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E网

搜索
楼主: 过河卒子

[老城旧巷] 宣传安庆历史文化、走遍安庆自然风光——《卒子走遍安庆》长篇游记(第二季)

  [复制链接]

11

收听

30

听众

5732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8-12-30 17:56:08 | 显示全部楼层
岳西县响肠镇镇金山村王氏宗祠——卒子游记
金山王氏宗祠
——金山王氏宗祠
第1690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部分,得到越来越多朋友的关注,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响肠镇镇金山村王氏宗祠。您的支持就是给予评论!

  响肠镇具有独特的皖西南古建筑群,此前卒子已经介绍一些。响肠镇地处交通要塞,自元朝、明朝至清朝以来,商贸繁荣,经济兴盛,从现存古街和大量精美的古建筑可见一斑。
  响肠镇古时属潜山市,《潜山县志》记载:“响肠老街,起于元,成于明清,为湖北到安庆古道上一个重要集镇。”
  有着六百多年历史的响肠老街,残长仍有三百余米,宽四米,完好地保存三座古桥,以及前清建筑方氏宗祠、方氏谱馆、惜字亭等。
  以老街古建筑为核心,响肠境内,保存着大量明清古建筑,代表性的有始建于明、扩建于清的万家楼大屋(卒子已经介绍)、建于明末的胡氏宗祠(卒子已经介绍)、建于清乾隆年间的吴氏五福堂(卒子已经介绍)、建于清中期的王氏宗祠(本文介绍)、建于清光绪年间的胡叶吉故居(卒子已经介绍)和吴家官邸大夫弟(后期介绍)、以及建于清末的秦氏宗祠(卒子已经介绍)等。
  安徽省古建筑专家考察后认为,岳西的古建筑,外朴内华,兼具北方古民居的粗犷与南方古民居的秀美,具有明显的过渡与兼容的特点,形成了自成一体的皖西南特色。
  有着华东第一方塔美誉的法云寺千佛塔,是响肠镇最著名的佛教文化遗址,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相传禅宗二祖慧可上司空山之前,曾在法云寺布道。寺内千佛塔,始建于晋,四方七层,因每层皆雕有大量佛像而得名。据考,该塔是全国现存最古老的几座四方塔之一。
  以响肠老街为代表的响肠古建筑群,是皖西南古建筑的杰出代表。这些保存完好、体量宏大、构造精美的古建筑,不仅见证了历史上响肠的繁荣,更为如今研究明清建筑文化和宗法文化提供了大量的实物标本。
  响肠镇金山村王氏宗祠始建于元末明初,后多次重修,清朝光绪年间又再次重建,祠堂坐北朝南,三进两厢四合院式,整体建筑小巧玲珑,保存完整,独具特色。
  王氏宗祠建筑面积约六百平方米。整个建筑为一轴三进两厢带东西跨院布局。
  祠门面阔一间,进深一间,左右耳室各二间。二进中厅,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左右耳室各一间,左右厢房各一间,五架抬梁,后厅神堂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左右耳室各一间,东西厢房各一间,为七架梁前后挑檐式。整座建筑雕工细腻传神。
  据了解,王氏先祖三公定居响肠镇,繁衍生息,经过一段时间繁衍,人丁众多,清朝乾隆年间由王维任召集家族人丁建此祠。
  王氏宗祠在响肠镇有三座,不了解的朋友被这现象所迷惑。金山王氏宗祠一旁还有享堂,享堂同样建筑规模宏大。
  王氏是响肠镇,甚至整个岳西县的主要姓氏。岳西有二支王氏,一支是三槐王氏,也就是本文介绍的金山王氏;另一支是琅琊王氏。又据了解,此二支王氏现已合谱。
  金山王氏宗祠是一幢非常有特色的宗祠,它的山墙由蜈蚣脊与安徽的徽派建筑组合,成为一处融合了不同地域文化的建筑。
(本篇完)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30

听众

5732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9-1-1 17:51:13 | 显示全部楼层
宜秀区大龙山镇负屃岭与父子石——卒子游记
大龙山负屃岭与父子石
——安庆风景系列
第1691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部分,得到越来越多朋友的关注,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大龙山镇负屃岭与父子石。您的支持就是给予评论!


    大龙山九思岩对面有一个名叫“父子岭”的地方。“父子岭”的传说来由也有好几个,冬日,卒子问过山脚防火村民,他向我讲述了这个故事。

    传说很久以前,父子拉着木制的推车,兄弟一个在后推,一个在前拉。有父子二人推车经过此地,又饥又渴,眼看累得快不行了。

    大龙山山顶各个山头都有龙生九子把守,住在山上的龙子负屃知道后,决定帮助父子二人,于是下山,说手里有一颗青豆,送给父子二人充饥。

    这父亲接过递给儿子说:儿啊,你吃吧,吃过有点劲好过岭;而儿子看着父亲这么辛苦,就说:爹,你吃吧,我不饿。就这样推来推去,谁也不肯吃这救急的青豆。

    龙子负屃发话了:说你们这样推来推去,很耽误工夫;吃食好分,还不如分开来吃了。父子二人就听了老生的话,将这颗青豆分着吃了。因为是龙子负屃给的豆子,所以半颗也是可以饱的,所以父子二人精神十足地将推车推过了岭。

    后人为了纪念他们父慈子爱,互相帮助,毫不自私的精神,就把这个岭称为“父子岭”。这个传说反映了安庆地方文化和敬重长辈的淳朴民风。

    父子岭村位于大龙山母子石上方约三百米的地方,正对面是九思岩,又称莲花峰。父子岭位于大龙山中心山脉的最北部,距安庆市约三十里。

    大龙山山脉南与长江交界,是整个安庆地区市区的最主要山脉岭脊。

    大龙山过去有着九子护山之说,龙的八子负屃,身似龙,雅好斯文,盘绕在石碑头顶;在安庆大龙山独自为一山岭。

    负屃,似龙形,排行老八,平生好文,石碑两旁的文龙是其遗像。我国碑碣的历史久远,内容丰富,它们有的造型古朴,碑体细滑、明亮,光可鉴人;有的刻制精致,字字有姿,笔笔生动;也有的是名家诗文石刻,脍炙人口,千古称绝。

    而负屃十分爱好这种闪耀着艺术光彩的碑文,它甘愿化做图案文龙去衬托这些传世的文学珍品,把碑座装饰得更为典雅秀美。它们互相盘绕着,看去似在慢慢蠕动,和底座的霸下相配在一起,更觉壮观。

    很久以前,安庆与六安之间的一条小小的山路,就会经过大龙山盘旋而至。霍山、六安的茶叶又向安庆地区出售。那时交通很不方便,运输货物全靠肩挑背驮。

    安庆大龙山这段路程有二十多里,沿路密密层层,遮天蔽日的松林。地广人稀,时有强人歹徒出没。过往客商常常被抢得货尽囊空,有的甚至丢掉性命。

    大龙山脚下住的父子三人,相依为命。他们勤扒苦作,忠厚善良,他们修一条小路,翻过数个石岭过眉山岭,再到三县尖,出五横,下桐城县。

    这条路线地势开阔,树林稀薄。但山高路陡,要想开通,谈何容易!父子俩下决心开辟这条道路。他们长年累月,含辛茹苦在这条线路上挖土坡,凿岩山,填沟壑,搬山岗。热天没帽子,冷天没棉袄。

    他们用着木制的推车,年复一年,从大龙山的陡峭山岩,很难攀上去。他们的事迹感到了龙子负屃,原先这里叫负屃岭,后来也改称父子岭了。后来大龙山脚下的人们为纪念这爷儿俩的功绩,把武圣宫岭改名为“父子岭”。
(本篇完)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30

听众

5732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9-1-28 08:43:24 | 显示全部楼层
宜秀区大龙山镇地维峰独秀群峰——卒子游记
大龙山地维峰"独秀群峰"
——安庆风景系列
第1692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部分,得到越来越多朋友的关注,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大龙山镇负屃岭与父子石。您的支持就是给予评论!


安庆大龙山屹立于安庆城北的宜秀区,离市区三十里,为城廓之天然画屏。其山自西向东绵亘起伏,山势雄伟,秀嶂叠峙,蜿蜒似龙,而得名龙山。


  周末难得的空闲时光,与几位朋友一起再游龙王寺一侧的山脊。龙王寺一侧的山脊呈南北走向,一面面对石门湖,山脊下就是龙王寺与龙山寺。龙山风景区有景点多处,其中人文景观三十五处,绝大多数都在这个山谷之间。


  从三圣庵山脚上山,这面上山多峰、多石、多景。古人赞其美为“独不类他山”,在一些从未攀爬大龙山的朋友眼里,更是如此。大龙山龙王寺一侧的山脊间一条白龙溪和几条瀑布相互叠加在这个山谷间。


  相传“大龙山有七十二庵”,古人对庙地风景的描绘县志上均有记载,游人从西端登陟龙山,巨石夹道,山腹摺叠,由龙泉庵向上攀登便是大龙山的西面最高峰,也是观龙山风景的最佳处,名曰“地维峰”,它与天柱峰遥遥相对。


  地维峰与著名的日照峰在大龙山遥相呼应,这一带奇峰峥嵘,怪石嶙峋,山涧溪水,竹海茂林,云雾变幻莫测,景色壮观。立足山顶可览四面胜景,鸟瞰石门湖粼粼碧波,整个宜秀区全收眼底。


  此处历来为游人怀古抒情,赏心悦目的胜地。 龙山四季风光如画。由于地质变化形成的巨石散布在山壑之间,有的形若伏虎,有的状似卧牛,甚么石猴、石狮、石盘、石仓、石树等,千姿百态,形象动人。


  龙王寺一侧的山脊间,有太多这样罕见的怪石,不仅给龙山增添了神奇的景致,而且把游人带入了美妙的幻境。古刹龙泉庵遗址、龙王庙、龙山寺、三圣庵都集中在这片区域。


  大龙山自西向东绵亘起伏,山势雄伟,秀嶂叠峙,蜿蜒似龙,而得名龙山。西麓与天柱峰遥相对峙的地维峰百丈崖下,一天一地形成天造地合的一对。


  白龙溪自地维峰巅飞泻而下,在百丈崖下冲积而成碧潭,即为“龙湫”,又名“雷泽”,俗称“龙井”,井水清碧,深不可测。


  龙湫之外,还有龙门、龙泉、鹰咀、水帘四大飞瀑和灵芝石、骆驼石、极恩岩等石景以及“君恩山重”、“忘旧”等巨字石刻。


  地维峰海拔约六百米,是大龙山西片最高峰,负湖屹立,环以古城堡等几座峰峦,组成别具风韵的峰林景观。无论是从大龙山镇镇政府,还是第一人民医院北院区,都能清楚看到这片群峰。


  如登群山,伫立地维峰巅极目而眺,可见银涛滟澦的石门湖真有“登高壮观天地阔,起看六日跃平湖”之妙趣,堪称大龙山中胜景之绝。


  在这条山脊上,有一处石头群,相当的壮观。这是一片形成于数亿年前的巨石群,经过数亿年的分化和开裂,现在已经成为大龙山一处难得的景观。立足这片石头群,如登顶龙山之颠,如同“独秀群峰”。


  民间相传龙王寺山上有十八景之说,棋盘石、鲤鱼石、天然桥、望海台、香炉石等等,其中最著名应该是弥勒石。大龙山不但有其秀丽的自然景观,沿山间小径,行至山顶,就会见到巨石群如削摩空耸立,其态势奇特,堪叹鬼斧神工,中间巨石横书“独秀群峰”,字形饱满刚劲。

[size=0.83em]DSC_2274.jpg (368.23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color=rgb(153, 153, 153) !important]5 分钟前 上传





(本篇完)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30

听众

5732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9-2-7 22:19:53 | 显示全部楼层
宜秀区大桥办小岭莲花石与莲花洞——卒子游记
小岭莲花石与莲花洞
——安庆风景系列
第1693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部分,得到越来越多朋友的关注,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大龙山镇负屃岭与父子石。您的支持就是给予评论!

  正月初三、天气不佳,独立一人爬山。有人出游喜欢一群人,有人爬山,无奈单枪匹马一人上山。在小岭防火站与一位小哥聊到这里的风景,他指着不远处的一处石头群说,那叫莲花石,石中有洞,上面还有石刻。
  这是一个莫大的讯息,雨飘过,上山仅有数百米。莲花石是大龙山再平常不过的一处石头群,只是因为数百年前一位当地文人书写了莲花石洞四个大字,再雕刻在石壁上,几乎没有任何人见过真容。
  带着无比期盼的心情,独立来到这处叫“莲花石”的巨石群前,所谓“莲花石”是大龙山再平常不过的一处石头群,青灰色的石头,经过风吹日晒,改变了颜色。莲花石,被称呼之前,几乎没有任何一位安庆人能够说出这准确的位置与来历。
  经过这位土生土长的大龙山人说起莲花石故事,他自豪的说,天天爬大龙山的驴友,无外乎三种,一种群游、一种独游、还有一种“梦游”,他讲述这样的一个故事:传说很久以前,大龙山山下有位村姑,一天她的家人生病了。她苦苦寻找能医治好母亲的良药,可是访遍了大小名医都没有结果。
  她仍不灰心,继续去找。这天清晨,她登上大龙山的一处石头群,村姑意外的在一处石头洞里找到仙草,治好了家人的病,后来被村民广为宣传,此洞又被村民称为莲花洞,就是这样一块美丽的莲花石头。
  走到莲花石周边,几乎找不到任何可以传诵的故事,一只白白的小山羊从石头上摔死在土坡上,看来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一股臭臭的味道远远传来。绕过石头,走到背后,在莲花石半山腰,有一个很小的石头缝,这就是传说的莲花洞入口。
  大龙山的人文历史渊源深厚,历朝历代史书均有记载。小岭,是大龙山一处比较开阔的岭头,是过去古道位于大龙山岭脊重要的停靠点。冬季防火时期,很多人都将汽车停在小岭上才能进山,其实只要登记就可以进入,进山需要大家自觉消灭火灾隐患。
  莲花石与莲花洞就位于小岭西北面约八百米的地方,一眼就能望见这个横卧在岭下深壑之间的巨石群,向西北仰视,方圆辽阔,清风徐来,有一种历久弥新的气势。

  
  沿着独一无二的菜地边前行,一片坟地,再向西北走,就能看到这处由花岗岩构成的断块山,莲花石。它由多块巨型的花岗岩石组成,它的最高点海拔约三百多米,古时,从大龙山山下到莲花石,需要走过一个多小时,有这样一个天然古洞,既能遮风又能避雨。登山一路异景奇石,莲花石就算一个。
  莲花石最险处是“梯子石”和“莲花梯”。“梯子石”长约十米,是位于莲花洞内上下两层之间的天然石阶,不知是人为开凿,还是自然形成,它独立悬崖在上下约十五米的石壁上。崖壁下是深不见底的沟谷。三面临空,真是妙趣横生。
  莲花洞一侧的约三十公分的石缝间,只能容身材较瘦的朋友从石缝间向上攀爬,期间有一块巨石,巨石不知何时被开凿了二个石阶,可能是古人有意而为之,从石阶再向上行,就是莲花洞出口。从莲花洞之间数个石缝攀爬而过,既惊险又刺激,站在巨石上,大有“一览众山小”的成就感。从莲花洞上方的巨石登高望远奇险壮美。
  莲花洞,是藏在莲花石里面有一块巨大的石棚,它其实是一个高山巨石古洞群,洞里崎岖幽深有罅隙小路可上下通行。里面有天然形成的石块,宛如一朵倒挂石莲花,形态就像定格在它掉落的那一瞬间。相传这朵莲花有千年历史,莲花洞也因此得名。
  莲花洞是最近刚刚找到的最新一处人文景点,此洞深邃幽暗,洞里也有千奇百怪的石头,洞内据说刻有“莲花石洞”四个大字,另有小诗一首,但遗憾未见真身。大龙山莲花石与莲花洞溪水茂林,曲径通幽,是游玩探险的好地方。
(本篇完)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30

听众

5732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9-2-12 10:17:13 | 显示全部楼层
宜秀区五横乡杨亭村新民组一百五十五年枫香树——卒子游记
杨亭村新民组一百五十五年枫香树
——安庆古树名木系列
第1694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部分,得到越来越多朋友的关注,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大龙山镇负屃岭与父子石。您的支持就是给予评论!


宜秀区五横乡杨亭村,是安庆市新农村建设试点村,这个行政村主要依山畔水,今年介绍的新民组,坐落在大龙山一个窝地之间。


杨亭村新民组坐落于大龙山西北角,是五横乡南大门,自然生态环境优美。在明朝和清朝二朝间,大龙山古居民早已被战火驱赶到异国他乡,新移民渐渐填充了这块富庶的地区。



新民组就是安庆大移民时期渐渐形成的小块居民区。移民们到了这块富庶的地区之后,他们建房、植树,老屋倒了建新的,但种植的树木得以保存下来的就是古树。


古树,是一百五十多年前种植的古树,古树旁有一座建于清末民国初期的杨家祠堂,祠堂很小,仅有数十户人家常常来祭祀。


杨家祠堂占地面积一百平方米,抬梁式砖木结构,两进两厢,面阔三米,进深十米。后进为神堂,两则有庑房。


杨家祠堂迎面面对大龙山,这个窝地正是大龙山一侧的较为平坦的谷地,清末民国初,四处逃难的百姓才在这里渐渐建起屋舍,杨家祠堂就在其中。


杨家祠堂已经被整修多次,唯一留下的是在大门前几条麻条石砌成的台阶和门墩石,比较气派。祠堂正殿系抬梁式与穿斗式结合构架,硬山顶。


祠堂边,这颗有着一百五十五年历史的古枫香树。这株高约二十余米,胸围七十公分的古枫香树,树龄超过155年。这颗树并非杨亭村最大的古树。



这棵树龄超155年的枫香树,需要三个成年人才能抱住它。树干粗壮笔直,树冠呈椭圆形且枝叶浓密,近十个枝干旁逸斜出,显得十分壮观。


在大龙山的青山脚下、绿树环抱的杨亭村新民组杨家祠堂边,这棵树龄超过155年的枫香树。百年来,它被当地村民当作“风水树”竭力保护着。2014年,本着“挂牌一株古树,带动一方保护”的目的,安庆市林业局为这棵古树挂上了安庆市古树名木标志牌,号召更多的村民保护古树,保护好生态环境。


新民组村民建起了一排排整齐的楼房,这棵古枫香树仍然枝繁叶茂。祠堂前有一个碧水如镜的池塘,特别显眼。树叶浓密、树冠如伞,粗大挺拔的树干上寄生着许多青苔。传说村里的第一代先祖迁入时,这棵枫树就已经种植了,古人常择风水俱佳的地方繁衍生息,这里有山、有水、有树,又因枫树得名于“风”,故从先祖开始,就把这棵枫香树当成了村里的“风水树”。


这棵古树深受村民们的景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大炼钢铁时期,村庄周围很多树都被砍伐,但却没有一个人敢打这棵树的主意。 如今,在村民们精心的护理下,这棵古枫香树勃勃生机。



(本篇完)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30

听众

5732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9-2-14 15:33:05 | 显示全部楼层
潜山市官庄镇坛畈村大关寨遗址——卒子游记
坛畈大关寨遗址
——安庆旧址遗址系列
第1695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部分,得到越来越多朋友的关注,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市(县级市)官庄镇坛畈大关寨遗址。您的支持就是给予评论!

    大关寨又称猪头尖,位于潜山市官庄镇西北角金紫山自然保护区内,海拔1539米,为安庆市及周边县市大别山余脉的最高峰。紧邻舒城县的万佛山森林公园是为界山。
    以山脊为界这边是潜山县,称谓金紫山;那边是舒城县,称谓万佛山。猪头尖古属潜山,舒城古称老佛顶,因其形神兼备、唯妙唯肖而著称于世。每当风起云涌时,那横空出世的长长嘴巴更是呑云吐雾,气象万千。
    据历史资料《道光桐城续修县志》记其山脉形势说,“桐城山皆自潜山猪头尖发脉。猪头尖由天柱山东南入桐城界为分水岭,起二姑尖逾华崖山黄草尖诸岭过小关起洪涛山。桐梓山分支于洪涛山龙王顶右主干”。是潜山大沙河的发源地。
    “无限风光在险峰”,猪头尖的风景既有林深山翠的幽静古道,也有山石鳞立的峻峭险道,其美决不亚于许多大牌景点。精华部份鲤鱼背壮丽而尖耸,据说上去的不超过百分之五。
    猪佛山,又名猪头尖,因山顶长势形如猪头而得此名。这里是两县的界山,古有强人多藏于此,后来这里又建起了山寨,名叫大关寨。
  金紫山位于安徽省潜山市北部的官庄镇坛畈村,与岳西、舒城两县交界。山高1539米,是潜山市的最高峰。顶峰突起,挺拔险峻,峭壁千仞,整个山形有逼人的雄伟气势。
    登其顶上,能见周围峰峦万千,如拱如辅。更见有丹霞炫彩,烟岚腾霄,其风物之美,受历代游人青睐。其主要风景点有多处。
    最高处是石佛庙,又称诸佛庙,俗称猪头尖顶。这座石庙建于清末民初,专供行香班客小息之用。有一楹联,题日:“此处即是西天慈航普渡,众生敬朝老佛云路同蹬。”横额为“万佛名山”。相传,此联是余谊密所作。故金紫山曾因香火鼎盛,又名“万佛名山”。
    大关寨顶,原建有石门,明末清初,舒城与潜山等地方豪富为逃兵荒战乱,雇工似巨石,建筑而加固,早晚沿寨巡逻,坚如铁壁。
    清朝晚期太平军占领潜山后,“长毛”(即太平军)攻入山寨,石璧被毁。登上金紫山顶,放眼而望,大江东去,纤陌纵横;自然庄落,星罗棋布;峰峦起伏,形如走丸。
[size=0.83em]201501001 2314.jpg (186.16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color=rgb(153, 153, 153) !important]55 秒前 上传



(本篇完)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30

听众

5732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9-2-19 11:03:55 | 显示全部楼层
枞阳县麒麟镇岱鳌山天龙寺上院与下院——卒子游记
麒麟岱鳌山天龙寺上院与下院
——安庆寺庙道观系列
第1696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部分,得到越来越多朋友的关注,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原安庆市枞阳县麒麟镇岱鳌山天龙寺上院与下院。您的支持就是给予评论!

    岱鳌山在原安庆市枞阳县麒麟镇的西北角,位于枞阳县境内。因有一条东西走向的山脉从这个丘陵地境内突兀而起,宛如一头巨鳌,故称岱鳌山。
    岱鳌山位于原安庆市枞阳县、安庆市桐城市(县级市)、合肥市庐江县三县结合部,主体在枞阳县麒麟镇。东南走向,在绿荫覆盖、峰平坡缓的丘陵地带突兀而起,它有九座山峰对着大凹口,逶迤蜿蜒,山势削断,岩峭如壁。
    岱鳌山其最高峰为龙王顶,海拔270米,宛如一头巨鳌。
    传说岱鳌山远古时期是东海之艄,因秦始皇得神鞭兴起,赶山填海,东海龙王十分着急。与鸿钧老祖商议后,派遣栖歇在海滩上的一头巨鳌化成了一条山脉,即今日的岱鳌山。
    岱鳌山因神化成,任凭秦始皇如何驱赶,总是岿然不动。秦王大怒,猛抽三鞭,山被打开了三个缺口,即今山东部的大凹口(又名大化口)、小凹口和山西部的杨眉山口。
    大凹口东,山分二峰,一高一矮,形如出土竹笋,钻天而立,其高的一峰叫龙王顶,是岱鳌山的最高峰,峰之巅,矗立着一座寺庙,名曰龙王庙。
    方圆数十里的乡民,将它看作气象预报台,民谚说:“龙王庙招云,晴天要转阴”。今天卒子介绍的天龙寺上院就建在山顶上,下院建在山腰处。
    龙王顶位于大凹口东,分为两座山峰,形如笋竹,钻天而立,最高峰叫龙王顶。
    龙王顶峰之巅建造一座庙宇,名“龙王庙”,现叫“龙天寺”。此峰气势宏大,犹如巨鳌之头,翘首向上,吞云吐雾,当地农民把它看做气象报告,素有“龙王顶招云,不是下雨就是转阴”的谚语,登龙王顶之巅,俯视环山,犹如东海波涛翻滚,蜃楼烟树,异彻神奇,亦犹如蓬莱仙境。
    山脚之下,庐江县乐桥镇、泥河镇、罗河镇、枞阳县钱桥镇、麒麟镇,五镇风光尽收眼底,美妙风光犹如一幅美丽山河的风景画卷。
    龙王顶峰之左侧是簸箕山谷,谷侧峭立三座石壁,谷深百丈,中间石壁上,滋生出一块人头巨石。威武山峰之南,有三座小峰,形如马鞍,故名“马鞍寨”,明末农民起义军曾在此安营扎寨,至今寨迹尚存。
(本篇完)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30

听众

5732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9-2-21 16:32:40 | 显示全部楼层
桐城市(县级市)罗岭镇狮岭村孝子牌坊雕花精美残件——卒子游记
狮岭孝子牌坊雕花精美残件
——安庆牌坊系列
第1697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部分,得到越来越多朋友的关注,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桐城市(县级市)罗岭镇狮岭村孝子牌坊雕花精美残件。您的支持就是给予评论!

    位于狮岭村一处废旧的角屋边,有这样二段汉白玉石雕刻的老牌坊方柱,让卒子对此充满解开其神秘色彩的愿望,今天就简单说说这二段牌坊的立柱故事。
    每一座牌坊都是一部立体的史书,每一座牌坊都承载着一部厚重的历史,每一座牌坊都饱蕴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元素。狮岭村的这二段牌坊雕花残件就是这样的例子。

  牌坊不仅是一种装饰符号和模式语言,也承载着无数个动人的故事,蕴涵着一种独特的文化精神。牌坊是中华文化的象征之一,滥觞于汉阙,成熟于唐、宋,至明、清登峰造极,并从实用衍化为一种纪念碑式的建筑,被极广泛地用于旌表功德标榜荣耀,置于郊坛、庙宇,以及宫殿、庙宇、陵墓、祠堂、衙署和园林前。
    作为一种独特的纪念碑,它不仅建筑结构自成一格,别具风采,而且集雕刻、绘画、匾联文辞和书法等多种艺术于一身。“每一座石牌坊都是一件石雕工艺品。” 一般来说,牌坊的建造意图大致可分为四类:一是功德牌坊;二是贞洁道德牌坊;三类是标志科举成就的,多为家族牌坊,为光宗耀祖之用;四类为标志坊,多立于村镇入口与街上,作为空间段落的分隔之用。
  狮岭孝子坊亦是如此。它巍峨耸立着一座建于清朝某个年间的钦赐孝子牌坊,它古朴典雅,飞脊挑檐,错落有致,蔚为壮观。据卒子估计狮岭孝子坊,为青白石坊。查询清朝的《桐城县志》均未找到此段历史记载。
  现孝子牌坊的历史,只是卒子从当地老人嘴中口述得知,该坊为孝子坊,原高约十米,宽约六至七米。主体由四根石柱、三根横梁搭建而成。有一个正门、两个侧门,辅物有石座、石狮、透花窗棂、飞脊挑檐、铁钩铜铃等。
    石坊正面中门上刻“皇清钦旌孝子某某”官样,匾书“孝子坊”,下面有落款。左右侧门,有石狮四对,雌雄相视,威风凛凛。上、中、下梁额分别刻有图案。这些图案栩栩如生,令人拍案叫绝。遗憾的是石坊“圣旨”等雕花石件均被毁。
    现存二段雕花残件为回纹透花、宝瓶纹饰。想必当初肯定是飞脊高翘,十分壮观。它的雕刻艺术之精湛,建筑结构之严谨,令人折服。这座已有百年历史的牌坊,现仅存这二段雕花石残件了。狮岭孝子坊在建立之初是何等华丽之坊,恢宏的气势,鲜活的故事,和无不在的“百善孝为先”的优良传统。

(本篇完)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30

听众

5732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9-2-25 12:16:27 | 显示全部楼层
黄梅县大河镇元朝灵润桥——卒子游记
大河元朝灵润桥
——安庆周边古桥系列
第1698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部分,得到越来越多朋友的关注,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接壤的黄梅县大河镇元朝灵润桥。您的支持就是给予评论!

    隋朝开皇十八年(公元598),改新蔡县为黄梅县。因县境北有黄梅山、黄梅水,主要是因为黄梅县位于大别山南麓,长江北岸,湖北东部边缘,鄂赣皖毗邻地区,东邻安徽宿松县,西接武穴,北连蕲春,南与九江市隔江相望,素有“鄂东门户”之称。
    黄梅灵润桥亦称花桥,位于黄梅县四祖寺破额山出水口的石鱼矶上。元朝至正十年(1350年)由四祖寺住持祖意禅师募缘修建而成。原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已升级。
    灵润桥为单孔石桥,东西走向,宽约6米,长约20米,拱高3.2高,孔净跨7.35米,桥上建有廊屋5间,抬梁式构架,廊屋两端为砖砌八字牌楼门,墙壁绘有各种花鸟图案,桥下石矶上有唐宋以来历代文人墨客的题字石刻二十余处。
    唐朝书法家柳公权书“碧玉流”石刻和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破额山前碧玉流”诗刻最为珍贵。桥下泉水经石矶直泻深壑,构成“瀑布岭头悬,碧空垂白练”的壮观景象。柳公权是卒子非常敬仰的先贤之一。
    灵润桥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四祖寺门前停车场前缘的龙头石悬崖之巅,这里是破额山南坡诸水汇聚幽黛河出山之锁口。春夏雨季,山水倾注、狂涛澎湃如黄龙直泻崖下,出入山路为之阻断,乡民从鲁班亭绕道寺院背后翻越青龙岭避河而行。
    元顺帝至正十年(1350年),四祖寺住持祖意庭柏禅师募缘建造石拱巨桥“灵润桥”。此桥为单孔纵列发券,拱宽7.35米,拱高5.30米,桥梁石、拱石、券脱石等条石砌成,两侧平铺十八层桥石。
    石桥面宽6米,南北纵向长15米,上建廊式长轩,两端设高大的五花山门。桥拱内侧东壁上镌刻有建桥记事铭文,分布于8块拱石上。
    全文为“石桥初剏(创)至正庚寅年(注:即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二月攻石,至本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毕立,住持祖意募缘钞定,□化施者□名□刻于后:吉安王滔门钞三、吉安寺、东禅寺、意生寺客堂、江州陈子成□□□、本寺缘银各一锭,本邑江□□一十锭,本寺胜提□、谅提点各半锭,□提点、

    徹提寺、严都寺、传都寺、念都寺、本都寺、沂都寺、□都寺、恭都寺、普都寺、里都寺、□造□首□□都管正持提点从缘。当代住持庭柏禅师祖意,大元至正十年十一月吉日刻”。

    在桥身南端西侧的券脸石下,嵌有灰白方石一块,镌有文字:“切砌石后大成祖师自五□之周传及大唐□元七百七十余载□,禳片□尽化,窃庆后有止唐定禅师重共渡唐至正德十四年祖师□□定道有舍灵骨在□□,嘉靖十九年大□禅堂□雨俱遭□缘至二十四年。”

    据了解,此段文字因污结破损,多数字迹不清,虽强作辩识,仍有错谬。止堂定禅师是元初大德年间四祖寺住持,这方石碑记载了止堂公毗荼后舍利埋于桥体中。灵润桥下岩盘上有规模宏大的摩崖石刻群,

    以中唐书法巨匠柳公权擘窠巨制“碧玉流”为代表,都是古代官员、骚人雅士即景唱和,勒石留名。真草隶篆,咏景寓情,法书美文,与桥争辉,是黄梅古十景之一,以“西山碧玉”而名播四方。
    黄梅四祖寺广场尽头,一座廊桥横跨,这就是小有名气的灵润桥,是四祖寺相关保存下来的为数不多古建筑之一。俗称过路亭。灵润桥位于黄梅县四祖寺破额山出水口的石鱼矶上。
    灵润桥又称花桥,建于元朝至正十年。主体由青石砌成。它与安庆太湖县花桥、岳西县花桥和近在咫尺的宿松县花桥有着同曲一工之美。遥想当年,这些建桥的工匠多来自安徽的宿松、太湖县一带。
    灵润桥不同于北方石桥,灵润桥上建有五间跨的廊,为砖木结构。桥廊由二十四根木柱支撑,上部抬梁架构,单脊青瓦屋面。两端为高大的券顶式五花山门,砖砌仿木檐椽斗拱,高大气派。门壁上有龙凤及飞禽走兽的石刻,门额分别题‘灵润桥’和‘花桥’,具有典型的徽派建筑风格。
    灵润桥在为当地百姓提供过桥、纳凉、避雨、闲憩方便的同时,两端门壁上题写的历代文人墨客游山寻佛的诗句,也赋予了廊桥许多文化气息,尤以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破额山前碧玉流”一诗显得珍贵。
(本篇完)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30

听众

5732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9-3-5 09:29:56 | 显示全部楼层
怀宁县石镜乡分龙村王高法烈士墓旧址——卒子游记
分龙王高法烈士墓旧址
——安庆近代革命系列
第1699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部分,得到越来越多朋友的关注,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石镜乡分龙村王高法烈士墓旧址。您的支持就是给予评论!


    王高法(1913~1945年),又名启苗,石镜乡分龙岭王家冲人,怀宁县柏子山区委分龙岭支部书记,安庆近代革命烈士。王高法,自幼聪明勤奋,因家境贫寒,只读几年私塾,即辍学务农。
    1943年9月参加革命,参与安庆地区怀宁县柏子山革命游击根据地的创建工作,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分龙岭、石镜山和江南八都湖地区党支部书记。
    1945年6月,王高法接到上级命令,奉命回乡,再任分龙岭党支部书记。在他的影响与帮助下,其妻王菊英也成为中共党员,并担任柏子山区委革命游击队的地下交通员。
    柏子山地区是个革命游击区,日伪顽势力并存,且离日军月山据点又很近。在这样一个复杂、危险的环境里,王高法夫妇俩勇敢坚毅,冒着生命危险,从事地下革命工作。他们活动在独秀山、石镜、分龙岭、王家冲一带,为游击队、新四军征集军粮,扩充队伍,秘密联络,转运支前物资,并帮助惩办反革命恶首。
    1945年7月6日,王高法带领王汉标、王汉成等在朱街(今黄墩乡桐园村)为区委征粮收税。这时,日军突然进村,他们急忙撤出,在收藏文件时,被日军发觉。三个日本鬼子兵端着长枪扑来,王高法赤手空拳,毫不畏惧,同日军进行殊死搏斗,两手被敌人的刺刀戳得血肉模糊。
    终因寡不敌众,王高法被抓住。在押解途中,王高法出其不意的撩倒一个日军,纵身跳下路边高坎,往前飞跑。因遭日军追击,王高法不幸中弹牺牲,时年32岁。
    王高法同志在怀宁县石镜乡活动期间,曾穿梭在石镜乡西南三里处,名“谷冲”的西坡一带活动。这里有一个比较隐蔽的山洞,位于村村通东面的山体断面下方(洞底与村村通路面齐平)。
    这个隐蔽的山洞,洞高1.7米,上窄下宽,上部宽度0.70米,下部0.97米,呈梯形。由于洞体塌方,现洞深15米,在山洞北壁下方发现长条形凹槽,人工开挖痕迹明显。距此洞西南500米处是原太湖、潜山到安庆必经古道。
    据史料记载,石镜乡冯魁、王高法两烈士,先后在抗日战争时期(1945年)担任新四军柏子山游击队当任要职。
    冯魁为现石镜乡石镜社区人,曾任新四军柏子山游击队分岭支部指导员。王高法为现石镜乡分龙村人。冯魁牺牲后,王高法将革命力量带了起来,担任柏子山游击队分岭支部书记。
    在抗日战争时期,柏子山游击队在冯魁、王高法两烈士领导下,沿原太湖、潜山到安庆必经古道阻击日军。此洞做为柏子山游击队藏身之地极有可能。
(本篇完)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30

听众

5732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9-3-7 09:54:18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湖县小池镇独阜山方良谷摩岩石刻——卒子游记
独阜山方良谷摩岩石刻
——安庆石刻系列
第1700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部分,得到越来越多朋友的关注,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小池镇独阜山方良谷摩岩石刻。知道这处石刻的朋友非常稀少,为您介绍您所不熟悉的安庆,是《走遍安庆》的追求,您的支持请给予评论!

    距离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县城约五十里的小池镇原抱山村境内有一座名山,叫独阜山。坐北朝南,东西两边各有一支南北走向的山脉作臂膀,形同凤凰展翅。这里历史文化渊源颇为厚重。
    民间传说佛教禅宗三祖僧璨爱其灵秀,曾在抱山的山腰打坐。凤为雏凤,不堪重负,竟然矮下三尺去,因此又名“坐山”。
    据安徽省志记载:“峭拔秀丽,迥出群峰之上“。因为地质变动等多种原因,独阜山要低于西边山脉的最高峰广峰。之前卒子曾介绍《广丰寨》就在独阜山西边的山顶处。
    唐朝宝应年间(公元762年四月—763年六月),太湖三个半祖师之一的清远禅师访胜来此依山建寺,寺以山名,取名独阜寺。
    因清远禅师道行高深而香火鼎盛、名噪一时,香客远及江浙,僧徒多达八百余人。后毁于战乱。清朝道光二十年从九方美砚捐修中重东岳殿及两廊,清朝咸丰九年又惨遭寇毁。民国二十二年乡绅募捐重修,建国后逐渐荒废零落,文革时竟被夷为平地。
    沿两座山脉的进山口缘溪而上,这里有一条小小的山谷,山谷没有潜山三祖寺山谷流泉出名,却有几分山水本意。沿途可见许多水石奇观。“滑磨石”、“银珠石”、“桌子石”、“航船石”、“钓鱼石”、“鲤鱼石”等,借水生色,各逞奇妙。
    诸石之上,是一个百亩小畈,形如凤毛飘落,由两支山脉抄手挽住周围山上流失的水土积淀而成。畈北即独阜寺托身之地。原寺建在山脚,建寺之初,畈为幽壑,寺也是建在山腰上的,只是佛心趋平厌险,故假时日把这一切都改变了。
    独阜山有左峰右岭,坐山秀美。左峰即为广峰,相传为陈玉成属下的十二位女将军的战死之地,因而又名寡妇寨,学名广峰寨,卒子之前已经介绍,想更多了解广峰寨的可以百度即可。
    广峰寨现存寨墙近五百米,是县内少见的古战场遗址。更有传说称寨上有一风水宝地,得地人家将富贵至极,有民谣唱道:“广峰寨上一朵莲,太阳起山照半边。谁若占得此宝地,能买一府六县田。”引得千百年来的风水先生不知磨穿了几多双鞋划破了几多条裤子。
    坐山之东,右岭的发端,有一石蟾,栩栩如生。相传自月宫贬出,要待形销骨铄方能飞升。更有传说,寺有金银分藏,并留下秘笈窖单及歌诀。其辞曰:“上七里,下七里,金银落在七七里;上角丘,下角丘,金银落在角角丘。”至今无破译者。
    在独阜寺山谷间,是一处地质运动后形成的巨石滩,经过数万年的流水冲洗,已经变得光滑圆润。在溪口,有一处摩岩石刻,至今亟待科研人员与历史学者考察。
    此处摩岩石刻,据卒子初步研究认为,为清朝道光年间至咸丰年间乡邑人方良谷书写并刻在石滩上的。石刻为一首诗,***谷生,***霖雨。
    这首诗刻在石滩上,已经近二百年,常年经过水流的冲洗,字迹已经比较模糊,落款为方良谷,未落款时间。此处石滩现破坏严重,在清朝晚期时,便有乡人到此处采石,经过清朝、民国至解放初,此处采石一直未禁止,现在留下多处采石凿印。
    摩岩石刻每字大小约为七公分乘以七公分,正楷书写,阴刻。为方便研究与探访,卒子将此处摩岩石刻初定名为方良谷摩岩石刻。
    安庆地区,摩岩石刻非常多,以诗、句、词、语刻于巨石之间、板石之上,留存于世间,虽不知何人所记,却留下了安庆历史文化,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发现与整理,形成安庆地区摩岩石刻总汇。
    安庆的摩崖石刻,多在山崖、河滩之间刻出图画或文字。石刻在整个安庆各县区山间均有发现有行书、隶书、楷书等等,字大达半米,字小仅一公分,有笔力刚健有力、有柔美婀娜,是安庆文化的瑰宝。
    摩崖石刻书法文化自古有之,现代人又加以传承,明朝与清朝之间,安庆经过人口变迁、文化变迁和历史变迁之后,摩崖石刻多达上千处,这需要更多人识之士去发现和整理。
(本篇完)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30

听众

5732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9-3-8 10:53:16 | 显示全部楼层
枞阳县白梅乡岩前村清朝墓葬群——卒子游记
岩前清朝墓葬群
——安庆古墓系列
第1701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部分,得到越来越多朋友的关注,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原安庆市枞阳县白梅乡岩前村清朝墓葬群。您的支持请给予评论!

    岩前村位于白云岩前的一片田畈间,位于枞阳县城东八十里的白梅乡中部。白云岩形势奇伟,白云悠悠,因过去山下是一平旷地,疑似云团,名曰白云冲,故得名。
    白云岩山里雾霾笼罩,怪石嶙峋,时隐时现。山上有洞窟寺庙两座,东阳洞寺和白云岩禅(洞)寺。今天卒子介绍的古墓位于东阳洞寺附近。
    白云岩原名戚家山,这里山势蜿蜒曲折、群峰浪涌,东西对峙,后被周围白、杨、尹、梓、陆、戚、陈七姓瓜分,遂又称七家山。
     白云岩是在一亿多年前火山爆发之后,渐渐形成的,七家山是枞阳县最大的火山口,形成奇峰、峭壁、幽洞的火山地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火山岩地质结构。
    白云岩在七家山西北部的山腹之中。过去白云岩专指白云岩寺,现泛指所在的七家山,周长三十余华里,整体面积十几平方公里,主峰海拔401.2米。
    白云岩与浮山隔湖对峙,与九华山隔江相望,山奇峰险,岩壑幽绝,岩峰罗列,风景独特,风貌各异,有“小黄山”、“亚浮山”之称。
     白云岩岩壁间现存石刻21处,其中宋刻4处,字体或楷或篆,行、草、隶书兼而有之,是枞阳名胜之一。
    白云岩有神奇的峻峰、怪石、奇岩、石洞、清泉、丹池、古寨、岩台等多处景观,有许多优美的传说和故事,是古桐城八景之一“白云青鸟”所在地。古有五庵、二寺、一庙,五庵后因战乱或文革,大多被毁,现在多数寺庙都是八九十年代重修而成。
    据了解,北宋期间就有画家郭熙曾游览白云岩,并在《山川训》中有诗形容白云岩四季;明清之际这里更是涌现一批思想家、学者到白云岩考察,并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句。明清之间,大量人口迁居到岩前村,形成人口众多的古村落。
    白云岩寺位于安徽省原安庆市枞阳县七家山中,历史悠久。宋朝治平元年(1064年),高僧义青禅师为浮山大华严寺住持,以白云岩为方丈室,并在岩顶题“青华严方丈”,今五字依然清淅可见。后白云端、白云二禅师,元了悟禅师都曾住持该寺,弘扬佛法。
    以上文字记载,说明宋朝前后,这里便是人口聚集的村落,有人、有屋、有店、有田。
    白梅乡地处安徽省原安庆市枞阳县北隅,北与庐江县毗邻,东、南、西分别与钱铺镇、金社镇、项铺镇、白柳镇接壤。面积达四十多平方公里,是典型的丘陵山区,有山场2485公顷,号称“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
     在岩前村的东阳洞寺附近,卒子发现一座小土丘上一共发现了二座古墓,其中一座是夫妻合葬墓,一座单棺墓。单棺墓是清朝咸丰年间的古墓、夫妻合葬墓是清朝中晚期潘氏夫妻合葬墓。两座古墓保存相对完好
    经过辨析初步判断,这是一处家族性墓葬,时间大约在清朝中晚期且均为南北走向。安庆各地都有为数众多的明清古墓群,还有一些清朝中晚期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家族式墓葬群。而该墓葬群的发现和清理,对于研究安庆地区枞阳县墓葬风俗具有重要意义,更不是铜陵这个新生城市能够替代的历史文化。
(本篇完)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30

听众

5732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9-3-10 11:38:14 | 显示全部楼层
宜秀区杨桥镇宣店社区观音石古道与观音石——卒子游记
宣店观音石古道与观音石
——安庆古道与风景系列
第1702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部分,得到越来越多朋友的关注,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杨桥镇宣店社区观音石古道与观音石。您的支持请给予评论!

   安庆宜秀区杨桥镇有六座观音石像,分别是龙山观音石、宣店观音石、宣店大观音岩、宣店小观音岩、仓房村观音石,这六座观音石像卒子历年十五年,全部找到,并通过走访乡亲,记载档案,现整理出来通过网络介绍给全国网友。
   为什么一个小小的杨桥镇就有六座以观音菩萨命名的石像?这就要从远古的明清两朝移民说起。历史几经沧桑兴衰,几经战火和灭法的洗劫,观音石留存下来,山不在高,有仙侧灵。
   在安庆这片土地上,如今都已很难找到彻底的原始居民,宜秀区杨桥镇的宣店,在宋朝时就宣姓居民而有地名。此后由于战乱、地方叛乱,外族入侵等等灾难、带来的地方人口锐减,明朝初期江西移民通过江西瓦屑坝等地乘坐小舟迁到长江北岸的安庆地区。
  这些迁到安庆地区的移民多是扶老携幼、远途跋涉,他们选择高山寄居,有资料记载,仅明朝洪武廿二年,迁江西饶州、九江府移民27万人到安庆府,20万人来自瓦屑坝。现居宣店社区山间的原楼堂组就是一支移民的后裔。

  周六,卒子与朋友在宣店社区山间寻找村民世代传颂的一座石像,从某些角度看,石像特别像“观音”,还有点像古代官人。今天,卒子让拍摄的图片让全国网友一睹这座“观音石”的真容。
  在宣店社区的一条进山的山道上山,这条山道百姓说有六百多年历史,望着被踩着光滑的石板时,不禁对远古时迁到安庆的移民产生几份怜悯。
  顺着古道,约走八里地,绕过几个山岗,远远望去在一个山坡间,一块石头醒目地矗立着,远远地看是一个人像,稍微细看再加点想象力,就会与“观音”或官人联系起来。
  这是一块巨石,高约三十多米,宽约八米左右,最上面是经过数亿年风化的圆形石盖,远远望去果然极像一尊观音石像,挺身直立,好像穿着长袍,隐约还能看到“面部表情”。
  据山下的百姓说,每到观音诞生日,或是一些重要日子,当地百姓都有上山祈祷的传统。这块大石头一直都在,它受到远近百姓的“膜拜”。从它的前、侧观看的确有点像“观音”。
  观音石古道是一座有着五、六百年的古道,它下接宣店社区,上到上楼堂,再向上就是大龙山的三乡尖,它与不远的的龙山社区的名刹观音石寺仅有一公里多。
  观音石有着独特的地理位置,它远望似飞来之石,立于天地之间。 据说,有村民不孕不育时总要到观音石下烧香磕头,祈求生育。真有求子后灵验的,为答谢菩萨,村民全家族朝拜观音石而轰动了方圆十里。观音石因此得名,流传至今。
  据记载,明朝佛风盛行,对观音菩萨的祈求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他们见到任何事物总要与观音相联系,观世音的灵气感化了多方众多高僧和有识之仕,共发宏愿,一时整个杨桥镇就有六座名为观音石的巨石。         
  观音石自北而望,“观音赐福”呈现眼前,只见她慈眉善目,披袍而立,站立于宜秀区杨桥镇东南部宣店的一条山岭上,地处宣店社区和龙山社区之间,因巨石酷似天然形成的像观音形象,因此得名“观音石”。
  观音石一背后巨石经过多年的地质运动,有些巨石各似形态,有一块巨石好似“神龟祈天”,从正面仰望三县尖顶,即可见神龟雄踞,背生双翼,似直冲九霄,又如昂首祈祷,祈求这一方山水平安,这就是“神龟祈天”。
  观音石背后的石壁水平垂直,岩体上部节理裂隙发育,疏密相间,属倾向节理,层层相叠的石块,斑斑驳驳的青苔,记录了它年代的久远,同时也增添了它的神秘色彩。
(本篇完)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30

听众

5732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9-3-11 10:52:28 | 显示全部楼层
胡家堂屋门楼
——安庆古宅系列
第1703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部分,得到越来越多朋友的关注,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某县某乡某村的胡家堂屋门楼。您的支持请给予评论!

    安庆广袤的土地上,有一个叫胡牌楼的地名,顺着这个地名很快找到一幢老屋,胡家堂屋,可惜老屋已不存,仅留下一个门楼。
    所谓堂屋就是打开大门便是超大中堂,平常基本不用,但凡家族里红、白喜事的时候要用,可能一辈子就用那么几次,如果没有堂屋,家族长辈是没有地位的。
    从某种角度来说,现在的堂屋的功能正在逐步淡化,它与我们现在人的客厅功能相似,但是在封建时期,堂屋的功能要庄重得很多。
    胡家堂屋门楼,当地亦称司马门楼。胡家堂屋典型的徽派建筑中的大型合院式民居,不仅规模庞大,而且做工精致,现仅存门楼一座。
    胡家堂屋门楼建于清朝道光年间(1821—1850年),胡家先后建造了胡家老屋、胡家堂屋等民居,前后历时十余年,胡家堂屋门楼亦是经过前后数次的建造才形成今天的规模。
    胡家堂屋门楼现存长约十米,宽仅存一面砖墙,高约四米余。青砖质地,使用了汉白玉、青砖等材料,经过近二百年的时候,保存仍然完整。
    胡家堂屋门楼规模宏大、做工精致,具有很高的历史与文物价值。胡氏祖居迁至安庆以来,经过数代人的不断努力,家业日盛,遂开始大规模的建造住屋。
    胡家堂屋门楼是胡家老屋堂屋的一面砖墙,胡家老屋周边的山水环境非常优美,群山围护,田野开阔,溪流逶迤环绕。胡家老屋坐坐偏南朝东(偏北)。
    四面环建石砌高墙,整座老屋现仅留这一座门,原建筑有大门一座,小门三座。老屋四周有水沟相通,是排水的主要渠道。
    门楼的主要建材是砖石,石柱、梁架均使用了石料支撑。空气可自由流通,在湿热的环境中,能够保持整个胡家老屋的通透性。胡家老屋现已不存,想像当初肯定是三合院式建筑,中间一条长长的甬道。
    胡家老屋主体建筑有一条明显的中轴线,两侧厢房以及正屋都以这根轴线左右对称。现存的胡家堂屋门楼就在中轴线上,大门正对前方能够看到独秀山,风景与环境非常不错。
    胡家堂屋门楼是整座胡家老屋的门楼,主体青砖构建,构筑简约,风格大方。门槛内外的地面用小石子铺成,进入门楼能够看到现存的门楼基脚石雕、柱头镜、斗拱等构件均有精细的雕刻,内容有龙凤、狮子、花鸟等,呈现出浓厚祥和的人文气氛。
    胡家堂屋门楼与胡家老屋均建于同一时期,建筑风格为典型徽派建筑,这面青砖墙上镶嵌着很多汉白玉石雕,精美绝伦。正堂上一块汉白玉雕刻“祥开鳌第”,其字里含间不言而喻。
    走近胡家堂屋门楼正门走进这幢清朝民居建筑群,能够清楚看到整个门楼,小瓦为顶,青砖为墙,上面的狮子滚绣球、富荣呈祥等各类砖雕、石雕,造型逼真,栩栩如生,显示出相当高的雕刻工艺水平。
    据了解,门楼上的这些砖雕、石雕都是当时建房时就请工匠雕刻了,这些建筑保存至今已经近二百年的历史了。 像胡家堂屋门楼这样的大规模的清朝民居,堪称清朝中晚期江淮地区少见的“豪宅”。
    目前,整个安庆市文物部门调查考证,像这样精美的老宅门楼还有百处,每一处都是一个历史的见证,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可惜,胡家老屋的主体已不存。

(本篇完)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30

听众

5732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9-3-12 09:21:12 | 显示全部楼层
龙溪李氏宗祠
——安庆祠堂系列
第1704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部分,得到越来越多朋友的关注,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某县龙溪李氏宗祠。您的支持请给予评论!

    龙溪李氏宗祠,始建于明朝中晚期,历经百余年陆续营建至清朝初期才全部建成,是目前安庆地区年代久远、保存完好、规模最大的古民居之一。
    现存的龙溪李氏宗祠呈长方形,东西长,南北短。整个上下院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有巷道或阶檐相通。由左右厢房共四十余间组成,房屋为横向排列,规模宏大。

    龙溪李氏宗祠内地面都是用青砖铺设,梁柱用材粗犷,柱础多为麻石质,木柱多为古树所制。整个祠堂内这种大柱共有十六根。
    高大的厅堂、精致的雕饰、上等的木材,成为这个龙溪李氏家族的象征。精美的木雕、石雕和砖雕成为龙溪李氏宗祠精心装点的饰品。
    龙溪李氏宗祠整个祠堂有二十多个花窗,几十个柱礅,都是精雕细刻、美轮美奂,无一重复。龙溪李氏宗祠紧靠山脚,祠堂后面就是山脚,与祠堂之间挖着一条深深的防洪排水,起到防潮湿和排水的作用,地处大别山的安庆地区象这样紧靠大山边而筑的砖木结构的古屋,保存这么多年依然不倒塌,不能不说安庆的古人智慧。
    这座规模宏大、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群,越来越多的吸引着游客前来寻幽访古。龙溪李氏宗祠山环水抱,胜景天成。
    龙溪李氏宗祠建筑群所在村庄叫龙溪村。这片古村落始建于明朝中晚期,止于清朝中晚期,为迁移始祖李氏先祖与后裔所建。因地处龙溪,聚居于这片古村落的居民又为李氏后裔,为李姓血缘宗族村,故名“龙溪李氏宗祠”。
  步入龙溪李氏宗祠,让人感觉仿佛穿越了时空隧道,进入了遥遥数百年前的明清时代。龙溪李氏宗祠现保存房屋四十余间,有建筑面积约六百至七百平方米。
    龙溪李氏宗祠整体布局依山就势,李氏家族民居建筑按子孙房头布局建设,一个支房一个堂口一组房屋,有分有合,相辅相成,形成宗族体系,脉胳清楚,是聚族而居的典型村落。
  龙溪李氏宗祠是保存至今的李氏古建筑的核心建筑。它们依山就势,在整体布局上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而在建筑的具体规划中,又反映了轴线对称,向中呼应的传统观念,还体现了李氏家族聚族而居、尊卑长幼有序的人伦道德观念。
    原李氏宗祠保存着众多的厢房,按照它们的先后构筑顺序,均以祠堂为核心,依次在各自的正屋两边沿着两条南北走向的轴线,对称有序地排列,分别朝南北两个方向向外延展。从中可以体会到龙溪李氏家族代以承传的信仰与道德崇尚和精神塑造方面的种种历史韵味。
  龙溪村地处大别山余脉之间,这里山环水抱、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安庆古人构思精巧,技艺精湛。龙溪李氏宗祠不仅在房屋布局上匠心独运,房屋内部的陈设细节也经得起考究,而最能体现内部陈设结构特色的便是木雕、石刻和砖雕的技艺。
  龙溪李氏宗祠里的花窗,天井、以及门头的窗格,以形式各异的图案结构,当初李氏家族就考虑到规划建设,并充分考虑防水、防火、防暑和通风的功能,可谓匠心独具。祠堂背后即为山,沿山边缘有环山防洪渠,雨天山洪再大也不会冲进祠内,而沿渠排放至村外。
  炎热暑天,屋内前后几进之间均设有天井,既通风采光,在天井下方又设排水孔,雨天屋檐水再大,也不会积水。安庆的龙溪李氏宗祠古民居的设计体现了古人的高超技艺,很值得研究和借鉴。
  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翘角飞檐、雕梁画栋的古民居建筑,丰沛的人文气息,热情淳朴的村民,这些因素造就了龙溪李氏宗祠的独特魅力,相信假以时日,这块风水宝地定会焕然生姿,重放光彩!
[size=0.83em]DSC_8878.jpg (212.38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color=rgb(153, 153, 153) !important]1 分钟前 上传



(本篇完)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30

听众

5732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9-3-13 15:37:59 | 显示全部楼层
牛冲三百年二级古圆柏树
——安庆古树宜秀区十大古树系列
第1705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部分,得到越来越多朋友的关注,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牛冲三百年二级古圆柏树。您的支持请给予评论!

    安庆市宜秀区十大古树,其中最年长的圆柏古树在牛冲组,这棵树龄300岁的圆柏树。
    去年假日,与朋友走访这个古村落,顺路来寻访这棵古圆柏树。
    按记载,这棵古圆柏位于牛冲组后山山腰处,一颗很显眼的大树。
    原以为古圆柏应该在其背后很方便找到,小山坡上,上面绿树成荫。发现了这颗圆柏树。古树约有四十公分直径,高约十多米。
    牛冲这一带,原有古屋,现不存,古屋顺着河道而建,河道二边是石头垒磊而成的河道护堤,那棵古树就在古屋旁边,很远就可以看到树干上闪亮的标牌。
    这颗古树成为安庆市宜秀区十大古树,远远看去,成为一景。古树长在老屋前后的小坡上,一个离平地约一米多高的小小台地上,沿小路拾级而上可通达。   
    古圆柏郁郁葱葱,离地一米处树干直径约四十公分左右,树干基本成圆形,挺拔向上。树高约十多米,树冠程尖塔形,最大冠幅约十米。
    圆柏喜光,具较强的耐阴性。极耐寒,也能耐热。耐瘠薄,对干旱及潮湿均有一定抗性,对土壤要求不严,但喜深厚、排水良好的中性土壤。深根性,侧根发达。
    古树虽已有300多岁,古圆柏树说明这里曾经有发达的古民居,那曾是一个较大的建筑群,坐东朝西(背山面水),位于牛冲的山腰之间,如今古屋早已不存,山上的居民已经全部迁到山下。
    古树名木,古树指树龄在一百年以上的树木,古树分为国家一、二、三级,国家一级古树树龄五百年以上,国家二级古树就是一级与三级之间的,国家三级古树一百年至三百年以内。安庆有着众多的古树,卒子一直致力于在找寻。
    名木指在历史上或社会上有重大影响的中外历代名人、领袖人物所植或者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纪念意义的树木,国家级名木不受年龄限制,不分级。
    古树名木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与文化的象征,是绿色文物,活的化石,是自然界和前人留给我们的无价珍宝。但长期以来,由于多种原因,古树名木遭受破坏现象严重,数量积聚减少。古树是活着的古董,是有生命的国宝,一旦死亡无法再现,因此我们应重视古树的复壮与养护管理。
    圆柏树,柏树品种,常绿乔木,树冠呈现塔形或圆形,故称圆柏树,原产自中国东北华北地区。树高可达二十多米。常用作园林植物进行栽培。
    圆柏树是常绿乔木,树冠尖塔形或广圆形。枝常向上直展。叶有两型,在幼树或基部萌蘖枝上全为刺形叶,三叶交叉轮生,上面有二条气孔线,叶基部无关节而向下延伸。随着树龄的增长,刺叶逐渐被鳞形叶代替,鳞形叶排列紧密并交互对生,先端钝。雌雄异株,雌花与雄花均着生于枝的顶端。
(本篇完)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30

听众

5732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9-3-15 09:55:07 | 显示全部楼层
大王庙街94号晚清民国时期建筑
——安庆商业系列
第1706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部分,得到越来越多朋友的关注,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大王庙街94号晚清民国时期建筑。您的支持请给予评论!

    安庆市大观区大王庙街清朝至民国时期的建筑群,有着清朝至民国时期众多的建筑类型。这些建筑大量使用了砖瓦,一些较好的民居大部改用砖材作围护材料,再辅助各种石材、竹材、苇草、白灰等。
    作为老省会,安庆晚清至民国建筑装饰材料的供应范围更加扩大,如各类硬木、雕刻用木、铜件、铁件、纸张、纱绸、石料、油漆、琉璃、瓷器等皆利用来美化建筑物。
    大王庙街晚清至民国时期的建筑,整条老街的建筑以清末民国年间的商铺区、居住区为主体,至今保持着江淮老城的繁盛时期的布局和风格。
    大王庙街的商铺、民居、板楼的建筑形式多样,早期多为中国传统建筑样式,晚期多为解放后的中西结合或中西合璧样式,这些建筑本身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对研究江淮地区的清朝中晚期至民国时期建筑史具有重要意义。
    大王庙街94号晚清民国时期建筑,为二层建筑,建筑主体角部梁架构造通行顺梁等方法;木构件的修饰向表面性装饰发展等。大王庙街94号晚清民国时期建筑临街而建,当时也是前店后坊,出售杂货等百姓日常用品。
    大王庙街临水而建,建筑中摆脱了清朝大型建筑的内檐构架斗拱的束缚,使梁柱直接榫接,形成整体框架,提高了建筑物的强度。
    大王庙街94号晚清民国时期建筑使用了楼阁式建筑,这种新的框架方式,梁柱村料多改用帮拼方式,以小木料攒聚成大材料,帮拼法不仅节约了巨材,而且为分段施上的为二层楼阁创造了条件。
    大王庙街94号晚清民国时期建筑毛石墙很低,在现街面齐平的地方基本都是小青砖了。大王庙街94号晚清民国不但柔和了当时的“中式”,还融合了当时“西洋”的风格。
    大王庙街94号晚清民国时期建筑既有南方建筑的灵巧细腻,还有西方古典建筑的雍容典雅,简洁明快既相互共存,又相互交融,构成了安庆兼容中外、融汇南北的晚清至民国时期的建筑图卷。
(本篇完)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30

听众

5732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9-3-18 09:55:53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龙山大洼古战壕
——安庆旧址遗址系列
第1707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部分,得到越来越多朋友的关注,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大龙山大洼古战壕。您的支持请给予评论!

    说到太平天国运动,安庆是这场运动的核心城市之一,太平天国运动是清朝后期的一次由农民起义创建的农民政权,也是清朝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农民战争。
    太平天国的都城是南京,而南京的安危实际上是寄托于另一个城市,那就是安庆。今天卒子再次介绍围绕着安庆城的大龙山古城壕。
    安庆,位于安徽省西南部,长江下游北岸,皖河入江处,素有有“万里长江此封喉,吴楚分疆第一州”的美誉。此地濒临长江,易守难攻。
    安庆也是拱卫天京的西线屏障和粮食来源地。安庆若不保,南京就要危在旦夕。所以在太平天国后期,围绕安庆这座城市,清军与太平军展开了殊死争夺。安庆保卫战成为了太平天国时期最为重要的一场战役。
    太平军为了阻击湘军东进、解救安庆之围所进行的重要作战。1859年到1861年,清朝军队围攻太平天国重镇安庆,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为保卫安庆,率军多次救援,进行了两年之久的战斗。
    这期间,太平军与清朝都没有闲着,他们在安庆城周边的高地,屯兵守驻,相互都深挖战壕,驻兵深山,相互刺探情报,打探军情。
    曾国藩的幕僚赵烈文曾在自己的日记中记载了安庆市被曾国荃部攻破的过程:“太平军于7月20日、21日进攻东门,22日进攻西北方向,……前锋是被太平军裹挟的一万五千左右的老百姓。湘军凭借战壕和工事,开炮应击。“凡苦战一日一夜,贼死者万数千人,我军死者百余人,用火药十七万斤,铅子五十万斤。”“贼死无算而进不已,积尸如山。路断,贼一股曳去一层,复冒死冲突,连扑二十一次。其逼胁为前队之众已尽,乃退。”
    前面死的人是如此的多,多的以致于挡住后续部队的冲锋,这种惨酷超越了人们的想象。面对清军中的湘军猛烈的炮火,安庆城内幸存的守军产生了动摇,在私下与湘军投降后,大部分士兵在一夜间,通过已经挖好的地道弃城出逃,无论如何,他们留下了所有的百姓,还有在城墙上与火炮一起拴在一起的炮手。
    “守贼皆饥倒不能抵御,城上炮架至以铁练锁炮手其上,以防其逸,见军至跑地乞死而已。”这里稍微展开一下,当时由于害怕士兵逃跑,当时太平军将士兵与大炮用铁链拴在一起,由于城中没粮,士兵长期挨饿。
    湘军攻入安庆。然而,湘军刚进城,眼前的一切都惊呆了,城里的惨状,即使是再身经百战、见惯不幸的人都难以想象出眼前的情景。城破入贼居,釜中皆煮人手足,有碗盛嚼余人指,其惨至此。”。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太平军被安庆城周边的湘军所围困,他们出不去,同胞也进不来。
    攻入安庆后,曾国藩给自己的弟弟曾国荃写信,重点谈了安庆投降时该如何处置的问题。他写信告诉曾国荃:“克城以多杀为妥当,不可假仁慈而误大事,弟意如何?”有人认为攻破安庆时,城里总共幸存约一万六千人,其中即使不是全是平民,至少也大部分是平民,有关他们后来遭遇的种种记述,史书上已再无笔墨。
    从战略全局来看,安庆的失守,成为战场上最为重要的转折点,从此,太平军对清军转入防御阶段。安庆陷落,长江以下无险可守,沿江城市相继失陷,过了两年,天京也陷落了。
    湘军上前线的人不多,但负责后勤的人多。太平军是打仗的人多,后勤的人少。另外湘军有外国的火器支援,后期外国人基本不卖武器给太平军了。
   湘军最大的本领就是挖战壕,今天卒子介绍位于大龙山镇百华村大洼,就是龙山寺背后白龙溪顺溪而上的一大片洼地,洼地一侧是斯家大排,另一侧就是大洼。
    这条古战壕就建在大洼顺坡土路一侧,现深约半米余,长约五百米至七百米,是大龙山古战壕的一部分。湘军要死死困住安庆这个重要城池,在安庆周边挖建战壕是最有效的办法之一。湘军不需要很多军队,但是担负后勤的人多。
    清军与太平军在安庆对峙的时期,大部分都是用的大刀长矛和弓箭,也有一部分使用了抬枪,一种落后的黑火药武器,有两个人操作,射击速度极慢,由于每次射击的时候,都要把火药从枪口倒入,效率低下、精度不高。

湘军看似人少,但是得到清朝廷举全国之力的帮助,清军中的多隆阿和李续宜的清军打仗是非常厉害的,在曾国荃的指导下,他们在安庆周边深挖了几十公里长的战壕。
(本篇完)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30

听众

5732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9-3-20 15:53:25 | 显示全部楼层
思茶岭青龙寺
——安庆寺庙道观系列
第1708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部分,得到越来越多朋友的关注,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思茶岭青龙寺。您的支持请给予评论!

   位于潜山市梅城镇思茶岭的青龙寺,始建于明朝末年与清朝初期期间,历经多次毁坏,后人又经过多次维修重建,成就了今天的青龙寺。
   青龙寺原名青龙庙,既有佛教寺庙,又有道教道观,这是道教道观与佛教相符相成的结果。
   青龙寺坐北朝南,坐落于思茶岭的阳坡,潜岳公路一侧,面对大沙河。
   据当地传说,这是一块风水宝地,又称青龙山,青龙寺历经三百多年风雨,多次损毁,多次重修。现在的青龙寺是近十几年才在原来的遗址上重新修建的。
    现在的青龙寺门楣上有“青龙禅寺”四个金色大字。院子中间有大肚弥勒佛的塑像。
    原青龙寺的旧址位于山坡之间。按照原来的布局,新修了正殿、配殿及庙门。
    青龙寺位于潜山市梅城镇思茶岭岭头上,离县城十五里地。
    青龙寺地处地势高峻、风景幽雅的思茶岭岭头,盛于清朝中晚期。
    青龙寺所建的山坡又称青龙山,当地人俗称思茶岭,与安庆市怀宁县茶岭镇不谋而合,这说明安庆地区自古就有饮茶的习惯。
    青龙寺原先是青龙庙,据说当年风水先生看中这块宝地,说其像蜿蜒而过的一条青龙,故名青龙山。

    青龙山似山非山,山岭头上建有一座古庙,庙因山而得名,称为“青龙庙”。
    现在的青龙庙早已不存,青龙寺也是近多少年才新修建,仅此而已。
[size=0.83em]20151107 019.jpg (185.53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color=rgb(153, 153, 153) !important]1 分钟前 上传



(本篇完)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30

听众

5732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9-3-25 11:34:38 | 显示全部楼层
石塘湖倪嘉善母亲墓禁碑
——安庆碑记系列
第1709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部分,得到越来越多朋友的关注,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石塘湖倪嘉善母亲墓禁碑。您的支持请给予评论!

    倪嘉善,安庆人,字受之,号琼圃,应眷第四子。明朝天启二年壬戌科(1622)第三甲进士,后授官庶常,晋检讨。后典试北闱,文风大振。升经筵日讲官。历中允右谕德。人到中年后,积劳成疾,卒于京邸。著有《媚笔泉集》行世。
    倪嘉善是安庆市桐城倪氏后裔,原从祁门两次迁桐,结合桐城、无为、祁门、湘潭倪氏宗谱记载内容和存碑碑文的比较,桐城倪氏明朝和清朝出了好几位进士,都官居要职。
    倪嘉善母亲病逝后,埋在安庆石塘湖的一个小半岛上,数年前,卒子曾拜访这里,在村民的带领下,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打到埋入地下的明朝禁碑。
    倪嘉善母亲墓禁碑高约90厘米,宽40厘米,厚40厘米。楷书阴刻“倪氏禁碑”与满碑的小字,主要是表彰倪嘉善母亲生前的事迹。
  从《倪嘉善母亲墓禁碑》看,为汉白玉质地,现已经风化极为严重,禁碑碑文的撰文、字体雕刻均是明朝当朝重要官员。倪嘉善母亲墓禁碑在安庆发现极为少见,异常珍贵。
  墓禁碑的主人是明朝倪嘉善的母亲,出身于官宦人家。倪嘉善母亲墓禁碑通篇共有,八纵共一百多字;而石长仅九十公分,每字约葡萄大小。
  据记载:倪嘉善母亲,夫亡,子嘉善、嘉庆。氏抚育二子入学,两人均中进士。倪嘉善母亲丈夫早亡,她守节多年,独自将两个儿子倪嘉善、倪嘉庆抚养成人,并高中进士。
  倪嘉善在安庆很有名,当年曾考取进士,曾向明朝皇帝表述了母亲的生平,皇帝准了他的请求,从禁碑上看,整个石塘湖的这片区域应该都是皇帝封给倪嘉善母亲的墓地。
  当年,倪嘉善母亲守节及抚孤教子的酸楚,多年间这位母亲竟然没有笑过,她劳苦耕作,晚织纺布,在家乡安庆作一名普通的农妇。
  丈夫早逝,上有公婆,下有幼子,倪嘉善母亲承担起了保护家庭的重任。守护家业,刚强可见。倪嘉善母亲墓禁碑极为珍贵,已列为安庆重要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倪嘉善在现北京任职,任职后无法尽孝。后来倪嘉善母亲因多年的疲累身体,卒于天启,皇帝封很大一块地给倪氏,安葬其母。

(本篇完)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30

听众

5732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9-3-26 09:42:25 | 显示全部楼层
小龙山金冲岭“石桥清流”
——安庆风景系列
第1710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部分,得到越来越多朋友的关注,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小龙山金冲岭“石桥清流”。您的支持请给予评论!

    金冲岭,又称凤溪岭,位于安庆市宜秀区罗岭镇小龙山村,这条山岭一侧是罗岭镇小龙山北坡蒋家湾,另一侧是小龙山石桥冲,这条山岭其实就是小龙山周边有人居住的最长山冲,石桥冲又是进小龙山第一条山脊,长约四里,冲内有百户农家散布在溪流边,主要由元末明朝初期汪氏先祖开垦而居地。
    站在金冲岭上,最著名的当属岭脊上的“八斗岩”了,又称“磨刀石”因其形状这侧看像“八斗”、另一侧看像“磨刀石”,这条山岭一侧是金冲,一侧是石桥冲,这条山岭自然也成为两地居民的界岭。过去居住在这条界岭一侧石桥冲的百姓要翻山走在山间小路,上行至金冲岭,再翻越一个山脊就可以到杨桥镇的大陡岭,进入杨桥地界了。
    数年前,卒子曾到访这里。周末,卒子再次从反方向穿越这条山脊,山路已经很久没有行人的脚印,枯叶杂枝遍地,总体来说路况还不错。
    从小龙山石桥冲茶园向上行,能够清楚得看到巨大的“八斗岩”,这片“八斗岩”巨石群非常显眼,当地人称其为磨刀石,一块感觉方方正正的磨刀石。
    这片巨石群叫“八斗岩”高约二十多米,是一块巨石的独立断裂的巨石,宽约七至八米,厚约四至五米,下面是一片巨石群,通过山脊,约行一小时路,就到了磨刀石,“八斗岩”。
    金冲岭两侧百姓,在此居住了约七百年,他们同为移民的后裔。住在石桥冲的先辈主要是汪氏一族,住在金冲的先辈主要是金氏一族。
    参天大树必有其根,环山之水必有其源。桐城汪氏的一世祖(一世祖墓此前卒子已经介绍)就在罗岭镇的石桥冲,汪氏后裔中出了清朝总督汪志伊(汪志伊墓此前卒子已经介绍)。在汪氏家族中“石桥冲”与“白陂塘”血脉相连。
    史记石桥汪源于徽州休宁方塘汪氏。元朝末期,汪氏一族祖云卿公(唐朝越国公汪华之长子建公后裔)自方塘迁桐,见到“石桥冲峰峦耸秀,乔木清幽,遂居焉。”房下人丁兴旺,瓜瓞绵绵,均尊云卿公为迁桐一世祖,族人于石桥冲建祠以祀列祖列宗。
    汪氏迁入石桥冲以后,与其子孙劳作在这片区域,他们屯垦农田、兴修水利,养殖放牧、繁衍生息。他们每天在“八斗岩”下劳作,以“八斗岩”作为图腾,成为他们心中膜拜的“菩萨”。
    清朝咸丰年间,太平军与清军湘勇在此拉开激烈的对峙,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湘军靠近菜子湖,自然靠菜子湖一侧的山岭布满了湘军的岗哨和兵营,经过多年的实地考察,卒子认为“八斗岩”就是湘军的一个岗哨,站在这里,能够清楚地看到菜子湖的动向,五横方向、石桥冲方向动态,是一处瞭望非常好的岗哨。

    民国期间,安庆城沦陷,作为前后方交界的大陡岭常有兵家活动,百姓不敢走那条大道,只能从深山僻野前往罗岭、练潭方向。百姓推车、挑担、在深山行走,从练潭到安庆城走的山道,多数都从石桥冲翻越大龙岭,再从大龙岭到宣店的大湾,然后沿石塘湖、白泽湖往安庆城。所以金冲岭一直是重要的交通要道。
    金冲岭靠石桥冲一侧,有一块巨石,巨石一面经过地质运动折断,显得非常的平坦,在这平坦的巨石上有书“石桥清流”四个大字,每字约三十公分,绿色、干劲有力。清流,原指清澈的流水。《汉书·补乐志》、晋朝左思《吴都赋》、宋朝苏轼《和子由闻子瞻将如终南太平宫溪堂书》、清朝王士禛《池北偶谈·谈异四·内江石壁鱼》均有对清流的记载。
    但真正的清流,泛指德行高洁负有名望的士大夫。《三国志·魏志·桓阶陈羣等传评》:“陈羣动仗名义,有清流雅望。”宋朝欧阳修《朋党论》:“唐之晚年,渐起朋党之论,及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或投之黄河,曰:‘此辈清流,可投浊流。’而唐遂亡矣。”石桥冲,一个淹没有城镇的浮尘和喧嚣里的地方,透过早春三月的微凉,清风里飘溢着初夏溪谷的芬芳,漫步在这片古老而又有文化的山脊间;金冲岭,一路探寻为您解密。
(本篇完)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30

听众

5732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9-3-27 16:45:22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共高河区区委旧址
——安庆近代革命系列
第1711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部分,得到越来越多朋友的关注,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中共高河区区委旧址。您的支持请给予评论!


    中共高河区区委旧址位于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高河镇附近,原是操氏宗祠,因靠近怀宁县老县城石牌镇和安庆市,近现代是革命的摇篮。走到这片已经接受废墟的地方,真正感受到一股革命的力量。操氏宗祠现仅存石门框一座。
   
    民国时期,王步文(墓前期卒子已经介绍)任县临委书记,召集了一批委员,包括姚佐元、葛文宗、许杰、周新民、郭诚淑等。县临委派姚佐元、郭诚淑以假夫妻名义在安庆西门外太平寺(前期卒子已经介绍)玉液池附近租赁民房作为机关(卒子在游记第990篇时已经介绍),并在海口洲编印机关刊物《新生活》。安庆城内及郊外党的基层组织相继建立。
    三二三事件后,安庆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人士被迫转移至武汉。民国十六年(1927年)五月,中共安徽省临委在武汉成立。省临委派22名农运人员来安徽农村,组织、训练农民,发展中共党组织。8月,姚佐元等几位现场在安庆成立中共安庆特支。后特支改为中共安庆特委,书记姚佐元,委员周新民、孙芳续。
    同年,10月25日,中共安徽省临委第二次执委会决定在安庆建立中共怀宁县临委,指导怀宁(含安庆)、桐城、潜山、庐江诸县工作。王步文任县临委书记,委员姚佐元、葛文宗等同志。
    民国十七年(1928)一月底,芜湖中共组织被破坏,安庆中共组织受到影响,葛文宗被捕,后中共怀宁县临委遂停止活动。再后,中共安徽省临委恢复,将安庆及周围各县作为全省第二中心区域,成立中共怀宁县委,领导怀宁(包括安庆)、桐城、望江、宿松、太湖、东流等县工作。书记先后为刘俊尘等同志。七月,共青团怀宁县委在安庆建立。
  民国十八年(1929)五月,中共中央撤销安徽省临委,成立中共安庆中心县委,直属中央。赵凫任书记,徐寿如、耿诞如为委员。指导怀宁、桐城、潜山、庐江、太湖、贵池等县工作。
  民国十九年(1930)四月至五月期间,中共安庆中心县委在桐城会宫(今枞阳)召开各县会议,将安庆党、团组织和互济会合组成皖北特别行动委员会,统一指挥工运、农运、学运和兵运,并积极准备武装暴动。
    会后,中心县委将会议情况及建立特委的建议向中央作了报告。八月,中共安庆中心县委改为中共皖北特委,同时共青团安庆特委也同时成立。
    民国年间,中共怀宁县临委在潜山茶园庵(今属岳西县)召开的暴动骨干分子会议,听取王步文传达中共中央“八七”会议精神,会后被派回安庆,积极进行武装斗争的准备。
  1928年春,操球(安庆高河人,其墓卒子前期已经介绍)奉中共怀宁县委指示回到家乡高河埠,秘密进行建党和“农运”工作。
    今天,卒子介绍的中共高河区区委旧址,原是操氏宗祠,操球在此开办私塾,以组织“文字研究会”为掩护,团结青年塾师,传播革命思想;通过“文字研究会”组织农民协会(亦称农民自救会),开展抗租抗债斗争,成立中共高河区委成立,操球担任书记。
  1930年春,怀宁春荒严重,而国民党政府却抢购粮食充作军粮,一些粮商则趁机囤粮不售,造成有钱无市,春荒加剧。这时,中共安庆中心县委决定领导群众开展抢米斗争。
    1930年4月25日,操球召开区委、农会组长会议,决定举行暴动。27日,农民协会出面召集500多名农民在大王庙开会,操球作了发动演说。会后由四位代表与高河大粮商张光中谈判,要他们开仓卖米。张光中明里以军粮为由,拒绝出售,使谈判破裂;暗里则集中七八十号大小船只,装载大米8万余斤,企图偷运出境。
    28日晚,操球再次召开区委会议,决定组织群众抢米。29日天刚拂晓,1600多名群众汇集大王庙,在操球率领下,高呼“反对军阀战争”、“打倒制造米荒的国民党”、“要吃饭,要土地,要工作”等口号,奔向高河埠张光中米行,撞开大门,破仓分粮四五百石。守卫米行的持枪商警,慑于众怒,退避至二楼。高河其他米行,迫于形势,表示愿意售米,斗争取得重大胜利。
  高河埠暴动震撼了省会安庆,省政府下令通缉操球,并派一个营的军队,驻扎高河埠,包围操家畈,搜捕革命人民。操球这时率领操文质、操礼文等人转至潜山搞武装斗争。
    中共高河区区委旧址,在革命时期,起到凝聚安庆周边革命力量的示范作用,星星之火在安庆广袤的土地上传播,操氏宗祠现在虽然已经破败不堪,但它在中国、在安徽、在安庆的革命历史上,增添了一笔厚重的革命色彩。
[size=0.83em]20160424 117.jpg (208.04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color=rgb(153, 153, 153) !important]2 分钟前 上传



(本篇完)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30

听众

5732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9-3-28 14:26:17 | 显示全部楼层
姚鼐墓
——安庆古墓与名人墓系列
第1712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部分,得到越来越多朋友的关注,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姚鼐墓旧址。您的支持请给予评论!

    姚鼐(1731-1815年),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卒子前期已经介绍),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安庆府桐城(今安徽省安庆市桐城市)人。清朝著名散文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派三祖"。卒后,安葬在安庆市桐城县(今枞阳县)一处山坡间。
    清朝乾隆十五年(1750年)中江南乡试,清朝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中进士,授庶吉士,三年后散馆改主事,曾任山东、湖南副主考,会试同考官。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入《四库全书》馆充纂修官,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秋借病辞官。

    归途中,以授徒为生,先后主讲扬州梅花书院、安庆敬敷书院(卒子前期已经介绍)、歙县紫阳书院、南京钟山书院,培养了一大批学人弟子。姚鼐文宗方苞,师承刘大櫆,主张"有所法而后能,有所变而后大",在方苞重义理、刘大櫆长于辞章的基础上,提出"文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发展和完善了桐城派文论。为桐城派散文之集大成者。
    姚鼐一生勤于文章,诗文双绝,书艺亦佳。著有《惜抱轩文集》、《文后集》、《惜抱轩诗集》、《笔记》、《尺牍》、《九经说》、《三传补注》、《五七言今体诗钞》,辑成《古文辞类纂》。
    清正雍正九年(1731年)十二月二十日,姚鼐出生于桐城南门树德堂内。树德堂里喜气洋洋,街坊们也纷纷前来道贺,姚氏又添了一丁。姚氏是桐城世家大族,人丁一直兴旺。
    桐城姚氏是显赫的吴兴姚氏的后裔,其家族始迁于浙江余姚。一世祖姚胜三随父宦居安庆,由浙江余姚迁居麻溪,五世祖姚旭于明景泰间迁居桐城城里。至姚鼐,其家族居桐城县城已三百余年。
   姚鼐先祖姚旭为明云南布政使司右参政,姚之兰为江州府知府加按察副使衔,皆载入《明史循吏传》;姚孙棐曾以“五里三进士(姚孙棐、龙鲤门、许鲤跃),隔河两状元(刘若宰、龙汝言)”而闻名遐迩。
    姚鼐高祖姚文然,清朝康熙时任刑部尚书;曾祖姚士基,曾任湖北罗田知县,均贤良清廉,辞世皆享名宦祠祀。伯父姚范,进士及第后为翰林院编修,学贯经史,与桐城派祖师之一的刘大櫆情深意笃,使姚鼐得以跟其伯父受经学,跟刘大櫆学文。其祖父姚孔瑛二十六岁时即去世,父淑终生为一介布衣。姚鼐出生时,家庭已衰落。
    姚鼐幼嗜学,伯父姚范授以经文,又从刘大櫆学习古文,刘大櫆对姚鼐特别器重,称其“时甫冠带,已具垂天翼”,“后来居上待子耳”。清朝乾隆十五年(1750年),二十岁考中举人后,经过五次礼部会试均名落孙山,直到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三十岁第六次应礼部试,才中进士,授庶吉士。姚鼐与休宁戴东源、兴化伍大椿、歙县程晋芳等八人破格当选。
    清朝乾隆四十二(1777)年起,姚鼐先后主讲扬州梅花书院、安庆敬敷书院、歙县紫阳书院、南京钟山书院,致力于教育,因而他的弟子遍及南方各省。其中最著名的有本邑的方东树、姚莹、刘开;上元梅曾亮、管同;宜兴吴德旋;阳湖李兆洛;娄县姚椿;新城鲁九皋和他的外甥陈用光等。这些学生都是笃守师说,遵桐城家法的文人,对桐城派的传播作用甚大。桐城派古文之传,自方苞以文章称海内,上接震川,同邑刘大櫆继之益振,传至姚鼐则集大成。因此有“桐城家法,至此乃立,流风作韵,南极湘桂,北被燕赵”之说。历城周书昌说:“天下文章其在桐城乎!”
    清朝乾隆四十四(1779)年,八十二岁的刘大櫆去世。姚鼐毫无疑义的成为了桐城派的核心。他耗尽心血编纂的《古文辞类纂》终于完成,是古文辞赋选本,按照文章的应用分分十三类:论辩、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记、箴铭、颂赞、辞赋、哀祭。所入选的作品以战国策、两汉散文、唐宋八大家,以及归有光、方苞、刘大櫆等为主,表明了桐城派推崇古文的传统,为桐城派树立了散文史的“正宗”的地位,体现了姚鼐的文学主张。这本集子很受人们喜爱,有很大的影响。
    清朝乾隆四十九年(1784),姚鼐辞去官职,开始了他四十余年的讲学生涯。姚鼐先后在江宁(今南京)、扬州、徽州、安庆先后主持钟山、梅花、紫阳、敬敷书院,“士子得以及门为幸”,他的门下有很多后来成为了桐城派的著名作家,如有名的姚门“四大弟子”梅曾亮、管同、方东树、姚莹,以及刘开等,他们使桐城派声势更高。有很多籍贯不是桐城的作家也自认为桐城派。
    清朝嘉庆十五年(1815)九月十三日(10月15日),85岁的姚鼐卒于南京钟山书院,归葬桐城杨树湾。此时的桐城派在古文上的地位已无可撼动。道光咸丰年间,桐城派在曾国藩及曾门弟子手中又呈一时之盛,一直延续到严复、林纾和新文学的诞生。
    姚鼐与创始人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被盛誉为"中国古文第一人"、"中国古文的高峰" 。其在继方、刘已有成就的基础上提倡文章要"义理"、"考证"、"辞章"三者相互为用。姚鼐著有《惜抱轩全集》,所编《古文辞类纂》风行一时,有力地扩大了桐城派的影响。
    姚鼐在乾隆年间走上文坛。清朝的考据风气也在这时开始盛行。人们称这种考据的功夫为“汉学”,与之相对的是势力较弱的“宋学”。学界多推崇汉学,对宋明理学比较厌弃,这往往导致文章的思想性降低。姚鼐不赞成排斥宋学的倾向,同时又针对汉学家、宋学家对文学的轻视态度,提出义理、考证、文章三者不可偏废的主张。这成为桐城派古文理论的纲领。
    姚鼐自己也身体力行,清朝乾隆三十九年(1774),在朝廷任职的姚鼐来到山东,登上了东岳泰山,后来就有了著名的《登泰山记》一文。全篇仅数百字,内容十分丰富,是融考证与辞章的典范。文章从泰山南北的汶水、济水写起,内容涉及天门、岱祠等诸多古迹,辞章优美。如写登上泰山之后“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来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姚鼐以宋儒之学为治学之本,诗歌早年模仿明“七子”学唐诗,晚年兼取宋人,格意俱高,在当时俨然为一大家,故后人称“惜抱诗精深博大,足为正宗”。姚鼐的书法造诣很深,包世臣推邓石如、刘石庵及姚鼐为清代书法之冠,将姚鼐的行草书列为妙品,故姚鼐非独特文美,其翰墨亦为世重。《登泰山记》是姚鼐的代表作。
(本篇完)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30

听众

5732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9-3-29 11: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国有集体山林界石刻
——安庆石刻系列
第1713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部分,得到越来越多朋友的关注,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大龙山一处国有集体山林界石刻。您的支持请给予评论!

    这是安庆最新发现的一处国有与集体的界域石刻,位于安庆市宜秀区大龙山北面。在大龙山原总铺乡北麓,面石门湖而立,距山脚约二百余米。
    这块雕刻在山坡岩体上的石刻,一边雕刻着国有、一边雕刻着集体,中间是一个箭头,而箭头的位置正处在石头的褶皱处。
    安庆大龙山,卒子曾多处介绍,也介绍了很多刻在大石上的石刻。安庆大龙山的这块巨石已经风化断为数截,刻石亦随岩石自然风化。
    国有集体山林界石刻刻石长约三米、宽二米,横书一行四个大字,带点隶书的意味。
    目前,安庆官方尚未对安庆整个地区近百年尤其是建国以后的石刻进行考证,此刻石为安庆地区原怀宁县总铺乡的界石,内容涉及大龙山国有林场与集体林场界的划定。
    这方石刻内容为“国有集体界”。雕刻时间约在一九六零至一九七八年间。据此推断,此刻石距今已有四十多年,为安庆地区常见的石刻之一。
    卒子此次新发现这处石刻。刻在一块巨石之上,此处荆棘杂草丛生,道路难行,人迹罕至。刻字处为一块磨光石面,字体干劲有力。
    总铺乡现已划入大龙山镇,是安庆地区陆、水、空交通最为齐全的城镇之一。大龙山镇原为怀宁县总铺公社,旧时为怀宁县官道驿店,历史悠久。
    建国初属怀宁县总铺区,有车津、桃元、丁家等乡,一九五五年并为怀宁县总铺乡,一九五八年成立怀宁县总铺人民公社,一九八零年怀宁县总铺公社将辖区内向阳、东风、砂桥三个大队划归十里铺公社,一九八三年社改乡,一九九二年更名为怀宁县大龙山镇。
    大龙山镇山清水秀,自然条件优越,城镇北靠大龙山风景名胜区,境北逶迤葱茏的山脉景色宜人,境南为山水皆胜的石门湖,航道直通长江,水上游览前景广阔。
    大龙山镇内且有龙王庙、大龙山禅寺和龙井等景点。镇东的“龙园景区”位于大龙山森林公园南麓,以三县尖(日照)为中心,海拔693米。
    顺着山路,能够攀爬很多山峰,这条山脊多岩、多岭,一条白龙溪顺山流下,形成几个小瀑布
    这一带有寺、庙、庵、观、塔多座,摩岩石刻多处。道观庵堂星罗棋布。

(本篇完)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30

听众

5732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9-4-1 10:56:20 | 显示全部楼层
甘河老屋
——安庆古宅系列
第1714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部分,得到越来越多朋友的关注,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的甘河老屋。您的支持请给予评论!

    甘河老屋位于安庆市潜山市(县级市)龙潭乡万涧村,就在“天柱山”的北部,东与杜埠村接壤,南与天柱山相依,西与“天柱林场”为邻,北与龙潭村毗连。
    甘河老屋就建在天柱山后山的一个凹地上,这里东西最大宽度九里,南北最大长度十里,总面积为二十平方公里,四周群众环抱,中间地势平坦,是典型的山区地貌。
    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已将万涧村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这其中就有甘河老屋等一大批古建筑的功劳。
    万涧村内有两条河流穿村而过,一条起源于天柱山大天门,流经甘河、上涧、中涧至下涧;一条起源于天柱山蜒蛐石沟,流经村林场、李河至下涧与上涧河汇合于小双河口,统经代湾汇入龙潭河。
    最著名当然是流经甘河、上涧、中涧至下涧河道总长十四里的河流。它们配合着其他大小山间小溪,灌溉全村田园,供应居民人畜用水。
   甘河,是万涧村的一条小河,坐落于天柱山山脚下。村名就是以多河起名,甘河此名较为独特,万涧村依河而建,甘河因河上有泉,水清而甘,取名为甘河。
    万涧村建村较早,据说隋唐年间,就有人口在此成居住,在天柱山一带算是比较古老的村子了。明末清初,杨姓、张姓等大批人口迁此,后逐渐形成村落,村子越发壮大了。
    甘河水清水淙淙,给人以清冽之感。一座老家老屋建在山坡上,这座残垣颓壁的老屋既是老屋,又在老屋旁修建了亦庙亦屋的祈福庙,老屋、寺庙、甘河,但整个氛围显得肃穆凝重,格调深沉。
    清末民国初,甘河老屋的人家几举全家之力,请石匠在山间抬下巨石,修建护坡,搭建屋基,建设老宅,甘河老屋坐南朝北,面河而居,依风水先生之说,要南屋当正房,因而没有堂屋。
    最南边南屋三间、东西厢房都属老大,北边三间南屋、西屋二间分给几个儿子居住。进大门后是两间堂屋北屋,三间西屋,三间南屋。
    甘河老屋以砖木结构为主,屋檐平整,屋面两坡,盖灰色小瓦,外墙体用青砖勾缝,与三面山麓勾勒出黛绿与粉白相映的轮廊空间,其建设风格为晚清时期典型的山区徽派建筑。
    该建筑背负青山,面抱甘河,现存建筑面积约三百平方米,小瓦青硬山墙,体现了安庆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
[size=0.83em]DSC_5776.jpg (261.08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color=rgb(153, 153, 153) !important]1 分钟前 上传



(本篇完)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合作|人才招聘|手机APP|Archiver|

GMT+8, 2024-6-12 07:44 Powered by Discuz! X3.4

安庆E网生活网站 © 2001-2013 Comsenz Inc. ( 皖ICP备05012696号 )

安庆瑞易文化 地址:华茂1958-C7栋 联系电话:0556-5306667 联系邮箱:17779721@qq.com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和邮箱:0556-5306667 17779721@qq.com

皖公网安备 340800020001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