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E网

搜索
楼主: 过河卒子

[老城旧巷] 宣传安庆历史文化、走遍安庆自然风光——《卒子走遍安庆》长篇游记(第二季)

  [复制链接]

11

收听

30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9-6-20 11:10:48 | 显示全部楼层
塔儿岭古道
——安庆古道系列
第1790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实物资料,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地方,希望得到网友的理解和反馈,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塔儿岭古道。本文感谢岳西县退休职工刘圣雨先生。

     塔儿岭古道位于安庆市岳西县境内,是群山之间的一条古道,距离县城大约八里路程。塔儿岭上原建有茶亭,始建不详,由本地王氏族人于清朝光绪十六年(1890年)重建。
    重建后的茶亭为杉木穿榫结构,亭顶人字形,小青瓦覆盖,下由三组、十二根大木柱支撑,是岳西到潜山、怀宁方向的出山必经古道,古道贯亭而过。
    塔儿岭为通衢要道,肩挑背驮辛苦的村民行至此地,都想有碗清茶饮用,以获凉意。现在岭下有一间铁匠铺,还有一位铁匠在常年制作农具。

    塔儿岭古道是大别山中蜿蜒着一条南北古道,在响肠境内约有二十华里。
    它北起塔儿岭,南至沙岭头,走阡陌、跨河流、穿老街、越峻岭,万级石板铺就。原有凉亭已毁现不存。
    塔儿岭石板铺就的路上,现在仍能看到旧时安庆地区的百姓开凿石料的痕迹。
    塔儿岭位居响肠古镇,群山环抱,其中请水寨、白云寨、神马寨、河山寨因山顶宽阔平坦,便于练兵养马,
    四周悬崖峭壁易守难攻,所以每当兵荒马乱时刻,便有大军高举义旗据险扎寨。
    清朝咸丰年间,太平军与捻军途经塔儿岭,在此行营扎营。太平军依山而建古寨,有势雄关依旧,飘动的云雾缭绕着高耸的危崖峭壁,青松屹立,苍鹰盘旋,不免让人热血沸腾,雄心万丈。
    从岳西县响肠镇金山村沿小路向北拾级而上,便到了塔儿岭头。岭头西侧有一座四方七层的宝塔,因此这个岭叫“塔儿岭”。
    这条古道,现有石板、台阶、路亭遗址、碑刻、古树、秀山、丽水……伴随着一路的青苔、杂草、落叶、枯枝、残垣、断壁、廖寂、沧桑……
    走在塔儿岭古道的青石古道中,这是一条古驿道,古茶亭的遗址位于古道中间,现存遗址仍能看到亭基。

    塔儿岭,是过去潜邑至舒城、至霍山的一条必经之道,旧有一亭塔,故名。
    古道沿山坳行进,路边杂草丛生,青翠浓密,或是昨晚下过雨,草上沾满水珠,不一会,鞋子已湿透,路面平坦,偶有一两级台阶,路面石板参差,在古代,这也算不上一条“高规格”的官道。
    路面杂草刚被“清理”,两边灌木浓密,溪流虽被遮挡,但清冽、潺潺依旧。路边梯田交错,杂草丛生,甚有三四米小树,撂荒已有数年。
    塔儿岭中断,有一间小小的土地庙,原庙是清末至民国时期建造,九十年代重修。庙上仍能见到旧时的石料雕刻而成的葫芦顶等遗物。
    站在塔儿岭上,能够一览众山小。背后的群山相对雄伟,如今在安庆各县市区像塔儿岭这样的古道已经不多。
    塔儿岭古道穿越在群山之间,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过去看一看。
(本篇完)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30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9-6-20 15:04:41 | 显示全部楼层
陈家冲陈家堂轩
——安庆祠堂系列
第1791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实物资料,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地方,希望得到网友的理解和反馈,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陈家冲陈家堂轩。

    陈家堂轩位于安徽省安庆市望江县凉泉乡陈家冲。陈家冲陈氏宗祠卒子早已介绍过,今天卒子介绍另一处小堂轩,这里卒子六年前到访过。
    陈家冲陈家堂轩确实没有一丝老祠堂的痕迹。如果不是因为一个大人物是这里走出来的,谁也不相信这个小小的堂轩却有着这么大的来头。  
    陈树屏(1862年-1923年),字建侯,号介庵,晚年号戒安,安徽望江县凉泉乡陈家冲人。清朝末期政治人物。
    清朝光绪十七年(1891年),乡试中举人,次年登进士,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清朝光绪二十年四月,散馆,著以知县即用,官江夏县(电影《雍正王朝》中曾有描述)知县,历任广西融县、罗田县知县。清朝光绪二十四年,任随州知州。光绪二十九年,升蕲州知州。次年,升任江西省武昌府知府。
    清朝宣统三年(1911年)时担任湖北布政使,当时湖广总督瑞澂由汉口俄租界获得了新军革命党人名册,树屏建言,要公开将名册烧毁,以安军心,瑞澂不听,斩杀彭楚藩、刘复基、杨洪胜三人,革命党人当夜遂反,是为武昌起义,瑞澄缒城而走,“悔不用其言”。陈树屏在罗田任内,罗田人称之为“陈青天”,并编演《罗裙记》以颂其事迹(此剧现仍被晥鄂赣许多地方列为传统地方戏主要剧目)。在江夏(今湖北武昌县)任内,遇有一假冒光绪皇帝的棘手大案,总督张之洞亲审此案也不敢决断,惹得民谣四起,后经陈树屏的审讯,结果真相大白,他即名声大振。
    有谓物以人名、书以艺精、文以意深。安徽省安庆市望江县博物馆前些年在开展文物普查中征集到一幅清代武昌知府陈树屏手书对联,就具有上述特征,特别是这幅书法对联,作为一种地方性文物来收藏,其价值即显得尤为珍贵。经国家文物专家鉴定,为国家二级文物。
  此对联质地为宣纸,长125厘米,宽 28厘米。上联为“勤俭黄金本”,下联为“诗书丹桂根”。题款为“介庵”。在题款两字中间及下边各钤有一方红色印章。从此联书法艺术看,老练苍劲,古朴典雅,富有“清朝书家第一人”美誉的著名书法家何绍基书艺之韵味。
    这幅“勤俭黄金本,诗书丹桂根”对联来看,其笔意既纵欲超迈,又醇厚充实;既朴厚沉雄,又空灵遒劲,已臻炉火纯青的地步。特别是其联语的文化内涵,深入浅出,寓意深刻,表现了作者在当时现实生活中对“勤俭” 和“诗书”的崇尚、理解和赋予,同时也反映了作者淡泊名利、勤俭节约、清廉为政、一心为民的价值观、人生观。这在清末民初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的时代背景下,作为一个赫赫有名的武昌知府的陈树屏来说,能有如此高风亮节,勤政为民,实属难能可贵。
  望江县各地有大小各类的堂轩不计其数,多数是近代修建的。
(本篇完)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30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9-6-21 08:58:25 | 显示全部楼层
林春念佛堂及地藏殿
——安庆寺庙道观系列
第1792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实物资料,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地方,希望得到网友的理解和反馈,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林春念佛堂及地藏殿。

     林春念佛堂及地藏殿位于安庆市宜秀区罗岭镇林春村。
     林春村座落在罗岭镇西边,东与镇区接壤,西与五横乡虎山村相邻,北与罗岭镇黄梅村交界,南与凤溪村连接。
     林春念佛堂雄踞于历史文化名城安庆。原是桐城县(古桐邑)凤形山之上,是一处有些名胜古迹的寺庙道场。
     林春念佛堂是以“爱国爱教,弘扬佛法,服务社会,乐于奉献,众生和谐”为目的,求香化缘、引导信众,和睦相处、助人为乐。
     卒子于六年前到访此处,林春念佛堂及地藏殿,占地约数千平方米。
     地藏殿,建在一处山体之上。此殿内部饰以金龙和玉玺的彩绘,采用棋盘式天花(又叫井口天花),这种等级在天棚上是最高。
[size=0.83em]20140315 155.jpg (344.9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color=rgb(153, 153, 153) !important]40 秒前 上传



(本篇完)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30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9-6-23 13:07:13 | 显示全部楼层
“堂断暨告示碑记”与百年木雕道教神像
——安庆碑记与历史文物系列
第1793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实物资料,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地方,希望得到网友的理解和反馈,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堂断暨告示碑记”与百年木雕道教神像。

   “堂断暨告示碑记”与明朝木雕道教神像位于安庆市望江县武昌湖一带的农田田埂间和一个老庙遗址内,现饱含历史变迁的文物已妥善保管在某地。今天卒子简单来介绍这块“堂断暨告示碑记”和百年木雕道教神像,不妥之处,请全国专家指正。
   为什么在这片湖边田畈间会有这样一块残碑,并记载着“堂断暨告示碑记”,碑为望江县本地的白石制成,刻字较为粗糙,碑断裂现仅存残缺上半块,宽约为六十公分,厚约为二十公分,碑上记上内容大约为“堂断讯……,晓谦……事……收欲,落款为清光绪二十四年等字样”。
   在广袤的武昌湖一带,有着以捕鱼、农垦的百姓数万人,他们多劳作在田间湖里,他们有着不同的信仰,汉族百姓以道教、佛教信仰为主,也有很少一部分少数民族(安庆称回民),他们有着独特的宗教信仰,他们所在区域仍建有清真寺,这二种宗教信仰相互融合、交汇、冲突……经过卒子辨析与理解,并得出二个看法。请全国爱好文史的朋友评论回复您的意见。
   意见一,这是一块过去打官司至县衙的纠纷官司的碑记。清朝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当时面临武昌湖的一座小小道教寺庙赢得了一场与周边百姓纠纷的案件,或是由于百姓田场与寺庙庙基的纠纷,或是其它原因与寺庙的纠纷,其中一位网友认为可能是当时的道观寺庙衰败后,由佛教僧人到此重修,后老道原道士与僧人之间为该寺庙财产权的纠纷等等,时任望江县正堂断案并出具堂断文书,相当于现在的法院判决书,得到堂正文书的寺庙并这道堂断文书以碑记的方式雕刻出来并在寺庙内立碑告示周边百姓。
   意见二,卒子认为,这是一块过去民间纠纷官司诉之县衙的纠纷官司的碑记,并以碑刻告示方式记录当时全过程的碑记,目前在安庆地区,这块碑记尚属首次发现。卒子大胆猜测,这块碑背后是一个曲折的故事。清朝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当时面临武昌湖的一座小小道教寺庙赢得了一场与周边百姓信仰之间纠纷的案件。
   明清两朝长达四百年里,安庆府管辖的怀宁、潜山、太湖、桐城、望江、宿松六县,是全国出产水稻的主要区域。凭借长江和内河水运,从明朝宣德四年(1429年),至清朝同治初年的四百多年间,安庆府一直用漕船向京城运送漕粮、漕米的重要区域。据《安庆港志》“大事记”记载:清朝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安庆府实有漕船一百一十一艘,当年运去六县漕粮正米五万七千九百十六石七升五合,另加耗米二万一百六十六石四斗三升,驾运用丁一千八百余人。
     为确保漕运任务完成,从明朝起,安庆府就专门设立安庆卫机构,由督粮通判官,下属千户、万户粮吏指挥体统行事。到了清朝顺治年间,改设守备及轮总千运,专司芦课、屯粮、征解、济运事宜。安徽巡抚、知府、知县等朝廷官员对漕运非常重视。为到了清朝后期,随着漕运的衰落,这些漕工也渐渐失业,一部分过去的漕工就散落到安庆沿江、沿湖的湿地、滩涂垦荒、捕鱼为生,他们有着自己的信仰,汉族人以道教信仰为主,有信仰始祖的、有信仰其它神灵的,但安庆还有另一帮信仰完全不同的外族人。
   明朝负责漕运的安庆马氏、金氏、斯氏等回民,他们在漕运衰落后,分散到安庆各个沙洲繁衍生息。这些回民有着独特的信仰,他们在安庆建立了大小数座回民清真寺,之前卒子曾介绍过南关清真寺、西关清真寺、保婴清真寺、三益清真寺等,今天卒子再次介绍另一个地方,就是依靠武昌湖附近的漳湖,在漳湖还有一个清真寺。这些回民后裔以湖为生,其信仰独特,与汉族的道教信仰完全不同。
   清朝光绪年间,社会相对稳定。在武昌湖内湖有了为数众多的回民集居在一个叫漳湖的地方,他们出湖捕鱼、农垦时仍要礼拜,而此时湖边的一处名为顺济庙的道教寺庙得到了众多信众的朝拜,二种信仰不期而遇,很快便有了矛盾和纠纷,久而久之,双方诉至望江县衙,为了平息种族矛盾,缓和社会矛盾,望江县正堂在经过慎重的思考后,以望江县堂正文书交付矛盾双方,来化解种族信仰矛盾。
   顺济庙当家道僧将这道堂正文书刻石公告,这样便有了“堂断暨告示碑记”。无独有偶,在与漳湖村不远的六合村有一处原老寺庙,现庙已毁不存,原庙内有二尊樟木木雕神像,一位是文神,双手捧宝盒;一位是武神,单手持宝剑。从神像神态、樟木包浆看,卒子认为这是二尊明末清初的道教神像,最迟可能是清朝中晚期。这与那块“堂断暨告示碑记”应该是同自同一个道教寺庙的遗物。
(本篇完)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30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9-6-24 14:47:47 | 显示全部楼层
“甄云阁”窑界石刻
——安庆商业系列
第1794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实物资料,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地方,希望得到网友的理解和反馈,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原安庆市“甄云阁”窑界石刻,本文为作者过河卒子个人推测,不具备考古结论依据,仅提供参考。

    离安庆约三十里,有一处名为大、小缸窑的社区,现归安徽省桐陵市枞阳县,历史上这个地方一直归安庆管辖。今天卒子来介绍五年前发现的一处巨石上刻上的界址石刻。

   当时,卒子认为这里是否有一座古老的寺庙名为“某某阁”?在与周边百姓交流时表示此地数里外有云峰寺,但与此地相隔很远。带着这五年的摸索经验,今天卒子大胆推测——
    受封建统治制度和制瓷历史传统影响,清朝的民窑烧制的民用器皿的款识在题写上也有一定的惯例,而且各种堂名款吉语款等等。
    安庆,自江南分省后为安徽省会,民窑遍及安庆周边各邑。烧制瓦当、青砖、缸、罐、坛等等,款式多样,为了区别各县各窑烧制的区别,有些名气的窑厂在制坯时加上款号,如“继善堂”、“梓桑轩”等,有各式花押款、伪托款。祭器多用干支纪年款。今天卒子介绍的这个“甄云阁”实际是安庆府周边县为安庆府百姓制窑的窑号。
    清朝,民间窑器大多数落各种堂名款,如“澹宁堂”、“望吟阁”等,一般民窑器款则复杂多样团花款、方块款、豆腐干款、四朵花款等。
    大缸窑——古老的地名与村落,历史悠久。有史料记载,早在宋朝未年即八百年前石姓的祖先迁徙此地,并开始制陶建窑,薪火相传,辛勤劳作,繁衍生息。大缸窑地名由此而得名。
  与安庆一湖之隔的大、小缸窑,是传统的为安庆府烧制各类民用器皿的窑场。这些窑场里制坯烧窑一代又一代相传,在最新一次整理和发现中,卒子发现原属安庆府桐城县枞阳镇缸窑的地方有一块巨石上有窑厂的文字记载。
    解放后,大小缸窑又新建了现代的窑厂,老的窑址已经不知详细地理和位置,这些老窑址与民间的房屋屋界有了分界,也就有了巨石上的石刻,直到卒子发现半山间的一块巨石上的石刻。
  大小缸窑遗址是一处为安庆府专门烧制民用器皿的古窑址。这些古窑址的是历史演变的一部分,也是大小缸窑烧窑制瓷的活化石。  
  由于大小缸窑周边有独特的陶土资源,邻近高山可供烧窑用的树林,为陶瓷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不仅能制造粗制土陶产品,同时还生产釉制陶器,如釉缸釉钵等。
    清朝建设的窑址与周边的民房之间,就自然有了界址。为了区别民房与窑场,在小缸窑半山间,有一块巨石,巨石上刻有“童界”“甄云阁界”,今天卒子才理解,这个叫甄云阁实际上是小缸窑的一个窑场窑号名。
  过去安庆文史界从未注意过的细节,如今有了更新的理解和深度挖掘。古朴厚重的大小缸窑,是民俗文化的一种载体,蓄含着周边县区制坯烧窑艺人世代相传的古老陶瓷制作技艺,展现大小缸窑近千年历史的发展进程。
  这个窑厂号“甄云阁”的发现,希望与安庆各界专家、学者、机构、个人共同研究。通过这个窑厂号石刻的发现,也展示了过去安庆府商业的繁荣。
本篇完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30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9-6-25 14:28:05 | 显示全部楼层
刘家凹“老八楼”与日本樱花树
——安庆近代革命系列
第1795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实物资料,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地方,希望得到网友的理解和反馈,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月山炼铁厂刘家凹“老八楼”与日本樱花树。

    在安庆,有一块“飞地”,虽然是安庆的土地,但它并不属于安庆管理,而属于百公里外的铜陵市,探究历史,这无疑是安庆莫名的一种“痛”。我们收回了“香港、澳门”,何时收回本就是安庆的月山铜矿?
    据《安庆地区志》第十三篇、工业、第一节中介绍,安庆冶金始于东汉末年。原归安庆管理的贵池县西七十里的古石城,已有冶铁、铸钱业;在梅埂曾设梅埂冶,进行金属冶炼。从三国至唐、宋,贵池六峰山北麓有铜坑和“百炉庄”,为炼铜集中地;同时期,安庆也有了冶炼的场所。
    南宋时,宿松置有二处冶铁场所,以汪革所创办的麻地坡冶铁处规模最大。与此同时,怀宁县置有同安监铸钱,并在月形山铜牛井炼铜。该矿体上部至今仍存有明、清之际的老窿和矿渣堆多处,出土过古铜炼炉体、铁钻、铁锤、木风筒等物。岳西、潜山、太湖等县,古时就有居民在河中淘洗铁砂,冶炼土铁、土钢,打制农具、浇铸铁锅。
  解放以后,一九五年年,为贯彻“以钢为纲”的方针,月山“大办钢铁”,一九六一年,冶金工业大调整,月山不少厂矿分别关、停、并、转。七十年代又陆续恢复,并新建部分厂矿。
     安庆,自古就有冶炼的历史,其中铁矿石、铁精砂主要分布在贵池、怀宁、枞阳、桐城等地,经探明的铁矿点有四十六处,除一处(属安庆铜矿)较大外,其余均为小型矿,但今天卒子介绍的就是这处安庆“飞地”月山刘家凹炼铁厂。
    月山铜矿坐落在怀宁县月山镇一个叫刘家凹的矿区,这是从宋朝就有了冶炼的历史,矿产中主要是铁精砂,生产出来的产品很快打入全国市场,供不应求,主要销往合肥钢铁厂。
    月山钢铁厂前身是部队地质队,他们解放后不久进入月山一带。这些工程队在月山与当地的百姓一起,探矿产、搞生产、建基地。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解放仅十年时间,百废待兴,国家急需生产要素,包括钢铁在内的矿产是当时国家重要领域。位于月山铜矿后山的一个山坡,当年就是矿区的生活区。
    这些建在后山半山腰间的平房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其中最早的是六十年代建设的老八楼。部分楼房有的建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
    老八楼,又称老八栋,是指月山铜矿炼铁厂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最早建设的八栋生活楼。
    这八栋楼均为平房,每栋楼占地给五十平方左右,为一室一厅一厨一卫,很多房屋在后来均扩建了一部分。
    老八楼为建国后,安庆为国家生产建设投入的地方生产生活的基建工程,当时入住这八栋楼的均为技术人才和特殊工人,享受着不一般的政治待遇。
    老八楼,均采用红砖、因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没有水泥,在建设中老八楼均采用了黄泥加黄砂的工艺,屋顶采用杉木形条和油毡,屋顶为大瓦,制作简单。
    当年,能够住进老八楼,是革命年代多么光荣而又体现的事情呀,在他们的带领下,又建成了新八楼和厂区宿舍楼、电影院等等。如今,老八楼,也在岁月的冲洗下,现在已经倒塌……

    在这些技术工人和骨干的带领下,安庆月山炼铁厂于一九七一年建成投产,建有十三立方米高炉一座。至一九八零年,只产生铁五吨半多。后并入月山铜矿。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随着炼铁厂改制,当时有日本专家曾到这里考察,还带来了樱花树种,经过几十年的栽培,如今这些樱花每年在盛开的季节,格外漂亮。
(本篇完)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30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9-6-25 16:54:39 | 显示全部楼层
宣店道光年间修职郎方公墓
——安庆古墓及名人墓系列
第1796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实物资料,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地方,希望得到网友的理解和反馈,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宣店道光年间修职郎方公墓。

     安庆,位于安徽省西南部,西接湖北省,南邻江西省,西北靠大别山。旧志称“(安庆)府为淮服之屏蔽,江介之要冲。陆道有北硖挂车之隘,水道有小孤之险,山深水衍,战守之地也。”从山川形势上看,安庆境内西北为高山、东南为江河,既便于防御,又有交通的便利。
    安庆城三面环山,一面临江,自古以来即为战守皆宜之地。《汉书》载,汉武帝于元封五年(前106年)南巡至此,“作盛唐枞阳之歌”,今安庆城区登云坡即为盛唐山故址。山下为盛唐湾古渡口,称“宜城渡”。相传东晋诗人、堪舆家郭璞登盛唐山有“此地宜城”之语,故安庆别名“宜城”。此地三国时期曾筑有城池。
    三国时期,安庆市境为吴、魏争夺的重点地区,据《建康志》:“宜城者,雁汊对岸一要害处。吴魏相持时,尝筑城于此。”三国时吕蒙曾在大观区山口乡建军寨,并筑城于今枞阳门外二里许。此城扼大江南北,进可攻,退可守。它和市郊山口(又称皖口)要塞相呼应。吕蒙城应是安庆市区范围内因为战争而建最早的古代城池。
     《三国志·吴主传》记载:“黄武七年(228年),秋八月,(孙)权至皖口,使将军陆逊督诸将大破(曹)休于石亭。”自三国至宋,安庆在长达千余年的历史上,为了军事和管理需要,断续有过筑城史,但基本上以土城和石垒为主,真正意义上的砖石城池应自南宋嘉定十年(1217)才开始构筑。
    清朝初期,安庆府属江南省(省会在江宁),清朝顺治二年巡抚都御史、顺治七年操抚都御使、康熙五年按察使司等,才迁入安庆。清朝顺治十八年(1661年),安庆府改属江南省左布政使司。清朝康熙元年(1662年),设安徽巡抚驻安庆,安徽按察使也设在安庆。
     安庆早在建城之前就逐渐成为黎庶聚落、官府驿站。北宋熙宁八年(1075年)设置舒州同安监,铸造铜、铁币。元朝以后,江淮间军屯、民屯范围很大,安庆路农业经济有所恢复。
     南宋以后,安庆府城经过多次整修,但安庆城规模基本未变,大致依地形地势布局,略呈方形,城中西北高,东南低,市区建筑在两列并行的高地上,从城市总体布局上看官府衙门和府邸多位于城厢居中偏北的高岗上。为城区中官署最为集中的地区。
     明初,安庆境内得到来自江西和皖南的大量移民,人口数量增长很快,成为安庆近代百姓的祖先。由于交通的便利,安庆府城渐渐成为沿江农产品、手工业品的集散中心。“芜湖、安庆是明清时期发展较快的两座商业性城市。”(《安徽省志·总述》)。
    明朝安庆府是江南、苏浙和湖广之间的水上交通要道,南北陆路的驿站也非常密集,城市的商业、手工业生产水平也在进步。沿江的安庆一带是安徽省重要的商品粮(米)生产基地。传统的经济作物茶叶等更是抢手货,烟草更是远销全国。
     清朝康熙六年(1667年)成立安徽布政使司,省会在江宁(现南京)。清朝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安徽布政使司由江宁移驻安庆。至一九三八年前后,安庆一直是法定的安徽省会,是安徽省政治中心,安庆城市的政治功能得到最大发挥。从历史发展演变看,安庆的城市发展与其战略地位有重要关系。

     安庆位于长江中下游,是上游武昌、下游南京之间的咽喉,所以安庆在成为省会之前就已经驻有准省级政治、军事机构。太平天国战争爆发后,安庆政治中心地位受到了巨大冲击。由于曾国藩的力主,战后安徽省会又回到安庆,建国后安庆为区域性城市,是皖西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清末,安庆城的格局,仍然没有太大变化,官府衙门、府邸安置在城厢居中偏西北的高岗上,市肆和一般居民布置在南厢,仓库设于镇海门附近高岗上,文教区集中于衙署以东,寺观分布在城郊。
     位于安庆市宜秀区杨桥镇宣店村的群山之间,有一座清朝道光元年(1821年),埋葬着一位方姓的朝廷官员。
     这位清朝修职郎是文阶官名。这种官名始于宋朝年间;明朝以后为正八品初授迪功郎,升授修职郎;从八品初授边功佐郎,从八品授修职佐郎。
     清朝以后,修职郎、修职佐郎是正八品和从八品文官的散阶,散阶是授予官职时同时授予的虚衔,类似现代的军衔。今天卒子介绍的方公,至今仍不知是历史上哪位官员。从墓碑上看,方公钱某,而钱某应是方公的号,原名不详。
    据清朝有关文献记载,李镇(约1730年前后在世)字岳环。江西宁都人。陕西同州府经历。清朝嘉庆二十五年(1820)赠修职郎,与本文介绍的方公相似。
(本篇完)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30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9-6-26 11:14:53 | 显示全部楼层
公山王家大院子(明朝匪寨)
——安庆遗址旧址系列
第1797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实物资料,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地方,希望得到网友的理解和反馈,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公山王家大院子,这原是明朝时期的一个土匪山寨。

    公界山是原安庆府潜山县与霍山县分界点,故得名“公界山”,是岳西县内第二高山。卒子曾于二零一八年元旦在岳西县刘焕印带领下到访此处。
    现位于岳西县来榜镇公山村,在公界山脚下。这里土地肥沃,有耕地、水田、林场、茶园。
    这里环境清幽,山青水秀,是为清净。公山村因海拔普遍居高,山村云雾撩绕,公山茶叶因此闻名。
    岳西县来榜古镇在大别山腹地,是整个岳西县的圆心位置,古时属于潜山县后北乡,西邻太湖县,北依古霍山县,境内来榜河是皖河上游潜水河的正宗源头。境内高山多而奇秀,河流曲而清幽。
    来榜一带,山中有寨,著名的有桃园寨、马园寨、磨子寨、罗汉寨、六甲寨、牛马寨、四顾寨等等。著名的河流有来榜河、宝纛河、关河、羊角河、横河等等。
  《岳西县志》载其名为“黄泥古墩遗址”。来榜镇之古,镇上有一万多平方米的黄泥土墩,那是个了不起的古文化遗址。考古工作者在遗址上采集的样品有鬲、鼎、壶、碗、罐等,经专家用炭十四测定,为龙山、商、周三期文化,是区别于中原文化的大别山土著文化。
  来榜镇已有千年历史,自古为四县枢纽重镇,来榜街是古镇的核心。由千年古镇延伸出四条古道:向东南通往潜山、安庆,向北通往霍山、英山,向东北通往舒城,向南通往太湖县、黄州。来榜街东临钟形山,沿河而建。
    来榜镇从南宋时起便有百姓集居于此,至明朝渐成街市规模。来榜镇自古以来商家林立,金货店、酒店、饭馆等,从前从湖北省英山县、太湖县的土布,霍山县的中药材,潜山县的花笺纸,本地的茯苓、天麻,长江口岸的食盐,以及南来北往的货物均汇集于此,然后运往四面八方。
    来榜小镇自古繁华,商贾云集,市声喧哗,白日里,人流不断,车马辚辚;夜晚间,旅店暴满,灯火通明。在此经营的商家主要有徐、汪、朱、储、刘、余、吴、王、沈、张等数十姓。
  每年正月,古镇都要戏龙灯。从初一到十五,一天不拉。那时节,街市上锣鼓喧天,灯火通明,人潮如涌,各种彩灯开路,龙灯居中,踩高跷、划旱 船、唱小戏的殿后。玩灯的队伍在各店铺门前起舞、吹打、演唱……
  明清以来,来榜古镇就是各级衙门和驿站的驻地,因此古镇的驿站亦极为重要,每天都有快马疾驰,邮差投递。明清时期盐业归官府经营。在古镇的十字枢纽处,官府设有盐卡子衙门,专门管理来往盐业运输,因此来榜街以上地带称“衙头畈”。因为古镇的商业发达,在此又产生了护商团队。来榜商团,闻名数县。
  位于公山村的王家大院子,是来榜镇有王氏集聚地,王氏又与杨氏连姻渐渐形成了杨王氏、王杨氏,此姓同出一源。
    秦汉时期,王翦、王贲、王离祖孙三代辅佐秦始皇,消灭六国统一天下,被封为大将军——王翦为“武成候”,王贲封“通武候”。秦末,王离率兵与项羽决战于巨鹿。项羽在漳水破釜沉舟。经过激烈交锋,楚军包围了秦军。项羽生擒了王离,王离自杀。
  王离生二子:王元、王威。王元远迁山东琅琊,称为“琅琊郡”之祖;其弟王威出仕汉朝任扬州剌史,称为“太原郡”之祖。

  王威四十三世王杰,辅佐杨坚建立了隋王朝,封为安康侯,隋文帝赐其姓“杨”。隋朝灭亡后,杨杰为了忠孝两全,便复姓“王杨”。元末明初,朱元璋不许使用复姓,王杰的后裔有的恢复王姓,有的仍用杨姓。使用杨姓者祖上留下族规:生姓杨,死姓王。今来榜镇关河村杨氏,即属王姓杨氏。
  唐朝末期,王杰后代杭州人王璧追随大将军杨行密,封兵部尚书,定居祁门苦竹港。王璧生有九子二十三孙。其子思仲、思茂、思经裔孙迁居潜岳各地。
    王思仲十三代孙王七二由婺源迁饶州,十七代孙王省二迁潜山县,王省二后裔、青天人王国祯、王国祥兄弟奉命抗击倭寇,明朝廷封国祯为参将。王国祯后裔有人迁居来榜镇。
  唐朝末期,王杰之十世孙王杨允,由太原迁居豫章。传至王富春,再徙居鄱阳湖瓦屑坝。王富春生国昌,王国昌生自戎、得戎,后裔迁居舒、潜、岳三县。
    元朝末期,王华携子孙迁居潜山县,后裔迁居来榜镇,此为来榜村王姓之祖。迁入来榜后,王氏后裔渐渐占据了以公山一带的半山腰开阔地,耕田读书,经过数年的开垦,形成了一片田、房共济的王家大院子。
    明朝时期,王家大院子被土匪占据,此一占据就是数百年,直至清朝。这些土匪平时懒散,战时逃占背后的公山界,这个界岭一边是古霍山县,一边是古潜山县。
  清朝咸丰年间,太平军过境时,将土匪一扫而净。王家大院子占地约一万余平方米,四周由碎石垒墙,有前后左右四个院门,均使用粗木制作的大门封锁。
    清朝同治七年(1869年),王自戎、王得戎后代,王、杨二姓于潜山县城合修总祠,取名“自得楼”,此时王氏又得进入王家大院子。
    抗日战争期间,王家大院子被日本空军炸毁。
  王家大院子背后就是公山寨,是整个来榜镇的一座山寨,他与周边的山寨形成相互联系的山寨体系。
    王家大院历沧桑,四百年来美誉扬。忠孝传家谋燕翼,精忠报国着戎装。当时典范留佳话,今日游人仰德光。往昔荣华何处覓,犹存基石证无常。
(本篇完)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30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9-6-27 09:43:18 | 显示全部楼层
凤凰山“狮子禅庵”石刻与西风洞
——安庆风景与石刻系列
第1798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实物资料,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地方,希望得到网友的理解和反馈,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凤凰山“狮子禅庵”石刻与西风洞。

    西风洞景区位于安庆市太湖县晋熙镇城北八里的花亭湖畔凤凰山。
    凤凰山源出安庆市岳西县明堂山,属大别山的余脉,因佛教禅宗五祖弘忍在此山落脚引来许多凤凰朝拜而称之为凤凰山。
    凤凰山形成于第四纪新构造运动,山峰奇异,怪石耸立,千姿百态,山体主要由万山岩体构成,地质较为复杂,多为花岗石、混合花岗岩、二长片麻岩。
   多年前,卒子曾介绍过西风禅寺,该寺建于唐朝,原名狮子庵,庵堂原有三重,青砖小瓦,砖木结构,坐东向西,为佛教禅宗五祖的道场。
    据《太湖县志》记载,清朝咸丰六年(1856年)寺毁于战火;民国八年(1919年)寺僧募捐重修。现存的中上佛殿是民国年间建筑,殿内供有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消灾延寿药师佛三尊坐像。两旁大柱镌联:“妙相圆融即色即心偏十方而示现;法身常住无来无去历万劫以长春。”殿中长年香烟缭绕,钟馨常鸣,鼓声不断,善男信女往来不绝。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为该寺题写了寺名。

  西风禅寺旁有一巨石,平面如削,上面刻有“西风洞”三个行书大字,为赵朴初先生题写,笔迹流畅、字体圆润、遒径有力,是西风洞景区的摩崖石刻。
    西风禅寺,原名狮子庵、西风洞禅寺,位于太湖县城北花亭湖风景区凤凰山山腰,为省级佛教活动场所。
      
    据旧《太湖县志》记载:“狮子庵,即西风洞,城北十五里。”相传五祖弘忍大师于唐高宗咸亨二年(671年)传衣钵于六祖慧能后,因慕西风洞风光秀美,曾到洞中坐禅弘法。
    后人遂称西风洞为五祖洞。唐朝宗大历年间,高僧法智禅师来到太湖四面山,在该山创建了四面庵,后又在西风洞开辟道场,因西风洞岩石形似一啸天雄狮,于是取名狮子庵。因此,西风禅寺是一座唐代古刹,历史悠久。
      
    在西风洞壁,有“狮子禅庵”四个石刻小字,每字约十五公分,字体粗糙,显然是当年修行的僧侣所刻。
    一千三百多年来,西风禅寺历经沧桑,几经兴废。据民国《太湖县志》记载:“狮子庵于清朝咸丰六年(1856年)寇毁,仅存上殿一间。
      
    狮子禅庵面湖靠山,每每湖上生起浓雾,山顶飘起白云,仿佛人间仙境。旧《太湖县志》记载:“西风洞,有梵宇、石厨、一线天、锡杖峰、凤凰石、飞来石、仙桥等诸胜。”古代许多文人墨客刻字于石上,形成摩崖石刻。西风洞内还有二方石刻,因光线太暗无法拍摄,等再有机会,再去拍摄,据说那二方石刻是唐朝时期所刻。
      
     狮子禅庵周边有诗仙李白、宋大诗人黄庭坚、明哲学家王守仁、明朝嘉靖太湖知县罗汝芳、清朝嘉庆状元赵文楷、当代杰出宗教领袖赵朴初等名家圣哲,都在这里留下了足迹或诗篇。
    西风禅寺始建唐朝,原名狮子庵,因其左侧有一天然古洞,洞口朝西,洞纳西风,又名西风洞。

    据《佛祖历代通载》卷第四十九记载,佛教禅宗五祖大满禅师弘忍(602—675年)来舒州太湖,在西风洞坐禅弘法。唐朝大历年间,高僧法智禅师来到太湖在西风洞建立道场。清朝咸丰六年(1856年)毁于战乱,仅存中后两殿,民国八年(1919年)由寺僧醒悟募捐重修。
    西风洞,由一石壁立、一石斜覆其上而成洞,洞内可容数十人,洞口朝西,风从口入皆为西风,故名西风洞。洞中还有小洞,洞内寸草不生,夏夜无蚊,相传 五祖弘忍曾在洞中修炼,故又名“五祖洞”,洞内供奉有五祖雕像。

(本篇完)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30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9-6-27 15:26:17 | 显示全部楼层
新浒三百年古柳树与山神社
——安庆古树系列
第1799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实物资料,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地方,希望得到网友的理解和反馈,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新浒三百年古柳树与山神社。

     新浒三百年古柳树与山神社位于安庆市岳西县响肠镇新浒村,这里地势较低、水系发达,浒槽河穿境而过而得名。
     古人类移民到此已经很多年了,新浒位于响肠镇南面。
     新浒村附近有群山,群山之间有古山寨叫神马峰。
     新浒村位于青龙峡谷入口处,因形似天马而得名;青龙峡谷神马峰脚下,谷深景幽,碧潭成,瀑布成群;
     七姑潭,瀑布如帘,水清见底,因其七尼姑不堪受辱投潭而得名。
     数年前,卒子曾介绍过胡氏门楼,卒子于十年前到访此处。
     据了解,胡氏元朝移民到这一带,进山一世祖胡氏在此建有古民居,现仅存中门牌楼。
     据考,此门楼为元朝建筑,建造精美,雕刻细腻,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胡氏门楼前有千年古柳一棵,据查,此树没有千年,为三百多年的古柳树,为国家二级保护树木。但遗憾的是林业部门未立牌进行保护。
     这棵古柳树是很久很久以前的柳树了,今岳西县下浒村古柳树这一片地方还是一片沃野,这里的人们耕种,过着太平日子。在这片沃野的地带,长着一棵大树,树高数丈,树荫遮天蔽日,抬头望不到树尖。为劳累的人们提供了休息、闲聊的场所。
  不知过了多少年多少代,这里一直有一棵古柳树屹立其间。明朝这里还是仅有数户人家的荒茂之地,到了清朝才渐渐多了百姓,渐渐形成了村落。
    这棵古柳参天,遮天蔽日,当地居民认为,古柳树是吉祥之物,于是村民认为“古柳神树”,古代传说中,有桑梓、扶桑、空桑之说。桑与柳一样都是落叶乔木,与梓同用来喻之故乡。
    《山海经》中说:“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扶桑的本意是指大桑是由桑树衍生出来的一种神树,它是沟通人间与天堂之间的一种途径。穷桑,古代地名,因有大片桑林而得名。传说上古人物少昊、殷商的大臣伊尹、春秋时期的孔子都生于空桑。空桑后来也指穷桑。“穷桑者,西海之滨,有孤桑之树,直上千寻,叶红椹紫,万岁一食,食之,后天而老。”
     离古柳树不远的地方,古人在山脚挖了一个洞,用石料雕刻了一个小小的山神社。这座小小的山神社具体年代无法考证,从石料风化的程度看,应该是上百年历史。
     岳西县、潜山市、太湖县、宿松县等地,卒子见过很多这些的山神社,是古人祈求太平,祈求保佑的社坛,这个小小的山神社,虽未得到任何机构的文物保护,但它也是安庆地方历史的一个组成部分。
(本篇完)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30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9-6-28 08:24:47 | 显示全部楼层
龙湾赵氏家族建筑群
——安庆古建筑系列
第1800篇
图、文:过河卒子
(热忱欢迎安庆各类组织、单位、机构、个人对本栏目进行商业赞助)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实物资料,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地方,希望得到网友的理解和反馈,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龙湾赵氏家族建筑群。

      五年前,卒子曾到访此处。遗憾的是,近年卒子再次到访此建筑群时,该建筑群已经部分倒塌,现如今仅能通过照片再去回忆这些建于数百年前的建筑群了。
    据清朝乾隆十二年(1747年)《赵氏宗谱》记载,太湖赵氏从宋末元初(大致一千二百七十年前后)由江西瓦屑坝迁到太湖已有七百余年。
    这份清乾隆时期的《赵氏宗谱》记载可能有误,据了解,安庆大面积移民是元末明初时期,据今六百多年。这与历史基本吻合,但时代却相差一个元朝。
     可以肯定的是,赵氏由江西瓦屑坝移民至太湖,始祖赵章甫安葬在太湖县牛镇镇龙湾村凤凰山。
     据了解,迁太湖县凤凰山的始祖赵章甫之父赵彦高生于南宋嘉定九年(1216年)。
     南宋德祐年间,赵章甫夫妇,带着赵水渊、赵水源、赵水泗、赵水海四个儿子,从江西省一个小港历经千辛万苦,从江西瓦屑坝顺鄱阳湖入长江,再顺着皖河、再逆长河而上,到太湖牛镇的龙湾凤凰岭歇脚,
     沿凤凰山东侧的龙湾河上游的西冲河,来到了白乐山南侧的西冲,定居下来。
     六百余年前,牛镇的龙湾一带,以及西冲一带,完全是不毛之地,古树苍苍、深山老林,赵氏先祖在河滩里捡起巨石,一层又一层的垒起来。
     西冲河两面是连绵群山,其下游地势稍稍平缓,西冲与龙湾河出口落差达百米之距,可是就是这百米的落差,人越向上流走,越是感觉山高林密。
     据西冲组老人介绍,当年与赵氏始祖结伴迁徙的还有太湖聂氏族人,同时由龙湾河来西冲寻找落脚点,聂氏族人选择了一个河边平缓地带一块小小的地盘安定下来了,渐渐形成了家族。
     据传说赵氏始祖不甘心这么小的地盘,一心继续向上游寻找,万万没想到越往上河床越陡,平缓的地带更小,眼看就要到白乐山脚了,只好在西冲落脚。
    太湖赵氏,后来向望天乡、龙湾乡、赵河乡、城西乡有序搬迁,发展到现在太湖赵氏人口在万人以上,其中赵水渊支下(渊股)人口最多,赵水源支下(源股)清朝以来读书人最多,其中赵文楷为代表的四代翰林,当代佛教领袖赵朴初就是赵水源的后裔,更是赵氏始祖赵章甫的传人。
    按照长房继承的规矩,渊股属长房,西冲地皮狭窄,赵氏到了第五代,有一个分家搬迁的过程,是怎么分家,是如何寻找新的发展空间,尚未考证。
    赵氏渊股继承了西冲祖居。每年赵氏做清明的时候,太湖赵氏渊源四海四大房头都要集体来到龙湾凤凰山祭拜始祖章甫公。
    另据了解,赵河赵家是从龙湾西冲搬过来的,赵河的赵家有两大房头的人,有渊股和源股的人,这两股人都是首先从西冲赵氏的祖居地和由西冲到望天的源股祖居地搬迁来的,
    源股人落脚在离西冲隔壁的聂家冲,渊股的人落脚在候六的洪门庄,也有少量的渊股人由西冲搬迁到了唐家畈,赵家河。
    候六村的所有赵姓和赵河村、黄下村唐畈的部分赵姓都是由洪门庄分支出去的。西冲的老堂厅赵河的赵姓都有股份。
    龙湾赵氏家族建筑群,准确的名称应该是西冲赵氏家族建筑群。从建筑形式看,应该是明朝开始建筑,这一时期的建筑,大都继承于宋朝的简易建筑形式,这一时期,建筑多采用了木构架艺术、技术,民间建筑逐渐定型;装修陈设上也留下许多砖石、木材等不同材质的作品,砖已普遍用于民居砌墙。
    明朝,安庆地区的建筑群的布置更为成熟。清朝,民间家族建筑群,布置与装修设计水平已达成熟。在结合地形或空间进行处理、变化造型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水平。
    清朝时期,家族建筑技艺仍有所创新,主要表现在石雕、木雕、砖雕等方面的进步。这一时期,安庆地区的民居建筑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自由式建筑较多。
    龙湾赵氏家族建筑群是明朝开始建筑,经过数百年时间完善,至清朝早中期间基本建成。整个建筑布局为以堂厅为中轴,两翼分开,基础完全是河滩里的巨形鹅卵石,经过数百年的沉淀,形成了自己的文化氛围,形成了自己的文史特点。
    西冲赵氏家族建筑群,是研究安庆文史不可缺少的环节,西冲村现在已经并入龙湾村,现为西冲组,这里却被是一个好地方。
(本篇完)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30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9-6-29 23:25: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朱河朱氏宗祠“拓林堂”
——安庆祠堂系列
第1801篇
图、文:过河卒子
(热忱欢迎安庆各类组织、单位、机构、个人对本栏目进行商业赞助)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实物资料,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地方,希望得到网友的理解和反馈,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朱河朱氏宗祠“拓林堂”。

    柘林堂朱氏宗祠,位于安庆市太湖县天华镇朱河村小河组西部。
    朱氏祠堂“拓林堂”建于清朝早期,坐北朝南。
    朱氏祠堂“拓林堂”建筑面积712平方米,为青砖小瓦砖木结构,主体一幢三进五开间,
    朱氏祠堂“拓林堂”第一进与第三进左右两侧各设一间厢房,为 管理人员居住场所。
    朱氏祠堂“拓林堂”第二进和第三进砌封火山墙,第二进是整体中最具有建筑艺术和美学价值的重要部分。宗氏宗祠内还有一块石板上有方孔,卒子猜想这可能是过去的旗杆夹残件。
    朱氏祠堂“拓林堂”第二进为祭祀、主事厅;“破五架”结构;八根大柱支撑双臂合抱粗的大梁,立柱穿枋,石雕柱础,衬斗支架。
    朱氏祠堂“拓林堂”第二进穿枋两面均有浮雕,浮雕纹饰有人物故事、牡丹、菊花、兰草、喜雀戏枚、凤凰、麒麟、动物等吉祥喻意的图案。
    朱氏祠堂“拓林堂”第二进前后廊为曲拱顶棚。各廊之间以格杉门窗作为“拥壁”;兽面瓦墙檐,前檐清水墙上粉饰花鸟及其它图案;大门两侧有一对石鼓,均以浮雕手法刻有龙凤、神兽等图案。
    朱氏祠堂“拓林堂”第三进为神堂,卒子于三年前到访此处时,宗祠正在发放宗谱,仪式很隆重。
    朱氏宗祠,位于太湖县天华镇朱河村小河组西部。祠堂建于清朝早期,坐北朝南。 图片
   
    2004年8月,太湖县人民政府将其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朱氏祠堂“拓林堂”长期经历风吹雨打,屋面小瓦破损;年久失修,祠堂内部分木梁结构腐蚀、糜烂;文革期间,祠堂内挑枋浮雕均被当地老百姓用泥浆涂沫。进年来,朱氏再次发出维修倡议。为了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在县文物部门的指导下,维修古祠堂。
   
     在美丽富饶的大别山南麓。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西乡的群山环抱之中,有一栋古建筑宗祠,这里依托“朱家河”这一带朱姓的家庙。
     朱氏宗祠因其建筑规格高、结构独特、设计美观大方而远近闻名,犹如万绿丛中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朱氏宗祠又称“柘林堂”,这是朱氏裔孙为纪念从江西鄱阳瓦屑坝迁来太湖西乡定居的始祖寿二公,因最初落脚的地名“柘林山”而确立的祠堂的名称。
     柘林堂朱氏宗祠,始建于清康熙年间(1677年),嘉庆二年(1797)重建,坐北朝南。建筑面积712平方米,为青砖小瓦砖木结构,主体三进五开间。
    朱氏祠堂“拓林堂”门前操场约四百平方米,外有月塘。
    朱氏宗祠因其年代久远、建筑精美、文化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保存价值,而被县政府核定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体现了朱氏老祖宗高超的建筑技术与智慧,也是朱姓的荣耀。
    宗祠是中华民族姓氏文化的产物,他的兴衰存亡可从特定的角度记载人类社会的发展与变革。这处朱氏宗祠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历经天灾人祸、兴衰起落,今逢盛世,又现辉煌。
    柘林堂,解放后先作学堂、后做厂房,为地方的文化发展与经济繁荣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柘林堂朱氏裔众近万余人,绝大多数居住在太湖县西乡(俗称朱家河)及附近乡镇,还有一部分外迁到邻近县和远迁。

(本篇完)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30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9-6-30 19:49:22 | 显示全部楼层
惠民曹姑庵
——安庆寺庙道观系列
第1802篇
图、文:过河卒子
(热忱欢迎安庆各类组织、单位、机构、个人对本栏目进行商业赞助)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实物资料,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地方,希望得到网友的理解和反馈,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惠民曹姑庵遗址。

   惠民曹姑庵太湖县曹姑庵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新仓镇惠民村,该寺重建于二零一四年。
   是原太湖县曹姑庵遗址上重建的一座寺庙。新庙宇建在一片平畈之间,大殿高耸,庙内一位太湖僧尼释昌盛的努力下,广结佛缘、香火日盛。
   新仓镇位于太湖县之东南,由原花园乡、新仓镇合并而成。西临太湖县城,北与潜山县、东与怀宁县石牌镇、南与望江三县交界。
   自古至今,属太、望、怀、潜四县交通枢纽,是皖西南商贸、客流聚散地之一。属太湖县东南重镇。
   新仓镇境内河川密布、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是传统农业盛产地,是太湖县著名的“粮仓”和“花亭湖”牌优质大米基地。
   新仓镇水资源丰富,内湖、水库、低洼田、荒水荒滩,水资源丰富。
   新仓镇佛教文化源远流长,临河而建者有安乐寺、河南庵、水姑庵、曹姑庵;依山而建者有普照寺、莲花庵、滴水观音洞、朗城殿。
   曹姑庵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新仓镇鸣山村与红合村交界处,现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新仓镇惠民村。
   曹姑庵始建于明朝天启元年(1621年)。明朝,望江一带已经有很多移民繁衍日盛。
   相传曹姑名荷艳,幼善诗文;是太湖县曹寨的一名姑娘。成年后,恶霸欲逼为妾,荷艳不从逃出家门,得月华大师相救,遂皈依佛门。
   多少年后,回乡立庵,法号慧能。清朝初期,乡里瘟疫流行,慧能亲手施救,治愈近千人。
   传说状元赵文楷琉球归来路过此庵,赠茶花一株,并赋诗称赞,庵遂香火鼎盛。文革中庵堂被毁。九十年代群众捐资重建,現己恢复旧观。
   百年古庵别沧桑,宝殿雄伟香火旺。风雨茶花成传说,院内丹桂渐飘香。菩萨有灵点迷惘,神光普照佑四方。昔日状元今知晓,国运昌吉佛运昌。


(本篇完)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30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9-7-1 10:27:47 | 显示全部楼层
“玉泉庵禅师”石墓石塔
——安庆石塔系列
第1803篇
图、文:过河卒子
(热忱欢迎安庆各类组织、单位、机构、个人对本栏目进行商业赞助)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实物资料,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地方,希望得到网友的理解和反馈,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玉泉庵禅师”石墓石塔。

    八年前,卒子曾到访此地,并在数年前编写过双塔文章。数年过后,卒子前段时间单独再次到访此地,拜访明末清初在此修行的“玉泉庵禅师”石墓石塔。
   “玉泉庵禅师”石墓石塔位于安庆市太湖县寺前镇境内,五十年代由于兴修花亭湖水库,经过数年的生态改进,现在又增加了旅游资源。
     “玉泉庵禅师”石墓石塔位于湖光山色、森林植被的黄蜡尖山腰处,黄蜡尖位于寺前镇西北部,东临义安村,西与天华镇接壤,南临花亭湖,北与玉泉村相邻。
    “黄腊尖”海拔443米,这里有名胜古迹玉泉庵遗址,原有塔林多座,小冲组、桃花岛、赵朴初公德碑、桃花组佛教遗址、安定禅寺、风景山峰、黄胡楼凸、罗汉献肚、双凤朝北斗。
    “玉泉庵禅师”石墓石塔与香林莲禅师墓分别位于玉泉庵附近,“玉泉庵禅师”石墓石塔为石室墓,坐西朝东。
     “玉泉庵禅师”石墓石塔为三层舍利塔,建在墓室上方,塔高约三米,塔顶为三叉形。
     “玉泉庵禅师”是明朝合肥的香林莲禅师的徒弟,香林莲禅师生于明天启六年,卒于清康熙三十一年。
     香林莲禅师年轻出家,原在安庆大龙山修行一段时间,后辗转到江浙一带修行,最后到太湖县洞山寺途中,经过罗溪一带,感觉罗溪是个好地方,环绕着古朴静谧的村庄,于是在黄蜡尖山腰处建有玉泉庵,初到这里,人烟稀少,仅与“玉泉庵禅师”成为师徒,相依为命。
     明朝末期,战事频繁,香林莲禅师与“玉泉庵禅师”广结人缘,先后到玉泉庵修行的人越来越多。明朝末清朝初期,香林莲禅师与“玉泉庵禅师”都已年迈,他们在此开山建庵已有数十年时间,成为这一带有所名望的寺庙。
     清朝康熙年间,已经初具规模的玉泉庵彻底脱胎换骨,依山借势,新建的庙宇一进接着一进,翼角交错,屋脊纵横,十分壮观。
     “玉泉庵禅师”于清朝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圆寂,圆寂后,其徒弟们为开山“玉泉庵禅师”建起高达三米的石墓石塔,塔身刻有“康熙三十八年”等字样。石墓室框架结构,内置“玉泉庵禅师”圆寂后的舍利缸,后被毁。
    “玉泉庵禅师”为女性,生卒不详。太湖本地出家修行比丘尼。师从香林莲禅师。与香林莲禅师感情深厚。清顺治年间,玉泉庵在二位禅师的创建下建起禅堂,订立规章,让庵里诸尼有个较好的习禅场所和共守的规章制度,并将玉泉庵发展成众尼整肃、戒行森严、禅观清寂、法席俨然的寺庙。
  “玉泉庵禅师”,俗姓胡,法名宝泉,安庆太湖人,明末清初佛教临济宗女性禅师。据玉泉庵附近百姓介绍,“玉泉庵禅师”但命运不济。年少嫁给村民,不久丈夫过世。后由于伤痛,看破红尘,师从玉泉庵香林莲禅师。
 
    据“玉泉庵”附近的百姓介绍,香林莲禅师与“玉泉庵禅师”在此修行多年,从明末至清初,为附近的百姓做善事、结人缘。“玉泉庵禅师”石墓石塔结构的石塔,在整个安庆地区为唯一石墓石塔,非常的珍贵。
    “玉泉庵禅师”石塔为六边形实心楼阁式结构,塔基砌叠在石墓之止,塔身逐级收缩,塔身腰檐瓦楞翼角纹理清晰,轮廓比例得当,显示出成熟的雕刻技艺。

(本篇完)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30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9-7-2 12:25:25 | 显示全部楼层
黄泥老街“产氏染坊”旧址
——安庆商业系列
第1804篇
图、文:过河卒子
(热忱欢迎安庆各类组织、单位、机构、个人对本栏目进行商业赞助)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实物资料,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地方,希望得到网友的理解和反馈,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黄泥老街“产氏染坊”旧址。

    黄泥老街背靠潜山流下的皖水河,这里是皖水上的一个千年港口,又称黄泥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市(县级市)南部,是潜山的南大门,距潜山县县城四十多里。
    黄泥老街三面环水,一面傍山,地处一片平畈地区,土地肥沃,是远近闻名的鱼米之乡。黄泥港是潜山与太湖两县的边界重镇,地处潜山、太湖、怀宁三县接壤处,“一脚踏三县,一帆通四海”是黄泥镇最为现实的写照,素有“三县重镇,五邑市场”之称。
    相传元末明初移民当中,以孔、高、金三姓移民落户黄泥港,于是黄泥洲就有了六家店,故史书说“河南一条街,河北六家店”。
    明朝天启年间,黄泥港靠后店铺渐渐增多,形成以今天卒子介绍的产氏染坊为主的商铺较为集中的黄泥街,店铺发展到几十家。
    清趄嘉庆年间,街上店铺已有两百余家,成为潜山县第一镇。清朝道光年间,大小店铺超过数百家,人口三千有余,成为驰名全省的古镇之一。
    黄泥古镇临水兴镇成市,古商贸繁盛数百年。流经黄泥镇的皖水河,历史上皖水河面宽阔,黄泥港是长河中游的重要停泊码头。
    黄泥老街街区南傍长河而建,水映山奇,山衬水秀,农耕文化积淀深厚,黄泥镇人烟稠密、市场繁荣,山区的木竹、生漆,经山口至省城安庆再运往各地;外埠的货物,经水陆通道运到黄泥。
    黄泥老街的产氏染坊成为外地货主、船工在此争相购买的产品,并远销很多地方。历史上曾有南京秦淮河繁华相仿。
    清朝咸丰年间后,太平军路过黄泥老街,黄泥街周围成为清军与太平军的主战场。清军将领胡林翼、多隆阿与太平军将领陈玉成、李秀成多次在黄泥街、西竺寺一带大战,双方投入兵力各达数万。
    据民国《潜山县志》、《曾国藩全集》、《胡林翼全集》等皆有记载,至今黄泥街保留有营盘遗址。辛亥革命后,军阀吴佩孚、孙传芳军队多次经过黄泥街。夏斗寅部队在黄泥街驻扎数月。军阀混战期间,市镇萧条,经济萎靡不振。
    黄泥老街以中街为核心,向四周延伸出上街、下街、毛竹巷、油坊巷、金家桥巷、营盘巷、车水巷、霹雳巷及刘家巷等三街六巷,拱抱古镇。
    产氏染坊位于金家桥,是一幢皖派皖系建筑风格的古建筑,白墙黑瓦,店面开两开间,明清时期建造,为二层店铺,前店后坊。产氏染坊为穿枋式、外墙内枋、砖木结构,青砖黛瓦,两侧墀头,砖雕斗拱,齐檐封火、硬山顶,一楼石槛响板门,二楼女墙格窗,构筑精巧绝伦、恢弘气派,古街传统建筑群总体保存状况良好。
    黄泥老街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文化底蕴非常深厚。历来文人荟萃,名人辈出。诸多各族民间艺人,能工巧匠遍布了三街六巷,应有尽有。
(本篇完)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30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9-7-3 09:28:58 | 显示全部楼层
凉亭坳红军百年“瞭望枫”树
——安庆近代革命与古树系列
第1805篇
图、文:过河卒子
(热忱欢迎安庆各类组织、单位、机构、个人对本栏目进行商业赞助)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实物资料,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地方,希望得到网友的理解和反馈,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河图镇凉亭坳红军百年“瞭望枫”树。

     凉亭坳红军百年“瞭望枫”树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河图镇凉亭坳汪胡氏宗祠东头斜对面,卒子于六年前到访此处。
     凉亭坳红军百年“瞭望枫”树是一棵生长了约五百多年的古枫树,它原是汪胡氏祠堂的风水树。
     凉亭坳红军百年“瞭望枫”树高约三十余米,直径约一米三余,周长约四米余。
     凉亭坳红军百年“瞭望枫”树身躯庞大、遮天蔽日,但它却与几十米外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八军纪念亭辉映成趣,一里一外形成了一道非常靓丽的风景;它有一个富有红色历史意义的名字,叫做“瞭望枫”!
     这棵古枫树有着一个非常美好的传说,凉亭坳实际是地处高山之上的一处凹地,汪胡氏先祖来到凉亭坳后,发现此地物产丰腴,土地肥沃,决定在此定居。为坚定信心,便栽下了此树。从此,这课枫树便与汪胡氏风雨同舟、相依相伴数百年。如今,这棵枫树同汪胡氏子孙一样枝繁叶茂。
    安庆地区境内有许多饱经风霜、苍劲古拙的大树,在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里,见证着军民浴血奋战、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卒子将一一向全国人民介绍。
     据史料记载,1935年2月3日,农历除夕,鄂豫皖省委常委、皖西北道委书记高敬亭,在凉亭坳汪胡氏宗祠主持召开会议,传达鄂豫皖省委的指示,分析形势,决定成立鄂豫皖边区新的领导机构,整编部队,创建新的革命根据地。
     为加强警戒,让哨位放得远,有几名战士登上村头大枫树,严密关注着村外的动向。正当红军召开大会时,凉亭坳的联保主任兼团防头子汪咏潭听说凉亭坳来了红军,为探听虚实,带着团丁,潜至离凉亭坳约五里的牛马寨上察看红军动静。他们看到凉亭坳上红旗飘飘,红军战士来往穿梭,吓得个个瞠目结舌,仓皇鼠窜。
     红二十八军在凉亭坳建立革命根据地,老枫树默默地矗立在村头,为红军战士站岗放哨,保卫他们的安全。为纪念这棵古枫,当地政府专门为其立了碑,铭刻了碑记,并称此树为红军瞭望枫。
     红军撤离根据地时,国民党军进驻凉亭坳,将留下的红军伤员一一杀害,将烈士头颅悬挂于树上,鲜血顺着树干往下流,染红了斑驳的树干。
     一九八二年,原红二十八军特务营营长、中共第十二届中央纪委委员、武汉军区副司令员林维先重返凉亭坳,看到这棵老枫树时泪流满面。他深情地抱着大树说:“老枫树啊老枫树,你还记得我吗?今天我又回来了……”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八军是皖西地区的一支红军部队。一九三三年,由红二十五军第二二一团和特务营为基础组成红二十八军。军长廖荣坤,政治委员王平章。
     随后,红二十八军一部留在皖西,主力转战至鄂东南与红二十五军会合,并进行整编,以集中力量对付国民党军对鄂豫皖根据地的“围剿”。
     红二十八军主力改编为红二十五军七十三师,留在皖西的部队和部分游击队组成红二十八军第八十二师。后红二十五军七十四师部分部队回返皖西,与红二十八军八十二师会合,重新组建二十八军,军长徐海东,政治委员郭述申,下辖八十二、八十四两个师。
     一九三五年,红二十五军西征后留下的部队与鄂东北独立团又重组红二十八军,未设军长,高敬亭任政治委员。下辖第八十二师和手枪团,坚持鄂豫皖苏区的斗争。一九三八年初,红二十八军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

(本篇完)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30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9-7-3 16:04:22 | 显示全部楼层
柏子山清初一品官员杨汝谷墓
——安庆古墓及名人墓系列
第1806篇
图、文:过河卒子
(热忱欢迎安庆各类组织、单位、机构、个人对本栏目进行商业赞助)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实物资料,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地方,希望得到网友的理解和反馈,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柏子山清初一品官员杨汝谷墓。

     杨汝谷(1665—1740年)、字令贻,号石湖,江南怀宁人(原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人、现安徽省安庆市大观区山口乡人),故居在今赵朴初故居原址一带。为清朝名臣,官至左都御史,从一品,为怀宁县在封建时代官阶最高者。
     杨汝谷于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中进士,授浙江浦江知县。后因政绩突出擢升为礼部主事,迁郎中,又授监察御史。监察御史掌管监察百官、巡视郡县、纠正刑狱、肃整朝仪等事务,权力很大,责任也不小。但杨汝谷为人正直,他“在朝为官,始终一辙,公私分明,持身廉正”,“遇事必言,未所阴僻”。
  清朝雍正元年(1723年),升通政使,迁左都副御史,疏言直隶受水灾,请运关东米十万余石至天津,留南方漕粮十万石存河间、保定,分贮备赈。清朝雍正二年(1724年),升兵部右侍郎,清朝雍正五年(1727年)转左侍郎,兵站驿站积弊一清。复奏堤堰浚筑事宜,都得到雍正帝采纳。清朝雍正七年(1729年)充顺天乡试正考官,十一年充会试总裁官,校士有法,选才得当,“诏许紫金城骑马”。
  清朝乾隆元年(1736年)奉命祭告南岳,转户部左侍郎,升都察院左都御史(掌整饬纲纪、查核官吏)。乾隆三年(1738年),杨汝谷以年老屡疏乞休,获准。他在离开京城前,临行至宫门谢恩,乾隆皇帝令左右搀扶免拜,赐绒结顶帽,御书楹联。杨汝谷回到老家安庆府怀宁县后,仍食原俸禄。乾隆五年(1740年)在自家老屋去世,享年七十六岁。由乾隆皇帝赐祭葬,为卒子今天介绍的杨汝谷墓位于石门湖纱帽山顶,谥“勤恪”。著有《静用斋诗集》十五卷,《家塾迩言》一卷。
     在“康乾盛世”中,安庆有数位清初官员被几朝皇帝赏识和公开表扬,除卒子介绍的桐城张廷玉外,就是怀宁杨汝谷了。四年前,卒子再次拜访这位被皇帝树立为大臣的楷模、好官的典型的清朝一品大员杨汝谷墓。在清朝“名臣”中,其形象挺光辉的。
  清朝皇帝习惯于用朱砂红笔批阅奏折,鲜艳而醒目。雍正数次评价臣僚时拿杨汝谷做参照,朱批道:“像杨汝谷,老成实在人。”又:“人聪明,像杨汝谷。”到了乾隆执政时,杨汝谷仍“以笃谨被上眷”。
  杨汝谷授监察御史期间,负责监察御史掌管监察百官、巡视郡县、纠正刑狱、肃整朝仪等事务,权力很大,责任也不小。如果操权弄事,是很容易发财的;如果做好好先生,谁也不得罪,也是很好混下去的。杨汝谷却是个挺正直的人,特别看重为官者的责任和法律的威严,他“在朝为官,始终一辙,公私分明,持身廉正”,“遇事必言,未所阴僻”。
  杨汝谷用一首诗表达了自己的信念和思想:“法立奸胥畏,心清案牍稀。此方经巨浸,轸恤念民依。”他在碑文《天坛进贡东岳散司白纸簿籍老会》中写道:“夫神能福人,亦能祸人,赏善罚恶,天道不爽,正直之神,皆应如是。”“《经》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文》曰:‘天道福善祸淫。’祸因福果,圣人弗讳,然则纸簿之说,善恶具载,纤毫必报。信其事者,真如目击。明可以舞文法,而不可以欺鬼神。”
  清朝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河南南阳总兵官高成手下一个士兵,不满于地方官员查办赌博,领着几个人跑到知府署内闹事,将知府沈潮绑架到兵营教场,进行围辱,限制其人身自由达三天之久。对此,御史杨汝谷随即上奏弹劾军中相关官员。康熙命刑部尚书张廷枢、内阁学士高其卓前往察审。随后,康熙就“南阳镇标兵丁闹事”做了谕示:传闻此等人皆诡冒营兵,伙同二三百人诈扰百姓,不独河南一省,别省亦有。康熙下令各省严查,并召集大臣开会,出台了禁约,即时实施。从此之后,营兵如果生事扰民,挟制地方官员,按首犯、从犯进行治罪,管官革职,兼辖、统辖官、提督、总兵官分别降级调用处罚。文官知情不报者降级留任。第二年五月,清政府对南阳闹事士兵做出判决:首犯王爵斩立决,从犯刘长子等绞监候,游击王洪道斩监候,把总罗士英杖责充发,总兵官高成革职。
  在“南阳镇标兵丁闹事”事件之前,康熙皇帝对杨汝谷也许只是印象不错,而此事件之后,康熙对杨汝谷刮目相看,予以重用。几年后,康熙去世,雍正即位(1723年),杨汝谷升为通政使和左都副御史,参与国家大政、大狱及会推文武大臣等朝廷大事。这年,直隶遭受重大水灾,天津城、濠皆被洪水损坏,杨汝谷上奏道:“直隶去年被水州县,存仓民谷,尽数发赈畿辅积贮,宜预请运东关米十万石至天津,截留南漕米十万石存河间、保定适中地分贮。”杨汝谷的顶头上司和雍正都接受了他的建议。雍正二年,杨汝谷升为兵部右侍郎。雍正五年转为兵部左侍郎。此前全国兵站驿站积弊重重,效率低下,杨汝谷到任后虽非史书所言“积弊一清”,但积弊至少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变。
  乾隆皇帝即位后,杨汝谷调任户部侍郎。户部工作主要是掌管全国土地、赋税、户籍、军需、俸禄、粮饷、财政收支情况。杨汝谷关注民生,老老实实地为老百姓做事,急百姓之所急,他上疏道:“河南荥泽地滨黄河,康熙三十六年河势南侵,县地多倾陷。民困虚粮,流亡远徙。”乾隆命令河南巡抚进行考察,结果跟杨汝谷反映的情况一样,于是皇上同意免征荥泽县滨河地亩钱粮五百九十余顷和湖北太和山(今武当山)香税,百姓称颂不已。
  从杨汝谷的一首杂诗中,可以看出他的聪明睿智:“神龙蛰深渊,杳冥人莫测。玄豹隐南山,泽肤甘不食。造化本无端,归藏始生息。气盛物所尤,名高德之贼。卓哉先民言,士必先器识!”杨汝谷特别推崇为官的清廉,他有诗《闻钱彭源卒于苍溪诗以哭之》云:“烛暗窗昏夜黯然,惊闻巴蜀讣音传。一官薄俸蚕丛外,万里全家鸟道边。但有清名堪寿世,更无灵药可延年。伤心堂北孀亲老,哭向秋风暮雨天。”
  乾隆三年(1738年),杨汝谷以年老为由多次申请退休,最后得到了批准。他在离开京城前,乾隆皇帝召见了他,赐了一副亲笔书写的楹联和一顶红绒结顶的帽子。杨汝谷回到老家怀宁后,入住于安庆天台里。杨汝谷晚年家境不太好,等他去世后,儿孙们的日子就过得更是艰难,为了吃饭活命,甚至决定将房子卖掉。就在这时,太平军攻陷了安庆城,杨家人逃难去了他乡,房子落入太平军手中,成为办公用房。清朝咸丰十一年(1861年)八月初,湘军“克复安徽省城”,杨家的房子转而成为湘军的粮台(清代行军时沿途所设经理军粮的机构)。到同治三年(1864年),天台里9号终于有了新主人,他就是赵朴初的高祖赵畇(状元赵文楷第四子)。
  杨汝谷于乾隆五年(1740年)在自家老屋去世。家境贫寒、卖字画维持生活的桐城人陈度《怀杨石湖》诗云:“酒杯安得同君把,趁我今朝卖画钱。”折射出两个穷文人相同的生活窘境,而杨汝谷毕竟是从高官位子上退休还乡的,真是不可想象。
    四年前,卒子与几位驴友曾到杨汝谷墓前凭吊。杨汝谷墓位于山口乡百子村石门湖纱帽山上。为夫妇合葬墓(杨汝谷夫人姓刘)。有墓圹、墓碑,正前墓圹石上是浮雕仙鹤图。距墓二米处立方形华表一对(两只),高近二米,左右两侧的碑文由保和殿大学士张廷玉题,时间为“大清乾隆十一年岁次丙寅孟春月丁丑吉旦”(1747年)。张廷玉小杨汝谷七岁。当年政坛上两位同乡一次联手。即由张廷玉题额、左都御史杨汝谷撰文的《天坛进贡东岳散司白纸簿籍老会》碑在京城造成了不小影响。转眼一个故去,一个为先逝者题署碑文。可谓“槐阴一枕还乡梦”(张廷玉诗)、“黯淡寒云饶一邱”(杨汝谷诗)。
    杨汝榖墓地位于安庆市大观区山口乡百子村石门湖畔狮子口大桥左侧的纱帽山之巅,为夫妇合葬墓(杨汝榖夫人姓刘)。为夫妇合葬墓,海拔四百米,有墓圹、墓碑(无字),正前墓圹石上浮雕舞鹤。左侧碑文:故光禄大夫予告都察院掌院左都都御史加之三级湓勤恪杨公漳汝谷大人之墓;右侧碑文:故诰封一品夫人杨母刘太夫人之墓。两碑均同样署:“经廷讲官太得保和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三等伯加十级张廷玉顿首拜题。”时间两碑均署“大清乾隆十一年岁次丙寅孟春月丁丑吉旦”(即1747年)。两碑同署其两孙、曾孙、玄孙名。
  
(本篇完)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30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9-7-5 16:04:07 | 显示全部楼层
羊角寨
——安庆军事旧址遗址系列
第1807篇
图、文:过河卒子
(热忱欢迎安庆各类组织、单位、机构、个人对本栏目进行商业赞助)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实物资料,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地方,希望得到网友的理解和反馈,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羊角寨。

     安庆怀宁县与望江县之间一带是典型的丘陵与山地结合部,
     这里平畈多、树多,湖泊多,太平军过境安庆市怀宁县,向西是望江县,向北是潜山县。
     在这片三县交界的地方,有一片大约二三个平方公司的羊角山,因人烟稀少,兵匪时常接踵而行。
     当地民众为了躲避兵灾匪患,或是一些强人占山为王,自古就有上山修城筑寨的传统,现今仍保存着羊角寨遗址。
   羊角寨一部分位于安庆市怀宁县境内、一部分位于望江县境内。
     羊角寨部分寨址属平原丘陵地带。在这片羊角山周边,全是一片田畈,自古以来这里有田难种,匪患严重。
     强人匪盗常聚集在此,拆屋建寨在羊角山中心地带,屯兵养马。
     传说该寨是明朝末期开始修建。现该地在民国时期建有刘家老屋。
     原羊角寨有石寨墙四、五里长,部分由拆周边百姓屋基青砖构成,如今这些石寨墙已被周边百姓搬走,只剩下寨基。
    太平军越境安庆,总是兵分几路,他们其中一路经怀宁县过望江县,
    见望江与怀宁这一带的羊角寨地形良好,将行军部队在此屯营数月之久。
  羊角寨后被清军攻破,太平军残余力量经羊角山向潜山溃逃。
  “羊角寨”并不是说羊角山像一只羊角。而是当时匪盗出没时,太平军借此地建寨,
     太平军中将一部分伤兵在此养伤,并在为首的将领重修此寨。
     羊角寨石块垒砌,原有东、西二个寨门。以后,清军仍然攻打此寨,太平军败走后,此寨也就荒废。
   有百姓传说,当时明末清初,明朝将领曾在此建寨抗抵抗清军,后兵败战死,葬于寨内。
     羊角寨内有一地名“饮马池”,据说是当年练兵养马的地方。现仍能见到此潭。
   安庆,还有很多太平军建的山寨的遗址,卒子将继续向大家做介绍。
(本篇完)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30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9-7-8 10:42:23 | 显示全部楼层
石关大功包(龙眠山风水源头)
——安庆风景系列
第1808篇
图、文:过河卒子
(热忱欢迎安庆各类组织、单位、机构、个人对本栏目进行商业赞助)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实物资料,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地方,希望得到网友的理解和反馈,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石关大功包。本文感谢岳西县石关乡瓦窑岗农家乐刘叔。

    明清两朝,长达五百余年,桐城一邑,其实是桐城与枞阳两县人口之和、地域之和。桐城地广富庶,不仅文风昌盛,且冠盖满天下。桐城在这五百年间,人才横出,与周边县邑自然也就有了风水口水之争。
  明朝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何如宠,位极人臣,何氏一门,名显当世。
    明朝成化年间,桐城人方向由进士授户部给事中,他率官上疏弹劾中官陈祖生等十数人强占湖田罪状,朝廷派员勘察,案情未上报,陈祖生与人合谋陷害方向,将他谪贬至云南多罗县任驿丞。一时朝论四起,为方向鸣不平,由此方向廉正公直之声动天下。
    明朝左光斗科举取得了进士功名,授內阁中书。他在龙眠山建茅舍数椽,名曰:“寒知阁”,可见他志存高远,襟抱远大,严持高洁不染之操守。下图为桐城余双红制作的山脉图,其实他的观点还不完全正确。
  清朝桐城更有张、姚二姓在朝廷居官最多,当时名登仕籍者有张廷璐、姚孔鈵等数十员,更有张英、张廷玉等名臣。方苞是”桐城派”开山鼻祖,文重百代。桐城桂林方到十七世方观承、方观永兄弟这一辈,直入廷臣,由内阁中书,累至陕甘、直隶总督。方观承在浙巡抚任上,将海塘引水出中小亶分流。
    以上两朝的名臣只是桐城五百年来的官员冰山一角,仅清朝桐城各级官员多达六百多人。常听枞阳人说,桐城出名,枞阳出人。意思是桐城的官员中一大部分是枞阳人。在与桐城山水相连的潜山,自然也会将风水系在自身,明朝末期至清朝再至民国时期,桐城高官,包括左光斗、张英、张廷玉等人都有相关记载桐城风水源头是大功包之说。
     卒子在实地走访安庆各地时,针对不同县市的说法,得到相互印证,桐城龙眠山源头是大功包。带着对大功包无数的期待,周末卒子到访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石关乡的大功包与小功包,历史上这里是潜山县石关地域。
     龙眠山风水源头位于岳西县石关乡,属于大别山山脉,这条山脉延伸到桐城。大功包与旁边的小功包是大龙山主山脉,高度约为一千三百米左右,它旁边的铜安寨仅一沟之隔。下图为铜安寨,寨墙清晰能见。
    龙眠山蜿蜒俊逸,傍偎大别山,其主脉贯穿岳西县、潜山市(县级市)至桐城市(县级市)境内,龙眠山的源头在大功包,为大别山的主峰山永,高约1300余米,为龙眠山的龙头,山脉东去,直至龙尾投子山,绵延数公里,四肢旁绕,龙眠山像是龙在睡眠一样的山,所以叫做龙眠山。
    大功山包位于岳西县石关乡铜安寨一侧,海拔1300余米,卒子在岳西县石关乡瓦窑岗农家乐刘叔带领下走进了大山包。大功包与一条山脉的低几十米的山包一并称为大功包、小功包。这里是江淮分水岭,一侧的水源流入淮河;另一侧的水源经皖水流入皖河,再到长江。
        
     大功包与小功包,其实是形名锅底的山头,山顶上没有巨石,长满了树木。大功包与低一点的小功包据说很有来历。
     大功,亦称“大红”。是次于“齐衰”的丧服,使用粗熟麻布制做。小功,亦称“上红”。是次于“大功”的丧服。使用稍粗熟麻布制成。但大功包、小功包与丧服有没有关联,就不得而知了。或许,这里原叫“大公包”?“大拱包”?“大恭包”?还是“大弓包”?但可以肯定的大功包、小功包名称是来自明朝某个时期,这也与岳西县主簿镇有着关联。
    大功与小功,其实是明朝与清朝二朝官员对风水的讲究,通过博学广识,认为桐城的龙眠山源头在大功包与小功包这条山岗,水源通过大功包与小功包流入潜山彭河再入龙眠河。大功包的故事,实际是三县当官人对风水源头的讲究,按现代人的观点,这里本身就是江淮分水岭,大别山主山脉,这条山脉一直延伸到安庆各县。安庆本是一家人,各县同根又同源。
(本篇完)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30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9-7-9 08:19:42 | 显示全部楼层
白石九老亭
——安庆古坊系列
第1809篇
图、文:过河卒子
(热忱欢迎安庆各类组织、单位、机构、个人对本栏目进行商业赞助)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实物资料,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地方,希望得到网友的理解和反馈,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白石九老亭。

   白石九老亭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城西南冶溪镇白石村,世人称为白石九老亭,卒子于六年前到访此处。
   清初,有郑爵一嫡堂兄弟九人,皆年逾八十岁,生平不远游城市,秉性古朴,志乐山林,同居司空山北面的小盆地里。每遇来往游客,便待茶引路,乐为东道主,人称“司空九老”。
   清朝乾隆年间,郑爵一之子宗绪建亭为九老憩息,故名“九老亭”。清朝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九老后裔再次重修。
   九老亭为麻石建造,尖顶、飞檐梁架、四周栏杆均石质精凿,结构紧凑。亭中石碑上镌有九老姓名、年龄、功绩和此亭修建沿革。亭前石柱上刻有楹联一副:“谈笑讴歌,坐亭中无非逸地;栖迟偃仰,看栏外都是闲人。”
   九老亭,位于司空山北麓的冶溪镇白石村,建于清朝乾隆年间,后于清朝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重建。该亭坐东北朝西南,全部以石料建成,高约五米,结构严谨,古朴庄重,美观大方。
   九老亭支撑亭身的四根石柱均一尺见方、高三米有余,西南方向石柱上刻有楹联一副,联曰:“谈笑讴歌,坐亭中无非乐地;栖迟偃仰,看栏外都是闲人。”柱距约二米,其间由四块长约二米、宽二十厘米、高三十厘米的石块连为一体。
   北面亭檐内侧有文字记载,大意为:清朝乾隆年间,白石坳郑氏嫡堂有兄弟爵一、伦一、象一、柳一、恒一、德一、明一、纯一、符一九人,人称“司空九老”,俱年逾八十,同举乡耆,钦赐登仕郎八品顶戴,绢帛米肉荣身。后裔于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建石亭以志其事。亭顶屋面由十二块石板组成,飞檐戗角,宝葫芦塔尖。
      《岳西县志》载:“九老亭,位于县城西南一百七十里的冶溪乡(今冶溪镇)白石村。清初,有郑爵一嫡堂兄弟九人,皆年逾八十,生平不远游城市,秉性古朴,志乐山林,同居司空山北。每遇来往游客,便待茶引路,乐为东道主,人称‘司空九老’。乾隆年间,郑爵一之子宗绪建亭为九老憩息,故名‘九老亭’。”
      一座小巧精致的石亭,详细记载了当初九位耄耋老人的姓名、事迹。正面亭檐石枋上有该亭重建时道光皇帝钦赐的“皇恩钦赐”石匾,可见九老亭的规格之高,更可推测九位老人乐观豁达、慷慨无私的事迹在当时已是美名千里。
      在古代的生活水平和医疗条件下,一个小山村能够出现九个耄耋老人,在当时不得不说是个奇迹。能够造就该奇迹,与当地良好的生态环境密不可分。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因素,就是司空山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自二祖慧可来到司空山弘扬佛法至清乾隆年间,已是悠悠数千年。千百年间,佛教文化和传统的儒家及其道家文化早已融为一体,广为传承,因而造就了这片和谐、安宁的人间乐土。
      再看九老亭的楹联,“谈笑讴歌,坐亭中无非乐地;栖迟偃仰,看栏外都是闲人。”大意是九位老人每天坐在亭内谈笑讴歌,该石亭成为他们快乐的地方。在亭内游玩憩息,感觉亭外来来往往的人们都不如自己安宁惬意,更觉得他们是闲人。该楹联将当时九位耄耋老人乐观豁达的心态,知足常乐的生活情境描绘得淋漓尽致。
   “昔有行道人,陌上见三叟。年各百余岁,相与锄禾莠。住车问三叟,何以得此寿?上叟前致辞,室内妪貌丑。中叟前致辞,量腹节所受。下叟前致辞,夜卧不覆首。要哉三叟言,所以得长久。”之所以感兴趣,一则文字通俗酣畅,二则阐释长寿道理,三则蕴涵人生哲理。诗作者应璩(公元190到252年) 共写了一百三十篇《百一诗》,可惜流传至今已很少。
   古语云:“人生七十古来稀。”其实长寿之人古代并不少。随采风团到冶溪采风之时,就瞻仰了位于冶溪河与徐良河分水岭上的九老亭。
  仅从清朝而言,一个家族能同时出现九位长寿男性老人,除遗传基因外,还应有冶溪山清水秀和居民心胸豁达、生活悠闲等原因吧。由此推之,九老亭虽然规模不大,掩映在农舍之间,却有极其重要的研究意义。

(本篇完)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30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9-7-9 15:29:19 | 显示全部楼层
龙潭黄家老屋(珍藏清朝中期寿匾两方)
——安庆古宅系列
第1810篇
图、文:过河卒子
(热忱欢迎安庆各类组织、单位、机构、个人对本栏目进行商业赞助)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实物资料,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地方,希望得到网友的理解和反馈,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龙潭黄家老屋。本文所题珍藏清朝中期寿匾两方已送至潜山市博物馆,原因也就是担心一但写出来,不法份子又有想法。

     黄家老屋位于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市(县级市)龙潭乡龙潭村下街组,原先这里是一条临河而建的古街。
     黄家老屋建在龙潭河右侧河谷台地上,背山面水,坐西朝东,面阔二十四米余,通进深三十八米,建筑面积约近一千平方米。
     黄家老屋屋前原为一条石板路,是旧时的通商要道,所以屋子前幢外檐采用重檐结构,方便了行人遮荫挡雨,形成了热闹的街景。老街街头立有一块石碑,所刻内容大概是为老街而立。
    黄家老屋建筑平面以“曲尺”形布局,为明三进、暗五进的明清建筑模式,双落翼式砖木结构。
    走进黄家老屋大门正面墙上雕有“福”字,据说是临摹乾隆皇帝的手迹。房屋并不是大门与二进的厅门垂直,而是往左拐,形成了另一个硬山顶照壁,檐下施墨绘;
    黄家老屋一进设有官厅,过去这里来往官员与屋主交流前,先到官厅整理衣物、备好礼物,再从二进门楼入屋。官厅横梁由几根立柱构成,采用了圆木雕刻方式,比较独特。这种老屋建筑模式在安庆地区并不多见。

    二进门楣与门框均为大青石,形成独特的门楼建筑,门楼上端刻“箕求丕振”四字。两旁黄有二位宋朝持物官员黑墨画像。上面则由五位宋朝官员走马图。
    黄家老屋建筑厅堂比次间宽大,用四根圆柱及两根山柱组成。檐柱直接立在石质柱础,柱础为圆唇八面开光覆盆墩,饰花草鸟兽纹。厅内梁架使用圆形断面,柁梁上横安隔架科一斗二升交麻叶式斗拱,用来分担屋架负荷。
    黄家老屋屋内卒子见到非常非常珍贵的匾额二方。一方为下图,“松餐芝润”四个大字。
    该匾额是由清朝官员屋主人弟兄李振庸送给黄家老屋的主人,当年这位李振庸的官职是赐进士出身中宪大夫礼科掌印给中。进士出身是科举时代按照中式等第赐予的一种资历称号。宋朝进士分五甲,第五甲为同进士出身。明清两朝分三甲,第三甲为赐同进士出身。
     清朝道光六年(1826年)由“掌印给事中”,为六科之负责官员。清初沿明制,设吏、户、礼、兵、刑、工科,合称六科,礼科的掌印给事中李振庸送由黄家老屋屋主人黄裕宏三兄及德配彭夫人五十双寿的贺匾。此匾为木质结构,阳刻小楷,大字使用木雕粘贴法,“松”字一角遗失。
    据黄氏老辈讲,该屋约建于清朝嘉庆中期,其建筑风格属于山区徽派的小式瓦作。在后厅与中厅间设天井,天井左右两侧砌蓑衣顶式槛墙,两边建二层花板阁楼。

    另有一块木制“稀龄洽庆”匾额。长约一米六余,宽约四十公分。木制,双勾阳刻。

    由清朝中晚期朝廷翰林院庶吉士加一级曹芸湘送来的匾额。翰林院庶吉士实际上相当于现代的博士研究生。在所有的进士中,只有一甲三人可直接进入翰林院,二甲和三甲中挑选精英考试才可成为庶吉士,他们的职责是给皇帝讲解经史书籍,并帮皇帝起草诏书,是皇帝的秘书。庶吉士,亦称庶常,名称源自《 书经·立政》篇中“庶常吉士”之意。庶吉士是明朝的储备干部,明朝不少宰相正是庶吉士出身。
    细看这块匾额也是一块寿匾,是清朝嘉庆十一年(1806年)夏季时,经过卒子近四年的发现,这位叫曹芸湘的官员,在江西地方史志有记载,这位曹芸湘的清朝中期官员曾任江西省九江府知府。从这块木制匾额也可看到安庆府潜山县在历史上与江西省九江府的来往密切。

    黄家老屋最有历史价值的当然还是这座有着二百多年的门楼。黄家当年在这个头楼所用银两堪称巨资。下图为屋檐下的黑墨圆“寿”画图。  
    黄氏沿着龙潭河上游河段建起这幢老屋,龙潭河发源于大别山腹地,盘绕在崇山峻岭之中,蜿蜒二十余里,由西北向东南奔腾而下,沿途接纳鸳鸯河、逆水河、放马淌、祝家河、万涧河等十多条河流,两岸青峰入云,悬崖壁立。
    龙潭河顺流而下,山开峰退,豁然开朗,龙潭河灌溉着河两岸良田肥沃,哺育安庆的祖先。每逢夏雨季节,湍急的河水呼啸其间,浊浪翻滚,携雷带电,吞云吐雾,苍苍茫茫,蔚为壮观。
    龙潭河从上游两条山溪汇合的地方叫双河口,这里蔚丽深秀,古意盎然,风景如画。黄家老屋依河而建,依山傍水,坐西朝东。从黄家老屋设官厅判断,这是过去接待府县来往官员的地方,可见主人身份地位也不般般。
    黄家老屋门前这条锃亮锃亮的石板路,古旧而安静,原是龙潭老街的通商巷道,人来人往,所以沿街的房子一律采取重檐结构,卷草纹撑拱,菱角墙,披水檐一直伸出山墙之外,为往来行人遮风挡雨。
    从现存建筑材料和建筑工艺判断,黄家老屋是一幢典型的清朝中期建筑。站在大门外看到里面的萧墙斑斑驳驳,进大门左拐是轿厅,站在轿厅中央,中轴线上的两井三厅一览无余。中厅立六根圆柱,五架梁加通雀替承重,两边木板墙保存完好。
     黄家老屋设有的须弥座式门枕石,一马三箭直棂窗,都颇具特色。四件匾额是清朝道光到同治时期的旧物,也有很高的文物价值。
     黄家老屋是龙潭古建筑群的代表性建筑主体,二零一七年七月潜山县人民政府将黄家老屋公布为第六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家老屋白墙青砖黑瓦,小桥流水人家,这座单座古建筑均处于较好的自然保存状态,点缀着龙潭的锦绣山色,如诗如画。
(本篇完)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30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9-7-11 10:36:30 | 显示全部楼层
南冲周店贺氏祠堂旧址
——安庆祠堂系列
第1811篇
图、文:过河卒子
(热忱欢迎安庆各类组织、单位、机构、个人对本栏目进行商业赞助)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实物资料,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地方,希望得到网友的理解和反馈,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南冲周店贺氏祠堂旧址。

    明朝初期,贺氏作为山西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江苏、河南、山东、湖北、河北等地。
    明朝、清朝以后,贺氏遍及全国各地,并有远播海外者。卒子于四年前到访此处。
    贺氏在二千年的历史中涌现出很多杰出人才其中代表性的有三国时的吴国大将军贺齐。贺齐与卒子先祖同为吴国大将。
    贺氏传到北宋时期,出现一个著名词人贺公铸,曾任泗州、太平州通判,其词善于锤炼字句,又常运用古乐府及唐人诗句入词。
    明未有农民起义军将领贺一龙、贺锦。
    贺氏是较早移民到安庆地区姓氏。之前,卒子曾写过数篇安庆地区的贺氏祠堂。南冲周店贺氏祠堂旧址采用青砖小瓦建筑,马头墙高高耸起。
    安庆地区的贺氏自唐以来的历史并迁饶迁徙的过程大概如下,卒子前往宿松县趾凤乡实地了解,并在此前写过数篇关于贺氏祠堂的文章。
    某时期,贺氏由浙江先迁江西饶州,始祖伯龄公,初入赘王氏户籍,住在鄱阳县境内。
    后在江西的瓦屑坝聚集,从江西的瓦屑坝迁徙到宿松邑,从知章公下传二十九代至博公,始客居于宿松,娶吴氏。携眷定居于宿松高家大岭之青冈冲。
    元末战乱,寇入山东,诸县不保,贺氏一公与士民,坚守临淄不陷。南冲周店贺氏祠堂旧址马头墙下的砖雕虽算不上精品,却也算精致。

    贺氏公终因忧劳成疾,告归林下,于明朝洪武己酉(1369年)卒,葬花园墩祖山。

    贺氏公其子名贺德麟,生于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南冲周店贺氏祠堂旧址的石门框采用青石质地,上雕刻有福、禄、寿三个圆体字。
    因避乱迁邑北东山之南坳,现南冲境内。南冲周店贺氏祠堂内大量采用木材等建筑材料。

    贺德麟公披荆斩棘,独立门户。久渐丰盛,富甲一乡,于明朝永乐己丑(1409年)年七月十一日去逝,葬东山南坳。

    贺德麟公其次子旭公后代繁衍最盛,分布宿松县各乡镇,及安徽全省和外省陕西。

    趾凤乡南冲村有很多贺氏祠堂,有柏树屋贺氏上祠堂、下祠堂,还有今天卒子介绍的周店贺氏祠堂旧址,进出厢房的门均采用了圆券半圆形厢房门。

    周店贺氏祠堂旧址位于周店组,建筑建于清朝某个年间,具体年代不详。周店贺氏祠堂旧址有数百年历史,是一处研究安庆地区祠堂历史的活化石。
(本篇完)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30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9-7-12 09:09:59 | 显示全部楼层
邓桥法雨庵旧址
——安庆寺庙道观系列
第1812篇
图、文:过河卒子
(热忱欢迎安庆各类组织、单位、机构、个人对本栏目进行商业赞助)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实物资料,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地方,希望得到网友的理解和反馈,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邓桥法雨庵旧址。

    安庆市怀宁县石镜山有巨石一块,平滑如镜,可照云彩,县志称其为“石镜涵空”,为旧时怀宁十二景之一。石镜乡因石镜山而得名。
     原怀宁县四乡八里之内,寺庙、牌坊、石刻、古桥、古墓葬、古遗址处处可见。
     法雨庵庵前,立有二块石碑。

     仔细一看,才得知,这二块石碑是原法雨庵圆寂的僧侣的墓碑。
     其中一块是清朝雍正年间师祖照广公的墓碑。
     另一块是清朝道光年间师祖燃灯大和尚的墓碑。
     始建于梁朝的法雨寺、莲花庵。法雨庵距今已经一千年。
    汉朝以前的井田河冶炼场,两汉的观铺、西涧古墓群。下图是法雨庵内的旧址遗存原寺庙内的石础。
    晋陵畈的晋太子陵,宋朝朱熹的山间讲学堂。下图为原法雨庵师祖墓前的望柱(百姓俗称华表)。
    下图为原法雨庵师祖墓前的望柱,民间百姓俗称华表。不知道怎么放置在水泥楼梯当护坡用。

    清朝的高脚枫古牌坊,近代高楼岭、饮马塘太平军屯兵遗址、陈独秀父墓……这些,都见证了怀宁独秀山作为名山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
     今天卒子带大家看一看位于独秀山边的法雨庵旧址,现称法雨寺,坐落在独秀山山脚边,是独秀山寺庙之一。
    法雨庵始建于梁朝,历史上又称后梁(907年—923年),是五代的第一个朝代。
    公元907年,梁王朱温篡唐称帝,国号大梁,史称后梁,唐朝正式覆灭,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后梁实行两京制,东都开封(今河南开封),西都洛阳(今河南洛阳)。梁朝共历三帝,前后十七年。
    法雨庵重建于明朝末期。清朝道光十七年(1837年),法雨庵修韦驮观音殿,自此法雨庵基本建成。
    从法雨庵墙角的一块碑记可以看到,《重建庵所院田碑记》,所立时间为清朝康熙五十一年(1711年)兴修法雨庵大殿,故得今名。
    从碑记上得知,原法雨庵重建时,一共修建殿宇四间,全庵分列二层台基上,入门依次升级。前有韦驮殿,后有观音殿。
    从《建庵赎置院田碑记》看得知,从明朝末期至清朝初,独秀山一带,人口相对稠密,邻里之间常为院田之争闹得不可开交,清朝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法雨庵为业上凭火林牌……
    清朝乾隆二十年(1755年),法雨庵功得碑记,已经详细记载了当年“秀三江士遐生员余……”等信息。
    清朝咸丰年间,法雨庵被太平军所毁。现在重建的寺庙是八九十年代由村民在原址上重新兴建的寺庙,与原法雨庵已毫无关联。
(本篇完)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30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9-7-12 10:26:25 | 显示全部楼层
柳坪民国期间石桥
——安庆石桥系列
第1813篇
图、文:过河卒子
(热忱欢迎安庆各类组织、单位、机构、个人对本栏目进行商业赞助)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实物资料,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地方,希望得到网友的理解和反馈,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柳坪民国期间石桥。

    柳坪民国期间石桥位于安徽省安庆市柳坪乡柳坪村。柳坪民国期间石桥是在民国期间建造的一座横跨长约十多米的石桥。
    安庆市宿松县柳坪乡是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下辖的一个乡。位于宿松县西北角,与湖北省黄梅、蕲春两县毗邻,
全境东西长十六公里,南北宽约四公里,是典型的深山区。
    柳坪乡古称“文化之乡”,境内风景秀丽,群山起伏,自然环境清新,宿松县最高峰罗汉尖就座落在本乡境内,海拔1011米,柳坪资源丰富,万亩竹林,水资源丰富。
    柳坪村地处柳坪乡中部,长溪河从北向南穿境而过,柳坪一带自古就有乐善好施的乡人施粥、铺路、架桥。卒子2011年到访此处。
  柳坪石桥架在一座宽约为十米的小溪上,这座石桥桥面和柱础因年代久远绿苔隐现,桥基上的垒石仍保留当年的遗存,这座石桥是民国十一年(1922年)由当地乡绅和乐善好施的乡人共同捐款修建的。
  柳坪石桥最初是清朝士绅捐资修建。据说,这位士绅原是当地的店铺老板,后来发了财,但他乐善好施,捐桥兴乡。后来桥被毁后,民国期间由当地乡绅与百姓共同重修了石桥。柳坪石桥桥墩迎江面砌成三角形,背水面砌成方形。三角形迎水,阻力小。
   民国时期、政局动荡,安庆柳坪能在乡里兴建此桥,经过约百年检阅,它横亘山间,又有前后数代百姓捐资修复,乐善好施的淳朴民风,代代相传。
  柳坪石桥是南来北往的商人、挑夫、百姓过往山溪的石桥之一,在安庆,越是深山越会发现古桥,兴建古桥是安庆古人乐善好施的见证。
  
    柳坪石桥的桥基,分为四跨结构,跨部由青石垒加而成,青石间的糯米三合土遗迹犹存。这些垒石历经数百年风雨洗礼、洪水冲刷,仍在发挥作用,足见先民当年的匠心。
  柳坪石桥是一座建于民国十一年(1922年)的石桥,该桥两侧的水泥踏步是新砌的,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该石桥没有引起文物普查人员的注意!
(本篇完)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30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9-7-15 08:51:19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慈老街
——安庆商业系列
第1814篇
图、文:过河卒子

(热忱欢迎安庆各类组织、单位、机构、个人对本栏目进行商业赞助)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实物资料,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地方,希望得到网友的理解和反馈,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望江县太慈老街。

    太慈位于望江城郊、武昌湖畔,再向下就是长江。太慈老街,是一个有历史积淀和文化内涵的老街。
    在近一千多年的船运历史上,因境内背靠长江,面向慈湖、武昌湖,地势起伏、山峦重叠,是一片丘陵地带;武昌湖、泊湖水系从东北、西南相夹环绕全境,盛产粮、油、棉、鱼等,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镇,素有“小江南”、“鱼米之乡”之美誉。
    太慈历史悠久,民风淳朴。古望江县以十三寺为基本行政区划,太慈(寺)为十三寺之首,太慈因寺得名。
    元朝八大儒之一、学者王幼学(别号慈湖先生),清朝陕西、湖南巡抚、御史大夫余诚格均生于太慈。
    太慈寺,是唐朝天佑二年(905年)僧至祥所建,位于安庆市望江县龙山包下原太慈老街北端。解放后,这里成了太慈小学的校址。
    太慈老街这条已经完全没有了历史痕迹的老街,隐匿在现代繁华的街区里,卒子路过这里却是另一种感觉。
  太慈老街安静如初地保存着这个城市最后一丝老味道的便是七十年代的太慈工厂,一旁的红砖烟囱早已经不再冒烟。
 
    听街上上了岁数的老人讲述,当年穿行在窄小弯曲的街弄,一排排低矮的老屋子,七里八乡到太慈街上打工者很多。
    太慈老街北端是原建于唐朝的太慈寺。向老街上走,就是一家家卖些烟糖杂货的小店。
    临街的房屋多数已经在九十年代之后被拆除。如今站在老街上可以看见如今的老街,已经没有了老街的任何痕迹。
  
    太慈老街因周边有数个较大湖泊,盛产水上的渔产品,这里多河港、多湖荡,到处是水、是湖。据说当年的太慈乡境内,是著名的渔产品集散地。
  沧海桑田,又能遗存下多少的曾经,多少的记忆……
(本篇完)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合作|人才招聘|手机APP|Archi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