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E网

搜索
楼主: 过河卒子

《今日头条》——用手触摸的历史,从未有过的真实!

[复制链接]

0

收听

0

听众

54

帖子

E粉新人

注册时间
2017-7-18
精华
0
发表于 2017-7-18 17:40:12 | 显示全部楼层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30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7-7-21 14:18:36 | 显示全部楼层
屏风寨旗杆的石眼,太平军小池战役兵败退居深山建寨,留下巨石旗杆石眼可见当年雄风

赵河屏风寨旗杆的石眼遗址

——安庆军事遗址系列

第1310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太湖县原牛镇区赵河乡,有一个太平军兵败而居的山寨,在那个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口,太平军溃败的军士又是怎样与清军斗争到最后一刻?今天卒子向全国人民介绍这里。

图一:屏风寨外貌

屏风寨是安庆一处遗址名,全国范围内仅安徽安庆一处,湖北与安徽交界处一处。安徽安庆一处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在牛镇区赵河乡,卒子实地查看,山顶有一石洞,深约十多米,因地势险要,古时山上有寨。

图二:屏风寨顶巨石上的旗杆石眼

在太湖县汤泉乡境内,有一处风景,叫屏风寨。屏风寨脚下就是赵河村,原先叫赵河乡,可见人口的减少正成为当代一个变化的过程。

图三:太平军(安庆人称“长毛”)

据《太湖县志》记载:屏风寨海拔约890余米,主峰悬崖峭壁,地势险要。传说在太平天国时期,有一支太平军(当地人称“长毛”)余部,曾在这里安营扎寨,生活过多年。

图四:太平军屏风寨

据相关专家在安徽省历时五年的考查,现在安庆地区发现十多处太平天国军事遗址,就包括屏风寨。卒子之前已经介绍过一些。

图五:屏风寨顶巨石上的旗杆石眼

从地形看,这些军事遗址均依山而建,因地制宜,易守难攻,遗址上的寨墙及营房用石料堆砌而成,均有四门或两门。”在这十多处遗址中,就包括今天介绍的屏风寨。

图六:屏风寨顶巨石上的旗杆石眼与卒子手对比

据《太湖县志》(1995年版)记载:“清朝咸丰九年(1859)底至十年初,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率部与清总兵鲍超的‘霆字营’在此太湖县小池驿激战一场,双方各伤亡千余人,这是历史上有名的‘小池驿之战’。”

图七:屏风寨顶巨石上

“咸丰十年(1860)正月二十五日,多隆阿从太湖县新仓渡河,与太平军战于余贯嘴后佯败以诱,候选道蒋凝学伏兵于两翼,鲍超突围而出,太平军与之激战失利,伤亡甚重,退往桐城。太湖城为清兵占领。”

图八:屏风寨顶巨石上的旗杆部分被草掩的石眼

太湖失败后,陈玉成部除主体撤退到桐城外,还有一小部分躲进了当时属于深山老林的赵河的屏风寨,大约二十多人,实际大约三十多人。

图九:屏风寨顶巨石上的旗杆石眼

屏风寨的东面是芹河,南面是烟火寨,北面是老虎洞,只有西面一条上山的小路,而且山高路陡,易守难攻。要想通过一个个设有机关的道路,不是容易的事情。

图十:旗杆石眼均修建在巨石一面

正是有了这样一个特殊的地理位置,太平军才在此安营扎寨,修筑工事,同时依托屏风寨上肥沃的的土地,开荒种地,过上了自给自足的生活。

图十一:清军

为了抵御清军的围剿,太平天国的余部在屏风寨上利用天然屏障,用石头搭建寨门,垒筑石墙,并利用寨上的一个深达三十余米,可容百余人的石洞,坚守了多年。后来,清军纠集当地武装,对屏风寨上的太平军余部进行围剿。

图十二:站在屏风寨顶巨石上看山下

山上官兵凭借有利地形,用滚石垒木进行反击,虽经激烈奋战,终因寡不敌众,最后剩下六七名太平军人从南悬崖口跳崖自尽。时至今天,许多老年人说起这“人骨头沟”地名的故事,还心地动容。

图十三:屏风寨顶巨石

七十年代初,当地村民因建房需要石料,拆除了寨门及石墙,本已荒废的太平天国驻军遗址更是遭到了毁灭性的的破坏。如今,屏风寨上,当年那个巨大的石洞还在,洞内曲折蛇形,石壁陡而光滑,洞顶巨石覆盖,有“一线天”奇景。

图十四:屏风寨顶巨石上的旗杆石眼

洞前那块宽阔的平地已是茂密的树林,只有平地旁边的巨石上当年舂米的石碓遗迹,和南悬崖口以及洞顶四周的巨石上那一排排插旗用的石眼,赫然还在。看着这些深刻着历史的痕迹,仿佛闻到了泥土里深埋的血腥,仿佛看到了忠勇而又刚毅的灵魂。

图十五:旗杆石眼

太湖县赵河屏风山顶的屏风寨,地势峻峭,地形复杂。面积约四千平方米。据传,1861年“安庆保卫战”后期,湘军乘胜追击,陈玉成残部约三百余人,实际约三十多人退守屏风寨,在此地安营扎寨,后遭清军地方武装势力突袭,勇士多余人跳崖自杀,其余人壮烈牺牲。

图十六:屏风寨顶巨石

汤泉乡赵河村是由原赵河、青河、芹河、屏峰四村合并而成。位于太湖县东北部,华亭湖之滨,赤百公路中段,建有三个高、中、低水位水运码头,水陆交通便捷。今天卒子介绍的就是现寨址上留有很多人工开凿的石条、石碓遗迹和用作插旗杆的石眼。屏风寨遗址依山而建,因地制宜,易守难攻,遗址上的寨墙及营房用石料堆砌而成,有两门。”

图十七:清军

(本篇完)

2017-07-19

金凯曲文化《卒子走遍安庆》长篇游记。感谢您的关注、感谢您的评论,感谢您的转载。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30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7-7-25 16:23:53 | 显示全部楼层
安庆宿松邑发现禁赌碑,记载全庄百姓深恶痛绝赌博之风,延习至今

五里庄禁赌碑

——安庆碑记系列

第1311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宿松县五里乡,过去因距宿松邑城近,而成为弈城弈乡的地带,今天卒子向全国人民介绍这里出土的一块雕刻较为粗糙的禁赌碑。

图一:古时宿松邑为安庆府一县

宿松县五里乡位于宿松县城东,过去因距县城只有五里地而得名。五里乡素有“十里桃源”之美誉,前是龙湖,后靠座山。良田千顷,果林万亩。宿松县五里民风淳朴,聚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清朝翰林院编修,兵部主事,与曾国藩交谊甚笃的石广均是五里万缘墩人。安徽当代著名书法家,老红军黎光祖诞生于此。

图二:古时宿松禁赌碑与全国其它地区的禁赌碑对比

太白书台座落在金龙村,旧为宿松十景之一,过去卒子曾介绍过。太子庙(即梁储宫)建于1622年,有遗址可见。现在的五里乡。五里乡在清朝至民国期间一直被称为五里庄,是宿松的东大门,西接县城,南临龙湖,北靠凿山。原庄里有几千人口,数千亩林场和耕地。

图三:古时宿松禁赌碑碑文头

这块清朝年间立的禁赌碑,表面粗糙。为大青石板制成,长方形,高约一米,宽半米,有底座,现不存。碑文字迹清晰。上刻有“五里庄”三个大字。

图四:赌碑之风

“永远禁止赌博”六个字为阴刻,每字有香烟大小。阐述赌博害处。“落款为公请官厅布告”也是阴刻,字体同样大小。虽然碑已经断裂,但字迹仍然清楚。

图五:赌碑又与嫖娼等等挂钩

卒子见过这块禁赌碑,感慨颇多。追溯历史赌博之害由来已久,虽朝代更替此风不绝。中国古代最早的博戏“六博”,相传出于夏朝末期乌曹之手。乌曹乃夏朝最后一个国王夏桀的大臣。由此可见,赌博游戏在中国已有3500多年的历史了。《唐律疏议》中的“博戏赌财物”一条,首次把“博”与“赌”联系在一起,作为一个法律条文,可视为赌博一词的雏形。

图六:全国各地禁赌碑

明清时期安庆府各地赌风日盛,地处三省交界的宿松邑境内,特别是在明清时期赌博尤甚。至清朝中晚期,赌风愈演愈烈贻害无穷。

图七:全国各地各县很多地方都有禁赌碑

赌风一盛淳朴的安庆宿松邑民风不再,鸡鸣狗盗之事蜂起,社会秩序破坏殆尽。故民众对此深恶痛绝,屡起禁伐之声。于是地方乡贤及有识之士拍案而起,或联名上书官衙,痛陈聚赌之害,由官府批示谕禁,以端风化;或村民联名同立禁碑,以儆效尤。

图八:安庆宿松禁赌碑与全国其它地区的禁赌碑区别

这块被发现的清朝《禁赌碑》,就是当时民间禁赌之物证。此碑应该是清朝中晚期所立的禁赌碑,卒子搜集了一些全国各地的禁赌碑形成对比。

图九:安庆宿松禁赌碑与全国其它地区的禁赌碑对比

五里庄禁赌碑是一块恩准出示勒石,以垂久远,均感无级,等情到县。启可行出示严禁。据了解,光绪九年(1883年)十二月十四日示的一块禁赌碑与安庆这块碑有相似的地方,在碑的背面是《戒赌十条》:一坏心术,二丧品行,三伤性命,四玷祖宗,五失家教,六汤家产,七生事变,八离骨肉,九犯国法,十遭天谴。庞德公诗曰:“凡人百艺好随身,赌博门中莫去亲。能使英雄为下贱,解教富贵作饥贫。衣衫褴褛亲朋笑,田地消磨骨肉嗔。不信但看乡党内,眼前衰败几多人。”

图十:大户人家是赌博的重要成员

综观安庆禁赌碑与它地禁赌碑相比,有几点相似:一、赌博危害之烈。素来民风淳朴的乡村,由于赌棍糜集,劣迹频闻,以致风俗大变,禁赌已势在必行。二、禁赌民心之齐。立碑同人为全庄人,可谓同仇敌忾,群起攻之,足见禁赌是人心所向,众望所归。

图十一:赌博严重影响地方安定

这块有着百年历史的禁赌碑,留给后人的不仅仅是一段社情历史的记述,更重要的是警示后人,要以史为鉴,匡正祛邪。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积极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其意义似乎更为深远。

图十二:全国其它地区的禁赌碑很多

(本篇完)

2017-07-24

金凯曲文化《卒子走遍安庆》长篇游记。感谢您的关注!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30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7-7-26 08:38:22 | 显示全部楼层
双手擎天,自古兵家必争地,如今驴友旅行处,巨石中书写巨字,好一处风景

双手擎天

——安庆石刻系列

第1312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大龙山群山之间,有一处风景优美的山峰,在山峰一块巨石上,有人书写“双手擎天”四个大字,今天卒子介绍这里。

图一:大龙山花开正盛

元朝末年,天灾人祸,民不聊生,安庆一位姓余的人烧香信佛,在乡里与农民邀集推翻元朝统治。

图二:大龙山中部北麓山顶

公元1351年的一天,朝廷派员到了安庆。大龙山是在今天的安庆背面的屏障。大龙山毗邻安庆府,相传元末明初农民起义有人曾在此筑关修寨、驻扎兵马。

图三:大龙山北麓山顶书法

大龙山峰峦峭立,俯瞰宜城。 明朝与清朝大龙山建有很多古塔,经过咸丰年间的太平军战乱,多数塔现已不存,现在大龙山山间一处巨石上有人书写“双手擎天”。

图四:大龙山中部北麓山顶是驴友们的圣地

该石刻于大龙山西麓的岩壁上,不知何年所刻。至清朝安庆战事多发,书写者意为何意?不详。因其字大,且行笔苍古,体势开张,率真自然却古拙浑朴,遂扬名于世。

图五:大龙山中部山顶巨石

原书依照岩石的纹路顺势而作,所以字体大小不一,参差错落,意态别致。虽是楷书却有篆隶遗意,举重若轻,方圆并用,极尽变幻。

图六:大龙山中部北麓山顶风景

安庆,自古多是历代文人墨客,慕名而来,争睹神采,感慨之余,寄情诗文,刻于崖壁,形成著名的大龙山摩崖石刻文化。

图七:大龙山中部北麓山顶巨石

安庆大龙山北麓有很多景观。传说北顶就是古战场,至今,五横乡与杨桥镇交界的的大龙岭一线山巅,依然完整地保留着当年那绵延数十里的古战壕,旁还有古石兵营、石堡垒遗址。

图八:大龙山中部北麓山顶

大龙山北麓最早为烽火台,清朝咸丰三年(1853年)湘军为防太平军加修炮台,是一座名副其实用于军事防御性古寨。

图九:大龙山中部北麓山顶

安庆大龙山历朝历代宗教活动盛行,寺庙兴建不衰,形成不少有神奇色彩的景点建筑。

图十:大龙山巨石

双手擎天比喻双手托住天,形容坚强高大有力量。出自唐孟郊《怀南岳隐士》诗:“见説祝融峯,擎天势似腾。”

图十一:大龙山中部北麓山顶书法

大龙山屹立于安庆城北,离市区十五公里,为城廓之天然画屏。其山自西向东绵亘起伏,山势雄伟,秀嶂叠峙,蜿蜒似龙,而得名大龙山。山周二十五公里,面积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呈南北走向,横跨市郊和怀宁、桐城二县。

图十二:大龙山中部北麓山顶风景

大龙山四面环水,东依石塘湖,南临长江,西饮石门湖,北靠菜子湖。古人赞其美为“独不类他山”。大龙山山腹摺叠,行至大龙山中部北麓山顶,有摩岩石刻“双手擎天”,只是岁月沧桑,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攀爬游玩。

图十三:大龙山双手擎天

(本篇完)

2017-07-25

金凯曲文化《卒子走遍安庆》长篇游记。感谢您的关注!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30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7-7-26 14:21:51 | 显示全部楼层
尤林石拱桥,大户人家运来石料建起拱桥,百年来过往行人络绎不绝,如今荒废无人问津

尤林石拱桥

——安庆古桥系列

第1313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经开区尤林社居委,有一座即将被填平的石拱桥,今天卒子介绍这座有着百年历史的石拱桥。

图一:安庆经开区尤林社居委

尤林石拱桥桥,坐落在经开区尤林社区一块湖泊河系中。据了解,清朝光绪年间,安庆肖坑乡尤林村有个财主,请来能工巧匠,从杨桥运来众多石料,在家乡的小溪流上建起了一座石拱桥。

图二:尤林石拱桥位置

在随后的岁月里,这座石桥连通了古代的官道,极大地促进了乡村的发展。这座圆拱桥从石质风化和建造特点看,应该是座历史悠久、姿态优美的古桥之一。

图三:尤林石拱桥

一座桥就是一段历史,通过一座桥去探寻岁月的痕迹。在经开区未建起以前,这里原是一片河湖湿地。

图四:尤林石拱桥由青石与麻石建造而成

在这片湿地周边,尤林村与周边的乌岭村相通相连,这片土地世代耕作有着数百年历史。

图五:尤林村原是一片湿地

卒子从这座石桥看来,这座圆拱桥历史悠久,建造古桥使用了安庆本地产的麻石块。

图六:尤林石拱桥

这座古石拱桥原是官家驿道,至今已百年历史。村里年长的村民反映,这座桥给居民留下了太深的记忆。尤其是上了五十岁的本地居民,可以说是石桥看着他们长大。

图七:尤林石拱桥拼图

在石桥之前,因为当时交通条件和水利设施有限,连接周边村庄的仅仅是一座木桥,每次下雨涨水时,桥下的小溪就会变得凶猛起来,阻碍了两边的通行。

图八:尤林石拱桥面由麻石铺设

建造这座麻石拱桥虽然是本土大户人家,却也可见付出了不少心血。该古桥始建于清朝晚期,一直以来是皖西南周边几个村庄的主要交通要道。

图九:尤林石拱桥麻石行条

这座麻石拱桥质地为麻石,长约五米,宽二米。因磨损严重,已经被荒草掩埋,这座石桥连接着安庆府老肖坑乡几个村庄通往安庆府、怀宁县、桐城县的通道。

图十:尤林石拱桥拼图

麻石拱桥身为大块座石垒砌而成,桥面铺青石板,显得古拙厚重。当地人都知道石桥有些年头了,但很少有人知道到底是什么年代所建。上世纪六十年代被差被毁。

图十一:尤林石拱桥

流水潺潺,岁月无声。这座无从问津的石拱桥,有着什么样的辉煌过往? 却无任何有关资料记载,安庆府周边有着数条官道,往往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车如流水昕宵不绝,沿途村庄散布着无数客栈。

图三:尤林石拱桥麻石桥面

(本篇完)

2017-07-26

金凯曲文化《卒子走遍安庆》长篇游记。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30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7-7-27 09:42:36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位是清朝国子监国学生一位是候选县丞,安庆花山何氏士绅官员墓,长长见识

花山国学生墓和候选县丞墓

——安庆古墓系列

第1314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宜秀区杨桥镇花山村的山间,有二座安庆士绅官员古墓,古墓保存较为完整,今天卒子介绍二座何氏家族的古墓葬。

图一:安庆花山密林深处

候选县丞是清朝官名。始置于战国,为县令之佐官。秦汉相沿。典文书及仓狱,为县令,县长之辅佐,历代所置略同。晋及南朝,还有宋朝不设此官(宋只设建康狱丞)。丞之官秩,汉为二百石至四百石,明清县丞为正八品官。明代规定凡方圆不及二十里者不设县丞,故多数县份都有佐贰官。

图二:例赠国学生何肃平

清朝县丞多不设,在全国1300多个县份中,仅设县丞345人。在安庆大龙山之间,却有这样一座候选县丞的墓葬,足以说明安庆府下设县里的读书人通过科举考试,一步一步走向仕途。

图三:二座古墓突安葬在一起

县丞是中国古代地方职官名。在县里地位一般仅次於县令(或县长),汉时每县各置丞一人,以辅佐令长,主要职责是文书、仓库等的管理。后代虽有变革,如宋代曾一度废除,或以主簿兼任,但历代大多设置此一官员(一或二人),迄於清末。

图四:国学生与候选县丞图(选自网络)

韩愈《蓝田县丞厅壁记》描写唐朝县丞一职,有职无权,形同虚设,还要受到吏胥的欺凌,只能低首下气,使有才能有抱负的人居此亦无所作为,并以崔斯立任蓝田县丞的种种境遇为例尽情刻画,含有深刻的讽刺意味。韩愈代崔斯立发出不平之鸣,以期引起朝廷对这类事情的注意。

图五:古墓为青石建造,雕刻有纹饰

县丞县长的副手。一般是一人,大县设两人,主要职权是管理文书,仓库,少数时期里,能管理地方财政和治安。还有一个职权是县长不能处理政事时,他可以代替县长暂时管理地方。可以看做事县里的二号人物。

图六:例赠候选县丞何石溪

“例赠”是指清代朝廷推恩把官爵授给官员已去世的父祖辈。受赠者不一定有功名,是皇帝给予臣子、有功者先人的另一种荣誉。所以安庆花山这座例赠候选县丞墓,实际上是皇帝恩荣将官爵授给官员已去世的父祖辈。

图七:县丞署

清朝时期的国学生一般指太学生中的官员子弟。明朝、清朝时国子监是古代最高学府与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内设博士、典簿、典籍等厅,以分理各项具体事务;设率性、修道、诚心、正义、崇志、广业六堂,以供生徒听课、自修及习所。

图八:国学生与候选县丞墓碑

设祭酒、司业各一人为正副长官,其属有监丞、五经博士、六堂助教、学正、学录、典簿、典籍等学官掌教务。 学生多由省、府、州、县学生员中选拔,亦有由捐纳而得者,入监就学者有贡生、监生之分,然通谓之国子监生。 监生肄业后经见习可得补官,后科目盛行,出路日塞。捐例一行,挂名监生日多,赴京就学者日少,作用反不及府、州、县学。

图九:国学生与候选县丞墓由麻石砌围

国学生又称国子生,亦是指在国子监肄业的学生,但一般指官员子弟。清初时国子监实行积分法,为其后考职之制,分等录用。清朝后期,设置同文馆、京师大学堂等新式学校,毕业考试合格的,分别授予进士、举人等出身,给以一定的相应官职。“大清国学生墓”就是清朝某个国学生的坟墓。

图十:国学生与候选县丞墓形态

安庆宜秀区杨桥镇花山村,有这样二座清朝晚期的何氏士绅官员古墓,一位是例赠国学生何肃平,另一位是例赠候选县丞何石溪,碑文记录清晰,作为地方文史的一个部分,卒子介绍给全国观众,等待更多的研究。

图十一:国学生与候选县丞墓

(本篇完)

2017-07-27

本文由金凯曲文化《卒子走遍安庆》长篇游记卒子出品。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30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7-7-28 14:39:20 | 显示全部楼层
余河徐氏宗祠,唯一保存古祠门额,元朝战乱迁徙安庆,现在繁衍二十代数万人,艰难历程

余河徐氏宗祠

——安庆宗祠系列

第1315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岳西县白帽镇余河村的山间,有一座现代复建的徐氏宗祠,今天卒子介绍这里。

图一:余河徐氏宗祠外观

余河徐氏宗祠坐落在岳西县白帽镇余河村的山间,一条小溪从高山流下。徐氏宗祠建筑院落坐北朝南,是一幢现代建筑,分为前后两进院落。

图二:余河徐氏宗祠大殿

主要建筑有山门、过厅、东西配殿、大殿等。第一进院落有仿木结构仿建,因为现代建筑,基本没有保留古建筑遗存下来的老物件。

图三:余河徐氏宗祠唯一留下的就是这件古件门额

后一进院面阔三间,进深两间。为祭祀的大殿,大殿面阔三间,进深两间,祠堂颇重装饰,雕梁画柱,古色古香,精美绝伦。充分体现了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的卓越才能和和艺术创造力。

图四:余河徐氏宗祠

该宗祠始建何时不详,院落坐北朝南。大殿为歇山九脊顶,次殿位于大殿前边紧靠大殿。宗祠基高墙稳,房屋高大,建筑精细,气势雄伟,实乃文化胜地。

图五:余河徐氏宗祠祖先牌位

整体建筑保存相对完整,庙宇宏大,建筑巍峨,古朴壮观,显示了古时安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

图六:余河徐氏宗祠祭祀场面(网络下载)

徐氏宗祠,为徐氏系黄帝后裔,世代繁衍,人丁兴旺。时代伴随,英才辈出。始祖伯益水井发明者,水不但是人的命脉,也是大地动植物的源泉。助禹治水有功,封于徐地,称徐国,二世祖若木袭徐国君,以国为姓,传播中华文明。

图七:余河徐氏宗祠先祖

徐氏家族从外地迁徙至安庆地区,已有七百余年,传至二十多代人。该祠堂虽然是现代的仿建,却也是家族成员的一种精神寄托之所。

图八:余河徐氏宗祠先祖

祠堂建于山青水秀之间,茂林修竹、山环水抱、聚气藏风。祠依山而建,徽风皖韵,流光溢彩,聚古典之精华,展当代之雄风。

图九:余河徐氏宗祠

(本篇完)

2017-07-28

金凯曲文化《卒子走遍安庆》长篇游记。感谢您的关注!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30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7-7-30 11:02:36 | 显示全部楼层
清河邓家老屋,清朝嘉庆年间建筑的徽派建筑群,老屋牌匾由清朝布政司理、卫守备、国子监典籍共同送贺

清河邓家老屋

——安庆古宅系列

第1316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宿松县隘口乡清河村的山间,有一座建于清朝中期的邓家老屋,今天卒子介绍这里。

图一:安庆市宿松县隘口乡清河村

宿松县地处大别山南麓、皖江之首,是皖鄂赣三省八县结合部。宿松依山、面湖、临江,由西北向东南依次跨大别山山脉、丘陵岗地和平原、湖畈区。复杂的自然环境孕育了宿松悠久的人文历史。宿松古称松兹侯国,始建于西汉高后四年(公元前184年)。隋文帝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始称宿松县,并沿用至今,距今约2200年历史。

图二:宿松县隘口乡清河村

安庆市宿松县人杰地灵,先贤辈出,有明代的武节将军石良、清代翰林院编修朱书、浙江巡抚罗遵殿、浙江按察使段光清等历史人物。当然,还有今天卒子介绍的邓氏。

图三:邓家老屋四周

邓家老屋位于安庆市宿松县隘口乡清河村邓家老屋组。该房为清朝中期嘉庆年间建造的一所坐北朝南的古民居。

图四:邓家老屋保护牌

邓家老屋为三进五开间,东西两边各有厢房六间,砖木结构,悬山顶,五架梁。建筑面积约一千二百多平方米。

图五:邓家老屋外墙

邓家老屋,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乾隆年间,其历史上是江西移民,到安庆已经有四五百年,在清朝中期出了有名的商人,在安庆宿松县建起了这幢有江西风格的老屋。

图六:邓家老屋破损严重

据说,当年嘉庆年间,这幢老屋经过了七年方建成竣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宏伟的规模、保存完整的艺术雕刻品,都显示了较高的文化、历史和艺术研究价值。

图七:邓家老屋部分已经损坏

这是一座具有地域性的大型古民居,也是一件后人品读历史的民间瑰宝。

图八:邓家老屋

始建于清朝嘉庆年间的邓家老屋,是迄今为止发现的皖西南地区面积较大的徽派建筑群。建筑宏伟、又不失古朴。

图九:邓家老屋厅堂青石柱础

邓家老屋位于青山绿水之中,虽已墙体斑驳“容颜”衰老,但仍在对人们述说着昔日之宏伟!老屋四周以砖墙围绕。

图十:邓家老屋牌匾(布政司理、卫守备、国子监典籍)

从建筑布局来看,邓家老屋的平面呈中轴对称布局,中轴线上依次分布有门楼、前厅、前天井、中厅、中天井、祭堂。大屋前后共三进。

图十一:邓家老屋木雕

中心建筑则是第二进至第三进,厅堂两侧筑有滴水式防火山墙,大厅各自独立,又连为一体,中间均有天井相隔,以便于采光及空气流通。

图十二:邓家老屋部分屋顶已经破损

邓老家屋现已陈旧破损,当卒子这二年再经过这幢老屋时,已经毁损破倒一半以上。老屋房屋之间以走廊相连,四通八达。

图十三:邓家老屋牌匾南阳萱暖来头不小

在过去的岁月里,当平静的生活被战乱或宗族之间的争斗打断,老屋就会立刻成为保护族人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军事堡垒。

图十四:卒子坐骑位于邓家老屋后方

邓家老屋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嘉庆年间,据说是做了生意发了财,才建起了这幢江西风格的徽派建筑老屋。邓家老屋牌匾由布政司理、卫守备、国子监典籍共同贺送。

图十五:邓家老屋牌匾

邓家老屋开始只建上、中、前三厅,后又扩建才形成邓家老屋形成现有的规模,共历时七年之久。邓家老屋建筑群的门、窗木雕盛行,雕刻技艺精湛,题材丰富多彩。

图十六:邓家老屋门前

走进邓家老屋,尽管已难见当年的华丽,但建筑艺术的表现性和所表达情感的抽象性,已在这座老屋中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图十七:邓家老屋通道及拱门

推开老屋前厅两扇厚重的木门,跨过门槛、厅堂、卧室的木窗木门,雕有各种精致的花卉图案,楼阁屋檐飞龙走凤,栩栩如生,折射出大屋主人当年追求并炫耀荣华富贵的一种表现。

图十八:邓家老屋木柱

历经二百余年岁月,老屋已苍老陈旧。如今邓家老宅中仍住着二户人家几口人,但前二年的大洪水及年久失修让老屋已经严重损坏。这样的老屋安庆地区还有一些,希望更多的人加以保护。

图十九:邓家老屋门厅

(本篇完)

2017-07-30

金凯曲文化《卒子走遍安庆》长篇游记。感谢您的关注!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30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7-7-31 11:12:08 | 显示全部楼层
温桥龙池庵旧址,留下明清众多遗存,碑上记载直隶安庆府,此地从明朝产名茶远销各地

温桥龙池庵旧址

——安庆寺庙道观系列

第1317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怀宁县清河乡温桥村的山间,有一座建于明朝的寺庙,今天卒子介绍这里。

图一:温桥龙池庵山门

清河乡是安庆市怀宁县下辖的一个乡。地处怀宁西南部,东与洪铺、江镇镇接壤,南部、西部均与怀宁县黄龙镇相邻,北接怀宁县三桥、黄墩镇。

图二:温桥龙池庵

清河乡位于怀宁县腹部,由原龙泉、温桥两乡合并而成,因乡政府驻地清河得名,距安庆市区四十公里。清河乡地形属浅山丘陵地区,境内浅山绵延,丘岗起伏。

图三:龙池庵地处群山之间

清河历史绵延,人文锦绣。境内有省重点寺庙龙池庵,始建于明成化年间,清朝雍正时改建,因所在山顶有泉水称龙池得名,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图四:温桥龙池庵

那么这座名为龙池庵的寺庙,到底是一座什么样子的寺庙呢?在安庆周边,有二处名为龙池的寺庙,一座是五横乡的龙池寺,另一座就是清河的龙池庵,龙池庵下有一个天然溶洞白云洞,洞内密布造形奇特的石笋、钟乳石等,深不见底。

图五:温桥龙池庵留下众多遗物

寺庙所处的是海拔约五六百米的高山上,这里有“龙池香尖”茶叶。龙池香尖茶,始于明朝,产于安庆市怀宁县清河乡、黄墩镇、江镇镇、洪铺镇、石镜乡等地,但最为出名的就是龙池庵山间的正宗“龙池香尖”茶叶。

图六:温桥龙池庵为近年重修

龙池庵坐落在植被繁茂,土壤肥沃之地,终年云雾笼罩,海拔四百米上下,龙池庵就在附近的双尖山周围。生态环境优越,茶树生长健壮,从未使用过农药,茶叶洁净,无污染,具有高山茶特有香气,色泽翠绿,故取茶名“龙池香尖”。该茶属怀宁县绿茶中之珍品。

图七:温桥龙池庵遗物

据民国四年(1915年)《怀宁县志》记载:“……龙池尖,所产品绝胜,清明前后采之制出如新蚕,泡以山泉味不在蒙顶下。”

图八:温桥龙池庵碑记

古往今来流传着“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之说,这足以说明它的品质之优。其品质特点是外形扁直,色泽翠绿显毫,汤色绿亮,香气清香持久有花香,滋味鲜醇爽口,叶底嫩绿明亮成朵。

图九:温桥龙池庵清朝光绪碑

地处皖西南怀宁县的清河乡,群山浅岭、环绕淙淙、松竹葱葱,这里有安庆著名人物明末进士、兵科给事中宣国柱。据了解,宣国柱(1593-1648)字若木,怀宁县清河乡温桥村人,明天启七年(1627年)举人,崇祯十三年(1640年)进士。

图十:温桥龙池庵古构件

宣国柱历任行人司左司副、兵科给事中(正七品)等职,上疏十余次,谏国务之弊端、申家乡之水患,善诗歌取材骚雅汉魏、通音律延续魏晋遗风,著述盈麓,有《古文辞渊源》《荀勖》存世,死后葬于怀宁太平山祝庄后,虎形山有碑。

图十一:温桥龙池庵祖师塔

宣氏是怀宁望族,怀宁宣氏始迁祖(即一世祖)宣君瑞,元朝泰定进士,皇帝勋戚,传说是蒙古人或色目人,元至正元年(1341年),从两淮副使迁安庆路路正(正二品)一职,居此久矣,深感怀宁风景秀美、风物敦厚,上书皇帝请求退居怀宁修养,元惠宗欣然允许。

图十二:碑记上记载怀宁西去郡城,指安庆府

怀宁县位于长江下游北岸、大别山余脉南麓,低山丘陵岗地,四季分明,山清水秀,附近有灵源观、旸明庵、龙池庵等静沐风雨;学堂书院隐于山林,诗书训辞响彻田舍,民风淳朴,崇尚忠孝,邑人丁荣,后宣国柱隐居太平山、闭门谢客。

图十三:龙池庵内有直隶安庆府潜册县送来的碑

古往今来多少帝王将相、文人墨客、佛教信徒为龙池庵地处的风光和浓郁的宗教所吸引所陶醉,成为安庆周边一处自然风景区和风水宝地。

图十四:温桥龙池庵内一碑上记载南京国子祭酒前……

(本篇完)

2017-07-31

金凯曲文化《卒子走遍安庆》长篇游记,感谢您的关注!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30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7-8-1 09:07:37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桥银杏树,根植皖鄂交界,移民背井离乡来到安庆深山种下银杏,如今叶繁叶茂已过三百五十多年

上桥双三百五十多年的银杏树

——安庆古树系列

第1318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太湖县望天乡地处皖鄂两省交界,今天卒子介绍上桥村二棵三百五十余年的银杏树,早在几年前,卒子曾介绍这里的一幢“梅里山庄”古建筑,如今通过卒子的介绍梅里山庄已经在得到广泛的宣传,到访梅里山庄的人数也在迅速提升,这就是宣传的力度。

图一:上桥第一株三百五十多年的银杏树

据太湖县林业部门工作人员介绍,上桥村的这两棵三百多年的老银杏树,高大的树干下挂着保护牌,据了解,其中一棵古树树高17米多、胸围近三米、树龄三百多年。是名贵的保护树种。

图二:上桥第一株三百五十多年的银杏树

银杏树,多年生木本植物。生长在海拔稍高、空气较干燥的地方。一片片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长势很慢,一年能长到一米就不错了。

图三:卒子坐骑在上桥第二株三百五十多年的银杏树面前

银杏树也叫“白果树”,它是一种古老的裸子植物,人称“植物界的活化石”。由于未受第四纪大陆冰川的侵害,我国保存了许多生活在北半球的裸子植物,如:银杏、水杉等等。

图四:上桥第二株三百五十多年的银杏树

银杏树的叶子像一把把打开的折扇,很容易辨认。它的果实是黄色的,里面的种子叫“白果”,可以食用,但有微毒,吃多了会中毒。银杏树仅仅生长在我国与日本,生长速度非常慢,但却可以活一千年以上。

图五:银杏树与人手的对比

在安庆市太湖县与湖北省交界的地方发现的这二棵银杏树,过去是一片银杏树群,后经过砍伐已经只剩下这二株银杏树了。巨大的银杏树郁郁葱葱,独树成林成为一道奇特景观。

图六:上桥第一株与第二株同为三百五十多年的银杏树

上桥村这二株枝繁叶茂的銀杏,盘根错节、根根相连,二株银杏树高度基本一致,约有十七、八米。其中一株银杏树下建有一简陋的青砖小庙,香火颇旺,显得神秘莫测。

图七:银杏树叶

据居住在此树不远处的村民介绍,上桥村几大户姓氏居民从江西移居到这里,就种下了银杏树了。至今他们在这里已经生息繁衍了近二十代,照此推算,此古银杏树应该有三四百年了。

图八:上桥第二株三百五十多年的银杏树东面与西面不同角度

在安庆,很多地方都有像这样的古树,他们是元末明初移民到安庆的先祖们,种下的古树,这二棵银杏树已经采取了相关的保护措施。漫步在上桥村头,仰望移民到安庆的先祖们种下的银杏,参观先祖们建造的古老宅院,使每个安庆人、太湖人、望天人都能立即体会到什么叫历史的久远、岁月的沧桑,心中不由涌起一股淡淡的惆怅。

图九:上桥第二株三百五十多年的银杏树保护牌

历史,仿佛一下子和我拉得很近。卒子几年前曾专门写过上桥村的徽派古民居,经考证古民居曾是清朝安徽一知名富商吴寅初所建,名曰“梅里山庄”。原望天乡上桥村的这幢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古色古香的建筑上保留了明清时代的绘画、砖雕,很有观赏价值和研究价值。

图十:上桥村曾是安徽与湖北交界地带

吴寅初,号旭斋,册名长鸿,又号冠时。出身书香门第,曾经营生漆、油脂于汉、皖之间,后开设诊所,乡邻尽皆受益。梅里山庄无论是用地选址、占地规模、总体布局和院落与建筑的等级形制及艺术水平、内外装饰的内容、手法与风格,还是整体环境与设计,无不显示出主人独特眼光。所谓“三分匠人,七分主人”,梅里山庄与周边的一些较古老的建筑相比,就可略见一斑。

图十一:上桥第一株三百五十多年的银杏树

历史是一面镜子,一页一页翻过,在历史的长河中,再伟大的人物,再辉煌的业绩,最终都会归于消失、归于沉寂。梅里山庄也不例外,最终还是落没衰落了。唯有那梅里山庄屋前村头的二株银杏树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印记,在历史的夜空,可以悟一些人生哲理,让你细细品尝,慢慢咀嚼。

图十二:上桥第一株三百五十多年的银杏树保护牌

(本篇完)

2017-08-01

金凯曲文化《卒子走遍安庆》长篇游记。感谢您的关注!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30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7-8-2 09:01:42 | 显示全部楼层
张恨水墓园,曾是一代文豪,三段婚姻坎坷书写百部小说,被翻拍成各种题材影视剧经久不衰

——安庆名人墓与近代革命系列

第1319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潜山县梅城镇,有一座现代的著名人物墓园,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这里。张恨水是安庆名人,也是潜山名人,更是全国名人。

图一:张恨水墓园指示牌

张恨水(1895年5月18日-1967年2月15日),安庆市潜山县人,原名心远,恨水是笔名,取自南唐李煜词《相见欢》“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之意。张恨水是著名章回小说家,也是鸳鸯蝴蝶派代表作家。被尊称为现代文学史上的“章回小说大家”和“通俗文学大师”第一人。

图二:张恨水墓园二根松树与其母亲像

张恨水作品情节曲折复杂,结构布局严谨完整,将中国传统的章回体小说与西洋小说的新技法融为一体。更以作品多产出名,他五十几年的写作生涯中,创作了一百多部通俗小说,其中绝大多数是中、长篇章回小说,总字数三千万言,堪称著作等身。2012年10月12日张恨水的骨灰安葬于故乡安庆市潜山张恨水纪念馆并立铜像。

图三:张恨水墓园整体

张恨水,安庆市潜山县岭头乡黄岭村人。生于江西广信(江西省上饶市信州区)小官吏家庭,肄业于蒙藏边疆垦殖学堂。后历任《皖江报》总编辑,《世界日报》编辑,北平《世界日报》编辑,上海《立报》主笔,南京人报社社长,北平《新民报》主审兼经理,1949年后任中央文史馆馆员。1917年开始发表作品。195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因其父曾在江西上饶广信税务当职员而在上饶出生。并在上饶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童年就读于旧式书馆,并沉溺于《西游记》、《东周列国志》一类古典小说中,尤其喜爱《红楼梦》的写作手法,醉心于风花雪月式的诗词典章及才子佳人式的小说情节。青年时期的张恨水成为一名报人,并开始创作。他自1914年开始使用“恨水”这一笔名,其名取自李煜“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之句。到1919年为止,这时期创作的作品,如《青衫泪》、《南国相思谱》等,以描写痴爱缠绵为内容,消遣意味浓重,均可列入鸳鸯蝴蝶派小说中。

图四:张恨水铜像

1924年4月张恨水开始在《世界晚报·夜光》副刊上连载章回小说《春明外史》,1924年4月16日开始,到1929年1月24日结束,将近五年,轰动京城。在此后的五十七个月里,这部长达九十万字的作品,风靡北方城市,使张恨水一举成名。1926年,张恨水又发表了另一部更重要的作品《金粉世家》1927年2月14日至1932年5月22日连载于《世界日报》,百万余字,是张恨水连载时间和篇幅都最长的作品。《金粉世家》借“六朝金粉‘的典故,描写了一个民国总理之家的豪门盛衰史。这部作品进一步扩大了他的影响。但真正把张氏声望推到最高峰的是将言情、谴责、及武侠成分集于一体的长篇《啼笑因缘》,在发表的当时就因各大电影公司争先恐后的要将之拍摄为电影而成为名噪一时的新闻,由它改编成的戏剧和曲艺也不在少数,因《啼笑因缘》而作的续书之多更是民国小说中之最。至此,张恨水的名声如日中天,即使不看小说的人也知道这个作家,就如同不看京戏的人也知道梅兰芳一样。

图五:张恨水墓园松竹茂盛

新中国成立后,尽管政府对张恨水的生活有所安排,每月可以得到一定的生活费用,但他毕竟是在病中,无法写作,没有直接的经济来源。而家里人口又多,开支还是很大的。他便卖掉了原先的大院子,换了砖塔胡同43号的一处小四合院(也就是如今的95号)。这个院子不大,但还算规整。三间北房,中间是客厅兼饭厅,西屋是卧室,东屋是张恨水的书房兼卧室。院里还有南房三间、东西厢房各两间,是家里其他人住的地方。张恨水的身体在慢慢恢复,他又恢复了写作,陆续发表了十几部中、长篇小说。

图六:张恨水骨灰埋葬处

1966年,文革期间,胡同里有很多人家被抄家,红卫兵也曾闯进过这个院子。张恨水从书柜里拿出文史馆的聘书,很认真地告诉红卫兵,是周总理让他到文史馆去的,红卫兵居然信了他的话,退了出去。然而他的书实在太多,难免有属于“四旧”的东西,为了免得招灾惹祸,本想挑些破书烧了,也算作个样子。但是挑来拣去,哪一本也舍不得。孩子想藏在床底下,张恨水说怕潮;塞进米缸里,他又怕脏。搞得筋疲力尽,也没找到一个合适的地方。最后,终于决定,还是放回书柜里,在玻璃柜门上糊上白纸,就算是藏好了。所幸后来并没有人来抄家。1967年2月15日,农历正月初七,早晨,张恨水正准备下床时,突然仰身倒下,告别了这个他曾无数次描绘过的冷暖人间,走完了自己的人生。

图七:张恨水故居图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张恨水无疑是最多产的作家之一,在他五十几年的写作生涯中,共完成作品不下三千万字,中长篇小说至少一百一十部,堪称著作等身。“张恨水现象”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由于历史的原因,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长期作为一个悖论而存在着,一方面是学术界对他及其作品文本的理性思考,一方面则是笼罩在他身前事后的诸多谜团,对此缺乏较为系统的介绍——一种还原历史本来面目的史料考证。对于前者,我们的专家学者为此付出了大量的努力;对于后者,则涉及到史料的搜集、整理与甄别,而此项工作对于张恨水研究来说却显得尤为重要,是一项艰难的基础性工作。

图八:张恨水作品与曾用过的沙发

潜山不仅天柱山不仅风景优美,而且名人辈出,其中就包括张恨水,他与江西还有一段不解之缘。1895年,张恨水出生在江西广信(上饶市信州区),后由于祖父来南昌任职,张恨水也来到南昌。1912年,遭遇父丧家变,几经磨难的张恨水走上新闻和文学的道路。“祖父的祖籍虽然在安徽潜山,但南昌可以说是他的第二故乡。”民国期间最走红的作家,张恨水是其中之一。他以《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缘》等小说风靡全国,倾倒无数男女。他每天同时给七八家报纸创作连载小说,其效率才思可谓天下无敌。他不仅用连载小说救活了多种报纸,且以一支笔养活着数十个人口的大家族,一生创作作品高达3000余万字,堪称海内第一。张恨水才子佳人式的三次婚姻和坎坷命运可叹可泣。

图九:张恨水像与曾用过的大衣

张恨水结过三次婚,第一次是母亲包办的婚姻。这是在蒙藏垦殖学校解散后。当时张恨水并不愿结婚,他的学业未就,从小立下干一番事业的志愿连一点影子都未见着,他不愿过早地成家。何况,他挚爱的才子佳人小说早已在他心中造就了一个幻影,他憧憬着郎才女貌的美妙生活,希望能找到一个才貌双全,温柔贤慧,富于生活情趣,能够理解他的终生伴侣。正因为有着这个念头,他对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有着一种本能的恐惧。母亲最大愿望,就是希望儿女成家立业,所以当心远在苏州蒙藏垦殖学校读书期间,母亲就为他聘定了媳妇。新娘姓徐名文淑,也是潜山人,家住源潭乡徐家牌楼,祖上是官宦人家,新郎新娘拜完了天地,新娘子入了洞房,真是个地地道道的乡下丑姑娘,距离心远心目中的佳人形象,不啻十万八千里。他不愿伤母亲的心,承担不孝的罪名。他沉溺在进退两难之中了。

图十:张恨水使用过的床与第二任妻子胡秋霞

张恨水与徐文淑没有爱情,徐文淑虽然有一个教私塾的爸爸,却不识字,是一个典型的旧式女子,结婚之后,因为得不到张恨水的爱怜,发誓读书识字,想当诉讼师告张恨水。后来能读会写,能够看懂最浅的佛经。徐文淑孝敬婆婆,为人宽厚,婆婆也比较喜欢她,张恨水一直供养着她。后来还曾经和她生过两个小孩,很可惜,这两个孩子后来都不幸夭折了。张恨水最早创作的长篇小说名为《南国相思谱》,曾在芜湖的报纸上连载,这部小说已经散佚,从题目分析,是一部言情小说。张恨水成为一个言情小说作家不是偶然的,这与他在现实生活中的爱情得不到满足无疑有着重要关系,他需要通过描写爱情来宣泄自己的情感。

图十一:张恨水与第三任妻子周南

作为漂在北京的一名文人,张恨水时时感受到孤独,于是在朋友的建议下,他来到北平一所专门收养流浪女子的平民习艺所里,找到了第二位妻子胡秋霞。 “当时感情有一点空白状态,他就通过这个身份上不如他的,把自己的怜爱之心表达出来”第二次婚姻虽然给了张恨水一个完整的家,但是并没有让他完全安分下来,秋霞原来不认字,张恨水教她认字,一点一点地教会之后,胡秋霞后来已经能够看报了。胡秋霞这个人是非常好,心地善良,淳朴老实,心直口快,从来不跟人耍手段、使心眼,所以,深受张恨水的亲近。张恨水自己后来,自己出钱,用他的稿费创办一个报纸,叫《南京人报》,是他在南京的时候创办的,他自己创办。中国作家用自己的稿费创办自己的报纸,恐怕他是第一人。这个时候,胡秋霞是家里最支持的一个,她贡献出自己大量的首饰和私房钱,为办报提供资金,表现出她的深明大义。但是胡秋霞的文化程度跟张恨水相差太远,她不了解张恨水的思想,他们之间没有多少共同语言,精神上的裂痕无法弥补,所以张恨水还是感到孤独,他还在等待爱情的降临。

图十二:张恨水与第一任妻子徐文淑

1931年,著名小说家张恨水的长篇小说《啼笑因缘》单行本出版发行,引起轰动,但更让36岁的张恨水兴奋的是,就在这时,他真正遇见了自己生命中的红颜知己。 大概在1930年到1931年的时候,在北京一次游园会上,张恨水认识了一个能歌善舞的女子,她是春明女中的高中生,叫周淑云。周淑云出身是一个破落官僚的家庭,父亲早死,家里负担比较重,她爱读张恨水的小说,爱唱京戏,聪明伶俐,张恨水也非常喜欢京戏。张恨水刚到北京的时候,第一次拿了工资还了债,付了房饭费之后,只剩下一块钱,就这一块钱,还有一个月,但是张恨水看到一个戏园子贴着梅兰芳、杨小楼、余叔岩三个人联袂演出,票价最低是一块,马上就把这一块钱买了戏票,到戏园里去看戏了。可见他对京戏的热爱。那么正好,就是说他跟周淑云,虽然他比她大十几岁,但是他们两个人谈京戏,谈小说,很有共同语言,周淑云也爱上了他。那么这样,周淑云愿意做张恨水的外室。张恨水就另外找好房子,就跟周淑云结婚了。结婚之后,张恨水从《诗经·国风》当中,《国风》当中的《周南》、《召南》取出“周”、“南”二字,给周淑云改了名字,就叫她周南。张恨水找到了他的爱情。周南会唱歌,尤其会唱京剧,张恨水会拉京胡,那么张恨水拉着京胡为她伴奏。周南善于交际,可以陪丈夫去拜访朋友,接待宾客,她深得婆婆的喜爱。尽管小姑子的年龄都比她大,但是也都很尊重她。她有文化,后来还学会写旧体诗,所以张恨水原来的理想“红袖添香夜读书”这个时候终于实现了。抗战的时候,抗战初期,周南不避艰险,带着两个儿子来到重庆,与张恨水是相濡以沫,一起度过了艰难的抗战时光。1959年周南患癌症去世,张恨水是受到了沉重的打击。

图十三:张恨水作品展与安庆市区恨水故居

张恨水一生创作了120多部小说和大量散文、诗词、游记等,共近三千多万字,现代作家中无出其右者。其代表作有《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缘》《八十一梦》等。他不仅是当时最多产的作家,而且是作品最畅销的作家,有“中国大仲马”、“民国第一写手”之称。

图十四:张恨水

(本篇完)

2017-08-02

金凯曲文化《卒子走遍安庆》长篇游记,感谢您的关注!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收听

0

听众

71

帖子

E粉新人

注册时间
2017-8-2
精华
0
发表于 2017-8-2 17:15:59 | 显示全部楼层
厉害厉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30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7-8-3 13:22:56 | 显示全部楼层
赛口武昌湖湖口,周边山寨林立,太平军西征操船习武处,当今荷花盛开美景如画

赛口武昌湖湖口

——安庆军事旧址遗址系列

第1320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望江县赛口镇,有一天然湖泊,名为武昌湖,关于武昌湖的传说,从几千年前至今从未中断,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这里。

图一:武昌湖一角

武昌湖,位于望江县境中部。是古雷池的一部分。327年,东晋中书令庾亮在致江州刺史温峤的《报温峤书》中云:“吾忧西陲,过于历阳,足下无过雷池一步也”,翌年,温峤、陶侃率兵数万,取道雷池,讨伐叛军,彰显了古雷池的军事要塞地位和精忠报国的文化内涵。这段记载也造就了“不敢雷池一步”的成语。

图二:太平军与清军长江博弈图

清朝乾隆三十三年《望江县志》记载:“武昌湖,邑东北三十里,源出大、小茗山,凤栖、乌龙诸谷水、汇马头、芦薪诸水,下连青草以达于江。”湖区包括含青草湖、白士、焦赛等水域面积达180平方公里(27万亩)。

图三:武昌湖民船与太平军西征战略图

清朝末期、焦赛单独成湖,解放后又围垦部分湖汊,武昌湖现尚存水面15万亩,湖水分两路宣泄,一路经新漳河出闸入江,另一路经幸福河汇入皖河入长江。湖域原与华阳河湖群相通,1956年华阳河堵坝后,才以合成圩东埂为分界线相隔。联圩前受华阳之江水倒灌,武昌湖流域面积1083.7平方公里。

图四:太平军武昌湖水军习战与太平军将士图

武昌湖有高士、赛口、漳湖、雷池、太慈、凉泉、长岭、鸦滩等八个乡镇环临其四周,是望江的一颗璀璨明珠。现大湖分为上下两个湖区。现为长江中下游湿地保护区,其间栖息着国家重点保护的白鹤、白头鹤、白枕鹤三种鸟类,还有国际濒危物种东方白鹤。

图五:武昌湖荷花一

武昌湖四周山川秀丽,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而且品位较高,特色浓郁,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相互映衬,影响越来越大。古遗址、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相互映衬,是一个待开发的旅游风景名胜区。

图六:武昌湖荷花二

武昌湖的来历——武昌湖命名与武昌湖的传说有关,望江有一句古老的谶语:漳湖府,泊湖县,武昌湖是都督院。传说很久以前,武昌湖原是一块高岗地,并座落着一个繁华的街市,一条小河穿城而过,小河上横跨着一座石桥,沿着河边的石子路前行至城中,便是一座都督府,整座府第坐北面南,高大的牌坊门楼迎街而立,一溜青砖砌就的院墙笔直伸向东西两侧。都督府前门,只见门额上清晰地雕刻着“武昌都督府”。幽深的门洞里,一座雕花镂栋的朱漆大门,足足有丈余高,上面布满了拳头大小的黄铜钮,铮亮闪光,很是惹眼。都督府前是一片开阔空地,里面设有点将台、旗杆、两排穿着都督府卫士号衣官兵分站在两旁。又因望江位于长江北岸,是九江、武汉通向安庆、南京的长江必经之地,成为江防要隘,军事重地。

图七:武昌湖荷花三

为了使本地繁荣昌盛,便将此都督府取名“武昌都督府”,意思是说:以强大的武力维护本地经济昌盛。随着此地的经济的繁盛和军事重地的显现,朝廷有意把都城迁至武昌府,正在修建金銮殿的时候,却不知道武昌府是座落在一只鳌鱼背上,因为这只鳌鱼太小了,只能驮起都督府,而驮不动金銮殿的,于是就塌陷下去了,武昌府从此成了一个湖泊,人们便把这个湖泊取名武昌湖。湖水已将没有完工的金銮殿和武昌府摧毁,只有那石桥还立在武昌湖底,现在已被淤泥埋没,在当地传说,每当下湖枯水季节,人们下湖捕鱼时,还能用竹杆还能探到那座石桥。

图八:武昌湖一角

武昌湖一带,从明朝开始设有大茗山寨、先锋寨、狭英寨、营盘岭寨等。其中最早一座山寨就是大茗山寨坐落于大香茗山峰顶,为元末朱元璋所建。寨墙依山势用土夯筑,又名“土城”。四周多绝壁悬崖,形势险峻。山寨设有东、西、南、北四门,多用麻青石条砌成。后经明末罗汝才、史可法,清太平军石达开多次维修,虽经数百年的风雨洗刷,土城至今仍形迹可辨。南门最高,原形犹在,多层石条,高达1米。东门以大小石头砌成,内有城壕。西门、北门尚存基脚石。

图九:陈玉成与武昌湖大战略

武昌湖四面皆是群山,这群山中还有一座狭英寨。坐落于小茗山及其北面的一座山峰。峰上与小茗山脊围有土石寨埂,设有东、西、北三门,东门叫阎王关,东门北侧的平山肩,曾为驻军文衙所在,故名衙屋岭,又称雅士岭。寨始建于元末。朱元璋带军师刘伯温西下,过此筑狭英寨,“山口狭窄,山峰险陡,易守难攻”。故名。明末农民起义首领罗汝才、张献忠(崇祯十年即1637年)先后过此扎寨,望江、太湖县志有载。继而民族英雄史可法来此驻守多时南下。顺治二年(1645年)史在扬州殉职后,香茗山人念其忠烈,遂将寨内原有的广具庵扩建大殿三进,改名“寨林庵”。择木雕史阁部像,常年祭祀。清人王道一撰书一联悼念:“论大忠千古,历朝不少;看明季一人,信史真稀。”庵殿于1947年被毁。旧址建有护林场舍四间,现改修一间为“观音寺”。

图十:时局变迁,太平军如武昌湖独鸟

清朝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军石达开回师西征,占领望江全境,将狭英寨寨、先锋寨、营盘岭寨作为茗山五城寨中的主寨,屯兵驻守。其后守守退退,退退守守,前后达十年之久。此三寨是武昌湖周边三座山峰,其中先锋寨在一座椭圆形山峰上,西北紧临太湖县境。面积约四千平方米。寨前是当时由宿松、太湖通往石牌、安庆的必经之路。清朝咸丰三年(1853年)正月,太平军从徐家桥进军石牌,曾在此扎寨。寨体为碎石块和石条所砌,寨墙残存,寨内曾拾到石弹丸。

图十一:武昌湖荷花与珍禽

营盘岭寨坐落于武昌湖周边的鸦滩镇连塘城村营盘岭,东北紧连怀宁,西北与太湖相接。面积约三千平方米。寨址四周有当年太平军所挖的战壕,壕沟一米深,寨内曾出土磨制的石弹丸和一门太平军使用的铁炮。炮身长69厘米,口径13.5厘米,现存望江县博物馆。此外,还有大寨烟墩。烟墩,亦名烽火台,也叫“狼烟台”。坐落于小茗山东边第三座山峰牛马嘴。登上峰顶,东望武昌湖,南面长江,西眺花亭湖,北观天柱,百里风光,一览无余。清朝乾隆三十三年《望江县志》载:“元末大富豪毕银(寅)率望、太县民拒贼,护耕筑此(城)。……小茗之巅有大寨烟墩,四望相应。”

图十二:武昌湖荷花与远处的山寨

大别山的余脉香茗山、太阳山等延绵相续,形成了山在湖中,湖在山中的优美图卷,同时也确保成湖几千年来,湖水不受任何污染,至今依然保持原生态的迷人风光。放眼万顷碧水,烟波浩渺,岛屿星罗,白鸥点点;倘佯四周湖岸,阡陌纵横,农舍炊烟,更有渚芷汀兰,岸柳滩荷点缀其间,构成了一幅胜似江南的水乡图景。武昌湖是一座充满历史资源、人文特色和自然美景的湖泊。

图十三:武昌湖船工

太平军为什么要攻占望江县全境,并占领武昌湖呢?交通。占领武昌湖,可以从水路控制长江与皖河,太平军将士可以将全城民众交纳金银、钱米、鸡鸭、茶叶和其它物品,通过小船经武昌湖运到前线各个指挥所。

图十四:百余年前武昌湖船工也曾被征调

据了解,太平军于清朝咸丰二年五月至三年攻入安徽,后到湖南,在安庆望江县他们截获了多条渔船,使得他们能够水路并进地开往下一站——湖南。他们在安庆望江县武昌湖内建立了水营,为进攻湖南做战前准备。

图十五:武昌湖湖面

清朝咸丰三年,太平军分水陆两路由安徽安庆望江武昌湖向湖内境内挺进。此时,武昌湖湖面如同今天卒子拍的照片一样,波澜不惊,武昌湖湖口大小船只悉为太平军控制,水师战斗力大大加强。此时,太平军准备攻打湖南。太平军包围所到之后城池后,修坚垒,阻击清军援兵。太平军还在周边修筑炮台,修设营垒,准备攻城。

图十六:武昌湖作业的渔人

(本篇完)

2017-08-03

金凯曲文化《卒子走遍安庆》长篇游记。感谢您的关注!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30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7-8-4 12:18:13 | 显示全部楼层
石抱鼓上精雕八仙法器,寓意暗八仙各显神通,道家八宝分列二侧,真是举世无双

道家八宝暗八仙法器石抱鼓

——安庆石刻、石构件等系列

第1321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怀宁县小市镇,有二个石门墩非常特别,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这二个非常特别的石门墩。

图一:八仙,通常是指明八仙

石门墩又叫门座、门台、门鼓,抱鼓石。门墩主要以箱形和抱鼓形居多,但还有狮子形,多角柱形,水瓶形等等。从等级上论说,文官用书箱形,武官用兽吻形,而王府门前门墩的狮子头特别大。

图二:清朝石抱鼓

门墩不但有它的实用价值,同时,门墩还可以美化门庭,这些美妙的石雕艺术映刻着历史与文化的意蕴,饱含着人们对于美好与幸福的希冀。过去卒子曾介绍过一些,但今天介绍的抱鼓石非常特别。

图三:清朝石抱鼓内侧雕刻梅花与龙

八仙石雕像是道教供奉的、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八名得道仙人,指的是汉钟离、张果老、吕洞宾、铁拐李、何仙姑、蓝采和、韩湘子和曹国舅的雕刻像。八仙传说起源于宋元时期,分别代表了男女老少、富贵贫贱等方面。加上八仙所持的法宝--板、扇、拐、笛、剑、葫芦、拂尘、花篮等均为民间常用之物,使八仙的形象丰富、性格各异。

图四:清朝石抱鼓不知出自哪个大屋

八仙过海故事,相传石雕八仙过海时不用舟船,各有一套法术。民间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或各显其能的谚语,比喻各自有一套办法,或各自施展本领,互相竞赛。相传白云仙长有一回于蓬莱仙岛牡丹盛开时,邀请八仙及五圣共襄盛举,回程时铁拐李(或吕洞宾)建议不搭船而各自想办法,就是后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或“八仙过海、各凭本事”的起源。

图五:清朝石抱鼓内侧雕刻竹与凤

铁拐李抛下自己另一项法器铁拐(或说葫芦),汉钟离扔了芭蕉扇,张国老放下坐骑“纸驴”,其他神仙也各掷法器下水,横渡东海。由于八仙的举动惊动龙宫,东海龙王率领虾兵蟹将前往理论,不料发生冲突,蓝采和被带回龙宫(亦说法器被抢)。

图六:清朝石抱鼓内侧雕刻奎纹装饰

之后八仙大开杀戒,怒斩龙子,而东海龙王则与北海、南海及西海龙王合作,一时之间惊涛骇浪。此时曹国舅拿出玉板开路,将巨浪逼往两旁,顺利渡海。最后由南海观音菩萨(或说如来佛)出面调停,要求东海龙王释放蓝采和之后,双方才停战。

图七:同为清朝门墩的石雕却不及安庆的精美

暗八仙是一种由八仙纹派生而来的宗教纹样,此种纹样中并不出现人物,而是以道教中八仙各自的所持之物代表各位神仙。鱼鼓,张果老所持宝物,“鱼鼓频敲有梵音”,能占卜人生;宝剑,吕洞宾所持宝物,“剑现灵光魑魅惊”,可镇邪驱魔;

图八:清朝石抱鼓内侧雕刻梅花与龙

笛子,韩湘子所持宝物,“紫箫吹度千波静”,使万物滋生;荷花,何仙姑所持宝物,“手执荷花不染尘”,能修身养性;葫芦,李铁拐所持宝物,“葫芦岂只存五福”,可救济众生;

图九:清朝石抱鼓外侧暗八仙法器

扇子,钟离权所持宝物,“轻摇小扇乐陶然”,能起死回生;玉板,曹国舅所持宝物,“玉板和声万籁清”,可静化环境;花篮,蓝采和所持宝物,“花篮内蓄无凡品”,能广通神明。

图十:清朝石抱鼓内侧雕刻竹与凤环以回纹装饰

暗八仙以扇子代表汉钟离,以宝剑代表吕洞宾,以葫芦和拐仗代表李铁拐,以阴阳板代表曹国舅,以花篮代表蓝采和,以渔鼓(或道情筒和拂尘)代表张果老,以笛子代表韩湘子,以荷花或笊篱代表何仙姑。暗八仙纹始盛于清康熙朝,流行于整个清代。

图十一:清朝石抱鼓外侧雕刻道家八宝暗八仙法器

清朝百姓喜欢用明八仙与暗八仙来装点修饰,以示吉庆吉祥,福乐长寿。如《八仙过海》意象图案都表明了中国人崇尚各有所能、各显神通的文化品性和个性,以及通达顺畅、圆润自如的文化特征。

图十二:清朝石抱鼓外侧雕刻道家八宝暗八仙法器铁扇与葫芦

八仙赴蟠桃大会,兴致极高,蓝采和手执阴阳板,为西王母表演了一段歌舞,得到西王母和众人的喝彩,八仙开怀畅饮,不觉大醉。张果老急忙率众告辞,在昆仑山云端上忽望见东海滔天,吕洞宾来了兴致,鼓动众人到东海一游。

图十三:清朝石抱鼓外侧雕刻道家八宝暗八仙法器宝剑等

明八仙,指的是道教中八位惩恶扬善、济世济贫的神仙,共七男一女,即汉钟离(钟离权)、张果老、韩湘子、铁拐李、曹国舅、吕洞宾、蓝采和及何仙姑。八仙的传说甚早,唐代已有《八仙图》与《八仙传》,但其中的人姓名尚未固定。至明代吴元泰小说《东游记传》,才确定为以上八人。他们侠肝义胆、乐善好施,深受人们喜爱和崇拜,在民间流传甚广。

图十四:清朝石抱鼓外侧雕刻道家八宝暗八仙法器

卒子今天指的是“暗八仙”又可称为暗八仙“道家八宝”,区别 于佛家的“于佛家的“佛家八宝”,它是指八仙所持的八种法器,用其代表八仙,既有吉祥寓意,也代表万能的法术。应该说主要功能与“佛家八宝”功能与大同小异,代表了佛道两家的各自不同境界与追求。

图十五:清朝石抱鼓外侧雕刻道家八宝暗八仙法器宝剑

传说八仙分别代表中国人的男,宾客盈门。见《东游记》。元岳伯川杂剧剧本《吕洞宾度铁拐李岳》曾记其事,酌酒遍饮宾客,开花两朵,往来山谷,并用水喷倚身的竹杖,“八仙巧惩恶老财”是其中的一个,遂誓不嫁,度吕洞宾而去;,入山采茶,小字拐儿。其故事最早见于《明皇杂录》,后改名为觉、张果老;,名琼、岳阳弄鹤。后韩湘子护愈抵任,自号李孔目,唐武则天时自称已数百岁,世界能几何,可镇邪驱魔。

图十六:清朝石抱鼓外精美而特别

(本篇完)

2017-08-04

金凯曲文化《卒子走遍安庆》长篇游记,感谢您的关注!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30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7-8-7 09:41:56 | 显示全部楼层
驮尖,安庆最高峰,与安徽黄山风景相似,养在深闺几人相识,好一处风景优美处

驮尖(安庆最高峰)与仰天窝

——安庆风景系列

第1322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岳西县河图镇,有一座大别山第二大山峰,安庆地区最高峰,卒子多年前曾与岳西本土驴友问顶驮尖,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这里。

图一:驮尖风景

驮尖位于岳西县的西南角上,也是安庆地区最高山峰,海拔1751米。驮尖的西南侧以石峰为主,这里石林如海,劈地摩天,危崖突兀,幽壑纵横。虽然这些石林都没高过驮尖之巅,但这些石峰坠得这座山体驮了起来。

图一:大冈岭

驮尖是大冈岭中的突出部分。从驮尖的中间有一向南延伸的笔矗的山脊,山脊两旁为两个山埫,形如“个”字,而两个埫又基本上在山脚下复合。每个山都有溪水流出,当地群众称螺蛳眼,上侧的山叫大螺蛳眼,外侧的山叫小螺蛳眼。

图三:驴友游玩大冈岭

驮尖一是怪石,星罗棋布,上下左右嵯峨林立,姿态奇艳,是典型的花岗岩峰林地貌景观。石林耸峙,石笋罗列,也有小的玲珑剔透,鬼斧神工。

图四:驮尖的松树

有的酷似珍禽异兽,如巨晰石,在一排石壁上面,爬了一条形似巨晰的石块;兔子石,耸立的两根尖尖的石头宛如一对兔子耳朵。

图五:驮尖石林

还有象鼻石、海狮、海龟、龙卵等。有的又似各式人物,如叠起罗汉,七块巨石重叠;兵马俑,一排巨石一个个从左到右整齐排列着。有的像各种用具,如椅子石,那靠背特别高大;腰磨石,从下面仰望,似天柱,从驮尖处看像轿车,只有平行看才觉得是磨子。

图六:驮尖风景

太阳、月亮、仙桃这一类形状的石头就太多了。还有许多怪石因时间关系,不能从不同角度、方位进行细观深察。这些巧夺天工的奇石,妙趣横生,令人惊叹。

图七:大别山多枝尖

驮尖二是黄山松遍布大、小螺蛳眼。它以石为母,以云为乳,盘根于危岩峭壁之中,挺立于峰崖绝壁之上,苍劲挺拔。针叶短粗,黑绿放光,顶平如削,姿态之美堪称一绝。巨松高数丈,小松不足尺。

图八:驮尖巨石

由于大自然造化,使它苍劲多姿,或耸立挺拔,似擎天巨人;或翠枝舒展,如流水行云;或干曲支虬,如苍龙探清波;或矫于威武,如猛虎归山。株株形态各异,妙不可言;树树同中有异,美不胜收.像黄山的迎客松比比皆是,但虽热情好客,却难于迎得客来。

图九:高山杜鹃

驮尖属于北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地带,南北过渡,襟带东西。具有山高温差大的特点,时晴时阴时雨,经常云蒸雾绕,不断出现云海奇观。

图十:驮尖巨石与松林

如果你赶上好天气,能够碰到了一天中的三种气候,上山时是阴天,但能见度很好,到了山巅,突然小雨连绵,松涛阵阵,爬山时的一身汗水顿时全干,到了腰磨石准备下山时,又阳光一束照来。

图十一:驮尖顶

东南方向天边的一条红带挽住了天柱、妙道、司空等山的山尖,使它们涌金流银,织丝铺锦,而西北方向则是白浪滔滔,飞云翻滚,像多支尖、羊角尖时隐时现,似见非见。这种瞬息万变的风光,给驮尖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

图十二:卒子位于右下角松树上

驮尖千仞成峰,落脚为涧,山涧溪流,汇聚而下。瀑布飞泻,冲击成潭,潭溢而又成溪泉,流水潺潺,如同琴音。雨后水涨,急流奔腾,声震山谷。从驮尖向下到银河出口处,不足百里,这一串深山明珠,更为胜景添色。

图十三:高山植物

驮尖这种秀丽天成的景色,虽与黄山齐不了名,但却可与它媲美。长期以来,“养在深闺人未识”。传说大诗人李白曾想从明堂山上到驮尖。他在葫芦河的石壁上刻了两只葫芦,芦上系有飘带。在两葫芦的上边又刻了“天上光明”四个大字。这石壁图案和文字现仍清晰可辨。

图十四:仰天窝风景

葫芦河的名字就是这样叫起来的。它位于明堂山的南侧,当年李白相到深山中隐居避难,打算沿葫芦河过明堂山而到驮尖。但到了明堂山脚下,抬头望见明堂山五指山峰,光洁如玉,无法攀登。

图十五:驮尖巨石

因当时扶助李璘而兵败,心态消极,想到“天上光明”而不得去。而今连个明堂山也上不去,更何况派生出明堂山、比明堂山更高峻的驮尖呢!无可奈何,只得到司空山隐居了。

图十六:驮尖巨石与高山植物

驮尖是大别山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这里神奇秀丽,风景迷人,以“雄、奇、秀、险”著称于世,享有“皖西南小黄山”之盛誉。是一座天然奇特的原生态风景区。

图十七:驮尖巨石

驮尖位于皖西南边境,东与公皖山天柱山遥遥相望,南与母皖山明堂山紧紧相依,西与湖北英山相邻,北与多支尖相连。雄伟壮丽,气象万千。千峰竞奇,万壑争秀,峰峦起伏,峭壁凌空。

图十八:驮尖巨石与群山山岭

怪石嵯峨,神态各异,形象逼真。流水潺潺,瀑声阵阵,古径幽深。加上白玉兰、红杜鹃、珍珠黄杨、七叶一枝花等奇花异草与奇松怪石构成驮尖独特的风景,形成一幅幅秀奇瑰丽的天然画卷。

图十九:驮尖巨石

驮尖为安庆市岳西县最高的一座山峰,海拔1751米。卒子从山脚背着帐篷与食材,一路面对这危崖凸起、乱石纵横的高峰,一路街在怪石林立、山泉松树间,见过多枝杜鹃,放眼站在山顶放眼四角,所见风景只能用一个“美”字概括。

图二十:驮尖

(本篇完)

2017-08-07

金凯曲文化《卒子走遍安庆》长篇游记。感谢您的关注!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30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7-8-8 09:32:11 | 显示全部楼层
紫来桥,衡臣捐银六千两建下安庆这座桥,百年兴衰荣辱

紫来桥

——安庆古石桥系列(衡臣捐银六千两)

第1323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桐城市(县级市)文昌办事处,有一座建于清朝的古石桥,这座石桥在安庆地区较为出名,也是安庆地区现存保存较为完整的古石桥之一,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这里。

图一:桥面的长条麻石

紫来桥,原名桐溪桥,曾名子来桥,良弼桥,位于安安庆市桐城市(安庆市下辖县级市)市区龙眠河上。桥呈东西走向,东接东大街,西抵紫来街。

图二:龙眠河上的紫来桥

紫来桥全长48米,宽4.5米,高4.6米,五孔四垛,用麻条石垒成。最早建石桥的捐助人叫方德益,是后来桐城派名人方苞的祖先。紫来桥是取“紫气东来”之意。

图三:紫来桥保护碑

紫来桥桥西头第一孔用麻石砌拱券,其它四孔用巨型长方条石铺砌,呈方形。桥的迎水面设尖形分水墩,今西头第一垛分水墩不存。桥面中间有一道较深的古辙道痕迹,印证着老桥的古朴与沧桑。

图四:紫来桥保护牌

历史上紫来桥曾几度被毁。好在当地民风淳朴,每次紫来桥被毁之后,总有乡贤捐资重修。最早建石桥的捐助人叫方德益,是后来桐城派名人方苞的祖先。

图五:紫来桥

紫来桥是取“紫气东来”之意。清朝初期桥基渐圯,清朝顺治十八年(1661年),知县邬汝楫复修,延邑人、内阁中书陈焯作《桐城县重造东门桥记》勒石立碑(今不存)。

图六:紫来桥桥墩与糯米夯筑的桥基

清朝康熙四年(1665年),改建木桥,康熙七年(1668年)知县胡必选加以修葺,构造坚实,往来称便,一度更名为“子来桥”。时人韩胪有诗云:“朱栏照水赤,白石凌波苍。履桥若平地,车驱骑连行。”纪其盛况。

图七:紫来桥糯米夯筑的桥基

清朝乾隆初,毁于洪,大学士张廷玉,就是本文指的恒臣,捐金数万,重建石桥,两岸俱有桥亭。邑人德之,更名为“良弼桥”,取清世宗皇帝赐书匾额“调梅良弼”之意。

图八:糯米夯筑的桥基百年不腐

邑生姚兴泉词云:“桐城好,桥跨大河滨,捐俸经营赖良弼,筑堤防御有恭人,七省是通津”。

图九:紫来桥的桥面巨大的长条麻石

清朝嘉庆五年(1801年),桥毁于山洪。嘉庆二十年(1815年),知县吕荣易建木桥。清朝咸丰年间,洪圯桥亭,复遭兵燹。

图十:紫来桥两岸

清朝同治三年(1863年),知县薛元启筹款再建石桥。同治九年(1870年)又加修葺,后因年深日久,洪水冲刷,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再行修复。

图十一:衡臣(张廷玉)在《雍正王朝》电视剧剧照

1984年,安庆市桐城县人民政府,拨款修整桥垛,更换桥栏和及少数桥梁。1985年9月,县人民政府公布“紫来桥”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图十二:紫来桥如今依然坚固

桐城市的龙眠河上,紫来桥像一条长美丽的丝带,古朴典雅。紫来桥长近五十米,宽近五米,五孔四垛,全部用麻条石砌成。

图十三:衡臣捐银六千两建筑紫来桥

站在桥上,看着桥面古辙道一道道深深的痕迹,古桥两边繁华的街道上,歌舞升平,热闹非凡。当年,紫来桥曾多次被洪水冲毁。然而每次冲毁,总有桐城人捐钱修建。

图十四:紫来桥券拱门

在清朝历史上,没史一个人能够像恒臣一样经历三朝,调和全国事务,恒臣与少荃是安徽历史上涌现出的两个最为著名的人物。乾隆年间,身为清廷大学士张廷玉捐了六千两银子,重修古桥。从那以后,桐城人把它改名为“良弼桥”。在清朝雍正朝时期,恒臣作为首辅大臣,鞠躬尽瘁,为雍正皇帝所倚重,雍正赐书匾额“调梅良弼”来形容这位安庆人物。将来卒子将不断讲述恒臣的过往故事。

图十五:紫来桥券拱门

良弼桥修好后,有个秀才还专门为此写了一上联“良弼桥上乘凉,凉到三更凉毕”。因为对联出的巧妙,一时间,竟没人对上。多年后,有个驿丞在桐城吕亭驿中避雨时,突发灵感,终于对出了下联“吕亭驿中避雨,雨至五鼓雨停”。

图十六:紫来桥车辙印

清朝乾隆时期,在继承了雍正朝励精图治的吏政之后,整个清朝有了比较良好的发展态势,此时已经名成功就的恒臣也已经在整个清廷内部党翼丰硕,门生故吏已经充满朝野,桐城派也渐渐走上顶峰。

图十七:紫来桥面

家乡的桥被洪水冲塌,清廷元老保和殿大学士恒臣,用谕祭张英的结余银款重建石桥,六千两,在当时可以购田百亩,能在现在的安庆碧桂园买下几十套别墅,为了家乡,恒臣个人捐银六千两,折合现在的人民币约二千多万元,为乡人颂其德,名曰“良弼桥”。

图十八:紫来桥墩迎水剑面

(本篇完)

2017-08-08

金凯曲文化《卒子走遍安庆》长篇游记。感谢您的关注!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30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7-8-9 13:18:47 | 显示全部楼层
潘氏清朝家族墓,墓葬选择大有讲究,后裔不乏出类拔萃者

潘氏清朝家族墓

——安庆古墓系列

第1324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宜秀区杨桥镇余湾社居委,原属桐城县,后划入安庆市管辖,这里是大龙山与石塘湖的山水交界地带,也是大龙山的一个山湾,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这里有二座清朝早期与中期的潘氏家族墓。

图一:潘亮逸墓规格

这二座少潘氏家族墓分别是清朝雍正时期的潘君用夫妻墓与嘉庆时期的潘亮逸夫妻墓。这二座潘氏先祖选择安葬的地点皆是面山背山的山冲之间,此地在清朝时期又称潘家岭,现为大龙山森林公园。在公园重新维修过程中,去除杂树过程中重新显现出来。

图二:杂墓丛中的潘君用墓

潘君用与潘亮逸,是清朝安庆地区富甲一方的政商,与安徽巡抚等要员交往频繁。抑或是潘氏家族很早就有与官员结交的过往。

图三:潘氏想像图

潘君用(?—1732年)外乡人。潘君用自幼跟随父辈迁居安庆,生在动荡的元末清初,其家乡十载有七八年有河患,后随父辈迁居安庆,在安庆时期,能够与桐城知县等人交往,后又与安徽巡抚来往,力求古人微言大义,推崇安庆程芳朝。

图四:雍正时期的潘君用墓碑

潘君用与清朝安徽巡抚赵国麟相识。赵国麟,字仁圃,山东泰安人,清朝官员。为康熙四十八年进士。康熙五十八年,授直隶长垣知县。雍正二年,擢永平知府。三迁至福建布政使,调河南。雍正八年升任福建巡抚。后调安徽。这位安徽巡抚到任安庆后,广泛结交安庆各县乡绅、达人,这其中就有潘氏家族的潘君用。

图五:潘君用墓碑及局部

赵国麟于雍正二年,擢永平知府。三迁福建布政使,调河南。擢福建巡抚,调安徽。御史蒋炳奏请州县徵收钱粮,依部颁定额,刊印由单,申布政使覈发。赵国麟以安徽通省数百万由单由司覈发,恐误徵收,疏请停止。

图六:潘君用墓碑

时任内阁学士方苞(安庆桐城人)疏言:“常平仓谷原定每年存七粜三,南省地卑湿,应令因地制宜。”下督抚详覈。赵国麟疏言:“安徽所属州县滨江湖者,当改粜半存半,他州县仍循旧例。”并下部议行。

图七:潘亮逸墓碑

赵国麟调任安徽巡抚。至皖后,履亩清查,勘明田赋混淆之状。并主修《江南通志》,举行博学鸿词科预备试,求贤荐才。潘氏家族自此自荐,后又因不肯接受馈赠,贫困而终。

图八:潘亮逸墓碑与所处位置

潘亮逸,(生不详,卒于嘉庆五年1800年),曾在京师谋事,其家族事迹不详。潘亮逸墓前有二根青石望柱,其中一根还雕刻有石狮,可见等级很高。

图九:潘亮逸墓前望柱

在潘亮逸在安庆经商时,时任安徽巡抚王汝璧却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王汝璧(1741—1806)字镇之,号铜梁山人。四川铜梁安居乡(今重庆市铜梁县安居镇)人。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四川乡试解元,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进士,官至安徽巡抚。

图十:潘亮逸墓碑

王汝璧,清朝大臣、著名诗人王恕的幼子。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入赘于浙江嘉兴的外舅父、刑部尚书、江南大儒钱陈群家,得到钱陈群、江南名士沈德潜的指导。钱陈群每览其文,叹曰:“老夫弱冠时未能如是”。

图十一:潘亮逸墓就在安庆著名风景龙山晓黛不远处

清朝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四川乡试解元,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进士,授吏部主事。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任员外郎。乾隆四十年(1775年)四月,升礼部郎中,八月,补吏部郎中。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八月,授直隶顺德府知府,次年调保定知府。

图十二:大龙山风景优美

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因承审建昌县盗匪马十等行劫钱铺一案,以汝璧于劫盗重索拖延时间较久,未亲自审问,命解任质讯,旋经革职,发往军台效力。不久皇上准其赎罪,降补同知。

图十三:前往大龙山森林公园游玩的驴友不少

清朝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任直隶宣化府同知,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三月调任正定府知府。九月,升大名道。嘉庆四年(1799年)二月,升山东按察使。十月,偕布政使全保,参奏德平县知县叶芳,浮收漕粮,酝成重案,请将知县革职,并自请处分。嘉庆五年(1800年)调江苏布政使,次年十二月,授安徽巡抚。嘉庆七年(1802年)湖广总督吴熊光等奏湖广需军米,请于安徽籴十万石,嘉庆帝以安徽方缺雨,令酌量。

图十四:大龙山风景

安庆大龙山森林公园半山腰位置的这二棺潘氏家族墓,外貌朴实无华,内在却大有文章。潘氏在随后的清朝历史中,也涌现出不少官员和商人,解放以后长期在安庆地方当任领导的潘忠尧就是潘氏家族后裔。

图十五:潘氏想像图

(本篇完)

2017-08-09

金凯曲文化《卒子走遍安庆》长篇游记。感谢您的关注!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30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7-8-10 09:22:27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河余氏宗祠,抗元余将军后裔建起宗祠,安庆余四十将军谱写壮丽史歌

三河余氏宗祠

——安庆祠堂系列

第1325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岳西县来榜镇三河村,三河村有一块方面几平方公里的山湾叫余宕,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这里的一座有着百年历史的宗祠。

图一:远看余氏宗祠

来榜古镇在大别山腹地,岳西县的圆心位置,古时属于潜山县后北乡,西邻太湖县,北依古霍山,境内来榜河是皖河上游潜水河的源头。境内高山多而奇秀,河流曲而清幽。

图二:中远距离看余氏宗祠

来榜镇有着千年历史,《岳西县志》记载来榜有处“黄泥古墩遗址”,考古工作者在遗址上采集的样品有鬲、鼎、壶、碗、罐等,经专家用炭十四测定,为龙山、商、周三期文化,是区别于中原文化的大别山土著文化。四千多年了,天荒地老,磨洗愈新。

图三:近看余氏宗祠

来榜河的地名有个来历:传说河东鹊踏石的姑娘汪修竹与河西团包井的书生刘又生,自小有婚姻之约。后来刘又生赶考得中“榜眼”,而此时汪修竹因病而逝。书生回乡完婚,闻此噩耗,誓不再娶。后人为纪念这位多情有义的榜眼,遂将地名称为“来榜”。

图四:余氏宗祠保护牌

来榜镇已有千年历史,自古为四县枢纽重镇,来榜街是古镇的核心。从前,英山、太湖县的土布,霍山县的中药材,潜山县的花笺纸,岳西的茯苓、天麻,长江口岸的食盐,以及南来北往的货物均汇集于此,然后运往四面八方。小镇自古繁华,商贾云集。

图五:余氏宗祠牌匾

来榜三河村有余氏宗祠,所在地名羊角河余家宕。宗祠背倚青峰,层峦迭翠;堂前溪流环绕,紫峰如屏。祠前虎形山下安息着抗元英雄余四十。

图六:余氏宗祠门厅

宋末元初,余四十官居总辖,响应文天祥丞相号召,起兵抗元;南宋景炎二年与元宣武将军齐秉节战于黄州,因援绝立孤,被斩于阵,为宋室尽忠。余将军生有六子,为逃避元廷追杀,兄弟六人背负父骨,潜往大别山区,将父亲安葬在上清羊角河虎形山下。葬好父亲后,兄弟洒泪而别,六人以羊角河为中心,向四周迁徙。余真一居黄沙岭下朱屋庙;余真二居潜山县官庄。余真三居霍山黄梅河;余真四居潜山余家井;余真五居司空山下银河;余真六留居羊角河余家宕。所以安庆余姓根本地就在此。

图七:余氏宗祠合兴堂

余姓是黄帝的后代,余姓人口数全国排名第五十一位。潜山、岳西、太湖三县余氏属余四十后裔,而安庆本土元朝安庆守将余阙并不在此列,安庆守将余阙是外姓少数民族人士。

图八:余氏宗祠正厅

余姓得姓于秦,因此,余氏最早的发祥地在今陕西凤翔至咸阳一带。战国末年,余俊为韩相,徙居泗州。秦汉时,由余后裔一支迁居浙江;一支迁居陕州(河南三门峡陕县);魏晋南北朝时,余姓已成为新安望族。史书称“由余之后,世居歙州,为新安大族,望出下邳、吴兴”。唐朝后,余氏逐渐形成了新安、下邳、吴兴,三大郡望。潜、岳、太余姓均是新安余姓的支系,是宁国公余寅戈的后裔。

图九:余氏宗祠木雕

潜岳地区(潜山与岳西)余姓多尊余四十为迁潜始祖。宋理宗时,余泳二十四世孙,饶州余伦之子余四十,在宋朝为官,职司捕盗。宋度宗时(元世祖忽必烈时),蒙古人占据中原,以元代宋。面对强敌,余四十表面归顺了元朝,元封其为带兵总辖,驻守湖北黄州。但是,蒙古人采取种族歧视政策,将汉人视为下等人,如果杀死一个汉人,只须赔上一头驴子。汉族人民无法生存,于是余四十为民而战,在黄州起兵反元。

图十:余氏宗祠匾额“三合堂”

据了解,《元史。齐秉节传》记载为:“ 齐秉节,字子度,滨州蒲台人。父圭,从严实攻归德、庐州,有功,授无棣县尹,摄征行千户,后兼总管,镇枣阳。……至元三年(1266年),告老,举秉节自代。……十四年(1277年),授宣武将军、管军总管。时黄州复叛,令秉节往讨,斩余总辖于阵。……”

图十一:余氏宗祠匾额“尚书华胄”为光绪年间清廷高官所送

现有史籍可对余四十抗元被杀作旁证:七月(1276年),文天祥以同都督身份在南剑州(今福建南平)聚兵抗元,。十月,文天祥派使参赞吴浚取雩都,联络各地的抗元义军,坚持斗争。景炎二年(1277)元兵入汀关。二月,文天祥率军攻复梅州,四月,斩杀跋扈二大将,至夏,由梅州出兵,进攻江西。此时,各地豪杰响应抗元,号令通于江淮,宋军获雩都、赣州胜利,又以偏师进攻吉州,陆续收复众多州县。元江西宣慰使李恒在兴国县发动反攻,文天祥兵败,转战至广州。湖北黄州属于江淮之间,余四十当于此时复叛抗元。

图十二:余氏宗祠匾额“武溪源远”为光绪年间清廷高官所送

有《余氏家史》“六股伯照公支下十三世公贵显”文称:“义公长子,字二怀,号三河,生万历庚戌年九月初四日……”万历庚戌年为1610年,距总辖余四十起兵抗元的宋景炎二年(1277年)相隔333年。按照人口繁衍平均26年一代计算,333年繁衍13代,十分合理。如以《元史》记载为依据,余四十也应当是宋末元初人。

图十三:余氏宗祠香炉

《余氏家史》称余四十为余总辖,其实与安庆守将余阙同属有气节人士,故称“余将军”,更是对他忠于宋朝的一种颂扬。余四十娶汪氏、金氏二位夫人,生有六子:真一、真二、真三、真四、真五、真六。余将军兵败后,为逃避元朝廷追杀,他的六个公子潜逃到距黄州不远的大别山区。

图十四:余氏宗祠匾额“根本地”

余氏后裔以余四十为迁潜始祖,以余真一兄弟为一世祖,各自纂修宗谱。清朝同治初年,真四、真五、真六三房,于余家宕始祖余四十坟茔相对的山麓修建总祠。同治甲戌年,三房起名为“三合堂”,并合修宗谱《余氏家史》。

图十五:余氏宗祠先祖牌位

余氏宗祠,又称三合堂,坐落在岳西县来榜镇三河村余宕,余氏宗祠被岳西县人民政府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祠堂坐北朝南,祠堂大概于近期刚刚修缮过。祠堂的正大门分内外两道,挂在门楣正中的横匾上镶嵌着“余氏宗祠”四个黑底鎏金大字,两侧院墙上,马头墙檐角高翘,气势不凡。

图十六:余氏宗祠一角

走进宗祠大殿,这里是余氏后人专门用来供奉、祭祀先祖的地方。抬头望,大殿中堂正中,“三合堂”、“合兴堂”两块黑底金字横匾,高悬头顶。余氏宗祠始始建于明朝中晚期,清朝光绪年间重建。至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始祖余四十,为抗元将军,后裔为避战乱来潜。

图十七:余氏宗祠一侧

进入厅堂,发现一块黑底黄字的匾额高挂堂中,这块牌匾名为“尚书华胄”为光绪年间清廷高官所送,另有一块匾额为“武溪源远”,也是宗祠建成光绪年间由清廷高官所送。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雨,宗祠也曾遭受过不同程度的损坏。余氏族人同心协力数次维修,使宗祠得以重建。宗祠也曾办过学校,为当地培养人才作出过贡献。

图十一:余氏宗祠匾额“尚书华胄”为光绪年间清廷高官所送

(本篇完)

2017-08-10

金凯曲文化《卒子走遍安庆》长篇游记。感谢您的关注!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30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7-8-11 09:23:04 | 显示全部楼层
语录墙,孔城老街一个时代的印迹,走过的父辈无比泪流满面

语录墙

——安庆近代革命系列

第1326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桐城市(县级市)孔城镇老街,有一幢建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近现代建筑,上面书写着文革时期的语录,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这里。

图一:孔城语录墙一侧

文革遗址语录墙位于桐城市孔城老街四甲,建于1974年,坐东朝西,八间门面一字排开。语录墙为砖混人字梁建筑,两坡屋面,粉墙大青瓦,门坡退后饰以图案,收缩式门外包铁皮。

图二:孔城语录墙简介

建成后一直作为孔城供销社营业场所,当时孔城人只有到这个地方才能“请”到领袖画像和像章回家张贴和佩戴。临街建筑墙上用红漆写有八块毛主席语录和“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万岁”等四幅标语口号。毛主席手体“为人民服务”是用水泥浇铸上的,保存价值高,历史意义深远。

图三:孔城原供销社

现位于孔城老街四甲13号的语录墙,位于孔城老街四甲,建于1968年,为砖混人字梁大瓦面建筑,八间门面一字排开,长30米,宽8米。墙上用红漆写着“抓革命促生产”等八块毛主席语录和四条宣传标语。毛主席手体“为人民服务”五个字系水泥浇注浇注的。文革时代旧迹一直作为孔城供销社营业场所。

图四:孔城原供销社现在销售一些老街纪念品

文革中,毛主席语录“一百条”、“三百条”的版本发行后,举国掀起学习宣传热潮。生产队开会,队长讲话前必须念上几条语录;学校老师上课,也要先背上几段语录。学生写文章,前面必须先写上几条语录;一般是一两条、两三条。当然,背语录、念语录要紧贴当前“革命”和“生产”形势,紧贴写文章、开会和上课的具体内容。

图五:仿制的纪念品

在那个特殊时期,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说,“不违农时。”最高指示,“抓而不紧,等于不抓。”处处都是最高指示:“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既走了形式,又不花多长时间。语录是节选出来的,已经够短了,从中抽出一句半句就更短了。可虽然掐头去尾,但紧扣开会、讲话主题,实用。

图六:老街纪念品基本是仿制品

语录墙,就是把毛主席语录写在墙壁上。在墙壁上写语录,并不是直接写。因为一不小心写错要消去,还得把写错的字刮去,有时还要补刷石灰浆,等完全干了后才能再写。一般的做法是,选好一块地方,按照语录的字数,在墙壁上用木尺打出一个个方格格,由会写字的人先用铅笔勾出空心字,再由打下手的人接着用毛笔蘸油漆将空心字填实。

图七:孔城原供销社

随着形势发展,不久出现了“语录贴”。上方标出“毛主席语录”或“最高指示”几个大字,下面是语录内容,有的最后还有手书“毛泽东”三个潇洒的字。起初的语录贴,只有文字没有什么图案,后来时兴在语录贴的右上方印上毛泽东主席的侧面头像。这样的语录贴,一张只要几分钱。即便如此,我们穷家也不敢多买。

图八:语录墙上的语录

语录墙建筑为砖混人字梁建筑,那个年代,孔城临街建筑墙上用红漆写有八块毛主席语录和“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万岁”等四幅标语口号。毛主席手体“为人民服务”是用水泥浇铸上的。

图九:语录墙

文化大革命史无前例,社会物质极度匮乏,人们在精神上热血喷张、无限狂热又精神虚无、充满恐惧,是一个极端崇拜个人、毫无民主可言的年代。

图十:语录墙保护牌

除此之外,文革还是一个盛产精神口号的年代,没有这些口号,情绪就没办法彻底宣泄,热血就不能到达沸点,人性中恶的一面就不能发挥到极致。

图十一:蒿子粑是文革时代的高级食品

孔城古镇这些依然清晰可见的文革标语口号,依然可以窥见哪个时代的影子,让人们更加直观地了解那段难以忘怀的历史。

图十二:蒿子粑

我们的父辈,是那个抑止不住的激动情绪的一代人,他们从亲身经历中深深那个凝结了一个时代的历史事实。但愿那个时代不会再来。

图十一:其它地区的文革标语

(本篇完)

2017-08-11

金凯曲文化《卒子走遍安庆》长篇游记。感谢您的关注!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30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7-8-14 09:50:54 | 显示全部楼层
海会寺,地处白云山半山间,禅宗重要派别祖庭,实是安徽省重要古寺之一,对东南亚佛教有着重要影响

月龙白云山海会寺

——安庆道观寺庙系列

第1327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太湖县小池镇,有一山名白云山,山中有座海会寺。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这里。

图一:海会寺大门

翻开中国禅宗的史册,白云山海会寺赫然见于其中,特别在各类禅宗灯录中,更是比比皆是。禅宗“五宗七派”至南宋,除临济宗和曹洞宗之外,几乎都衰落不传。临济宗分杨岐派和黄龙派,黄龙派也衰落了,杨岐派就代表临济宗。今天天下禅宗寺院,有“临天下,曹半边”之说,基本属于这两宗。而白云山海会寺是临济宗的的重要祖庭,也是曹洞宗的中兴基地,其对两宗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许多禅宗寺院,如果按照禅宗法脉追根溯祖,可能都绕不开此山此寺。

图二:海会寺牌坊

海会寺开山于唐朝。小池镇的白云山属大别山余脉,虽无奇峰峭岭,却位于山地与平原交错地带,山峦虽低矮却不失奇秀,平地虽坎坷而不失坦荡。因山多白云笼罩,故得名白云山。其地形有“二龙戏月”、“十八罗汉打坐”、 “双狮双象把水口”之说。又由于靠近贯通南北的重要驿道,交通便利。故在唐代便为佛家所选。

图三:海会寺保护牌

清朝乾隆《太湖县志·杂志类》中,有“梅仙祖师”条,记载:“尝学道于白云山,笃戒行。夏月坐化于梅树下,数里皆闻梅花香,经旬不绝,远近异之。有御史某路过,疑其事,命舁于邑。曰:‘复能香乎?’香更闻三日。乃命众即葬于梅树下,造石塔志之。后于旁建海会寺。”这位梅仙祖师生平不详,当是一位奇僧。从晚唐至五代,先后有曹洞宗、云门宗弟子住持海会寺,时称海会院,但这些弟子在灯录中仅记其名。杨岐大兴,海会寺真正名闻遐迩,始于北宋中叶白云守端禅师住持该寺期间。

图四:海会寺佛塔

白云守端(1024—1072),湖南衡阳人。他自幼读书,善写文章,为人腼腆,性格拘谨。二十岁时投茶陵郁禅师出家,受具足戒后又来参访杨岐方会,在方会处开悟。守端离开其师后,历主江州承天寺、圆通寺、舒州太平寺、法华寺、龙门寺、兴化寺、海会寺,以海会寺时间最长。虽然海会寺此前已有不少禅师住持,但名声大振,应该在守端住持之后,守端也因此得名白云守端。

图五:海会寺佛殿

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守端示寂,世寿仅四十八岁,葬于海会寺附近的木鱼包。墓毁于“文革”期间,今尚存塔石几块,恭存于海会寺内。守端在海会寺大多被他的弟子录入《白云守端禅师语录》及《白云守端禅师广录》。守端禅师主要弟子有五祖法演、琅琊永起、云盖智本、保福殊、崇善瑞珙等禅师。他们都接法于海会寺。其中以五祖法演成就最大。著名词人郭祥正也是守端禅师在家弟子,与守端初识于庐山,守端来到海会寺,郭祥正也时来海会寺亲近其师,并有诗赠其师,诗中有句:“十年不忘旧,交深情愈淡”,表明与师深厚情谊。海会寺为纪念守端禅师,每年在农历六月初一都要举行盛大的祖师会,已传千年。

图六:海会寺祖师殿

法演禅师(1024—1104),俗姓邓,绵州(今四川绵阳)人。法演三十五岁时出家受具足戒,往成都,后来到江南,参拜过多位禅师,后来到今枞阳浮山,礼法远禅师。法远觉得自己老了,便让他去白云山向守端禅师参学。法演初礼守端,法演便向他请教有关僧问南泉摩尼珠的公案,被年龄比法演还小的守端喝骂了一顿,法演当下就有所醒悟。守端之喝,是喝断其寻思猜度之寻常理路,而法演之悟,是应从本心处着力,不可于枝节上生枝节,葛藤上绕葛藤。法演开悟后,离开守端,初住四面山大中寺,后又回海会寺住持,还曾住持太平寺、龙门寺等,晚年住湖北黄梅东山五祖寺,故称五祖法演。

图七:白云祖师塔

宋徽宗崇宁三年(1104),法演示寂于五祖寺,春秋八十岁。《古尊宿语录》收法演语录三卷。法演弟子甚多,但其中以“演门三杰”最为出名,即龙门清远禅师(1067-1120)、圆悟克勤禅师(1063-1135)、佛鉴太平慧勤禅(1059-1117)。宋道融在《丛林盛事》一书中,评价法演及其弟子:“杨岐再世而得老演,演居海会,乃得南堂三佛以大其门户,故今天下多杨岐之派。”在三佛的周围,除大批的禅师之外,还有一个习禅、弘禅的士大夫群。这一个群体的禅行,也使杨岐派由山林扩展到了庙堂及社会各阶层。杨岐派正是通过守端、法演、“演门三杰”及其法嗣,远传到全国各地,并飘洋过海,到日本韩国。以至当时的舒州成为全国禅宗的中心区域。

图八:海会寺睡莲

曹洞中兴。曹洞宗是由唐代洞山良价和他的弟子曹山本寂相继创立,唐朝末年在江浙两湖一带曾相当盛行,然而进入五代以后逐渐衰微,进入一个百年孤独期。洞山下五世大阳警玄禅师一直苦于门下没有合适的继承人,恰好遇舒州浮山法远禅师至郢州大阳寺来拜谒他,便托法远为自己物色接法人。

图九:海会寺五观堂

义青禅师(1032—1083),俗姓李,青社(今河南偃师)人。先后参谒长芦福禅师、蒋山赞元禅师后,慕名来到浮山,参谒法远。义青在法远门下学了三年,法远时常用曹洞宗的禅法开示他,义青都能契合无间。法远觉得机缘已经成熟,一天,他郑重地将大阳警玄的半身肖像、皮履、直裰交给义青,嘱托道:“汝当续大阳宗风。吾住世不久,宜善护持,无留此间。”义青接曹洞宗衣法后,又四方参禅,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回到舒州,时白云山海会寺守端禅师刚刚圆寂,弟子法演将远游参学,知州便请义青住持海会寺,时间长达八年。后迁桐城投子山投子寺,大开曹洞宗。元丰六年(1083),义青禅师在投子山盥沐而逝,享年五十二岁。义青主要弟子有芙蓉道楷、随州报恩、沂州洞山云、长安文禅师,使曹洞宗名噪一时。其中,芙蓉道楷禅师就是接法于海会寺,并在海会寺担任典座。

图十:海会寺钟鼓楼

曾经住持海会寺的白云守端、五祖法演、投子义青等三位禅师,不仅是闪耀于海会寺的巨星,在中国禅宗史上也是举足轻重的人物。特别是守端禅师和法演禅师,对于临济宗杨岐派的兴旺和发展做出了伟大的贡献。他们在白云山参禅悟道,明心见性,把杨岐宗风发扬光大,形成了极具活力的“白云宗风”,或曰“白云之境”,突出表现在“看重自性,此外无他”、“随处有道,一切寻常”、“眼前好景,大美无言”等。这种宗风由此传扬开来,劲头十足,吹遍天南地北、海南海外。

图十一:海会寺碑记与舍利塔

北宋中叶,也是海会寺最兴旺的时期。一是名声远扬,二是殿宇广扩。至今仍有传说,当时,海会寺的山门建在今天五羊畈太子山下,有僧众达三千余人,水田耕地千余亩,农禅一体,禅风浓厚,民间有俗话,谓海会寺“进门三更衣,骑马关山门”。宋朝时,有淮西佥宪(官名,佥都御史)王伦为海会寺题名“淮西第三古刹”。宋代淮南西路下辖寿州、庐州(南宋首府)、蕲州、和州、舒州(后升为安庆府;)、濠州、光州、 黄州、无为军,将海会寺排名为第三古刹,可见海会寺之影响和规模。

图十二:乾隆二十四年众姓公立海会寺佛塔基座

除了远近禅人闻风而来,还有数不清的名人墨客,前来海会寺寻幽访胜,留下许多优美的诗篇,至今让人传诵。“闲庭芳草长。危岭断云过。洞水穿廊远。岩风入座多。(白云守端《白云夏日》)”“海会云山叠乱青。龙潭泻碧声冷冷。使君乞与安闲地。时共禅徒终夜听。(五祖法演《次韵酬黄龙图》)”“万杉堆青没山骨,云埋七峰时出没。飞泉拂石泻哀湍,下有万古蛟龙窟。(程俱《海会寺》)”“七峰互回环,仰见天一握。古木森建幢,苍藤大张幄。(王之道《白云山海会寺》)”……从宋人描写海会寺的这些诗篇里,我们也可观想海会寺当时的兴旺之象。

图十三:海会寺历朝佛塔及寺院文物

明朝至清朝之际,安庆作为战略重地,累遭兵燹。明朝崇祯年间,张献忠转战太湖,与明军展开拉锯战。随后,清人的铁骑又席卷而来,对太湖破坏极其严重,大量的佛寺被焚毁,包括海会寺内。有憨、永昼、天曙禅师等名僧住持海会寺,对战争破坏的海会寺进行修复,但再也达不到北宋的规模。慈禧太后曾对该寺赐匾“真如自在”。海会寺破坏最严重的是太平天国战争时期。清朝咸丰九年,清军多隆阿部、鲍超霆字营和陈玉成在小池驿一带展开激战,战斗十分惨烈,周围民房几乎全部烧光,百姓流离失所。战斗一直持续到咸丰十年,最后以太平军败走为结局。此战史称“小池驿之战”,从而掀开“安庆保卫战”的序幕。海会寺就在小池镇附近,几乎荡然无存,仅存前殿的三根石柱。

图十四:海会寺清朝雍正时期碑记

近年来,海会寺重建之后,先后建起大雄宝殿、天王殿、祖师殿、祖师塔、钟鼓楼等。寺内还保留许多珍贵文物,尚留宋、元石刻多处,其中寺内有棵千年罗汉松,相传植于唐代,为安徽省重点保护树木,也是该寺镇寺之宝。每年,都有来自海内外的僧人前来海会寺寻师问祖。日本先后有多批僧人来寺,有些僧人捡拾一片残瓦,非常慎重地带回日本,以示对祖庭的敬重。海会寺在中国禅宗史上的地位也受到一些禅宗研究专家的高度重视,他们提出要将海会寺打造成世界级临济祖庭的设想。

图十五:海会寺

海会寺呈阶梯形建有下、中、上三殿。下殿建筑面积约一百平方米,青砖木架小灰瓦结构;殿中四根两人合抱粗的圆形木柱,一字排列,支梁托架,柱础石质鼓形,刻有图案,地面为方砖相嵌而成。上殿建筑面积约一百平方米,廊沿、台阶用石块砌成,廊柱木质圆形,柱础为不规整方石,殿面有五间,用青砖砌隔。上殿两端廊门下,又各成直角建起相对回廊式房屋。中殿建筑面积三百余平方米,黄瓦红墙,飞檐翘角,庄重肃穆,素雅古朴。内有八根大柱托梁,供奉三尊大佛、四大天王、观音、文殊、普贤等神像。中殿与下殿之间靠西有一株千年罗汉松。树干有三人合抱之围,虽历经千年风雨,仍枝繁叶茂。枝作龙势,叶呈剑状,黑青色,是一幅活的“铁画”。之前卒子已经介绍。

图十六:海会寺两位德高望重祖师像

(本篇完)

2017-08-14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30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7-8-15 08:15:32 | 显示全部楼层
妙山百年古枫香树,明朝状元刘若宰故事多,后裔集聚地名为刘楼

妙山120年古枫树

——安庆古树名木系列(安庆三级古树)

第1328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宜秀区罗岭镇妙山村,有一棵有着120年历史的古枫香树。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这里。

图一:刘楼古枫香树

“万花都落尽,一树红叶烧。”每当初冬来临时,在宜秀区罗岭镇的妙山村却有一株古枫香树红艳似火,给冬日里增添了不少温暖,慕名而来的游客在树下嬉戏、拍照。

图二:刘楼古枫香树

这株古枫香就长在妙山村一刘氏家族塘埂边,已经120多年树龄了。当地的老人说这与刘宰相有关。根据初步测量,该树胸径约七十公分,胸围近近一米,树高约十多米,主干上分出无数根粗壮的枝干,旁枝逸出,犹如一支支粗壮的手臂向四周平伸,延伸到水边。在安庆,像这样大而年代久远的枫香还是非常多的,也许正是因为多,所以受保护也就少了。

图三:刘若宰传家规

据了解,妙山村在菜子湖边,森林资源丰富,过去许多村民以采枫香脂为生,但村民们却从不在这株古枫香上采枫香,一直不曾去伤害它,因而它毫发无损,不少村民还将其当成了树神,每逢过节都会前来瞻仰祈福。现在,这株古枫香被列为“安庆古树名木”,挂牌标识保护起来。

图四:刘若宰是安庆最为出名的状元

妙山村有一个地方叫刘楼,刘楼与安庆历史上的一位状元有着。刘若宰(1595~1640),字胤平,号退斋,怀宁县平山大塅人,明朝崇祯元年(1628)文科状元、书画家。刘若宰出生于书香门第,文思敏捷,出口成章,数千言可立就。擅长书画,楷、行、草书均精绝,戏作墨花也别有情趣,安徽省博物馆珍藏有他的行书轴和山水轴。

图五:古枫香树枝叶茂盛

刘若宰被钦点为状元后,即授谕徳职务,当起了皇帝教师。退休时升侍讲学士。刘若宰常向朝廷举荐智勇忠贞的人才,明末名将史可法由安池道监军升为安徽巡抚,就是因为他的举荐。明朝崇祯十三年四月十三日,他因积劳成疾辞世,时年45岁。死后追赠“詹事”,赐祭葬,荫子,后因子馀王慧仕,加赠太仆太卿。旧时县学宫(今安庆市四中内)前建有状元坊,刘若宰在安庆的府邸称“状元府”,今安庆状元府宾馆得名于此。

图六:古枫香树被保护起来

相传刘若宰殿试后,由皇帝朱由检亲自阅卷点魁,他开始一口气阅览了十三份考卷,认为刘若宰的文章最好,一直校阅到第六十三份,觉得还是刘若宰的考卷居首。于是,皇上将刘若宰的文章与其他人的考卷混在一起,焚香祷告,随意抽取,看天意如何,结果抽中的仍然是刘若宰的文章,崇祯高兴地告诉群臣:“刘若宰是真状元!”崇祯皇帝继位后,很想有所作为,使积弱的明王朝能有一些起色,所以非常注重人才的选拔。

图七:古枫香树枝叶延伸到潭边

明崇祯元年戊辰科考试,是第一次由他亲自选才,因而特别重视。由皇帝亲选的刘若宰,是安庆历史上涌现出的几位状元中的最有传奇色彩的一位。关于刘若宰的传奇故事还有许多,例如“刘若宰河边渡佳人”、“刘若宰夺魁嫡状元”、“状元送匾”、“告城隍”等等,妇孺皆知,代代相传,历久不衰,堪称美谈。

图八:古枫香树树叶

安庆现有的“状元府”就是因刘若宰而得名。刘若宰熟读经史,学识渊博,并长于书法,工绘水墨花卉,其楷书行草,无不精绝。明朝崇祯元年(公元1628)戌层科,中一甲一名。刘若宰其貌不扬,但心地善良,又风趣幽默,机智诙谐,在朝廷上为家乡说了不少好话,在家乡为百姓做了不少有益的事,他曾向皇帝举荐过两个人,一是以“智勇忠介、具经济才”而荐安池道监军史可法为安徽巡抚,二是以“忠贞笃实”荐江宁主簿阮之佃为湖广谷城知县,两人上任后忠于明室,以全节忠,从荐人上可见刘既存忠君之心,又具识人慧眼。

图九:古枫香树保护牌

刘若宰与安庆地方声望的文化名人交往,见过很多大世面,于是在熹宗皇帝面前一点儿都不害怕。熹宗皇帝一连提了几个问题,他都对答如流,而且声音浑厚清晰。熹宗皇帝听了非常高兴,于是就又随口问了一句:“祖籍哪里?”因为祖籍的问题,熹宗皇帝并没有被录用。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熹宗皇帝去世了,思宗皇帝即位。在那一年的科举考试中,刘若宰中了头名状元。

图十:古枫香树树干

在刘若宰之前,安庆府也曾出过状元,历史上曾有人说安庆是个小地方,风水差,不能点元。而刘若宰却说:安庆地处长江下游,控制吴楚,保障江淮,地势雄伟,上有七里凉亭,下有五里大庙,日有千人作揖,夜有万盏明灯,风景甲天下,地灵人杰,理应点元。很久以后,在罗岭镇妙山村,就有了一处地方叫刘楼了。而刘楼这棵有着120多年历史的古枫香树,仍然记载着历史。

图十一:远望古枫香树

(本篇完)

2017-08-15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30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7-8-16 09:16:26 | 显示全部楼层
响肠吴家老屋,明朝军事将领吴高后裔买下万家楼,建起天堂第一大建筑群,规模宏大

响肠吴家老屋(万家楼)

——安庆古宅系列

第1329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岳西县响肠镇万家楼,有着非同寻常的往事。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这里。

图一:远看吴家老屋

安庆市岳西县响肠镇万家楼,现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对象,位于安庆市岳西县响肠镇响肠村万家楼组,距响肠老街东南五百余米,万家楼并非有万间楼阁,原建筑有各类房间一百零七间,占地面积约四千余平方米。

图二:航拍吴家老屋与万家楼指示牌

万家楼民居原为万家所建,在明朝万历时期卖给吴家居住,故本文指的吴家老屋又称万家楼。因为原住户姓万,居住户又很多,当地人仍习惯称为“万家楼”。该民居背依凤形山,两侧山峦环抱,犹如凤展双翅。门前一眼半月塘,景色十分秀美。

图三:半月塘与万家楼保护碑

吴家老屋为五进三厢四合院式,两端外带抱厢,青砖黛瓦马头墙,硬山式顶,是一处融合了安徽徽派建筑与江西围屋特点,有专家将其定为“皖西南特色民居”。其实,安庆多数古建筑都有着江西建筑的特点。

图四:远看吴家老屋

卒子使用了无人机航拍之后发现,万家楼门前一眼半月塘,经过人工修建而成的半月形水塘是老屋的特点之一。五进三厢四合院式,两端外带抱厢,青砖黛瓦马头墙。

图五:卒子航拍吴家老屋

据传,明朝万历年间,有一万姓财主在此建成后不久,卖给了当地人吴道会。万姓财主卖的时候,求吴道会仍用万姓为屋名,吴道会当即答应。数百年来,吴家老屋,在当地百姓仍习惯称为万家楼。

图六:吴家老屋一侧

  吴家老屋背依凤形山,两侧山峦环抱,犹如凤展双翅。吴家老屋最多时有住户三十余家,二百多人,当年每天都像车水马龙,好不热闹。

图七:吴家老屋券门

  如今,吴家老屋已破败不堪,房屋大部分已坍塌,地基上被种了蔬菜,部分位置还拆建了新屋,还有些屋内堆放着干柴、农具等。再不抢修,这一方文化遗产,将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坍塌殆尽,在我们的视野中永远消失。

图八:吴家老屋青砖墙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文化最能在人身上打下烙印,文化最能留住乡愁。响肠镇是安庆地区千年古镇之一,与安庆的杨桥、来榜、石牌、黄泥、浮玉、晋熙、梅城等等等等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

图九:吴家老屋近年连年倒塌

响肠镇有千年古塔、有百年惜字亭、还有一大批古老村落,地处大别山腹地的响肠镇是一处值得大家去游玩的地方。

图十:吴家老屋“耕田读书”门楼

  响肠镇位于安庆市岳西县县城南约九公里,被评为安徽省历史文化名镇,拥有省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二十八处。出门在外的响肠人,往往都惦念着镇里的“三宝”——千佛塔、惜字亭和古村落。

图十一:“耕田读书”四个砖雕

  今天卒子介绍的响肠村吴家老屋就是国家级古村落,其建筑兼具皖西南徽派、江西围屋、北方大院特征,是皖南建筑代表作。

图十二:吴家老屋先祖牌位

吴家老屋建于明朝、清朝重建,与响肠老街、大夫第、方氏宗祠、胡氏宗祠等一起,传承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古典的建筑风格展现在世人目前。

图十三:吴家老屋暗窗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响肠镇万家楼为吴氏购买万氏府邸,吴氏是江西吴景元后裔。吴景元为唐朝国子祭酒兼御史大夫。

图十四:吴家老屋内屋

吴景元五世孙吴高,宋朝熙宁进士,官居浙江布政使。吴高,明朝军事将领,吴良之子。其早年在山西、北平、河南等地练兵,率部队征讨百夷,后因为获罪而调任广西,去征讨土司赵宗寿。

图十五:吴家老屋屋角天井

当时燕王朱棣起兵,吴高镇守辽东,与杨文数次进攻永平。朱棣说“吴高虽然胆小,但是做事基本缜密。杨文则有勇无谋,除掉吴高,杨文就无能为力了。”

图十六:延陵吴氏先祖牌位

朱棣于是采用离间计,制作两封信,其中盛赞吴高、贬低杨文,并故意调换信函送去。建文帝知道后生疑,把吴高削爵并贬到广西,独自让杨文镇守辽东,后来就失败了。

图十七:吴家老屋坏损严重

明朝永乐年间,其再次被启用镇守大同,上言守卫边疆的策略。永乐八年,朱棣北征回师,吴高称病不上朝,被弹劾并废为平民。明朝洪熙元年,仁宗看到他的名字,说道:“这个人过去经常对我无礼,贬他去海南吧。”当时吴高已死,其家人被迫迁徙,后遇到大赦得释。

图十八:吴家老屋砖雕门楼

元末至正年间,江西鄱阳湖畔徐寿辉、朱元璋、张士诚、陈友谅连年征战,饿殍千里,民不聊生。吴高九世孙吴云一,官居姑苏统制(偏将,后人尊称统制),张士诚率农民起义军攻打苏州。守将吴云一兵败移镇祖居地新安江。

图十九:吴家老屋门楼

元朝灭亡后,吴云一解甲归田。当时江南及鄱阳湖一带仍然动乱不安,于是吴云一带领四个儿子(福一、福二、福三、福四)由新安(地域含江西、浙江、安徽等十余县)经瓦屑坝迁居潜山县城德政坊。

图二十:吴家老屋门楼为明末清初建筑风格

吴福一生三子,分迁潜山、霍山、六安、岳西(今岳西县五河、温泉、巍岭等地);吴福二后裔分迁潜山县(五庙、吴桥)、望江县(雷池、赛口)、江西饶州等地;

图二十一:吴家老屋内屋

吴福四后裔分迁怀宁、潜山县、岳西县响肠等地;吴福三生三子:朝英、朝旻、朝友,迁居潜山县槎水乡太平村。吴福三第十一代孙吴道会迁居响肠万家楼。吴朝友裔孙分居望城岗、梅城、响肠河、天堂等地。

图二十二:吴家老屋门楼青砖

吴姓为潜岳望族,后裔耕读传家,簪缨成群,人才济济。吴玉荣任户科给事中;吴栖凤、吴梦连、吴士钊一门三大夫;吴世膏任通州守备;吴超群任空军飞行大队长;吴伯周任北伐军中校;吴世俊任戴安澜部队中校。

图二十三:吴家老屋门楼

吴姓祖居万家楼,为岳西县天堂镇第一大庄楼;五福堂是吴姓祭祀先灵的宗祠;吴氏大夫第是吴士钊祖孙三代大夫的官邸。

图二十四:吴家老屋一侧

(本篇完)

2017-08-16

金凯曲文化《卒子走遍安庆》长篇游记。感谢您的关注!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30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7-8-17 11:08:37 | 显示全部楼层

赵岭金鸡寨,吴国大将陆逊迎战曹休,明朝建此寨,清朝太平军扼守此寨迎战清军

赵岭金鸡寨

——安庆军事旧址遗址系列

第1330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桐城市(县级市)卅铺镇歧岭村,有一座建于清朝咸丰年间的山寨,太平军曾在这里扼守安庆北大门。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这里。

图一:远看金鸡寨

安庆桐城之北有大别山群山峻岭,其中有大关和小关,古称北峡雄关。现在的206国道,古以有之,是安庆北面最为重要的一条生命线。历史上七省通衢的古大道。

图二:岐岭村金鸡寨

今天卒子介绍的卅铺镇两边群山挺拔、崖陡壁峭、峰壑争秀、气势恢宏,成为安庆北大门天然险隘关口。北峡雄关西、北与舒城接壤,东临庐江,三面环山,南北通达,战略位置十分重要,乃兵家必争之地,历代干戈兵起,刀光剑影,烽火狼烟,演绘出一幅幅如火如荼的古战场画卷。

图三:有水源才能建寨

有诗叹曰:家住龙眠鹿起中,峡口大道边群峰,多少干戈生灵炭,史簿啼血听悲声。北峡雄关的历史,最早史见于距今近一千八百年的东汉建安十九年(214年)。张辽南下救皖城,闻城已拔,遂筑垒于南峡(今小关)。据《三国演义·九十六回·周鲂断发赚曹休》、《三国志·吴书·陆逊卷第十三》等文献记载,三国时,大小关名夹石,先属魏,后归吴,为吴魏争夺要冲,吴征合肥必由硖石而北,魏征皖城必由硖石而南。

图四:赵庄金鸡寨

黄武七年(228年),吴鄱阳太守周鲂在皖城,诈计诱魏将扬州司马大都督曹休军马将士十万至皖城,设伏兵擒之。吴主孙权召陆逊,陆逊总率江南八十一洲并荆湖之众七十余万浩浩荡荡而来。左都督朱恒向陆逊献策:曹休今听周鲂诱言,深入重地,元帅以兵击之。曹休必败,败后必走两条路:左乃夹石,右乃挂车。此二条路,皆山僻小径,最为险峻。某愿与全子璜各引一军,伏于山险,先以柴木大石塞断其路,曹休可擒矣。若擒了曹休,便长驱直进,唾手而得寿春……

图五:清军(电影电视剧剧照)

曹休果然中计,寨中大乱,自相冲击。休慌上马,望夹石道奔走。东吴先锋,大将徐盛引大队军马,从正路杀来,魏军死者不可胜数,逃命者尽弃衣甲。曹休大惊,在夹石道中,奋力奔走,被建威将军贾逵救起,骤马而行,贾逵断后,并于林木茂盛,险峻小径处,多设旌旗以为疑兵。及至徐盛赶到,见山坡下(即小关岭以北坡下),闪出旗角,疑有埋伏,不敢追赶,收兵而回。魏骠骑大将军、平西都督司马懿听知曹休已败,亦引兵退去。此一仗,吴军斩获曹休将士万余,所得车仗、牛马、驴骡、军资、器械不计其数。自此,北归曹操,南属东吴孙权。清康熙桐城诸生方鹿湖有诗云:“天险分吴魏,严关峡石通。屏藩阻淮水,得失系江东。草木腾兵气,桑麻划土风。低头呤末路,炉炭拥曹公。”

图六:站在金鸡寨顶能够瞭望几个乡镇

明朝洪武七年(1374年),鉴于北峡关战略地位重要,建北峡关巡检司。明朝崇祯八年(1635年),起义军老回回等部攻桐城,后史可法部三千人守硖石。崇祯十五年(1642年),张献忠起义军潜屯硖石,派精骑数十,夜袭桐城。

图七:金鸡寨金鸡石埘

清朝咸丰三年(1853年)九月二十八日,太平军翼王石达开,攻克北峡关,斩清将朱麟祺,歼清兵千余。清朝咸丰四年(1854年)十一月二日,清军即墨营又激战于硖石,夺回北峡关。

图八:金鸡寨

清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军攻取桐城县城,直逼北峡关,清政府派虞贤姬统领十三营兵力挂帅,南下抵抗太平军。谁知虞贤姬胆小怕事,他屯兵驻扎舒城,不敢南下。由李先峰率三营兵力为先峰,行至白沙岭,遥见太平军遥旗呐喊、尘土飞扬、马嘶号鸣而来。清军李先锋全然不惧,拍马迎敌,其座骑毛赤枣马,退缩不前,鞭抽而折返,奔至猴岭甘家畈,回旋反复。李先锋对天长叹一声,拔出战剑,引颈自吻。主将已亡,阵脚便乱,清军四散而逃。当地百姓将河边李先锋尸体就地埋葬。后来,历年大关河洪水冲至坟边,绕道而行,形成转水湾之河。故地名“李家湾”,今地名、旧址、河形仍存。

图九:金鸡寨不同方位

太平军以席卷之势,攻破北峡关,街上地方士绅梅大人为求一方平安,摆下香案,迎接太平军入关。太平军正立马受拜之际,只见香案边一水桶,责问此何用意?梅大人急中生智,跪地敬禀:此寓意太平军一统(桶)江山也!太平军大怒:我太平军只为拯救黎民百姓于水火,杀富济贫,何有一统江山之意?你乃阿谀奉承之小人,当斩。我们刚刚入关,姑念你一片苦心,割一耳以代斩刑。言毕,割下梅大人一耳。梅大人手捂鲜血淋漓之耳根,仓皇而去。

图十:金鸡寨背面峡谷

北峡雄关处在一个十分重要的战略位置,真乃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北峡雄关,古有二十岭(茶叶岭、光刀岭、夏家岭、黄木岭、刀背岭、猴岭、土背岭、蓑衣岭、欧家岭、欢喜岭、小活冲岭、大活冲岭、叫花岭、晓岭、土岭、隔山岭、大尖岭、鸡食岭、小关岭、吉冲岭……),十三庵(龙泉庵、白云庵、罗汉寺、白衣庵、深云庵、护国庵、万人庵、青龙庵、龙门寺、火王庙、关帝庙、仙人洞、洪门寺……),八寨(明王寨、麻山寨、金鸡寨、天字寨、古家寨、牛王寨、岳王寨……),四峰(天堂峰……),一顶(老爷[鹰]顶),二洞(仙人洞、古洞崖洞),三瀑(旵冲龙井瀑、龙门寺龙井瀑、欧家岭瀑布),十一尖(大佛尖、斗笠尖、云雾尖、望曹尖、香炉尖、望儿尖、笃山尖……)。这些高山幽谷,曾几何时,马蹄声声,喊杀阵阵、鬼哭狼嗥,多少仁人志士在悲壮的情景中离去了;这些古刹庵堂,香烟缭绕,木鱼声声,念经打坐,让多少藏匿乔装的豪杰避一时大难。低头思穷远,送我上蓝天,青山依旧在,战火喧嚣静。只是眼前的这些景物给大关古战场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图十一:金鸡寨奇石

金鸡寨就位于桐城北峡雄关之中,因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清代咸丰年间太平军盘踞数多年,现存太平军哨台、金鸡寨等实物遗址;北峡雄关是典型的榴辉岩地貌,裸露的岩体跌宕起伏,谷内流泉飞瀑、深壑绿潭不计其数。卒子实地考察过,金鸡寨背后山谷阴森恐怖,传说太平军(长毛)将俘虏来的无辜百姓赶至此地,尽数斩首后推下峡谷,阴雨天气时,峡谷便有冤鬼的哀求之声,野生的石韦草遍布,放眼望去,顿感脚下阴风习习,使人不寒而栗。

图十二:金鸡寨打鼓石

金鸡寨地形狭小,仅有的练武场也是一处不足十平方米的小土坡,原有石墙遗址后被村民搬至山下,金鸡寨海拔674米,层峦迭障、谷深崖陡。据传也是太平军驻扎而建的寨子。

图十三:金鸡寨寨顶

  传说金鸡寨得名是一处名为金鸡石埘,实为一处凌空突兀、形似石屋、高两丈许的巨形石头,埘顶上丁有一只人高的石鸽又似鸡冠,石埘脚处嵌有一扇两尺见方的埘门,如同人工开凿。传说当年清军与太平军激战了两天两夜不分胜负,清军再拟进攻时,却突然听见太平军盘踞的高山上传出响彻云霄的鸡鸣。这深山老林里哪儿来的如此之响的鸡鸣呢?清军放出一只信鸽,以探清太平军的军情。孰料这只寻声而去的信鸽落在石埘顶刚看清埘下一群金鸡,突然睛天一个响雷猛地打在鸽子头上,并把它固在那里。同时埘门处砰的一声闪出一道金光,埘门紧紧关闭。放出的信鸽不见飞回,鸡鸣声也杳然消失,清军仰天长叹,不敢贸然举步。

图十四:金鸡寨标识

清咸丰三年(1853年)六月,太平军由天京(南京)朔长江西征,先后攻占了芜湖、池州、安庆等地。为巩固安庆,翼王石达开命春官正丞相胡以晃率部攻占安庆市桐城县。清朝咸丰三年九月十四日,胡以晃部自安庆挥师北进,十月十二日攻占桐城西南重镇练潭,驻练潭镇的清参将松安丢盔弃甲逃遁。十月十四日,胡以晃率太平军抵达桐城县城外,向守城清军发起猛烈攻击,击毙守城清军千余人,终于攻克了素有“铁打桐城”之称的桐城县城。二十八日,太平军继续挥师北进,攻占了北峡关,击毙清户部主事朱麟祺。

图十五:太平军想像图

自咸丰三年十月至十一年九月,太平军与清军多次在桐城境内展开大战。七月二日,太平军第一次枞阳会议(卒子之前讲述过)后,太平军与清军秦定三、郑魁士部大战于桐城县城东郊乌石岗,一举击败秦、郑二部,获桐城大捷。十年初,清军多隆阿、湘军李续宜部共十万余人在桐城老林铺、龙河、麻子岭、青草塥、小河沿等地安营扎寨。七月,太平军陈玉成、捻军张乐行部号称三十万大军设营于范家岗、老梅树街、庙岗、棋盘岭一线,后移营天林庄、香铺、金神墩、东河口,直抵鸭子湖、横山、练潭一带,双方交战月余,太平军失利后退守桐城县城。次年,在著名的安庆保卫战期间,太平军曾先后五次自桐城发兵增援,县内挂车河流域是增援反增援的激战中心。

图十六:金鸡寨树木并不高大

由于清军拼死狙击,太平军五次增援均告失败。陈玉成、杨辅清率部再度退守桐城县城。九月,安庆陷落后,清军遂大举围攻桐城县城,他们凭藉县城西山,居高临下,猛烈攻城。太平军经顽强抵抗后,终因寡不敌众而弃城突围,自此离开桐城县境。在太平军与清军鏖战中,像卒子今天介绍的金鸡寨只是其中一个小小的据点,时光的流逝,历史的记载永恒。

图十七:从山脚仰望金鸡寨

(本篇完)

2017-08-17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30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7-8-18 09:07:57 | 显示全部楼层
浮山超仁洗墨池,咸丰年间住持僧超仁为纪念地方权贵方伯参军题写石刻,浑然一体

浮山超仁洗墨池

——安庆石刻系列

第1331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原枞阳县浮山的洗墨池,是安庆地区已知的三处洗墨池之一。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这里。

图一:指示牌

洗墨池在安庆不仅只有浮山一处,“洗墨池”石刻在枞阳有两处,浮山一处,枞阳老城一处。县城为陶侃洗墨池,浮山为释超仁洗墨池。

图二:洗墨池

在一个县同有两处“洗墨池”,恐怕全国少见。“洗墨池”是枞阳人人格自我完善的一种象征。它既把人文之“墨”与山水之“池”联系起来,把文化皈依于大自然而成就“天人合一”。

图三:洗墨池现状

方学渐曾说过“岩洞天开,石溪地涌,海潮乍惊。浮空光荡”;方东美曾说过“真正的人,是真人、至人、完人、圣人,是摄取宇宙的生命来充实自我的人,是宇宙和人生和谐共进直指无穷止于至善的人”。

图四:洗墨池石刻

浮山正好承载了这两种使命,一是以“鬼斧石室”承载了人的自然人格,以“洗墨池”为象征承载了人的文化人格。从浮山发端,枞阳文化从一池之墨走向江河之墨。

图五:洗墨池

唐宋以来,孟郊、白居易、王安石、欧阳修、范仲淹、陆元钧、赵盂、王阳明、袁宗道袁宗宏等都与浮山结缘,而至明清以降,本邑的钱澄之、方以智、左光斗、方苞、戴名世、刘大櫆、姚鼐等则形成了枞阳浩然壮观的“诗人之窟、文章之府、气节之乡”文化气象。

图六:石刻石台阶

方戴刘姚形成文化高峰,浮山发端的“桐城派”影响了中国文学二百余年之久,及至吴汝纶、李光炯、光明甫、房秩五、朱光潜、方东美,其文化教育自成一脉,主宰了本邑乃至国人的灵魂。

图七:洗墨池为清朝咸丰年间住持僧超仁雕刻

浮山石刻原属安庆,在安庆形成并得到发展。石头上的每一道痕迹,都是浮山的大美。然而,“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石刻就是石刻,历史就是历史,如今这些石刻像是远嫁的女儿渐渐已经不属于安庆。

图八:方伯参军指地方有权势的人

超仁洗墨池井深约不足一米,呈近方形,边长约一米余。泉水终年不涸,四季清澈。其位置大概在夕阳楼前,目前夕阳楼已毁。洗墨池为清朝咸丰年间住持僧超仁雕刻。

图九:洗墨池周边人工雕刻痕迹

方伯是春秋时期的古汉语词汇,出自《礼记·王制》,原指一方诸侯之长,后泛指地方长官。周初,“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即天子分封诸侯国,诸侯分封卿大夫之家。天子在所分封的诸侯国中,委任王室功臣、懿亲为诸侯之长,代表王室镇抚一方,称为“方伯”。

图十:洗墨池三个大字

古代诸侯中的领袖之称,谓一方之长。殷周时代一方诸侯之长。后泛称地方长官。汉以来之刺史,唐之采访使、观察使。《礼记·王制》载:“千里之外设方伯。”明、清时用作对布政使的尊称。

图十一:池水如墨

《史记·周本纪》:“周室衰微,诸侯彊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裴駰集解引郑司农曰:“长诸侯为方伯。”《史记·秦始皇本纪》:“方伯分职,诸治经易。”《汉书·何武传》:“刺史,古之方伯,上所委任,一州表率也。职在进善退恶。”唐韩愈 《送许使君刺郢州序》:“于公身居方伯之尊,蓄不世之材,而能与卑鄙庸陋相应答如影响。” 清王韬 《淞滨琐话·金玉蟾》:“荐章交上,升任黔中廉访使,旋升方伯,改授云南巡抚。”

图十二:墨如池水

参军是一个汉语词汇,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如《出师表》所说的参军蒋琬。晋代以后也可指去当兵。“参谋军务”的简称。东汉末始有“参某某军事”的名义,谓参谋军事。简称“参军”。晋以后军府和王国始置为官员。沿至隋唐,兼为郡官。明清称经略为参军。南朝裴骃 《史记集解》:“宋中郎外兵曹参军。”唐李商隐 《骄儿诗》:“忽复学参军,按声唤苍鹘。”清黄景仁 《十四夜宴程澄江学使者座》诗:“又是当场一辈人,参军苍鹘纷成队。”

图十三:悠闲的农妇在洗墨池闲坐

浮山这处洗墨池是当时一位住持超仁为纪念方伯参军某某某(不知何时被人为将人名刻去)洗砚的一处水井,泉水视之为黑色,汲来却明净无色。又因此井泉水形如墨色,题刻“超仁洗墨池”等字样。

图十四:洗墨池

(本篇完)

2017-08-18

金凯曲文化《卒子走遍安庆》长篇游记,感谢您的关注!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30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7-8-21 15:23:34 | 显示全部楼层
麻山曹洞宗高僧墓,佛教禅宗重要派别曹洞宗高僧葬于此,清朝五品同知题写碑文,额手称庆

麻山曹洞正宗高僧墓

——安庆古墓系列

第1332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桐城市(县级市)大关镇麻山村的曹洞正宗高僧墓,当地人俗称小和尚坟,一座小小的墓揭开了安庆禅宗文化的悠久历史。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这里。

图一:大关镇麻山村

我国的佛教禅宗分为临济、沩仰、法眼、云门、曹洞等五大宗派。世尊道: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图二:禅宗分派

从佛祖菩提达摩大师、二祖慧可大师(安庆岳西)、三祖僧璨大师(安庆潜山)、四祖道信大师(湖北黄梅)、五祖弘忍大师(湖北黄梅)、六祖惠能大师(广东)、七世青原行思大师、八世石头希迁大师、九世药山惟俨大师、十世云岩昙晟大师、十一世洞山良价大师(创建曹洞宗派)

图三:曹洞正宗高僧墓墓碑

曹洞宗,佛教禅宗南宗五家(五家七宗)之一,曹洞第一代良价祖师、二世云居道膺大师……三九世二五代海珠大师。由于良价禅师在江西省宜春市宜丰县的洞山创宗,其弟子本寂在宜黄吉水(今江西省抚州市宜黄县曹山)的曹山寺传禅,故后世称为曹洞宗,后道场在江西省九江市永修县云居山的真如禅寺。

图四:高僧墓墓位

禅宗南宗在唐朝后期传播迅速,并发展成为禅宗的主流,到唐末五代时期,派生五个流派:临济、曹洞、沩仰、云门、法眼,统称禅门五宗,或称禅门五家。五家当中流传时间长、影响较为深远的是临济宗和曹洞宗。

图五:曹洞正宗高僧墓墓碑盖帽精致

临济宗提出“四料简”,以“棒”、“喝”见称,其施教方式偏重于行动上的开导,较为活泼、生动;曹洞宗提倡“五位说”,以“回互”著称,施教方式是“行解相应”,精耕细作,态度较为稳健、绵密,不仅具有哲学的辩证精神,且体现出禅宗对儒道两家思想的融摄。

图六:曹洞正宗高僧墓墓碑局部

曹洞宗也称洞家。是我国佛教禅宗五家七宗之一,以洞山良价为宗祖,宗名之由来有二:一说洞指洞山,曹指曹山,乃合师良价所住之江西宜丰县之洞山与徒本寂所住之吉水县之曹山之名,本应称洞曹宗,习惯于称曹洞宗;“另一说取曹溪惠能之曹与其法孙洞山良价之洞,合称为曹洞宗。

图七:曹洞正宗高僧墓墓碑

禅宗史上的五家七宗,即南岳怀让其下开创临济(杨岐、黄龙两派)宗和沩仰宗,青原行思其下开创的云门、法眼、曹洞三宗。曹洞宗一系传承惠能、青原行思、石头希迁、药山惟俨、云岩昙晟之一脉,历经衰落、中兴,远播海外,至今宗风犹存。

图八:僧侣像(来源网络)

曹洞宗为佛教禅宗南宗五家之一,曹洞宗的创始人是洞山良价和曹山本寂。其宗脉系惠能——青原行思—— 石头希迁——药山惟俨——云岩昙晟——洞山良价(师传瑞州洞山)——曹山本寂(住抚州曹山)这是曹洞宗。

图九:曹洞正宗高僧卒于光绪二十五年

曹洞宗也称洞家。是我国佛教禅宗五家七宗之一,以洞山良价为宗祖,洞山良价认为万物都是虚幻的,万法本源为佛性,所以无须四处去求佛,佛在性、心中,心即是佛,心即佛,即相即真。

图十:曹洞宗高僧墓碑

虽然各代高僧在禅法上有一定的差别,但曹洞宗最主要是默默地实修坐禅,即相即真,万法本源为佛性,心即是佛,人自具自性清静之真如之心,只因无明风起,阻隔事理,无从见性,所以求佛无须去外界,只要能静坐默究,去掉妄念,了悟佛理,顿悟即可成佛,选择照彻本源自性之道、励志于佛道生活的默照禅。

图十一:曹洞宗高僧墓碑局部

纵观曹洞宗之发展,其中充满了曲折离奇,有辉煌也有孤独,其佛学在坚持禅宗的见性成佛基础上,又坚持实修的默照禅,在中国佛学史独树一帜,对于促进中国禅学的发展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后代禅宗的发展模式在许多方面与曹洞宗是分不开的,并且禅宗所遗留的圣迹中有许多是曹洞宗所留下的,曹洞宗在中国禅学发展史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图十二:曹洞正宗

今天卒子介绍的曹洞宗第三十九世中兴第九代高僧墓,当村头一位村民蹲下身子,擦去方石上面的尘土,一行行清晰可辩的铭文显现石面,这位墓碑工整楷书。细细看去可见书法功底的深厚和刻字工匠的精湛技艺,通篇铭文为小楷,笔力刚健有力、沉稳厚重、风韵清古;

图十三:精致的墓碑雕刻

读其铭文书法,能想到林中好风,松涛阵阵,亦会想到丘陵起伏,逶迤绵延。正是安庆禅宗文化从唐朝一直延续到清朝的有力佐证。只见墓碑一侧写有“赐进士出身,诰授奉政大夫,钦加同知衔历署江西省东乡金淦长……,”另一侧写着大精光绪二十五年。

图十四:曹洞宗高僧墓碑

从墓碑上看,这位官员写有钦加同知衔,正五品官,皇帝钦加的同知县某官职,是正五品官。提授、加级、记录是清代对官员议叙议处制度中奖励制度的基本概念。墓碑上这位清朝朝廷加级的官员是县令的官职,只是同知。

图十五:曹洞宗高僧墓一侧的精美石雕

从墓碑上看,这位官员历署江西省东乡金淦长,经查大概是现在的江西省东乡县金淦一带的同知级别官员,后提升为正五品。经仔细释读铭文,方知清朝诰授奉政大夫专门为这位曹洞宗第三十九世中兴第九代高僧题写。为什么这位官员不远万里从江西省东乡要为安庆一位僧侣题写相关文献,目前仍是一个迷。

图十六:曹洞宗高僧墓碑局部

(本篇完)

2017-08-21

金凯曲文化《卒子走遍安庆》长篇游记。感谢您的关注!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合作|人才招聘|手机APP|Archi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