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E网

搜索
楼主: 过河卒子

[老城旧巷] 安庆古墓系列(过眼云烟史留名)

  [复制链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9-4-19 12:47:05 | 显示全部楼层
龙脊岗古茔
——安庆古墓系列
第1728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部分,卒子在叙述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地方,希望得到观众的理解和反馈,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的龙脊岗古茔。特别鸣谢宿松县地方文史专家吴汉亮老先生提供帮助!

    柳坪乡邱山村,地处安庆市宿松县与湖北省的黄梅县、蕲春县两省三县的交界处,是整个宿松县海拔最高的村。
    古时,邱山有着二千多年的历史。地处我县与湖北的黄梅、蕲春两省三县的交界处,邱山是雷水源头、吴楚相依。远朔历史上,这里曾是氏族侯国,有着悠久的早期文明。
  邱山地处四面环山之地,东有高家山(高山寨)、南有大地埂(叫雨尖),西有九山寨、北有燕子崖。邱山境内有五百余亩平畈,其北又有“二龙戏珠”,其南又有“九龙盘顶”,整个地形像一朵莲花。
  邱山地处一个田畈间前有船石河,故有“船装排接”之说。这里是古曹宰相和邱知府的故里,至今还保留着曹氏坟山和邱屋垅的遗迹。
  据了解,自曹邱二姓先后迁出后,吴氏迁入,他们迁入这条山脉,这条山脉自高山北高南低,连绵起伏八十余里至宿松城西河西山,昂首龙湖,这条山脊向邱山延伸之地又称龙脊岗。
  三国时,邱山地处西边属楚,东边属吴、楚汉相争,经常战乱不堪,这里便成为重要的军事要塞。
    传说,北宋末年,曾有鞑靼兵(邑人称鞑子)盘踞于此,并在山间的山寨前放牧战马,故后人把鞑子据寨牧马的寨前山地叫“放马场”,现山寨仅只存平坦寨基和基石的遗迹。
    元朝的鞑靼军,在邱山盘居多年,龙脊岗古茔无据可考,据吴汉亮老先生介绍,这地方原是鞑靼埋葬他们的军士的山岗,他们立标为界,之后他们退去时留下这些坟冢。
     卒子实地考察之后,见古龙脊岗茔呈长条形排列,长约十多米,宽约一米余。立有当地石料刻碑一座,据猜测,这块石碑为邱山百姓在明朝或清朝什么时期所立,此墓疑为鞑靼军先人墓。
   
     邱山一带峰高势险,峡谷幽深,地形复杂,可谓是山上山,山中山,云中山。传说早在商周之前,在众多的诸侯国氏族之间的相互挥戈争霸和掠夺中,就设有用作军事目的营寨,时有时废,屡易其主。在动乱灾荒之年。更有强盗、土匪出没,占山为王。
  历史上在鄂东的罗田、浠水、蕲春、广济、黄梅等县和连接皖西南的宿松、太湖等大别山南端地区向为多种教派的策源地和活动中心,源远流长,他们不满现状,大多打着宗教旗号,揭竿起义。
  邱山历史悠久,古时这一带有四多,即土匪强盗多、义民造反多、宗教活动多、历朝战乱多。如今的邱山,已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天然氧吧、生态家园,来过此地的人将之称为“人间仙境”。邱山,似一位已从深闺中走了出来的女子,正向世人展露着她的迷人风采。
(本篇完)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9-4-26 15:43:46 | 显示全部楼层
奉直大夫王良卿夫妻墓
——安庆古墓系列
第1737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部分,卒子在叙述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地方,希望得到观众的理解和反馈,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的奉直大夫王良卿夫妻墓。

    奉直大夫王良卿夫妻墓位于安庆市宜秀区大龙山镇一个山坡间。
    四年前,卒子在大龙山爬山穿越时,偶然间看到这棺晚清时期的奉直大夫王良卿夫妻墓,此墓规制很高,高高的墓冢,前有墓志铭,后有墓碑,望柱。
    墓碑上阴刻《皇清诰授奉直大夫王公江母良卿之墓》。该碑为安庆晚清时期重要的官员墓碑刻文物之一,现置于大龙山半山坡。
    据卒子仔细观审此碑,发现此碑所含信息量较大,并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王良卿系清朝光绪年间怀宁乡邑人,查询相关资料,均无记载此人的生平。
    是否是其后人从官由皇帝照准批奏为去逝的亲人建造墓地?一直没有相关的文字记载,但王良卿墓葬石刻具有较高的艺术、文献价值。
    王良卿墓碑包括墓志碑与墓碑,前有望柱,上均雕有文字,墓志碑也称墓表碑,是放在墓外的石刻。按清朝的安庆地区墓葬体例。
    此碑高约七十多公分,宽五十多公分,由整块青石所制,碑面平整,除个别文字外,保存较为完整。此碑原应是属于放在墓外的墓碑之上,称其墓表更为帖切。
    王良卿墓碑阴刻文“皇清诰授奉直大夫王公良卿江母之墓”,此碑墓主是王良卿,生有三个儿子,虽然墓主不曾有一半官职,但其儿孙极有可能就职晚清至民国时期的官员。由当朝统治者为其父或祖父立碑追功。
    该碑从文献史料价值角度来衡量,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此墓主人虽未就只官员,未见其它史书记载。但从该墓主的墓葬形式看,被当朝皇帝“诰授奉直大夫”,此为虚衔即从五品衔。
    按清朝官制,属正五品衔,应该是较高层级的官员了。按清朝封赠祖宗之制,因此其父亲也可有五品衔。此墓极有可能是追授官员过世的父母而设的虚衔。

    奉直大夫为从五品,为“授封”,即生前所封赠。百禄是荷是泽,这句话出自左传。《商颂》曰:‘殷受命咸宜,百禄是荷。’这整句话的意思是:殷王传授天命都合于道义,所以承受了各种福禄。
    按其直系子孙所得官职,王良卿三位儿子中,很有可能是有一位在晚清时已经被晋封五品衔。而之所以可以享受五品之衔,这基本符合清朝的官制的。
    此墓正式安葬于民国二十一年,即一九三二年。
    在安庆大龙山有这位一个五品的奉直大夫虚衔墓,碑材体量较大,字迹饱满丰厚,极有可能是当地且为名人所撰文、书写,碑中所述内容可补安庆和怀宁县地方志之缺,因此,该碑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
[size=0.83em]20150425 238.jpg (397.89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color=rgb(153, 153, 153) !important]1 分钟前 上传



(本篇完)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9-5-7 08:25:42 | 显示全部楼层
慈湖元朝王幼学墓旧址
——安庆古墓系列
第1747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实物资料,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地方,希望得到网友的理解和反馈,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的慈湖元朝王幼学墓旧址。

    安庆市望江县有一个村叫慈湖村,慈湖村因慈湖先生而得名。
    慈湖先生是元朝八大名儒之一,姓王,名幼学,慈湖是他的号。
    据史料记载,南宋被元灭亡时,五岁的王幼学被北兵俘掠至洛阳,六十岁始回故乡望江,居值雪山(又名太阳山)旁慈湖畈。
    王幼学一生不仕于元朝廷,潜心钻研理学和史学,据说为元代八大名儒之一。晚年回望江后建“慈湖书院”并主讲于书院。
    王幼学墓,坐落于安徽省望江县桃岭乡慈湖林,用青石垒砌成椎形,顶用石帽覆盖。卒子于2013年秋拜访王幼学先生墓,一转眼已经六年过去了。
    王幼学墓前立有青石碑,碑文“元理学家王公慈湖先生之墓”,现碑为清朝光绪年间所立。
    据《安庆府志》记载,明朝万历年间,县令唐守礼登墓展拜,题云:“宋家有椽笔,慷慨继春秋,沛国如东鲁,慈湖亦左邱;名于孤冢在,人共野塘幽,不得寻支庶,萧萧万古愁”。
    另据《安庆府志》记载,明朝龙子甲谒《王幼学墓》七律一首:“草气迎裙岂漫游,炙鸡絮酒吊前修,当年不破书千卷,此日谁怜土一丘,荒冢故宜封薜荔,斜阳犹自照松楸,相看更酌澄湖水,剩有寒光湛碧秋”。
    清朝康熙十五年(1676年),县令陈柿祚将王幼学之墓,环覆以石,表以丰碑。
    解放后,1958年墓地被人破坏,碑、石均被人挖走,现仅剩一片荒丘。卒子前往王幼学墓时,所见如前。
    王幼学(1275-1368年),字行卿,别号慈湖,安徽省安庆市望江县太慈镇桃岭人。王幼学生不逢时,南宋王朝灭亡后,年幼的他被元兵俘至河南洛阳,所幸被一陈姓人家收为义子。王幼学聪敏好学,博览陈家藏书,最终学业大进。
    元朝大德三年(1299年),王幼学得到一本南宋朱熹所撰《通鉴纲目》,于是耗费二十年时间七易其稿,将此巨著全部加以引喻释义,并于仁宗延佑五年(1318年)编纂成五十九卷的《通鉴纲目集览》,后刊行于世。
    由于王幼学博学多才,当时有大臣屡次举荐其为官,但都被他拒绝。王幼学于元朝至元二年(1336年)返回故乡望江,于值雪山旁建慈湖书院,攻书讲学。1368年去世,享年93岁,葬于桃岭雄鱼山。

(本篇完)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9-5-21 11:25:34 | 显示全部楼层
人行塘宋督尉行公夫妇与儿媳合葬墓旧址
——安庆古墓系列
第1761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实物资料,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地方,希望得到网友的理解和反馈,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原归安庆市代管的贵池县柏岩人行塘宋朝督尉行公和妻石氏及媳挺公妻合葬墓旧址。本文特鸣谢池州市贵池区棠溪镇百安村孙大革先生。

“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一个宗族、一个家族都有一段历史,或长或短。修缮族谱、建立宗祠、保护祖坟,乃是宗族的三件大事。
三国时期,孙权举兵联蜀抗曹,收复长江两岸,建立吴国,三国自此形成,也成为一代帝王。据考证,迁入池州市贵池区棠溪镇百安村柏岩一带是三国时期吴国帝孙权之孙楚公。吴国帝孙权病逝后,吴国陷入宫廷争斗。后由六子孙休继位。孙休突然驾崩后,孙休长子与夫人被害。次子楚公逃至池州市贵池区虎林属地。

  孙氏楚公,生卒不详。楚公任池阳(今贵池)刺史,吴国灭亡后,楚公被迫隐居皖西山林,晚年迁居贵池柏岩(又称柏严、柏岩,后称百安),楚公被尊称为池阳(柏岩)孙氏一世祖。柏岩(又叫柏崖),现位于贵池区棠溪镇百安村一带,一条龙舒河从冲内流出,蜿蜒在青山之间,这里四面环山,山高林密。
贵池,与安庆一江之隔,与安庆宜秀区、原枞阳县隔江相望。一千七百多年,池州的“虎林城”是三国时期吴国的军事要塞,由吴国帝孙权的六子孙休驻守,孙休被吴帝封为琅琊王,其后裔均封各种官衔驻守此地。
北宋开宝三年(970年),孙权三十三世孙、柏岩一世祖楚公三十一世孙孙氏行公出生在柏岩一带。北宋时期,孙氏行公任宋督尉。都尉是古代的郡尉,辅助一个地方太守掌管军事的将领。汉朝由景帝改为都尉,官职大小跟现在的一个地级市公安局局长的大致相当。
孙氏在柏岩一带系出名门,从南北朝至唐宋时期,孙氏在柏岩一带繁衍昌盛,其后裔自迁至棠溪镇湾里一带、刘街镇查回一带,远迁铜陵、无为、宣城等地。北宋时期,孙氏行公跟随北宋将领石守信东征西战,立下汗马功劳。随后娶石守信女儿石氏为妻,自此孙氏渐渐形成家族势力,于附近的石门高氏、曹村曹氏,石台县七都等望族互为邻里,相互通婚娶嫁。
  距百安村不到十余里地的石门高村,也是一个千年古村落。据石门高族谱记载,在宋朝瘟疫当中,有柏岩孙氏孺人帮高氏渡过难关,石门高氏对柏岩孙氏有怀恩之情。
  孙氏行公卒后与妻石氏,子孙挺之妻合葬于柏岩人形塘地。有猜测认为,此墓并非正常情形下安葬的墓穴,而是孙氏后裔(或为其收敛的外姓)念其功勋,为其合葬的墓穴。此墓虽在山腰间,却异常的隐蔽,如若树木杂草盛长之后,无法仔细寻找准确位置。
 初到人形塘,此处是一处高约百米的山包,山包正对对面笔架山。这里山外有山、千重万重,一眼无边。人行塘宋督尉行公夫妇与儿媳合葬墓正位置山腰凹处。

  关于人形塘,传说孙氏行公合葬墓地是母形地,而对面的山为公形地,山间有巨石酷似阳物,解放后此巨石被三线工厂工兵用炮弹炸毁,现不存。
  宋朝督尉孙氏行公和妻石氏合葬墓就位于人形塘山包的椅靠处,左右两侧均有高约三米左右的山体延伸到半山腰。图片

石夫人是宋朝大将石守信之女,孙氏行公之元配妻。生卒不详,姿性清淑,妇道肃恭,相夫教子,因子孙挺而显贵,而被皇帝诰封“夫人”。卒后与夫孙氏行公合葬在人形塘。
孙挺将军抗金牺牲后,首级被金人抢走,乡人以银饰首葬于宝山寺。其夫人与孙氏行公夫妇墓合葬一处。

宋朝督尉行公和妻石氏及媳挺公妻合葬墓位于人形塘山包“母”形地,正面对约数百米“公”形地,互为犄角。此墓在随后数百年间,由孙氏后裔不断重修。
  民国九年(1920年)孙氏后裔又再次重修。此次修缮也是近代最后一次修缮。原墓碑文:“宋朝督尉孙行公 母石氏 宋将军挺公夫人墓”。二零一几年,孙氏后裔再次重修了此墓。
此墓地传说不断,四里八乡百姓均历朝历代为此墓守坟。民国时期,据说有孙氏后裔骑高头大马前往祭祀,其他姓氏也众多人慕名前往瞻拜,风雨无阻,络绎不绝。
后记:全国四百多支孙氏,排全国姓氏前十二位。安徽省孙氏后裔二百万人,居姓氏前十位。池阳一世祖孙氏楚公后裔现在已经有几万人,主要积聚在池州、铜城、丫山、孙村、无为、南陵、陵阳等地。孙氏池阳一世祖系出皇室,绵绵悠长,世袭封官爵位;南北朝之时,人丁开始兴盛;两宋朝期间,文武官员曾出不穷;明朝开始衰落,太平天国时期以后加速衰落,近代以后人口开始恢复。

(本篇完)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9-5-22 14:36:18 | 显示全部楼层
百安清朝禁碑与百年古麻栎树及红军过军桥
——安庆碑记和古树及近代革命系列
第1762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实物资料,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地方,希望得到网友的理解和反馈,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原归安庆市代管的贵池县百安百安清朝孙氏禁碑与百年古麻栎树,还有一座简易的石桥。

    在池州市贵池区棠溪镇百安村村委会旁边,有一棵巨大的古树。这棵古树有着不同寻常的“身世”,下面卒子结合多年的走访经验来讲述这棵古树,以及原古树边的一片古坟山。
    初到百安时,一眼见到这棵高大的古树。走近一看,这棵古树有着一百一十多年的树龄。是一棵麻栎树,是种常见的绿色树种。
    据了解,麻栎树生长缓慢,通常种植十多年后才能开花结果。“成年”后树形高大,特别是树冠发达,每到春夏季节,树叶繁茂,非常壮观。古树枝到树干都呈现深褐色,古树已经列为古树名录中,为三级古树。
    据古树周边人士透露,上世纪七十年代,老树曾遭受村民的砍伐,经过努力,才保全棵。 图片

    百安村是皖西深山里的棠溪镇最深处的一个村落。在一个四面环山,呈马蹄形的山坳里,散落着几百户高低无序的人家。初进百安村,是因为近期一次宗族的祭祀。

    与同行的驴友早早就来到百安村。清晨来到这棵麻栎树下,这是一棵三级古树麻栎树。古树仍枝繁叶茂,树冠如伞。
     这棵古树,让百安村多了一份安宁,也使孤寂的山村有了暖意,有了色彩。
     偶尔间,卒子见到路过一块青石石碑。走近一见,原来是一块《奉宪示禁》碑。此碑重约一百多公斤,在卒子与宗族亲友努力下,现将此碑移地妥善保管起来。
    《奉宪示禁》碑,是一块方形清朝石碑,楷书阴刻,碑额题“奉宪示禁”四字,碑文一半部分清晰可辨,另一半由于石磨等原因,已经极不清楚。该碑系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十二月初八由贵池县正堂官府发布的告示而立。
     经过卒子仔细辨析,原来这是一块“特授贵池县正堂加十*级***”为孙氏家族坟山纠纷一事勒碑示禁。立碑时间为清朝嘉庆二十一年十二月初八。
    据碑文所载,贵池县示禁的缘由是:孙以廷民人孙奇珍、孙维……至井然卯契,……确……子孙或*奸而侵害或查……,……莫保以且阴阳受害恭仰……,……愚须知警山阴得保生死……汝下子孙及*民人等知悉……,……子孙或附近人等持强故违……,……县禀报以凭拘*究处各宜……
    这是一块清朝嘉庆年间由贵池县所立禁碑,据卒子个人猜测认为,贵池县正堂接村民的报告,当地其它姓氏村民与孙氏家族的坟山分界发生纠纷,经过贵池县正堂调解,特勒一块关于坟山与周边四界的告示碑。因此,贵池县发布禁令:经过调解,当地的孙氏家族坟山四界已经基本确定,以后再也不要因坟山纠纷报官府了。
    这块禁碑对孙氏家族是一段历史的见证,更是百年多以前文史社会进步的见证。这是文史文物,更是家族兴衰的实物。
    据了解,百安村孙氏是三国时期吴国帝孙权儿子孙休次子楚公逃至池州市贵池区的始祖。南北朝以后,唐宋时期,孙氏繁衍了三十多代人丁,势力庞大。这支孙氏一支的后裔多数就集中安葬在半月塘一带。
    这些古墓,最早的为明末清初,多数为清朝早中期,墓碑上多刻有“富春郡”字样,这与历史上孙权富春郡一致。 图片

    孙氏在百安柏岩一带繁衍一千多年,从南北朝至唐宋时期,其后裔不断外迁。留守本地的为孙氏一支后裔。这支孙氏后裔在清朝不同时期安葬先祖,不断扩张坟山范围,后与周边其它姓氏的田场、林场、坟山或其它土地产生纠纷,后报官至贵池县,由当时的贵池县正堂调解,出具调解意见勒碑示禁。   
   《奉宪示禁》碑以官府告示的形式,记录了当时百安村发生的一段坟山田地纠纷的历史现象,是反映清朝中期贵池县百安一带地方社会史的一则重要史料。

    此碑随后被毁填埋在地下,近期修建文化公园时,才被发现放置文化公园一角,所幸被卒子发现并向宗族报告,由宗族宗亲集体将此碑移至祖坟妥善安置。
    现百安村文化公园,原是孙氏家族墓,有当时的《奉宪示禁》碑,将所禁之事告知民众广泛知晓,官府告示的传播功能亦可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一九四九年四月,解放军百万大军,在西起九江,东至江阴的一千多里的战场上,发起渡江战役。当时,安徽处于重要的地位。解放军抵达长江北岸后,作了大量的渡江作战准备工作。
  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一日,《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指示“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严阵以待的百万渡江大军兵分三路,投入战场,一场举世瞩目的渡江战役打响了。中路大军二野、三野,到达贵池县百安村,部分军队行至在孙氏坟山边,一条小溪上一座小石桥,大军在此过了二天二夜。
    此桥文革被毁,后重修取名“过军桥”。过军桥原是孙氏后裔在溪流上建起的一座石桥,这座历史上的石桥,也见证了孙氏后裔修路、架桥、修寺、护坟、续谱、建祠等不朽的伟业,此桥后毁、不存。

(本篇完)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9-6-4 12:13:42 | 显示全部楼层
五里清封宜人吕夫人墓
——安庆古墓系列
第1772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实物资料,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地方,希望得到网友的理解和反馈,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五里清封宜人吕夫人墓。

    清封宜人吕夫人墓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十里铺乡五里村。
    清封宜人吕夫人墓在五里村的一片平畈之间,这片平畈与微微垄起的土丘埋葬着安庆近代历史上多位官员、富商及家人的墓葬。
    清朝时期封建帝王对一些为朝廷做出贡献的官员的母亲或妻子进行封号。这种制度从宋朝政和年间始有此制。
    文官自朝奉大夫以上至朝议大夫,其母或妻封宜人;武官官阶相当者同。元朝七品官妻、母封宜人,明清朝时期五品官母亲或妻子封宜人。
    宜人这种称呼是宋朝正和年间始有此制,文官自朝奉大夫以上至朝议大夫,其母、妻封宜人;武官官阶相当者同。元明后,改依其子或夫官品受封,元代七品封宜人,明、清两朝封赠五品官之母或祖母称太宜人。
    安庆,清朝一直是安徽省省会,五里村,位于安庆府与怀宁县之间最重要的交通要道,吕夫人嫁给安徽这位五品官员,从照片中反映了清朝官员妻子的真实形象。
    在清朝如果是满官,那么遵从满族习俗称福晋,大家还记得《雍正王朝》中的四爷称夫人为福晋);如果是汉官,一般都是叫夫人。
    清朝还对高官的母亲或妻子加封,称诰命夫人。通常,在清朝一位官员会有正房妻子一位,侧室多位,也有些官员有两位妻子。
    这些官员他们的全家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清朝官员,尤其是安徽的官员的妻子要比皇帝的妃子颜值要高很多。十年前,卒子到访十里铺乡五里村发现大量的明朝至清朝的“皇清诰封夫人墓”,吕夫人墓就是其中一棺。
    卒子在十年前,偶然的机会、无意发现一座民国三十年(1941年)的清朝皇清诰封宜人吕夫人墓穴,距今已有近八十年历史。
    该墓位于十里铺乡五里村北面,现已经被建成五里工业园,碑面基石都保存的相当完好,碑面高约二尺有余,正中上书:“清封宜人吕夫人之墓”,这位吕夫人从晚清至民国,应该是位高寿女人,由于保存完好,碑面所有文字均清晰可辨,非常工整。
    据了解,清朝分为“诰敕:人臣五品以下,其父母与妻封赠之命曰敕命,其宝用敕命之宝,受封者曰敕封。五品以上,其祖父母、父母与妻封赠之命曰诰命,其宝用诰命之宝,受封者曰诰封。”另,“封赠:人臣父母与妻生前受封者曰敕封、诰封,人称之曰封君;死后受封者曰敕赠,人称之曰赠君。”
    母亲与妻子的封号:凡品级官员封及其母妻者,正从一品,母妻封一品夫人;正从二品,母妻封夫人;正从三品,母妻封淑人;正从四品,母妻封恭人;正从五品,母妻封宜人;正从六品,母妻封安人;正从七品,母妻封孺人。
    由此推断,墓主人吕夫人应是清朝朝廷某位五品官员的太太,是受朝廷赠封的诰封夫人,封号为“夫人”。该墓穴的发现,对研究和完善清朝时期怀宁县十里铺乡的历史社会发展将起到一定的佐证作用。
(本篇完)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9-6-14 11:08:43 | 显示全部楼层
独秀山清朝古墓群
——安庆古墓系列
第1784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实物资料,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地方,希望得到网友的理解和反馈,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独秀山清朝古墓群。

    独秀山清朝古墓群位于安庆市怀宁县独秀山观音洞水库半山腰,在安庆市怀宁县境内秀山乡境内。
    独秀山矗立在怀宁县境中部,与天柱齐名,孤峰兀立,笑傲天穹,山绝水长,独具特色。据清朝康熙《安庆府志》、民国初期《怀宁县志》均记述,独秀山“潜岳绵亘,落平冈百里,顿起此峰,形势突兀,条干所为,明柝可数”,“西望如卓笔,北望如覆釜,为县众山之祖,无所依附,故称独秀”。
    独秀山观音洞水库修建于近几十年,水面面积二个多平方公里。这里有湖面游览、下天洞、私语洞,月揽“睡美人”、观音岩、老爷岩、香炉冲、谷泉寺等等。
   怀宁县观音洞水库,座落在(因山而得名的中国共产党创始之一陈独秀的故乡)“独秀山”脚下,自然环境优美,人杰地灵,交通便利,海陆空四通八达。独秀山古墓主要有不同姓氏的古墓群为主,其中陈氏清朝古墓群最多。
    观音洞水库有着长江以北最大的独特溶洞群,观音洞(前期卒子已经介绍过)。独秀山位于安徽省安庆怀宁县中部,山腰间有不同时期古墓群很多、今天卒子介绍清朝早期至清朝晚期的古墓群。
    独秀山揽胜堪称一绝。伫立峰顶,极目远望,数目里潜桐怀大地,历历在目;远眺东南,群山起伏如腾龙,江河奔流如走蛟;遥望西北,天柱耸崎刺苍穹,丘陵岗地涌壮景;俯瞰脚下,井田畈田园风光绵绣,观音洞水库碧波荡漾,风光四时变幻,美不胜收。
    独秀山脚步东北一公里,雄伟的观音洞水库大坝下,乃神秘莫测的岩溶洞穴——观音洞。民国初期《怀宁县志》载:“观音庵观音洞口有天生观音石像”,“洞在山底,有水、冬不涸,夏不溢,潮汐应时子午,未知其江脉海脉也”。
    观音洞像一座地下迷宫,遍布玉树琼花、金牛玉马、长蛇吞象、仙人弈棋、老君练丹、观音泛花等美景异观,洞顶浑然一体,中嵌“金龙腾飞”图案,整个洞府宛如一座规模宏大的天然雕塑馆。独秀山及其山麓自古是名人荟萃,建墓不失佳处。四乡八里之内,寺庙、牌坊、石刻、古桥、古墓葬、古遗址处处可见。
    独秀山始建于梁的法雨寺、莲花庵,汉前的井田河冶炼场,两汉的观铺、西涧古墓群,晋陵畈的晋太子陵,宋朝朱熹的山间讲学堂,近代高楼岭、饮马塘太平军屯兵遗址……在这里,我们可以找到祖先曾经繁衍劳作、抗争奋斗的悠久岁月,可以找到祖先曾经创造同的积淀厚重的古代文明。
    “五四”运动总司令、新文化运动旗手陈独秀,尤为钟情独秀山,仰慕独秀山,自号“独秀山民”。据传,仲甫先生当年与友人登临独秀,眺望山川胜形,见此山一峰拔地,雄峙众山,发源于斯的井田河,百折而下,奔大江东去,触景生情,大兴感慨:“此山独秀,如斯名也!”仰慕桑梓祖山,辛亥革命后遂名“独秀”。
[size=0.83em]20150321 341.jpg (624.13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color=rgb(153, 153, 153) !important]59 秒前 上传



(本篇完)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9-6-25 16:54:19 | 显示全部楼层
宣店道光年间修职郎方公墓
——安庆古墓及名人墓系列
第1796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实物资料,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地方,希望得到网友的理解和反馈,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宣店道光年间修职郎方公墓。

     安庆,位于安徽省西南部,西接湖北省,南邻江西省,西北靠大别山。旧志称“(安庆)府为淮服之屏蔽,江介之要冲。陆道有北硖挂车之隘,水道有小孤之险,山深水衍,战守之地也。”从山川形势上看,安庆境内西北为高山、东南为江河,既便于防御,又有交通的便利。
    安庆城三面环山,一面临江,自古以来即为战守皆宜之地。《汉书》载,汉武帝于元封五年(前106年)南巡至此,“作盛唐枞阳之歌”,今安庆城区登云坡即为盛唐山故址。山下为盛唐湾古渡口,称“宜城渡”。相传东晋诗人、堪舆家郭璞登盛唐山有“此地宜城”之语,故安庆别名“宜城”。此地三国时期曾筑有城池。
    三国时期,安庆市境为吴、魏争夺的重点地区,据《建康志》:“宜城者,雁汊对岸一要害处。吴魏相持时,尝筑城于此。”三国时吕蒙曾在大观区山口乡建军寨,并筑城于今枞阳门外二里许。此城扼大江南北,进可攻,退可守。它和市郊山口(又称皖口)要塞相呼应。吕蒙城应是安庆市区范围内因为战争而建最早的古代城池。
     《三国志·吴主传》记载:“黄武七年(228年),秋八月,(孙)权至皖口,使将军陆逊督诸将大破(曹)休于石亭。”自三国至宋,安庆在长达千余年的历史上,为了军事和管理需要,断续有过筑城史,但基本上以土城和石垒为主,真正意义上的砖石城池应自南宋嘉定十年(1217)才开始构筑。
    清朝初期,安庆府属江南省(省会在江宁),清朝顺治二年巡抚都御史、顺治七年操抚都御使、康熙五年按察使司等,才迁入安庆。清朝顺治十八年(1661年),安庆府改属江南省左布政使司。清朝康熙元年(1662年),设安徽巡抚驻安庆,安徽按察使也设在安庆。
     安庆早在建城之前就逐渐成为黎庶聚落、官府驿站。北宋熙宁八年(1075年)设置舒州同安监,铸造铜、铁币。元朝以后,江淮间军屯、民屯范围很大,安庆路农业经济有所恢复。
     南宋以后,安庆府城经过多次整修,但安庆城规模基本未变,大致依地形地势布局,略呈方形,城中西北高,东南低,市区建筑在两列并行的高地上,从城市总体布局上看官府衙门和府邸多位于城厢居中偏北的高岗上。为城区中官署最为集中的地区。
     明初,安庆境内得到来自江西和皖南的大量移民,人口数量增长很快,成为安庆近代百姓的祖先。由于交通的便利,安庆府城渐渐成为沿江农产品、手工业品的集散中心。“芜湖、安庆是明清时期发展较快的两座商业性城市。”(《安徽省志·总述》)。
    明朝安庆府是江南、苏浙和湖广之间的水上交通要道,南北陆路的驿站也非常密集,城市的商业、手工业生产水平也在进步。沿江的安庆一带是安徽省重要的商品粮(米)生产基地。传统的经济作物茶叶等更是抢手货,烟草更是远销全国。
     清朝康熙六年(1667年)成立安徽布政使司,省会在江宁(现南京)。清朝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安徽布政使司由江宁移驻安庆。至一九三八年前后,安庆一直是法定的安徽省会,是安徽省政治中心,安庆城市的政治功能得到最大发挥。从历史发展演变看,安庆的城市发展与其战略地位有重要关系。

     安庆位于长江中下游,是上游武昌、下游南京之间的咽喉,所以安庆在成为省会之前就已经驻有准省级政治、军事机构。太平天国战争爆发后,安庆政治中心地位受到了巨大冲击。由于曾国藩的力主,战后安徽省会又回到安庆,建国后安庆为区域性城市,是皖西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清末,安庆城的格局,仍然没有太大变化,官府衙门、府邸安置在城厢居中偏西北的高岗上,市肆和一般居民布置在南厢,仓库设于镇海门附近高岗上,文教区集中于衙署以东,寺观分布在城郊。
     位于安庆市宜秀区杨桥镇宣店村的群山之间,有一座清朝道光元年(1821年),埋葬着一位方姓的朝廷官员。
     这位清朝修职郎是文阶官名。这种官名始于宋朝年间;明朝以后为正八品初授迪功郎,升授修职郎;从八品初授边功佐郎,从八品授修职佐郎。
     清朝以后,修职郎、修职佐郎是正八品和从八品文官的散阶,散阶是授予官职时同时授予的虚衔,类似现代的军衔。今天卒子介绍的方公,至今仍不知是历史上哪位官员。从墓碑上看,方公钱某,而钱某应是方公的号,原名不详。
    据清朝有关文献记载,李镇(约1730年前后在世)字岳环。江西宁都人。陕西同州府经历。清朝嘉庆二十五年(1820)赠修职郎,与本文介绍的方公相似。
(本篇完)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9-7-3 16:04:03 | 显示全部楼层
柏子山清初一品官员杨汝谷墓
——安庆古墓及名人墓系列
第1806篇
图、文:过河卒子
(热忱欢迎安庆各类组织、单位、机构、个人对本栏目进行商业赞助)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实物资料,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地方,希望得到网友的理解和反馈,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柏子山清初一品官员杨汝谷墓。

     杨汝谷(1665—1740年)、字令贻,号石湖,江南怀宁人(原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人、现安徽省安庆市大观区山口乡人),故居在今赵朴初故居原址一带。为清朝名臣,官至左都御史,从一品,为怀宁县在封建时代官阶最高者。
     杨汝谷于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中进士,授浙江浦江知县。后因政绩突出擢升为礼部主事,迁郎中,又授监察御史。监察御史掌管监察百官、巡视郡县、纠正刑狱、肃整朝仪等事务,权力很大,责任也不小。但杨汝谷为人正直,他“在朝为官,始终一辙,公私分明,持身廉正”,“遇事必言,未所阴僻”。
  清朝雍正元年(1723年),升通政使,迁左都副御史,疏言直隶受水灾,请运关东米十万余石至天津,留南方漕粮十万石存河间、保定,分贮备赈。清朝雍正二年(1724年),升兵部右侍郎,清朝雍正五年(1727年)转左侍郎,兵站驿站积弊一清。复奏堤堰浚筑事宜,都得到雍正帝采纳。清朝雍正七年(1729年)充顺天乡试正考官,十一年充会试总裁官,校士有法,选才得当,“诏许紫金城骑马”。
  清朝乾隆元年(1736年)奉命祭告南岳,转户部左侍郎,升都察院左都御史(掌整饬纲纪、查核官吏)。乾隆三年(1738年),杨汝谷以年老屡疏乞休,获准。他在离开京城前,临行至宫门谢恩,乾隆皇帝令左右搀扶免拜,赐绒结顶帽,御书楹联。杨汝谷回到老家安庆府怀宁县后,仍食原俸禄。乾隆五年(1740年)在自家老屋去世,享年七十六岁。由乾隆皇帝赐祭葬,为卒子今天介绍的杨汝谷墓位于石门湖纱帽山顶,谥“勤恪”。著有《静用斋诗集》十五卷,《家塾迩言》一卷。
     在“康乾盛世”中,安庆有数位清初官员被几朝皇帝赏识和公开表扬,除卒子介绍的桐城张廷玉外,就是怀宁杨汝谷了。四年前,卒子再次拜访这位被皇帝树立为大臣的楷模、好官的典型的清朝一品大员杨汝谷墓。在清朝“名臣”中,其形象挺光辉的。
  清朝皇帝习惯于用朱砂红笔批阅奏折,鲜艳而醒目。雍正数次评价臣僚时拿杨汝谷做参照,朱批道:“像杨汝谷,老成实在人。”又:“人聪明,像杨汝谷。”到了乾隆执政时,杨汝谷仍“以笃谨被上眷”。
  杨汝谷授监察御史期间,负责监察御史掌管监察百官、巡视郡县、纠正刑狱、肃整朝仪等事务,权力很大,责任也不小。如果操权弄事,是很容易发财的;如果做好好先生,谁也不得罪,也是很好混下去的。杨汝谷却是个挺正直的人,特别看重为官者的责任和法律的威严,他“在朝为官,始终一辙,公私分明,持身廉正”,“遇事必言,未所阴僻”。
  杨汝谷用一首诗表达了自己的信念和思想:“法立奸胥畏,心清案牍稀。此方经巨浸,轸恤念民依。”他在碑文《天坛进贡东岳散司白纸簿籍老会》中写道:“夫神能福人,亦能祸人,赏善罚恶,天道不爽,正直之神,皆应如是。”“《经》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文》曰:‘天道福善祸淫。’祸因福果,圣人弗讳,然则纸簿之说,善恶具载,纤毫必报。信其事者,真如目击。明可以舞文法,而不可以欺鬼神。”
  清朝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河南南阳总兵官高成手下一个士兵,不满于地方官员查办赌博,领着几个人跑到知府署内闹事,将知府沈潮绑架到兵营教场,进行围辱,限制其人身自由达三天之久。对此,御史杨汝谷随即上奏弹劾军中相关官员。康熙命刑部尚书张廷枢、内阁学士高其卓前往察审。随后,康熙就“南阳镇标兵丁闹事”做了谕示:传闻此等人皆诡冒营兵,伙同二三百人诈扰百姓,不独河南一省,别省亦有。康熙下令各省严查,并召集大臣开会,出台了禁约,即时实施。从此之后,营兵如果生事扰民,挟制地方官员,按首犯、从犯进行治罪,管官革职,兼辖、统辖官、提督、总兵官分别降级调用处罚。文官知情不报者降级留任。第二年五月,清政府对南阳闹事士兵做出判决:首犯王爵斩立决,从犯刘长子等绞监候,游击王洪道斩监候,把总罗士英杖责充发,总兵官高成革职。
  在“南阳镇标兵丁闹事”事件之前,康熙皇帝对杨汝谷也许只是印象不错,而此事件之后,康熙对杨汝谷刮目相看,予以重用。几年后,康熙去世,雍正即位(1723年),杨汝谷升为通政使和左都副御史,参与国家大政、大狱及会推文武大臣等朝廷大事。这年,直隶遭受重大水灾,天津城、濠皆被洪水损坏,杨汝谷上奏道:“直隶去年被水州县,存仓民谷,尽数发赈畿辅积贮,宜预请运东关米十万石至天津,截留南漕米十万石存河间、保定适中地分贮。”杨汝谷的顶头上司和雍正都接受了他的建议。雍正二年,杨汝谷升为兵部右侍郎。雍正五年转为兵部左侍郎。此前全国兵站驿站积弊重重,效率低下,杨汝谷到任后虽非史书所言“积弊一清”,但积弊至少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变。
  乾隆皇帝即位后,杨汝谷调任户部侍郎。户部工作主要是掌管全国土地、赋税、户籍、军需、俸禄、粮饷、财政收支情况。杨汝谷关注民生,老老实实地为老百姓做事,急百姓之所急,他上疏道:“河南荥泽地滨黄河,康熙三十六年河势南侵,县地多倾陷。民困虚粮,流亡远徙。”乾隆命令河南巡抚进行考察,结果跟杨汝谷反映的情况一样,于是皇上同意免征荥泽县滨河地亩钱粮五百九十余顷和湖北太和山(今武当山)香税,百姓称颂不已。
  从杨汝谷的一首杂诗中,可以看出他的聪明睿智:“神龙蛰深渊,杳冥人莫测。玄豹隐南山,泽肤甘不食。造化本无端,归藏始生息。气盛物所尤,名高德之贼。卓哉先民言,士必先器识!”杨汝谷特别推崇为官的清廉,他有诗《闻钱彭源卒于苍溪诗以哭之》云:“烛暗窗昏夜黯然,惊闻巴蜀讣音传。一官薄俸蚕丛外,万里全家鸟道边。但有清名堪寿世,更无灵药可延年。伤心堂北孀亲老,哭向秋风暮雨天。”
  乾隆三年(1738年),杨汝谷以年老为由多次申请退休,最后得到了批准。他在离开京城前,乾隆皇帝召见了他,赐了一副亲笔书写的楹联和一顶红绒结顶的帽子。杨汝谷回到老家怀宁后,入住于安庆天台里。杨汝谷晚年家境不太好,等他去世后,儿孙们的日子就过得更是艰难,为了吃饭活命,甚至决定将房子卖掉。就在这时,太平军攻陷了安庆城,杨家人逃难去了他乡,房子落入太平军手中,成为办公用房。清朝咸丰十一年(1861年)八月初,湘军“克复安徽省城”,杨家的房子转而成为湘军的粮台(清代行军时沿途所设经理军粮的机构)。到同治三年(1864年),天台里9号终于有了新主人,他就是赵朴初的高祖赵畇(状元赵文楷第四子)。
  杨汝谷于乾隆五年(1740年)在自家老屋去世。家境贫寒、卖字画维持生活的桐城人陈度《怀杨石湖》诗云:“酒杯安得同君把,趁我今朝卖画钱。”折射出两个穷文人相同的生活窘境,而杨汝谷毕竟是从高官位子上退休还乡的,真是不可想象。
    四年前,卒子与几位驴友曾到杨汝谷墓前凭吊。杨汝谷墓位于山口乡百子村石门湖纱帽山上。为夫妇合葬墓(杨汝谷夫人姓刘)。有墓圹、墓碑,正前墓圹石上是浮雕仙鹤图。距墓二米处立方形华表一对(两只),高近二米,左右两侧的碑文由保和殿大学士张廷玉题,时间为“大清乾隆十一年岁次丙寅孟春月丁丑吉旦”(1747年)。张廷玉小杨汝谷七岁。当年政坛上两位同乡一次联手。即由张廷玉题额、左都御史杨汝谷撰文的《天坛进贡东岳散司白纸簿籍老会》碑在京城造成了不小影响。转眼一个故去,一个为先逝者题署碑文。可谓“槐阴一枕还乡梦”(张廷玉诗)、“黯淡寒云饶一邱”(杨汝谷诗)。
    杨汝榖墓地位于安庆市大观区山口乡百子村石门湖畔狮子口大桥左侧的纱帽山之巅,为夫妇合葬墓(杨汝榖夫人姓刘)。为夫妇合葬墓,海拔四百米,有墓圹、墓碑(无字),正前墓圹石上浮雕舞鹤。左侧碑文:故光禄大夫予告都察院掌院左都都御史加之三级湓勤恪杨公漳汝谷大人之墓;右侧碑文:故诰封一品夫人杨母刘太夫人之墓。两碑均同样署:“经廷讲官太得保和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三等伯加十级张廷玉顿首拜题。”时间两碑均署“大清乾隆十一年岁次丙寅孟春月丁丑吉旦”(即1747年)。两碑同署其两孙、曾孙、玄孙名。
  
(本篇完)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9-7-16 10:24:18 | 显示全部楼层
师山清朝徐绿馀母亲王老孺人墓
——安庆古墓系列
第1818篇
图、文:过河卒子

(热忱欢迎安庆各类组织、单位、机构、个人对本栏目进行商业赞助)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实物资料,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地方,希望得到网友的理解和反馈,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师山清朝徐绿馀母亲王老孺人墓。

     五年前,卒子与一帮驴友在前往安庆大龙山五横乡师山过程中,偶然间发现这棺古墓,一直以来,不知道徐绿馀是谁,在古时,母以子贵,带着五年的疑问,今天简单介绍徐绿馀及他母亲的墓。
     徐绿馀母亲王老孺人墓安葬在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五横乡师山半山腰处,墓上方是大龙山巨石,此地名为仙桃地。
     徐绿馀母亲王老孺人墓面积约十四平方米,夯土建筑,墓前有碑,碑高约六十公分,宽四十公分。
     徐绿馀母亲王老孺人墓安葬于清朝丙辰六年仲冬月,测算时间是清朝德宗光绪十一年(1885年)。
     查阅了很多安庆地方资料,一直以来,找不到徐绿馀的有关介绍。那么徐绿馀是什么人,没有特殊本事的人,不会让自己母亲安葬在那么高的高山之上,不是达官贵人,就是富甲一方的商人。
     据猜测,晚清时期,很多安庆籍人士为清廷效力,徐绿馀是否是当年为清廷效力或与之有关联的人,只是一种猜测。
     清朝徐绿馀在清朝丙辰六年,将自己母亲安葬在安庆大龙山师山半山腰处,这里风水极好,环顾左右,一条山脊面对小龙山。   
   
     晚清安徽,在安庆任上的官员频繁易人,清廷加强安徽对所辖州县的力量,调整安徽巡抚和布政使官员,对所属州县进行强力管控。图为安庆下层小官吏真实照片。
(本篇完)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9-7-26 09:32:50 | 显示全部楼层
柳峰山陶母吴太夫人墓
——安庆古墓系列
第1830篇
图、文:过河卒子

(热忱欢迎安庆各类组织、单位、机构、个人对本栏目进行商业赞助)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实物资料,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地方,希望得到网友的理解和反馈,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柳峰山陶母吴太夫人墓。

     柳峰山陶母吴太夫人墓位于安徽省原安庆市枞阳县柳峰山脚下。   
     据了解,陶氏祖源于江西浔阳汉初大司马陶舍。
          卒子曾介绍过的皖桐白杨陶氏宗祠在枞阳县(原桐城东乡)项铺镇龙虎村陶家东边。旧址和照壁墙保存完好。
     据了解,“皖桐白杨陶氏”即今项铺镇龙虎村和白石村的所有“陶”姓族人。
    “皖桐”即安徽桐城邑,过去枞阳属于桐城邑,解放后区划调整,枞阳从桐城划出单独成县;“白杨”即白杨里,“白杨”是地名,即今天的项铺镇白石和龙虎一带;“里”是古代的地方行政组织,古时“五家为邻,五邻为里”,相当于现代的社居委或村民组。
    “皖桐白杨陶氏”的一世祖是陶福五公,大约在元末明初年间,明朝开国功臣陶安因斗争牺牲,被朱元璋贬到桐城做县令。
    陶安世居姑熟(今马鞍山当涂县),溯江而上来到桐城县境,路过白杨,见白杨山川秀美,山水清佳,此地宜居,便将长子陶福五从姑熟带到白杨安家落户。
     六百余年间,人丁数万,散居在安庆各县市区、庐江、舒城、青阳、黄山等各地。白杨陶氏祠堂坐落在项铺镇龙虎村。
    另据《明史•陶安传》记载:“子晟,洪武中为浙江按察使,以贪贿诛。其兄昱亦坐死。”陶安的小儿子犯了法,家人受到株连,于是便四处躲藏,逃到安庆桐城投靠叔叔,后来定居藕山万桥的竹欃。
    据《定山陶氏宗谱》等史料记载,皖桐白杨陶氏是始祖陶舍的后裔。
    始祖陶舍,公元前二二五年出生于江西的浔阳(今九江市),是汉朝的开国元勋,《高帝功臣表》称:“汉初以左司马从高帝破伐,封愍侯。”陶舍的儿子陶青,汉景帝时为丞相,提倡黄老哲学,主张无为而治,“扫除繁苛,与民休息”,为相时颇有政绩。
     陶青育有六子,其中二位是陶敏和陶偃,由此以后,便形成各宗各支,皖桐白杨陶氏为陶敏的后裔。
    以始祖陶舍为第一代,后人基本都居住江西的浔阳。
    汉末三国时期,陶敏的后人陶讚从江西浔阳迁居到今安徽、江苏交界的丹阳,此后,陶氏有谱系可考的便形成了“浔阳”和“丹阳”两个宗派。
    陶舍公的第二十五代,丹阳陶氏部分族人又迁徙姑熟,即今天的当涂县境。
    陶舍公的第四十九代后人陶福五又从当涂迁徙到皖桐白杨,即今天的枞阳项铺镇。
    柳峰山陶母吴太夫人墓位于柳峰山山脚,占地约十平方米,为高高垄起的土丘。下葬时间是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
(本篇完)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9-8-10 22:32:56 | 显示全部楼层
安凤皖桐野庙王氏一世祖墓
——安庆古墓系列
第1842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实物资料部分,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地方,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原安庆市安凤皖桐野庙王氏一世祖墓,因枞阳划入铜陵之后,连祖上的迁入地也改成皖枞野庙了。
  安徽省安庆市桐城县(解放前包括现枞阳县,解放后分设为桐、枞两县)一带,流传着“九里十三王”之说。今天卒子介绍的皖枞野庙王氏一世祖位于枞阳县会宫镇安凤村路边的房屋中间一片土坡上。
  王氏在安庆地区有很多其中有太原王氏,这支王氏是由周灵王太子晋公之后裔,是为太原王氏。自黄帝至太子晋共四十二世,据民国二十六年王嗣槐堂刻本《余姚上塘王氏宗谱》载:“太原王氏系姓始祖太子晋,乃周灵王太子,名晋,字子乔,约生于公元前565年,卒于公元前五百四十九年,本姓姬。”
  
  王氏另一支是琅邪王氏,这支王氏是由王元为避乱,迁居琅邪皋虞城(今山东即墨),为琅邪王氏祖。王元四世孙王吉,为东汉时谏议大夫,开创了琅琊王氏显贵的先河。东晋建立后,王览的孙子王导、王敦因协助司马睿建国有功而被委以要职 ,分掌军政大权,形成了与司马氏共天下的局面。琅琊王氏传至王导,举族南渡,相东晋元帝于金陵,是为“王氏金陵祖”。
  王氏还有一支是三槐王氏,也是当今王氏中最大的一支,闻名天下,枝繁叶茂,是王姓太子晋系一分支,属太原王氏的分支。三槐王氏是王氏子孙繁衍最大的支派,在《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王氏家谱目录中,冠以"三槐堂"堂号的家谱目录,占有堂号的王氏家谱总数的四成左右。
  枞阳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隶属桐城,桐城王氏主要有以下几支:
  桐城王氏、桐城东楼王氏、桐城桐川王氏、桐城皖桐王氏。
  《皖桐太原王氏谱》:元末避乱南迁安徽婺源,后移桐城,称桐城王氏、古塘王氏。
  另有鄱阳迁来的东楼王氏、龙眠王氏,同属太原王氏支派;
  这支王氏源于姬姓,其始祖为周灵王太子晋,传十八世至元公,因避秦乱迁居琅琊,后称琅琊王氏。
  这支王氏传到第四十八世至唐朝璧公,定居祁门称祁门王氏。
  自璧公次子思联公始,再传十二世至明二公,
  于元朝至元年间迁居桐东野庙嘴(现为枞阳县会宫镇安凤村),世称野庙王氏,明二公为野庙王一世,
  卒后葬于会宫拔茅山东南泥头山下。以上代世传承,脉络分明,有史书、宗谱可考。
  皖桐野庙王氏自一世明二公始,人丁渐兴,迁居各地,遂分为东南西北四股,东股又分为五房,西股分为四房,南股分为三房,北股未分。
  野庙王氏自十三世起立有字辈,其辈序为“廷、选、崇、忠、直,龙、光、庆、盛、时,诗、书、延、世、泽,德、业、裕、鸿、禧”。
  野庙王氏在历史上曾于清朝顺治已亥年(1660年)、乾隆丙子年(1756年)、嘉庆戊寅年(1800年)、同治丁卯年(1867年)、民国14年(1925年)五次修纂宗谱,当时名人贤士何如宠、张廷玉、吴汝纶等曾为谱谍作序,盛赞野庙王氏诗书传家,贤才辈出。

  皖桐野庙王氏涌现出很多佼佼者,人口繁茂。
(本篇完)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9-8-22 23:07:4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堂乾隆年间江行友齐夫人合葬墓
第1851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走遍安庆》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民间部分,在搜集与整理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描述,感谢大家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楼堂乾隆年间江行友齐夫人合葬墓。
  江行友齐夫人合葬墓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杨桥镇宣店村楼堂组的山上。
  江行友与齐夫人墓安葬于清朝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距今已经二百余年了。
  安庆市宜秀区杨桥镇宣店村楼堂组原属桐城县杨桥镇宣店村的龟石岭,这个山岭远远望去好像一只乌龟,就在这只大石龟下方不远,卒子在此发现了一座清朝乾隆年间的夫妻合葬墓。
  虽然古墓已经残破不堪,但墓碑字迹依然清晰可辨。碑文显示,墓主人出生于清朝康熙年间,姓江。其妻姓齐,出生地为安庆府(今安庆市)桐城邑(今桐城县)杨桥一带。
  从碑文内容可对当地丧葬习俗的变迁进行考证,具有一定的民俗研究价值。从卒子仔细观察,这座墓无人祭拜,缺乏管护,墓碑已经倾斜,幸而被坟头一棵小树支撑着,才未倒下。
  江行友齐夫人合葬墓位于龟石岭巨石下方不远,其初建于清朝乾隆五十七年(公元一七九二年),属夫妻合葬墓,占地约二十平方米,分“天,地,人”梯式三级墓阶。
  清初以来,满人南下,桐城以文举天下,桐城县人才大量涌出。江行友,江西移民后裔。早年入县学为诸生,后事不详。
  这座墓是安庆地区典型的南方墓葬,其墓冢在墓碑前方,周边使用碎石砌成半圆围起,是典型的南方墓葬风格。
  墓碑上都刻有“清”字,这座墓葬由于是合葬墓,墓葬尚未被盗挖过。墓内的石椁中和棺室应该还保存完好。
  江姓源于北,而盛于南,是一个典型的南方姓氏。江姓在唐宋以前的名人多以河南人为主,后期江姓名人则以南方人为主。
  据清朝康熙吏部右侍郎张廷玉在康熙六十一年撰写的《江氏支谱序》中记载:江氏之先祖始于伯益,生三子皆封国,其三子玄仲封江国于济阳,后为江氏。

(本篇完)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9-9-16 09:06:06 | 显示全部楼层
白云甲寅古墓
第1863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走遍安庆》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民间部分,在搜集与整理“卒子游记”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描述,感谢大家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白云甲寅古墓。
  白云村位于安徽省安庆市洪铺镇,有着悠久的历史。
  白云村在清朝有几个姓氏非常出名。
  位于怀宁县洪铺镇白云村谢花屋的老堂轩,是一所古建筑。据介绍,谢家堂轩建于清雍正乙卯年(公元1735年),距今已有近三百年的历史。
  另有吴氏家族,据《安徽通志》《安庆府志》《怀宁县志》载记,吴氏“三让堂”世居古怀宁县受泉乡冶塘之西,今为怀宁县洪铺镇白云村吴家大屋。
  怀宁吴氏三兄弟:吴应钟、吴应鎡、吴应铉,在明末文坛颇有一定名气。吴应钟祖父吴旦(字子寅,号都轩),曾任浙江金华县训导,河南孟津县教谕。父吴埜(讳伯同,号九垓),曾任广东南雄推官;母丁氏则为怀宁进士丁楷的孙女。
    吴应钟,字幼元,号螺石,别号春寰,万历庚子举人;吴应鎡,讳幼时,一字幼安,号耕愚;吴应铉,字幼玉,号栗如。吴氏三兄弟于明末文坛颇具影响,如与阮自华、刘忠岳等结“海门诗社”,三让堂《吴氏宗谱》中载有数首与阮氏唱和诗句。
    吴应钟长女适刘尚志孙刘馀泽(即明末状元刘若宰的侄子);吴应钟之孙吴廷楷,字端仪,号贡溪(居近子贡岭),曾参编顺治怀宁县志、顺治安庆府志,弟子任塾(怀宁进士)、龙光(望江进士)为其撰写墓志铭。
  在白云村的山坡间,有一座面积约四个平方的古墓,现保存基本完好。
  古墓被细竹包围起来,看起来已经多年未有人祭祀。墓主人生前肯定是当地著名的人士。
   
  古墓是甲寅年间建成。据推算约是清朝咸丰三年(公元1854年)建成,由于墓碑早年被凿,字迹不清晰,无法辨析姓氏。
  古墓建在白云村的一座山坡间,朝向和位置都是上好的风水之地。
  洪铺镇地处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西南部,东与月山镇、大观区山口乡毗连,南与大观区海口镇、皖河农场隔河相望,西与江镇镇、清河乡接壤,北与石镜乡、黄墩镇交界;全镇总面积八十五平方公里。
  洪铺镇属半丘陵浅山区和半圩畈区,三面浅山环绕,仅南面冶塘湖与皖河相连。
  洪铺镇境内属皖河水系。皖河自西向东流经镇域西南部,境内河道长二十里。七里湖、八里湖位于境内南部,与海口镇交界。
(本篇完)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9-10-3 21:16:54 | 显示全部楼层
芦塘沈家阴地山墓葬群与沈家界碑
第1872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走遍安庆》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民间部分,在搜集与整理“卒子游记”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描述,感谢大家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芦塘沈家阴地山墓葬群与沈家界碑。

  桐邑,即为古时桐城县的简称,今主要分成三个县级行政单位,桐城市、安庆市宜秀区、枞阳县,还有部分属于怀宁县。桐邑有个大龙保,即是今天卒子介绍的大龙山二甲杨桥镇宣店村。

  如果不是一位安庆本土姓沈的朋友介绍,卒子一直误认为宣店村的楼堂组就是楼堂,直到今天,才知道这只是数百年来口音误传而至,原来楼堂原指芦塘。

  大龙山杨桥镇宣店村山间,有一个很大的山冲,人称黄阴冲,这个山冲有三个地名,均是错误,上楼堂、中楼堂与下楼堂,古时桐邑大龙保二甲有上芦塘、中芦塘和下芦塘。后来,因为口音等误传,变成了如今的称呼。

  古时,桐邑有东、南、西、北等五乡,其中南乡计有:高军涧,查林,黄荻,大龙,载冲,青山,义(土部毚;释:坛域茔界皆曰兆),松茂岭,下破罡,新开沟,石塘,扫箒沟,下棕阳,兴塘,黄含,羹脍赛,石响,会宫,高黄圩,花螺,龙潭,峡埠,桃花,黄泥冈,土桥、黄华,拔茅,洪山冲,竹(土部毚;释:坛域茔界皆曰兆),姥山,小龙,上棕阳,上破罡,龙华,乌落洲,罗塘洲、等三十六保。这里大龙就是大龙保。

  沈氏,据说是桐枞两县的沈万三后裔。沈万三后裔一小支来到安庆府桐邑。

  据《沈氏家谱》记载,清朝光绪年间,世居大龙保的金氏将大龙保二甲一小片阴山抵押卖给沈家。沈家将这一小片阴山作为安葬沈氏先祖,在得到这块风水极佳的阴山后,沈家便在随后的百年间安葬三十余棺墓在此地。

  据了解,清朝光绪年间,大龙保金良忠将一片桐邑南乡大龙保二甲中芦塘山名照面牌阴地一片左边横离金氏老坟拜台一丈立石为界,这块界石就在阴地山山脚,为高约三十公分,宽约二十公分的麻石雕刻而成。

  顶上横阔上丈抵薛姓界石为界,中横阔卤丈五尺立石为界,下横阔上丈五尺立石为界,等等。

  清朝光绪年间,沈寿山与金良忠,就这样达成一片长约四十多米,宽约二十米的山坡买卖契约。并且约定,买卖达成后,不管谁家亲属来闹事,都有凭证为保,阴山买卖是二意情愿,并没有强买强卖,永远存照。
  立约时间为清朝光绪二十三年六月十八日,立大买阴地山金良忠,金德义、谢大松、洪秉均、金玉珍等人。
  据沈氏后裔讲述,当年(清朝光绪年间),买下这块阴地山,沈家共花费三两白银。大约值现在的五百元左右。
  清朝光绪年间,一两白银大约折合人民币一百七十元。据清朝军机处档案记载,清朝光绪十五年上半年直隶省顺天府、大名府、宣化府的粮价,以谷子、高粱、玉米三种粮食计算,平均每仓石计银一两四钱六分。据测算,一两白银约值一百七十元。
  在此解释一下,阴地山又称坟山。清朝以前,百姓对风水有着非常传奇的痴迷。那时百姓常认为,祖坟带来的好运。
  了解传统风水文化的人都知道,祖坟风水对于后人的影响极大,如果家中祖坟所拥有的风水不是很好的话,那么后人的工作发展、情感婚姻以及身体健康都会受到影响,无法拥有稳生活。

  来到芦塘沈家阴地山,这片不太大的山坡,有几棺清朝光绪二十四年下葬的沈氏先祖墓。其中大约六、七棺均为清朝光绪二十四年,同时下葬的沈氏先祖。这些沈氏先祖墓朝向大多以卯山酉向为主,其中有沈孝亮、沈孝昭等。
  
(本篇完)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9-10-14 21:54:27 | 显示全部楼层
奉政大夫张霭池墓
第1876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走遍安庆》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民间部分,在搜集与整理“卒子游记”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描述,感谢大家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奉政大夫张霭池墓。
  由于工作的繁忙,以后仅每周在家休息时抽空写二至三篇安庆地区文史文章,供大家参考。位于原桐城县南乡一个山凹间,有一座建于民国十一年的坟墓,这座葬于高山顶部的坟墓,却有着不平凡的故事。
  该墓葬占地约九平方米,墓边有一棵树,树与墓同岁。以墓植树,以树陪墓。
  站在墓边,能够清楚的望到原桐城县南乡的雨坛,背后就是高高的山丘。
  以风水看来,这里无疑是一块风水宝地。据了解,位于桐城南乡的花山龙隐庵,建于宋朝末期。
  据安庆地方研究文史的朋友介绍,“在城区东北五十里许,花山主峰东侧山洼盆地中,有龙隐庵,始建于宋末元初。
  相传庵址为‘藏龙宝地’,故又名‘龙隐庵’。庵周竹树葱茏,山石溪泉,极为幽雅。
  龙隐庵遗址位于花山之巅,北倚龙山,南临长江,地形开阔,形如莲花,风水大师名之日“莲花地”。环顾竹青松涛,眼前茶树秋深皆著花。
  张霭池,安徽安庆人,曾任清朝奉政大夫。“奉政大夫”一职,在清朝为文官封赠之阶,按清朝典制,官员分为九品,其中奉政大夫对应的官阶是正五品,相当于今地市级领导干部。
  从墓碑上看出墓主人是清朝皇帝诰授奉政大夫,官至五品,地位显赫。就连元配夫人都被诰封宜人。其子张贤和。
  这座墓最为特别的是落款边有一列小字,安徽省长公署参议密瀛镛坤,查遍资料,也不知道密瀛镛坤是什么人。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位落款的人曾任过安徽省长公署参议。

  据一位高人介绍,这座墓又名梨花坟,是当时安庆城高官请风水先生为自己百年后选的一块上好墓地。

  这位高官去逝后,后人在下葬时,在坟前植下一棵梨花树,风水先生讲述,日后梨花枝繁叶茂,便是先人在阳间享受清福,反之便要迁坟葬于他地。

  经过后人的照料,这棵梨花树不久便枝繁叶茂,每到夏季,如一把大伞,每过二、三年便在秋季结出大大果实。

  2016年,张氏后人前往张霭池墓拜祭。据说是上海某上市公司老总。安庆现在招商工作如火如荼,以文化招商邀请张总来家乡看一看,也许会起了意料之外的惊喜。

(本篇完)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合作|人才招聘|手机APP|Archi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