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E网

搜索
楼主: 过河卒子

[区县窗口] 《卒子走遍安庆》长篇“卒子游记”(建议从后向前看)——到访安庆212乡镇1518村居

    [复制链接]

11

收听

30

听众

5732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8-1-20 19:49:12 | 显示全部楼层
地区工会汪家塘工委小楼——卒子走遍安庆
地区工会汪家塘工委小楼
——安庆近代革命系列
第1433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迎江区双井社居委一处建于民国后期至解放初期的地区工会小楼。图一:航拍于上个世纪中叶的安庆地区

110-1.jpg
  在健康路与宣家花园街之间,有一条叫“汪家塘”的小巷,据说解放前是一个私人花园,为当地一个著名的大地主或资本家所拥有。这个花园很大,到处是茂密高大的树木和众多的花草,靠南面有一个很大的池塘——汪家塘。里面的建筑相当气派,有一个大殿一般的建筑,曾经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举办过慰问志愿军回国的盛大演出,后来这座大殿被隔为三段,分别住上三户人家。图二:地区工会汪家塘工委小楼
115-1.jpg
    “汪家塘”是解放后被没收充公的。这里渐渐成了一个大杂院。据网友介绍,这里原有一幢民国期间的医疗器械所,解放后在医疗器械所基础上,建造了一栋仿苏建筑小楼,二层的安庆地区工会楼,这在五、六十年代非常高的建筑了。图三:已经将该小楼列为保护性建筑
117-1.jpg
    这一片原先叫宣家花园,宣姓为安庆地区较早的姓氏。花园渐渐被地方有势力的大地主拥有,但仍然留着一些当年的气派。图四:地区工会大门
128-1.jpg
  查了很多资料,均没有找到民国期间安庆开设了针对军队的医疗器械所的任何资料。或许在民国期间,安庆地区肯定是有医疗器械所的,生产出来的产品主要运用到国军部队中。民国期间的抗日战争时间,从欧美进口医疗器械的来源中,市场供不应求。图五:民国期间的医疗器械
140-1.jpg
  民国期间安庆医疗器械所,最后在岁月的变迁中渐渐消失掉了。民国至解放初期,安庆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变革。图六:民国期间的德制医疗器械
141-1.jpg
  解放初期,安庆刚刚解放,新成立的安庆地方政府,在原市区较为空旷的地方,建造了一些小楼,主要的建筑是仿照外国建筑风格来建造的。这些小洋楼在解放前仿照外国建筑风格建造的多层建筑,一般为四面或三面临空,装修精致,备有客厅、餐室,有数套卫生间等结构较好的独立式或复式、别墅式住宅。图七:民国期间的医疗器械
142-1.jpg
  汪家塘工会楼,在早期时,曾做过工委楼,这栋二层小楼四面分别是双井街、宣家花园街、健康路,上个世纪安庆无人不知,现在的汪家塘小巷很窄,目前汪家塘工委楼已经拆迁结束,内部杂乱而又破败。图八:地区工会汪家塘工委小楼局部
145-1.jpg
   这座二层的楼房建于上个世纪中叶。小楼是典型的民国建筑。屋顶和现在的安庆市区民国老楼很像。有两个阁楼天窗,又称老虎窗。小洋楼,两层,长长的走廊,木制栏杆,铜质把手,是民国流行的建筑样式。图九:上个世纪中叶安庆真不太平
150-1.jpg
   一楼到二楼均为木质楼梯,房间铺有宽木地板,用桐油涂层。墙壁是扁砌青砖,糯米石灰砂浆勾缝。虽然历经多年风雨,砖青缝白,依然分明。图十:地区工会汪家塘工委小楼楼梯
155-1.jpg
   整栋楼里都是大开间的房间,没有厨房和卫生间,也许这幢建筑当年在建造的时候,也只是办公使用。后来,文革时期,人们互相戒备。八十年代后,老楼的身世渐渐被大家挖掘出来。再到现在,越来越多喜爱安庆历史的朋友将这幢楼面纱将会逐步揭开,现在已经立为安庆文物保护单位。图十一:小楼木制楼梯局部
160-1.jpg
  安庆老城历史深厚的文化。据卒子猜测,是猜测,上个世纪中叶抗日战争胜利后,安庆地区面临着很多建筑拆除重建。在此时期,安庆有一批建筑孕育而生。今天卒子介绍的安庆地区工会楼,也许也就是那个时期的一座建筑。图十二:地区工会汪家塘工委小楼
170-1.jpg
   有网友称,这座建筑建于民国期间,这里原有一幢民军的医疗器械所,解放后在医疗器械所基础上建成现在的建筑。具有备典型的古典主义风格,建筑整体与细部合理地结合在一起。图十三: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合影
172-1.jpg
   地区工会楼,建筑面积约一千二百平方米,为二层砖混结构建筑。楼顶部的坡屋顶是典型的民国风格,屋顶开二个老虎窗。现在这幢建筑已经破损相当严重,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及时保护起来。图十四: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合影
175-1.jpg
(本篇完)
2018-01-20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收听

0

听众

18

帖子

E粉新人

注册时间
2018-1-20
精华
0
发表于 2018-1-21 09:37:0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不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30

听众

5732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 13:02: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过河卒子 于 2018-1-22 13:04 编辑

新华白沙畈何氏堂轩——卒子走遍安庆
新华白沙畈何氏堂轩
——安庆祠堂系列
第1434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小池镇新华村的一处叫白沙畈的何氏堂轩。图一:太湖县小池镇新华村村头

01.jpg
    小池镇位于太湖县东北部,大别山南麓,距县城十六公里。小池镇是历史古镇,小池镇古称驿站,历史悠久,新石器时代,商周时代、战国时代遗址占多,三国时期的青阳县治上格城、唐代建造的海会寺等一批省级重点保护文物保存较好。小池镇民风淳朴,历代科举中英才辈出,著名戏剧教育家叶春善,著名教育家何晓耕,现代文学大师孔凡礼、林学专家马大浦等知名人士。图二:新华村仿建牌楼
02.jpg
    新华村是小池镇的边陲之村,毗邻潜山县,地形成西高东低走势。村内交通便利,信息通畅,网络全村覆盖。图三:新华村一条由山上流下的溪泉
03.jpg
    何晓耕就出生在小池这片土地。何晓耕,(1896年—1953年),又名启砚,世居县白沙畈(东畈村)。通经史,擅珠算,尤精书法。民国十二年(1923年),在白沙畈开设何太丰商店,经营中药、杂货、屠宰、榨油、做面等业,供应农村生活必需品,方便病人求医买药。每逢灾荒岁月,何晓耕总是打开家中仓储,将积谷借给贫苦农民,不取分毫利息。年终,有的人家无力偿还旧欠,仍可到他店中赊取过年“福食”。民国二十年(1931年),何晓耕将自己主管的何氏义学公产部分做为教育基金,创办私立尚志小学,自任校长。民国二十六年,抗日战争爆发,国土相继沦陷,战区学校被迫停办,学生失学,他常为青年的就学问题担忧。民国三十一年,他召集族人商议,决定将何氏宗祠做校舍、何氏义学公田收入做办学基金,创办白沙中学。民国三十三年秋,何晓耕又召集何氏族人商议,决定将义学公田八十石种(约480余亩)和祠堂东西两厢房屋,全部捐献给白沙中学。筹办学校期间,经费无着,都由他家的太丰商店代付。次年白沙中学向全县募捐,扩大办学基金,他又将自家的二十余亩出租田捐出,带动了周围各姓公堂纷纷向学校捐田,资助办学。图四:白沙畈何氏堂轩
04.jpg
    白沙畈何氏堂轩是一处建于清朝的家族祠堂建筑,属于何氏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该祠属于何姓轩堂,按该祠现存的建筑形制,构件用材、装饰工艺等实物,如头门上盖之托斗拱、砺石为柱、板条饰件等观察比较,均属晚清遗物。据此,该祠的始建年代,应不低于晚清。图五:何桢是何氏十七世祖迁潜一世祖
05.jpg
    整个堂轩面阔一间,进深二进,为主体建筑的一部分,其它建筑已不存。据村里说人,原有堂轩旧厨,供小事聚会之用。头门为歇山顶式,托斗拱,四柱和两边底梁均为砺石所造,横梁雕有瑞兽、花草等纹饰,头门两仓台外壁华板,是劳动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图六:白沙畈何氏堂轩现状
06.jpg
    据了解,太湖白沙畈(坂)谱载:本股林公,字仁一,于明初迁太湖,卜居邑东白沙坂。今东坂之老屋即其祖居。西坂莲花形先垄在焉。至溯林公而上,代远无从记载,惟父老相传皆由潜而来。查潜山宗谱载有仁一公迁湖,考其世次亦不甚相远,则本公以潜为远宗,自无不合。而旧谱不载者,即遵别子为祖之义也。自仁一公始迁,传今凡二十一代,本股族人除远他省他县外,现居湖子姓生存者计八百八十余人。图七:白沙畈何氏堂轩师位
07.jpg
    今天卒子介绍的新华村何氏祠堂,就是白沙畈祖居地,在太湖县这片土地上,先后有何必麟,明起万历十一年(1583年),癸未科。官至福建建阳知县。何楷模,著《北港溪流之八七水灾》、《急水溪防洪问题之研究》、《如何治理台湾的水》、编著《何氏佑忍堂家乘》等。图八:何氏堂轩供台
08.jpg
    何氏名人众多,其中以何应钦为熟悉,何应钦(1890年4月2日-1987年10月21日),中华民国陆军一级上将,字敬之,贵州省兴义人。1916年秋回国,任黔军参谋长等职。抗日战争时期,任第四战区司令长官、中国远征军总司令、中国战区中国陆军总司令。1945年9月,何应钦在南京代表中国政府接受冈村代表日本政府投降。图九:何应钦像
09.jpg
(本篇完)
2018-01-22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30

听众

5732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8-1-23 16:21:17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新桥诸永盛酱园旧址——卒子走遍安庆
大新桥诸永盛酱园旧址
——安庆商业历史系列
第1435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大观区德宽路街道办事处大新桥社区的诸永盛酱园旧址。图一:修职郎诸氏先祖墓与永盛酱业招牌(现存唯一相片)

101.jpg
    不久前,有诸氏后裔在网络上找到卒子,并希望通过卒子走遍安庆将安庆曾经的辉煌的商业展示出来。受此委托,卒子通过各类渠道,找寻了相关的历史文献,感谢诸永盛后裔和安庆市有关机构提供的材料。图二:诸永盛酱园旧址一侧
102.jpg
    诸永盛酱园旧址,又称诸永盛号酱业。位于安庆市大观区德宽路街道办事处现大观亭社区月字街34号。卒子原外公的胞姐曾在这一带居住。大观亭社区由德宽路街道原大观亭北社区、大观亭南社区、大王庙社区合并而成,包括今天卒子介绍的大新桥一带。图三:诸永盛酱园旧址四拼图
103.jpg
    大新桥是明朝嘉靖四年(公元1525年),明朝兵部尚书汪道亨(安庆人)为了回乡祭奠忠宣公余阙途中坐船上岸时,将原先木质结构的《大金桥》折掉重做,建成了后来的桥,改名为《大新桥》。这坐桥距今已四百九十一年历史。大新桥建成在当时轰动乡野,是城内数一数二的大桥。图四:诸永盛酱园产品想像图
104.jpg
    清朝至民国时期,大王庙、月字街、大新桥一带是条繁华的商业街,城西大王庙街因毗邻大王庙而得名。这条街又被称为“河街”,它靠近长江、皖河,河道纵横,周围架有六座桥,方便行人来往。桥与街相连,桥也是街,街也是桥。除大新桥、小新桥外,还有广济桥、女儿桥、月字桥、便民桥,尽显小桥、流水、人家的风情。图五:诸永盛酱园旧址俯拍图片
105.jpg
    清朝安庆知府衙门曾在此设立一号码头,自大新桥、小新桥至张家港内河,舟楫如织,桅杆林立。安庆近郊与邻县的农民用民船将农产品运来,再将大王庙街商铺里的生活日用品运回去。人来船往,熙熙攘攘,河街商市繁荣昌盛。正如清朝诗人李先芳所描述:“鱼米舟中市,人烟水上城。”图六:民国期间全国其它地方酱园旧址,当年诸永盛酱园也有这样的规模
106.jpg
    大王庙街的路面是赭红色的麻石条铺就,两侧商号鳞次栉比,粮油行、盐行、鱼行、柴炭行、日杂百货,以及土纱布、白老布等机织行业密集于此。大王庙街曾是商贾的住居之地,一些老民居仍保留下来,曾国藩的幕僚赵烈文曾在日记中记述:“安庆城西门墙皆彩画……”
图七:诸永盛酱园旧址俯拍图
107.jpg
    大王庙街并不是一条街,它的前后左右又连接着不同的老街,月字街就是其中一条。诸永盛酱园就是民国时期安庆一家老字号商铺。图八:安庆曾是制酱业发达的地区之一
108.jpg
    诸永盛酱园是临街一幢晚清至民国时期的建筑,按照清朝建筑风格,坐北朝南、青砖小瓦,前后三进两院。风火墙的两侧镶嵌马头,屋面铺着青色的碟瓦。老宅为两层,以木柱、木楼板、搁栅、木桁条形成立体结构。图九:民国期间老照片
109.jpg
    诸永盛大宅是大王庙街的一幢宦世族之家,据诸永盛后裔讲述,大王庙小学曾是诸家的府邸古宅。而位于月字街的只是其在临街的一处铺面,诸老先祖墓就在不远的狮子山一带的椅靠山。图十:诸永盛号酱业又称诸永盛酱园
110.jpg
    诸永盛酱园老宅旧址是安庆城区保存较为完好的晚清至民国时间的商铺。大门内的过道与走廊相通,院落四周由矮墙围绕,屋上飞檐斗拱,青瓦覆盖,颇有古民居风韵。据诸永盛后裔讲述,诸永盛酱园前有“河街”与“大新桥码头”,小船摇浆能直达永盛酱园。诸永盛酱园旧址就位于河的一侧。图十一:诸永盛酱园旧址大门
111.jpg
   诸永盛酱园旧址辟邪偏东,后高前低。诸永盛酱园旧址有一百多年历史,是安徽近代史上著名的酱业老字号,今天卒子介绍的是老店,另在便民桥巷口还开设了分店。图十二:民国时期的商人相片与晚清流通的银锭
112.jpg
  诸永盛酱园旧址从大门到内宅厅堂前有天井,喻示广收八面来风,又以四水归堂,意味着财源滚滚。诸永盛酱园旧址是安庆保存较为完好的手工业遗存,是近代安庆食品手工业的标志性古建筑。图十三:诸永盛酱园旧址木板大门
113.jpg
    安庆,曾是地处长江中下游,是一个古老的商业重镇,安庆制酱业曾经相当的繁荣,千百年来已成为安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晚清至民国时期过去的一百年间,经过诸永盛祖孙几代人的精心耕耘,诸永盛酱业为安庆制酱行业的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图十四:诸永盛酱园与全国当时的商铺一样挂着招牌
114.jpg
    清朝咸丰年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南京),苏浙皖三省交界的丘陵地区,便成为太平军与清军争夺的主要战场之一。诸永盛在安庆长江沿岸的西门大新桥一带开设了一家“诸永盛酱园”,并向清朝政府捐班修职郎官衔。“诸永盛酱园”开业后,安庆正值清朝光绪年间的大发展时间,促进了工商各业的发展。图十五:清朝至民国时期手工业真实照片
115.jpg
    这时,安庆作为省会的人口已激增,必然扩大了对制酱作坊生产的酱油、米醋、酱菜、腌菜、豆腐、干子的需求量,尤其是那些船工、脚夫、搬运工、小商贩门,一日三餐都离不开它们。占领有利位置的“诸永盛酱园”,经营业务也飞速发展,职工人数日众。图十六:诸永盛酱园旧址另一侧
116.jpg
(本篇完)
2018-01-23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30

听众

5732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8-1-24 16:54:49 | 显示全部楼层
永乐坳上老屋——卒子走遍安庆
永乐坳上老屋
——安庆老宅系列
第1436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五河镇河南村原永乐村的坳上老屋。图一:岳西山区里的群山

01.jpg
    坳上老屋是一幢保存完好的明清时期极具历史内涵的老屋,是岳西县文物所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据说这幢老宅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原永乐村内绿树成荫、风光秀美,其村名永乐寓意永远安乐之间,水口亭石柱上刻有古对联:“青山从北上畔新桥威威狮子坐南朝,绿水自东来绕二潭泛泛莲花向西去”。图二:坳上老屋大门局部
02.jpg
    河南村位于五河镇的东南边际,距县城四十多公里,东与田头乡接壤,西南与店前镇的原前河乡相邻,北邻五河镇双河村,二○○四年六月由原茅山乡的永乐村、河南村合并为河南村,总面积为二十二平方公里,历史上曾有六分山、三分地、一分水之说。图三:坳上老屋“学彻玑衡”匾额
03.jpg
    永乐村境内有多处古民居,都保存完好且具有历史价值的就有今天卒子介绍的坳上老屋,现为县文物所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与卒子之前介绍建于道光元年距今已有近二百年历史的蒋氏宗祠,保存很好。图四:坳上老屋大门造型
04.jpg
    坳上老屋坐落在永乐村一处山坡之间,青砖黛瓦、大户人家,坳上老屋为典型的八字门,门头悬挂漆面“学彻玑衡”四个大字,一种历史厚重感瞬间溢上心头。图五:坳上老屋大门
05.jpg
    坳上老屋门前,有二对旗杆夹,上刻有“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为安庆地区刻字石旗杆唯一现存文物之一。当卒子推开半掩的大门,清逸的古宅厅堂里,河间鹅卵石板路,矩形天井,廊柱上、挑枋上的精美雕饰,仿佛诉说着更迭的岁月变迁。图六:坳上老屋嘉文公神位与厢房天井
06.jpg
    老屋前,有一块巨大的石块,据村里一位老者说,这是原老爷上马用的上马石,卒子仔细观察,此石的确为清朝上马石,上刻有“上马石”三字为近代所刻。村里老人谈起过去的往事,仍兴奋不已。这座古宅的主人之一,为清朝武官,官至总兵,至于何处总兵,却又无法具体记载。图七:坳上老屋堂厅
07.jpg
    据了解,这座古屋是清朝嘉靖年间做的,已经有一百七十年历史,它的结构是外八字大门,横向三个大厅。当年兄弟三人,其中一位当兵打仗立了功,受了伤,回乡之后才建起大宅的。村里老人说,古宅是祖上传下来的,占地约二千平方米,有七个天井,是永乐村现存规模最大的古民居建筑。图八:坳上老屋旗杆夹
08.jpg
    在岳西五河这样一个方圆几百里的大别山山区内,有坳上老屋这大的老宅,让安庆的文史多了一处古屋研究的内容,安庆历史上,文官建起的规模很大的古宅比比皆是,但武官建此如此大规模的古宅却很少。但绝的是,在过去同时代来说,老宅建起后算是比较先进的,防水、防火、防盗,很有特色。目前来说保存也很完整。图九:坳上老屋三进四拼图
09.jpg
    坳上村,坳上是明朝土墩的地方用语,皖鄂赣地区使用这个用语的较多,在此建起规模宏大、古朴中不失典雅的坳上古屋,显得格外抢眼。图十:坳上老屋匾额
10.jpg
    坳上老屋背依青山,尽管从外表看来,窗户很少,但那少而小的窗户却特别而精致,雕凿圆形镂空图案镶嵌于墙面上,既透光防盗,又不失为古屋添加了一份精美的装饰。屋内共有天井七口,井底和井壁也均以石板砌成。据说,这些石板轻则数百斤,重则上千斤,每口井的石板面积三十至四十平方米。图十一:坳上老屋上马石
11.jpg
    坳上老屋的古屋的门楣上,还有栩栩如生的木雕图案。大门之内,仍然还有多个门楣上,大门匾额上书“学彻玑衡”出自王之道《相山集》,虽久经岁月的腐蚀,图案略有剥落,但整体花样风格,依然清晰可见。图十二:坳上老屋局部图
12.jpg
    进入堂厅,高挂“高厚遗乡”四个大字的匾额,整个堂厅使用了大量的木雕,做工精巧,榫纹细密。古宅一进三重,木柱、壁板、椽桷上都涂了一层厚厚的油漆。整座古屋共有约三十间房,门户相对,构造一致,采光极好,冬暖夏凉。古屋四周墙基均由约条石砌成,平整而坚固,墙体所用的巨型青砖,火候老到,至今完好。图十三:坳上老屋“秉缜惟和”匾额
13.jpg
     在古代,宅第不仅是居住之所,也是权势地位的象征,气派的房屋彰显主人的地位。以武官发家屋主人,财力丰厚后便想要建一栋大房子。想必当年历时多年精心而建的古宅,是多么气派,如今,这座跨越三个世纪的古屋里,依然相对清静而安逸。图十四:坳上老屋四拼图
14.jpg
(本篇完)
2018-01-24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30

听众

5732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8-1-25 16:53:49 | 显示全部楼层
东正韩公祠碑记石碑——卒子走遍安庆
东正韩公祠碑记石碑
——安庆碑记系列
第1437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迎江区人民路街道办事处东正社居委的一块韩公祠碑记。图一:珍贵的历史地图与明朝圣旨

01.jpg
    韩建,字公懋。辽西(今辽宁省义县西)人。元朝至正九年(1349年),以宗正郎中任安庆路总管,政尚清廉。元朝至正十一年,颍州(今安徽阜阳)、濠州(今安徽凤阳)、六安州(今安徽六安市)、亳州、宿州等地饥民纷纷揭竿举义,淮东淮西郡县多为暴民军占领。元朝至正十二年,天完红巾军占领安庆府宿松、太湖、潜山等县。图二:安庆守将韩建画像想像图
02.jpg
    韩建即本文的韩公,元末驻守安庆将军。红巾军起义之后,四面围攻安庆,元朝至正十二年(1352年),长江流域红巾军首领徐寿辉率部首攻安庆,但其辖地池州失陷,随后挥军转取江州(今九江市),杀死江西行省星吉后,又回攻安庆。图三:由网友提供的安庆各代志书上的韩公墓与祠位置
03.jpg
    驻守安庆的元军突围至池州,驻池州元朝江浙行省卜颜铁木儿决心支援安庆,以钱发给溃散的军兵,涣散的军兵又能死命抵抗,红巾军久攻不下,便撤围安庆,转攻周围县城及汛地,并攻克池州。元朝至正十五年(1355年),红巾军驻池州将军赵普胜率部攻安庆,与驻安庆的淮南行省左丞余阙和郡守韩建大战二十多天,重创元军。图四:由网友提供的韩公祠文献资料与卒子书写“大节堂”想像图
04.jpg
    元朝至正十七年(1357年)十月,徐寿辉部将陈友谅、祝寇率军自湖北沔阳沿江东下,“舳舫数百里,镇鼓之声动天地”,在安庆宿松县小孤山激战四昼夜,歼敌大部。图五:重修韩公祠墓碑记(明朝书法、雕刻真绝)
05.jpg
    驻小孤山元军水军元帅胡伯颜率残部败遁安庆,陈友谅率军追至怀宁县山口镇与赵普胜等红巾军会合,将安庆城四面围定。当时江淮东西均为红巾军占领,安庆城已成“孤岛”,为使百姓免遭兵燹之苦,陈友谅给安庆守将余阙写了劝降信,次又派出余阙旧友作为使者进城劝降,而安庆余阙对红巾军的劝降不但置之不理,还将劝降使者打碎牙骨后斩首东门,两军攻城战斗已势不可免。图六:韩建带领驻守安庆的官兵想像图(剧照)
06.jpg
    陈友谅随后召集军事会议,商定自东、西、南三门强攻,迫敌出城后聚歼,此计能够基本控制住守城军民于战火之间。按预定计划,连续攻城两个月,余阙只是据城固防,红巾军只得等待战机。图七:重修韩公祠墓碑记局部
07.jpg
   元朝至正十八年(1358年)正月初七,正值南风,红巾军自山口纵火舟烧毁元军江上联舰,火入南门,安庆城随后被攻破。红巾军进城后,再次要求余阙放下武器,并许以官职,但余阙坚持抵抗到底,元军于巷战中死者以千计,余皆降,安庆守将余阙自刎沉水死,陈友谅令将军赵普胜驻守安庆。图八:元末明初战争频发
08.jpg
  元朝至正十九年(1359年)九月,朱元璋自集庆(今南京市)派遣上将军徐达、佥枢密院事廖永忠、张德胜等进攻安庆的红巾军。廖永忠领水军沿江西上,攻克安庆东门水寨;徐、张领步军自无为陆路夜袭浮山寨并破斩潜山。安庆四面受敌,战情紧迫,但守军赵普胜骁勇善战,守安庆仍能固守无恙。图九:重修韩公祠墓碑记整体与韩建将军雕像想像图
09.jpg
    朱元璋为了拔除陈友谅的前哨堡垒安庆城,便设计陷害赵普胜,暗遣客使到友谅军中挑拨离间。陈友谅中了朱元璋的诡计,他以会师为名,自江洲猝然率军来安庆,捕杀了赵普胜。元朝至正二十年(1360年)五月,朱元璋轻克安庆,留赵伯仲镇守。图十:韩建率领军民抵抗入侵来敌
10.jpg
  元朝至正二十年(1360年)夏,陈友谅于南京采石矶杀徐寿辉,自称帝。翌年七月派大将张定边夺回安庆,朱元璋的佥院赵伯仲、安庆知府谭若季弃城逃跑。八月,朱元璋亲统大军水陆并进,攻击安庆,当时有陈友谅部将张志雄,英勇善战,原从赵普胜共守安庆,对赵普胜的冤杀非常不满,遂降了朱元璋,并“尽献其取安庆之策”,城随后又被攻破。图十一:重修韩公祠墓碑记局部
11.jpg
    元末明初,安庆地区反复被各路大军征战,尸骨遍野。十里不见人烟、百里难见村落。安庆地区陷入长期的动荡之中。据《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四十四》记载,元朝后期安庆宗正郎中(九卿是指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九个机构)韩建之守安庆。图十二:战乱来袭兵荒马乱,需要能人稳定军心
12.jpg
    元朝末期,安庆总管府的大厅余阙为表彰总管韩建守御安庆城的功绩命其厅名为大节堂并作大节堂记。余阙(1303-1358字),字廷心,一字天心,元朝庐州(今合肥市)人,先世为唐兀氏居河西武威元统(1333-1335年)进士累官监察御史至正十二年(1352年)出守安庆任都元帅淮南行省左丞与天完红巾军各部相拒七年,被陈友谅所围次年城破自杀沉于城西清水塘。从这段文字记载,可以了解到,当年安庆守将余阙为当时安庆守将韩建立有大节堂碑记。图十三:重修韩公祠墓碑记局部(乾隆二十四年立)
13.jpg
    当年,韩建任宗正郎中,驻守安庆。其政清净,有敌军来攻打的,常常不能取胜。韩建在安庆为官三年,周边被敌军攻打多达六次之多,好在受到百姓拥护,能够将敌军打败。韩建当年所采取的办法有,巩固安庆城防,杀死一些不听将令的士官,安庆城百姓由于常年兵荒马乱健壮的兵丁并不多见。这时的安庆城有城却无防守,周边起义军常常过来攻打,安庆城反复在攻打和被攻破城之间。图十四:各路大军常常攻打安庆地区
14.jpg
    元末明朝初,安庆城郡所治属有六个县,西至于怀宁县,再过去就是潜山县,再过去就是太湖县。这些地方有些百姓虽然有身体素质,但基本没有什么文化,没有思想,所以打起仗来,基本一打就散。武而安庆东至于池州,又东至于姑孰,这些地方的百姓就相对有一些有思想的谋士,他们不以死伤为祸,能够帮助将帅参谋战局。图十五:重修韩公祠墓碑记局部
15.jpg
  元末时,韩建作为安庆的郡守,由于“其政清净”、“击贼”时“部署寮吏为战守如恒日”等等卓越的功绩,余阙抵安庆时,为表彰韩建之功,自提“大节堂”,并作《大节堂记》,后以此名建大节祠,现祠已不存,地址位于大王庙街大王庙小学内,卒子小时候曾在这里上过三年的小学。图十六:元末明朝初期的火炮与将服
16.jpg
    大王庙小学建在大节祠堂旧址上,原名为大节祠小学,文革期间曾更名为向阳小学。因学校依大王庙街而建,文革结束后,又更名为大王庙小学,沿用至今。清朝同治六年(1867年)同安局地址设于“大节祠”内。该局以送诊施药、办义塾为主,直至抗日战争停办。图十七:重修韩公祠墓碑记局部
17.jpg
    韩建督军守安庆期间,同各路起义军历经大小百余战,先后击退各路起义军对安庆的十一次大规模围攻。后来天完红巾军全师围攻安庆,战船蔽江,连接数百里。韩建督率守城军苦战,为保住安庆城池,朝廷录功加封其为中奉大夫,秩从三品。不久,陈友谅军攻破安庆城,韩建卧病被执,骂不绝口,被用门板抬去,不知所终。明朝成化年间,从知府徐杰提议,明朝嘉靖元年(1522年),安庆知府胡缵宗访得其遗骸埋于康济门外江岸,遂于小南门江畔建墓和祠。明朝正德后,先后在鸳鸯栅、西门外、鸭儿塘等处建有韩公祠。图十八:将来安庆能够为守安庆将军再次重建韩公祠墓时,希望能够立上石俑(想像图)
18.jpg
(本篇完)
2018-01-25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30

听众

5732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8-1-26 10:48:05 | 显示全部楼层
鲍冲将军石——卒子走遍安庆
鲍冲将军石
——安庆风景系列
第1438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杨桥镇鲍冲湖村原鲍冲村的一处风景点。图一:安庆市宜秀区杨桥镇鲍湖村

01.jpg
    鲍冲湖风景区素有“安庆小桂林”之称,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杨桥镇鲍冲村境内,其地貌特点为“两山夹一湖”。 湖中岛屿众多,湖水清冽,滩平岸曲,鱼美虾肥;沿湖林木葱茏,峰峦峭拔,洞谷幽奇,空气清新,素有“天然氧吧”、“小桂林”的美誉。山上怪石林立、谷幽洞奇,尤为引人入胜的是湖中的卧牛岛、还有就是山间的将军石,犹如神来之笔。图二:鲍冲村山间的将军石
02.jpg
    将军石是一座高约约二十余米的巨石,如一位活灵活现的古代武夫,头部神情威严,身上石缝纵横有致,绝似将军披上的满身盔甲。鲍冲湖畔,矗着威武雄壮的将军石。将军的旁边还有一些小的巨石,恰似一志将军的护卫,看似将军战袍上的缨子,整座将军石看上去就如顶天立地的伟丈夫,一副凛然正气,又似双目炯炯地正仰视着凝望对面山下的卧牛岛。图三:鲍冲湖山间的巨石
03.jpg
    相传古时安庆杨桥一带,常常有匪人出没,而整个安庆地区又是各路起义军反复战争的场地,将军战死,演绎一场场悲怆欲绝的史歌,驻留在安庆的长空。这座将军石形态逼真,犹如人工雕塑,在鲍冲湖山间守望卧牛岛,演绎着感天动地刻骨铭心的悲壮故事。图四:多年前卒子曾到访鲍冲将军石
04.jpg
    元朝末期,朱元璋与陈友谅在安庆、江州反复拉锯战多年。元朝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八月,在朱元璋统一江南之战中,朱元璋与张士诚军在安庆、江州(今江西九江)进行的作战。此战,朱元璋采取水陆并进,虚实相兼,两面夹击的战术,大败陈友谅军,达到了预期的作战目的,控制了江西大部及湖北。图五:鲍成将军像(想像图)与将军石一侧
05.jpg
    陈友谅采石兵败后,退守江州。其在江西石港(今江西余江东锦江北岸)、信州(今江西上饶)、浮梁(今江西景德镇东北、旧浮梁城)等地与朱元璋军作战的部队,亦均失利。图六:鲍冲湖山间的巨石
06.jpg
    元朝至正二十一年七月,张士诚派部将张定边率军攻占安庆。朱元璋考虑到安庆位于建康上流,陈军据此,不利于其向西发展,遂决定攻安庆。八月,派徐达、常遇春率先头部队西进,自率水军逆流而上。陈友谅沿岸守军不战而逃,朱元璋军长驱直入,进逼安庆,陈友谅军固守不战。图七:鲍冲湖山间的巨石
07.jpg
   朱元璋采取陆路佯攻,以水军直取水寨战法,击毁陈友谅军船舰八十余艘,一举攻克安庆。朱元璋军进至小孤山(今安庆市宿松县)收降汉将傅友德、丁普进驻湖口(今江西湖口),再败陈友谅江面巡逻水军,乘胜追至江州(今江西九江)。陈友谅亲自率部作战。朱元璋将舰队分为两翼,实施两面夹击的战术,大败陈友谅军,获船舰百余艘。陈友谅被迫弃江州退守武昌,朱元璋军进克江州后进屯沌口。图八:鲍冲湖山间的巨石
08.jpg
    相传,朱元璋部下有一员猛将,常手提三尺长剑,是一位豪杰之士,这位豪杰就是鲍成。元朝至正十五年(1355年)朱元璋攻下和州后与元军的一场战役,豪杰鲍成归顺朱元璋后的首场战役。由于鲍成和部下表现出色,故得受封爵。图九:鲍冲湖山间怪石林立
09.jpg
    鲍成,凤阳寿州(今安徽寿县)下蔡村人,时任安丰万户,是个武职,他归顺朱元璋兴兵反元。鲍成曾孙鲍珣的墓志说鲍成:“我太祖高皇帝兵至和州,率众归附,渡江克采石,任前部先锋。积功授明威将军、安吉卫指挥佥事。领兵剿潮州寇,殁于阵,朝廷悯其勇,遣官谕祭,赐志圹葬于紫金山之侧。”按《明史》的《兵志》记江西都司有吉安卫。)图十:鲍冲湖风景
10.jpg
   据《明太祖高皇帝實錄》记载,鲍成领兵剿潮州寇,在他晋升为沈阳卫指挥佥事后,在其子鲍同袭任武昌卫指挥佥事以前。图十一:鲍冲湖山间的巨石
11.jpg
   据了解,鮑氏家族是明代兖州的名门望族,位于今兖州城西南的新兖镇鲍家林村。鲍氏,《元和姓纂》记是"姒姓,夏禹之后。有鮑敬叔,仕齐,食采于鮑,因以为氏。敬叔生叔牙,曾孙国,代为上卿……"。鲍叔牙向齐桓公举荐管仲,使齐桓终成霸业;鲍叔牙也因此名垂青史,现在鮑姓皆尊敬叔为得姓始祖。安庆鲍冲湖开垦之初,为鲍氏先祖付出的辛劳。图十二:鲍冲湖铁将军石
12.jpg
    1368年,朱元璋历经十余年血战,开创大明万世基业。随后,不由分说举起屠刀,向昔日同生共死的战友们大开杀戒。除了徐达、常遇春、李文忠、邓愈等人因病亡故,其余全部遭到朱元璋杀害。就连神机妙算的刘伯温,也难逃毒手,神秘死亡。图十三:鲍冲湖山间的巨石
13.jpg
    鲍成与其部下,为朱元璋屡立战功,更是打兵打仗的一把好手,平时行军打仗,也是一员谋勇兼备的虎将。其镇守重点区域治理卓有成效,最后却被奸人好害。安庆鲍氏后裔为纪念鲍成,逐将鲍冲湖山间的一块巨石命名为将军石,来纪念昔日为明朝屡立战功的鲍将军。图三:鲍冲湖间的卧牛岛
14.jpg
(本篇完)
2018-01-26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30

听众

5732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8-1-29 10:47: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过河卒子 于 2018-1-29 10:49 编辑

黑夫子寨——卒子走遍安庆
黑夫子寨
——安庆军事旧址遗址系列
第1439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小池镇山区的太平军著名山寨黑夫子寨,相信这个山寨能够让更多喜爱太平军历史的朋友更加热爱安庆。图一:太平军英王陈玉成率军驻守安庆

101.jpg

    太湖古有驿道一条,横貫东西,东经潜山、桐城而至庐州,西经宿松而至鄂省(湖北省)。境内小池驿(今名小池镇),为邻近几县知名的驿站。位于太湖县东二十公里,东有一带小山,临街有一条小河。相传原是小湖,后淤为陆地。据旧志载,唐朝开始建驿站,明朝嘉靖年间,有屋三十七间,清朝嘉庆年间,有马九十匹,马夫七十二名,有一条小街,虽不足百户人家,但是个非常重要的驿站。历来为兵家所必争。图二:太平军黑夫子寨位置
102.jpg
    清朝咸丰九年(1859年)年底至十年(1860年)年初,曾国藩的湘军与英王陈玉成的太平军曾在此展开了一场震撼山岳的激烈战斗。清朝咸丰八年(1858年)秋八月,浙江布政使李续宾、曾国藩胞弟曾国华在安徽舒城三河镇中太平军埋伏,战败身死,这一突发事件致使围攻安庆(其时为太平天国西征军大本营)的湘军被迫仓皇撤出。曾国藩闻讯,除为痛失爱将胞弟而流泪外,还深为皖鄂形势担忧。图三:黑夫子(广西人皮肤较黑)
103.jpg
    清朝咸丰九年(1859年)八月,清廷令曾国藩援皖。曾国藩与湖北巡抚胡林翼商定攻皖策略——先进攻安庆市太湖县,后进攻安庆。所谓顺江而下,节节进逼。自己由湖北省进驻安庆市宿松县,令福州副都统多隆阿、总兵鲍超从宿松县进军八里冈(今太湖城西乡境内,与宿松县交界)。图四:黑夫子寨寨门正、背面
104.jpg
    清朝咸丰九年十一月,多隆阿移营安庆市太湖县新仓镇,鲍超由太湖棋盘石渡河,移营太湖县岔路口(现晋熙镇岔路村),互为犄角之势,以困太湖城内的太平军。先前已由唐训方的训字营三千人围住了太湖城。这样城内太平军形势更加危急,太平军方面,英王陈玉成只好亲自率军从安庆驰援。图五:太平军驻守安庆最高将领英王陈玉成
105.jpg
    清朝咸丰九年十二月十五日,陈玉成由安庆统军至安庆市桐城县,捻军首领张洛行及龚得树等亦自安徽怀远、定远、庐州、舒城一带率部前来会师,联合西进,号称二十万,实则六、七万人。同时,清军方面,新任战场统帅多隆阿命令鲍超之霆字营急趋小池驿抵御。当时鲍超的霆字营仅有三千人马,便投入小池驿一线。图六:黑夫子寨寨门
106.jpg
    清朝咸丰九年十二月十六日,鲍超营垒未成,英王军大队人马骤至,鲍军拼死苦战,才得以扎营于小池下街头的蛇形山。英王的太平军从潜山地灵港至小池后山和罗山冲一带,连营数十里,清军望之,无不胆寒。十八日,太湖城内太平军得知援军大至,从城内而出,夹击鲍超军。二十四日,陈玉成以主力军专打霆字营,更番迭进,昼夜环攻。霆字营棚帐皆为炮裂,士卒伤痍、樵汲几断,危在旦夕。图七:黑夫子想像图
107.jpg
    鲍超鞭笞士卒,死守营垒。据逸闻,鲍超不识字,只能自书其姓,于是在纸上大书一“鲍”字,外加圈数重,派人火速送往曾国藩。曾国藩阅后大叫:“老鲍陷重围矣。”霆字营乃湘军精锐之旅,曾国藩视为王牌,于是飞檄各路驰援。湘军或派马队运送盐米火药给鲍军,或分兵袭扰英王军的前后左右。图八:黑夫山寨四周风景
108.jpg
   多隆阿压力更大,作为战场统帅他不能让鲍超出事,为了给霆字营解围,他率军绕到英王军背后,与之战于后冲花山尖,被太平军击败,伤亡一千三百余人,副都统衔西林布、喀尔库及参将吴明亮等均被杀毙。多隆阿不罢休,在霆军接受连续猛攻之后,多隆阿又命令唐训方,跟着自己再进入小池驿。多隆阿的计划是,各人选出一支精锐部队,进驻鲍超的左营;原来驻守左营的将士,因为连日激战,伤兵不少,那么这些人全部移入鲍超的中营去休息,由多隆阿的士兵接防。然后多隆阿部队在左营边新立一营,训字营在霆营的右边扎营。这是一个高难度的军事动作,就是两支军队要突然冲入重围,冲入之后呢,首先是在霆军的左营换防,这有一些难度,更难的是接下来,两支军队一边作战,一边要给自己建一个新的营垒。图九:清军总兵鲍超字迹想像图
109.jpg
  湘军的营规是,每到一地,营垒修建要"一时完成",就是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钟头。一般情况下,两个钟头就要把营垒全部搭建起来,防御工事就要建造起来。多隆阿扎下了营,鲍超的军队士气就起来了。当然更重要的是,多隆阿带的是骑兵,和步兵配合在一块,实力就不一样了,对于防守,或者对于向外攻击,都是如虎添翼。图十:黑夫子寨四周及山间小道状态
110.jpg
    在太湖和潜山之间的小池驿,方圆几公里,全是营盘。在白天看上去,那就是人头济济,有运东西的,有在营盘里操练的,如果没处于交战的情况下,就几乎是这样。白天看着很热闹,但是一到夜里,双方都不出声、不点灯,一片死寂,就隐隐约约看见,好像有些帐篷啊墙啊,但是你看不到人,也听不到人声。双方都是有名的将领,都懂得这一套。图十一:黑夫子寨寨门一侧
111.jpg
  今天卒子介绍的太平军驻扎的山区的山寨,太平军那么多人,要守粮食、养伤兵,还要占据重要位置。清朝咸丰十年(1860年)正月二十五日,多隆阿部队卷土重来,选精骑从太湖县新仓镇渡河,与英王太平军战于余贯嘴,多隆阿佯装失败,引诱英王军进攻,候补道蒋凝学、总兵朱品隆的伏兵从两翼杀出。曾国藩又派候补道金国琛、天头山总兵余际昌从潜山红土山袭击英王军背后,鲍超军此时亦突围而出,几路清军与英王军展开了一场血战。清军组织兵力,专攻山上英王太平军,这里指的山上,就包括今天卒子介绍的黑夫子寨屯兵的山寨。图十二:黑夫子寨寨名
112.jpg
    那年时值东南风骤起,清军火器“触处立燃”,山上树木起火,风助火势,冲向英王太平军。英王太平军大小营垒“百有数十”都陷入火焰中,“烟尘不绝者十余里”,林焦山赤。英王军虽英勇奋战,无奈寡不敌众,前后受敌,伤亡两万余人。陈玉成不敢恋战,于当天傍晚撤出小池驿,率余部回安庆。翌日晚,太湖城内太平军亦撤走。 小池驿之战,霆字营虽未覆没,但已受重创,鲍超死里逃生,战后常存余悸,“见军士必垂涕”。湖北巡抚胡林翼在奏疏中陈述:小池驿之战,实为“军兴数年以来仅见之大战”。图十三:从黑夫子寨看到小池
113.jpg
    一百多年后,在声势浩荡的太平天国运动席卷安庆之时,太平军在小池镇的山区使用当地的石料构建起城墙城寨,用于防御,时光飞逝,今天这里已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卒子为方便广大文史爱好者,特在此地留“黑夫子寨”四字。黑夫子寨位于群山之间的一条小山脉间,山较为平坦,攀登黑夫子寨可以说毫不费力,黑夫子寨既不是山顶型山寨,也不是盆地型山寨,而是山脉之间的通道型山寨。这里四周视线良好,近可观岔路乡、晋熙镇多地田园风光,远可眺仁小池镇,是处绝佳的屯兵驻防的好地方!图十四:黑夫子寨寨门
115.jpg
    黑夫子寨,据说是当年防守山寨的将领是广西老将,外号黑夫子而得名。这里的寨墙、旗杆眼都有,加上流传于民间的太平军与清军鏖战故事,让一段尘封已久的历史变得鲜活起来。日前,在安庆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卒子介绍的太平军黑夫子寨旧址,未被列入其中。图十五:黑夫子寨寨门与当年修筑寨门石料遗物
116.jpg
  太平军黑夫子寨旧址,从现存遗址遗物看,黑夫子寨曾是太平军的中军较大一处山寨,现存寨墙和寨门遗址,寨墙边有许多栏杆桩眼。山寨东北的山沟,据说是太平军饭沟,是当年太平军做饭之地,现存做饭的捣米面用的石臼。相传为当年太平军练兵集合和遇敌情传令时用;黑夫子寨都要集结多数人马,为当年太平军储存粮食和物资的仓库也分守一部分在黑夫子寨,当地还流传着许多有关太平军的故事。图十六:黑夫子寨瞭望敌情
117.jpg
  经过对黑夫子寨旧址的初步研究,卒子发现太平军在小池驿之战中,是以晋熙镇、岔路乡、小池镇及周边几个乡镇的多个山寨连为一体,共同建立太平军各部,长期驻守。太平军在山间屯积水、粮,报信放哨,使得太平军战旗长飘山寨。太平军浴血奋战,终因敌强我弱,弹尽粮绝,山寨被各个击破,最后黑夫子寨也仅存寨墙与寨门遗存了。图十七:黑夫子寨与附近的四面尖寨实为一体
118.jpg
(本篇完)
2018-01-29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30

听众

5732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8-1-30 10:45:22 | 显示全部楼层
五里宋氏迁怀始祖明朝中宪大夫墓——卒子走遍安庆
五里宋氏迁怀始祖明朝中宪大夫墓
——安庆古墓系列
第1440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大观区十里铺乡五里村的宋氏迁怀始祖明朝中宪大夫墓。图一:明朝初,来自八方的移民纷纷坐着小船迁入安庆各地

01.jpg
    春秋时期,宋国曾一度强盛,宋襄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宋襄公是宋国的第十九代君主。宋国凭借自己的威望,曾两次倡议召开弭兵(休兵)会议,给当时的中原带来一时的和平。到了春秋晚期,宋国趁齐国内乱之际,企图成为霸主,结果被楚国打败,宋国开始衰败,被迫迁都彭城(江苏徐州)。图二:移民们创造新安庆历史
02.jpg
    公元前355年宋恒侯为其子剔成所废。剔成自立称侯,实行改革,国力渐强,后被其弟子偃驱逐到齐国。子偃自称宋王侯,曾打败过齐、楚、魏三国联军,颇有作为。公元前286年,齐、楚、魏三国再次联合,灭了宋国,分掉了宋的地盘。子偃逃到魏国,死于温(今河南温县)。宋国自微子启于公元前1040年开国,至公元前286年灭亡,传三十二君,历754年。微子启后裔以祖为姓者称殷氏,以国为姓者称宋氏。微子是宋氏之始祖。图三:宋氏迁怀始祖墓一侧
03.jpg
    京兆郡安庆地区《宋氏族谱》“合修大成谱总序”曰:宋氏自殷氏微子封宋地,遂以国为姓氏,距今已三年余年矣。微子贤明传至三十六代均公为九江太守。德政绝伦,感虎渡江,化名成俗,时人建清风亭以彰其德功。后人过清风亭,睹其词,读其碑,耿耿不磨,而公之灵犹在也。公之裔孙每念我祖聿修德政,故立‘崇德堂’以记习之。”图四:元末明朝初期,实行移民政策
04.jpg
    据《后汉书·宋均传》称:宋均任九江太守,那里有很多老虎,屡屡伤人,官府设置陷阱捕虎,却仍然常常有虎伤人。宋均说:“虎豹在山上,龟鳄在水中,各有生活所处。江淮有猛兽,如同北方有鸡、猪。虎鳄为百姓之患,过在官吏残忍。以前张网捕捞,不是顾怜百姓好办法。现在一定要斥退贪婪的奸人,提拔正直的人,去掉陷阱,免除赋税。”如此以后,传说老虎都结伴渡过长江去了。此说与孔子之言相一致:苛政猛如虎也。图五:宋氏自明朝初期迁入安庆怀宁县
05.jpg
    宋均,字叔庠,精通经史子集,官居九江太守,因其声望政绩颇高,升迁为东海相,拜尚书令,后又出为河内太守;卒葬南阳县。其墓园建筑恢弘,古木森森,有瑞兽石刻、玉石栏杆等物。宋均长子宋有能迁居婺源阡口,次子宋有龙迁居德安县仁里。宋均之曾孙,宋有龙之嗣孙——宋启二迁居婺源县。“修礼堂”之“大成谱老序”载:“我族自启二公居婺源,朱文公荐为彭泽广文(学官,设博士、助教),遂以官籍居彭之十二都……”“大成谱总序”称“再传我祖启二公由江西婺源迁彭泽讲暇山古楼畈,以讲学而得名。”图六:宋氏迁入怀宁之后繁衍后代
06.jpg
    北宋初年,徽州婺源宋氏一世祖宋启二,受教于同乡理学泰斗朱熹老夫子;其学问渊博,科举及第,于雍熙(984—987)年间受朱熹推荐,到江西彭泽县广文馆任职,退休之后,于彭泽港下村建造一楼,取名“讲暇楼”,在此开筵讲经。宋启二后代皆有人在此办学,教授彭泽子弟。宋启二定居于彭泽县陶隍西山之原,卒葬彭泽县十二都夫烟冲。宋启二生子宋明八,宋明八生子四:小大、小二、小三、小四。图七:宋氏迁入安庆怀宁县生产劳动
07.jpg
    宋明八四子分迁各地:宋小大居彭泽(生子念一、念三、念八、三一);宋小三返回婺源定居(生子念九、念十、三二)。宋小二、宋小四后裔外迁各地。宋小二生五子:念二、念四、念七、三十、三四;宋念七生五子(宗元、宗二、宗三、宗四、宗五);宋宗五(名十六,迁太湖马家畈);宋宗元(名十二,孙禄一生子八,其中德三居太湖县花园乡、德四迁怀宁县雷家埠)。图八:捕鱼、种田、读书、劳动成为移民立足根本
08.jpg
     宋小四生子三:长子念五(子伯七、九二、九五),次子念六(子四:伯十一、伯十七、伯十八、伯十九),第三子名三三。念六嗣子伯十九,孙仲八,曾孙万八[子四:和一(子祥一、三、七)、和二、和三、和四)—和四(子祥五、祥六]—祥六;宋祥六生子二:良四、良六。宋良四、宋良六兄弟迁居潜山县。宋良四长子福一居潜山县马鞍山;次子宋福二迁宿松县坐鱼嘴。宋良六(字一夔,迁太湖县长宁乡青城里)生子四:民一(裔孙居太湖韩家畈、姚汉寨)、民二(居望江吉水镇)、民三(居宿松县宋家墩)、民四(居太湖回龙寺)。图九:宋氏迁怀始祖诚苊公墓与画像(想像图)
09.jpg
     元朝末期,江南大乱。因避战乱,宋良四与妻凌氏,携次子福二,长子福一与许氏,来到潜山县马鞍山避难。后战乱平定,宋良四携次子福二迁回彭泽县(宋福二再迁至宿松县)。宋福一留居潜山县马鞍山(夫妇葬于横山岭),家道日益兴旺,起造华屋,堂庑亭轩,雕梁画栋,烟树成村。宋福一,生子荣二(葬于天柱山九井河凤形山),荣二生子六:智荣、智华、智富、智贵、智宝、智寿。第四子宋智贵迁居桐城县撩丰岗。第三子宋智富裔孙宋伯让、宋永升,于年间迁居岳西县菖蒲镇港河村(葬于菖蒲镇白鹿港);此支今有人口四百余,后裔宋必硕先生精研雕刻形象艺术,成果显著。第六子宋智寿(夫妇合葬于章法山姚家冲)定居天柱山下茶庄,其后一支——,于——年间迁居岳西县飞旗寨下莲云乡,今有人口七十余。图十:宋氏迁怀始祖墓碑
10.jpg
    清朝康熙癸巳年宋氏迁潜太第十四世宋应昌等,延续彭泽万历老谱纂修潜太合谱,以宋福一、宋民一为一世祖。其派字如下:(民福)荣智伯永 广延子(文道、任朝)应立家和慎 承先世必高  曰若邦崇尚。2007年,江西、安徽两省十一县,宋启二后裔五堂合修《宋氏宗谱》。十县:潜山、岳西、望江、宿松、怀宁、桐城、彭泽、舒城、祁门、东至、青阳县;宋氏五堂:崇德堂、萃涣堂、赋梅堂、清白堂、光裕堂—修礼堂。图十一:宋氏联芳堂众子孙为宋氏迁怀始祖重立碑文
11.jpg
    “崇德堂”,原居彭泽县,伯十二、伯十六迁居太湖县宋家花园,以宋启二为一世祖。此支一千三百余人。“萃涣堂”。世居彭泽县,此支五百余人,以宋和一为一世祖。“光裕堂”,元末,江西宋和四之子良四携子迁居潜山县马鞍山,长子宋福一世居潜山县,后裔迁岳西县菖蒲镇、莲云乡。以宋启二为一世祖;于清朝光绪年间改堂号为“修礼堂”。此支四千八百人。“赋梅堂”。 唐朝宰相宋璟作“梅花赋”,因此有“赋梅”之堂号。“赋梅堂” 一世祖宋一夔,首迁于太湖县,后裔分迁于太湖、岳西、望江、怀宁等县,及陕西、江西、湖北省,此支四千余人口。“清白堂”,明朝,江西宋小四裔孙分迁各地。宋宗元(伯十二)第四代孙元一裔孙迁居舒城县、潜山县等地。因宋启二种白果树以明志,故宋元一裔孙号“清白堂”,此支二百余人。图十二:宋氏迁怀始祖墓另一侧
12.jpg
    但,今天卒子介绍的联芳堂,归属哪个堂号,尚不明确。2007年,江西、安徽两省十一县宋启二、宋一夔后裔五堂合修宋氏宗谱,由岳西县宋必硕(曾在网络联系过卒子本人)、太湖县宋某二位领衔。安庆各县祖居地(或始迁祖)分别为:太湖县花园乡、弥陀、新仓、牌楼,为一夔、德三、民一、民四裔孙;怀宁县雷埠、蜡树、李家店,为德四裔孙;望江县居长岭、杨林;宿松县宋家墩,福二、民三裔孙;潜山县天柱山、马鞍山,为福一裔孙;岳西县菖蒲镇、莲云乡,福一裔孙。望江县雅滩镇、长岭镇,民二裔孙;桐城县撩丰岗,宋福一后裔宋智贵裔孙;此次五堂合修族谱,收族人口一万八百余。图十三:宋氏迁怀始祖墓正面
13.jpg
(本篇完)
2018-01-30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30

听众

5732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8-1-31 12:15:07 | 显示全部楼层
郭桥石屋寺与石屋寺石刻——卒子走遍安庆
郭桥石屋寺与石屋寺石刻
——安庆道观寺庙与石刻系列
第1441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原安庆市枞阳县枞阳镇郭桥村的石屋寺与石屋寺部分石刻。图一:郭桥石屋寺

01.jpg
    郭桥村位于原安庆市枞阳镇东北部,距枞阳城区约十公里,东南与藕山镇接壤,北与官埠桥镇相接,西与本镇大青山村相邻。因其有一椭圆形巨石,兀立而起,形如屋而得名。晋朝清供禅师在此建庙。元朝裴仙道在此炼丹,明朝正德年间,西蜀圆态和尚重修石屋寺,寺前建有香亭。图二:清朝僧人像与石屋寺十六景中之一的“龙隐灵泉”
02.jpg
  大青山位于枞阳镇郭桥村,一峰挺立,山色如黛,因名青山。它北接浮山,南望长江,山青水秀,涧水潺潺,金鸡洞、老虎洞,洞壑幽深,锣石、鼓石、鹰嘴石、狮子石,怪石百态。登峰远眺,南面滚滚长江一泻千里,北面白荡湖水碧波万顷,东、西有神灵赛湖和羹脍赛湖两旁依偎,正所谓“水如青罗带,山似碧玉簪”,是一座天然的绿色宝库。图三:石屋寺内部
03.jpg
  主峰之阳,一块平坦的巨石高数丈,广数十米,如巨掌前伸,为山下一根粗壮的天然石柱所承接。传说明朝时九华地藏王驾云朝拜藕山护国庵,因藕山经不住其重力所压,地藏王只得将另一只脚搭在大青山上,竟将这块巨石踩动,滚落而下,被下方的巨柱擎住,凑巧搭成了这间“石屋”。图四:石屋寺四周
04.jpg
    巨石上面还留下一只鞋印,约一尺半长,迹深逼真,此即青山十六景之一的“菩萨印掌”。入内观看,上平如屋顶,下阔如殿堂,面积约二百平方米,里面冬暖夏凉,可坐可卧可游可居,真不愧是“玉洞藏春”!图五:相国书庐
05.jpg
  东晋建元初,高僧青洪禅师云游至此,见石屋大喜,便以此为隐居之所,凿佛像于壁上,潜心研究佛理。后来他四处化缘,募得银两,在石屋外侧扩建佛殿,名之为“青山石屋寺”。明朝正统初年,西蜀圆态和尚重建庙宇,香火日盛,遂有“青山小九华”的美称。佛殿原有三重,重加修葺的两重是清朝建筑,殿壁间遗存的六块碑刻记述了石屋寺的兴建始末及它走过的沧桑历程。图六:石屋寺四拼图
06.jpg
  石屋寺历代住持皆深文博学,儒释道并兴。民国年间,僧释真达为石屋寺住持,多次冒险接待和掩护革命者,寺左厢房后有一眼“龙隐灵泉”,据说真达大师为了解决群众干旱季节吃水困难的问题,四处探寻泉源,终于在竹园脚下亲手掘得此泉。泉水常年汩汩不断,有诗赞道:“龙隐千古石不开,大师真达破尘埃。从兹佛地无干旱,一眼清泉立井台。”“龙隐灵泉”从此成为青山十六景中之一景。图七:石屋寺
07.jpg
  古时青山还是道家修行之地。相传元朝至正年间,有道人裴某号“仙人”,于石屋中修行,有乌鸦为其清扫庭堂,白驴化米供其饮食,即所谓的“乌鸦候客”和“白驴化米”;石屋后树木阴翳,花香鸟语,其间有一“练丹井”,为裴仙人炼丹处所,后来据说他在青山之北的会宫岭得道升天去了。图八:石屋寺与重修石屋寺石刻
08.jpg
  明朝末年,桐城学者姚康伯在石屋旁办学收徒,大兴儒教。时为姚师得意门生的何如宠,亦建书房于石屋寺旁,后中万历进士,官至朝廷礼部尚书,位居武英殿大学士,他在青山留下的一首“坚云堕地阁山椒,仙隐禅栖万古遥。为向悬崖磨数字,与他后世认前朝”的摩崖诗刻,以“相国诗篇”而独成一景。图九:石屋寺石刻二
09.jpg
    此外,在石屋读书的著名人士中,还有左都御史左光斗、文学家钱澄之、诗人王灼等人;书法家方守敦、文学家殷希声等名人也为青山留下了他们的诗文题刻。图十:石屋寺石刻三
10.jpg
  石屋寺建于青山山腰。石屋寺又是一座天然的绿色生态园。山上景点很多,比较有名的十六处,名“青山十六景”:石屋胜境、菩萨印掌、玉洞藏春、龙隐灵泉、乌鸦候客、白驴化米、相国诗篇、仙人棋局、石鼓轰雷、金鸡啼月、黑虎巡山、石柱仙题、狮子卧云、丹池日暖、白云送接、凤栖梧竹等。图十一:石屋寺与清朝修行的僧人
11.jpg
    诸景之中,以 “石屋胜境” 名声最盛。石屋寺几经兴衰,延续至今。寺由前、中、后三重佛殿组成,前、中殿相连,中、后进之间有天井。前殿前有走廊,天井左右有厢房。占地面积1340.6平方米,砖木穿枋结构,院落式布局,两面坡屋顶。前殿上有天花,后殿为方形藻井。东侧一间厢房名“龙听经”,西侧为斋堂和寮房。大殿壁间遗存碑刻六块,记述了石屋寺的兴建始末。石屋寺古朴素雅,不事雕饰,实是修行的好场所。图十二:石屋寺石刻四
12.jpg
    石屋寺楹联:是相国读书庐,溯先哲流风,一片白云终古在;真仙人炼丹处,坐深林斜日,数声青鸟到今啼。另有,是相国读书庐,真仙人炼丹井,三百年古寺重新,崖上摩诗今尚认。还有,向虎跑泉汲月,登金鸡洞观曦,一万仞层峦耸翠,枝头青鸟似犹啼。图十三:石屋寺佛脚印
13.jpg
    大青山,以何氏家族历史最为悠久,形成了青山何氏崇文重教的习俗,勤奋严谨的学风一脉相系,数代相承。自何海渔以岁贡廷试第一,授山东栖霞知县,青山何氏初显;海渔公仲子何如申、幼子何如宠于万历年间同中进士,自此青山何氏蔚为名家望族,人才辈出。图十四:石屋寺
14.jpg
(本篇完)
2018-01-31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30

听众

5732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8-2-1 10:34:53 | 显示全部楼层
余湾九桠神树——卒子走遍安庆
余湾九桠神树
——安庆古树系列
第1442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杨桥镇余湾村的九桠神树。图一:九桠神树

01.jpg
    在安庆市宜秀区杨桥镇,是安庆远近闻名的桔乡。这里的桔子每到上市的时候,周边的市民纷纷到这里采购。而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一棵九枝枝桠的巨大桔树。硕大的枝桠,直冲云天,故名九桠神树。图二:九桠神树铭牌
02.jpg
    古人云“人无十全,树无九桠”,意思是十全十美的人如同长着九个枝桠的树一样,都是世上罕见的。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对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说法,无论你多么出色,总会人外有人。图三:九桠神树铭牌
03.jpg
    这树九桠神树为桔树,树龄约四十至五十年之间。由于其树主干以上分生九大侧枝,当地俗名:九桠神树。其树形奇特,又因奇妙地破解了“人无十全,树无九桠”之谶语,附近百姓以树为神,备受敬奉。图四:九桠神树
04.jpg
    人无十全、树无九丫,其意思是十全十美的人如同长着九个枝桠的树一样,都是世上罕见的。这棵九桠神树,身高约五、六米,躯干周长约一米,是一株比较难觅的有近五十年树龄的奇特桔树。桔树土下身躯埋入地中,地上生发出九枝粗壮的枝桠向左右伸展。如同九只巨大手臂迎接远方的贵宾。图五:九桠神树
05.jpg
    每年秋天,来自各地的朋友游玩过大龙山风景之后,纷纷云涌而至采摘一些新鲜的桔子,甚至还有远道合肥、南京、上海、武汉等地的朋友们也纷至沓来。一是为目睹九桠神树的神韵丰姿,二是为了品尝一下这棵神树结出的果实。图六:九桠神树结出的果实
06.jpg
  九桠树见证过漫长的历史,也是安庆改革开放的一个神话。余湾村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杨桥镇,是安徽省“千村百镇”示范工程村,是皖西南近远闻名的“柑桔之乡”。图七:九桠神树真的是九个枝丫
07.jpg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余湾村就开始大面积栽植温州蜜柑。每到春季,正是桔花盛放的季节,在绿意盎然的桔树上,开满了香气扑鼻的醉人的桔花香,这时的余湾村又成了花的海洋,赏花的圣地了。图十:九桠神树
08.jpg
    余湾村有二平方公里多的面积,位正好位于一个“U”形的山谷中,两座大山犹如两只巨臂,将余湾村紧紧揽在怀中。正在这种独特的地形,形成了独特的小气候。在这里,农民种植柑桔的历史比较长。许多农户都在房前屋后栽植一些桔树、桃树、杏树等果树。图十一:九桠神树
09.jpg
(本篇完)
2017-02-01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30

听众

5732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8-2-2 09:15:50 | 显示全部楼层
温桥革命烈士母亲墓——卒子走遍安庆
温桥革命烈士母亲墓
——安庆近代革命系列
第1443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清河乡温桥村革命烈士的母亲墓。图一:安庆是抗日战争中重要的桥头堡

01.jpg
    清河乡是安庆市怀宁县下辖的一个乡。地处怀宁西南部,东与洪铺、江镇镇接壤,南部、西部均与黄龙镇相邻,北接三桥、黄墩镇。距安庆市区四十公里。图二:抗日战争中,安庆地区涌现出一大批革命斗士
02.jpg
    清河乡地形属浅山丘地区,地貌类型属大别山外围余脉形成的浅山区,温桥村是皖西南一个老村落,村常住人口均在二千余人规模,其中一座道教灵源观卒子已经介绍过,一个古洞白云洞卒子也介绍过。图三:革命烈士母亲墓碑头上雕刻着两只和平鸽
03.jpg
    今天卒子介绍的是一位英雄的母亲墓,一位从未有过任何报道的革命烈士的母亲墓。那年,卒子曾骑车路过,见到这座革命烈士母亲墓时,卒子向这位神圣的母亲深深的三鞠躬。这位革命烈士母亲墓碑头上雕刻着两只和平鸽。图四:革命烈士母亲想像图
04.jpg
    温桥革命烈士母亲墓位于温桥村主道的一个山坡间,这位母亲的儿子用鲜血和生命保卫了这片国土,用年轻的生命跟青春写下一个又一个的悲壮,留下冰山一角的图景,留给我们后人瞻仰,去崇拜。图五:日本侵略者在怀宁建立多个碉堡用于控制长江流域
05.jpg
    人世间,最大的悲哀莫过于白发人送黑发人,但在温桥村这位革命烈士母亲墓前,看到那位曾经撕心裂肺的痛哭声、满脸皱纹、银发苍苍的老母亲在英雄儿子的面前,毫无掩饰的嚎啕大哭,以期望能够唤醒长眠的儿子,那位母亲的呐喊,响彻在温桥的山谷当中回荡。那位英雄的母亲,于一九六六年病逝。图六:革命烈士母亲墓全貌
06.jpg
    伟大的母亲,她儿子都在革命中牺牲,当刚刚接到儿子牺牲的消息,这位母亲当场晕了过去,革命经夺取了她儿子年轻的生命,这位母亲用坚强的信念走过了她的人生。五十余年过去,这位英雄的母亲静静地长眠在温桥这片热土上。图七:日本侵略者占领安庆真实相片
07.jpg
    卒子并不知道这位烈士是在抗日战争中牺牲,或是在解放战争中牺牲,还是在抗美援朝牺牲,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是一位顶天立地的汉子,是位不折不扣的英雄。他的母亲墓,理应被保护起来。图八:革命先烈们与日本侵略者斗争
09.jpg
    这位母亲,她不仅给儿子生命,更教会了儿子去为理想奋斗,而不是当前全国人民都沉寂地炒房中的亢奋,当现在无论哪个场合,从街边小贩到大学教授,无人不谈炒房、无人不去炒房,何谈理想奋斗,难道当前全国人民仅以炒房来实现人生的目标?看到这位为国家牺牲的烈士英雄母亲墓时,这位老人静静的躺着的,那些天天忙于炒房的人百年以后一堆尸骨腐于泥间,远没有今天卒子介绍的这位英雄母亲高贵。图九:革命烈士母亲墓碑局部
10.jpg
    据了解,1941年,安徽籍烈士胡启哲牺牲在盐阜革命老区。从保存着一本名为《宋村革命烈士史》的书,里面记载:“四一年二月初五,一股日伪军,乘着汽油船,沿蟒蛇河向北直上……当时抗大学员在营长胡其(启)哲率领下迎敌……胡营长身负重伤,经两名学员背到大周家垛,于当夜牺牲,后被安葬在我村东坟地里。”图十:革命活动
08.jpg
    另据了解,1944年5月的一个晚上,五名新四军战士在怀宁县凉亭乡境内与日军发生遭遇战,光荣牺牲,第二天凌晨,烈士遗体被当地百姓掩埋在附近的一个小山包上,解放后迁至青岭重新棺殓安葬。藏身崇山峻岭的青岭抗日烈士墓地,位于凉亭乡四五村青龙村民组境内,以前由于年久失修,几乎看不见坟茔。图十一:战争是残酷的
11.jpg
    另据了解,中国革命烈士列表罗列在中国不同时期被授予“革命烈士”称号的人。其中,既有在中国抗日战争中牺牲的中华民国国军将士,也有中国解放战争时期牺牲的解放军官兵,还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牺牲的人。此处罗列的都是由不同时期中国政府正式授予“革命烈士”称号的人,也就是说他们的牺牲都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正式肯定。图十二:革命中牺牲的烈士不计其数
12.jpg
    牺牲的革命烈士安庆市怀宁县清河乡温桥人。革命工作期间,在历次战斗中,想必他也是一位与之前介绍的众多烈士一样,有着不同寻常的革命往事,最后壮烈牺牲。牺牲以后,当地政府为其母亲立碑保护,为现在卒子介绍的烈士母亲墓。图十三:革命烈士与其母亲墓碑上的刻字
13.jpg
    这位母亲,烈士母亲墓,不是一个、而是一群,为实现心中理想,去努力奋斗,用毕生的努力去奋斗。让人动容,那些伤心欲绝的背后,是对逝去英雄无尽的思念,更是我们今天需要改革的地方。图十四:革命烈士母亲墓
14.jpg
(本篇完)
2018-02-02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30

听众

5732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8-2-5 09:36:29 | 显示全部楼层
胜利陈氏宗祠旧址——卒子走遍安庆
胜利陈氏宗祠旧址
——安庆祠堂系列
第1444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原安徽省安庆市枞阳县枞阳镇胜利社居委的陈氏宗祠旧址。图一:陈氏宗祠旧址局部

01.jpg
    胜利社区成立于1979年4月,座落在枞阳县城的西南面,是老城区。所辖区域至前进街以北,康衢巷以西,区域面积一平方公里。陈氏宗祠旧址就坐落在胜利社居委正大街中段。图二:陈氏宗祠旧址保护牌
02.jpg
    陈氏宗祠旧址位于于枞阳镇正大街中段。陈氏祠堂系清朝建筑,前后三进,占地面积531.2平方米,建筑面积494.5平方米。图三:陈氏宗祠
03.jpg
    第一进因街道拓宽时拆除,现已不存,现在大家看到的门楼建筑为整个建筑的中进。中后进房屋于1978年按原貌修复。总体系砖木结构,拱梁立柱穿斗,墙壁齐檐封火,屋面覆盖古瓦,翘檐飞角。图四:陈氏宗祠旧址二进门楼
04.jpg
    门楼呈八字形,门框为方柱石,门上方刻双狮抢球。进门两边是板壁厢房,两进之间,有长方形天井。中进宽阔,厅堂竖立八根主柱,石趸高垫。图五:陈氏宗祠
05.jpg
    上梁雕刻人物、花卉、龙虎等;天花板饰有彩色花纹。转过石墙屏风为第三进,方形天井,两厕为东西厢房,明窗画栋。三进相连,外连内分,布局匀称,具有明清时代的建筑艺术风格。图六:陈氏宗祠旧址保护牌
06.jpg
    这幢耸立着一座粉墙青瓦、古色古香的门庭。推开大红而厚重的木门,踏上苍苔斑驳的石阶,走到一个高大而庄重的厅堂,这就是陈氏宗祠旧址。图七:陈氏宗祠旧址
07.jpg
    这里有过一段不平凡的事迹,便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中线指挥部曾设立在这里。战士渡江,农民后援,击溃防线的重机枪,送大军过江的木船……一个个消逝的名字,一张张朴素的脸,一件件伤痕累累的文物,却承载着历史,是渡江战役的见证者。图八:陈氏宗祠门前常常聚集着百姓
08.jpg
  该旧址系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中线指挥部,1961年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4月,被安庆市委宣传部、市教委公布为安庆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9年又被辟为安庆市全民国防教育基地,2005年被团省委列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图九:陈氏宗祠石门墩雕刻
09.jpg
  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开始,东起无为,南至安庆以东的鸭儿沟汇集了第三野战军和第二野战军共四个军的兵力,中线渡江指挥部即设在陈氏宗祠内。时枞阳上下的长江北岸集结部队、船工、运输队有二十万人,枞阳境内起渡点有枞阳镇、扫帚沟、汤家沟、桂家坝四处。4月21日下午5时正,中国人民解放军奉令发起进攻,千帆竞发,6时许,中线渡江的战士胜利越过长江天险,抵达南岸。图十:陈氏宗祠大门
10.jpg
    原安庆市枞阳县正大街陈氏家族有数百年历史,该祠原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陈氏祠堂是一处可以驻足观赏的地方。图十一:陈氏宗祠旧址局部
11.jpg
(本篇完)
2018-02-05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30

听众

5732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8-2-6 08:32:38 | 显示全部楼层
钱牌楼倒爬狮街69号店铺——卒子走遍安庆
钱牌楼倒爬狮街69号店铺
——安庆商业系列
第1445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迎江区人民路街道办事处钱牌楼社居委的爬狮街69号传统店铺。图一:清朝至民国期间倒爬狮街曾经繁荣一时

01.jpg
    倒扒狮街,从街名形成到现在已有四百余年历史,是安庆市目前保存历史遗存最多和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历史街区。图二:清朝至民国期间安庆街头小商小贩
02.jpg
    老街从清朝到民国时期,就已形成以老字号为龙头的繁华商业区,当时有“安徽第一商业街”的美誉。今天卒子介绍的是69号传统店铺。图三:清朝至民国期间安庆曾是安徽省会
03.jpg
    民国年间省商会在此举办全省国货展销会,来振兴民族工业,与洋货抗衡。其中,倒扒狮街现在已是商业步行街,虽然一楼是店面,但二楼的徽派建筑依稀可见。图四:钱牌楼倒爬狮街69号店铺
04.jpg
    老街保留着青石扳路面。是一条繁华的商业步行街,出售衣服、鞋帽、箱包的店铺林立,可谓是寸土寸金。今天卒子介绍的是69号传统店铺,位于倒爬狮南侧的黄门坊。图五:清朝至民国期间,安庆各类制造业商、制造业发达
05.jpg
    倒扒狮街因立于街西口的倒扒狮牌坊而得名,倒扒狮古街位于安庆市老城区内。与钱牌楼一样,都经过了现代人的修补,不完全是原物了。图六:钱牌楼倒爬狮街69号店铺被列为政府保护的历史建筑
06.jpg
    清朝至民国时期,这里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步行街,店铺林立。该街是研究安庆地方史和明清建筑艺术的重要地方。今天卒子介绍的是69号传统店铺,坐南朝北,前后现仅存一进,面开三间,是明清时期传统店铺。图七:钱牌楼倒爬狮街商号
07.jpg
    老街长约二百余米,宽约三余米。两边商铺林立,热闹非凡。其街区整体建筑较好的保持了明清风格,是一条保留安庆古城传统风貌的商业街。图八:钱牌楼倒爬狮街69号店铺曾在八十年代开设老城商店
08.jpg
    今天卒子介绍的是69号传统店铺,为皖派穿枋式,二层砖木结构、青砖小瓦、支柱斜撑,两侧流线型。图九:清朝至民国期间安庆百姓写照
09.jpg
    清朝康熙年间以来,安庆渐渐成为安徽商业最为发达的地区。“倒扒狮街”主要是经营商业、小商品等产品的地方;也有卖小吃和杂货之地。图十:清末、民国时期安庆百姓
10.jpg
    这条街下连接着国货街和附近的几条商业街,经营布匹、缝纫等的商号;一个古牌坊的记载就是最好的历史见证。图十一:安庆作为安徽省会曾经商业发达
11.jpg
    老街位于安庆市中心地段,经过了数百年的商贾集市,数百年的文化历史积淀,这里曾是万商云集、车水马龙的商业旺区。图十二:钱牌楼倒爬狮街69号店铺一侧
12.jpg
    数以百计的商铺密布其间,各色各样的建筑毗肩林立,日客流量达万人以上。长期以来,“倒爬狮街”已成为安庆商贸业的一面旗帜,反映和引导着安庆的消费潮流和时尚。图十三:民国期间的安庆百姓
13.jpg
(本篇完)
2018-02-06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30

听众

5732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8-2-7 18:18:01 | 显示全部楼层
青龙民国殷家大屋——卒子走遍安庆
青龙民国殷家大屋
——安庆老宅系列
第1446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迎江区新洲乡青龙村的殷家大屋。图一:远看青龙民国殷家大屋

01.jpg
    青龙民国殷家大屋位于安庆市迎江区新洲乡内,位于安徽省安庆市迎江区东南部长江冲积洲上,四面环江。新洲乡位于安庆市迎江区东南部长江冲积洲上,四面环江。图二:民国期间新洲岛上的居民
02.jpg
    新洲乡西北距安庆市三十里,东南距池州市五十里,西南与东至大渡口镇隔江相望,地理环境较为独特。图三:民国殷家大屋内部
03.jpg
    新洲乡总面积五十平方公里,由永乐圩、东三滩圩、新生洲、大沙包及所属长江水域组成。其中内圩面积16.4平方公里,外滩面积21.46平方公里,长江水域面积12.24平方公里。图四:青龙民国殷家大屋屋檐璧画局部
04.jpg
    新洲出水于清朝道光年间,四面滨江,潮落即洲,潮涨即江,名曰江心洲。在清朝咸丰年间,地势逐渐增高,至同治年未和光绪年间开始有附近洲民开垦种植。图五:青龙民国殷家大屋内部
05.jpg
    清朝宣统初年至民国三年(1914年)由桐城(现属于枞阳县)望族连城张后裔子孙张瀛洲、张瀛海兄弟二人带领乡民十年如一日筹资筑成。图六:青龙民国殷家大屋屋檐璧画局部
06.jpg
    张瀛洲在圩堤成功之时欣然命名为永乐圩,寓意永保平安、百姓安乐。新洲乡均为外来移民,其祖先大部分由桐城、潜山、怀宁、枞阳迁入,深受桐怀文化影响,民风纯朴。图七:民国期间,新洲非常贫困
07.jpg
    青龙村位于新洲乡北部,是乡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是乡三横三纵路网的交汇中心,是安徽省“千村百镇”示范村之一。 也是整个新洲乡的核心地带。图八:青龙民国殷家大屋大门局部
08.jpg
    殷家大屋是一幢建于民国期间的古民居建筑,保存较为完好。建筑都具有典型的徽派建筑风格。至今已有近百年历史,在当地,人们对老屋感情极深。图九:青龙民国殷家大屋屋檐璧画局部
09.jpg
  新洲乡是长江里的一个小孤岛,土肥林密、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殷家大屋古民居建筑在新洲是二幢保护单位。也是新洲岛上最早的建筑之一。图十:青龙民国殷家大屋局部
10.jpg
    殷家大屋坐南朝北,门前是一条东西向的稻田,建筑是典型的“黑六间”建筑风格;门前有一个较大院子,是民国期间至现在,大概五、六代人了。图十一:青龙民国殷家大屋屋檐璧画局部
11.jpg
     从总体结构看,这片房子呈长方形,占地面积有三百多平方米。为一进建筑,面阔五间,上下二层共计十多间,内有天井,屋内还有小拱门相通,真是家家相连,户户相通,晴不戴帽,雨不打伞。图十二:青龙民国殷家大屋内廊与四周
12.jpg
     殷家大屋大门前有一块刻着花纹的麻石门槛,最为特别的是屋檐处画有民国期间的璧画,目前在安庆存量较少。璧画的内容多样,有西厢记戏曲里的人物像,也有八仙过海等内容。图十三:民国期间百姓生活
13.jpg
    大门上有两个挂灯短木柱。与其他房子不同的是,这处屋子房檐除了璧画,还有少量的彩绘,是非常难得一见的珍贵实物。走进大门,两边各两间耳房,这是中厅,两边各两间屋,屋内有天井中有地漏,生活废水从这里流入地面下的阴沟。图十四:青龙民国殷家大屋   
14.jpg
     殷家大屋是一幢保存较为完好的建筑,是安庆一处人文历史的综合艺术。殷家的后人很多都做起了楼房,但是这片传承着中国风水人文、雕刻美术、道德历史等传统文化的殷家大宅依然放射着它不朽的光芒。图十五:青龙民国殷家大屋墙璧局部
15.jpg
(本篇完)
2018-02-07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30

听众

5732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8-2-8 10:01:56 | 显示全部楼层
汤畈清朝永兴古桥——卒子走遍安庆
汤畈清朝永兴古桥
——安庆古桥系列
第1447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寺前镇乔木寨村的汤畈一座清朝古桥,经查询众多资料才知道这座桥名为永兴桥。图一:汤畈风景

101.jpg
    汤畈不是一个村,但过去这里曾经繁荣一时。它位于寺前镇与汤泉乡交界的山区,乔木寨翻山过去就是汤泉乡,山下有著名的佛图寺村,这里有一条王畈河从山间流下、明朝与清朝的时候逃难的人口跑到这里,那时人口相对集中。图二:汤畈与安庆众多山区古村落一样渐渐消失
102.jpg
  汤畈,是山区里的一个以汤姓为主要姓氏的人口集聚区,清朝时候这里人口达到高峰,永兴桥就建在汤畈的河道间、再上山就是汤家寨,这里山寨众多,相互响应已经成为景点,汤家寨最高山峰“鸡笼尖”海拔716.1米,在这里附近是最高山峰。图三:远望这座经历近二百年的古石板桥
103.jpg
  汤姓在安庆人口众多,据说汤姓是明朝迁居于此,古人认为汤畈是凤形地,平面依山势呈台阶式,原有清朝年间古建筑和民国建筑多栋,因为山区公路未通,八九十年代山区人口陆续迁到山下,所以现在古建筑已经基本倒塌。图四:现在这座古桥已经散失了桥的功能
104.jpg
    有古村落,就有古建筑,也有像今天卒子介绍的古桥。所以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这座保留完整的清朝古石板桥。汤畈现在人口不多,但民风淳朴,崇文尚武,清朝以后,出过庠生二名,出朝入仕一人,任把总等职。图五:从桥上看溪河河道
105.jpg
    汤畈四面临山,整个地形成扇形。田野视线开阔,环境优美。今天卒子介绍的永兴古桥,是一座不知始建于清朝何时的古石桥,从建筑和桥基石垒及石板开凿的风格看,初步判断这是一座清朝中期的石板桥。图六:溪水河道
106.jpg
    这座石板桥整体为一块重达约五吨的青石板架设而成,河道两侧由碎石拼接桥基和河道,整个石板桥凹陷且光滑。石板面诉说着它的辉煌与沧桑,它有个看似很安庆的名字:永兴桥。卒子之前介绍过永镇桥、永安桥、永宁桥、永定桥等等,说明它极具安庆地方特色。永兴,大概是希望永远兴旺吧。图七:近看永兴古桥
107.jpg
    这座年代久远的石桥的桥基全部使用河道里的碎石垒建而成,未用水泥等任何粘合剂。虽未使用任何粘合剂,看似疏松,却非常坚固。如此长度、如此重量的石桥,桥基全部使用“干砌”法,在省内现存的石桥中亦属罕见。古时从这里通往汤泉乡的土道上,每天往来有很多人。可能是为解决过河难,由那时的百姓自发修建石桥。由当时精壮劳力义务投工,附近取石,将石头雕琢成桥形运来,到现在石桥已经度过近二百多年的岁月。图八:永兴桥边新建了一座现在水泥拱桥
108.jpg
  几年前,卒子来到这座清朝永兴石板桥前,只见这座古石桥南北向横卧在溪流上,这块青石板厚约三十公分,稳稳地跨在由条石砌成的桥墩上,桥下溪水潺潺。石板见不到石刻,但从建筑风格和开凿凿眼看,应该是清朝中朝建设的。石桥自投入使用以来,经受了上百次山头洪水冲击,但每次洪峰过后,石桥依然坚挺。图九:永兴石板桥
109.jpg
  桥面虽然没有石刻文字,但这块巨大的石板是清朝所凿建。而这座桥究竟始建于何时、重修前是木桥还是石桥,无人知晓。这座石桥反过来,却又证明这里曾经的繁荣。图十:永兴桥局部
110.jpg
  卒子目测这座石桥,单条石板长约五米,宽一米五,最厚处四十公分,平均厚度为三十公分。推算这条石板重约五吨。这样重的石板在古代是如何铺设的,这成了一个不解的谜!桥下河水清清,桥上青藤缠绕,河边古木苍翠,石拱倒影水中,令人流连忘返。图十一:永兴石板桥桥面
111.jpg
(本篇完)
2018-02-08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30

听众

5732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8-2-9 13:51:22 | 显示全部楼层
百花亭清军营垒遗址与三级古槐树——卒子走遍安庆
百花亭清军营垒遗址与三级古槐树
——安庆军事旧址遗址与古树系列
第1448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迎江区宜城路道路办事处百花亭社区的清军营垒与有着150多年的古槐树。图一:站在清军营垒上可以看到百年古槐树

01.jpg
    安庆是历史名城,安徽曾经最繁华的重镇之一。清朝咸丰年间,太平军攻势凌厉,安庆是天京的西大门,太平军高级将领石达开、陈玉诚、罗大纲等人曾经攻打并驻守安庆。在这个城池只有巴掌大的地方,二军各有著名的营垒数座。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百花亭清军营垒,在菱湖路二中加油站背后看,是一处高出地面约十多米的土堆。图二:清军构建的营垒
02.jpg
     据了解,这个土堆就是清军营垒。太平军与清军在安庆交战时,为固守这一战略地,清军在安庆各地建起数个大小不等的军事要塞,位于二中一侧,二中加油站背后的清军营垒,其营垒最坚。这一处营垒位于安庆师范学院斜对面,二中一侧,二中加油站背后,面积约一万平方米,外围构筑两道宽约十米、深五米的防御沟,两沟之间加筑宽七、八米的土墙。图三:清军营垒处的百年古树局部
03.jpg
    清朝咸丰年间,太平军分三路进攻安庆城,由于寡不敌众,清军多处营垒被陷,安庆城即失,清军退走。一百多年过去了,如今百花亭清军营垒遗址保存基本完好,成为现在人们了解太平天国军事历史的见证。清军营垒西边开辟两条宽约五米不等的走道出入,并于东,南、北三面各筑炮台多座,其中炮台面对的分别是现在皖源大酒店、安庆师范学院、弘信花园小区等位置,设施严密。图四:清军与百年古树
04.jpg
    历史上著名的“太平天国安庆保卫战”是安庆历史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安庆古城区,我们却很难看到一处太平天国期间,安庆保卫战中清中与太平军的历史古迹。无独有偶,在菱湖风景区北部,安庆文化广场东侧有一处与周围地势完全不同,凸出湖岸、非常险峻的山冈。山冈上绿树成荫,这里不但是旅游胜地,也是一处重要的历史遗迹地,这里是太平军在占领安庆期间在安庆城内修建的菱湖杨家嘴营垒遗址。图五:清军营垒处的百年古树
05.jpg
    与菱湖风景名胜区北部这一凸出湖岸、地理险峻的山冈正是太平天国安庆保卫战重要历史古迹“太平军杨家嘴营垒”相同,今天卒子介绍的百花亭清军遗址就是那个时期的建筑。安庆市文物部门曾经在此地有过勘察和认定,结果不明。今天卒子介绍的位于菱湖南岸,高出地面约十多米,总面积约一万平方米的也是那个时期的重要营垒之一。图六:清军营垒处
06.jpg
    据了解,百花亭清军营垒与杨家嘴营垒遗迹,以菱湖为界,正好是一南一北二个军事营垒。卒子查询相关的历史资料,没有得到答案,故今天本文没有学术性,只是卒子对该营垒遗迹展开的一次个人的调查,发现百花亭清军营垒四周都有战壕的遗迹,卒子曾猜想,二中加油站当年在建设的时候,是不是当时就是在战壕遗址处修建的?图七:百年古树
07.jpg
    菱湖风景名胜区位于安庆城区中心,总面积约四个多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约二个多平方公里,陆地面积二个多平方公里。如果卒子猜测不错的话,北面的杨家嘴军事遗址与南面的百花亭军事遗址正好是一南一北,控制整个菱湖的军事要塞。图八:百年古树直径约七十公分
08.jpg
   从菱湖路二中加油站,很清晰的看到清军营垒遗址高岗高出地面约十多米。过去菱湖一带,并非今天我们走在菱湖路笔直的大道,而是河道纵横交错、植被丰富,环境隐蔽幽静,在这片区域垒土设岗,可以有效控制菱湖南面一带。图九:百年古树
09.jpg
   清朝咸丰年间,太平军“长毛”造反时,安庆城内百姓大部被杀或搬迁他地;太平军攻克安庆城时,百花亭营垒为围城作战的指挥部,与安庆城内和城外数座营垒一样,现遗址已经经过棚户区改造居民已经搬迁出去,现在遗址亟待专家们进行认定。图十:百年古树局部
10.jpg
   安庆菱湖地处安庆城特殊地理位置,这片区域过去水流曲折,无舟不通,竹林茂盛,野草丛生之地,历史上是兵家驻守和争夺之地。太平军在保卫安庆的战斗中,仅在安庆菱湖诸地均有多处营垒,并在攻守的拉锯战中与清军发生过激烈战事。图十一:百年古树
11.jpg
   位于百花亭清军营垒坡下的有一棵槐树,槐树的铭牌上已经完全锈蚀,看不清楚。槐树又名国槐,树型高大,其羽状复叶和刺槐相似。花为淡黄色,可烹调食用,也可作中药或染料。荚果俗称“槐米”,是一种中药。花期在夏末,和其他树种花期不同,是一种重要的蜜源植物。图十二:百年古树的保护牌
12.jpg
    这棵槐树高大,根茎处多有刀迹伤痕,百年过去,古树仍然枝叶茂盛。目前这棵古树生存在几处高墙的夹缝之间,生存状态并不乐观。图十三:百年古树
13.jpg
(本篇完)
2018-02-09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30

听众

5732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8-2-11 12:32:12 | 显示全部楼层
眉山马家背小岭——卒子走遍安庆
眉山马家背小岭
——安庆风景系列
第1449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大桥办事处眉山村的大龙山腹地的一座小山岭,马家背山岭。图一:眉山马家背山岭

01.jpg
    卒子在过去的游记中,记载着数以百次的大龙山风景。今天,卒子再次介绍安庆市大龙山一个风景点,大龙山、天柱山和大别山各类巨石亿万年来形成的风景点最为璀璨。图二:眉山马家背山岭
02.jpg
    大龙山眉山腹地小岭,深藏在大龙山腹地,在外围很难看到。在大龙山的眉山村,有着很多座像今天介绍的这种小岭,巨大的花岗岩垒加在一起,风景独特。图三:眉山马家背巨石
03.jpg
    眉山村位于安庆市以北,大龙山东南鹿,全村总占地面积七个多平方公里。马家背山岭位于大龙山腹地西南,有一座形状和骏马背上坐鞍相似的山岭,这就是今天介绍的马家背山岭。图四:眉山马家背山岭
04.jpg
    相传,古时候,有一个神仙,肩挑两只大箩筐,骑了一匹高头大马,腾云驾雾,从那遥远的地方向安仁飞来。当他经过大龙山时,不知何故,骏马仰天长啸,惊吓得猛失一蹄,跌了一跤,卧倒在地。从马背上掉落下来,立时变成了一座大山岭,它就是现在的马家背山岭。神仙肩上的篇担一歪,两个大箩筐掉了个并排,立时变成了另外两座小山岭,它们便是如今大龙山大龙岭和将军岭一线。那位神仙一气之下,索性将肩上的篇担也往后轻轻一抛,变成了那条一头白龙溪、一头变成了黄龙溪。图五:眉山马家背山岭传说
05.jpg
    很多驴友都喜欢大龙山,是因为游玩大龙山,在山水间,感受一种释放的收获。大龙山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北郊,以森林、山岳、奇峰、异石等自然景观为主,人文景观为最,是一个融旅游、娱乐为一体的郊野型国家森林公园。图六:眉山马家背山岭巨石
06.jpg
    大龙山地处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最高峰海拔693.4米,总面积为四十平方公里。分为灵山石树、日照峰、龙山第一刹、石塘湖、鲍冲湖、洪桂山、龙湫池七个景点。图七:眉山马家背山岭巨石
07.jpg
    大龙山眉山腹地小岭,有独特的小气候,大龙山地质形成为亿万年前,山上的巨石群面积约数平方公里,漫山野林立的怪石,呈现深浅不同的深褐色。图八:眉山马家背山岭巨石
08.jpg
    大龙山眉山有些似一石独立成峰,但更多的是从何而来,如何垒成至今还是一道难解之谜,当地牧民把它尊为神山,因为他们相信只有神的力量才能完成如此宏伟的巨作。图九:眉山马家背山岭
09.jpg
    大龙山眉山小岭大龙山竹木葱茏、巨石林立。沿山腰而上、气势迭宕、白雾缭绕。高悬石壁,笔力猷劲;连理古银杏,郁郁葱葱,直插云天。马家背山岭,卒子猜想,多年前这里曾是以马家的山岭,故称为马家背山岭;或,此处山岭形似马的脊背,故称马家背山岭。图十:眉山马家背山岭
10.jpg
(本篇完)
2018-02-11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30

听众

5732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8-2-22 10:14:45 | 显示全部楼层
溪安乾隆高汝兼墓——卒子走遍安庆
溪安乾隆高汝兼墓
——安庆古墓系列
第1450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杨桥镇溪安村的一座乾隆年间的古墓。图一:溪安

01.jpg
    卒子在溪安村的高山之间,发现一座乾隆年间的高公墓。从古墓碑上推断,该墓立碑时间为乾隆六十年(1795年)。这座清朝中期的古墓碑长约六十公分,宽约四十公分,为大龙山本地的青石材质。图二:十二世乾隆六十年
02.jpg
    据溪安年纪大点的村民介绍,以前水库未蓄水之前,高山之间有人家居住,卒子猜想这应该是一座高氏的祖坟,从碑文上看,墓主人叫高汝兼,卒于1792年,篡坟三年后于1795年下葬。图三:高汝兼墓
03.jpg
    碑墓上清晰地写着“十二世考高汝兼妣母吴氏墓”字样。膝下儿孙满堂。此墓现位于一座荒山上,深埋在地底。图四:小水库
04.jpg
    杨桥镇溪安村,向大龙山三县尖的一条山脉间,有一处山岭叫龟岭梁,神似一只巨龟,龟岭嘴形似龟头,高氏迁入此地已经十二世,按二十年一世计算,约二百四十年。二百多年前,高氏先祖于清朝乾隆年间在此夫妻合葬。图五:古墓周边环境
05.jpg
    卒子见到这座古墓已经残破不堪,但墓碑字迹依然清晰可辨。碑文显示,墓主人出生于清朝康熙年间,姓高。其妻姓吴,从碑文内容可对当地丧葬习俗的变迁进行考证,具有一定的民俗研究价值。图六:这座小屋相信很多驴友都不陌生
06.jpg
    据周围群众介绍,这座墓无人祭拜,缺乏管护,墓碑已经倾斜。这座清朝乾隆年间的古墓葬,这是迄今为止大龙山靠溪安一侧山间范围内发现的年代最久远的古墓。图七:乾隆六十年
07.jpg
   高氏不知何时迁入安庆地区,清朝乾隆年间已传十二世。高姓最早出现在上古黄帝时期,中国最早系统记载姓氏来源的典籍《世本》载“黄帝臣高元作官室。”图八:子高宗酉
08.jpg
    《竹书纪年》说黄帝“居有熊”。有熊,巳口今郑州新郑。春秋时期,齐太公吕尚(姜子牙)的六世孙齐文公吕赤有个儿后代即以先人封邑为姓,姓高。图九:乾隆年间古墓
09.jpg
    高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源流众多,在《百家姓》中排第153位,人口约一千四百七十六万九千余,高氏主流发源于今河南省境内,但在春秋以后,却以齐鲁之地分布居多。图十:溪安古墓
10.jpg
(本篇完)
2018-02-22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30

听众

5732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8-2-23 11:10:40 | 显示全部楼层
旌表刘氏节孝坊——卒子走遍安庆
旌表刘氏节孝坊
——安庆古坊系列
第1451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的一座清朝晚期的古牌坊。图一:刘氏节孝坊

01.jpg
    今天卒子介绍的这座牌坊,可不是一座普通的牌坊,它既是一个家族的荣辱见证,又是安庆地区的家族势力的庞大。这座牌坊是清朝晚期由当时皇帝恩准建设而立的牌坊。这座旌表牌坊原立在岳西县莲云乡境内,后迁到岳西某地,牌坊小巧而精美,二柱二层,为青石质地。图二:圣旨
02.jpg
    该牌坊是旌表刘章錂发妻储氏和刘古泳未婚妻张氏的节孝坊。旌表二位女性的忠贞。清朝皇帝对儒士之妻的贞节所赐的节孝牌坊。明清科举制度,凡应考生员(秀才)之试者,不论年龄大小,皆称童生,别称文童或儒童。图三:刘氏节孝坊上由孙毓秀提名
03.jpg
    现在,虽然无法查询到刘章錂曾经任何职,但皇帝能够旌表儒士刘章錂之发妻储氏节孝坊、旌表故儒童刘古泳之妻张氏节孝坊,显然安庆地区的刘氏在清朝势力非常的庞大。图四:刘氏节孝坊上由刘坤一为首提名
04.jpg
    在封建社会,“旌表”制度实际上是为全社会树立一种道德的典范。凡是符合封建礼教所提倡“忠、孝、节、义”的行为,都在旌表之列。应该说,只要按照道德规范行事,旌表制度甚至能够使地位低微到“不知何许人也”者,列于传记,载入史册。图五:刘氏节孝坊上由满族重臣裕禄提名
05.jpg
    这座建于清朝光绪三十年(1904年)的“刘氏节孝坊”位于在安庆市岳西县某地,这座为旌表女性贞节而立的清朝节孝牌坊,旌表储氏和张氏两位女性的忠贞和节孝。这座牌坊建筑精美,保存十分完好。图六:刘氏节孝坊上由卢士杰提名
06.jpg
    牌坊,是一种形状似门的古代标志性高大建筑,通常是由封建帝王为表彰臣子功绩所建。贞节牌坊是特指为了表彰女性对自己的已逝丈夫坚贞不渝,一生恪守贞节而建立的牌坊,只能授予那些放弃再婚的女性。图七:刘氏节孝坊上由当时安庆府潜山县知县陈慎容申请
07.jpg
    “刘氏节孝坊”建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坐北面南,为二位二层青石坊,这座石坊通高二米,宽二米,庑殿顶,檐下两斗拱,中门宽一米,边门宽四十公分。牌坊正面中间原嵌“圣旨”石匾,匾正面顶枋上雕刻双鱼和铜钱图案,枋下栏板上刻书“名垂千古”四个大字。图八:刘氏节孝坊上由当时补道御史安庆府正堂沈镕堰申请
08.jpg
    左侧刻有“节凛冰霜河山生气”、右侧刻有“志坚金石日月同辉”,落款为“大清光绪三十年仲秋建”,其下刻“旌表节孝故儒士刘章錂发妻储氏”、“旌表贞女故儒童刘古泳未婚妻张氏”。图九:为刘氏节孝坊提名与申请的众多官员
09.jpg
    牌坊背面栏板上刻坊表,张锡宏撰文,张培枝书丹,叙述节妇一生事迹。刘氏节孝坊,雕刻图案多幅,又有太极、古钱币等图案。该座牌坊现仍矗立在新修公路边。图十:刘氏节孝坊局部
10.jpg
    圣旨牌坊上层两块由时任两江总督的刘坤一、军机大臣孙毓秀、满族大臣喜搭腊·裕禄、安徽布政使卢士杰等朝廷重臣联名向光绪皇帝凑请刘氏两位女性。图十一:刘氏节孝坊新修建的介绍碑
11.jpg
    圣旨牌坊上层另一块石额刻有补道特使安庆府正堂沈镕堰、潜山县知县陈慎容、潜山教训杨宝珍、潜山训导吴骏等人向清廷重臣凑请,得到清廷多位重臣同情。图十二:刘氏节孝坊新修建的介绍碑
12.jpg
    枋下栏板刻有百余字的建坊序及坊表,详细描叙述了节妇储氏和张氏一生的事迹。重修建的这座节孝坊后有刘氏家族据考而来的记载:“储氏,为刘氏十四世祖妣,生于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于道光十四年(1834年)病逝,享年九十二岁。储氏年轻夫卒,夫刘章錂病不起,嘱储氏以养老抚孤。氏尊遗嘱,苦节四十余载殁,光绪间旌表。”图十三:刘氏节孝坊建坊最初的石球
13.jpg
    “张氏,为刘氏十六世祖妣,生于道光元年(1821年),病故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享年二十九岁。张氏年轻守寡,娴姆训、习内则。在她生前,许下愿望,愿同故去未婚的丈夫刘古泳同穴而居。”图十四:刘氏宗亲祭扫节孝坊
14.jpg
    刘氏宗亲讲述,村里这座牌坊是他们家族地位的象征。“刘氏节孝坊”是他的曾祖受清朝朝廷恩准建造的,储氏本是当年赫赫有名的名门闺秀,张氏也是千金小姐。建坊序及坊表都是当时安庆府与潜山县各层领导衢撰写的,并得到当时清廷重臣联名向光绪皇帝凑请,得到光绪皇帝的恩准。图十五:刘氏节孝坊坊文
15.jpg
    这种标志着女性至高荣誉的牌坊,不是每一个普通守节女性都可以拥有的,这与家族的社会背景、道德水准、文化修养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这座石坊结构严谨,造型古朴,设计完美,图案雕刻生动细腻,形象传神。它的存在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对研究封建帝制时代的历史文化与艺术文化,提供了确凿的实物依据。图十六:刘氏节孝坊
16.jpg
(本篇完)
2018-02-23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30

听众

5732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8-2-24 14:48:26 | 显示全部楼层
百华三圣庵——卒子走遍安庆
百华三圣庵
——安庆寺庙道观系列
第1452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大龙山镇的百华村一座古寺庙,三圣庵。图一:雨雾中的大龙山

1.jpg
    大龙山镇,为安庆北面出关第一镇,地处安庆北郊。据有关大龙山的文字记载,最早出自成书于明朝景泰七年(1456年)的《寰宇通志》,其基为明朝永乐十六年(1418年)开始修纂的《天下郡县志》。其中有关大龙山的文字为:“在府城东北二十里,西接小龙山及芦塘,诸山绵亘五十余里,上有池,为蛟龙所处。山之脊见露于驿道者,名脊见岭。”到了民国时期,大龙山镇境北为沿山乡、冷水乡、丁家乡,境南为总铺乡、十里乡。五十年代为怀宁县总铺乡,1992年更名大龙山镇,2005年划归安庆市。大龙山(西)为大龙山镇自然与文化的核心支柱。图二:三圣庵一角
2.jpg
    在大龙山有一处名为龙湫池风景区,现在宜秀区正在精心打造该处风景区。龙湫池原为“龙湫”盛名于明朝,传说为天井顺济龙王潜居之地,明朝洪武初朱元璋敕封“龙湫”石刻现存两副,一副竖式立于龙湫旁石壁上,一副横式书“龙湫”二字,无题、无款,有传说是大书法家邓石如所书,现“龙湫”石刻藏于安庆市博物馆。图三:远望三圣庵
3.jpg
    三圣庵建于龙山寺不足三里地的山腰间。以远见“龙湫”池为依托而建的庵堂,传承数百余年,鼎盛于清朝中晚期至民国时期。相传,元朝末期,朱元璋大军被陈友谅义军追赶,躲到大龙山崇山峻岭间的一个小庙,陈友谅一望小庙,只见小庙门上蜘蛛网满布,庙前蜂儿飞旋,怎么看也没有人进庙的迹象,就率士兵匆匆离去。朱元璋躲过这劫,朝天一拜许诺道:“他年得势,定将重修庙宇,酬谢老龙”。朱元璋登基建立明朝后,拨出专项银两,地方官员与百姓在他许诺的地方兴建了气势恢宏的龙王庙,并被敕封为“护国都督老龙王”。图四:三圣庵庙基
4.jpg
    三圣庵就建于该寺不足三里地的山腰间。相传,远古时期女娲补天时掉下了三块渣粒,落于大龙山龙首处,形成了今天的三叠石,因此此石与众不同,总是光彩照人,据说它发出的光可直达南天门,并顶住女娲补天时的那个洞口,从此人间就有“上举天下住地”的说法。图五:从三圣庵山间小道能到大龙山顶
5.jpg
    大龙山百华三圣庵地处大龙山北部风景最为独特的山间,这座庙宇始建于清朝中晚期,为供奉西方三圣的尼姑庵,故名三圣庵。原寺庙为一进小庙,供奉着释迦牟尼、阿弥陀佛和药师佛这三佛祖;八十年代重修时又新供奉的西方三圣阿弥陀佛、大势至菩萨和观世音菩萨。图六:大龙山一角
6.jpg
(本篇完)
2018-02-24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30

听众

5732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8-2-26 15:35:39 | 显示全部楼层
安徽省第一甲科学校旧址与城防工事砖墙——卒子走遍安庆
安徽省第一甲科学校旧址与城防工事砖墙
——安庆近代革命系列
第1453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迎江区孝肃路街道办事处双井社区的安徽省第一甲科学校旧址与一面复修的城防工事砖墙。图一:民国时期太原市城防工事图

01.jpg
    卒子今天介绍的是曾发生在安庆近代历史上的真实事件。安庆,民国期间作为安徽省府,一度被重兵把守。安庆的营建,军事工业的创办、商业的复兴,足以给这座传统的军事重镇注入新的能量,安庆原本可以完成史无前例的城市转型。然而,今天当我们再次看到一面复修之后的民国二十四的城防工事砖墙时,不由感到万分激动。图二:城砖是由安庆城防工事委员会监造
02.jpg
  据《太原市城防工事图》了解,民国末,第一兵团司令部印制的城防工事图。按这张图,太原战役打得可并不顺畅。回头来说这张图。全图高六十公分,宽八十余公分,黑红两色套印。图上有“说明”、“补充说明”,以及详细的“图例”,图上为太原城区,在城区内外所有战术要点上都有极其详尽的标记,说明敌防御工事的数据、坚固程度、火器配置。当年,太原作为山西省会有此图,安庆作为安徽省会同样也有城防工事图。图三:城防想像图
03.jpg
  几块古城砖勾勒出历史文化名城的轮廓。卒子看到复修的城防工事砖墙,上面有成片烧有“安庆城防工事委员会”、“民国二十四年制”字样的古城砖。安庆建城后数百年来,历经战乱,屡毁屡修。元朝至正十六年(1356年),余阙驻守安庆,为防止朱元璋的进攻,将城墙增高到两丈六尺,在城的东、北、西三面挖了护城壕,引江水环绕。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知府陈镳又大修了一次。明崇祯九年张献忠三破安庆,史可法来宜解围后,怀宁县知县黄配玄将城池大修一番。到清顺治二年(1645年),左梦庚攻破安庆,五座城楼都被焚毁。顺治七年夏天,安庆阴雨连绵,城墙倒塌了一百丈,操抚宜永贵趁机将城墙重建。直至民国二十四年,城池修葺陆续不断。图四:墙砖制造年代为民国二十四年即1935年
04.jpg
   这面复修的城防工事砖墙,使用的就是民国二十四的制的青砖。这些制于八十多年前的筑城垣砖,至今仍然保存完整。在热兵器发明以前,城垣对于主动防御有一定作用。但安庆城还是屡被攻破,从清朝咸丰年间的太平军到近代抗日战争,安庆城都很快被攻破。图五:复修的城防工事墙体
05.jpg
    民国时期,安庆的城防兼具有防御性和攻击性。民国期间,国民党军队在安庆修建城防工事,通过加固的城墙再做顽抗。这期间,安庆成立了城防工事委员会,烧制特制的城防墙砖,经过几年的“修整”,安庆城防工事基本完成。图六:与安庆城防工事砖比对的是南京城墙砖
06.jpg
    在南京,我们看到民国时期,民国政府邀请德国、苏联派遣军事顾问来指导修建的军事建设。这期间,民国也建设了一批国防工事,特别是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如淞沪会战,日本侵略军一路攻占南京,这些国防工事在期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图七:安庆城防工事与一侧的甲种工业学校旧址
07.jpg
    安徽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旧址,又称“省立安庆高工旧址”,坐落在安庆市迎江区宣家花园街18号安庆市第二中学南校区校园内,该建筑坐北朝南,两层砖木结构,青砖扁砌,白泥勾缝,人字架屋顶,典型文艺复兴风格西洋建筑。图八:远远望去的甲种工业学校旧址
08.jpg
    安徽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旧址,目前还不是文物保护单位,所幸已经及时被安庆有关研究机构挂牌并进行保护,但遗憾未列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安庆市区不可移动文物名录》。图九:从另一侧远远望去
09.jpg
    安徽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旧址,又称“省立安庆高工旧址”。安徽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旧址,面开七间,侧深两间;北向壁柱卷拱窗,回形砖饰女儿墙,三层砖线脚,内设走廊,楼梯最西侧,每层各两间教室;南向西式竖向长窗,宽高比为1:2.6,每层各十二扇,大门设在一楼最西侧。图十:学校内部局部
10.jpg
    据了解,民国时期安徽全省创办的职业学校有近百所,其中安庆地区拥有二十九所。早在民国初期,安庆就已有两所职业学校,一是民国初在原高等农业学堂基础上改建的“省立第一甲种农业学校”;二是民国四年在安庆旧府署开办的“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安庆作为当时的安徽省会,其职业教育的发展代表着全省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而在这两所学校中当属“安徽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最具代表性,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借鉴意义。图十一:二层小楼
11.jpg
     据程小苏《安庆旧影》记载:“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吴三桂之变,使河南提督王永誉率官兵三千镇安庆,乃因旧卫基建为府。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以旧府署为藩署,移建于此。清朝咸丰初毁,同治九年(1870年)知府刘传褀重建。大门有谯楼,仪门内为东西科房,大堂东为库房,西为差房,二堂东西各有花厅,三堂东有文昌阁,其西则府经历署。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经历度,知府裕咸该设两等小学堂,迄民国制亦度。民国元年(1912年)设安庆六邑工艺厂”。图十二:已经确定保护建筑的标牌
12.jpg
    民国四年即一九一五年,时任安徽巡按使韩国钧,于旧安庆府署(今安庆市第二中学南校区)创设“安徽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创立伊始,韩国钧派杨召南负责筹备招生工作,方时简、史浩然、程敷模等相继担任校长。学校设四年学制,分讲习科、别科、预科,后只招收预科,一年后分土木工程和应用化学两科。图十三:已经确定保护建筑的标牌
13.jpg
     民国十一年即一九二二年,安徽省教育厅为贯彻“壬戌新学制”,将近三分之一的职业学校改为普通中学或并入其他中学。在此期间的一九二六年“工业学校”停办。次年由于政策调整,学校复办,并更名为“安徽省立第一工业学校”,又名:安徽省立安庆高级工业职业学校,由龚安顺、吴本藩相继担任校长。除原设土木工程、应用化学两科外,又增设电气工程与机械工程两科。图十四:大门与走廊
14.jpg
     民国十八年即一九二九年创立于旧都司衙门的安徽省立女子职业学校与其合并,为工业学校二部,校长毛保恒,一九三六年又与工业学校分开,两校恢复旧制。抗战全面爆发后,安徽省立第一工业学校先后迁址桐城黄甲铺和立煌(今安徽金寨县),在此期间,慈浩然、史德宽先后担任校长。抗战胜利后,一九四六年三月,学校由立煌迁回安庆原址复校,同时省立立煌工业职业学校迁来并入。新合并成立的工业学校设土木、机械、化工三科,校长史化成。图十五:学校旧址简介
15.jpg
    一九四九年四月安庆解放后,“安徽省立第一工业学校”改为“皖北区安庆高级工业职业学校”,设土木、机械两科,并聘请沈子修担任校长。一九五三年暑期安庆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土木科并入上海有关学校,机械科与合肥、芜湖有关学校合并。至此,办学近三十八年历史的“工业学校”遂不复存在。图十六:一层与二层的走廊
16.jpg
    “安徽省立第一工业学校”作为省城安庆办学水平优异的职业学校之一,固然重视所招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从办学伊始就实行自主招生,教育行政机关不干预其招生工作。当时报考“省立第一工业学校”的考生,需初中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历。学生入学,一律凭考试成绩,优取劣汰,成绩合格并被录取的考生,入学后享受公费教育,并发放生活补助。民国时期的安徽职业教育从其诞生以来,已经走过了相当长的一段历程。在这个过程中,职业教育所经历的一系列探索和改革,对于我们当前发展职业教育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然而那个时代早已成为了历史,但那栋民国建筑依旧挺立,仿佛在向人们展示着这座学校曾经的辉煌。图十七:小楼四位图
17.jpg
(本篇完)
2018-02-26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30

听众

5732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8-2-27 10:04:53 | 显示全部楼层
总铺潘氏宗祠——卒子走遍安庆
总铺潘氏宗祠
——安庆宗祠系列
第1454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大龙山镇总铺村的潘氏宗祠。图一:潘氏宗祠建在总铺乡的小山坡上

01.jpg
    潘氏宗祠是一处始建于清朝中期的祠堂建筑,属于潘氏宗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位于原总铺乡,九十年代后总铺乡并入大龙山镇,现为总铺村。为二进宗祠,非常简陋。潘氏宗祠为八十年代修建的水泥建筑,其实仅是二间小屋,中间有一个小天井。比起安庆其他地方的宗祠,潘氏宗祠显得很简陋。该祠堂修建在一片田园之间,由于长时间无人祭祀,宗祠“铁将军”把门。图二:潘氏先祖像
02.jpg
    宗祠是凝聚潘氏宗族血缘和感情的纽带,书写着姓氏的历史渊源,让人感受到他们变迁、发展的轨迹。作为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它既蕴涵淳朴的传统内容,也沉淀着深厚的人文根基,还能从这里寻找到人类前进的足迹。图三:安庆地区现仍有总铺潘祠这一地名
03.jpg
    据了解,怀宁月山潘氏,原住在月山附近的髙脚岭、现安庆医药髙等学校后,龙山花苑,原中心村,现属安庆市宜秀区,应为木山潘氏。潘氏出自姬姓,为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一说第十六子)之后。毕公高封其子季孙于潘,附庸于毕国(今陕西省北部),子孙以封地为氏。图四:其它地区的潘氏宗祠
04.jpg
    据怀宁县潘氏“培根堂”《马鞍山潘氏宗谱》卷首载:“怀宁县马鞍山潘氏世系图引”曰:“溯我潘氏之由来,源远而流长。据考,西周时有邑名潘,以其境有潘水而得名,至战国易名荥阳邑,秦改置县,三国魏改置郡,其治即今河南荥阳县是也。按吾族旧谱记载周文王子毕公之子季孙食采于潘,以邑为氏,此乃潘氏之肇始。”怀宁月山潘氏总称为怀宁马鞍山潘氏,堂号为培根堂。月山潘氏自江西婺源龙山桃溪逢辰公下十一世荣一公迁入。月山是南宋封于荣一公的封地。月山潘氏迁入安庆地区居今已有七百多年。图五:潘氏宗祠背后的寺庙
05.jpg
    安庆地区潘氏源自周文王之子毕公高,其第三子季孙,采邑于潘,封荥阳侯,以邑为姓。潘姓世代为官宦望族,婺源潘氏最为著名。潘氏迁入安庆地区大概是经过荥阳、再到江苏乌程、迁入福建三山、迁入徽州歙县,再从婺源桃溪迁入怀宁县马鞍山,后又岳西县张家寨等地。图六:潘氏宗祠的门楼
06.jpg
    “怀宁县马鞍山潘氏世系图引”曰:“吾派远祖有讳综者,南朝宋时居吴兴郡之乌程县(今属江苏省),守死孝道,全亲济难,孝义著闻以孝廉补左民令史,除遂昌长。元朝嘉四年有司奏改其里为孝纯里,益蜀租布三世。历隋以降,至唐,因广明之乱,宇内不宁,百姓流离,族人四散外郡。有逢辰公讳某者,自闽之三山,即福建,避地于歙之簧墩。至逢辰公再徙婺源之桃溪,是为桃溪潘氏之鼻祖。”图七:潘氏宗祠
07.jpg
     婺源县桃溪潘氏始祖潘逢辰是唐朝末年的一个读书人。明朝工部尚书潘季驯编修《纯孝里潘氏世谱》记载:福建三山人潘逢辰,潘综公第十八代孙,字吉甫,因黄巢寇乱,避难安徽歙县黄墩,其后始来婺源,定居桃溪(即坑头村)。桃溪下游孔村、豸峰村由此繁衍。桃溪在婺源东南的大山中。潘逢辰定居后沿溪种桃,取村名桃溪。他是希望创造出一个没有战火的世外桃源。公元1121年,歙州更名徽州,潘逢辰是新安潘氏桃溪支派一世祖。图八:潘氏宗祠一侧
08.jpg
    桃溪村鼎盛时人口数千,钟鸣鼎食,号为“千烟”。桃溪村志上说:桃溪但凡进士出身,五品以上,为官清廉者可建桥一座,一为便民,二为彰显其人。明朝弘治后九十六年,三十一科,桃溪潘氏中进士者四十二人,石桥整整修了三十六座半,三十六座半石桥五百年来横跨小溪两侧,无声见证了潘氏家族的繁荣。桃溪坑头建村一千多年,十八里桃溪,青山环绕,流水潺潺,苍林翠竹,葱笼蔽天,被誉为“世外桃园”。图九:潘氏宗祠正面
09.jpg
    怀宁县《马鞍山潘氏宗谱》“婺源桃溪原谱十代纪”载:逢辰公字吉甫,行五,配张氏,甲道人,子三:仁轨、仁元、仁厚;公之本里社坛(土地庙)下,妣葬斫板坞口。公本闽之三山人,唐广明间,黄巢寇乱,祖父逃难,播迁外郡,至公始来婺源,定居桃溪,遂为桃溪潘氏。第三子潘仁厚为怀宁县马鞍山之分祖。图十:潘氏宗祠内部
10.jpg
   “怀宁县马鞍山潘氏世系图引”曰:“逢辰公徙婺源县之桃溪,是为桃溪潘氏之鼻祖。迨南宋淳佑间,其孙应龙始立谱。嗣及南宋末,逢辰公十世孙有朝奉大夫荣一公,讳虎臣,字君仲者,由桃溪始迁安庆府之怀宁县,卜居马鞍山麓,轫开马鞍山潘氏之基业,子孙繁衍,瓜瓞绵延,迄今又传二十八世,计历七百余年矣。”婺源潘逢辰至迁怀宁马鞍山潘虎臣共传十一代。图十一:潘氏宗祠另一侧
11.jpg
    安庆地区潘姓族群,多似其祖潘安,才貌出众者多,雄才大略者少。人云因“潘”字有水、有田、有米,有房,富贵知足,自给有余,真可谓水绕田园米满仓!图十二:潘氏宗祠一侧
12.jpg
(本篇完)
2018-02-27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30

听众

5732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8-2-28 14:23:40 | 显示全部楼层
双井百年橘树——卒子走遍安庆
双井百年橘树
——安庆古树系列
第1455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迎江区孝肃路街道办事处双井社区健康路上的一棵百年橘树。图一:橘树

100.jpg
    橘与桔,桔作橘子一义时,为“橘”的俗写。柑和橘都属于芸香科柑橘属的宽皮柑橘类,果实外皮肥厚,内藏瓤瓣,由汁泡和种子构成。图二:橘树上挂满果实
102.jpg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果部》中记载:“橘实小,其瓣味微醋(即酸),其皮薄而红,味辛而苦;柑大于橘,其瓣味酢,其皮稍厚而黄,叶辛而甘。”图三:湖北省的百年橘树与安庆七十余年橘树对比
105.jpg
    一般说来,柑的果形正圆,黄赤色,皮紧纹细不易剥,多汁甘香;橘的果形扁圆,红或黄色,皮薄而光滑易剥,味微甘酸。柑和橘虽有区别,但在日常语言中常混用,如广柑也说广橘,蜜橘也说蜜柑。图四:安庆七十余年橘树挂果
108.jpg
    橘子的生长过程经过个六时期:幼苗期、生长期、开花期、落果期、果实膨大期、成熟期。橘树一般寿命长的四十至五十年。安庆宜秀区杨桥镇余湾村的橘树使用了矮化密植栽培技术,可提早结果,提前进入盛果期,但其经济寿命也相应缩短。图五:安庆七十余年橘树枝干
110.jpg
  安庆市区现存这样一棵号称百年橘树,为安庆地区寿命最长的橘树之一。卒子对照周边柚树、还有其它几棵果树,卒子个人认为这棵周边百姓认为的百年橘树,其实只有七十余年。大约种植在民国三十多年。可能是当年建设现已被列为保护对象的古建筑时种植下的。图六:安庆七十余年橘树局部
112.jpg
  这棵橘树树龄约在七十余年,当然百年的橘子树极其罕见。这棵橘树虽树龄近百,但生命力极其旺盛,就连前段时间大雪之后,树干也都长出果实。橘树舒枝展叶,要靠无数个支架来支撑,旺年时,这棵树产量可以达到几百斤。图七:安庆七十余年未矮化的橘树与湖北省的百年矮化的橘树对比
115.jpg
    安庆,自古就有种植橘树的传统,但千百年来,橘树在安庆却很少见到几十年至上百年的。这棵橘树上结出的橘子味酸而苦,已经不适合人类的口感。图八:安庆七十余年橘树冬季然后枝叶茂盛
120.jpg
    据了解,这棵柑橘树可能是野柑橘,果子长得满脸皱皮,样子很丑,味道酸苦,是一种中药材。橘树寿命不是很长,树龄逾百年的极为罕见,就像安庆市区这棵年近八十年的橘树也十分的罕见。图九:安庆七十余年橘树冬果实累累
125.jpg
    橘树越老,越易感染病虫害,特别是天牛、吉丁虫,很多老树都是这些虫危害导致早死。或许这棵橘树的味道让病虫远离,才使这株柑橘存活下来,七十多年不衰。图十:雪地上的橘子
130.jpg
   橘树是一种常绿乔木,在初夏开花,是白色的,在深秋的时候结果,果实叫橘子,味甜酸,果实可以吃,果皮可入药。卒子建议此树应尽早纳入政府古树名木保护名录。图十一:安庆七十余年橘树冬季然后枝叶茂盛
135.jpg
    柑橘一般寿命只有四十年到五十年,能长到七、八十年真是个奇迹,这棵树可称得上柑橘树的活祖宗,尤其是在民国至解放后这段不平凡的岁月里,这棵橘树是安庆名副其实的柑橘树王。图十二:安庆七十余年橘树树干
140.jpg
    据了解,橘树早在南宋时期就已经在安庆种植,明清更是风靡全国。橘皮、橘肉具有散寒燥湿、利气消疾,止咳、健脾消食等功效,除了药用外,还有橘汁饮料、饮片、保健、香料、工艺品等产品,畅销海内外。图十三:安庆七十余年橘树结出的橘子
145.jpg
    安庆这棵俗称百年“橘树王”每年结果数百只,除了树龄逾百岁,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老当益壮,再生能力惊人,就算是被台风折断的树枝,仍可以茁壮成长。图十四:安庆七十余年橘树树枝
150.jpg
(本篇完)
2018-02-28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30

听众

5732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8-3-1 09:47:05 | 显示全部楼层
鸣山三槐堂旧址——卒子走遍安庆
鸣山三槐堂旧址
——安庆古宅、祠堂系列
第1456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新仓镇花园乡鸣山村的三槐堂旧址。图一:鸣山三槐堂旧址一侧

01.jpg
    不久前参加聚会的老师曾说王氏在安庆地区一共有三支,分别是太原王氏、琅琊王氏与三槐王氏。可以说,在安庆王氏人口众多,某地曾有四大“王”与四小“王”之说,王氏为安庆地区第一姓氏。图二:鸣山三槐堂
02.jpg
    三槐王氏是王氏重要的族群之一,该族群形成于北宋真宗时期,一般家族均以地名郡望著名,唯独三槐王氏是个例外。该堂号在王氏众多分支中仅列太原王氏、琅琊王氏之后,位居第三。但就影响而言,三槐王氏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是不容置疑的。在很多地方,“三槐”一词几乎与王姓画上了等号。历史上三槐王氏的发祥地在今莘县莘城镇群贤堡村,而作为王氏宗祠的三槐堂,更成为历史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开发价值,今天卒子介绍鸣山村的三槐堂。图三:鸣山三槐堂后山
03.jpg
    史书记载,周代宫廷外植有三株槐树,百官朝见天子时,三公皆面槐而立。为此,周朝至宋朝“三槐”代指三公。不过,随着王祜手植三槐故事的流传,宋朝以后,三槐几乎成了王姓的代称。图四:鸣山三槐堂对联
04.jpg
    北宋初期,赵匡胤想以谋反罪名除掉大将符彦卿。于是,让祖籍莘县的大臣王祜前去调查。王祜核实后得知,符彦卿并无谋反之意,只是其家中的几个家奴仗势欺人。王祜对符家家奴严惩后回朝禀报皇帝:愿以百口之家保符彦卿无罪。赵匡胤除掉符彦卿的设想泡了汤,遂迁怒于王祜。因王祜秉性耿直,本应做宰相的他,仕途异常坎坷。直至太宗赵光义即位后,六十四岁的王祜才出任兵部侍郎,但任职一个多月就病死了。壮志难酬,王祜心有不甘,他生前发现次子王旦聪敏过人,前程可喜,便亲手在自家院中植槐树三株,十分自信地预言:“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此其所以志也!”宋代太尉、司徒(丞相)、司空(御史大夫)三要职合称“三公”,是众臣之首。三十年后,王旦果真做了宰相。王旦“知人善任、任人唯贤,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清廉节俭、至死不渝”的处世之道开创了三槐堂亘古流传的官风、家风。王祜的其他两个儿子也异常聪颖,先后踏入仕途。王旦病故后,子孙将其遗体暂厝于其外祖家开封新里乡大边村,遵王旦遗嘱,葬仪从简,甚至墓碑也未立。直至三十八年后的1055年,其子王素上书宋仁宗赵祯,要为其父立碑,赵祯慨然应允,并亲书“全德元老之碑”六字;又下诏命大学士欧阳修为王旦撰写碑文。于是,王素受钦命为其父立碑。陵墓竣工后,王素在开封城东门外的王氏宗祠院内亦植槐树三株,并将宗祠命名为“三槐堂”,三槐王氏的称谓至此渐闻于世。图五:鸣山三槐堂大门“三槐世泽、双桂家声”
05.jpg
    三槐王氏从此之后,可谓人才济济,名人辈出。王旭、王素、王质、王巩、王靖、王古、王震、王伦、王楠在《宋史》中均有传记。正因三槐王氏族中多贤人,故处于莘县的三槐王氏发祥地王庄被改为“群贤堡”。历史上的莘县城内的三槐堂坐南朝北,东邻火神庙,西至鼓楼口,南接考棚,北靠茶叶坑。院内有三棵槐树,西边两棵,东面一棵,还有神道碑数通。堂内有神台、神桌,供奉着王祜、王旦等十余人的木牌位,是王氏的宗祠。现莘县城内三槐堂旧址耸立的是一座红色的大楼。图六:鸣山三槐堂旧址
06.jpg
    三槐王氏迁入安庆地区的历史,据老人口传,元朝末期陈友谅与朱元璋大战鄱阳湖,为避免战乱,三槐王氏族人从江西鄱阳瓦屑坝迁至安徽,始祖王源,先居安徽安庆太湖县青龙岗,后迁凤栖冲(凤栖冲原属太湖县,后区划改制,今属望江县,不久前卒子刚刚介绍过此地),世居至今,为三槐后裔。图七:鸣山三槐堂“根本之地”牌匾
07.jpg
    据清朝康熙十六年谱文《续修王氏琅琊太原本末同异辨》,称是“从鄱阳大姑塘而迁”(待考证)。至三槐王氏十四世,这支王氏族人人口众多,所以道龙公携子迁至今潜山县黄铺镇百箩村杨老屋,传至今已有十二世,很巧合这个百箩村卒子并不陌生,据村里老人说,清末有族人迁至江南,具体迁至何处,也未曾知晓。图八:鸣山三槐堂牌匾众多
08.jpg
    望江县凤栖冲王氏近千人,三槐堂多达几处,且迁出去的人不在少数。三槐堂始祖王祐至迁入安庆地区始祖王源的迁徙及世系情况,宗谱上也有所记载,但不尽详细。据明朝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谱序,“王祐植三槐,五世书香,传四世至文显,任陕西清水县教转都昌令,后居中堡长平港,至九世有宁廿者同兄弟由长平而始居东山,时称东山王氏。”其弟宁廿四之孙即迁入安庆地区的王氏源公的父亲。清朝道光年间《王氏宗谱》记录的源公传承世系:祐公,生子三:懿(字子孝)、旦(字子明)、旭。旦公,生子三:雍(字仲威)、素、恢。素公,生子一:巩(字子常)。巩公,生子三:文明、文升、文显。文显公,配曹氏,生子三:太乙、太二(配石氏)、太三。太乙公,配吴氏,迁居江西都昌中堡东山,生子二:平二(配陈氏)、平三。平三公,配伍氏,生子一:景二。景二公,配彭氏,任颖州推官,生子一:象一。象一公,配余氏,生子二:宣三(配黄氏)、宣四。宣四公,生子四:治十五、治卅十、治卅一、治卅二。治卅一,配方氏,生子二:民廿一、民廿二。民廿二、配吴氏,生子二:宁廿四、宁廿五。宁廿五,生子二:安、泰(字康元)。安公,字平元,生子二:省一(迁安徽太湖)、省二(迁上青)。省一公,配周氏,生一子:源。由此可见,迁入安庆地区的三槐王氏由来如此。图九:鸣山三槐堂牌匾
09.jpg
    今天卒子介绍的安庆市太湖县新仓镇花园乡鸣山村的三槐堂,始建于清朝康熙、雍正年间,历经乾隆、嘉庆、道光重修,此支王氏是恕公负谱远涉,到达花园乡的鸣山村,后来与江西的饶州、江西的九江、安徽的徽州、安庆太湖、怀宁、潜阳、池州几支合编为《王氏统宗世谱》。图十:卒子坐骑曾到访新仓镇鸣山村
10.jpg
    从三槐王氏家谱资料,经过研究,三槐王氏发源于莘县,后迁于南京、苏州等地,且莘县同宗家谱载王巩世居临沂南仁里,后迁徙至江西鄱阳,鄱阳三槐堂后人在元末鄱阳湖大战时期,迁至多处,其中迁入皖西南的安庆地区望江县、太湖县、岳西县、潜山县、怀宁县等多地。清末,三槐王氏又一支有族人迁至江南,现居何处,将来再作考证。图十一:鸣山三槐堂旧址
11.jpg
(本篇完)
2018-03-01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合作|人才招聘|手机APP|Archiver|

GMT+8, 2024-7-27 03:21 Powered by Discuz! X3.4

安庆E网生活网站 © 2001-2013 Comsenz Inc. ( 皖ICP备05012696号 )

安庆瑞易文化 地址:华茂1958-C7栋 联系电话:0556-5306667 联系邮箱:17779721@qq.com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和邮箱:0556-5306667 17779721@qq.com

皖公网安备 340800020001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