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E网

搜索
查看: 158863|回复: 111

[老城旧巷] 安庆古塔、古桥、古碑刻等系列(风雨洗礼仍传承)

  [复制链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发表于 2016-11-30 08:39: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过河卒子 于 2016-11-30 08:55 编辑

安庆古塔、古桥、古碑刻等系列(风雨洗礼仍传承)


     为便于大家百度查找,特设立不同的安庆系列。欢迎网络上各类人士提供相关资料,进行文史研究。


临济正宗始祖性凉石塔——卒子走遍安庆

临济正宗始祖性凉石塔
——安庆古塔
第1109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原安庆市岳西县大佛山下云济庵,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承,是什么让日本佛教临济宗使者常常来到这里朝拜?又是什么让安徽的临济宗在历史长河中发展和演变,带着一系列的问题,今天卒子向大家简单介绍这里。
201501001 014.jpg
     云济庵现名云济寺,位于岳西县莲云乡长生村枫树组,距岳西县城约六公里,地处大别山腹地古飞旗寨西侧大佛山下,老潜山县志载:“云济庵在清照乡县北一百二十里天堂”。
201501001 016.jpg
     临济宗别名临济正宗,为禅宗南宗五个主要流派之一,自洪州宗门下分出,始于临济义玄(?-867年)大师从黄蘖希运禅师学法33年,之后往镇州(今河北正定)滹沱河畔建临济院,广为弘扬希运禅师所倡启“般若为本、以空摄有、空有相融”的禅宗新法。这种禅宗新法因义玄在临济院举一家宗风而大张天下,后世遂称之为“临济宗”,而正定临济寺也因之成为临济宗祖庭。
201501001 017.jpg
     临济,曹州南华(今山东菏泽市东明县)人,唐代高僧。在黄蘖和尚座下修法,志行纯一,深得佛法大意,佛教临济宗创始人。后住镇州临济院坐化。现全国范围内佛教临济宗寺庙有著名的临济寺,原称临济院,现坐落于河北省正定县城生民街东侧临济路。最早建于东魏孝静帝兴和二年(540)。正定临济寺是临济宗的祖庭。
201501001 021.jpg
    唐朝咸通八年(867年)四月十日,义玄禅师圆寂。遗体火化后,其弟子将舍利分建二塔藏之,一塔建于河北大名(已毁);一塔建于河北正定城内临济寺。唐朝懿宗赐谥“惠照禅师”,赐此塔为“澄灵塔”。义玄禅师的语录被编为《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原临济禅院位于河北镇州城东南隅,临滹沱河侧,因之遂得临济之名,后迁于城内现址。
201501001 023.jpg
    南宋时,因为杨岐派传人大慧宗杲的影响力,使得临济宗一支独秀,成为禅宗与汉传佛教最具代表性的宗派。1187年,日僧明庵荣西将黄龙派引入日本,使临济宗在日本得到极大发展。1246年中国僧人兰溪道隆东渡日本,又传去杨岐派禅法。日本镰仓时代禅宗二十四派中,有二十派出于杨岐派系。20世纪80年代,日本临济宗信徒逾五百万人。1979年5月,日本临济、黄檗两宗联合成立中日友好临黄协会。自1980年起,每年派遣代团访华,朝拜临济禅师塔,并捐款维修。1985年由日本临济、黄檗两宗法侣资助及当地政府出资,修复“ 澄灵塔”,其后又逐步重建大雄宝殿、祖堂、寺舍等。八十年代后期,日本日本临济宗使者常常来到安徽省安庆市著名的几座临济宗寺庙进行朝拜。
201501001 026.jpg
     位于安庆市岳西县的四望山,就是著名临济正宗“楞顶堂上临济法派”的卓锡之地。明末清初,临济宗重要分支法脉——临济正宗“楞顶堂上临济法派”,在潜山、太湖、岳西三县交界的大别山腹地四望山顶箬包岭上(现岳西县田头乡土库村)建立楞顶庵,开山立派,立堂号称“楞顶堂”。在清代三百多年的时间里,一直兴旺发达。如今在岳西、太湖、潜山等县多处老庵堂周围山上,有很多的法师塔墓,其中有今天卒子介绍的石塔墓上方写有“临济正宗”和圆寂法师法派字辈记录,就是临济法派的重要历史证据。当然有相当部分法师墓塔,其墓碑上方只写有“么山么向”,如“亥山巳向”等,其中大多法师塔墓非“临济正宗”之下。
DSC_0813.jpg
    惟有“临济正宗”法师塔墓墓碑上,大多写有“临济正宗”四字,与非“临济正宗”区别非常相当明显,且楞顶堂上临济法派圆寂祖师法辈字派有据可考。由此可见,当时佛教内部,宗派众多,派系复杂,等级森严。在云济庵(今岳西县连云乡云济寺)后山,有“临济正宗”塔墓两处,亦为“临济正宗”楞顶堂上临济法派塔墓。一处碑记:“临济正宗云济庵开门祖师性凉之墓”,性凉禅师为楞顶堂上有光之下十世祖师,为云济寺开门祖师。另一处为有光之下十三世祖师寂培之墓等,经云济寺僧人考证,性凉禅师和寂培禅师的后世法嗣今在扬州等地可考。以后卒子再介绍给网友。
DSC_0814.jpg
  今天卒子介绍的祖师塔、墓铭、禁碑等,文字雕刻精细,字迹秀美,记载了石塔下和尚安葬年月和立塔时间,可见远在明朝时期,临济宗弘法之广,传承之兴盛,也是今天我们云研究欣赏佛教禅宗文化的实证。
DSC_0837.jpg
(本篇完)
2016-11-30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6-11-30 08:42:10 | 显示全部楼层

乐明古石板桥——卒子走遍安庆

乐明古石板桥
——安庆石桥
第1085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某县槎水镇乐明村,有一座百年以上的古石板桥,卒子今天向大家介绍这里。
      乐明村位于槎水镇中心地段,交通便利。全村面积7.6平方公里,是大别山山脉中的一颗明珠。不久前,卒子与《走遍安庆》群友来到潜山县的槎水镇探访这里的古民居,无意中发现了这座百年以上的古石桥,虽然现在已经废弃,不但成为桥梁使用,但其历史价值不可低估。
   槎水镇乐明村是省级传统古村落,至今仍保存着许多传统建筑。乐明村是在明清时期形成的,是以肖、范、储三大姓氏从北方或南方迁徙此地为背景。村里至今仍保留有肖家大屋、肖家老屋、范家老屋等多处古民居,以后卒子再向大家分别介绍。据了解,整个乐明村有三四百年历史的老宅子多处,整个清朝雍正年间,潜山人才辈出,朝廷中当任官员的就有多位。在潜山古民居中“吞云轩”和“排山阁”不计其数,官员们往来常常在这里密谈和消遣。
   槎水镇乐明村的肖家是从江西鄱阳湖一带迁徙过来,为肖氏后裔。其建筑的肖家大屋,建于清代中期,从外面看为典型的徽派风格,山墙高立、马头翘脚,墙线错落有致,虽已陈旧,但看起来依然恢弘大气。走进屋里细看,照墙上有砖雕、砷石上有石雕、楹柱和长窗上有木雕,工艺精美,保存完好。
     在范家老屋不远的一条小溪边,有一座青石桥搭建的双石拼接石桥,桥墩为立柱凳脚墩,为典型的北方石桥建筑风格。从石桥边缘风化程度分析,这座石桥应建于清朝中晚期,至今已经百年以上。
   古村落是以民居为主体,有古树、古祠堂、古石桥等组合而成,乐明村成功申报省级古村落正是由各种各样的元素组成,当然也离不开今天卒子介绍的石桥,这座墩实的古石板桥,与两边的田埂相连,无论是挑担卖浆的农人、还是贩夫走卒从那石桥上经过,给出行交通带来极大方便。
     从近处看,这座青石板桥,石板青幽光滑,清晰可见的凹痕印证了历史的久远。完全是古代手工打磨,选用石材,然后用錾子开一个小小口,里面插上塞子,然后用铁锤轮流使劲把塞子往石缝里塞,直到把石头分开,然后再用墨斗在石上拉直线,然后用錾子敲掉多余的直到毛石变成方石或者块状,需要精细的就用扁錾把纹理找平,就成石板了。建一座石桥真的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工和精力。
     安庆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安庆各县小溪涧纵横,随处可以找到形形色色的石板桥,仅卒子现找寻也有280条以上。其中多数属简易桥梁,在溪涧中布置几个石墩,上面铺设或长或短的石板,就成了一条石板桥。有些窄小的溪涧,把石板直接固定在涧的两边就可走人。但有部分石板桥做得十分讲究,不仅先请风水先生确定地理位置,而且桥型设计上还赋予某种象征意义。真的希望安庆多一些卒子,默默地记载着安庆的历史,宣传的着安庆。
(本篇完)
2016-10-28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6-11-30 08: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安徽诸烈士祠记碑与吴樾——卒子走遍安庆

安徽诸烈士祠记碑与吴樾
——“筹备立宪”百年记
第1089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某地一角,矗立着一块高约三米的青石大碑,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这块安徽诸烈士祠记碑。以上言词均来源于网络观点,不代表《卒子走遍安庆》以及过河卒子本人。
     纵观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历史,每隔几百年,都会出现经济大萧条,而后再通过起义和革命实现改朝换代。清朝也不例外,在历经康乾盛世之后,内忧外患接踵而来。这样形势下,清政府逐渐意识到“变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1901年,清政府终于宣布实行“新政”。之后又推出“预备立宪”。试图通过法律的变革和“宪政”的允诺最终实现“皇位永固”。事实证明,这些举措并没有挽救清王朝的没落与灭亡之路。在安庆市某处的这块碑记就记载着为民主共和而牺牲的安徽烈士事迹。
     清朝政府在辛亥革命前夕宣布为预备实行君主立宪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亦称"筹备立宪"。预备立宪的工作也相当艰巨,非一朝一夕,清末的“预备立宪”,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行政改革,包括司法改革、教育改革,其核心是官制改革;二是设立议会;三是实行地方自治。清朝政府遂于1905年派载泽、端方等五大臣出洋考察。次年,五大臣先后回国,上书指出立宪有三大利:“一曰皇位永固,二曰外患渐轻,三曰内乱可弭”,建议进行“立宪”。清朝统治者看中的正是“预备”两字。慈禧太后于1906年9月1日颁布预备仿行宪政的谕旨,各地纷纷建立立宪团体,海外的立宪派也积极响应。1909年3月下诏重申预备立宪,命各省当年内成立咨议局。  
     1905年10月(光绪三十一年九月),清政府派载泽、端方、戴鸿慈、李盛铎、尚其亨五大臣出洋考查宪政。同年11月,又命政务处王大臣等筹定立宪大纲,设立"考察宪政馆"。1906年8月,出洋考察的五大臣经由欧、美各国及日本考查后归国,拟出立宪方案。爱新觉罗·载泽,晚清宗室大臣,立宪派的重要人物,满洲正黄旗人。光绪三年(1877年)袭封辅国公,光绪二十年(1894年)晋镇国公。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七月十六日,清廷特派载泽和其他四位大臣户部侍郎戴鸿慈、兵部侍郎徐世昌、湖南巡抚端方、商部右丞绍英为出国考察政治,是为“五大臣出洋”。载泽出洋时尚未满30岁,是其中最年轻的一位。他们重点考察了美国、德国、俄国、日本、英国、法国等国家,特别是日本和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政体。载泽出洋考察结束回国后,向慈禧太后和光绪帝上了《奏请宣布立宪密折》,将日本的宪政体制摆在列国之首,奏请仿日德例,改行君主立宪政体。载泽还著有颇具史料价值的《考察政治日记》。清亡后加入宗社党,成为复辟派的重要人物,1929年忧郁而终。
     绍英(1861—1925),字越千,满州镶黄旗人,马佳氏。绍英之祖寅,历任盛京礼部侍郎、盛京将军,成都、绥远城将军,左都御史兼都统,工部尚书等职。父亲曾是官兵部侍郎、山海关副都统。绍英于宣统间任度支部侍郎,辛亥革命后,为溥仪宫中的内务府大臣。托忒克·端方(1861年—1911年),字午桥,号陶斋,清末大臣,金石学家。满洲正白旗人,官至直隶总督、北洋大臣。
     戴鸿慈(1853—1910年),字光孺,号少怀,晚号毅庵,广东南海大同绿涌村人。清末出国考察五大臣之一,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司法部长。欧美考察后,使戴大开眼界,认为中国只有改革才有出路,归国后,奏请立宪。改刑部为法部,戴首任尚书。他还提倡中国要富强,必须“固边疆”、“振兴实业”及开矿、兴学、修铁路等,是清末具有一定的开放思想和政治眼光的重臣。徐世昌(1855—1939年),字卜五,号菊人,又号弢斋、东海、涛斋,晚号水竹村人、石门山人、东海居士。直隶(今河北)天津人。徐世昌早年中举人,后中进士。自袁世凯小站练兵时就为袁世凯的谋士,并为盟友,互为同道;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曾任军机大臣。
     清朝政府于1908年8月宣布预备立宪以九年为限,同时颁布《钦定宪法大纲》23条,其中关于“君上大权”的14条,规定皇帝有权颁行法律、黜陟百司、设官制禄、宣战议和、解散议院、统帅海陆军、总揽司法权等。11月,溥仪继位。1909年3月下诏重申预备立宪,命各省当年内成立谘议局。12月,十六省谘议局代表组成国会请愿同志会,在1910年又三次请愿要求速开国会。10月,资政院在北京成立,亦要求1911年召开国会。清政府不得已将预备立宪期九年改为五年,定于1913年召开国会,1911年先成立内阁。1911年5月,清朝政府裁撤军机处等机构,公布所订内阁官制,组成新内阁,由庆亲王奕劻任总理大臣。在十三名国务大臣中,汉族官僚四名,蒙古旗人一名,满族八名,其中皇族又占五人,被讥为皇族内阁。至此,清政府借预备立宪欺骗国人。
    按照“预备立宪”的进程,第一年(光绪三十四年,1908)筹办咨议局(各省督抚办),颁布城镇地方自治章程,编辑国民必读课本;第二年(宣统元年),举行咨议局选举,各省一律开办咨议局,颁布资政院章程,筹备城镇地方自治,颁布国民必读课本;第三年,召集资政院议员,举行开院以及推广厅州县简易识字学塾;第四年,创设乡镇简易识字学塾;第五年,推广乡镇简易识字学塾;第六年,城镇乡地方自治一律成立;第七年,民众识字义者须达到百分之一;第八年,民众识字义者须达到五十分之一;第九年,宣布宪法,颁布议院法,颁布上下议院议员选举法,举行上下议院议员选举,民众识字义者须达到二十分之一。这一进程设计的核心理念,所以必须有一个开启民智、训练民众参政议政能力的过程。进程设计当中,“国民必读课本”是为了启发民众的民主、民权意识;推广简易识字学塾,是为了改变绝大多数民众无法参与民主议政的劣境;“咨议院”,则是一个供民众练习民主议政的场所,“即议院之先声”。
     清朝政府“预备立宪”既同立宪派的立宪运动密切相关,又包含压抑革命派的用意。在立宪问题上,立宪派与革命派存在着尖锐的对立。从1903年起,立宪派就积极宣传君主立宪,要求迅速加以实行;革命派则坚决反对,并进一步发动反清武装起义。当清政府颁布“预备立宪”的时候,立宪派与革命派立即围绕“预备立宪”展开了大论战。立宪派不但盛赞“五大臣”出洋考查宪政,还把“君主立宪”看作是救民于大旱之及时雨。革命派则著文立说揭露“君主立宪”的欺骗性。
     “预备立宪”是西方“宪制制度”在中国的最初试验。虽然慈禧太后推行的“洋务运动”,引进了一些西方的先进技术,但是并没有引进西方的先进制度,日本的明治维新的成功,恰恰在于他不仅引进了西方的先进技术,也引进了西方的先进制度,这就使得与中国相同的日本走到了中国的前面,中国的“预备立宪”本来也是一场的准备学习日本“明治维新”的改革运动,但因为后来的“辛亥革命”又陷入到了一场“农民造反”的混乱之中,使中国刚刚开始的“预备立宪”宣告失败,为此整整百年记。
    吴樾(1878-1905),字孟侠,又字梦霞。安徽省安庆市桐城县人。光复会会员。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就学保定高等师范绍英、载泽、端方、戴鸿慈、徐世昌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他深恨清政府预备立宪骗局,9月24日在北京车站谋炸出洋五大臣,事败,壮烈牺牲。1912年其弟吴楚将其移葬于此。国父孙中山新撰祭文,有“爱有吴君,奋力一掷”之句。
    清朝各种势力的合流,造成当年立宪呼声甚嚣尘上,革命党人处境相当困难。吴樾对此深表忧愤。他说宁愿吾国民为懵懵不醒之国民,也不愿吾国民为半梦半醒之奴隶。因为懵懵不醒之人一旦猛醒皆会复九世之仇,光复汉室。而半梦半醒之奴隶,名义上为立宪保国,实际上不过是满清鹰犬,立宪派以马志尼、加富尔自居,实际上比吴三桂、洪承畴而不若。保的是满清不是汉族。因此他提出杀一儆百,以儆效尤的计划。在革命党暗杀名单上排名靠前的有下列几人:奴汉族者那拉氏,亡汉族者铁良,封疆大隶袁世凯,张之洞,岑春煊。
     吴樾在保定创上下两江公学,办直隶白话报宣传革命。吴樾临行前曾与与赵声(伯先)、陈干生(独秀)密计于芜湖科学图书社小楼上。吴樾草拟了万言《意见书》,誊清后交张啸岑一份,郑重嘱咐张,他若离开人世,“万一无法发表,便交湖南杨笃生先生,或者安庆陈仲甫先生”。吴越为撕破满清政府假立宪的骗局,而“宁牺牲一己之肉体”,并说:“予愿死后,化一我为千万我,前者仆而后者继,不杀不休,不尽不止,则予之死为有济也。”遂决定改变计划行刺五大臣,决定在火车站动手。吴先与秋瑾至前门火车站踩点,后秋瑾先回南方筹备,吴樾写好了一纸遗嘱交给她,说:“不成功,便成仁。不达目的,誓不生还。”吴在安徽会馆等待时机,在此期间,吴樾写下了《暗杀时代》等十三篇文章,篇篇有血,字字有泪。特别是其中写给未婚妻的与妻书里,吴樾驰书未婚妻子,抛开个人私情,从容论述生死大义。
     1905年9月24日,辅国公载泽、兵部侍郎徐世昌、户部侍郎戴鸿慈、湖南巡抚端方、商部右丞绍英,五大臣正式出洋考察。在此前一天,吴樾由随同五大臣一同出国考察卧底的杨笃生那里得知了详细的出行计划,与同志张榕在安徽会馆设宴招待各方友人,席间慷慨悲歌,举止豪放,有人不解其义,问之,云不日将有所图,人皆赞之。庶日怀揣杨笃生事先制好的炸弹离开会馆,留置一信于枕下,详书其此次行动的缘由,并说与会馆众人无关。以便万一事泄,不托累旁人。五大臣原定十点出发,铁路局预备的专车一共五节,前面两节供随员乘坐,第三节是五大臣的花车,第四节仆役所乘,最后一节装行李。一大早就在前门车站,八点刚过,送行的人陆续到达。首先到的是徐世昌,接着是绍英、端方、戴鸿慈,最后到的是载泽。吴樾穿的是学堂的操衣,被拦不得入内。他急购一套清隶仆役的衣服,蓝布薄棉袍,皂靴,无花陵的红缨帽。
      混入仆役之中进入车站上了第四列车,张榕在他的身后,因送站的人多,被隔在了远处。在试图由第四列车箱进入中间花车五大臣包厢的时候,被卫兵拦住,因他口音不是北方话,引起了卫士的怀疑,正纠缠间,又上来几个兵卒。吴樾见此就冲进花车,借火车开动之际引爆身上的炸药与五大臣同归于尽。电光闪过,倒退车头接上了车厢,力量猛了些,五节车一齐大震,砰然巨响,车厢顶上开了花,硝烟之中飞起来碎木片、鲜血、断手、断足,哗啦哗啦地落在车厢顶上,好一会才停。共毙伤数十人,内有端方亲属、徐世昌、戴鸿慈因有仆人王是春在前颈受轻伤,顶带花翎皆被削去。绍英受伤较重,载泽用一只受伤的血手,摸着自己的脖子问:“我的脑袋呢?”烈士吴樾当场殉节。张榕因离得较远,加之杨笃生掩护,趁着混乱脱险。
     事后,京师全城戒严,慈僖一面下令追查,一面传旨为防止有人携炸弹等物潜入颐和园,故将围墙在原有高度上又增加三尺有余。园内设电话;增派驻军昼夜巡逻。在北宫门两侧围墙上看到的痕迹,就是那次增高留下来的。查办方面由肃亲王善耆和赵秉钧负责,他们从吴樾烈士尸骸上找不出线索,就用玻璃棺用药水保存,找人认领,想从中发现线索,摄成照片,印了数百份,分发给所有的便衣侦探,到客栈、会馆、庙宇,以及任何可以作为旅客逗留之处去查、去问。问来问去,终于问出结果来革命党人吴樾了。在桐城会馆有个小女孩,认出他就是在会馆住过的桐城世家子吴樾。桐城会馆的执事吴士禄被捕召出张榕。因事前吴樾留有遗书,因此会馆中大部同乡都已避去,并未牵连他人。探访局的总办,名叫杨以德,原来是天津老龙头火车站的司事,职掌剪票。养成一样特长,识人之面,过目不忘,数日后趁张榕熟睡,合数人之力,才把他拿获。在狱中张榕除坦承与吴樾认识之外,一字不招,乃被判入狱。
     烈士成仁后,被满清抛尸荒野,幸有志士金某保全尸骸,中华民国成立后,吴樾之弟询其遗体以公葬,蔡元培主祭。安徽有义士修吴樾路于安庆中心,以兹纪念。就是我们每天熟悉不能再熟悉的吴越街。吴之未婚妻得悉夫君殉国,慷慨自刎以殉。另按清制,犯人的名字中要加一偏旁部首,以示污辱。吴樾名字中的"樾"之"木"即为此故而加,然今日,"樾"字反而体现其精神之光荣,故而文中皆用"樾"字。吴樾刺五大臣的事迹迅速传遍天下,同盟会的《天讨号》增刊把他的遗著全部发表,追认他为盟友。今天,我们在安庆城市的一角看到卒子介绍的安徽诸烈士祠记碑,就记载了包括吴樾在内在烈士向血与泪书写的壮举。要想了解更多安庆故事,请关注《卒子走遍安庆》。
(本篇完)
2016-11-03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6-11-30 08: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迎江寺与竺庵心坚两大师像碑刻——卒子走遍安庆

迎江寺与竺庵心坚两大师像碑刻
——安庆寺庙与碑刻
第1094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沿江东路的迎江寺,是大家再熟悉的地方,即使如此今天卒子还是向大家介绍这里的大概与竺庵心坚两大师像碑刻。
      网上有位安庆爱好文史的江启荣先生,他认为迎江寺是安庆最著名的景点,其大门上的匾,是皇帝亲笔题写的。然而他发现这匾上的“迎江寺”三个大字居然有错字! 他认为原来光绪皇帝在这,藏有千古玄机!在他翻阅了大量资料之后发现:这是爱新觉罗氏的传统,康熙皇帝把承德“避暑山庄”这“避”字,右边的“辛”,下面多写一横。在山西五台山上写的“灵峰胜景”四个大字。这“峰”字下的“丰”应是三横,他又把它少写了一横。咸丰皇帝,他在“独乐寺”给一个院子题名“报恩院”。他特意将“院”字右边的“完”,少写一横。经过斟酌推敲,得出肯定的答案:安庆迎江寺上的“寺”少一点,它不是疏忽而是有意为之!在面对电视台采访时,这位江先生谈出了自己的看法:这是光绪皇帝特意写错的,他在此寄有深意。因为在西太后撤帘听政之后,他的皇权仍然没有完全在手。受肘于西太后,总觉得少了一点。因此在题安庆迎江寺时,就将“寺”字下面的“寸”字少写一点。以表达自己心中的不平和郁闷。由于光绪皇帝生性懦弱,不敢太张杨,也不敢太显露了。虽然把“寸”字里面的一点没有写,但把下面的一勾,勾提上来用来遮拦、弥补这少一点的破绽。这样待慈禧殡天后,他的皇权全部掌握过后,再来安庆迎江寺,给这缺少一点的匾额,补上这一点。由于光绪死于慈禧之前,这样安庆迎江寺这块匾,“寺”就永远的少了一点。虽然成了千古憾事,但也成就了安庆迎江寺,别样的韵味、别样的风采!这个匾额在全国都是少有的。大家路过迎江寺时看一看那块匾“寺”字是少了一点,这少了的一“点”是无庸置疑的。
     迎江寺位于安庆市枞阳门外的长江边上,占地三万余平方米,由天王殿、大雄宝殿、振风塔、毗庐殿、藏经楼、大士阁、法堂、广嗣殿等建筑组成。整座寺院建筑在长江岸边的高地上,殿堂巍峨,从十里开外即能见其雄姿。安庆乃历史文化名城,迎江寺即在该城之东南,它上接九华山,下临匡庐,北攘天柱,南临长江,可谓得天地之灵气,占人文之辉光。
     天王殿位于迎江寺大门,上方书有“迎江寺”三字匾额(光绪捌年榖旦),门两边各置铁锚一个,重约三吨,这是该寺有别于其他寺庙的独特之处。据民间传说,安庆地形如船,塔为桅杆,若不以锚镇固,安庆城将随江东去,故而设之。门口右边墙壁上字:“佛日增辉,法轮常转”,门口左边墙壁上字:“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寺内建筑,以四进殿堂及一塔为主体。一进天王殿,殿高10.4米,面积约300平方米。
     大雄宝殿高17.72米,面积409平方米。殿内三尊大佛,居中是娑婆世界的教主释迦牟尼佛,东西两侧为消灾延寿药顺佛和阿弥陀佛。殿后骑狮的为文殊菩萨,骑象的为普贤菩萨。两厢佛台上供降龙、伏虎等十八罗汉塑像,姿态各异,造型生动。
     毗卢殿是最早的殿堂之一,脊高17.7米,面积约580平方米。殿内中间供奉的是毗卢佛,左边是大梵天王,右边是帝释天神。毗卢佛背后的悬壁上塑的是高达10多米的海岛,岛上有《华严经》中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等一百多个人物塑像,海岛下塑有“四海龙王朝观音”,整个塑像精美逼真。
     藏经楼楼高16.2米,面积981平方米,分上、中、下三层。楼上藏有佛经万余卷,还有《妙法莲花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附《心经》,保存完好。这部经书迄今有五百余年历史,经书中还有多幅佛像和普渡众生像。楼下为法堂,供讲经说法和重大宗教活动之用。中层是西方三圣像。
     安庆迎江寺始建于北宋开宝七年(974年),历代均有整修或修建。据《安庆府志》和《怀宁县志》记载,迎江寺于明万历已未(公元1619年)由怀宁县士绅阮自华募捐重建,明光宗曾亲书匾额“护国永昌禅寺”,清顺治七年(1650年)敕改“迎江禅寺”,乾隆帝赐“善狮子吼”额,光绪八年(1882年)题匾“迎江寺”,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近代名僧月霞于九华山创办中国第一所佛教院校以后不久,即来到迎江寺担任方丈,在其住持期间,留下了著名的反对袁世凯称帝的“月霞方丈公案”。月霞离去之前,派弟子心坚来迎江寺担任方丈。
    迎江寺创建于宋开宝七年(974年),曾名“古万佛寺”。明朝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重新募建。清朝初年又重建,以后续有整修扩建,终成沿江一带名刹。清朝咸丰十一年(1861年)毁于战火。清同治元年(1862年)重建,名“迎江寺”,意为寺院迎长江而立。光绪元年(1875年),慈禧太后赐给迎江寺“妙明园”匾额,悬于藏经阁上。
     迎江寺被天王殿、大雄宝殿建筑在高台上,十分雄伟,为硬山顶,小青瓦屋面。毗庐殿重檐歇山顶,粘土筒瓦,有发戏、提栈,无斗拱。藏经楼为现代式重檐歇山顶,小青瓦屋面,是近代寺院建筑。
     迎江寺在心坚、竺庵两法师的带领下,走过一段非常不平坦的道路。在叶崇正的《记传奇海内外的闽籍高僧慈航法师》一书中,他曾描写1929年,慈航法师应安徽安庆迎江寺竺庵法师之邀,出任该寺住持。他从兴办教育、培植僧材入手,创办了佛学研究部、僧伽训练班、义务夜校和国民学校,并亲自讲学授课。他礼聘贤能担任院务助理,整饬僧纪,建立规制,修葺殿宇,扩建道场,使寺院面貌为之一新。太虚大师闻讯后,去函深表赞许。在安庆过了一段时间,慈航法师萌生朝礼佛教名山、参访高僧大德的念头。他跋山涉水,周游四方,履痕遍及徽、苏、沪、浙、赣、闽、粤等地。一路遍参各宗,博览诸经,眼界和学识有了新的拓展。
(本篇完)
2016-11-10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6-11-30 08:45:3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仙楼石雕像和碑记与太平军胡以晃——卒子走遍安庆

大仙楼石雕像和碑记与太平军胡以晃
——安庆碑记
第1100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桐城市双港镇练潭村的练潭老街,是桐城西南乡一处人文历史缩影。整座老街呈半月形,依水而建,通往南方的官道穿贯其中,今天卒子继续向大家介绍这里的一窗、一石刻与一碑。
      练潭河柔姿妩媚,堤岸杨柳依依,河中白帆点点。若逢月夜,看水天相接,树帆对立、月色朦胧、渔灯点缀、桥坊静穆浑然,引得无数士人商贾兴起愁思。老街的前世今生,蕴藏着许多古老的故事和动人的传说。长不足一公里的老街,曾经充溢着宗教文化的氛围。最有趣的现象是,佛道并存,街上有锡泉庵、南阳庙、火神庙、水府庙、龙潭庵、大仙楼等多所庙宇和道观,可惜大多毁圮。仅火神庙修复如初,大仙楼也只留下唯一一块石刻,让人徒增岁月无情和人世沧桑的感喟。下图为在大仙楼遗址处建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仓库厂房,小时候卒子到县政府的时候总怀念那时的铜门拉手。
     练潭在大龙山北麓,松湖(菜子湖、嬉子湖)西岸,传说汉武帝南巡至此曾作《盛唐之歌》。杨溪桥至练潭驿公路两侧,古官道中、湖光山色,人文蔚起。这片土地上自曾留下了状元刘若宰、龙汝言身影;乡间阡陌回响过清初的诗人潘江、潘田诗文的吟哦;民国潘赞化、潘玉良的传奇故事让乡亲父老至今津津乐道,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的山歌小调曾在空谷回响,学者汪少伦、严耕望的少年足印踏遍每一块田地。历史上的练潭老街,免不了战火燃烧,从清朝的太平军火烧大仙楼为终。从老街上走过,留在一角的一扇老窗,印证了当年的繁华。
     练潭是桐城西南有名的鱼米之乡,老街也因此一度成为了方圆百里的商贸中心。那时侯,老街的街道两边全是店铺,百货,杂货,食品,水产等等,方圆二十几里的人们生活中所需要的东西,都是上这儿来购买。练潭的繁盛始于800年前。早在南宋嘉定元年,练潭镇就是桐城九镇之一,明初又与桐城境内枞阳、汤沟、孔城、北峡四镇齐名,明清到民国初年,这里曾是通往郡府安庆官道上的驿、铺和客舍。清代以来沿革多变,但旧时练潭舟楫往来,渔歌互答,驿马嘶鸣,铺兵疾走,繁华喧闹胜于它乡。练潭始终以其商业的繁华、水运的特色、人文的厚重而成为桐城西南的重镇。
     在老街的一角,卒子与橘子等网友发现一块刻有重修大仙楼碑记。大仙楼,原座落在老街火神庙附近,据老乡介绍原建筑在二米高的高台上。台四周垒着一道一米高的低花格子墙,实际是一座殿阁,四个檐角向上跃起,形成飞檐,木拱结构,琉璃瓦盖顶,金碧辉煌,十分壮观。如今,在火神庙内,仅存一块大仙楼石刻,石刻为一文官像,生动如初。
     火神庙遗址位于老街一头,原庙毁于清咸丰至同治时期的太平天国战火。清咸丰三年(1853)六月,太平军由天京朔长江西征,先后攻占了芜湖、池州、安庆等地。为巩固安庆,翼王石达开命春官正丞相胡以晃率部攻占桐城。咸丰三年九月十四日,胡以晃部自安庆挥师北进,十月十二日攻占桐城西南重镇练潭,驻练潭镇的清参将松安丢盔弃甲逃遁。十月十四日,胡以晃率太平军抵达桐城县城外,向守城清军发起猛烈攻击,击毙守城清军一千余人,终于攻克了素有“铁打桐城”之称的桐城县城。二十八日,太平军继续挥师北进,攻占了北峡关,击毙清户部主事朱麟祺。
     胡以晃(1816~1856年)广西平南人。太平天国初期著名军事统帅。地主出身。天国官员中唯一的武秀才(文秀才为何震川)。早年参加拜上帝会。1851年12月,在永安任春官正丞相。1853年6月,过芜湖,占安庆。
     自咸丰三年十月至十一年九月,太平军与清军多次在桐城境内展开大战。七月二日,第一次枞阳会议后,太平军与清军秦定三、郑魁士部大战于县城东郊乌石岗,一举击败秦、郑二部,获桐城大捷。十年初,清军多隆阿、湘军李续宜部共十万余人在桐城老林铺、龙河、麻子岭、青草塥、小河沿等地安营扎寨。咸丰十一年七月,太平军陈玉成、捻军张乐行部号称三十万大军设营于范家岗、老梅树街、庙岗、棋盘岭一线,后移营天林庄、香铺、金神墩、东河口,直抵鸭子湖、横山、练潭一带,双方交战月余,太平军失利后退守桐城县城。次年,在著名的安庆保卫战期间,太平军曾先后五次自桐城发兵增援,县内挂车河流域是增援反增援的激战中心。
    由于清军拼死狙击,太平军五次增援均告失败。陈玉成、杨辅清率部再度退守县城。九月,安庆陷落后,清军遂大举围攻桐城县城,他们凭藉县城西山,居高临下,猛烈攻城。太平军经顽强抵抗后,终因寡不敌众而弃城突围,自此离开桐城县境。离开桐城练潭一带时,太平军火烧大仙楼,楼去人空。
      如今的大仙楼只剩下一块碑记,上记载大仙楼为光绪年间修建,民国三十七年重修。碑记上记载双港扣钱十万,张宣德等当地富商捐款十万元,大家注意,民国三十七年应为1948年,为解放前一年,此时碑记上使用的“万”字并不是“萬”而是“万”,说明简化字从民国时期已经有了小范围的试用。
(本篇完)
2016-11-18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6-11-30 08:45:54 | 显示全部楼层

沈家界石刻——卒子走遍安庆

沈家界石刻
——安庆石刻
第1103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大龙山,在一处乱石堆围上,有一块刻有沈介的石刻,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这里。
      
      这块已有几十年至百年的“沈界”石刻,在历史上时时提醒村民上山勿越界!安庆沈姓后裔,始祖从江西瓦屑坝迁徙而来。
   这块老石围墩墙上,嵌着一块刻写有“沈界”石刻。这块山界石刻长约60厘米,宽50厘米,为大龙山产的花岗岩,刻字比较清晰。这是山主人在围山林时,怕与邻居为周边产权产生纠纷而设置的山界石刻,旨在向村邻声明权属界限,勿越界。
    沈家,山界石刻由其祖先嵌上。据今已有几十年至百年的历史。这块石刻是如何嵌进石围墙内,或是在石围墙底部刻上去,目前无法得知。
     山界石刻,是先人表明私山所有权划界的一种具体方法,它的好处就是划清了邻里间的产权界线,对预防邻里山林产权纠纷有重要作用。它对研究安庆民俗文化具有一定的意义。
     据了解,安徽临泉为沈姓发源地。另据了解,沈氏祖居浙江省吴兴郡,唐朝初期迁移到山西省夕阳县枣林庄老鸹巷。明初洪武三年迁移到安徽各地落户,至今散居全省各地。
     有小故事称,沈姓有一位县官名叫沈尧中,沈尧中原籍浙江嘉兴,进士出身。明万历八年(公元1580年),任南陵知县。沈知县十分重视建筑、教育、文化,尤其关注水利兴修。上任伊始,他就踏遍了南陵的山山水水。当他来到东河一带,看到堤埂单薄,连年破圩,青黄不接,百姓苦怨,心中更是萌发兴修水利、根绝水患、造福地方百姓的决心。 为实现这一愿景,沈知县成立了南陵县筑圩公署。招募精兵强将,组织领导修圩工作。为了便于一线指挥,沈知县干脆将筑圩公署从县城移至东河,使修圩工作的指挥领导更加直接有力。 沈知县召集当地村民代表,细察地形地势,研究兴修方案。有钱出钱,有人出力。饱受水患之苦的百姓,遇到这样的好知县,修圩热情百倍高涨,挑筐扛锹,八方汇聚,你追我赶,争先恐后。夜幕降临,也不肯歇,点燃火把,夜以继日。 看到百姓如此修圩热情,沈知县更是十分欣喜。白天,沈知县徒步圩堤,巡查督察;夜晚,沈知县走进民工,慰问鼓劲。沈知县有时一连几个礼拜都工作奔走在东河,筑圩公署和圩堤,成为沈知县每天两点一线不变的工作路线。几年过去了。东河的圩堤不断增高培厚,抗洪能力日益提高。虽然再有暴雨山洪,但圩堤再也没有溃破,到处一派五谷丰登、百姓安宁的祥和景象。沈知县又制定了修堤保圩制度,确定专人,负责落实执行。从此,东河的圩堤更是一年比一年固若金汤。 明万历十三年(公元1585年),因政绩显赫,沈知县擢升苏州府丞。全县百姓,夹道十里,燃放炮竹,挥泪惜别。更有东河长老,跪地长拜,祝沈知县一路顺风,步步高升,好人一生平安! 多年以后,南陵人民依然忘不了倾心为民的沈知县。为了纪念这位好县官,东河村民将筑圩公署改为“沈公祠”,以心中虔诚的香火,表达对这位好知县深深的敬仰与怀念。
(本篇完)
2016-11-23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6-11-30 08:47:41 | 显示全部楼层

浮山夕照与张公岩(古桐城八景之一)——卒子走遍安庆

浮山夕照与张公岩
——古桐城八景之一
第1066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收看《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原安庆市枞阳县浮山,卒子曾介绍过张公岩石刻,今天卒子再向大家介绍这里。
      古桐城曾有“八景”之说源于宋代,据沈括(《梦溪笔谈》十七书画)载:度支员外郎宋迪是高手,最善画平远山水画,其得意的山水画作品有八幅,谓之“八景”。此后,骚人墨客纷纷仿效宋迪的八景风风雅。首开“八景”之风的是京都御用文人们,如京都最负胜名之地列为八景。此后,全国各地亦纷纷仿效,除地名不同之外,其内容基本上是大同小异。老桐城(含枞阳)当时也将本地风景优胜之地列成八景,位于桐城市与枞阳县境内。关于“八景之说”有:桐梓晴岚,练潭秋月、投子晓钟、孔城暮雪、浮山夕照、枞江夜雨、竹湖落雁、荻埠归帆。
      桐城八景始见于明朝弘治三年(1490),由当时桐城知县陈勉主修、儒学训导许浩篡修的桐城县首部《桐城县志》。主要是:桐梓晴岚、练潭秋月、投子晓钟、孔城暮雪、浮山夕照、枞江夜雨、竹湖落雁、荻埠归帆等。解放初,桐城、枞阳分治,正是人间公道,秋色平分,所在桐城境内为桐梓晴岚、练潭秋月、投子晓钟、孔城暮雪等景;所在枞阳境内为荻埠归帆、浮山夕照、枞江夜雨、竹湖落雁等景。由是地以景传,引人入胜,观光欣赏,游客题留,风流千古。现特选存明清文人先后为“桐城八景”进行分景命题——题咏,因之景物愈显优美,自然更富形象,意境益赋温馨,山水越发钟灵。并见各呈风采,相互媲美,绘声绘色,频添神韵,充分赋予妙境的诗情画意,让后之游者玩味无穷,领悟其自然风貌和幽雅。
     这其中“浮山夕照”就是今天卒子介绍的一处景点。浮山张公岩,宋朝进士任江西路转运判官张同之,和州人,因游浮山,爱不忍去,遂弃官学道于辟谷岩,相传辟欲仙去,因称张公岩。张公依岩筑楼名夕阳楼,楼后有井,容水六担,久旱不涸,汲之旋满。每当夕阳西下,经折射入井,泉水浮动,红光摇曳,出现日照光环奇观。因名“浮山夕照”。
     浮山夕照,明·许浩,浮山景迹写难穷,翠壁丹崖几万重。惟有夕阳留返照,乔林掩映彩霞红。清·张骅,烟生石上烟凝碧,日落峰头日影黄。返照入林山倒没,余辉映水塔生光。人驱古道牛羊下,风送归巢鸟雀忙。共识夕阳无限好,挥戈争得驻西岗。
     很多朋友去了浮山,却没有看到浮山夕照的景点。其实这就是浮山夕照诞生地——张公岩中。顺山攀上一座山峰,沿山西侧削壁曲转的绕云之梯小心下来,往北数步,走过仅容一人的石桥,跨进桥头的石门,便到了目的地——张公岩。张公岩高大宽敞,古色古香,状如陕北窑洞,凿石壁而成。
     张公岩内侧有井,据说,宋代江西路转运判官张同之寄情山水,游玩浮山时,被这里古朴清幽的秀色所吸引,便弃官学道于此。传说他辟谷而居,潜心研习佛法,为浮山佛教的发展作出了一些贡献。后人将他隐居之地名为“张公岩”,以示纪念。张公的生平概况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他是古代典型的不满官场昏黑,弃官投僧之流。此井就是张公岩景点的精致所在,古桐城八景之一的浮山夕照即诞生在这里。
      井深仅三四尺,泉水清澈见底。据《浮山志》记载,此井名叫“龙井神泉”,可容六担水,吸之旋满;天将雨,即溢出;数月不雨,六担水如故。夕阳正在缓缓西沉,当余辉投射在泉面约呈35度角时,奇迹便瞬间出现了,只见一轮红日自井底喷跃而出,射彩飞虹,照得井旁浑黄的岩壁一片紫赤,我们仿佛进入了科幻世界。张公岩,岩的左上方有一天然石阁,架梯可上,深、高均一丈有余,口略大,敞开状,原是张公炼丹的处所。
      张公岩前还有“文革”中被毁的夕阳楼遗址,是张公为观赏浮山夕照而建造的楼台。夕阳楼旁还有张公的沐浴池、濯足盆,都是就着岩前的平地和巨石巧妙地雕凿而成。岩顶是一片蓊郁葱茏的茶林,旁边环立着几株苍劲的古松……我们可以想象,当年张公弃官修道后的多么舒适的生活场景。古桐城八景之一的浮山夕照即诞生在这里。离张公岩不远的石拐角处,有浮山一处天然厕房,被称为老桐城跨时间最久远的厕所之一。与同时期的欧洲厕所相比,要原始很多,留存现今,让人仿佛隔世。

(本篇完)
2016-09-30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6-11-30 08:48:39 | 显示全部楼层

虎跑泉——卒子走遍安庆

虎跑泉
——安庆山泉
第1071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某县的山坡处,有一处从山涧流下的小溪,卒子今天向大家介绍这里。
      虎跑泉?对,就是安庆的虎跑泉。关于它的来历,不详。
      相传,唐朝元和十四年(819)高僧寰中(亦名性空)来此,喜欢这里风景灵秀,便住了下来。后来。因为附近没有水源,他准备迁往别处,一夜忽然梦见神人告诉他说:“南岳有一童子泉,当遣二虎将其搬到这里来。”第二天,他果然看见二虎跑(刨)地作地穴,清澈的泉水随即涌出,故名为虎跑泉。当然此虎跑泉是否是安庆的这处虎跑泉当然不是一回事。
      虎跑泉,在原安庆市某县的一侧院附近。虎跑之名,因梦泉而来。传说唐代高僧性空住在这里,后来因水源短缺,准备迁走。有一天,他在梦中得到神的指示:南岳衡山有童子泉,当遣二虎移来,日间果见两虎跑翠岩做穴,石壁涌出泉水,虎跑梦泉由此得名。
     这虎跑泉是从青山峡谷后断层陡壁砂岩流出,是一条小溪,清澈明净的山溪水从山腰流过,一侧的石壁刻着"虎跑泉"三个大字,但此人笔法苍劲,功力深厚。泉前有一方池, 四周为乱石,池中叠置山石,傍以苍松,间以花卉,宛若盆景。游人在此,坐石可以品泉,凭栏可以观花,怡情悦性,雅兴倍增。
     虎跑泉原就是一处流水,被人为刻有三个大字之后,但有了新有传说。
     游人过了这条小溪,一股清清凉凉的泉水,正汩汩地流下来。这虎跑泉的山泉水,泡上一杯的茶叶,味道香醇,是茶中的上品。
(本篇完)
2016-10-10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6-11-30 08:49:38 | 显示全部楼层

观音岩石窟与赵寿祖石刻——卒子走遍安庆

观音岩石窟与赵寿祖石刻
——安庆石窟
第1077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某县的浮山,有一处名为观音岩的石窟,石窟为天然洞穴,今天卒子再次介绍这里。
      浮山,又名浮渡山,位于皖中偏西南、长江北岸的白荡湖滨,属浮山镇。最高峰海拔165米,面积15平方公里。浮山是一座沉睡亿年的古火山。遗存下来的火山口、火山钟、火山渣(浮石)及溶岩流向,龟裂纹路和断层裂隙,均为全国罕见。卒子曾多次介绍这里。
      浮山又是一座佛教名山。早在晋梁时期(266——557),浮山就建有寺庙。晋梁以后,经过开发,吸引了大量的文人墨客,如孟郊、白居易、范仲淹、王安石、黄庭坚、左光斗、张英、方苞等。
      观音岩古名“啸月岩”。岩前石壁洞开而成圆门,门旁有联。联曰:“山如人意懒,石似我心空”,为清朝人才黄文炳撰刻。洞口北上为“云锦廊”,廊尽处为“听溪岩”。岩后有一石台,昔为供奉观音处,今岩壁尚存大士像影。   

      之前,卒子曾介绍渡仙亭,过一座石桥,就到了浮山一处名岩观音岩,因昔日洞内供奉观音菩萨像而得名。此处的摩崖石刻比较集中,在观音洞口上方的峭壁上,有一方巨大的摩崖石刻,上有“观音岩” 三个大字,系明朝万历十九年安庆知府赵寿祖题写。
      从有关资料得知,赵寿祖,明朝万历八年庚辰科(1580)第二甲五十一名。其父亲赵贤,河南乡试中举,次年进士及第,授户部郎中。先后任山东巡抚、吏部侍郎、南京吏部尚书。赵寿祖中进士后,先后任刑部郎中、安庆知府、山东按察使、四川布政使。
     观音岩的西壁有一小洞,长不到两米,是总岩又名多景洞。洞内聚集小孔百余个,形如峰房,摩刻较多,上有石刻“浮山会景”,仿佛浓缩了浮山的全景。有诗刻“尺寸山始终,图经备于此,予请易其名,其名曰石史”。
    在卒子介绍过的“浮山夕照”、玉龙背、妙高峰、观音岩等等景点后,让大家了解一下观音岩是一亿多年前的火山喷发,炽热的岩浆喷涌流出冷却形成岩石,有的岩石经过亿年的风化形成多孔的蜂窝状,呈红褐色,无论岩石大小,放入水中不沉而是漂浮在水面上,浮山因此而得名,也就有了“山浮水面水浮山”的美景。
     明朝古人扎寨演兵时立旗杆的地方,清朝末年,太平军破浮山寨,将浮山里的多处寺庙及佛像毁灭,仅存寺残。太平军攻下安庆,浮山群众在当地封建势力的煽动下,结寨浮山,对抗太平军。其为首者占砻匠扎寨浮山,以戗山为小寨,成犄角之势。
(本篇完)
2016-10-18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6-11-30 14:45:49 | 显示全部楼层
[tr][/tr]

何凤梧像石碑——卒子走遍安庆

何凤梧像石碑
——安庆碑记
第1056篇
过河卒子 QQ号:82009314、微信号:QQ82009314(微信公众号“卒子走遍安庆”)
图、文:过河卒子
摩托车户外行群  群号:322708947
欢迎收看卒子QQ空间、卒子微信、微信群、卒子微博、安庆E网、徽网安庆版、安庆牵手网、安庆振风论坛、各县门户网站、觊迪论坛等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收看《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原博物馆内有一块倒立在地上的刻有人像的石碑。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这块石碑。
      人像碑,一般立在其祠堂、墓葬、家庙等处,安庆各县均有发现。不知何年哪月,一块刻有何凤梧先生人像的石碑被抬入博物馆内。这是一块民国十九年(1930年)的人像石碑。
    卒子曾多次亲眼目睹了石碑的风采。经仔细辨认后发现,石碑均为安庆大龙山产白石刻制,上面的年代为民国十九年,碑文是楷书,笔法古朴,同时还有精美的装饰纹饰。石碑表面虽有极小部分的磨损,但大部分碑文内容仍清晰可辨。
    此块清代石碑长1.5米、宽0.8米、厚0.3米,碑文是为了纪念何凤梧先生的功劳而立。此块碑文对研究皖江文化极有文物价值。此块碑文的记载详细,文章颇具文采。另外,从书法角度讲,笔法讲究,刻工不错。可以说,此块石碑既有历史文物价值,也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何凤梧像石碑正中心是一尊何凤梧先生的石像的造型,颇为古朴。据猜测,此块石碑应在其专祠内,并塑石身。在安庆地区为少见。这块人像石碑为1930年,至今已经八十多年的历史了,石像碑上还有“石明厥志象纪厥功、天永其年人获其福”文字。
  

安庆








回复 编辑



2楼
  楼主| 过河卒子 发表于 2016-9-20 09:22 | 只看该作者



    这块民国期间的石碑在旁边还有一块永垂不朽碑,碑文是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所立。安庆在清朝中期至民国期间为安徽省会,其水陆码头、工商业发达,素有“小上海”之称。这次介绍的二块民国期间的石碑、石像,有着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安庆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江北古城。其中历史遗存众多,古驿道、古战场、古寺、古碑、古镇、古街、古宅、故居等,都积淀着洛社厚重的历史文化,世事迭变,沧海桑田。
   由于历史原因,许多实物由于各种原因早已失落,其祠、庙、寺等已经不存,但厚重的历史文化是磨灭不掉的。史料的翔实记载、百姓的世代相传,都会将安庆这座古城的历史流传下去。
     至于安庆市博物馆现存的二代白石石碑,均为一九三零至一九三七年间,上记载了何凤梧先生的英勇事迹。两碑从不同角度记载了为安庆做出贡献的人物事迹。
     通过碑文,让卒子近距离介绍“何凤梧像石碑”,据石碑上记载,何凤梧先生为对地方有贡献的老人,其人生于清朝咸丰年间。幼时读书、年轻入伍、从征各地、功劳众多。此块石碑对研究安庆历史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篇完—
2016-09-20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6-11-30 16:38:14 | 显示全部楼层

刘庄石拱桥——卒子走遍安庆

刘庄石拱桥
第1047篇
过河卒子 QQ号:82009314、微信号:QQ82009314(微信公众号“卒子走遍安庆”)
图、文:过河卒子
摩托车户外行群  群号:322708947
欢迎收看卒子QQ空间、卒子微信、微信群、卒子微博、安庆E网、徽网安庆版、安庆牵手网、安庆振风论坛、各县门户网站、觊迪论坛等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收看《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宿松县趾凤乡团林村,有一处刘家大屋,又称刘庄,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这里的一座清朝的石拱桥。
     刘家大屋位于安庆市宿松县趾凤乡团林村,距今有几百历史,为本县为数极少的首批设立的二个古老村落,当地人称刘家大屋,又称刘庄。全部刘姓子孙居住,刘家大屋整体以青砖、石板,木质结构的古代衙门建造。传说为当时刘家祖先为官回乡建造。几百年后的至今依然气势恢宏。整个建筑群以南北而建,依托以群山下,大门朝南。南大门到北中轴线有七重大堂。最里面一重为祖宗祭祀祠堂。两边为刘家子孙居住场所,西北角,东北角,西南角,东南角,中间皆有出口。
    刘家大屋建于清朝乾隆48年,现位于宿松县趾凤乡团林村吴冲组的一处半山腰。刘庄里历经了几百年的风风雨雨,盛满了故事,又成为了安庆宿松县古老历史的缩影。这里出过进士,又出过英勇壮烈、赫赫功勋的人才。刘庄的刘家大屋的院墙和门楼上都长着类似蕨类的植物,这是一种古老的物种,还有天井四周和院子墙角布满了的青苔,这些都给老屋增添了几分沧桑。
     屋角院边不知名的花花草草,离老屋不远的地方,有一条青石板的小路,这条路的中段有一座石质的石拱桥,置身在桥中,静静地于荒凉和落寞中去欣赏那种残阳如血般的悲凉和凄美,去品尝那种如陈年老酒般醇厚的韵味。
     刘家大屋的建筑水准颇高,深院大宅,白石砌基,青砖白缝。门窗、墙壁、柱头、房梁等处采用中国传统的雕刻技法,浮透相间,细腻传神,将花鸟鱼虫、飞禽走兽、神话故事、人物传说等等的画面栩栩如生的展现在人们的眼前,尽显当时南丰人对建筑和文化艺术的崇尚和追求,让人赞叹不已。刘庄刘家大屋周围有群山环绕,老屋基于清代乾隆形成规模,这座石拱桥应与清代乾隆年间同期建立。
     清朝中期至清朝末年间,刘庄的乡民用青石铺成小路,路中间高、两边底,雨水顺排河沟。这座石拱桥便立于河沟上。目前尚不知道这座石拱桥的准确名称,有文史专家称为无名桥,卒子想应该还是有名称的,在此暂定为刘庄石拱桥吧!
     刘庄石拱桥离刘家大屋约二百米,是基街头一座石拱桥,乾隆年间由乡民主持修建。此桥造型古朴,长约七至九米,高四至五米,桥面宽约三米,孔跨约六米。它是安庆地方现存较为古老石拱桥。
(本篇完)
2016-09-09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6-11-30 16:39:34 | 显示全部楼层

狐狸坟与徐桂(安庆版聊斋)——卒子走遍安庆

狐狸坟与徐桂
——安庆版聊斋
第1046篇
过河卒子 QQ号:82009314、微信号:QQ82009314(微信公众号“卒子走遍安庆”)
图、文:过河卒子
摩托车户外行群  群号:322708947
欢迎收看卒子QQ空间、卒子微信、微信群、卒子微博、安庆E网、徽网安庆版、安庆牵手网、安庆振风论坛、各县门户网站、觊迪论坛等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收看《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潜山县天柱山一处人迹罕至的坡崖,有一处名为狐狸坟的地方,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这里。
     狐狸坟位于潜山天柱山的一处坡崖处。是目前安庆地区流传少数几个被确认为故事的故事。而安庆流传的相当多的民间故事,都是七拼八凑和没有依据来源的故事。
     在天柱山一处叫白云庵一路往西,在一处坡崖处有一座狐狸坟,朋友们可能会问:“狐狸怎么有坟?”这里发生过类似聊斋狐仙女郎伴书生故事。卒子向大家细细说来。
     明朝嘉靖年间,潜山有一个书生名叫徐桂,早年在白云庵攻读。有天晚上,山雾重重,细雨朦朦,水滴在芭蕉叶上,发出了有节奏的嘀嗒声。徐桂触景生情,提笔写了两句诗:“细雨洒芭蕉,孤灯独自熬。”吟诵了两遍,没有恰当的句子往下写。这时窗外传来“不嫌奴貌丑,陪你度今宵。”的续句,声音清晰娇滴。待他抬头看时,一位美貌的佳人站在自己面前,说:“先生,小女子为你伴读来了。”徐桂神魂颠倒,身不由已地飘飘然起来。
      这个女子自缠上徐桂以后,每天晚上一更来,五更走。徐桂自迷上女色,也就没有心思温习功课了。一天,庵上住持发现徐桂百会无光,邪气笼罩天堂,喜气溢于眉宇间,知道定有私遇,立即进行责问。徐桂不敢隐瞒,如实招认。住持接着又问:“你自我感觉如何?”徐桂说:“开始有些疲劳,后来她从嘴里吐出一颗珠子放到我嘴里就好了。”住持点了点头,并对徐桂面授了机宜。
     到了晚上,那位少女按时到来,照旧把宝珠送到徐桂嘴里,徐桂按照老住持指点,喉咙一动,这颗珠就吞到了肚里。此刻少女惊恐万状,哀伤地说:“我犯了色戒,一千五百年的道行白修了。”徐桂不知所措。少女接着说:“明晨你到庵后山上,见到死狐,找一个合适的地方埋起来。发达之后,每年清明节来祭奠一次。”说完后,掩面而去。第二天徐桂悲痛不已,堆坟葬了狐仙。
     徐桂自吞下宝珠后,突然心明眼亮,看书作文,一通百通。徐桂,字子芳,号秋亭,安徽潜山人。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进士。徐桂初任东昌府司理,擢升刑部主事,后历官员外郎。他处理案件,以事实为据。遇有疑案,必追查根由,不少冤民得获平反。因政绩显著,升郧阳知府。郧阳有僧人心术不正,寺庙中暗设机关,很多良家妇女失身受害,有的导致家破人亡。因僧人素与官府有往还,几十年告而不发。徐桂得知此情,亲自赴寺缚主僧勘问,查明实情后,处死作恶僧人,焚毁该寺庙,其患遂得根除。但后来竟因此遭谗罢官。
      徐桂罢官后,归隐潜山白云崖筑室著书,有《丹台集》20卷、《郧台志略》9卷传世,书目录载于《明文》、《钦定文献通考》及《四库全书总目》中。徐桂久有文名,在郧阳与抚治王世贞相友善。旧志云:“世贞有记交游诗四十韵,徐桂与皇甫汸,莫如忠、梅鼎祚与焉”。他认为与咽吞狐狸宝珠有关,所以每年清明节前都到狐狸坟祭祀。有一年,到了坟前,想起狐仙百般恩爱和吞珠之事,感到非常愧疚。
      刚躬身下拜,突感一股怪味恶心,呕吐不止,狐仙给的那颗珠子也滚在地上。这时突然坟头崩裂,一只狐狸钻出来把滚在地上的珠子衔走了。从此,这座狐狸坟,早就没有狐狸在里面了。
     这个凄婉的故事在这里广为流传,前几年拍成电影,片名《天柱狐女》。徐桂确有其人,在天柱山虎头崖还有他的题刻呢!卒子将来再向大家介绍。
(本篇完)
2016-09-08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6-11-30 16:41:03 | 显示全部楼层

云居龛窟(安庆最大的石龛)——卒子走遍安庆

云居龛窟
——安庆最大的石龛
第1045篇
过河卒子 QQ号:82009314、微信号:QQ82009314(微信公众号“卒子走遍安庆”)
图、文:过河卒子
摩托车户外行群  群号:322708947
欢迎收看卒子QQ空间、卒子微信、微信群、卒子微博、安庆E网、徽网安庆版、安庆牵手网、安庆振风论坛、各县门户网站、觊迪论坛等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收看《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潜山县虎头崖半山腰,有一处从明朝至清朝雕刻的石龛窟,可能很多朋友听都未听说过,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这里。
      龛,龕kān,小窟或小屋。如:龛居、龛窟,供奉佛像或神位的石室或小阁。
     龛窟,悬在壁上的洞窟。《走遍安庆》网友群在潜山县天柱山镇虎头崖附近发现一处龛窟,为安庆地区最大的石龛窟之一。因石壁上刻有“云居”二字,故称云居龛窟。
    2016年9月4日大早起来,结束了一夜户外露营,大家慌乱洗漱之后,驱车来到虎头崖,一路上爬上野径的崖壁上,稀稀的植被,偶有地方也有茂密草丛。向上望时,山中云雾缭绕,放佛仙境一般!虎头崖果然名不虚传!

    与几年来一直相伴的老马,剪刀脚支撑攀爬至一处牛背石,同行的四位网友都无力或胆怯无法攀登至山顶。站在山顶举目四望,发现潜山县所处乃一盆地, 非常平整!
     浏览风景之后,起身后往山下走,再约同山下同行的几位群友前往仍然处于人间仙境的石龛窟往,同行的一位网友时常埋怨,七嘴八舌一通扫兴的自嘲,其不知“出游本是辛苦事,何必人生走一遭。”
      走了一段路!一边是山林,一边是溪谷。渐渐的溪谷越来越宽,越来越深。这段时间天旱,水流也没有了!顺着溪边向下看,只见一块块大石堆积在一起,这就是著名的明朝至清朝修行人在此苦苦修行的地方。
   公元一世纪,张道陵之孙张鲁云游天柱山,在白云崖(虎头崖的别名)建起天柱山第一座道观——白云观而潜心修炼;唐代高僧崇慧大师在此讲经说法;宋代黄庭坚、明代徐桂在此读书……历代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数以百计的摩崖石刻赞美这块洞天福地,如:“超然物表”、“宛然仙境”、“元气磅礴”、“中天峻拔”、“仙洞重华”等。
     虎头崖,是一处至今仍然免费,而且文化气息深厚的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是安庆不可多得的一处修行、旅游的去处。
(本篇完)
2016-09-07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6-11-30 16:45:18 | 显示全部楼层

雷公洞与雷鲤石刻——卒子走遍安庆

雷公洞与雷鲤石刻
——安庆洞窟与石刻
第1042篇
过河卒子 QQ号:82009314、微信号:QQ82009314(微信公众号“卒子走遍安庆”)
图、文:卒子团队出品
摩托车户外行群  群号:322708947
欢迎收看卒子QQ空间、卒子微信、微信群、卒子微博、安庆E网、徽网安庆版、安庆牵手网、安庆振风论坛、各县门户网站、觊迪论坛等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收看《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原安庆市枞阳县的浮山风景区有一处清幽神秘的洞窟,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这里。
      位于浮山风景区内一处雷公洞石窟,窟内有石池,水从上洞滴下泛起涟漪,遂成了雷公的“洗墨池”,洞内有雷鲤的题刻,雷鲤也很喜欢雷公洞石窟。
      雷鲤,字白波,惟化,号半窗山人,明代建安人,著名书法家,工于诗书画,深受神宗欣赏,礼部郎中,曾在单县隐居。雷鲤秉性刚直,才华横溢,触怒权贵,仕途坎坷,弃官流落民间,穷困潦倒,辗转来到单县,在城南黄岗隐居起来。
      雷鲤曾在黄岗县青石板上写下“一部春秋”四个字,当时庙里的和尚发现石板上的字骨力遒劲,法度严谨,典雅秀丽,急忙以墨勾出轮廓,就石雕成匾额立于庙堂。雷鲤平生最嗜鹅肉,不禁被肉香所羁。雷鲤扯过鹅脯,就酒而食:“不就是写碑文吗?看我的。”一会儿酒酣腹饱,展纸研墨,笔走龙蛇,一挥而就。刚将碑文写完,忽然回过神来,即欲将字毁掉,茶馆主人连忙架住他的胳膊,执事者走出来向他解释:“听人说您在关帝庙所书‘一部春秋’骨力遒劲,气度不凡,非大家不能书。今日煮鹅置酒,特为请您撰写碑文,方式不当万望海涵”,并再三恳求置款,雷鲤为情所动,就在碑文右下角落下“建安雷鲤”四字款,此时人们才知道这位未路君子、书法高手的真名实姓。雷鲤后来还专门为一家同时中了两个进士的李家题写了“进士”匾,成为单县一绝。他在单县还流传下来“藏经阁”三字匾额,现珍藏于单县博物馆。 现枞阳浮山,有雷鲤题字“壶天别业”的摩崖石刻。
      雷鲤在雷公洞生活了不少时间,并在此创作了不少诗画作品,其中包括工笔描绘浮山秀色的《浮山暮春》之诗,诗云:壁削苍苔树吐泉,旧游遐瞩尚依然。百千万仞客几醉,三十六岩春可怜。蝶前桃树落红雨,莺外柳花飞白绵。金鸡解鸣石龙舞,一啸空谷生云烟。
     雷鲤从广东罗浮山来,观赏了枞阳的浮山,禁不住写了《题浮山纪游》:“已从浮山来,更觉浮山好。万壑染秋云,乾坤怪未了。游人无古今,天风醉花鸟。我欲煮烟霞,呼童拾瑶草。”
     雷鲤脍炙人口的《题画诗(九首)》也是在雷公洞创作的,其画其诗描摹的也正是浮山景致,他写的是浮山与白云崖秀丽秋色,泛舟浮山之畔的情形。
(本篇完)
2016-09-02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6-11-30 16:51: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朱洪武炮台与复道廊——卒子走遍安庆
朱洪武炮台与复道廊
——安庆石窟
第1036篇
过河卒子 QQ号:82009314、微信号:QQ82009314(微信公众号“卒子走遍安庆”)
图、文:卒子团队出品
摩托车户外行群  群号:322708947
欢迎收看卒子QQ空间、卒子微信、微信群、卒子微博、安庆E网、徽网安庆版、安庆牵手网、安庆振风论坛、各县门户网站、觊迪论坛等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收看《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原安庆市枞阳县浮山,是庐枞火山岩盆地形成于燕山期造山运动早期。中生代以来,盆地中共喷发出1100-3600米厚的火山岩。距今1.4-1.95亿年前喷发出的火山岩,组成了现在浮山山体主要构成。卒子今天带大家看一看浮山上一处石窟,这条长长的石窟被取名“复道廊”。
      浮山是个古火山口,属于破火山口。火山机构完整,形态典型。破火山口近似圆形,直径约4公里,面积约14平方公里。火山机构为一盆形凹地,四周山丘的山脊线呈环形或弧形分布。浮山地貌属沿江平原区江北丘陵带。环浮山、纱帽山、土地山、茶花山构成一开阔盆地。浮山最高海拔165米,大部分山峰海拔在100米左右,属火山岩低丘。山体大致沿南北向展布,东侧略高,由最高峰妙高峰向南北依次下降,主峰长山仅93米,延伸部分在20米以下。
     浮山山顶平坦,但多悬崖峭壁,沟谷纵横,均为沿环形和放射状断裂形成的断层崖和断层谷所致。尤以东西两侧陡壁,峥嵘突兀,险要壮观。这里也成为历年来兵家必争之地。

     丰富多彩的火山地貌形成后,在元古的古湖泊的冲击溶蚀作用下,又形成了浮山36岩、72洞的火山岩洞穴,镶嵌在浮山之腰,疏密有致,布置井然。作为岩洞的载体-奇峰,出名者三十有六。此外,浮山的奇石、怪石,琳琅满目。有火山岩浮石,有由重力崩落形成的各种石景,如天然桥、玉兔拜月石、百佛朝如来。还有由球形风化、差异分十化作用形成的各种象石,或如鹦鹉、天鹅等,光怪陆离,蔚为壮观。
  
     朱洪武就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因为他年号洪武,所以也称朱洪武。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字国瑞。原名重八,后取名兴宗。汉族,濠州钟离人,明朝开国皇帝。
   朱元璋在位期间,下令农民归耕,奖励垦荒;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组织各地农民兴修水利;大力提倡种植桑、麻、棉等经济作物和果木作物、他还徒富民,抑豪强;下令解放奴婢;减免税负,严惩贪官;派人到全国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户口等等。
   元朝末期,陈友谅扎寨枞阳县浮山,在此起墩指挥兵马,人称“点将台”。明清之际,先后有胡其芬、詹砻匠沿峰筑堡,抗拒张献忠、洪秀全起义军。此处设有瞭望点,故又叫“大烟墩”。因峰形如锅反扣,亦名“锅底峰”。朱元璋聪明而有远见,神威英武,收揽英雄,平定四海,求贤若渴,重农桑,兴礼乐,褒节义,崇教化,制定的各种法规都很相宜。
     PAO眼DONG,在五云岩之右,复道廊内。复道廊壁有一圆洞,直径0.47米,恰似PAO眼DONG。传说昔日朱元璋夺取陈寨后,于此处架土PAO封锁潜龙峡,故人称此处为“朱洪武PAO台”。

     朱洪武豆腐又名凤阳酿豆腐,是沿淮地区汉族传统名菜,此菜是豆腐夹馅,虽炸犹嫩,色奶黄,咸鲜可口。据安徽凤阳传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年号洪武)幼时,因家境贫困靠乞讨度日。一天他在凤阳城内讨到一块“酿豆腐”,吃后感到颇有滋味,便经常到饭店去讨食。他做了皇帝以后,时常想起家乡风味,便从凤阳将厨师召进皇宫为他专做此菜。流传至今,称作“朱洪武豆腐”,驰名于世。

(本篇完)
2016-08-26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6-11-30 16:55:18 | 显示全部楼层
石柱坊表——卒子走遍安庆
石柱坊表
第1027篇
过河卒子 QQ号:82009314、微信号:82009314(微信公众号“卒子走遍安庆”)
图、文:卒子团队出品
摩托车户外行群  群号:322708947
欢迎收看卒子QQ空间、卒子微信、微信群、卒子微博、安庆E网、徽网安庆版、安庆牵手网、安庆振风论坛、各县门户网站、觊迪论坛等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收看《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桐城市一处学校内,有一根石柱表,峭然耸立该校园东侧。今天卒子带大家到这里看一看。
    石柱坊表又称华表,多为成对的立柱,起标志或纪念性作用。汉代称桓表。元代以前,华表主要为木制,上插十字形木板,顶上立白鹤,多设于路口、桥头和衙署前。明以后华表多为石制,下有须弥座;石柱上端用一雕云纹石板,称云板;柱顶上原立鹤改用蹲兽,俗称“朝天吼”。华表四周围以石栏。华表和栏杆上遍施精美浮雕。明清时的华表主要立在宫殿、陵墓前,个别有立在桥头的,如北京卢沟桥头。明永乐年间所建北京天安门前和十三陵碑亭四周的华表是现存的典型。
     卒子今天介绍的石柱坊表为方形麻条石,高4.32米,边宽0.34米,顶部呈锥形,底部设基座。石柱四方,竖行阴刻两组铭文,东西两方刻魏体,字体端庄,文曰:“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南北两方镌篆书,运笔流畅,文曰“为梁为柱罔不宜,志重远者石柱刻于民国十四年(1925),邑人书法家方守敦、方寿衡为之题书,意在激励学子,立志高远,奋发向上,成为国家梁柱。“文革”中,石柱被砸断,基座被撤毁。1982年,重修,保持其原貌。
    再继续了解到石柱坊表上镌刻的是六朝佳句、寓意高远。原来是吴鸣震的“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游览过此校园的人都知道这十六个字是学校创办人之一方守敦先生在石刻柱上所书的六朝佳句,笔力遒劲,盘郁苍古。现学校奠以石基,围以栏栅,四周碧草如茵,繁花似锦。
     那么这两行佳句究竟出自六朝何人之手呢?“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这八个字是出自南朝梁时名士陶宏景《答谢中书》中。陶宏景字通明,今江苏江宁县人,宋末曾为诸王侍读,梁初隐居不仕,梁武帝每有吉凶征讨大事,常造访征询意见,人称“山中宰相”。他写给梁中书鸿胪谢征这封信,只有68个字:“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方先生选此佳句,固然与桐中背负青山,面临溪水的实景有关,同时也鼓励学生学业上进,人品清纯。桐中百年校庆,校友李树琪题词:“前十百年高峰入云人才辈出;后千万载清流见底桃李争荣。”此公深得方先生书此佳句的旨趣。
     那么“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又为何意呢?原来这八个字是出自南朝梁丘迟写给北魏将军的《与陈伯之书》。丘迟字希范,今浙江湖州人,先仕南朝齐为殿中郎,后仕梁,曾任永嘉太守、司徒从事中郎。当时因为陈伯之原为南梁将军,因听信谗言投降北魏,丘迟秉承临川王旨意,写了这封劝陈伯之回归故国的信。这封信写得情文并茂,尤以第四段最为精彩。“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见故国之旗鼓,感平生于畴日,抚弦登陴,岂不怆悢!所以廉公之思赵将,吴子之泣西河,人之情也。将军独无情哉!望早励良规,自求多福。“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把江南三月风光描写得旖旎明媚,借以唤起陈伯之的怀国怀乡之情。方先生借此佳句预祝桐中校园永远生机勃勃,春意盎然。方先生矢志襄助吴汝纶先生创办桐城中学,两次东渡日本考察学制,回国后又出任学堂副总监,并立石于校园,镌刻六朝佳句于其上,可见他对桐城学子期望殷切,寓意高远。
(本篇完)
2016-08-12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6-11-30 17:03:37 | 显示全部楼层
寂觉塔——卒子走遍安庆
寂觉塔
——安庆古塔
第1020篇
过河卒子 QQ号:82009314、微信号:82009314(微信公众号“卒子走遍安庆”)
图、文:卒子团队出品
摩托车户外行群  群号:322708947
欢迎收看卒子QQ空间、卒子微信、微信群、卒子微博、安庆E网、徽网安庆版、安庆牵手网、安庆振风论坛、各县门户网站、觊迪论坛等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收看《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寂觉塔,位于安庆市太湖县风景秀丽的花亭湖边,有一座唐代的古寺,寺内的石头上有一座小石塔,今天卒子带大家去看一看这座石塔。
      寂觉塔坐落在距县城十余公里的西风洞外石上。是一座六角五级的密檐式小石塔,建于明代。
      西风寺建于唐代,原名狮子庵,有三重,青砖小瓦,砖木结构,坐东向西,为佛教禅宗五祖的道场。据《太湖县志》记载:咸丰六年(1856年)寺毁于战火;民国八年(1919年)寺僧募捐重修。现存的中上佛殿是民国年间建筑。
     相传,禅宗五祖弘忍大师曾云游到此,并在此坐禅弘法,有遗迹尚存。唐朝贞观年间,法智禅师在此初建道场,形成七重宝殿宏大规模,香火兴旺;清咸丰六年,该寺被太平军焚毁,其寺僧建小庙以继灯火,民国八年(1919年)寺僧惺悟募捐重建大雄宝殿。现西风寺已修复观音殿(上佛殿),重修了祖师殿,并建成大雄宝殿。2004年被列为安徽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花亭湖偎依山麓,西面羊坞山隔湖相守。西风寺东怪石松竹相间,寺前岩石上刻有“高山流水”四字。寺后山崖上大石壁立,各具情态。
     现存寂觉塔,建于一巨石之上的石质小塔,塔下巨石四面壁立,只在西面有几个石磴可攀援而上,极不容易从石上攀岩而上。传说寂觉塔下藏有古代高僧舍利。
(本篇完)
2016-08-03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6-12-9 09:27:23 | 显示全部楼层

抱山落马桥——卒子走遍安庆

抱山落马桥
——安庆古桥
第1116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某县的抱山村,境内有一座名山,叫独阜山。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这里一段不同寻常的往事。
20161002 464.jpg
     抱山是大别山余脉,山势由北朝南,东西两边各有一支南北走向的山脉作臂膀,形同凤凰展翅。民间传说佛教三祖僧璨爱其灵秀,曾在山腰打坐。凤为雏凤,不堪重负,竟然矮下三尺去,因此又名“坐山”。
20161002 466.jpg
    据省志记载:“峭拔秀丽,迥出群峰之上。”不知是水土流失太厉害,还是因为地壳变动的原因,它已明显低于西边山脉的最高峰广峰。唐朝的诗人李白曾避地于此而闻名遐迩,有石刻“陇西”二字相传为李白的思乡之作。
20161002 467.jpg
    抱山四周环山,两座山脉的抄口缘溪而上沿途可见许多水石奇观。“滑磨石”、“银珠石”、“桌子石”、“航船石”、“钓鱼石”、“鲤鱼石”等,借水生色,各逞奇妙。
20161002 470.jpg
    唐代宗宝应年间,太湖三个半祖师之一的清远禅师访胜来此依山建寺,寺以山名。因清远禅师道行高深而香火鼎盛、名噪一时,香客远及江浙,僧徒多达八百。后不知何时毁于战火。
20161002 472.jpg
    抱山是一风水宝地,有民谣唱道:“广峰寨上一朵莲,太阳起山照半边。谁若占得此宝地,能买一府六县田。”引得千百年来的风水先生不知磨穿了几多双鞋划破了几多条裤子。
20161002 473.jpg
    太平军广丰峰就在此处不远的小山岭上,上期卒子介绍过广丰寨,相传为陈玉成属下的十二(一说是十三)位女将的战死之地,因而又名寡妇寨。抱山对落马桥此桥曾是太平天国时陈玉成将军属下十二(一说是十三)位女将所修共有三座半圆形石拱桥之一,这里一条小溪从东至西流过村里,在不到一里的地方修建了三座古桥,今天卒子介绍的就是其中的落马桥。
20161002 474.jpg
    坐山之东,右岭的发端,有一石蟾,栩栩如生。相传自月宫贬出,要待形销骨铄方能飞升。更有传说,寺有金银分藏,并留下秘笈窖单及歌诀。其辞曰:“上七里,下七里,金银落在七七里;上角丘,下角丘,金银落在角角丘。”至今无破译者。
20161002 475.jpg
    太平军陈玉成在安庆兵败之后,失散的众多营官、哨官的配偶结成部队散落到安庆周边的山区。这群太平军女将移至太湖县居守广峰寨顶,扎寨结伙。
20161002 476.jpg
    据汤家祖屋后裔端明公甘一世裔孙介绍,汤氏先祖明朝初期从江西德安复居九江湖口迁入到江南安庆府太湖县,汤氏见抱山二脉分支的中间形同上山之凤,在此建屋东面为青龙山岗,称之为对面山山嘴为竹林嘴,西边山脉为大雨包,过去祖辈逢天旱在此祈祷天公降雨而得此名。
20161002 477.jpg
    汤氏从明朝从遥远的潘阳湖瓦屑坝迁居抱山之后,其祖尧公之子正一公和舜公之子正二公打铁为生,一副家当行至江南省,正一公选黄泥港(今潜山县黄泥乡)建屋繁衍下来,正二公潜山江通嘴开基立业、插旗为界,娶韩家下属韩婆为妻,后因明尚公赌博将江通嘴三担六斗田地全部输光,显云公迁居小池谈子冲,现今罗山水库后尾汤家屋,至今地名未改,后因日寇侵华民国初期显云公又复居小池抱山村。据说,其中一支后裔迁到陕西山阳县。
20161002 478.jpg
    在汤家祖屋边,落马桥依旧守望着这片土地上。因无具体考证,此桥由太平军遗孀建造显然缺乏论证。在那个生死一命的战乱年代修建一座如此规模的石拱桥,的确不太现实。但从石拱桥规格看,这座古桥是经历了数百年历史的,石桥全部由石头堆砌而成。
20161002 479.jpg
   经过数百年的风雨侵袭,石桥的桥基、桥面有不同程度的毁损。这座架设小溪便为交通要道的的石拱桥,抚摸着历史的沧桑、恍若穿越了时空,走进曾经的岁月,感受百年前的那一道巧夺天工的精美绝伦。这座石桥采用天然石料作为主要建筑材料的拱桥,是古代人民采用智慧建造的一座石拱桥。显示着我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勤劳勇敢和卓越才能。
20161002 480.jpg
    站在溪水沟底,古老石桥映入眼帘,古朴大气,饱经沧桑,全部为青石建造,足见当时此地山水之丰富,石桥上沿,夹石之中生出一株树,据村民汤老哥介绍这株树已经有五百年,但走近一看,没有林业局的标牌识别,大约人的腰粗。
20161002 481.jpg
   从桥下细看此桥,由大青石磊砌而成,细看之间,中间竟无一丝粘合剂。据说建造此桥,采用了“积土法”建造,应该是先堆积积土,土上建桥,事后清除积土,利用拱桥特有力学原理,至此桥成,想来解释最为合理。
20161002 485.jpg
(本篇完)
2016-12-09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2 17:25:46 | 显示全部楼层

迁皖残碑——卒子走遍安庆

迁皖残碑
——安庆石碑
第1118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区某地,卒子无意中发现一块刻有迁皖字样的石碑残件,今天卒子向大家询问这块残碑的相关资料。
QQ图片20161212171402.jpg
     卒子无意中发现的这块残碑,或是很久很久以前某处砌围墙或是它用,现在重新展现出来,猜想很多。但这块残碑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
QQ图片20161212171411.jpg
    据卒子分析,这可能是安庆市区的某一个家庙或祠堂毁后,不存在了,但这块立于民国二年至二十九年(1913至1940年)的老碑,见证着安庆一段历史,也见证着安庆作为安徽省省会一段遥远的历史风烟。
QQ图片20161212171415.jpg
    这块老碑上,刻着迁皖字样,是什么迁皖?卒子与喜爱文史的枞阳县刘生谈论很久。或是《迁皖墓碑记》,通过这块石碑讲述了某个姓氏家族迁移到安徽的那段历史。
QQ图片20161212171419.jpg
    迁皖石碑残件是某个姓氏始祖,从何时开始迁往安徽安庆,有着什么样子的历史?在安庆这几百年风雨变化和频繁战乱中,多少石碑都已经倾颓,不知去向。今天这块刻有迁皖明确方向的石碑,文物部门应将其收集和保护起来。
QQ图片20161212171427.jpg
(本篇完)
2016-12-12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6-12-22 17:30:27 | 显示全部楼层
麒麟三贞庵记事碑(张廷玉捐银记录)——卒子走遍安庆
麒麟三贞庵记事碑(张廷玉捐银记录)
——安庆古碑刻
第1127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原安庆市某县的一座小庙里,有一块石碑,上面有着什么样的内容,让今天我们看上去依然留存研究价值?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这里。
20150718 180.jpg 20150718 181.jpg
    襄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樊城区沿江大道九街十八巷的建设工地,发现了一块清代石碑,经初步考证系襄阳湖南会馆功德碑。据介绍,碑上刻有“两江总督部堂世袭毅勇侯曾国藩捐银五百两,彭玉麟捐银四百两,刘长佑捐银四百两”等字样。此外,碑文还记载了易德麟、刘锦棠、黄万友等多位清代将臣的捐银记录。这是襄阳市相关的记载。那么安庆呢?当然也有。下面卒子向大家介绍由安庆著名清朝官员张廷玉三兄弟捐银的一座小庙,那么为什么身为清朝一品大员的张廷玉要联合二个兄弟来捐银重修这座小庙呢?
20150718 184.jpg 20150718 185.jpg
    原来,这座小庙位于枞阳县麒麟镇的西北角的岱鳌山,因有一条东西走向的山脉从这个丘陵地境内突兀而起,宛如一头巨鳌,故称岱鳌山。清末淮军将领有一半生在岱鳌山东北麓的庐江境内,以吴长庆、刘秉璋、潘鼎新、丁汝昌为代表。
20150718 186.jpg 20150718 187.jpg
    岱鳌山位于枞阳、桐城、庐江三县结合部,主体在庐江乐桥镇。东南走向,在绿荫覆盖、峰平坡缓的丘陵地带突兀而起,它有九座山峰对着大凹口,逶迤蜿蜒,山势削断,岩峭如壁。其最高峰为龙王顶,海拔270米,宛如一头巨鳌。卒子之前向大家曾介绍过这里。凹西,有一列奇异的怪石,前为矫形,中为箱状,后为人态,很像旧时闺秀出嫁的浩荡队列。神话说轿里坐的是海龙王的十小姐,她因恨龙王将自己钟爱的凡人石巴变成了石块,便领着随从永驻人间。据说这十小姐心善,她身旁箱里装的是嫁衣。穷人嫁女娶媳,向她借衣,有求必应。而穷人也很讲信用,随借随还。有一个财主见了眼红,准备找小姐借嫁衣而不还。正当他动手开箱取衣时,天空中一道闪电,一声霹雳,箱盖口被封死,从此再没有人能借到衣服了。
20150718 188.jpg 20150718 189.jpg
    由奇石向西越过一道山梁,便见一峡谷,谷西岸,有一山间小平地,修篁敝日,古树参天,泉水叮咚,鸟语声不绝于耳,环境清雅秀美。传说清朝康熙年间,有张氏三姊妹春游岱鰲山,见此地山水秀美,誓不还家,便结茅而居,建成“小围净土庵”,吃斋修行。逢十二强盗惊扰而节贞不屈,圆寂后就地葬于庵旁。她们的故事则在民间传为佳话,清朝宰相张英听说后命人查谱得知此三圣女原为其三世祖姑。
20150718 190.jpg 20150718 191.jpg
    在此情况下,张氏三姊妹的十世孙,康雍乾三朝大学士张廷玉为其立祠,将“小围净土庵”扩建并更名为“三圣庵”,又名“三贞庵”。虽经战乱,但张廷玉及其弟兄所立的一块巨型石碑依然保存完好,被破坏的庵堂现今已原址重建。
20150718 192.jpg 20150718 200.jpg
    “三圣庵”西,有两座形如狮子的山峰,一座叫姚家狮子山峰,一座叫尹家狮子峰,一雌一雄。相互依偎。东西南北,远观近看,两座狮峰都形象逼真。狮峰上,怪石嶙峋,形真名切,诱人辗转流连忘返。在姚家狮子峰一侧,有一筲箕型谷地,人称“龙王殿”。箕谷的三壁为奇岩怪石构成,后壁上的人形巨石,雄壮威武,酷似坐在龙椅上的海龙王。谷底正中有座墓冢,墓前立巨碑一块,文曰“明中书舍人翠林姚公府君老大人之墓”。穷其根底,原来是“桐城派”大散文家姚鼐的始祖。又有传说因葬此坟出清朝皇妃姚香姑,所以被称作“香姑坟”。
20150718 202.jpg 20150718 207.jpg
    过杨眉山口,是一座像削去峰巅的山峦,名叫平顶山,又名谷林寨。这里地形险要,历史上屡有绿林好汉,在此安营扎寨。太平天国时期,李秀成的部队也曾在此驻扎,各种痕迹至今依稀可辩,山脚下太平军当年修建的万人井更是恩泽民众。
20150718 210.jpg 20150718 217.jpg
    卒子向大家介绍的这块三贞庵碑记石刻记载,至今留于庵内。该碑系张氏十四世张英儿子张廷玉题记。清朝桐城人张英、张廷玉父子同为宰辅,父子宰相历经康、雍、乾三代帝王。两人的勘勉、隐忍、清廉和横溢的才华,不但深得皇上的信任,同时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朝廷的诸多政策中,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张英出策平“三藩”、收台湾,并先后任《大清一统志》、《政治典训》、《平定朔漠方略》总纂,对稳定政局和国家一统大业所作的贡献,为世人称誉;张延玉在雍正设军机处时,首任军机大臣,清朝当时的规制均出其手,《明史》也是他任总裁时编纂完成的。他居官五十载,政声颇著。父子宰相抑奸扬忠,为官清正,心系百姓,堪称典范。
20150718 257.jpg
(本篇完)
2016-12-22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6-12-26 17: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瓦窑凸砖瓦窑旧址——卒子走遍安庆
瓦窑凸砖瓦窑旧址
本文由过河卒子首发,未经许可拒绝转图转文
——安庆旧址
第1129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某县的一处叫瓦窑凸的地方,过去曾是著名的砖瓦烧造的村落,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这里。
     瓦窑凸砖瓦窑旧址位于安庆某县大别山腹地。从砖瓦窑外形看,这是一座典型的清代砖瓦窑,因形状象馒头一样而俗称“馒头窑”。
    瓦窑凸砖瓦窑旧址其制作方法是在山坡地上挖一个竖穴,然后在竖穴周壁用砖块支砌。窑体由火门、火膛、窑室、排烟孔、回火沟、火口等结构组成。
    烧砖瓦时,窑工将制好的窑坯码入窑室之内,然后通过窑前的坑道将木柴从火门放入火膛,火膛上有火口,木柴在火膛中燃烧后,火焰从火口进入窑。窑室底部砌有回火沟,四周有四个排烟孔,进入窑室的火烟从四壁的烟孔排出。当砖瓦烧好后,为使砖、瓦冷却并转为青灰色,窑工必须将水从烟孔中倒入窑室,因此窑室底部的回火沟又起到了回水的作用。最后,待窑冷却后,烧成的砖、瓦由窑顶逐层取出。
  瓦窑凸砖瓦窑旧址窑体坐北朝南,窑口为正南;坑长约二米,宽二米,深二米;火门高一米,宽一米,火膛壁厚均为青砖支撑。从窑室出的砖瓦形状、尺寸看,瓦窑凸砖瓦窑属清代晚期至民国期间所建造。烧制出的砖瓦运往各地。
    据了解,青砖是粘土烧制的,粘土是某些铝硅酸矿物长时间风化的产物,具有极强的粘性而得名。将粘土用水调和后制成砖坯,放在砖窑中煅烧(900℃-1100℃,并且要持续8-15小时)便制成砖。粘土中含有铁,烧制过程中完全氧化时生成三氧化二铁呈红色,即最常用的红砖;而如果在烧制过程中加水冷却,使粘土中的铁不完全氧化(Fe3O4)则呈青色,即青砖。
    青瓦灰砖,曾是传统民居的必备建材。数百年来,不少传统手工砖瓦窑都已经消失,卒子跑过众多的乡村,所见也不多,瓦窑凸砖瓦窑旧址反映出大别山传统砖瓦窑的兴衰转折。
    现前瓦窑凸砖瓦窑旧址残存有二座,较为完整的有一座,极其珍贵,瓦窑凸砖瓦窑是这一带砖瓦的重要原产地之一,提供了大量精美的砖瓦。
(本篇完)
2016-12-26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7-1-4 11:43:02 | 显示全部楼层

上宕石板古井——卒子走遍安庆

上宕石板古井
——安庆古井
第1136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太湖县境内,有一处池潭,池潭边有一处石板古井,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这里。
_0004711.jpg
图一:远望上宕古村落

     太湖县小池镇红旗村由原上宕、抱山两村合并,位于小池镇东北部,今天卒子介绍的就是合并前的一个叫上宕的村落,几年前卒子曾介绍过这里。
_0004712.jpg
图二:远看上宕古井

    由于人口的减少,上宕村现有已经不复存在了,这个古老的村庄依然还有数幢老屋和一片池潭,村下是一个山冲和数亩的良田。
_0004713.jpg
图三:上宕古井正面照

    卒子曾介绍上宕村的一种种植的烟叶,经过考证,不止上宕村种植,就是附近的另一个村庄抱山村也有村民沿袭着古老的种植烟叶。其中一种叫“抱山黄烟”全县闻名。
_0004714.jpg
图四:近看上宕古井

    上宕村是一个古老的村庄,其历史大约有六百年以上。上宕村因附近的一条大峡谷而得名,上宕大峡谷是旅游者的天堂。上宕大峡谷在石霞西北角,与潜山县横冲乡及太湖县天台、罗溪接壤,为大别山区天然峡谷之一,这里原名石霞乡, 现也合并到小池镇境内,石霞四面环山,自然风光很美,有三条小水系河流,一条自抱山流向畈区潜山县境,另两条由红星村的刘河经上宕汇集流向畈区小池。
_0004715.jpg
图五:上宕古井正上方

    卒子前往刘家寨已经不止二次了,应小池镇汤姓的老哥之约,元旦第一天本应去刘家寨,结果汤姓老哥失约,卒子骑着摩托车绕到上宕村看一看这里的一口百年古井,真是“古老村庄有古井、斑驳石板载历史”。
_0004716.jpg
图六:上宕古井侧照

  上宕村的池潭西北角,有一口水井,卒子到访时并不知此处有这么一口古井,村庄人口已经基本迁出,只剩下几位老人,从老人的口中卒子才得知这么一口古井。水井是被几块石头盖住沿口而成。中间是一块长石条挡起。
_0004717.jpg
图七:上宕古井与池潭相连

    其中一块井台呈弧形,上有一块巨大石头,井台并没有井圈,而是使用了石板,这可能是方便村民取水、洗衣服使用的。古井应是清朝某个时期由村民打造的,距今已经一百多年,水井是谁挖的,现在已经不得而知了。小池镇名从何来,是不是就是上宕这个小小的池潭,也只是一种猜测。
_0004718.jpg    
图八:上宕古井下游是一个兼洗衣和灌溉综合作用的小池潭
    我们都知道,太平军和湘军曾在太湖县扎寨对抗了数年,但过多少次大小战役,恐怕谁也没有办法统计。不可避免,当年上宕小村庄曾是太平军和湘军将士前往取粮、取水的重要补给站,这一口井中取得的水是否让太平军和湘军使用过,有待历史学专家考证。
_0004719.jpg
图九:上宕古井上就是乌龟石(实为太平军的瞭望岗)
  
    走进这口古井,依然能够看出其水质还是清澈见底。数百年来,上宕村当地百姓一直饮用这口井水。现在的古井已经渐渐失去作用,安庆有关方面是否在统计和普查中记载这口古井?有待进一步研究。
_0004720.jpg
图十:上宕村通往外界的石板路
(本文完)
2017年01月04日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7-1-6 17:10:04 | 显示全部楼层
道教火神庙佛教净土寺及碑刻——卒子走遍安庆
道教火神庙佛教净土寺及碑刻
——安庆寺庙与古刻
第1138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桐城市双港镇练潭村境内,有一处道教宫观火神庙,现为佛教净土寺,从过去的道教到如今的佛教,火神庙有着怎样的前世今生,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这里。
图一:火神庙大门
     走在练潭村这座古镇,来到练潭老街,感受这条老街承载的历史沧桑。练潭历史悠久,早在元明清时期,就是南方诸省北上京师古驿道必经之处,“昼夜羽骑不绝”,村落里保存尚好的多处塘口见证着练潭辉煌的驿站岁月。不仅是驿道发达,镇内练潭河自西向东流入菜子湖,再由菜子湖通至长江,水运兴旺致使练潭成为当时重要的水陆码头,物产丰富,人杰地灵。
图二:净土寺三佛殿
     练潭老街就已是小镇政治、经济、文化的所在地,热闹又繁华,街上商铺云集,光是给过路人歇脚的客栈就有十几家,杂货店更是多得数不清。因为繁华喧闹的样子每天都像在赶集。
图三:火神庙大门额民国期间的石额
    老街火神庙原是一幢保存良好的古建筑。相传火神庙又名火星宫,是练潭老街的标志性建筑群,堪称钟灵毓秀。宫观坐北面南,山门上悬匾“火神庙”石碑,耀眼夺目。
图四:火神庙现改名净土寺
图五:群友浏览火神庙
    火神庙原建筑在咸丰年间被太平军焚毁,据说原庙宽约三十米,长约四十米,正殿多尊神像慈颜安详,栩栩如生。后方有客室、禅房、道房。整个宫观翠柏成行、鲜花似锦、巍峨壮观、胜景宜人。
图六:火神庙大钟
图七:火神庙石井
    火神庙据说香火缭绕,方圆百里信众或乘舟或乘车跋山涉水、络绎不绝,朝拜者无不肃然起敬,恭致虔诚。练潭村被列入中国第三批传统村落名录,像火神庙这样的古建筑和传统历史文物,保留老街的历史原貌和传承文化底蕴。
图八:火神庙恩##阳碑刻
    原火神庙内有碑刻数块,据碑刻记载,这个古刹起于元代,盛于明、清。据民国十七年(1928年)重修“火神庙”捐碑记载,上有众多各方人士捐银重修火神庙,其中盛于桐城的“保甲”二字格外醒目,我们都去看过桐城的老街,很多就与保甲相关。

图九:火神庙捐款石碑
图十:火神庙捐款石碑局部
  
  火神庙毁后,在原址上重修了寺庙,经称净土寺,寺院巍峨宽敞,气宇轩昂。寺内花草满庭,四季争艳。殿内金身佛像,盘莲静坐,端庄慈祥,可敬可亲。
图十一:火神庙众宪张大爷勒石碑局部
图十二:火神庙众宪张大爷勒石碑
图十三:火神庙众宪张大爷勒石碑局部
(本篇完)
2017年01月06日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7-1-11 10:52:36 | 显示全部楼层
史可法“最上一乘”石刻——卒子走遍安庆
史可法崖山石刻
——安庆著名石刻及军事遗址
第1141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大别山区境内,有一处著名石刻,这处石刻为什么能够挽救一支濒临崩溃的部队重新战胜强敌?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这里。图一:站在崖山福地远看群山
   在历史上,比较著名的残存政权有三个:一个是永嘉之乱后,在江南建立的东晋政权;另一个则是靖康之变后,在江南建立的南宋政权;与东晋、南宋相似的还有南明政权(安庆桐城的戴名世因写南明政权而满门灭族),但是这个政权的知名度,比起东晋、南宋来要差很多,而历史地位上,东晋和南宋也都被视为中国历史上的正式朝代,而南明则并没有这个历史地位,事实上,南明王朝基本上没有什么存在感。甚至于在中学教科书上,把东晋的灭亡视为晋朝的结束,把南宋的灭亡视为宋朝的结束,而对于明朝,则以崇祯死后为明朝的终结,南明则被排除在外,并不被视为明朝的一部分。图二:史可法相关资料
     南明政权在本质上,和东晋和南宋是不同的。不论是东晋还是南宋,虽然都丧失了北方的领土,但是东晋和南宋从建立那天起,便有着一个相对统一的中央政权,以及一个相对有着很大的号召力、凝聚力的首脑,可以指挥属于自己的武装力量对外敌进行有效抵抗,而南明从建立的那一天起,就没有一个有强大的号召力和权威性的首脑,始终处于一种一盘散沙的局面——政出多门、各自为战,朱明皇室之间互相内讧,南明各军阀之间互相火并,都是这方面的体现。而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南明灭亡为止,这就是造成安庆大别山多处南明皇室宗亲逃难的故事。图三:史可法称此处为崖山福地
    在明清之际的大三国政治博弈中,史可法为首的南明政权是其中一支重要的部队。史可法提出的政策是“但虏既能杀贼,即是为我复仇”,在自身存亡危险之际,史可法提出的对策是马上派遣使节带上财物去见顺治皇帝或者多尔衮,“灭寇在此一举”。北京陷落两个月,南明政权已决定偏安江南,以淮河为界,幻想着“两家一家,同心杀灭逆贼,共享太平。”图四:南明政权的区位图
    在史可法“和平使团”的安排下,清朝虽然客观上帮了明朝的忙,却不想真正和大明修和。清朝顺治三年(1646)十一月初二日,南明大学士苏观生、隆武辅臣何吾走等拥戴隆武帝之弟、唐王朱聿鐭监国于广州。但可惜绍武政权仅仅维持四十一天就覆灭了。图五:史可法书写的最上一乘石刻
    位于大别山的趾凤乡白崖山,是一座用片石依山垒起的石城山寨,迄今有600多年的历史。白崖山,原名白牙山,因产白牙茶而得名,古时有“名山风雨白牙青”之说。图六:史可法书写石刻
    元朝末年义民吴士杰始依山垒寨,率众御寇。此后,白崖寨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寨中辟有五座据险扼守的寨门:东名朝九,西名百花,南名听雨,北名乘风,西南名攀龙。五座寨门均有一夫当关,万人不敌之势。远眺古堡,迤逦起伏,峰壁摩天,堪与古万里长城媲美。图七:史可法画像
    在山腰处的山坡记功石上,有史可法书写的“最上一乘”石刻和“听涧底泉声呼天地,是歌是泣;看阶前月色问英雄,还死还生”的石刻对联,再现了烽火岁月的悲壮气概。还有石刻“凤卧龙栖”、旗杆石、蛤蟆石、信阳尖等诸多胜迹及士大夫宅第遗址“九曲居”等。图八:史可法石刻相关内容介绍
    史可法,字宪之,号道邻,河南祥符(今开封市)人。《明史》载:他身材矮小,面黑,目烁烁有光。自幼好学,顺天府试中第一名秀才。崇祯元年四月中进士,六月任陕西西安府推官,公正廉洁,赈灾救民,赢得好官声,崇祯五年入朝任户部主事,为官清正,办事干练,声名大噪。弘光政权建立,拜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史阁部不仅为官清正,而且身先士卒,与兵士同吃同住,深受将士们的拥护和爱戴。他虽身材不高,但喜好饮酒,而且酒量过人。图九:“最上一乘”石刻相关介绍
    南明政权昏庸腐败,史可法可称得上是一帜独耀,时刻以抗强虏收复国土为己任。当时内战纷乱,张献忠部队曾是收编的农民起义军,军纪松懈,老百姓对他们心有余悸唯恐避之不及,田园荒芜,满目是断壁残垣,宿松当时四十八寨很快便破了四十七寨。崇祯十年二月(1637年)史公与张献忠的起义军战于枫香驿,战局不利,便退守到白崖寨。他深知,“安庆为留都咽喉,宿松为安庆门户,无安庆则无留都,无宿松则无安庆”。所以他在奏请援军的同时,自己以拼死的决心坚守在白崖寨,取得了民心。援军一到,当地百姓又大力相助,张献忠部被打得溃不成军,大将闯达天战死在“听雨门”下的关门石旁。史可法转败为胜。登西营峰犒军,勒石记功。“最上一乘”这方摩崖石刻就是历史的见证。白崖寨高墙坚固,防守待援转败为胜这一战例,史可法是铭记在心的。图二:史可法“最上一乘”石刻全貌
(本篇完)
2017-01-11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 09:19:49 | 显示全部楼层
雷水石板桥(车马河石板桥)——卒子走遍安庆
雷水石板桥(车马河石板桥)
——安庆古桥
第1149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宿松县二郎镇与隘口乡结合部的某村,有一座古石板桥,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这里。图一:远望二郎河(古称雷水、车马河、长溪河等)
DSC_9519.jpg
    二郎镇是安庆宿松县下辖的一个镇。位于皖鄂两省四县的结合部。北依大别山、南邻县城,东与太湖相望、西与黄梅相连。地势以浅山、丘陵、平畈为梯次呈现。二郎历史悠久,自古就是商贾云集之处,是宿松县县西北部最活跃的商品集散地。图二:远望二郎河(古称雷水、车马河、长溪河等)上架设的石板桥
DSC_9520.jpg
    二郎河,长江支流华阳河水系龙湖的支流,发源于宿松县三面尖,流经陈汉乡、隘口乡、二郎镇、孚玉镇、五里乡、佐坝乡,注入龙湖。主干长66.3公里。流域面积597千方公里,年平均迳流总量38.522万立方米。隘口以上河段古称“雷水”。其支流有长溪河、车马河。图三:近看雷水石板桥
DSC_9522.jpg
    历史上二郎河河坝低矮弯曲,遇山洪暴发,两岸一片汪洋,淹没农田数万余亩,洪水常毁村庄。人们无计可施。从源头起,流域地形基本自北向南渐次降低,分别为中山、低山、丘陵、冲积平原、沿湖洼地等地形。图四:另一侧近看雷水石板桥
DSC_9524.jpg
    雷水石板桥,又称车马河石板桥,是位宿松县二郎河上游一座三墩石板桥。清朝以上原河上架有木桥,后毁。图五:近看雷水石板桥石桥墩局部
DSC_9527.jpg
    据了解,清朝时期当地百姓富庶人家老来得子,孩儿满月时特在车马河(现名二郎河)架设一座石板桥,具体时代不详,为三石拼接三墩石板桥,桥为东西走向,长约十米、宽约一米。桥底设三个桥墩,离水面约一米多,每孔用三根阶条石铺面,每个桥墩用三根石柱支撑桥面,同时在桥墩的左右侧设立斜形抱条石,借以加固桥基。图六:数百年来坚固守望二郎河上的石板桥
DSC_9532.jpg
    为了解石板桥的前世今生,卒子曾在2015年专程在此停驻,问询当地百姓。上了年纪的百姓也只是只言片语,没有形成系统和有价值的资料。当年湘军大将驻防二郎时,不知道是不是也经过了此桥?!更多的资料,需要更多人去研究、去分析、去寻找。图七:远望石板桥
DSC_9534.jpg
(本篇完)
2017-01-22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合作|人才招聘|手机APP|Archi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