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E网

搜索
楼主: 过河卒子

[老城旧巷] 安庆古塔、古桥、古碑刻等系列(风雨洗礼仍传承)

  [复制链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9 11:30:07 | 显示全部楼层
周畈神庙古石桥——卒子走遍安庆
周畈神庙古石桥
——安庆古桥系列
第1370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毛尖山乡周畈村的一座古石桥和桥头的桥庙。图一:周畈神庙


    毛尖山乡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东部边陲,有岳西东大门之称。内与岳西县天堂镇、温泉镇、石关乡、响肠镇相衔,外接潜山县逆水乡、割肚乡。境内群山环绕,地势陡峻,山多地少;毛尖山水库坐落境内,这里有安庆著名户外旅游景点鹭鸶河大峡谷,又有三湖峡之称。图二:周畈神庙碑记


    周畈村,这里最早的移民多数为周姓,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里的姓氏也渐渐发生了变化。据周畈神庙的碑记记载,神庙与古桥建于明朝成化成间,约1465年至1487年),算起来有530年以上。现毛尖山乡的周畈村并入响肠镇王畈村。图三:周畈神庙与古石桥


    周畈古石桥为梁式石桥,东西走向,中宽约一米余,堍宽一米五至一米七,为三块石条拼接而成,长约十米余,高二米余。图四:周畈神庙与古石桥


    全桥采用花岗岩栏石、桥基采用了当地的河滩石料构筑。安庆像这种梁式石桥非常多,宋代及元代时,江南一带常用这种花岗岩石头来造桥,神庙桥上的大部分构件为此石,这座桥初建造年代由专家确定。图五:周畈神庙与古石桥


    毛尖山一带,河溪众多,先祖们通过拼接石料,架石为桥,展示了高超的建筑水平。河道内碎石拼接浑厚稳重,相互之间接拼平接严密。图六:周畈神庙与古石桥


    神庙,原与石桥同期建造,技术颇有特色。可惜神庙未能保持下来,唯有石桥保存了下来,石桥其桥石和排柱浑厚稳重,排柱与横系石平接严密,受力匀称。石梁石板长约十米余,这样的长石条在五百余年前,从山间开采下来,费时费力可想而知。图七:周畈古石桥


    据目测,三根石梁,每根石梁两端十余米,宽约三、四十公分,厚约四十公分,外侧凿成平面,使得整个桥面美观结实。图八:周畈古石桥与清桥婚嫁习俗


     神庙桥历史悠久,其雕刻艺术也颇为精湛。桥上虽没有雕刻案图案,却能真实的反映了当时安庆先祖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也给古朴的神庙桥增添了些许飘逸的气息。图九:周畈古石桥


    神庙桥构件简洁,造型美观,距今已有530年以上的历史,仍完好无损。石桥修建好之后,村民又在桥头的岩石壁上修建了神庙。神庙的修建,也能当时村民一个思想的寄托。图十:周畈神庙与古石桥


(本篇完)

2017-10-19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7-10-27 14:31:56 | 显示全部楼层
宝瓶上马石与雕花石门墩——卒子走遍安庆
宝瓶上马石与雕花石门墩
——安庆古石构件系列
第1377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迎江区范熊二烈士专祠内的一对宝瓶上马石与一对雕花石门墩,介绍不妥之处,请斧正。图一:宝瓶上马石一侧


    在安庆地区广袤的土地上,不知道有多少像卒子今天介绍的上马石与石门墩。图二:宝瓶上马石正面图案与石门墩正面图案


    这些石雕门墩与石雕上马石,经过长期岁月沉淀,已经形成了独具魅力的古石雕文化,这些石雕题材多样,受到历史上安庆地区富贵人士的喜爱。图三:宝瓶上马石另一侧图案


    在明清二朝,安庆地区大多数的权贵人家的大门外两侧放置一对石门墩,这些石雕石墩有些十分精美,犹如一对保护神,看守宅门。屋证人也想通过石门墩避邪驱恶,守门看户。图四:宝瓶上马石正面图案与侧面图案


    今天卒子介绍的原博物馆收藏的安庆地区宝瓶纹样上马石,就是是中国传统吉祥纹样中的一种石雕精品。因为“瓶”与“平”同音,这种雕刻有宝瓶纹饰象征平安、吉祥的寓意,被民间各种装饰中被广泛使用。图五:宝瓶上马石另一侧图案


    这种宝瓶纹饰,相传在藏传佛教寺院中有一种瓶,瓶内装有净水(甘露)和宝石,而瓶中插有孔雀翎或如意树。即象征着吉祥、清净和财运,又象征着俱宝无漏、福智圆满、永生不死。宝瓶也为佛家“八吉祥”之一,表示智慧圆满不漏。瓶梵语音译迦罗奢,又称如意瓶,吉祥瓶。图六:石门墩一面图案


  在这对上马石二侧的石雕上,就刻有宝瓶图案,瓶中还插了鲜花,边上笙饰,其实这也是宝瓶纹饰和其他物品组合的常见图案之一,“瓶”与“平”同音,“笙”与“升”同音,寓意着官运亨通、反映出当时安庆地区的先祖们追求名利,希望官运亨通的心愿。图七:石门墩二侧图案


    在这对雕刻有童子图案的石门墩,是一组以花卉、童子图案为组合纹样,构图饱满,造型丰富,体现出浓浓的书卷气。历经百年、流传至今,除了其吉祥的寓意外,还有其本身丰富多样、精美独特的艺术形式,也是其艺术价值的关键所在。图八:宝瓶上马石图案


  从这二对雕刻有各具形态、纹样精美的石构件看,稳重大气,图案对称,无论是作为单独纹样本身,还是石刻所表现出的艺术形式,都有着强烈的时代特征,和很有视觉冲击效果,像这样图案精致、经久耐看,寓意丰富的石雕图案,真是安庆的石雕文化的精品。图九:宝瓶上马石一面图案


(本篇完)

2017-10-27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7-11-1 21:55:14 | 显示全部楼层
白龙岛龙王庙——卒子走遍安庆
白龙岛龙王庙
——安庆寺庙道观系列
第1379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黄尾镇白龙岛的一座古寺,介绍不妥之处,请斧正。图一:猴河水之间的白龙岛


   黄尾镇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北部边陲,西北与霍山县磨子潭镇接壤,东南与岳西县头陀镇、青山乡毗邻。黄尾镇是大别山北坡深山腹地的一个人口小镇,这里曾是三省交界和临边的古镇。图二:双河口


   黄尾镇有着丰富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文化遗址,今天卒子介绍的地方就是风景如画。今天卒子介绍的云峰峡谷中的彩虹瀑布景观为华东一绝,颇负盛名。图三:双河为猴河与黄尾河


  白龙岛是云峰峡谷中的一个二条河相交的岛屿,这现在是彩虹瀑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岛上有座龙王庙。白龙岛鸾回凤举、卓然嚣外,浩浩焉似泛沧溟之无极。图四:二河之间狭窄之地形成双凤洲


   白龙岛鸾回凤举、卓然嚣外,岛上翠藤并野花争妍。位于岛中的龙王庙是一座近代重修的古寺,其中一座清朝光绪十多年的石刻。上面记载着村民捐赠和化缘记录。在这里能够清楚看到彩虹瀑布!图五:双凤洲又称白龙岛


   龙王庙具体记载,从碑文上记录,清朝光绪十年(1871年)记载:“双河间有龙王庙”。关于龙王庙的来历,在黄尾镇民间广为流传着一个脍炙人口的传说。此处略。图六:白龙岛   


    龙王庙,其中只是一处遗址。位于岳西县黄尾镇白龙岛一侧。始建于清代中期。坐南向北。仅由大殿、两厢组成。占地面积约不足百平方米,抬梁穿斗混合结构悬山青瓦顶。图七:龙王庙重修碑记


   传说有双河中一条猴河中有仙猴潜藏水底,故名猴河。河间建有庙,名龙王庙,当地村民祭祀龙王,天旱时在此祈雨。庙内现存清朝重修碑及祈雨灵应碑。图八:龙王庙局部


    大别山彩虹瀑布风景区位于安徽省岳西县黄尾镇境内,风景区方圆四十平方公里,核心景区有梦幻彩虹瀑布和原生态猴河峡谷,还有历经猴河与黄尾河交汇后洪水冲刷而形成的许多河心洲、小岛,从而组成了数千米的山水画廊,因此大别山彩虹瀑布风景区可谓集峡谷、瀑布、丽水、文化为一体的山水景区。图九:龙王庙


   猴河峡谷风景优美,猴河发源于大别山主峰白马尖、天河尖,因峡谷内有猴群出没,猴河由此得名。猴河两岸群峰迭起,奇锋错列,河谷纵横,蜿蜒曲转。猴河峡谷全长8.5公里,谷深500多米,峡谷中悬崖峭壁,藤蔓垂壁,地势险峻,人迹罕至,至今仍保存原生态。图十:龙王庙四拼图


(本篇完)

2017-11-01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7-11-8 14:36:24 | 显示全部楼层
观音巷天花庵(痘神庵)赤帝祠群体建筑与残碑——卒子走遍安庆
观音巷天花庵(痘神庵)赤帝祠群体建筑与残碑
——安庆寺庙道观与古碑刻系列
第1384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走遍安庆》通过对皖西南重镇安庆历史文化梳理和挖掘,以简介形式进行推介,是了解安庆的一个窗口,更是对外宣传的索引。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大观区观音巷的天花庵(痘神庵)群体建筑,与三块天花庵(痘神庵)残碑。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图一:观音巷天花庵(痘神庵)赤帝祠群体建筑现存唯一照片


    今天卒子介绍的地方,有太多的历史印迹,不仅有邓石如读书处,还有天花禅院、天花庵、痘神庵等等等等。“邓石如读书处”又名“完白山人旧馆”、“完白山人读书处”,位于安庆西门外大观亭后山的痘神庵内。痘神庵是一座主祭痘神的小庙。痘也叫天花,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疾病,旧社会小孩子们常受到这种疾病的威胁。痘神即主司麻豆(天花)之神,所以痘神庵又名天花禅院。图二:完白山人正是邓石如


    据民国四年《怀宁县志》记载:“痘神庵即天花禅院,在正观门外余忠宣公祠后,不知建自何年。清朝乾隆壬辰(1772年)巡抚裴宗锡捐廉买隙地重修,四十九年(1784年)僧悟本又式廓焉。悟本字云衫,思从完白山人学书,特为山人辟憩息之所。后武进李兆洛题其处曰‘完白馆’。”图三:观音巷邓石如读书处保护牌


    晚清民国时期,来天花禅院探寻邓石如遗踪的文人着实不少,相关记载散见于当时人的文集中。然而,经过抗日战争、文化大革命的沧桑岁月,“邓石如读书处”几乎不为人知了。直到1983年,它才又被安庆著名文史学者金杏村先生发现,金先生在《一代高人留胜迹——“完白山人读书处”》一文中说:“去年我参与大观区编史修志工作,为调查大观区的名胜古迹,曾登大观亭旧址,在平坦如坻的旧址俯瞰,破败的天花庵、赤帝庙一一映入眼帘,可是出我意外的‘完白山人读书处’,仍完整的保存在天花庵之后坡上……循着赤帝庙前石级而上,走进‘读书处’。”图四:邓传密(石如儿子)书法一


    对于金先生发现的这处古建筑是不是‘完白山人读书处’,如今有很多人表示质疑。如今天花禅院的门侧墙壁上嵌着一块石碑,依稀可辨是清朝光绪七年(1881年)捐资重建赤帝祠石碑,那么这处古建筑恐怕是赤帝祠。痘神庵与赤帝祠一墙之隔,位置上是很接近的。“完白山人读书处”位于安徽省安庆市观音街,为天花庵(痘神庵)群体建筑的一部分。邓石如,清著名书法篆刻家,怀宁人。生前与天花庵主悟本和尚过从甚密,庵主专辟此屋(在天花庵西隔壁与天花庵并排,今天花庵还较为完好,庵内有粗大圆柱),供其读书、挥翰之用。李兆洛所题“完白山人读书处”石额,早已佚失。又名“完白山人旧馆”。图五:邓传密(石如儿子)书法二


    邓石如读书处依大观亭北面山阜围墙而建,坐南朝北,砖木结构,高5.7米,进深9.8米,通面阔四间(正房三间,配房一间)13.8米,占地面积约二百平方米。前廊深1.8米,为二步梁,廊前有天井庭院,与大观亭故址的山阜接壤,倚山筑石垒墙。1984年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启功应邀为读书处题额。1990年定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图六:观音巷天花庵(痘神庵)赤帝祠群体建筑


    邓石如原名琰,因避仁宗讳,遂以字行,少读书,好刻石,仿汉人印篆甚工。性廉介无所合。时翁方纲擅篆分,以石如不至其门,为之。刘墉、陆锡熊见其书,皆大惊。自成一家,世称邓派。其祖、父均酷爱书画,皆以布衣终老穷庐。清朝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在两湖总督毕沅处做了三年幕僚。邓石如(1743-1805),号完白山人,安庆怀宁人,清乾隆、嘉庆年间书法篆刻名家。他在家乡安庆留下的遗迹主要有三处,分别是五横乡的铁砚山房、集贤关的集贤律院、大观亭后山的邓石如读书处。图七:观音巷天花庵(痘神庵)赤帝祠群体建筑


    痘神庵“邓石如读书处”的房基与房前空地原应该为邓石如读书处,首先来看两张老照片,照片是1959年安徽文物部门调查各地古迹时所拍摄的。第一张照片上是一间茅草屋,屋前放着两架纺车,还有一只母鸡在觅食,注意细看屋前与屋侧摆放着一些条石等石构件,旁边还码放着一堆青砖。照片背面文字注:“房基与房前空地原为邓石如读书处”。从那次调查情况看,“邓石如读书处”应该在1959年前就已经被拆除了。图八:镶嵌在天花庵(痘神庵)赤帝祠群体建筑墙璧上的石刻


    痘神庵又称度生庵,民间混称。照片为痘神庵的大门,中间正门敞开,依稀可见门内有两人在神龛前烧香祈福,正门为石拱门,尚能看到石基上有雕刻纹饰,门上有一竖式匾额,只能看清最后一字是“庵”字。侧门已用砖砌封闭,侧间可能已作它用。据程小苏《安庆旧影》介绍:“痘神庵于民国十年(1921年)经予添建,改办第四小学。”这张照片应该是今天唯一能见到的痘神庵大门照片,为这处古迹留存下了难得的影像资料。图九:观音巷天花庵(痘神庵)赤帝祠群体建筑


     安徽博物院收藏的一幅邓传密(邓石如之子)书法作品题识中,发现了一段关于邓石如与安庆天花禅院的记载,内容是《荀子·劝学篇》,在最后一屏正文后,书有三列题识,如下:皖省西门外有天花禅院,左眺龙山、柏子,右瞰鸭渚、石门,饮瀼泉,观芙蕖,为郡中游览胜地。先君子乡城往来寓此,盖数十年。颜其厅事曰:‘裁云补衲之庐’,为书大幅篆、隶各一于壁,后之好古君子多于此访寻遗迹焉。癸丑孟陬,皖城陷没,烈焰弥天,寺院尽毁,奚有于碧纱之中文字因缘耶?辛酉之秋,湘乡相国毅勇侯、威毅伯昆仲戡平乱虐,慎简贤良,乃得我善征先生明府君摄宰是邦,出水火之民,登衽席之上,其年竟有能于当时劫火中,拾得院中隶幅,跻堂以献代寿觥之称者。府君珍弆有年,今闻兹院重兴,慨然出之,俾刻之,裁云庐壁返珠,还去思之情,岂有既乎?因书此奉呈,匪敢云报,聊永矢高谊于弗谖耳。同治戊辰立冬后二日,皖山遗民邓传密并识,时年七十有四。图十:天花庵(痘神庵)赤帝祠碑刻一


     这段题识的开篇介绍了安庆天花禅院周边的名胜:大小龙山、百子山、鸭儿塘、石门湖,瀼泉等,并提及“先君子”(指其父邓石如)当年从乡间进城每每住在天花禅院,这与文献记载相符。而又补充了一条重要史料:邓石如曾为天花禅院写过篆书和隶书“裁云补衲之庐”两幅大字,并刻于壁上,后来好古的人常来此寻访、观摩。题识的后半部分,又提到了诸多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癸丑孟陬即为咸丰三年(1853)正月,太平军攻陷安庆,战火中,天花禅院难逃一劫,院中的邓石如书法作品自然不知踪迹。辛酉(1861年)之秋,曾国藩、曾国荃兄弟率湘军击败太平军,收复安庆,并广纳贤良,起用“善征先生”来治理安庆。“善征先生”就是贵州独山人莫祥芝(1827-1890),字善征,曾任怀宁县知县,他与其兄莫友芝都是曾国藩幕府中的重要人物,精通古籍、书画,好收藏。图十一:天花庵(痘神庵)赤帝祠碑刻二


    邓传密题识中记述:当时战火之中,莫祥芝在天花禅院中拾得邓石如隶书“裁云补衲之庐”幅,如获至宝,悉心收藏很多年。当听说天花禅院要重建时,莫祥芝慷慨的拿出这个字幅,重新翻刻于壁上,恢复了“裁云庐”的旧观。邓传密由衷感激,于是书写了这幅《荀子·劝学篇》隶书作品奉呈给莫祥芝,以永远牢记这份情谊。关于太平天国战乱后,天花禅院的重建,《怀宁县志》的记载是:“咸丰三年毁。同治间,僧一乘募化重建。”邓传密这段题识的落款时间是同治戊辰,即1868年,那么可推知天花禅院重建应该就是在这一年。完白山人早已不在,但仍保留了这处“读书处”。此后“读书处”也成为了大观亭景区的胜迹之一。1896年,李鸿章侄子李经达作诗《丙申挈仲秋内子儿女登大观亭》一首,诗中有言:“半醉重寻邓石楼”,此乃“读书处”知名度高的很好例证。时光荏苒,战乱无情。曾经盛极一时的大观亭景区,历经抗日战争的炮火和文化大革命的浩劫后,几乎成为一片废墟。图十二:天花庵(痘神庵)赤帝祠一角


(本篇完)

2017-11-08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7-11-17 14:54:45 | 显示全部楼层
燎原方袁山界——卒子走遍安庆
燎原方袁山界
——安庆古石刻系列
第1389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大龙山镇燎原社居委的方袁山界石刻。图一:远望大观山九群山环绕


    大龙山镇燎原社居委的方袁山界石刻位于安庆市宜秀区大龙山镇的大龙山腹地,这里原有一个地方叫方湾,顾名思义这里原来是姓方的百姓居住的地方。图二:方湾处有一条小溪


    方湾有一条长长的小溪,流入到燎原社居委境内。从燎原社居委有一条小山路,一直通到方湾,山路约有二至三小时,约有十华里、五公里的路程。图三:山间多巨石、形态各异


    燎原社区座落在安庆大学东大门,南邻合安高速,紧靠风景秀丽的大龙山,距安庆市区约十五公里,辖区内有14个居民小组,其中就有一个是方湾组,这里原有居民几户人家,九十年代陆续迁到山下。图四:方湾


    大龙山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北郊十公里处。整个风景区由大龙山和石塘湖两部分组成,总面积约132平方公里。(其中大龙山面积约122平方公里,石塘湖水面面积约10平方公里)。图五:大龙山湾多过去曾繁荣一时


    整个大龙山据不完全统计,有各类石刻数百处,其中最有名的“忘归”和“恩如山重”、“龙山第一刹”石刻卒子数年前早已介绍,但散落在各地的原居民山与山之间的山界石刻,却被忽略,卒子曾在不同场合呼吁保护安庆大龙山散落的民间石刻。图六:方湾有地若干亩


    今天,卒子再次介绍一处石刻。这是安庆原居民在山与山之间,村与村之间,组与组之间长期交往过程中,习惯以埂、沟、塘、道为基础,划分的界线。图七:远在大龙山腹地


    这处石刻采用了楷书,刻有方袁两户人家的主人姓氏,以山道为界,以巨石为界。是一处研究安庆大龙山和历史文w经的重要信息。图八:巨石上留有石刻


    大龙山屹立于安庆城北,为城廓之天然画屏。其山自西向东绵亘起伏,山势雄伟,秀嶂叠峙,蜿蜒似龙,而得名龙山。山周二十五公里,面积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呈南北走向,横跨市郊和怀宁、桐城二县。图九:石刻局部


   大龙山四面环水,东依石塘湖,南临长江,西饮石门湖,北靠菜子湖。山上多峰、多壑、多洞、多景。古人赞其美为“独不类他山”。

图十:很少有人注意巨石上还有石刻


    大龙山有很多山峰、岩石壮美、山岭奇秀、洞岩怪异、还有乌龙溪、白龙溪、黄龙溪、赤龙溪四大溪流和六条瀑布。龙山风景区有景点二百多处,其中人文景观三十五处。图十一:巨石上还有石刻袁氏主事


    今天卒子介绍的地方,位于大龙山的东端,这里巨石夹道,山腹摺叠,这处摩岩石刻“方袁山界”,雕刻时间约是清朝至民国时期。有了石刻,说明这里曾经有方氏与袁氏百姓集体山林、山场财产的有力证据。图十二:方家与袁家以石为界刻有姓名划分山林


    大龙山主峰三乡尖是大龙山的最高峰,也是观龙山风景的最佳处,景色优美名曰“三乡尖”,后误称“三县尖”,海拔693.4米。它与天柱峰遥遥相对。历来为游人怀古抒情,赏心悦目的胜地。图十三:方家与袁家以石为界刻有姓名划分山林


(本篇完)

2017-11-17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7-11-30 12:57:18 | 显示全部楼层
抱山独阜枫树桥——卒子走遍安庆
抱山独阜枫树桥
——安庆古桥系列
第1398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小池镇红旗村独阜组(原抱山村)的枫树桥。图一:远望独阜寺


    抱山独阜枫树桥位于红旗村。红旗村由原上宕、抱山两村合并,位于小池镇东北部,总面积一十六平方公里,山场面积一万二千余亩,耕地面积一千亩。图二:原抱山村村民想像图


    红旗村,这个带有时代特征的名称,安庆一共有五个,一个位于安庆市怀宁县高河镇红旗村、一个是安庆市望江县赛口镇红旗村、一个是原安庆市枞阳县凤仪乡红旗村、一个是安庆市岳西县毛尖山乡红旗村。图三:圣岭河


    抱山村自古以经济作物为主,主产蚕桑、茶叶,“抱山黄烟”全县闻名,有松树、毛竹,千年古刹“独阜寺”座落在抱山村。今天卒子介绍的枫树桥就在独阜寺山坡下。图四:被杂草掩盖的枫树桥


    太湖县小池镇红旗村,原抱山村境内有一座名山,叫独阜山。这座山坐北朝南,东西两边各有一支南北走向的山脉作臂膀,形同凤凰展翅。图五:独阜寺下一片千亩良田


    民间传说禅宗三祖僧璨爱其灵秀,曾在山腰打坐。凤为雏凤,不堪重负,竟然矮下三尺去,因此又名“坐山”。据省志记载:“峭拔秀丽,迥出群峰之上“。不知是水土流失太厉害,还是因为地壳变动的原因,它已明显低于西边山脉的最高峰广峰。以前卒子曾介绍过广峰寨,就在广峰。图六:独阜寺边的枫树桥


    唐朝宗宝应年间,太湖三个半祖师之一的清远禅师访胜来此依山建寺,寺以山名。因清远禅师道行高深而香火鼎盛、名噪一时,香客远及江浙,僧徒多达八百。后不知毁于何时。清朝道光二十年从九方美砚捐修中重东岳殿及两廊,清朝咸丰九年又惨遭寇毁。民国二十二年乡绅募捐重修,建国后逐渐荒废零落,文革时竟被夷为平地。现在的独阜寺,得到重建。图七:百年枫树桥


    在抱山村,曾流传一里三桥的传说。就是一里地,三位石桥。卒子曾介绍过一座。今天卒子介绍的枫树桥为村中中间的一座,在未修车道之前,人们从两座山脉的圣岭河而上,这座石桥就架在小溪上。沿途可见许多水石奇观,借水生色,各逞奇妙。图八:圣岭河上枫树石拱桥


    枫树桥边,原有百年枫树一棵,桥因枫树得名,现在枫树已不存,唯枫树桥还在。在枫树桥两边,是一个百亩小畈,形如凤毛飘落,由两支山脉抄手挽住周围山上流失的水土积淀而成。畈北即独阜寺托身之地。原寺建在山脚,几与畈平——也许建寺之初,畈为幽壑,寺也是建在山腰上的,只是佛心趋平厌险,故假时日把这一切都改变了。图九:枫树石拱桥


    独阜寺前一里三桥,旁有圣岭河自西而下,瀑高数十丈,山川平畴,尽收眼底。独阜寺左峰右岭,坐山秀美。左峰相传为陈玉成属下的十二位女将军的战死之地,因而又名寡妇寨。现存寨墙近五百米,是县内少见的古战场遗址。以前卒子曾介绍过。图十:枫树桥石构件


    左峰又名广峰是一风水宝地,得地人家将富贵至极,有民谣唱道:“广峰寨上一朵莲,太阳起山照半边。谁若占得此宝地,能买一府六县田。”引得千百年来的风水先生不知磨穿了几多双鞋划破了几多条裤子。图十一:上年去独阜寺进香的达官贵人与家人


    坐山之东,右岭的发端,有一石蟾,栩栩如生。相传自月宫贬出,要待形销骨铄方能飞升。更有传说,寺有金银分藏,并留下秘笈窖单及歌诀。其辞曰:“上七里,下七里,金银落在七七里;上角丘,下角丘,金银落在角角丘。”至今无破译者。原址附近还有摩岩石刻淹没待考。图十二:枫树石拱桥


    独阜寺及这片田畈,起于唐朝,兴盛于明清。清朝时建起的一里三桥,是在原明朝石桥的基础上改建扩建而成。这座枫树桥建于二百多年的乾隆至同治年间,由当地百姓亦捐俸助建,如枫树桥尚存一座用规整的青麻石砌凿而成的拱桥,可见当年情景。图十三:枫树石拱桥局部


(本篇完)

2017-11-30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7-12-4 18:37:05 | 显示全部楼层
公园胡七姑节孝祠石柱础——卒子走遍安庆
公园胡七姑节孝祠石柱础
——安庆石构件系列
第1400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大观区菱湖街道办事处的菱湖公园内的胡七姑节孝祠里的几个石柱础。图一:民国初期胡七姑祠旧影


    安庆大观区菱湖街道办位于景色旖旎的菱湖公园之滨,东起湖心路,西至集贤南路,南起菱湖北路,北至市府路,面积三平方公里,下辖柏子桥、戏校南路、东二巷、菱湖新村、公园、湖滨新村等六个社区居民委员会。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大家熟悉再熟悉的邓石如碑馆内的几个巨大的石柱础。图二:现在胡七姑祠巨幅石雕刻画像与保护牌


    安庆邓石如碑刻馆,位于安庆古城东北、国家级菱湖风景区内菱湖公园西北隅,碑馆原是在“胡七姑节孝祠”基础上建设而成。图三:保护性建筑当然也包括巨大的石柱础


   “胡七姑节孝祠”,是清末建筑风格,但其中又点缀民国建筑的风格、五开间砖木结构、抬梁式歇山顶,典型传统中式近代历史建筑。图四:胡七姑祠后改建为邓石如纪念馆


    邓石如碑馆原为胡七姑节孝祠(简称七姑祠),建于民国十四年(1925年),五开间抬梁式歇山顶,砖木结构。现该馆内藏有邓石如像和《自题诗》石刻以及他晚年书法的精美石刻。其碑字体多样,行草隶篆各具风格。表现出邓石如书法技艺之精湛,不愧成为后人师承楷模。图五:胡七姑祠内的巨大的石柱础


    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六月初九日,皖省著名商贾 “胡玉美” 字号主人胡长龄(即胡杰,字竹芗,著名书法家)小女儿胡娴静,在家姊妹中排行第七,家仆称呼七姑娘。七姑娘因未婚夫孙本佑突亡,而悲痛欲绝,其贞节刚烈随之吞金而去。图六:石柱础


    胡、舒姻家为清末著名官宦家族,此事传遍皖城,可说皖省无人不知;如此贞节颂事,传至京城惊动朝野,慈禧太后闻知,恩准皖省为胡娴静竖贞节牌坊。太后谕旨下达,加上胡舒两家官场上的关系,皖省自抚台、藩台、臬台以下各级官员纷纷前来哀悼,并在菱湖胡家祠堂前竖立贞节牌坊。图七:除了石柱础之外,还有巨大的石鼓


    辛亥革命期间,胡玉美家族因“胡七姑贞节牌坊”与前清慈禧太后有关,胡家将其牌坊拆除;安庆文史记载:民国十四年(1925年)胡子穆在胡家祠堂旧址上新建“胡七姑节孝祠”(简称七姑祠)。胡七姑节孝祠内现存有六只巨大的石柱础,每只直径约有八十公分,为青石雕刻。图八:石柱础


    胡七姑节孝祠为清朝光绪年间建筑,应属于家祠改建,时间同胡七姑贞节牌坊,大概在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末或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初,民国初期重新修茸时增加民初建筑风格。胡七姑节孝祠内现存有六只巨大的石柱础,上雕刻有花鸟等图案,为上陈雕刻佳品。图九:巨大的石柱础,可想当然的规模


    民国十七年(1928年)皖省建设厅始建“菱湖公园”,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安庆沦陷,菱湖公园除胡七姑节孝祠外,均毁于兵燹。图十:解放初期胡七姑节孝祠旧影


(本篇完)

2017-12-04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7-12-5 16:49:40 | 显示全部楼层
廖河胜利大桥——卒子走遍安庆
廖河胜利大桥
——安庆近代革命与石拱桥系列
第1401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北浴乡廖河村的文革石拱廖河胜利大桥。图一:廖河


    现在的廖河村是由原廖河村与阳崖村合并之后的大廖河村。廖河村位于北浴乡西南,国土面积九平方公里。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行政村。图二:廖河供销社


  廖河村位于宿松县西北边陲,是北浴乡与陈汉乡、柳坪乡毗邻,典型的山区穷村,廖河从山间流淌下来,常年水流清澈见底。图三:廖河胜利大桥桥墩上刻的大字


    据老村民介绍,原廖河上修建了一座浮桥,命名为廖河桥,是一座由村民自发修建而成的木桥。廖河桥修建于何时,不详。图四:廖河胜利大桥


    清朝,廖河村已经初具规模,此时廖河上已经建成廖河桥,石质,两岸设立石柱,桥头设有休息亭。桥因河而得名,河因桥而更有风格。图五:廖河胜利大桥桥墩石刻


    清末民初,木桥因为年久失修而不复存在,人们在原浮桥的位置处架设了简单的小石板桥。后此石板桥又被毁,当时廖河两岸的人们只能涉水过河。图六:廖河胜利大桥护桥栏


    解放后,文革前,在廖河上修建了长约三十米、宽约五米的石混拱桥,起名胜利大桥。桥下及周围的河堤也被整理,大桥落成后举办了很隆重的通车仪式,这里很快成了当时廖河上的一处新景点。图七:廖河胜利大桥桥墩


    夏天里,很多村民都来这里,此处也渐渐成为廖河的新景观。现在的廖河胜利大桥依然是廖河主要的桥梁。图八:廖河胜利石拱桥


    廖河胜利大桥,遇到雨水充沛的时候,廖河河面加宽水流湍急,很有气势。桥边岸边有一个大木桩,雨季河水上涨,木桩被淹到了河里。图九:廖河胜利石拱大桥   


    安庆各地有不同时期、不同规格的胜利桥。但基本都是建于当时那个特殊时代,胜利大桥,上世纪七十年代的胜利桥。图十:远远看望廖河胜利大桥


    廖河大桥仅用了一年多一点的时间就建成。主孔跨径约三十米,桥高十五米,桥面宽五米余,全长三十多米,为当时整个北浴乡最大跨径的石拱桥。图十一:廖河村


(本篇完)

2017-12-05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1 12:26:08 | 显示全部楼层
太平寺宝善堂碑记与蓬莱阁碑记——卒子走遍安庆
太平寺宝善堂碑记与蓬莱阁碑记
——安庆碑记系列
第1405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大观区玉琳路街道办太平寺社居委原解放电影院一带的太平寺宝善堂碑记与蓬莱阁碑记。图一:大观区一户居民小院内


    安庆,从清朝早期设为安徽省会至清朝中后期,安庆会馆兴建兴盛。目前卒子已经介绍过的江西会馆旧址、湖南会馆旧址等等。图二:借用南京市的泾县会馆来比喻安庆曾经的泾县会馆


   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原安庆西门一带的解放电影院背后一片区域,这是原来的泾县会馆。泾县会馆,原建筑早已不存,在此基础上,又兴建了宝善堂和蓬莱阁。图三:“蓬莱阁”碑记


   安庆会馆,与当时的同乡会是一种联系各种势力的形式,同属于封建社会的一种地方性质的民间组织,清朝中期已逐渐形成。清朝咸丰年间太平军与清军战争时期,安庆处于天京门户,在这里进行了十年保卫战,因此原会馆无形中停顿和消失。图四:“蓬莱阁”碑记局部


   清朝同治初年到宣统末年这长达五十年间,安庆基本没有战争。这个时期各行各业得到稳定和恢复。安庆是安徽省会,商旅云集,外来人口不断增长,并逐渐在安庆市定居。由此,会馆同乡会又重新兴起。图五:“蓬莱阁”碑记局部


    最早在安庆建立的是湖南会馆和湖广会馆。以后又相继建立湖北会馆、奉直会馆、河南会馆、江苏会馆、江西会馆、福建会馆、浙江会馆、两广会馆。图六:“永垂不朽碑记”局部


    安徽省的有徽州会馆、庐州会馆、旌德会馆、泾县会馆、池州的六邑同乡会等等。直至日军侵占安庆,这些会馆陆续停业。此后也基本没有恢复活动。图七:“永垂不朽碑记”局部与“万古允赖碑记”碑首


    泾县会馆旧址就在解放电影院一带。原建筑已经不存。地基被改建成宝善堂。民国期间,泾县人开始在全国做起生意,并开始在各地发起筹建泾县会馆。在安徽省的会馆是由平房改建的会馆。平时租给人家做生意,开会时借用一下。图八:“永垂不朽碑记”局部


    泾县会馆,大多布店老板、杂货店铺、烟庄(黄烟店)老板为主。据了解,泾县会馆成立不久,在太平寺靠西一侧购置山场一块,具体不详。图九:“万古允赖碑记”局部


    “泾县会馆”旧址,位于大观区的玉琳路街道办,创建于清朝嘉庆年间。现会馆留有多处石料及遗存,散落在解放电影院后小院内。《汉书·地理志》中记述“泾水出芜湖”,泾县由此而得名。泾县位于是安徽省南部,隶属宣城市,自汉初置县,迄今已有2100多年。图十:“永垂不朽碑记”局部与四碑整体


    境内山多地少,素有“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之说。历史上泾县既是“男勤于耕,女勤于织”的农桑之区,又以商宦众多、文风昌盛而名闻遐迩。学者名流,代不乏人。图十一:“万古允赖碑记”碑


    唐代诗人许棠,宋代文人吴份,明代文学家查铎,清代书法家包世臣等皆为一代鸿儒。当代则有无产阶级革命家、外交家王稼祥,著名经济学家吴半农,著名教育家查谦等民族精英。现代画家吴作人、文学家吴组缃、书法家吴玉如并称“泾川三吴”,音乐家朱践耳、散文家张拓芜等名流,皆蜚声海内外。唐代大诗人李白曾经游历泾县,盛赞“泾川三百里,佳境千万曲”。图十二:“宝善堂碑记”碑首


    泾县会馆为何开到安徽省安庆市?它主要是为在安徽全省通商而设立。据史料记载,原会馆内有楼室多间。现会馆已不存。泾县会馆之后,在此改建了宝善堂,至于宝善堂是什么机构?图十三:“宝善堂碑记”碑局部


    有学者认为,通过安庆市大观区一家大院里有四块刻有文字的石碑可以看出几分。卒子见到该小区的一位五十多岁大哥,他讲述这四块碑记是1972年左右,在解放电影院附近地基处挖起的四块原宝善堂碑记。图十四:“宝善堂碑记”碑局部与“永垂不朽碑记”碑首


    宝善堂碑记,一共四块,一块称为“蓬莱阁碑记”、一块称为“永垂不朽碑记”、一块称为“万古允赖碑记”、最后一块称为“宝善堂碑记”。宝善堂这四块碑记,具体记载了泾县会馆的历史和在安庆行善积德的全过程的一个碑文记载,是一份难得的历史文化文物。图十五:“宝善堂碑记”碑与“蓬莱阁碑记”


    这四块青色石碑躺在这片民居的大院中,已经有近五十年的时光。不少文字因为长期摩损已经很难识别。这四块碑记刻记的时期均为清朝光绪三十四年左右。图十六:“宝善堂碑记”碑落款


    这期中一块石碑是110年前镌刻的安庆“蓬莱阁碑记”。据了解,蓬莱阁坐落在城西蓬莱街,清朝光绪三十三年由体元局慈善机构宝善堂出资兴建,为二层砖木结构,临江而立,居高临下,可将宜城佳景一览无遗,后毁于民初战火。110年前“蓬莱阁”石碑,更是具体介绍了体元局、宝善堂和蓬莱阁的历史。图十七:“宝善堂碑记”碑局部


   宝善堂建造者现在无法查询,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与兴建者多是有财力的老板。宝善堂临街,位于安庆西门,占地面积约多少亩无法测量,但可以肯定的是原安庆解放电影院一大部分都是其主要地基。图十八:“宝善堂碑记”碑落款碑文


    宝善堂坐北朝南,原为五进深宅院,临街地面全部由花岗石铺成,房屋四面花园后有竹园、古井、古树。整个建筑为传统江南木构民居形式。图十九:“宝善堂碑记”碑


    宝善堂是以“唯善为宝”,原句为“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齐家治国的法宝。自古以来,民间一直重视积德行善。清朝光绪三十四年左右在安庆兴建“宝善堂”,就是“惟善为宝”。图二十:“宝善堂碑记”碑局部


    宝善堂建成后,一直奉行“扶贫济困,赠医施药”的宗旨。碑记上就具体记载了这段历史。希望安庆有关方面能够把这四块石碑运到妥善的地方安置。图二十一:“宝善堂碑记”体元局立碑文

[size=0.83em]20.jpg (521.5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color=rgb(153, 153, 153) !important]1 分钟前 上传




(本篇完)

2017-12-11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6 20:42:13 | 显示全部楼层
无愁曹山桥——卒子走遍安庆
无愁曹山桥
——安庆石桥系列
第1416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响肠镇无愁村的曹山桥。图一:无愁村地貌


  响肠镇无愁村四周高山,中间平地,过去属于潜山县,是一个适宜人居而得名的古村落,位于响肠镇东南面,面积近十七平方公里。古时为潜岳重要交通要道。图二:无愁村远望曹山桥


  岳西县响肠镇无愁村中有一座古老的小庙,名为汪公庙,据说已有八百多年历史。是一座为纪念黟县登源里人汪华而建的庙祠。图三:无愁村河溪


  在岳西东大门无愁畈上,有座香火旺盛的庙祠。这就是汪公庙。汪公原名世华,后避唐太宗李世民名讳,改单名汪华。汪华黟县登源里人(今绩溪县瀛州人)。隋朝末年,乱世而生,汪华率众高举义旗,占据歙州、宣州、杭州、睦州、婺州、侥州六州,建号吴国。保境安民,造福一方。唐朝武德四年,汪华顺应民意,奏表归唐。唐高祖李渊下诏嘉奖,封歙州刺使,总管六州。后封上柱国、越国公。汪华死后,徽州民众为纪念他保障当地未受战乱之苦,在州衙之西建祠供奉。后六州民众封其为汪王神。图四:无愁村河溪与石板桥


  宋、元、明、清历朝君王也多次加封越国公汪华。越国公汪华成了江南的保护神,尊为汪公大帝或徽州太阳。东南各地乃至贵州的一些地方都设有汪公庙祠。现在汪姓人中,大多是越国公汪华的后裔。图五:无愁村河溪巨石


  无愁汪公庙最初为陈姓所建。据传,陈姓先祖时与越国公同朝为官,交情甚厚,义结金兰。后陈公遭难,越国公不顾自身安危,奋力营救,至此成了莫逆之交。为报越国公之恩德,陈氏后裔尊之为神。图六:无愁村曹山桥建在岩石之上


  陈氏裔孙世居于江西,明末为避友亮之祸从江西迁安徽怀宁。清时又有分支从怀宁迁来岳西县无愁村。就在这支迁来无愁村时,就在无愁畈建了汪公庙祠。也许也是那个时期,制造了今天卒子介绍的曹山桥。图七:曹山桥


  曹山桥建在无愁村河溪上,横卧在河溪上的借用了五条石条拼接一座叫“曹山桥”的清朝石桥。它是旧时“下山”通往响肠诸地的必经之地。曹山桥长约十八米,宽二米五,为无墩石桥,均采用花岗岩构造。图八:无愁村远望曹山桥


  桥石条榫合叠合,表面平滑。墩两头均建在岩石之上,长石板拼接架铺为路,曹山桥距今有一百五十年历史。曹山桥为陈氏建造,潮起潮落,溪水淙淙,成为百年间乡人为交通必经之路。图九:曹山桥由五根石条拼接而成


  庙祠周围陈氏居屋林立,汪公历来被陈氏族众当做先祖对待。只可惜文革时庙摧像毁,让人痛心!新建庙祠坐落在曹山桥边。溪水环绕,群山拱卫。陈氏族众再塑神像,成众心所归。新修汪公神像落成,依然目光如炷,威严刚正。从此这里香客络绎不绝。图十:无愁村河溪


  二00七年,无愁陈氏又发起倡议,扩建汪公庙祠!由陈氏名流牵头,陈氏族众及其他各姓再次捐献钱款。竣工后的汪公庙祠更加宏徫壮观。青山相伴,绿水辉映。图十一:曹山桥


(本篇完)

2017年12月26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8-1-5 12:57:31 | 显示全部楼层
公园文庙大成殿与南乡捐碑——卒子走遍安庆
公园文庙大成殿与南乡捐碑
——安庆安庆寺庙道观系列与碑记系列
第1422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桐城市(市级市)文昌办事处公园社居委的文庙和大成殿。图一:文庙大门


安庆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桐城是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桐城为安庆下辖的一个县级市,春秋为桐子国,唐朝至德初建县制,崛起于明朝,鼎盛于清朝,尤以“桐城派”古文著称天下。历代名人、桐城派代表人物均留有丰富的遗存。古建筑更是灿灿如珠,烘衬出这座古城的文化风采。在众多的古建筑中,尤以桐城文庙超群绝伦,光彩夺目。图二:文庙保护牌


桐城文庙为明清以来当地祭孔的礼制性建筑群,雄居县城中心,面临广场,正对繁华街区和平路,名人故居集中的老街三面环拥,如众星拱月。据《安庆府志》、《桐城县志》,文庙原在县城东郊外,始建于元朝延祐初年(公元1314年),元末毁于战火。明朝洪武初移建于今址。后因屡遭兵火与风雨侵蚀,明清两朝修葺19次。虽然迭经废兴,而今还其原貌,整修一新的文庙,仍然格局堂皇、古朴典雅。图三:大成门


文庙建筑群以大成殿为中心,以南北中心线为对称轴。主要建筑有门楼、宫墙、泮池、泮桥(又名状元桥)、大门、崇圣祠、土神祠、东西长庑等。占地总面积达3200平方米。主次建筑,错落有致,浑然一体,好似一组凝固的美乐章。门楼正鎏金“文庙”二字,系赵朴初先生题书。图四:外墙与介绍牌


主体建筑大成殿,面对月台,前眺大成门和门楼,两侧接东西长庑,檐廊回绕,院落开阔,中铺石板,为晋谒道。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建筑风格具明清特色,兼有辽金遗风,是古建筑研究的珍贵立体资料。图五:泮池


通观文庙建筑群,不仅石坊冲天,飞檐凌空,气势宏伟,还有许多造型优美、精巧细致的砖刻、木雕、汉白玉雕,仅文庙门楼就有镂空木雕、浮雕六十多处,“孔子生平故事”、“渔樵耕读”、“魁星点斗”、“独占鳌头”等图案,逼真传神,生动有趣。文庙内设有桐城县博物馆,馆藏文物从新石器到宋瓷,从李公麟的画到方以智的书,从雍正御赐保和殿大学士张廷玉的虎铜印到乾隆御题碧玉铭文板指,总计1245件,其中一级文物24件,二级文物125件,还有多件难得的稀世珍宝。图六:远看大成门


文庙门楼,三开间亭阁式建筑。砖木构架,其墀头、斜撑、额枋、象眼均饰以砖雕、木刻、梁枋撑挑以雕刻或墨绘饰以“入平仲学”、“侍席鲁君”、“可坛礼乐”、“李太白醉酒”、“陶渊明赏菊”、“林和靖观海”、“周敦颐爱莲”、“渔樵耕读”、“太公垂钓”、“文王访贤”、“孟母断杼”、“独占鳌头”、“威震寰宇”、“天宫赐福”、“魁星点斗”、等六十余幅花卉人物图案。门楼正面镂花平枋悬有一长方形“文庙”金字额匾,为全国政协副主席赵朴初书丹。远眺文庙门楼,正楼侧阁,飞檐层迭,蔚为壮观。图七:南乡捐碑


过门楼即步入汉白玉四柱三门石坊式的棂星门。术头圆形纹饰“腾云”,柱身方形下有扇形“云头”撑石,构架简朴典雅古风。棂星系传说中谷神,立斯门乃“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之意。卒子将再次介绍。向前十步临半月形泮池,池上有砖石拱桥,池桥皆以汉白玉石雕栏杆护配。池中碧水漾漾,金鲤嬉戏,甚是赏心悦目。传闻明清季桐城如“天启六君子”之一的左光斗、“百科全书式”大哲学家方以智、“父子双宰相”张英、张廷玉以 “桐城派”鼻祖戴名世、方苞、刘大魁、姚鼐等到近千们名臣硕儒,于成名前均从桥上步入大成殿祭孔,以到金榜题名,帮誉“泮桥”为“状元桥”,迄今人们仍视登斯桥为吉祥如意之乐事。图八:近看南乡捐碑


在大成门左右两边,立有两块碑记,碑上记述了“南乡捐碑”和“城乡捐碑”兴修之源。立碑时间是清朝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和二十四年(1898年)。图九:城乡捐碑


南乡捐碑碑文上记载,方怀仁、汪正宣、汪沛等人捐款四百元和英洋一百元等等事迹,碑者备也,备也者,乃关于世道人心大有俾益之事。图十:城乡捐款


城乡捐碑碑文上记载,张礼捐洋五百元、方敬思捐洋五十元等等事迹,幸得其人因循开创,堪作远年之规模拮据局势,可为近日之瞻仰,即已具夫少有粗表之体用,亦可以略为备,备叙其事,于石以志。图十一:远看大成殿


文庙与大成殿,悦此地山明水秀,府尊富公,闻之古观,诸士之自力也,逐捐资立碑。命备述不没,首昌施舍,彰乐善永垂,意在于善与人同方为大焉,事有终始,近乎道而已矣。 图十二:大成门与泮池泮桥


下泮桥即至大成门。此门系门厅式梁森构架,阔三开间。硬山到顶,筒瓦顶盖,正脊两面三刀端装饰鳌鱼,四角凌空飞翘。门厅前后之间设壁隔内外厅,并列辟门三道,中门屹立一对石狮,两边侧门各置两只石鼓。毗连门两面三刀侧的崇圣祠、土神祠、各三间,坎墙上轩要格通窗。厅、祠并列相依,删繁脱俗,独具匠心。图十三:孔子与众师像


大成殿,以大成门为界,前后两院落。大成殿,面对磊成门和门楼,远眺一眼贯穿。斯殿系文庙主体建筑,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总面积达425平方米,高达17米,是一座以斗拱为梁柱结点的木构架抬梁大木殿式建筑。大殿采用拼柱、拼梁营造工艺,七架四柱,柱梁简洁,步架匀称。其层檐设斗拱,华拱偷心造,单挑掼拱象鼻形,双挑华拱成蝙蝠状,直接承托挑檐檩,平身科明间两攒,次间一攒,均出45度斜拱、斜角。图十四:大成殿各方位


山面檐拱同,上檐简洁朴素,设枇杷形撑拱承托梁坊,明次间均安格窗通门。山墙正面砌造象鼻形墀头和砖雕耕读图墀头。方砖墁地,平底天花中高三层方形藻井,殿顶铺青灰小瓦和筒瓦,正脊两瑞作鳌吻,戗脊饰套兽,檐口列圆形兽面瓦当。飞檐翘角,悬挂风铎,风动铎鸣。整个大成殿高大、宏伟、壮观,在古建筑中属精品之作,为全国所罕见。图十五:大成殿师像


大成殿,面对磊成门和门楼,远眺一眼贯穿。斯殿系文庙主体建筑,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总面积达425平方米,高达17米,是一座以斗拱为梁柱结点的木构架抬梁大木殿式建筑。大殿采用拼柱、拼梁营造工艺,七架四柱,柱梁简洁,步架匀称。其层檐设斗拱,华拱偷心造,单挑掼拱象鼻形,双挑华拱成蝙蝠状,直接承托挑檐檩,平身科明间两攒,次间一攒,均出45度斜拱、斜角。山面檐拱同,上檐简洁朴素,设枇杷形撑拱承托梁坊,明次间均安格窗通门。图十六:大成殿师像


山墙正面砌造象鼻形墀头和砖雕耕读图墀头。方砖墁地,平底天花中高三层方形藻井,殿顶铺青灰小瓦和筒瓦,正脊两瑞作鳌吻,戗脊饰套兽,檐口列圆形兽面瓦当。飞檐翘角,悬挂风铎,风动铎鸣。整个大成殿高大、宏伟、壮观,在古建筑中属精品之作,为全国所罕见。图十七:大成殿与附属建筑


(本篇完)

2018-01-05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8-1-19 12:39:52 | 显示全部楼层
横中永镇桥与李公太尉庙——卒子走遍安庆
横中永镇桥与李公太尉庙
——安庆古桥、古庙、古树系列
第1432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县水吼镇横中村一处古桥、古寺、和古树。图一:横中村的百年黄栎树与百年古桥

    横中村,原为横中乡,位于潜山县水吼镇的西南面,东与高峰村交界,南临与太湖县,西与风光村接壤。图二:横中村的百年古桥
    据水吼区志记载,横中由原水吼区撤区设乡而立,横中名由横河(今老同心村湾子,茅屋河流,也称余家河之横河),中河(老同心村上屋,下屋,杨冲,庙咀河流也称余家中河)二地名之首字而成。图三:横中村的百年古桥
    在余家河上,有一处龙门口,龙门口上设有石拱桥和李公太尉庙,又称李公庙。据说龙门口古时有龙出没,而且龙门口潭底有隧道直通五庙,为龙眼,所以称龙门口。图四:横中村的百年古桥
    龙门口石拱桥名位永镇桥,寓意永固不倒,镇守一方,由当时名士和百姓共修,距今有一百七十八年的历史,修于道光年间(1840年),现有永镇桥碑一块,桥碑立于庙旁。李公庙供奉李公太尉。图五:横中村的百年古桥
    李公庙由亭庙结合,颇具古典,全木制结构,其两对联由民国中共创党烈士余良鳌所作,联为:为民忙。为利忙,忙里偷闲,进来坐坐;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歇下谈谈。百姓每年均会作请道士作法会,而且关于李公庙流传着许多神奇的神话传说。图六:横中村的百年黄栎树与百年古庙
    永镇桥位于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县水吼镇横中村下屋组,横跨余家河南北两岸,以其历史悠久、结构稳固、造型美观而享有盛名。有关永镇桥的修缮事宜,在桥南头亭内的一通碑刻上有记载。图七:横中村的百年黄栎树与百年古桥
    永镇桥建于清朝道光二十年(1840年)六月,相传出自湖北籍某工匠之手。桥全长19米,面阔5米,矢高6米,跨径达13.50米,是一座单孔石拱桥。图八:横中村的百年黄栎树与百年古桥
    桥身中间薄,两端厚,桥面坡度平缓,适合以人通行为主的交通往来。在桥南头还建有一间木造方亭,可供村人往来小憩。图九:横中村的百年黄栎树与李公庙
    木亭为东西面向,面宽6.7米,通高6.1米,由本地匠人余金万、余锡江二人于1948年建造,并在1986年进行过一次整修。图十:横中村的李公庙
    亭的梁架为穿斗式,用杉木制作,坚固耐用。亭内楹联(上联:劳心苦,劳力苦,苦中做乐,进来坐坐;下联: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歇下谈谈。)由余良鳌烈士题词。图十一:横中村的李公庙
    永镇桥建在余家河出口处,犹如一扇门户,具有风水学里的“关锁”功能,以便留住吉气、财气。同时又集桥、亭、祠为一体,形成组内交通要道和活动场所,设计独特,选址得当,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图十二:横中村的李公庙
    李公庙前有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名曰黄栎树,也有人称其为黄桷树。这棵黄栎树大约是在一百多年前的民国初年生长起来的。在此之前,在这棵黄栎树一旁,先有一棵至少有一百多年树龄的老黄栎树。图十三:横中村的古桥介绍
    传说,余家河永镇桥边有老黄栎树,后来老黄栎树不知为何枯死,在一旁不知不觉地又长出了一棵小黄栎树,也就是今天卒子介绍的李公庙前的这棵黄栎树。小黄栎树一天天地长高长粗,直至今天如此枝繁叶茂、高大粗壮。图十四:横中村的李公庙
    因为横中村地形形似盆地,四周高,中间低,而李公庙就建在余家河永镇桥头上,目前这棵树树冠硕大,一根粗大的树枝横在余家河上格外地显眼。图十五:横中村的百年永镇桥
    这棵黄栎树神奇之处是,每融几年结一次果实,而每次结的果实都是果内无籽,这棵黄栎树结过两次果实,最近一次结果实是在数年前。黄栎树的果实,据当地人说是一种名贵的中药,价格有点贵,有清火泻毒和降血压的明显药效。这里也有一个传说。图十六:横中村的百年永镇桥桥碑
    黄栎树庞大的身躯傲然挺立的它与周围树木、地形相比较时,你会惊讶它简直是鹤立鸡群,古态盎然。这时候难道你不觉得,它极像横中村里的“定海神针”,又是乡民们心中的树神。它孓然立于庙前,与庙相伴。图十七:横中村的百年永镇桥桥碑
(本篇完)
2018-01-19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8-1-25 16:56:27 | 显示全部楼层
东正韩公祠碑记石碑——卒子走遍安庆
东正韩公祠碑记石碑
——安庆碑记系列
第1437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迎江区人民路街道办事处东正社居委的一块韩公祠碑记。图一:珍贵的历史地图与明朝圣旨

    韩建,字公懋。辽西(今辽宁省义县西)人。元朝至正九年(1349年),以宗正郎中任安庆路总管,政尚清廉。元朝至正十一年,颍州(今安徽阜阳)、濠州(今安徽凤阳)、六安州(今安徽六安市)、亳州、宿州等地饥民纷纷揭竿举义,淮东淮西郡县多为暴民军占领。元朝至正十二年,天完红巾军占领安庆府宿松、太湖、潜山等县。图二:安庆守将韩建画像想像图
    韩建即本文的韩公,元末驻守安庆将军。红巾军起义之后,四面围攻安庆,元朝至正十二年(1352年),长江流域红巾军首领徐寿辉率部首攻安庆,但其辖地池州失陷,随后挥军转取江州(今九江市),杀死江西行省星吉后,又回攻安庆。图三:由网友提供的安庆各代志书上的韩公墓与祠位置
    驻守安庆的元军突围至池州,驻池州元朝江浙行省卜颜铁木儿决心支援安庆,以钱发给溃散的军兵,涣散的军兵又能死命抵抗,红巾军久攻不下,便撤围安庆,转攻周围县城及汛地,并攻克池州。元朝至正十五年(1355年),红巾军驻池州将军赵普胜率部攻安庆,与驻安庆的淮南行省左丞余阙和郡守韩建大战二十多天,重创元军。图四:由网友提供的韩公祠文献资料与卒子书写“大节堂”想像图
    元朝至正十七年(1357年)十月,徐寿辉部将陈友谅、祝寇率军自湖北沔阳沿江东下,“舳舫数百里,镇鼓之声动天地”,在安庆宿松县小孤山激战四昼夜,歼敌大部。图五:重修韩公祠墓碑记(明朝书法、雕刻真绝)
    驻小孤山元军水军元帅胡伯颜率残部败遁安庆,陈友谅率军追至怀宁县山口镇与赵普胜等红巾军会合,将安庆城四面围定。当时江淮东西均为红巾军占领,安庆城已成“孤岛”,为使百姓免遭兵燹之苦,陈友谅给安庆守将余阙写了劝降信,次又派出余阙旧友作为使者进城劝降,而安庆余阙对红巾军的劝降不但置之不理,还将劝降使者打碎牙骨后斩首东门,两军攻城战斗已势不可免。图六:韩建带领驻守安庆的官兵想像图(剧照)
    陈友谅随后召集军事会议,商定自东、西、南三门强攻,迫敌出城后聚歼,此计能够基本控制住守城军民于战火之间。按预定计划,连续攻城两个月,余阙只是据城固防,红巾军只得等待战机。图七:重修韩公祠墓碑记局部
   元朝至正十八年(1358年)正月初七,正值南风,红巾军自山口纵火舟烧毁元军江上联舰,火入南门,安庆城随后被攻破。红巾军进城后,再次要求余阙放下武器,并许以官职,但余阙坚持抵抗到底,元军于巷战中死者以千计,余皆降,安庆守将余阙自刎沉水死,陈友谅令将军赵普胜驻守安庆。图八:元末明初战争频发
  元朝至正十九年(1359年)九月,朱元璋自集庆(今南京市)派遣上将军徐达、佥枢密院事廖永忠、张德胜等进攻安庆的红巾军。廖永忠领水军沿江西上,攻克安庆东门水寨;徐、张领步军自无为陆路夜袭浮山寨并破斩潜山。安庆四面受敌,战情紧迫,但守军赵普胜骁勇善战,守安庆仍能固守无恙。图九:重修韩公祠墓碑记整体与韩建将军雕像想像图
    朱元璋为了拔除陈友谅的前哨堡垒安庆城,便设计陷害赵普胜,暗遣客使到友谅军中挑拨离间。陈友谅中了朱元璋的诡计,他以会师为名,自江洲猝然率军来安庆,捕杀了赵普胜。元朝至正二十年(1360年)五月,朱元璋轻克安庆,留赵伯仲镇守。图十:韩建率领军民抵抗入侵来敌
  元朝至正二十年(1360年)夏,陈友谅于南京采石矶杀徐寿辉,自称帝。翌年七月派大将张定边夺回安庆,朱元璋的佥院赵伯仲、安庆知府谭若季弃城逃跑。八月,朱元璋亲统大军水陆并进,攻击安庆,当时有陈友谅部将张志雄,英勇善战,原从赵普胜共守安庆,对赵普胜的冤杀非常不满,遂降了朱元璋,并“尽献其取安庆之策”,城随后又被攻破。图十一:重修韩公祠墓碑记局部
    元末明初,安庆地区反复被各路大军征战,尸骨遍野。十里不见人烟、百里难见村落。安庆地区陷入长期的动荡之中。据《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四十四》记载,元朝后期安庆宗正郎中(九卿是指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九个机构)韩建之守安庆。图十二:战乱来袭兵荒马乱,需要能人稳定军心
    元朝末期,安庆总管府的大厅余阙为表彰总管韩建守御安庆城的功绩命其厅名为大节堂并作大节堂记。余阙(1303-1358字),字廷心,一字天心,元朝庐州(今合肥市)人,先世为唐兀氏居河西武威元统(1333-1335年)进士累官监察御史至正十二年(1352年)出守安庆任都元帅淮南行省左丞与天完红巾军各部相拒七年,被陈友谅所围次年城破自杀沉于城西清水塘。从这段文字记载,可以了解到,当年安庆守将余阙为当时安庆守将韩建立有大节堂碑记。图十三:重修韩公祠墓碑记局部(乾隆二十四年立)
    当年,韩建任宗正郎中,驻守安庆。其政清净,有敌军来攻打的,常常不能取胜。韩建在安庆为官三年,周边被敌军攻打多达六次之多,好在受到百姓拥护,能够将敌军打败。韩建当年所采取的办法有,巩固安庆城防,杀死一些不听将令的士官,安庆城百姓由于常年兵荒马乱健壮的兵丁并不多见。这时的安庆城有城却无防守,周边起义军常常过来攻打,安庆城反复在攻打和被攻破城之间。图十四:各路大军常常攻打安庆地区
    元末明朝初,安庆城郡所治属有六个县,西至于怀宁县,再过去就是潜山县,再过去就是太湖县。这些地方有些百姓虽然有身体素质,但基本没有什么文化,没有思想,所以打起仗来,基本一打就散。武而安庆东至于池州,又东至于姑孰,这些地方的百姓就相对有一些有思想的谋士,他们不以死伤为祸,能够帮助将帅参谋战局。图十五:重修韩公祠墓碑记局部
  元末时,韩建作为安庆的郡守,由于“其政清净”、“击贼”时“部署寮吏为战守如恒日”等等卓越的功绩,余阙抵安庆时,为表彰韩建之功,自提“大节堂”,并作《大节堂记》,后以此名建大节祠,现祠已不存,地址位于大王庙街大王庙小学内,卒子小时候曾在这里上过三年的小学。图十六:元末明朝初期的火炮与将服
    大王庙小学建在大节祠堂旧址上,原名为大节祠小学,文革期间曾更名为向阳小学。因学校依大王庙街而建,文革结束后,又更名为大王庙小学,沿用至今。清朝同治六年(1867年)同安局地址设于“大节祠”内。该局以送诊施药、办义塾为主,直至抗日战争停办。图十七:重修韩公祠墓碑记局部
    韩建督军守安庆期间,同各路起义军历经大小百余战,先后击退各路起义军对安庆的十一次大规模围攻。后来天完红巾军全师围攻安庆,战船蔽江,连接数百里。韩建督率守城军苦战,为保住安庆城池,朝廷录功加封其为中奉大夫,秩从三品。不久,陈友谅军攻破安庆城,韩建卧病被执,骂不绝口,被用门板抬去,不知所终。明朝成化年间,从知府徐杰提议,明朝嘉靖元年(1522年),安庆知府胡缵宗访得其遗骸埋于康济门外江岸,遂于小南门江畔建墓和祠。明朝正德后,先后在鸳鸯栅、西门外、鸭儿塘等处建有韩公祠。图十八:将来安庆能够为守安庆将军再次重建韩公祠墓时,希望能够立上石俑(想像图)
(本篇完)
2018-01-25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8-2-8 10:03:58 | 显示全部楼层
汤畈清朝永兴古桥——卒子走遍安庆
汤畈清朝永兴古桥
——安庆古桥系列
第1447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寺前镇乔木寨村的汤畈一座清朝古桥,经查询众多资料才知道这座桥名为永兴桥。图一:汤畈风景

    汤畈不是一个村,但过去这里曾经繁荣一时。它位于寺前镇与汤泉乡交界的山区,乔木寨翻山过去就是汤泉乡,山下有著名的佛图寺村,这里有一条王畈河从山间流下、明朝与清朝的时候逃难的人口跑到这里,那时人口相对集中。图二:汤畈与安庆众多山区古村落一样渐渐消失
  汤畈,是山区里的一个以汤姓为主要姓氏的人口集聚区,清朝时候这里人口达到高峰,永兴桥就建在汤畈的河道间、再上山就是汤家寨,这里山寨众多,相互响应已经成为景点,汤家寨最高山峰“鸡笼尖”海拔716.1米,在这里附近是最高山峰。图三:远望这座经历近二百年的古石板桥
  汤姓在安庆人口众多,据说汤姓是明朝迁居于此,古人认为汤畈是凤形地,平面依山势呈台阶式,原有清朝年间古建筑和民国建筑多栋,因为山区公路未通,八九十年代山区人口陆续迁到山下,所以现在古建筑已经基本倒塌。图四:现在这座古桥已经散失了桥的功能
    有古村落,就有古建筑,也有像今天卒子介绍的古桥。所以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这座保留完整的清朝古石板桥。汤畈现在人口不多,但民风淳朴,崇文尚武,清朝以后,出过庠生二名,出朝入仕一人,任把总等职。图五:从桥上看溪河河道
    汤畈四面临山,整个地形成扇形。田野视线开阔,环境优美。今天卒子介绍的永兴古桥,是一座不知始建于清朝何时的古石桥,从建筑和桥基石垒及石板开凿的风格看,初步判断这是一座清朝中期的石板桥。图六:溪水河道
    这座石板桥整体为一块重达约五吨的青石板架设而成,河道两侧由碎石拼接桥基和河道,整个石板桥凹陷且光滑。石板面诉说着它的辉煌与沧桑,它有个看似很安庆的名字:永兴桥。卒子之前介绍过永镇桥、永安桥、永宁桥、永定桥等等,说明它极具安庆地方特色。永兴,大概是希望永远兴旺吧。图七:近看永兴古桥
    这座年代久远的石桥的桥基全部使用河道里的碎石垒建而成,未用水泥等任何粘合剂。虽未使用任何粘合剂,看似疏松,却非常坚固。如此长度、如此重量的石桥,桥基全部使用“干砌”法,在省内现存的石桥中亦属罕见。古时从这里通往汤泉乡的土道上,每天往来有很多人。可能是为解决过河难,由那时的百姓自发修建石桥。由当时精壮劳力义务投工,附近取石,将石头雕琢成桥形运来,到现在石桥已经度过近二百多年的岁月。图八:永兴桥边新建了一座现在水泥拱桥
  几年前,卒子来到这座清朝永兴石板桥前,只见这座古石桥南北向横卧在溪流上,这块青石板厚约三十公分,稳稳地跨在由条石砌成的桥墩上,桥下溪水潺潺。石板见不到石刻,但从建筑风格和开凿凿眼看,应该是清朝中朝建设的。石桥自投入使用以来,经受了上百次山头洪水冲击,但每次洪峰过后,石桥依然坚挺。图九:永兴石板桥
  桥面虽然没有石刻文字,但这块巨大的石板是清朝所凿建。而这座桥究竟始建于何时、重修前是木桥还是石桥,无人知晓。这座石桥反过来,却又证明这里曾经的繁荣。图十:永兴桥局部
  卒子目测这座石桥,单条石板长约五米,宽一米五,最厚处四十公分,平均厚度为三十公分。推算这条石板重约五吨。这样重的石板在古代是如何铺设的,这成了一个不解的谜!桥下河水清清,桥上青藤缠绕,河边古木苍翠,石拱倒影水中,令人流连忘返。图十一:永兴石板桥桥面
(本篇完)
2018-02-08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8-3-2 10:21:43 | 显示全部楼层
会圣远録祖师塔与远公塔院塔碑——卒子走遍安庆
会圣远録祖师塔与远公塔院塔碑
——安庆石塔与碑记系列
第1457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原安庆市枞阳县浮山镇会圣村一处远録祖师塔、远公塔院和塔碑。图一:远公塔院石刻与远録祖师塔碑刻

    远録祖师塔,位于原安庆市枞阳县(现归铜陵暂管)浮山镇浮山会圣岩右侧,坐落在栖真岩内的远公塔院。图一:远録祖师塔与远公塔院介绍牌与重修远公塔院碑记
远公塔院位于会圣岩右边的栖真岩,岩端“远公塔院”四字明太史黄辉所题。此刻在远公塔院前檐石壁上,长2.4米,宽1.2米,字体为楷书。题刻于明朝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图三:远録祖师塔石刻原由范仲淹题写此塔塔名由明朝人士题写
    栖真岩,其实就是一个岩洞,洞内有石塔,是明朝重建的,上刻“远録祖师塔”。左右有联为:“千里瓢囊归叶省,一屏棋局付欧公”。上联指远禄继承了叶县归省禅师的衣钵,下联指远禄与欧阳修因棋说法之事。图四:远録祖师塔正、侧面
    朗目和尚有记事七绝—首刻在岩壁。远録祖师塔旧塔铭为范仲淹撰写。卒子将在后期介绍石窟时再作介绍。图五:远録祖师塔石刻
  栖真岩岩端刻有“开山和尚卯塔”字样。宋朝嘉祐五年(1060年),徐家市民陈文政建,范仲淹为塔铭,后被侵占者用乱石垒塞。明朝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六月,阮自华同朗目、淡居二高僧重建。图六:远録祖师塔背后的石刻卒子将在后期介绍
    远録祖师塔高七尺,圆形,直径三尺,为白石雕刻而成。塔上联云:“千里瓢囊归叶省,一屏棋局付欧公。”1949年后,远録祖师塔被严重损坏。1986年,管理处重修此塔和塔院。图七:远録祖师塔局部
  高僧远録,宋朝人,云游四方,参谒过汾阳的昭和尚和叶县的省和尚。两位禅师的说法对远録的思想归宗起了重要作用。后远録参拜了佛教曹洞宗祖师太阳玄禅师,玄师以直裰皮履授之曰:“洞宗无人,以此传之”。远録奉命往住浮山,成为浮山曹洞宗的开山祖师。图八:远公塔院
    相传会圣岩是当年远録和尚为欧阳修说法处。大师以下围棋作比方,阐明佛学哲理,致使欧阳修折服而改变了原有的观点。会圣岩又是远録著书之地,著名的《九带集》就产生在这里。远録坐化于此,瘗骨于左侧的栖真岩内。图九:栖真岩远公塔院
    栖真岩,又名远公塔院,在会圣岩左侧。岩高2.5米,总面积为37平方米。正中为远禄祖师塔,下藏远禄骨灰,塔后石壁上有一尊远公刻像。卒子将在后期介绍安庆石窟时再作介绍,窟内的石刻与石刻画像。图十:远録祖师塔石刻(欧公批欧阳修)
    远録祖师塔本于宋朝修建,范仲淹为塔作铭。明朝万历年间,高僧朗目重修,并于岩旁留诗一首,以记其事。1986年春,浮山管理处再次重修该塔。主体保持原貌,地坪用方块石铺就,洞口设有木栅,洞前砌有平宽的石级。塔院和谐,古朴典雅。图十一:远公塔院与重修远公塔院碑记
    1986年9月4日,日本国驹泽大学第八次佛教史迹参观团(专门研究佛教曹洞宗的),以石井修道教授为首一行19人,在此参拜了远公塔院,并敬上了供糖。图十二:重修远公塔院碑记局部
    会圣岩,是开山祖禅远禄公的居处,后来形成了会圣村。岩内原有禅师圆寂葬身的“远録祖师塔”,也是宋园鉴远禄禅师著《九带》处,摩崖石刻“九带遗踪”就刻在枕流岩外的侧壁上。图十三:重修远公塔院碑记局部
    从“重修远公塔院碑记”可知,明末时塔院已经荒废难寻,碑文中提到“持调桐城县正堂加五级纪录……本府正堂栋信牌……奉……等”字样,经过安庆府桐城县与其它官员对远公祖塔院重新修葺一新,并刻碑留记。石碑现存于栖真岩远公塔院边,可以看到完整碑文。图十四:重修远公塔院碑记局部
    远録曾以“浮山九带”闻名于禅门,所谓“九带”,就是“佛正法眼带,佛法藏带,理贯带,事贯带,理事纵横带,屈曲垂带,妙叶兼带,金针双锁带,平怀常实带”,这是用华严经与禅宗的原理来统一禅宗的理论。图十五:远公塔院
(本篇完)
2018-03-02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8-3-27 16:55:49 | 显示全部楼层
方山龙涧古石桥桥墩——卒子走遍安庆
方山龙涧古石桥桥墩
——安庆古桥系列
第1468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大龙山镇最著名的一座古寺通往山脚的一座古桥桥墩遗址。图一:龙涧上游

     大龙山主脉西麓大龙山镇百华村境内,方山山腰处有一古庙、庙基立于龙首之左。大龙山秀嶂叠峙,重峦层出,素有“安庆翡翠”之称。山势自西向东起伏绵亘,山体雄伟,山形逶迤,远望蜿蜒似龙,因而得名龙山。又因其北面也有一座龙山,这样安庆市就有两龙山,于是按面积将南面龙山称“大龙山”,北面龙山称“小龙山”。在大龙山有一处山湾,此处从明朝就有寺庙,后来经过几百年演变,现在已经建成四座寺庙,小小的一个区域为何有众多寺庙?卒子从龙涧一个古石桥桥墩说起。图二:流水从门涧上飞瀑而下
     大龙山四面环水,东依石塘湖,南临长江,西接石门湖,北靠菜子湖。其间有“龙山晓黛”、“螺岛晨曦”、“石塘夜月”、“平湖垂纶”、“乌龙吸水”、“翠岛流金”、“船头观日”、“打杵上天堂”等自然景点;有龙山寺、观音寺、中方寺、圆照庵、海潮庵等人文胜地。图三:此处上下约高十多米
     元朝时期,大龙山建有一座小庙,名为龙泉庵。这个龙泉庵从山脚步行上去,约三公里山路。据了解,龙泉庵始创于元朝,龙泉乔灌兼茂,花草并繁,有长松绿柳、秀竹丹枫等针、阔叶乔木。大龙山素有“独不类他山”之美誉,故历代名人墨客到此游览题咏,使之人文自然融为一体,成为皖省旅游佳境。龙泉寺得天独厚,盘踞龙山之首,汇集龙山精髓。周边景致极尽灵秀,四季风光美不胜收。春季繁花似锦,漫山飘香;夏天峰峦滴翠,泉瀑欢鸣;秋时满山红遍,层林尽染;冬日银装素裹,晶莹剔透。龙泉寺历史悠久、人文蔚跂,风景秀丽,佛佑灵异。骚人游客,观光必至。图四:麻石桥墩     
     龙泉寺据了解始建于元朝。元朝末年,全国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大江南北许多地方相继爆发了人民的反元斗争,蒙元王朝迅即土崩瓦解。元亡后,各路起义军互相倾轧,争夺天下。安庆在历代战争中,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元至正十八年,朱元璋与陈友谅的安庆之战当属安庆军事史上最为激烈的争夺战之一。图五:龙涧(有人称白龙涧、有人称黄龙涧)
    公元一三五八年,陈友谅由黄州领数十万大军顺江东进,意在一举夺取安庆,攻打盘踞在南京的朱元璋部。时受龙凤朝皇帝郭子兴封为吴王的朱元璋亲率大军前往救援,与自称大汉皇帝的陈友谅激战于安庆,结果吴兵被汉兵团团围困。他的手下见金陵的天然屏障,南京的西大门——安庆即将失守,认定京都难保,纷纷逃离,朱元璋自己也做好了战死的准备。六月的一天,陈友谅的大汉军攻进了安庆城,朱元璋率部仓皇撤退,退往有险可据的大龙山。汉军穷追不舍,将朱部杀得四分五裂。图六:麻石桥墩经历四百年风雨
     朱元璋只身逃到大龙山一间破庙,追兵尾随而至,并大声呐喊:“活捉朱元璋,赏银一万两!”朱元璋慌忙中一头钻进破败不堪,布满蛛丝的龙王神龛中,浑身打摆子似地战战兢兢,双手合掌,结结巴巴地祈祷道,随后兵丁走返,当夜又下瓢泼大雨,平地三尺深,山洪爆发。朱元璋用战刀将庙边竹木砍来,用藤条编织一只竹筏,趴在上面,双手拽紧,随着山洪冲下山去,一直漂到大龙山下的长江,翌日,被自己的水军救上船去。图七:麻石桥墩做工优良
  至正二十三年,即一三六三年四月,陈友谅乘朱元璋率主力往救安丰,江南空虚之机,以号称六十万的大军于十一日围攻洪都(今江西南昌)。朱元璋得讯后,于七月初六,亲率舟师号称二十万往救洪都。两军会战于鄱阳湖上,朱元璋军采用火攻,陈友谅兵败身亡,主力伤亡殆尽(参见《读史方舆纪要》和《明史》载“鄱阳湖之战”)。二十四年二月,朱元璋攻克武昌,陈友谅的儿子陈理投降,大汉政权灭亡(参见《明史》“武昌之战”)。至正二十八年(一三六八年)正月初四日,朱元璋即皇帝位,国号“明”,建元“洪武”,是为明太祖。朱元璋即皇帝位后,第一件事就是派员前往安庆府督促修建大龙山龙王庙,敕封庙神为“天井顺济龙王”,并将其与马皇后亲生爱女册封为“安庆公主”。可见朱皇帝对大龙山龙王庙的敬畏之心。图八:大龙山龙涧石桥周边
  大龙山风景区有景点二百多处,其中人文景观三十五处,大多麇集于龙山寺周边,因此该寺人文蔚然,古迹密布,成为旅游者必至的文化景点达十几处之多。在龙泉,又称龙湫,即清朝咸丰所题的“天井龙湫”。上游不足一公里有一处龙涧,位于龙王庙后山不足一公里处,涧深无底,传说下通长江。涧的四周石壁峭立,高四丈多,石罅中长有秀竹古松;龙涧的北面高峰耸立,其间涌泉飞瀑,终年奔流不息。显示出勃勃生机。图九:大龙山山径间还保留着石桥的构件
  再向上约一公里就是著名的龙泉庵,现不存。根据《怀宁县志》记载:该庵建于宋元时期,历经几个朝代,明、清朝最为旺盛。那时,规模宏大,僧尼多至上千人,是信徒香客和文人墨客必到之处。其中不少武僧,他们身怀绝技,武艺高强。据说,日寇进攻安庆时,他们与日寇血战,痛歼鬼子,最后全部壮烈牺牲。龙泉庵与龙涧之间,方圆十里之内自然风光千姿百态,特色景点星罗棋布,其峰峻、岩险、岭崇、壑深、洞幽、石怪,溪流清澈,泉水叮咚,瀑布奔泻,林涛滚滚,奇花异草,珍稀动物,真是钟灵毓秀,美不胜收;一经游赏,终身难忘。图十:麻石桥墩
    龙门桥,是建于大龙山龙池寺与龙泉庵之间的一座古石桥,明朝嘉靖年间有义士联合大龙山镇村民众人修此桥,清朝顺治、康熙年间有义士都曾修过此桥。现桥拱已不存,或被拉到山下,或被铺路在山间。现存世是清朝乾隆年间大龙山一带居士通过化缘筹资又重修此桥,此桥为单孔麻石石拱桥。现桥面已不存,独留石桥墩。图十一:麻石桥面构件散落在山径间
    明朝时期,安庆各地均有义士善举,捐建石、木桥举不胜举。明朝嘉靖年间有义士联合众人修此桥,桥墩为大龙山本地产麻石砌成,整齐化一,桥头原立石碑,现不存。但桥庙尚存,桥庙里有怀宁县正堂的褒奖“万古流芳”等字样。原来,大龙山此石桥一座,系通往五横、杨桥等地必经之路,大龙山有本地义士等重建善桥之由,修葺卜庶。此石桥桥墩为单孔,跨径五米,长约十米,宽约二米。均由麻条石垒成。图十二:明朝麻石桥墩
桥墩用大型石料砌成,桥墩上面按桥面宽和条石厚凿成槽,使桥面和桥墩连成一体。所有建桥用的石料都经过精细加工,对缝严密,桥墩与桥面之间均用楔形铁块销索,整个桥成为一体。此桥修成后大大方便了府、县传驿和人民的往来,被称为“龙门桥”。图十三:明朝麻石桥墩
(本篇完)
2018-03-27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8-4-16 16:05:07 | 显示全部楼层
宣店江家新屋麻石石门墩——卒子走遍安庆
宣店江家新屋麻石石门墩
——安庆古宅石构件系列
第1477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杨桥镇宣店村的江家新屋遗址上的一对保存完整的麻石石门墩。图一:江家新屋门前正对大龙山三县尖

    安庆市宜秀区杨桥镇宣店社区南临风景秀丽的石塘湖,背倚气势雄伟的省级风景名胜区大龙山。山清水秀,风景宜人。图二:江家新屋麻石石门墩与麻石台阶
    宣店村面积为十个平方公里。地处于皖西南、皖鄂赣三省交通的枢纽位置,交通网络四通八达。杨桥镇宣店自然环境优美,气候宜人。图三:江家新屋麻石石门墩局部
    据杨桥龙湾十八景点资料查明,境内有“虎洞云蒸”、“江湾麦浪”、“响涧瀑布”、“芦塘夜月”、“线尖绕雾”等景点。天堂水库和牛冲水库就位于宣店境内。图四:江家新屋麻石石门墩局部
  江姓,中华姓氏之一,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嬴姓、姬姓、子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前624年古江国为楚国所灭,后裔世代以国号为姓。安徽安庆济阳郡江氏字辈:源道子曰万,金文一学通,应承帮家兴,隆才德业崇,诗礼宗先绪;经伦继祖功,英贤长蔚起,贵显相朝忠,荣华允光裕,时代庆攸同。图五:江家新屋麻石石门墩局部
    河南省正阳县是江姓的发源地,江氏的一世祖元仲公。自夏启六年,江氏一世祖元仲公受封江地(正阳)时起已有四千多年,共有四十七世先祖在正阳(古江国)生活过。图六:江家新屋麻石石门墩各方位
    《江氏宗谱》记载,始祖友胜公明初由江西青林迁居怀宁独秀山下等等。元末明初之际,安庆地区涌进了大量来自江西、徽州等地的移民。他们迁入安庆,增加了当地的人口数量,促进了安庆经济的发展,也影响到了安庆此后的文化发展。另有记载,江氏的万顷公,封帅干公,字子洪,号古崖,生于宁宗嘉定四年辛未(公元1211)4月21日,率……城陷被元人所执,骂贼不屈,支解之,岂不痛哉!时德祐元年乙亥(公元1275)岁2月21日,……图七:江家新屋麻石石门墩局部
    宣店百姓称,江(干)家新屋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清朝道光年间又再次扩建。整个宅院据说仿“官厅”修建,共三进,三道门坊全部用整块的麻石建造,故称石门。现江家新屋已经不存,唯一保持下来的就是老屋门前的一对麻石的石门墩。图八:江家新屋麻石石门墩局部
    现居住在江家新屋旁边的百姓称,原江家新屋有大厅、花厅、天井等建筑。如今仅存老宅门楼的石门墩了。石门墩位于第二进麻石门框下,现保存较好。主体建筑正屋坐北朝南,主轴线上为三排间结构,东西两边有厢房,与正房以天井连接,现全部不存。图九:江家新屋麻石屋基
    江家新屋于清朝乾隆年间建造,门档正对大龙山的三县尖,建起之后,大屋气势非凡,远近闻名。随后不到百年间,清廷又遇到动荡的太平军起义,此时长毛(太平军)占领安庆造反,江家新屋被毁。图十:江家新屋麻石石门墩
    相传古代打仗胜利归来的将军,为显耀其赫赫战功,便把战鼓置于门前,后来才逐渐衍变以抱鼓石代替。门户越大,相应的抱鼓石也越大。江家新屋门前的这对石门墩就是抱鼓石。图十一:江家新屋麻石屋基散落一地
     江家新屋麻石石门墩呈方形,高约四十公分,宽约一米余,门档之间有麻石相连。江家使用当地的麻石建起石门墩,当推开江家庄严的大门,进入宅院之前,会被脚边看似不起眼的石门档吸引。真是一对石门墩,半部江家史。这对石门墩承载了居者的身份地位、阶层等级、审美品位等诸多象征意义,故而工匠们会在“墩”上大做文章,雕饰云纹饰样。图十二:江家新屋麻石石门墩
(本篇完)
2018-04-16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收听

1

听众

5

帖子

E粉新人

注册时间
2018-4-24
精华
0
发表于 2018-4-24 09:14:12 | 显示全部楼层
辛苦了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8-5-6 20:01:38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支持。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8-5-6 20:02:06 | 显示全部楼层
农庄程家祠堂抱鼓石与柱础石——卒子走遍安庆
农庄程家祠堂抱鼓石与柱础石
——安庆散落各地石构件系列
第1482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家祠堂抱鼓石与柱础石位于位于安徽省安庆市杨桥镇鹿村二个地方,其一抱鼓石位于农庄境内的一户百姓家门口,其二柱础石位于八步境内的一户百姓家小院内。图一:古驿十八步

  卒子在安庆市宜秀区杨桥镇鹿山村见到程家祠堂这二样石构件,是比较偶然的发现。鹿山村程家祠堂现早已不存,唯独只剩下一块标牌。程家祠堂损毁以后,其大部分的石构件被村民移作他用,目前卒子在农庄境内的一户百姓家门口找到一块程家祠堂的抱鼓石,在八步境内的一户百姓家小院内见到程家祠堂的柱础石。图二:露水莲叶
  两件祠堂的石构件均使用了外地的青石精心雕刻而成。当年的程家祠堂想必也是规模空前。现在的杨桥镇鹿山村是由原农庄村、铜山村合并后建立的。鹿山村境内石料丰富等,程家祠堂离风景秀丽的千年古刹龙泉寺不远。图三:程家祠堂抱鼓石
  问得溪边的百姓,程氏宗祠位于鹿山村农庄组。始建于何朝不详,后被毁,清朝后期重建,后又被毁。如今只剩下一块空空的空地。据说当年规模宏大。程氏宗祠始何时建不详,何时被毁也不详。六、七十年代祠堂还剩下的石槛,天井,天井两侧为回廓;二进为大堂还能见到,现已不存。图四:程家祠堂柱础石
  程家祠堂损毁以后,目前能在周边找到的构件已经不多。卒子能够从祠堂石构件看出,当年的程家祠堂有多么精美。抱鼓石是皖西南传统民居必不可少的构件,一般位于大门底部宅门的入口,形似圆鼓,属于门枕石的一种。因为它有一个犹如抱鼓的形态承托于石座之上,故此得名。图五:程家祠堂抱鼓石与柱础石
  今天卒子介绍的抱鼓石为青石雕刻而成的狮子椒图。原程家祠堂大门一般为两扇,此处一只抱鼓石的主人背后的政治、经济基础而独立存在。抱鼓石是物化的礼制文化符号,也是根植安庆的一种地方文化。图六:程家祠堂抱鼓石与露水莲叶
  柱础石是安庆的建筑石构件中最常见的一种,俗称磉盘,或柱础。就是柱子下面所安放的基石,是承受屋柱压力的奠基石,在传统砖木结构建筑中用以负荷和防潮,对防止建筑物蹋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是从另一侧面反映古代建筑装饰艺术的发展一个缩影。图七:程家祠堂柱础石的精美雕刻
  卒子见过的柱础石有鼓型、瓜型、花瓶型、宫灯型、六锤型、须弥座型等多种式样,见过不下上千种。据宋《营造法式》第三卷记载:“柱础,其名有六,一曰础,二曰礩,三曰舄,四曰踬,五曰磩,六曰磉,今谓之石碇。”但安庆的柱础石基本是明清两朝的。明清时期,安庆地方文化丰富而多彩,柱础石的形制和雕饰更加丰富,制作工艺已达到极高水平。今天卒子介绍的柱础石就属于比较高规模的一种,柱础石为青石制地,有一种特殊的气势和精神。图八:程家祠堂柱础石的精美雕刻
  卒子在一户百姓家门口见到的这只青石形制六面锤形,雕饰图案以龙凤云水为主题,还有狮子和鹿为主体,以及花鸟虫等。这只柱础石使用的雕刻手法为浅浮雕与圆雕相结合,装饰性与写实性相比衬,使装饰作用与独立欣赏价值相统一,充分体现了当时工匠的高超技艺,同时也展现出了程家祠堂主人的情操和愿望。图九:程家祠堂柱础石的精美雕刻
(本篇完)
2018-05-06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8-5-18 08:53:59 | 显示全部楼层
楼堂石桥与瀑布——卒子走遍安庆
楼堂石桥与瀑布
——安庆石桥与风景系列
第1494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位于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杨桥镇楼堂的石桥与瀑布。图一:天堂水库位于大龙山山腰处

  如果卒子对大家说,安庆市郊不远的地方,还有一个垂直达二、三十米的瀑布,一定没有多少人相信。但是,今天卒子的确向大家介绍这么一个地方,它藏在大龙山的一个山腰,风景迷人。图二:楼堂瀑布风景迷人
  安庆市宜秀区杨桥镇宣店村下楼堂位于天堂水库上方约一公里的地方,天堂水库位于海拔220米的青山上,中楼堂处海拔320米的山坳里。图三:楼堂石桥
  中楼堂,这个地方卒子之前已经介绍过,经过中楼堂还能走到上面的上楼堂,横穿过去逆行可到下楼堂,连接下楼堂与中楼堂之间有南北两条小路。图四:楼堂瀑布
  今天卒子介绍的是位于中楼堂村口的一座石桥,这座石桥是建在楼堂瀑布上方的石涧上,因为石桥是建在中楼堂村口,所以卒子又将此石桥称为楼堂石桥。图五:楼堂
  楼堂石桥的来历,已经很少有人知道。大龙山山上的一条小溪经过曲折的流径,在楼堂村口形成了一个落差二、三十米的瀑布,这里风景家人,小溪上架着一座较大的石板桥。图六:楼堂瀑布的溪水
  这座石桥是使用大龙山山间的麻石雕刻而成,相对比较粗糙。如果你仔细去看这座石拱桥的中间石梁,上面还有当年采取石料的痕迹。其实这桥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修建的,距今已经过了五十多年。图七:楼堂石桥

  这是一座不起眼的小石板桥。最早迁居到大龙山楼堂这里的移民,他们在山间建成小小的村落,数百年间在这里繁衍,村里还有一棵树龄在百年的银杏树,说明安庆市郊在古代有了村落。图八:楼堂石桥横向
  在村落间的山区与大龙山背后的村落有着的必经之地,当年挑着生活品的百姓必须经过这座小桥,从杨桥镇经大龙山走到罗岭镇或五横乡,可以说这座小桥是当时的交通枢纽。图九:楼堂瀑布汇流成湖
  当年楼堂这里的地理环境,按当时的说法是风水极佳。选择这里居住,是安庆先民们智慧的选择。关于这座小桥,架在两块高岗之间的巨石上,下面有一条小溪顺流而下,溪水冲开了水坑,山民们从南往北或从北往南必须涉水过溪,很是不便。图十:楼堂瀑布与石桥
  安庆的先民们在山间架起这座石桥,是由数块麻石板就成。这座由麻石铺成了小石桥连接着宣店百姓与山后的罗家岭百姓和五横百姓,这三地的百姓在此地瓜瓞绵绵,耕读传家,繁衍生息。图十一:楼堂瀑布的溪流
  就在石桥不到三五米的地方,就是楼堂瀑布,这条瀑布成型已经数以亿万年之前,它依山借势而成,高达二、三十米,溪水从石桥下奔腾出下,形成“晴崖飞雨”。图十二:楼堂瀑布
  楼堂瀑布现在成为安庆市郊一处奇观,在二、三十多米高的垂直峭壁湾口上,有一股细流飞泻飘荡,随风化珠,在阳光的照耀下,形成五彩缤纷的彩虹桥,把两边山崖连接起来,使人恍若步入仙境,所以当地人又称它为“楼堂崖”。图十三:楼堂瀑布上面的巨石
  冬天瀑布成冰,冰棒长达二、三十米,其势如根根玉柱自天而降,十分壮观。如今驴友中在巨石上题写“楼堂”二字悬于一侧崖面上,为古今游人和文人墨客所称许,“楼堂”是安庆百姓的天堂。图十四:楼堂瀑布
(本篇完)
2018-05-18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8-5-26 11:47:25 | 显示全部楼层
宝基塔遗址与纪公大和尚坟——卒子走遍安庆
宝基塔遗址与纪公大和尚坟
——安庆石塔砖塔系列和古墓系列
第1502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位于位于原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宝基塔遗址与纪公大和尚坟。图一:宝基塔一侧的山脊

  安庆市杨桥镇位于安庆市北郊约十多公里处,这里是安庆背面的天然屏障,这里风景秀丽,空气清新,是旅游休闲度假最佳之宝地。杨桥是座古镇,安庆人应该要知道它的历史。杨桥过去有座宝基塔,又称簸箕塔,俗称波基塔。宝基塔,历史悠长,卒子简单介绍一下宝基塔。图二:宝基塔如今已经剩被毁的残迹
  沿着杨桥有一条进山石径山溪小路,顺着河溪而上,这条河溪常年水流不断,溪水清澈见底,顺着这条小溪,是一段沿山石坡山路,登上这段小石坡,很多安庆本地和外地的驴友都曾走过这片区域。进山的石坡路很窄,然后能够步入峡谷,峡谷的一边是宣店村,另一边是溪庵村,两边都是山,中间是山涧,陡峭时而弯曲,这条石坡路是杨桥古道,大多石块都是从山涧里的河溪里拾起的石块垒砌而成,已经有数百年历史了。图三:宝基塔遗址处的残瓦碎砖
  大约要行走半小时路程,经过一座小石桥,就是一片竹林,竹叶遮天蔽日,竹林中还有三座被遗弃的房屋,而这片竹园,在百余年前就是“宝基塔”。宝基塔,应是后人口口相传的名称,历史上真实的名称已经不得而知了。这座塔,究竟是石塔,还是砖塔,也无从考证。从竹园的中心位置看,从竹园间那些破碎的青砖遗址看,这座塔应该是座青砖舍利塔,塔基应该供奉着在此修行的和尚的舍利。图四:宝基塔遗址
  为了证实我(卒子)的想法,我在附近寻找着一切能够解答的答案。果不其然,在塔基不足百余米的地方,有一座也许是唯一一座建于清朝道光二年(1822年)的纪公大和尚的坟。图五:宝基塔遗址处的碎青砖
  卒子见过很多和尚坟,但这座和尚坟,从碑文记载略有区别。碑文上记载,茂林堂上,十六世祖,上映下徹,纪公大和尚之墓,附葬上脱下*老和尚,建坟的是二十世孙隆义。这座坟,应该是在宝基塔附近寺庙修行的姓纪的和尚的墓,而宝基塔应该也是在此修行的和尚圆寂以后建起的舍利塔。从逻辑推论看,应该是先有寺庙,后有塔。图六:宝基塔一侧山脊的巨石
  不知从何时起,太平军进驻安庆,安庆周边的寺庙成为了烧杀对象,清朝咸丰年间,太平军占领杨桥镇,很快这片区域成为太平军军营,在随后太平军撤离时,连同寺庙和这座塔也被损毁,现在唯一留存的就是一个地名,和地上已经长满青苔的碎青砖。图七:宝基塔只剩地名
  宝基塔,建在一处三面环山的一块簸箕地,这块簸箕地是两座小山之间的山冲,经过数代人的垒土建田,这里渐渐形成了面积约上百亩的簸箕地,地面平坦,四处古树参天,中间竹林翠绿成荫,在竹林的屏障下,山脚还有很多梯田,河溪顺山而下,这里渐渐成为杨桥一处僧侣修行之地。图八:宝基塔背后的小山坡
  宝基塔建在海拔约二百米的簸箕地中心位置,想必数百年前,这里应该还有一座规模不小的寺庙。这里不但风景秀丽;还有很多口口相传的故事,据说在明朝中期,此处修建一座大庙,大小房屋有二十四间,都是青砖瓦屋,庙中间有一个大天井,建筑风格典雅大方,庙内供有大小菩萨十几尊,住有五个和尚,这些和天天吃斋念佛,练得一身好武功,经常搭救贫苦之人,广受民间好评。理性的分析看,这个传说基本不太靠谱,寺庙建于何时已经无从考证,但从现在的屋基看,过去建有几十间寮房应该是真的,由于僧人众多,大德高僧圆寂以后,其子弟为其建起砖塔或石塔,也应该是符合逻辑推论的。图九:宝基塔寺庙中修行的纪公大和尚墓
  山下百姓谈起簸箕塔,和以前这座寺庙,大多是带着个人胡猜乱讲的成份。但从安庆历史资料看,这里曾建有一座石(砖)塔,六角形,高七层,约七米,相传这座石塔原来叫“报恩塔”,塔座底下,是古代一位高僧死了,他的肉身遗体打坐在一个瓦缸里,埋葬在这塔底,这位高僧他一生救苦救难,专做善事,为了纪念他,报答他,才做这座石塔或砖塔,随之取名“报恩塔”,后来时间长了,由于当时没有刻名,没有文字记载,人们看这塔有簸箕那么粗,且如簸箕那么圆,就把“报恩塔”谐音成为“簸箕塔”了。太平军占领安庆期间遭受烧毁,已成为历史传说了。图十:纪公大和尚墓碑“茂林堂上”与“十六世祖”字样
  再以后,附近的百姓又在这片废墟上重建了一座庵,里面供了个“娘娘”菩萨,雕刻十分精致,穿戴着真人衣帽,栩栩如生,天天香火不断,很是显灵,几乎每日都有过往客人前来烧香求签,可惜这菩萨在文革时期被烧毁,此庵也毁于一旦。图十一:纪公大和尚墓碑局部
  如今,再到这片竹园里,仍然能够看到破碎的瓦砾和断裂的青砖。看着这些遗址,再看一看纪公大和尚的坟,宝基塔这个传说,应该让更多喜欢历史的朋友去考证、去研究。图十二:纪公大和尚墓碑局部
(本篇完)
2018-05-26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8-6-8 09:21:41 | 显示全部楼层
双龙石拱桥——卒子走遍安庆
双龙石拱桥
——安庆石桥系列
第1515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在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秀山乡的双龙石拱桥。图一:远望双龙石拱桥

    秀山乡是安庆市怀宁县下辖的一个乡,地处怀宁县中部,东与怀宁县高河镇接壤,南与怀宁县石境乡、黄墩镇相接,西与怀宁县公岭镇毗邻,北与怀宁县马庙镇相连,东距安庆五十里路。图二:双龙河栏坝公示牌
    秀山乡境内大部为丘陵,地势南高北低。双龙桥坐落在双龙村,双龙河上原有石桥,也称“双龙桥”,是座石板桥。具体年代不详。图三:远望双龙石拱桥
    秀山乡道路整改时,将石板桥改建成现在的单跨石拱桥。横跨双龙河水面上,是秀山秀七十年代著名土建工程之一,如今已经走过了四十年了。图四:双龙石拱桥桥首
    双龙石拱桥,因坐落在双龙河上,故称双龙桥。建于一九七八年元月。石料采用怀宁县秀山乡本地石料,桥头上刻有当年建造年代,还有文革时期的标语,“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历历在目。图五:双龙石拱桥标语
    桥身使用混泥土和石料砌成,全长约三十米,宽约八米,远看犹如一艘长船,近观似长虹卧波。它造型巧妙,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优秀石桥之一。图六:双龙石拱桥标语
    何谓“双龙”,从卫星图片看,应该是两条小河汇合在一起,汇成“双龙”,因此而得名。秀山乡双龙村的双龙桥,始建于年代不详,复建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双龙桥横贯双龙河两岸,桥身使用打凿平整的约上百块石块镶砌而成,两侧垒条石为栏。图七:建桥时间
    从远处看双龙石拱桥,雄伟壮丽,如长虹卧波。走近双龙石拱桥,桥身稳健,石料平整。给广大的乡村百姓带来方便。图八:双龙石拱桥桥首
    这座修建于上世纪文革后期的“双龙桥”,并没有起那个时代的特色名称。桥栏上雕刻有许多文革时期的标语、口号。所雕刻的文字,字体流畅、苍劲有力,非常精美。图九:双龙河
    桥北部主拱匾额上刻:“双龙桥,一九七八年元月”。两侧配联:“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桥首南侧石刻文字:“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等标语。图十:世上无难事
    因桥上所刻文字多出于《毛主席语录》,四十多年过去了,人们的文革记忆逐渐模糊或淡忘。而留存下来的双龙桥作为那个时代的印记,却唤起了人们对文革往事的追忆。图十一:只要肯攀登
    双龙桥见证了怀宁县人民在艰苦的岁月里,响应国家号召,改造山河、兴修水利、为发展农业而奋斗的热潮。图十二:远望双龙石拱桥
(本篇完)
2018-06-08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8-6-21 12:29:10 | 显示全部楼层
东流大士阁与天然塔——卒子走遍安庆
东流大士阁与天然塔
——安庆寺庙道观系列
第1524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原安庆市代管的东至县东流大士阁与天然塔。图一:大士阁与背后的自然塔

    安庆位于长江北岸,东至位于长江南岸,两地一江之隔。东至县的东流镇是长江沿岸乡镇,它是原东流县的县治所在地,宋朝以后,江南仍属蛮荒之地,借用“长江滚滚向东流”、“一江春水向东流”、后人命名为“东流场”。图二:大士阁
    东流镇北,临江有一块天然巨石,峍屼嶙峋、耸峙江面、人称龟石矶。矶上建起天然塔、大士阁,旁有一街巷,古称茅屋街。矶石后面山丘上的茂林修竹,前方就是一片江中绿洲,古人称其为“莲洲”。站在龟石矶上望莲洲,滔滔江水中有那么一块绿地,在长江边第一眼看到的就是自然塔,也是东流标志性建筑。自然塔下,明清时期建起大士阁。图三:大士阁保护牌
   龟石矶,借“北折东流”之地势,古时建了不少古建筑,人文景观十分丰厚。传说当年长江游来一只乌龟精想占用中东流宝地,后被镇压在岩石之下,那龟头被重压而无法缩回龟壳,天长地久,龟头化为岩石,伸向江面,人们把这块地方称之为“龟头矶”。“龟头”二字,文人们有所忌,故称“龟石矶”。图四:大士阁一侧
    据清朝嘉庆《东流县志》记载:明朝知县杨季芳将菊江亭建在县西门外龟石矶上,名曰菊江楼。清朝康熙年间东流县令郭鸿义,号大士,任职三年,深入考察,群心即协,百废俱兴,河渠沟洫治理井井有条,政理讼平,甚得民心,宦绩人文彰彰可考。清朝乾隆九年(1784年),邑人周飞鹏之母陈氏捐建天然塔、天然书院,嘉庆十八年,周陈氏后裔周北溪之子振桂、振发,孙新贵捐资修葺,邑令吴箎亦捐百金以助之。图五:大士阁原石构件
    郭鸿义死后,东流百姓为纪念这位贤达县令,建大士阁,又名郭公祠。大士阁与天然塔毗邻,建于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前后,清朝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知县吴箎重修。旧由门楼、祠堂客堂、僧房、厨房等建筑构成,整个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二间,中厅为食堂,两侧为厢房,山墙为园弧状硬山式封火墙,属阁楼式徽派古建筑。正门上方嵌石质横匾“大士阁”三个大字,正楷庄严。建筑面积102平方米。图六:大士阁原石构件
    又传,清末民国初,长江大水,两岸一片泽国,因龟石矶是个小山岗,地势较高,对岸的望江人纷纷驾舟过来躲水。水退后,有的没有回去,就在龟石矶旁的一片平地上搭起一排排茅棚安家,虽是茅棚,但远看却像一条街,人们故称茅屋街。由于后人在茅屋街江边建起了渡口码头,现在茅屋换成了楼房,真正成了一条新街巷。图七:大士阁念佛堂碑记
    东流历史古老,源远流长。建县史可上溯1500多年前。汉至东晋,东流主要归属于彭泽县,此地设黄菊乡。南朝梁、陈时期,政治动荡,北人南迁,曾设太原郡所属和城县(今东流、香隅、马当一带)于此。隋灭陈后,撤销和城县,将此地仍然并入彭泽县。隋唐以来,政局趋稳,人口逐渐增多,经济趋于繁荣。唐朝会昌初(841—846年)在原和城县旧址(今东流镇)设置东流场,属彭泽县管辖。至五代十国中的南唐保大十一年(953年)由东流场升为东流县。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自江州划归池州,后划归安庆管理。图八:大士阁新建念佛堂
    清朝雍正七年(1729年),东流东门续塌,知县陆培捐修。清朝乾隆九年(1744年)建天然塔,东流自古地僻民贫,文风不振,明清两朝科举只考中三名进士。于是风水先生便诉诸阴阳,说其原因在于县城周围的山不高,都是培娄小丘,《左传》云“部娄(培娄)无松柏”,难出人才。因而,须建塔改良风水,以振文风,遂兴建双塔。图九:大士阁
    天然塔坐落在镇北面四龙山上北面的迦龙山祝家矶上。因地势“培娄卑伏,形家短焉”而建塔,始建于清朝乾隆十年(1745年)春三月,历时三载,由东流知事万皞倡议,东流邑人周士信夫人陈氏资助建造。塔五层六方,砖石结构,高十一丈,周长六丈六尺,每层门开六扇,塔体飞檐,内画栋,拾级登攀,可至塔顶。图十:大士阁背后的天然塔
    “上顶以金,下底以石”,飞檐翘角,规制壮观。清人冯荃写道:“一塔天然俯碧流,登临四面景全收。山色吴楚开云白,江涌潇湘过客舟。远树烟浮元亮圃,近城风扇谪仙楼。春光到处都成画,茅屋人家隔水州。”因建塔筹款施工一帆风顺,又巧逢邑人李承祚乡试中举,时人认为“天然趣事”,故名“天然塔”。清朝嘉庆十八年(1813)六月,周士信之裔周振柱等兄弟三人重修。图十一:大士阁边的崇公大和尚墓碑
    登临自然塔,江面上长长的船列,塔下的学湖就像一面镜子,闪着明亮的光辉。塔下大士阁隐现在淡淡的夜霭里,犹如一幅远古的画。图十二:大士阁牛王碑记
   大士阁旁,有古墓几座,分别是大士阁历代的僧人。其中一座墓崇公大和尚墓,碑的一侧写着龙山圆觉寺临济法派碑记,落款是清朝乾隆辛酉年(1631年)。图十三:大士阁牛王碑记局部
   大士阁旁还有一个牛王碑记,上记载乐输姓名列,上面记载着传鸣谦捐钱一千六百,汪会龙公捐钱一千四百等等,时间为清朝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图十四:大士阁牛王碑记局部
(本篇完)
2018-06-21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8-6-22 16:52:37 | 显示全部楼层
道云庵碑刻——卒子走遍安庆
道云庵碑刻
——安庆碑刻系列
第1525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县龙潭乡的道云庵碑刻。图一:潜山县龙潭乡万涧村北朱岭

    道云庵又称齐云庵,又称“齐云道院”、道院庵,位于安庆市潜山县龙潭乡万涧村的群山之间的一处凹地。这里四面环山,茂竹森林,背后就是天柱山后山。图二:道院庵又称道云庵
    明朝有道士陈大中建,后转为僧用。明朝有道士在此建庵,名为道云庵,随后由僧人占用,改名齐云庵。到了解放后不久,齐云庵仅剩正殿。现在齐云庵已经有殿堂及寮舍,供奉玉皇、护地大王及如来、观音诸神佛。图三:道院庵碑刻
    齐云道院,俗称道院庵。古时称这里为天柱峰北朱岭。这里原是一片荒地,明朝道士陈大中来到这里,感受天柱山后山风景,随后在这里的朱氏捐置山场、田地,建起道院庵(道云庵)。清朝,全真道在天柱山逐渐衰落,道院为僧家所用。图四:重修齐云庵的碑刻
    民国十八年(1929年)二月,中共潜山县委曾在此召开全县党员大会,改组潜山县委。解放后,除正殿外,其余屋宇、田地、山场分给当地群众,后归生产队集体使用。图五:重修齐云庵碑记局部
    道云庵现有殿堂、寮舍,砖木结构,一百六平方米。供奉玉皇、如来、观音、护地大王(刘源)等面积塑像,是一座典型释道合一的寺院。图六:碑刻上落款道光十八年六月十七日
    齐云道院是目前安徽海拔较为高的道院,是比较有特色的一座,天柱山钟灵毓秀,自古以来就是佛道两教弘法争荣的圣地,佛殿道观曾经遍布县境。相对佛教比道教繁荣,道观寺院较少。图七:天运碑刻
    在道教发展史上,特别是宋朝徽宗时期,天柱山道教却可以声震朝野,盛极一时。当时灵仙观真源万寿宫一处,就有新旧屋宇三千六百多间,完全是天下第一道山的气派,修廊广殿,复阁飞檐,连绵无际。当时民间对天柱山佛道二教的盛况就有“三千道士八百僧”的描述。图八:“立请议约”等字部分字体已经简化
    明朝嘉靖末年,潜山县道士陈大中在龙潭乡万涧村朱岭建“齐云道院”,俗称“道院庵”。当地居民朱氏捐置山场和田地。到清晚期的时候,潜山的道教建筑悉皆毁于兵燹,齐云道院也未曾幸免,全真道在天柱山完全衰落了。图九:立请议约道人陈学等字样
    院内两块石碑都是重修时所立,石碑上落款时间为清朝道光十八年(1838年)六月,碑里记载着齐云庵的建院始末。碑上记载着捐钱人士的姓名和钱两。图十:碑刻上落款已经被人剔除
    院内另一块石碑是天运年间,至于天运年间,年号不详。后不知何时被刻去年号,石刻上刻有天运年间的年号,在安庆地区比较罕见。这也见证了安庆地区的丰富的历史人文。图十一:碑刻局部
    齐云道院内有牌匾“一片婆心”,齐云道院在道光十八年(1838年)和天运(年号不详)乙丑年(1925年)经历过两次重修,都为僧家所用,已经没有道教功能了。图十二:齐云庵碑刻
(本篇完)
2018-06-22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合作|人才招聘|手机APP|Archi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