.jpg

    安庆市太湖县寺前镇桥岭村是大别山深处的山区,仍然有一些隐藏在村里的古桥、古寺、古道、老院落、古建筑、古墓和天然洞穴等,这些古老的旧址和遗址已经渐渐被人忘记。

20140719 144.jpg
    当卒子路过老屋时,见这间老屋,位于桥岭村的一条巷弄里,房主已经不再居住此地。

20140719 145.jpg

    卒子走进老屋,这是一幢比较低矮的、灰黑色的砖瓦结构木制老屋,与路边另一边的新屋相比,显得有些老旧。那年,卒子路过时正值七月夏季高温,外面很热,可进了老屋内却感觉很凉快。

20140719 146.jpg
    对于老屋的与众不同,村民很是自豪的介绍,这些老屋子,经过了几百年,当时人多的时候,房子里住满了人,冬暖夏凉。

20140719 147.jpg
     老屋所用的石料和砖块,全是清朝中期至清朝晚期的青砖所建。屋基是采用了当地的石料,经过人工找平,经过二百多年,这些地基仍然坚固。

20140719 148.jpg
    屋基的毛石石料上,经过人工又增加了一层麻石条,这些麻石条是经过人工打磨过的,从屋基到青砖墙角,青砖墙是建在屋基一圈麻石条上的,老屋修建于清朝某个时期,村民所说道光年间,却有可能。

20140719 149.jpg
    老屋里还有很多历史,进门的石门墩隐约有些雕花,柱子下的石墩,院落里的石壁上,也有各种各样图案。虽历经风雨,但抹不掉它们身上的历史痕迹。

20140719 150.jpg
    这间老屋建造于清朝,解放前为当地某位村民所有,建国后,老屋渐渐变成如今的模样。

20140719 151.jpg 20140719 153.jpg

    老屋为两进,中间是一个很大的天井,院落里的地面,均是用石头铺设。这些石块非常有形且平整,有的还铺设成一定形状,看似颇有讲究。
20140719 156.jpg 20140719 154.jpg
    院落里的柱子,全是木头加石墩构成,木料至今没腐朽。老屋与旁边的老屋构成了一个相对集聚的小村落,整体坐西南朝东北,共房屋七八间,占地约四、五百平方米。

20140719 157.jpg 20140719 158.jpg

    老屋单檐双坡面、硬山顶,小青瓦,为典型皖西南古建筑,环境优美,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20140719 159.jpg 20140719 344.jpg

(本篇完)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30

听众

5732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21-3-7 21:32:47 | 显示全部楼层
新源祝氏新屋祖堂旧址

第2032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新源祝氏新屋祖堂旧址位于与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隘口乡新源村。
20140501 350.jpg 20140501 360.jpg
    2014年5月,卒子一个人骑着摩托车到访宿松县隘口乡新源村,这个深山里的古村落,至今卒子已经去了十多次。
20140501 361.jpg
    祝氏新屋祖堂建在一个相对平坦的半坡上,新屋建于清朝乾隆时期,清中早期的建筑最大的特点就是巨大的烧制青砖。

20140501 365.jpg DSC_8258.jpg
  祝氏祖堂又称“祝氏宗祠”,位于新源村,祖堂规模不大,为三进面阔三间的一层传统民居式建筑,面积约约二百平方米,现为宿松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DSC_8246.jpg DSC_8212.jpg
  祝氏新屋祖堂建于清朝乾隆年间。祝氏一族迁到此定居,后建有祝氏老屋等明清古建筑,乾隆时期祝氏人新建此屋。
  
DSC_8250.jpg DSC_8255.jpg
    祝氏新屋祖堂建在三面环山,山峦起伏的大别山余脉中,整个村庄依山傍水,比较开阔。

DSC_8259.jpg DSC_8260.jpg
  (本篇完)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30

听众

5732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21-3-17 21:10: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过河卒子 于 2021-3-17 21:25 编辑

浮山“三侯继美”石刻与阮大铖“阮集之读书处”

第2033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浮山“三侯继美”石刻与阮大铖“阮集之读书处”位于与安徽省原安庆市枞阳县浮山一处相对偏僻的地方。
20160529 792.jpg
    “三侯继美”石刻,是卒子五年前与一位友人一同游浮子时游览的地方。阮大铖在这个巨大的石龛内读书,石龛沿上有石刻,真一处很有人性角度的好题材。
20160529 795.jpg
    “三侯继美”石刻是明代某个时期,由无名氏人士凿刻。虽然历史上碑刻不署名的多,但这块无名氏石刻所记载的恰恰是三位安庆府三位县令的名字,是先后三任桐城县的县令故事,这就是今天卒子要向大家说说的故事。

20160529 796.jpg

    这里“三侯”其中一位是指明朝时期南昌府进贤的樊仿,樊仿(出生不详),字一甫,江西进贤县人,南昌府南昌县籍,明朝政治人物。樊仿为江西乡试第四十一名。明朝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登癸丑科三甲第一百八十九名进士,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授直隶丹徒县知县,后到安庆府桐城县做了县令。樊仿在浮山建有石龙亭、泛槎亭、洗心亭、樯山双塔和樊公书院。

20160529 801.jpg
    另一位是指顺天遵化的陈玉阶,这位遵化陈玉阶,身世不详,据记载,此人曾主持修筑陈家洲江堤,保护了长江沿岸枞阳土地,其人在历史上也算是一位善人。

20160529 800.jpg

    另一位是指直肃曲周的陈玉阶,曲周陈玉阶在浮山建祠立碑,彰德扬善。自史以来,侯者众多,而“继美”甚难。这三位不是安庆本地的官员,能够为安庆本地老百姓做点善事,老百姓是记在心里的,于是后来就有了无名氏在浮山一处偏僻处凿刻“三侯继美”石刻。

20160529 802.jpg
    “三侯继美”是安庆自明朝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复名安庆府至清朝、民国时期涌现出众多感人故事之一。安庆府枞阳还有不少的典故与县令有关。而安庆的百姓能把当官员的政德刻在石头上,“三侯继美”是个先例。

20160529 803.jpg

    “三侯继美”在今天看来,其时代意义超越了他本身的文化意义。美,政德之美,是百姓心中的偶像,也是安庆百姓永恒的期冀。而一个“继”字则包含了百姓对官员的期待,当官的要为百姓做好事,而且要一届接着一届干!

20160529 804.jpg
    “三侯继美”石刻在五云岩顶,长二米二,宽八十公分,字体为楷书,题刻者未署名,其意指明朝安庆府桐城县三个县令相继为浮山做了功德。

20160529 806.jpg

    在浮山,安庆府另一位历史人物阮大铖留下一方石刻“阮集之读书处”石碑刻。阮集之读书处”刻在一个巨大的石龛沿口上,由钱虎仲题。

20160529 807.jpg

    桐城县过去由现在的桐城市与枞阳县两县组成,有大族阮、左、方三氏,明朝置身于朝廷中的阮大铖与左光斗,关系很是微妙,阮大铖曾向皇上呈谏《合计七年通内神奸疏》,将左光斗、魏忠贤一同归并奸恶罪臣行列。

20160529 808.jpg
    据《合计七年通内神奸疏》记载,“天启四年以后,乱政者魏忠贤,而翼以崔呈秀;四年以前,乱政者王安,而翼以东林。”通观天启一朝,东林党与宦官勾结弄权 ,魏忠贤权倾朝野,七年之中交替上演,最终留下无可救药的崇祯摊子。相对而言,阮大铖的指斥也算是客观,但他却谋略尽失。最终阮大铖由此将自己推到了官场绝境,落得一派无成,废斥乡野,最终成为清修《明史》中的著名“奸臣”。

20160529 809.jpg

    阮大铖(1587~1646年)明末戏曲作家、诗人。字集之,号圆海,又号石巢、百子山樵。今怀宁(安徽省安庆)人。明朝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进士,天启年间官给事中,依附阉宦魏忠贤,与霍维华、杨维垣、倪文焕合伙结党,造《百官图》攻击东林党人,不久升太常寺少卿、光禄卿,因魏党败而罢职回乡。
20160529 797.jpg
    明朝崇祯八年(1635年),农民起义军进入安徽,他避居江宁(今南京),招纳游侠、谈兵说剑,希望朝廷召用。当时复社中名士顾杲、杨廷枢、黄宗羲等憎恶其为人,作《留都防乱揭》驱逐他。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马士英在南京迎立福王,阮大铖被起用为兵部右侍郎,不久又兼兵部尚书、右副都御史等职。清兵攻陷南京,他出奔浙江。后降清,随清军攻仙霞关,倒石上而死。

20160529 810.jpg

    阮大铖是明末著名的佞臣,品格卑劣,为士林所不齿。但他颇有才华,诗文俱佳,尤善词曲。所作传奇戏曲有《春灯谜》、《燕子笺》等十种,诗文有《咏怀堂全集》。阮大铖的传奇结构多用误会之法,情节曲折离奇,关目布置和曲辞科白都很下功夫,艺术上有相当功力。

20160529 791.jpg

(本篇完)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30

听众

5732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21-3-21 18:11:44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朝万历桐枞殷氏四世祖墓

第2034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明朝万历桐枞殷氏四世祖墓位于与安徽省原安庆市枞阳县一个面湖的小山坡上。
20170311 249.jpg

    殷姓在安庆地区属于小众,卒子同班有位枞阳的女同学就是殷姓后裔。殷源主要出自子姓,为帝喾子殷契之后,以国名为氏。据《风俗通》、《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等所载,商朝的第十代君王盘庚自奄(故城在今山东省曲阜)迁到殷(故城在今河南省安阳西北),建立殷国,故称殷商。后来周武王灭纣,封纣王庶兄微子启于宋,其子孙不得封者,以故国名为氏,称为殷姓。

20170311 255.jpg


  也有史书记载殷姓出自以居地所临殷水者,以水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和《姓氏急就篇》所载,河南省禹州有殷水颍川,居者以水名为氏,形成殷姓。这一支殷姓最初发源于北方的河南、河北一带。望族居于汝南郡,即现在的河南省汝南县东南。


  其中流传最广的是始祖殷契,据说是乃帝喾之子,商部族传说中的始祖。契为其母简狄吞燕卵而孕所生,故被赐为子姓。契在舜帝时任司徒,掌管教化,后因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商(今河南省商丘西南),其裔孙成汤建立商王朝。其间曾五次迁都,十传至盘庚时,又由奄迁到殷(在今河南省安阳市一带),故名殷商,契又被后人称为殷契。商下传至纣时被周所灭。后周武王封纣王庶兄微子启于宋(今河南省商丘),以奉汤王之祀。除此以外的殷商后裔大多没有封赏,便以原国名为氏,称殷姓,他们尊殷契为其得姓始祖。

20170311 271.jpg

 
  殷姓发祥于今河南省境,自从西周得姓之后,至秦统一六国,他们大多繁衍于这一带。秦末时,殷姓大多居于河内野王(今河南省武陟、沁阳一带),汉初迁汝南(今属河南省),至汉北地太守殷续,又移居陈郡长平(今河南西华县东北),并以此为中心,不断繁衍,发展成为一个较大家族。


    三国时有魏郡人殷登、蜀郡人殷参,吴人殷政,可见已有殷姓人南迁于今江苏、四川一带。两晋南北朝时,陈郡尤以长平之殷姓人发展迅速,族大人众,名人辈出,并发展成为殷姓陈郡郡望。



     后来由于战争、自然灾害、官职调升等原因,殷姓又有南迁润州(今江苏省镇江)、歙州(今安徽省休宁)、豫章(今江西省南昌)等江南之地者。


    隋唐时期,殷姓除继续昌盛于陈郡长平外,分布更为广泛,并有殷盈孙在唐僖宗年间仕宦成都诸曹参军且落籍当地。

20170311 342.jpg


    宋元之际,随着金兵和蒙古骑兵南下,中原、华东等地战火连天,百姓饱受战乱之苦,不惜颠沛流离四处逃难,于是殷姓分布更广,南方的广东、福建,北方的山西、陕西、甘肃等均成为殷姓难民避难所。

20170311 346.jpg


    元末明初,殷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河北、山东等地,今天卒子介绍的殷氏四世祖的先祖就是这个时期迁到安庆桐枞一带繁衍的姓氏之一。明末,殷姓几乎遍布全国各地。清代,殷姓人有渡海赴台,扬帆南洋者,并有山东、河北之殷姓闯关东谋生入居东三省。
20170311 353.jpg

    殷氏四祖世殷泰出生在明朝,卒于明朝万历己酉年(公元1609年),为桐枞贤才。

20170311 355.jpg


    殷氏四祖世殷泰墓安葬在面湖的一个山坡上,墓冢高大,四周皆为树林,站在墓前就是一片湖泽。
20170311 359.jpg

    殷氏四祖世殷泰墓墓碑为明朝青石原物,为五世、六世、七世、八世、九世等子孙同立,墓碑高约一米一余,宽约为八十公分,厚约为三十公分。




    殷氏四祖世殷泰墓墓前两根望柱是安庆本地常见的麻石雕刻而成。在离墓前不远,由殷氏后裔建起一个现代的亭子,坐在亭前,能够远望湖水,加成殷氏古墓的饱经沧桑。

20170311 376.jpg

    近年来,随着对传统文化特别是寻根热的兴起,殷氏四祖祖墓的修复和殷氏宗祠的重修引起殷氏后裔的关注,殷氏后裔出资将墓碑重修。离殷泰墓不远,还有新修建的殷氏宗祠,殷氏在安庆地区很多名人,如安庆市委副秘书长殷宝龙、安庆宏润纺织有限公司董事长殷爱法、安庆天瑞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殷芳龙、安庆宝地置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殷芳举、安徽浩宇商务旅游汽车有限公司董事长殷佩宏等。




    此前,卒子曾在安庆大龙山高山间的一片凹地找到殷氏古墓群,不知是不是这支殷氏的先祖,受到保护的殷氏四世祖墓,重新焕发了生机。
(本篇完)

psc.jpg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30

听众

5732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21-3-28 17:04:54 | 显示全部楼层
永安丁家山古树与潘母寿坊

第2035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永安丁家山古树与潘母寿坊位于与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大龙山镇永安村。
IMG_20210328_080326.jpg
    今天卒子通过介绍旧时安庆丁家山保,来看看安庆民国时期的保甲制度。保甲制度是封建王朝时代长期延续的一种社会统制手段,特征是以“户”(家庭)为单位。

IMG_20210328_080332.jpg

    汉朝时期五户人家为“伍”,十户人家为“什”,百户人家为“里”;唐朝时期的四户人家为“邻”,五邻为“保”,百户为“里”;北宋时期提出了十户为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元朝又出现了“甲”,以二十户为一甲,设甲生。到了清朝,终于形成了与民国时期十进位的保甲制极为相似的“牌甲制”,以十户为一牌,十牌为一甲,十甲为一保,由此建立起了保甲制度。
IMG_20210328_080340.jpg
    安庆的保甲制度在民国成立之初,由于受西方影响,渐渐废弃了保甲制度。国民政府成立后,规定区以下每百户为乡(镇),乡镇以下每二十五户为闾,闾以下每五户为邻。卒子介绍的丁家山保就有闾保立誌就是印证。

IMG_20210328_080344.jpg

    安庆丁家山保是民国保甲制度的缩影,时任民国政府蒋介石兼总司令的鄂豫皖三省“剿匪”总司令部颁布《剿匪区年各县编查保甲户口条例》,规定十户为甲,十甲为保,联保连坐。
IMG_20210328_080355.jpg
    经过安庆等地的保甲制度的推行,到了民国二十三年,国民党通令各省市切实办理地方保甲,保甲制度才推向全国。

IMG_20210328_080406.jpg

    安庆的保甲制的基本形式是十进位制为单位,也就是说以十户为甲,十甲为保,十保以上为乡镇。以后鉴于各地地理、交通、经济情况各异,在实行“新县制”时采取了有弹性的办法,规定“甲之编制以十户为原则,不得少于六户,多于十五户”,“保之编制以十甲为原则,不得少于六甲,多于十五甲”。
IMG_20210328_080412.jpg
    那时的“乡(镇)与现在的乡镇又有着本质的区别,民国时期的乡镇以十保为原则,不得少于六保,多于十五保”。保设保办公处,有正副保长及民政、警卫、经济、文化干事各一人,保长兼任保国民兵队队长和保国民学校校长,与乡(镇)长一样,亦实行政、军、文“三位一体”,保长通常由当地地主、土豪、顽劣担任。

IMG_20210328_080427.jpg

    保甲制度实行“管、教、养、卫”并重原则,使保甲制既服务于“自治”,亦有利于所谓自卫。“管、教、养、卫”是蒋介石提出的。
IMG_20210328_080436.jpg
    丁家山保,位于安庆市宜秀区大龙山镇永安村境内,就是在现在宜秀区检察院、宜秀区法院至安庆一中新校区一带。

IMG_20210328_085400.jpg

    丁家山保内现存一棵二百年古树,古树见证了太平军驻扎和若干事件的发生。清朝咸丰年间,太平军驻扎在集贤关一带,其中一支就驻扎在丁家山。丁家山,人口稠密,有粮有田有房,太平军驻扎此地与清军对峙。
IMG_20210328_090256.jpg
    在丁家山一处路口,有一座巨大的石碑,仔细观看,这是一座民国时期丁家山保闾保立誌的潘母余太夫人八十寿坊。整个牌坊为白石构建,高约二米,坊上图案均为浅浮雕,有“团形寿纹”、祥云等图案。

IMG_20210328_090433.jpg

    两中柱刻“巾帼拯哀鸿阴德流芳寿金石,彤文传篆乌遐龄晋祝永山河”对联。

IMG_20210328_090435.jpg

    潘母余太夫人寿坊整个寿坊高大雄伟,古朴典雅,庄重肃穆。横额团形寿坟高浮雕图案活泼生动,细腻丰富,技法娴熟,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IMG_20210328_090447.jpg
     潘母余太夫人八十寿坊立坊时,潘母余氏已是八十五岁高龄。其子是前清朝官员之母身份接受封赠。当地闾保立誌建坊更是对潘太夫人余氏相夫教子、勤俭持家、德高望重、寿登期颐的最高奖赏。

IMG_20210328_090453.jpg
    安庆丁家山保的保甲制度的推行,起到了稳定社会的积极作用,再由当地的闾保建坊则反映出安庆作为安徽省省会在推行保甲制度的更为特殊的作用。

IMG_20210328_090440.jpg

(本篇完)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30

听众

5732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21-3-30 20:36:45 | 显示全部楼层
高冲“皇藏峪”四面寺遗址

第2036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湖滨四面寺遗址位于与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晋熙镇湖滨村(原高冲村)青岩组,是一处遗址。


20161002 156.jpg
    今天卒子介绍的四面寺位于四面尖山山腰,四面尖山因其“形方而锐、四周如一”,故名“四面尖”。主峰海拔509米,有石桥、古刹、浮屠、皇藏峪等景点,其中有名气的要数“皇藏峪”,它是唐宣宗李忱避难的地方。

20161002 157.jpg 20161002 159.jpg


  据《太湖县志》记载,唐玄宗第十三子李忱,登基前,曾在山腰上的“四面寺”当比丘避祸,所以“四面寺”又称“仁皇寺”,寺所在地称“皇藏峪”。唐宪宗当政时,宦官干政,皇嗣争夺皇位。“甘露事件”之后,李忱不远万里到太湖诗言志:“穿山渡石不辞劳,到底还他地步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史称宣宗“器识深远,备知人间疾苦”。他于公元八五九年下旨重建“四面寺”,并钦定十二根大石柱,每根横截面近半个平方米,长十二米。重建后的寺庙,改称“大中寺”,显得特别雄伟高大,别具一格。后大中寺被毁,原十二根大石柱,现仅剩一根独立于山野之中。

20161002 164.jpg

    “四面寺”位于晋熙镇高冲村四面山,建造年代为唐朝至清朝,面积约二万平方米。据旧《太湖县志》载,寺始为唐大历年间法智禅师建;咸通五年(864年)重建。

20161002 180.jpg


    清朝《古今图书集成》有载:“唐武宗会昌年间,唐光王李忱(唐宣宗)为避宫廷之争,隐光韬晦,祝发南游,曾隐于太湖县四面寺”。宣宗继位后,为纪念在此为僧的难忘岁月,于大中十三年(859年),旨建大中寺,并钦调汉白玉石柱十二尊,在原塔院基础上建两重殿,并题有大中十三年建石碑。故该寺又名“大中寺”、“仁皇寺”。
20161002 188.jpg

    四面寺及法智禅师塔于唐懿宗咸通五年、元大德八年(1304年)、至正元年(1341年)、明天顺元年(1457年)几次重修或扩建。清朝咸丰五年(1855年),寺毁于太平军与清湘军之役,仅存下院、僧舍数间。清朝同治十一年(1872年),由四面保捐资复修上下两幢。文革期间,寺院被毁,法智禅师塔被炸。现仅存一顶重五佰斤重法智禅师铁质塔顶(1987年由县文管所收藏保管)。

20161002 194.jpg

    另有一尊唐朝石砌六角形舍利塔一座、清朝光绪年间石砌花桥一座、唐朝修建石砌地道一条、唐宣宗钦敕石柱一根。现破垣残壁清晰可见,到处是废弃的石雕像、石塔砖块及石块构件等。该寺建筑年代久远,从遗址尚存墙基、建筑构件、石柱、石塔等分析,可见当年寺院建筑的宏伟和香火鼎盛的历史光景。

20161002 196.jpg
    四面寺是太湖县保存状况最完整、建筑规模最大的古代建筑群遗址。2004年8月,太湖县人民政府将其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61002 199.jpg

    清朝乾隆《太湖县志》记载,“四面山,县东北十五里,形方而锐,四面如一,自麓至巅有石磴、石桥、古刹、浮图诸迹,崖谷幽深,竹林丛茂,士人多读书其中,唐宣宗尝游于此。”

20161002 197.jpg


    四面寺位于四面山的山腰,寺三面环山,西与龙山宫、凤凰山相连。寺内有一石洞,洞顶用石条覆盖。洞壁以石块砌成,传说能通几里外的龙山山崖的西风禅寺。寺后就是皇藏峪,因唐宣宗尝游于此而得名。站在寺前,美丽的太湖县城尽收眼底。寺后四面山顶,现建有广播电视信号发射塔。

20161002 201.jpg


    宋朝著名地理学家王象之曾到太湖四面山实地考察过,在他的《舆地纪胜》卷四六中,有三处提到了四面山,其中在《碑记》中,清楚地写着“四面山大中寺唐碑,在太湖县北十五里,寺有古碑,题大中十三年建,咸通五年重修。又,大观知太湖孙勰记云:大中者,宣宗也,其微时,尝避祸削发为比丘,周游天下,筑庵隐于是。”文是“大中十三年建”,是指这年扩建。

20161002 202.jpg

    西风禅寺珍藏的大藏经收入的《景德传灯录》卷十记载:“杭州盐官齐安禅师法嗣八人”,其中有“四面山昙靖禅师”和“唐宣宗皇帝”。海会寺珍藏的大藏经收入的《景德传灯录》卷十记载:“杭州盐官齐安禅师法嗣八人”,其中有“白云昙靖禅师”和“唐宣宗皇帝”。两个不同的版本,表明宣宗是杭州盐官齐安禅师法嗣,只是同门师兄昙靖有法号有“四面山”和“白云”两个不的称号。
20161002 203.jpg
    四面山的塔为法智禅师舍利塔。《佛祖统记》载:“大中十二年,敕天下诸寺修治诸祖师寺塔。”太湖县广大绅士即遵旨大兴土木,于大中十三年(859年)建成了七宝庄严的大中寺,立起了砖制七层、高数十米的开山祖师法智禅师塔。宣宗为表达对四面山的铭记和对佛教的尊重,特旨从京城运来了十二根方形大理石柱,做为大殿立柱,用宣宗的年号做为寺名。大中寺是在四面寺的基础上建成的,当时建有上下两院,咸通五年(864年),唐懿宗再次对大中寺进行了维修和扩建。还刻制《大中碑》,此碑后因战火损坏。

20161002 205.jpg
    进入宋朝,特别是宋中叶,四面山大中寺丛林可谓高僧云集。当时大中寺又恢复了四面寺的旧名。临济宗八代传人、杨岐派二代传人白云守端住持海会寺期间,即多次到四面山大中寺说法。守端的弟子法演得法后曾驻锡四面寺,白云守端有诗《送四面演长老》。而法演弟子佛眼清远禅师悟道后,也隐居于四面山四面寺,并作有《题四面山法智禅师塔》。

20161002 206.jpg

    白云守端、五祖法演、龙门清远、法云法秀等禅师,在当时都属于佛教领袖,他们先后在四面山四面寺开设道场,讲经说法,开示大众,引来学人无数。四面山四面寺与邻近的白云山海会寺、千佛寺、龙门寺、独阜寺一起,构建成皖西南地区重要的禅宗道场,为我国佛教文化,特别是临济宗杨岐派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0161002 207.jpg

    民国十年《太湖县志》记载:四面寺“咸丰五年寇毁,仅存下院僧舍数间。同治十一年,四面保各户捐资复建上下两重。庙前花桥系光绪二十年邑绅刘子芸倡捐众姓助资添建。”清朝咸丰年间,四面寺在太平军与清军的激战中遭毁,后复修。一九三八年六月和一九三九年十二月,日军先后用飞机对太湖县城进行了六次轰炸。四面寺也遭受到彻底的破坏。上院成为一片废墟,下院屋面炸毁,仅剩下十二根大理石方柱。

20161002 204.jpg
(本篇完)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30

听众

5732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21-4-5 23:06:10 | 显示全部楼层
水岭黄草尖清净庵与千年古柏树

第2037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水岭黄草尖清净庵与千年古柏树位于与安徽省安庆市桐城市(县级市)黄甲镇水岭村(原中义乡),是一处有着厚重文化历史的地方。
DSC_9014.jpg

     据《桐城县志》记载,原文不详,大致含义为吾邑有一处叫做“黄草尖”的地方,位于桐舒交界黄甲镇水岭村境内,主峰海拔729米(也有记载称高约825米),交通极其不便,居民生活清苦,自古就有“黄草尖”之名,且有“有女不嫁黄草尖,来不见日头去不见天”之说。
DSC_9024.jpg DSC_9025.jpg
     清净庵位于桐城市黄甲镇水岭村荒草尖,据桐城市不可移动文物介绍为清朝建筑。从清净庵最右侧的建筑内的大梁看,直径为四十多公分的横梁,这幢古建筑当年在构建时,也是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DSC_9026.jpg DSC_9027.jpg DSC_9053.jpg
    清净庵原来的占地面积不过百余个平方米的小庵,清朝时这里还被称为荒老尖(荒草尖),是一座很小的寺庙,庵内的仅有二、三位僧人、多为山腰的居士和信众帮助化缘。从清净庵内的柱础看,当年还是有一定的规模。
DSC_9062.jpg DSC_9063.jpg DSC_9075.jpg

    在清净庵不远的地方,有一口古井,和一颗据说千年古柏树。经过卒子研判,这口古井应有百年以上历史,是过去清净庵僧人使用的一口蓄水的古井,古井为碎石叠构,井围约二米余,水清。古柏树约有五百年以上,目前安庆市和桐城市林业局都未挂牌,当地人称有千年历史,显然过于失实。这棵古柏奇树,应在明朝某个时期,树龄有五百年以上。当地人都将这口古井当成神水,将古柏树当成树神。
DSC_9083.jpg DSC_9088.jpg DSC_9095.jpg DSC_9104.jpg
    “黄草尖”原称“荒老尖”,是一处相对闭塞的地方,位于桐城市中义乡山里。黄草尖现在有了大大小小很多茶厂,这些茶厂制做名为“桐城小花”的大别山山茶,为“桐城小花”的核心产地。
DSC_9156.jpg DSC_9155.jpg DSC_9157.jpg
   
    “黄草尖”是一处盛产茶业的地方,这里有着得天独厚的生态条件孕育了“桐城小花”特有的品质,据说这种茶叶泡出的茶水味鲜爽回甘,兰花香气清香持久,叶底嫩绿明亮。明清时期被御封为朝廷贡品。
DSC_9152.jpg DSC_9170.jpg
    与“黄草尖”一山之隔的就是桐城最高峰——“大徽尖”,说起黄山、九华山、天柱山,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提到“大徽尖”,大多数人都还不太清楚,大徽尖坐落在黄甲镇杨头村境内桐舒交界处,海拔1057米,为桐城最高峰。“黄草尖”还有一段名为“皇嫂寨”的历史,作为本文后续文章,在不久后再作介绍。

DSC_9179副本.jpg
    “黄草尖”位于桐城市龙眠山黄草尖顶峰,是龙眠河为分界点,河西叫“西龙眠”,主峰叫“大徽尖”,海拔1057米;河东称“东龙眠”,主峰原名“黄草尖”,古名“荒老尖”、别名“皇嫂寨”,海拔729米(也有记载称高约825米)。一山之隔的“大徽尖”有三绝。其一是杜鹃。其二是五针松。其三是险。

DSC_9245.jpg
    “黄草尖”是龙眠山一条山脉主要为大别山余脉中的一个小山包,从华崖来自天柱,入桐界为分水岭。起二姑尖踰老关岭。起华崖山,由是至黄草尖、金字寨、旂岭、吐脉岭。过小关起洪涛山。自分水岭至洪涛,绵亘百余里,为西北高障,踞建瓴之势。西北乡之山,多从此分。由分水岭分者,为白雾尖。
DSC_9189.jpg DSC_9225.jpg
(本篇完)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合作|人才招聘|手机APP|Archiver|

GMT+8, 2024-7-26 19:28 Powered by Discuz! X3.4

安庆E网生活网站 © 2001-2013 Comsenz Inc. ( 皖ICP备05012696号 )

安庆瑞易文化 地址:华茂1958-C7栋 联系电话:0556-5306667 联系邮箱:17779721@qq.com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和邮箱:0556-5306667 17779721@qq.com

皖公网安备 340800020001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