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E网

搜索
查看: 9593|回复: 0

[老城旧巷] 集贤关脊见岭溶洞(太平军古战壕)——卒子走遍安庆

[复制链接]

11

收听

30

听众

5732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发表于 2015-8-4 08:40: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集贤关脊见岭溶洞(太平军古战壕)——卒子走遍安庆

集贤关脊见岭溶洞
——太平军古战壕
第715篇
作者:过河卒子    QQ号:82009314
摩托车户外行群  群号:322708947(热爱安庆山水旅游的户外朋友进)
欢迎收看卒子QQ空间、卒子微信、卒子微博、安庆E网、徽网、安庆牵手网等  

卒子游记:


       安庆市北面,大龙山在这里与怀宁的山脉连接,像一条大龙的脊背拱起,远在宋朝、元朝时期,人们就把这里叫做“脊见岭”,后也有称姊妹岭。由于“脊见”与“集贤”音相近,而“集贤”意义典雅。故明胡缵绪编纂的《安庆府志》、清康熙十四年《安庆府志》、《怀宁县志》及清道光《皖省志略》、光绪何绍基《重修安徽通志》等志书的有关章节均作“集贤岭”。今天卒子就向大家介绍一下位于岭顶的溶洞。
20141206 010.jpg


     集贤关,对于大多安庆人来说,并不陌生。它是安庆北大门的天然屏障,距安庆约十公里。过去集贤关一直是安庆与怀宁的分界线,如今是安庆大观、宜秀两区分界线。集贤关,坐落在脊见岭上。集贤就是“脊见”二字,以讹传讹的谐音而得名,并非“集贤”之意。由“集贤”二字,又派生出“集贤门”和“集贤路”之安庆重要地名。
20141206 064.jpg


     集贤关,气势磅礴,大有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是古来兵家必争之地。关外的赤岗岭和集贤关一线,为太平天国时期,陈玉成率太平军与清军殊死拼搏之战场,也是著名的安庆保卫战主战场之一,这里至今尚存太平军将士与清兵浴血奋战的战壕遗址。今天卒子带大家看的就是当年战壕遗址之一的溶洞藏粮洞,此洞深约五六米,敞口。整个脊见岭唯一溶洞,其战略意义可想而知。脊见岭无任何树木,常年是杂草,岭上有人,山下一眼便能够望见,所以卒子将在后期再介绍集贤关古战壕遗址。
20141206 070.jpg


     集贤关路面呈八字形,关内的一撇长而稍缓,关外一捺则短而陡峭。站在关外稍远处望去,仍见集贤关的山势雄伟、险峻,不失当年英雄风采。所不同的是关隘变得更为宽广,两侧的断面山体裸露出来,没有青草、树木覆盖,非常难看。站在集贤岭上,赤岗岭尽收眼底,三两战壕、营垒的痕迹在眼前晃动,仿佛看到、听到太平天国时期的烽火连天、战鼓咚咚、厮杀一片悲壮场面,脚下的的集贤关,此时,显得如此的重要。
20141206 137.jpg


     安庆城素为兵家必争之地,有“万里长江此封喉,吴楚分江第一洲”之赞誉。七百多年间,攻城与守卫在这城墙内外不知上演了多少回。而发生在1860年6月至1861年8月间,长达14个月之久的“太平天国安庆保卫战”,更是将安庆的这一战略地位演绎到了极致。安庆城是1853年始为太平军所占领的,八年来安庆逐渐成为太平军最重要的战略据点之一。其重要地位在于居太平天国都城天京(今南京)的上游,军事上是天京的屏障。同时守住安庆,就能保证长江水道的畅通,保证军需物资的补给。洪仁玕曾说:“安庆一日无恙,则天京一日无险。”而清军方面,则视安庆这一据点为“眼中钉”,湖北巡抚胡林翼指出:“安庆为长江咽喉,实平吴之根本,安庆未复,水陆阻梗,不能直抵江宁。”湘军主帅曾国藩认为:“若克安庆,则绝金陵贼粮三源,以杀江淮各贼犄角之势。”他还意识到安庆一战:“关系淮南全局,将来即为克复金陵之张本。”
20141206 155.jpg


  自1859年9月起,安庆保卫战的大幕渐渐拉开,曾国藩、胡林翼开始用兵于安庆周边,先后攻克石牌、太湖、潜山诸镇。至1860年6月枞阳镇被攻克,清军完成了对安庆城的全面包围。然安庆城池坚固,守军众多,短时间内攻陷并非易事。于是,曾国藩制订了“围城打援”的战略部署,一方面切断安庆城内的物资补给,另一方面打击前来救援的太平军。在这次战役中,承担围城任务的是曾国藩之弟曾国荃,他率领的万余湘军攻至安庆城外,长久驻扎于城垣周围,并开挖两道战壕,前壕用于围城,后壕用于拒援。在外围负责“打援”任务的是悍将多隆阿、李续宜、鲍超等。在围攻安庆的14个月里,他们击退了以英王陈玉成为首的太平军四次大规模救援行动。
20141206 156.jpg


  在多次解围攻势中,尤以1861年春夏间的战斗最为激烈。4月27日前后,英王陈玉成亲率三万太平军主力抵达集贤关,控制集贤关及周边后,兵抵菱湖北岸,并筑垒13座。同时城内守将叶芸来也率兵出城在菱湖南岸筑垒5座,从而通过菱湖水道打通了城内与援军的联系,使安庆城内获得了物资补充。同时,陈玉成又增派吴定彩领兵五千入城助守,一时间安庆城之围有望获解。然而,湘军诸部甚是勇猛,在击退外围太平军后,又将陈玉成部围于集贤关内外。陈玉成见势不妙,只留刘玱林领精兵4000多驻守集贤关外赤冈岭等四垒。剩余兵将随陈玉成突围,赴桐城与洪仁玕援兵会合,又商定分三路大军再救安庆。可是此计划为湘军“打援”主将多隆阿探知,当三路大军进攻时,遭遇严阵以待的湘军伏击,伤亡惨重,残军退守桐城。湘军趁机反扑,鲍超部进攻赤冈岭,刘玱林率军奋战,终因弹尽粮绝,4000多太平军精锐或死或俘。赤冈岭之役的失败,是对太平军的重创。7、8月间安庆外围所有据点为湘军占领后,9月5日曾国荃指挥水陆并进,又城西马山附近挖地道,用火药轰塌城墙,攻入城内。破城后,安庆城内太平军与湘军展开巷战,最终全部壮烈牺牲。
20141206 159.jpg


  1985年10月,北郊肖坑乡杨家嘴一位农民在其屋边挖沟时,发现了一批兵器。市博物馆同志闻讯后,赶到现场进行了考察,判定该处为太平军营垒。并清理出了各式刀、剑、月牙铲等18件铁质兵器。这是一批十分珍贵的太平天国文物,后来其中的一部分陈列于中国军事博物馆。杨家嘴营垒的位置,大致在今天菱湖北路的水幕电影公园附近,九十年代中晚期,卒子曾多次到访此处,多是移民的泥丕房。该营垒紧临大湖,营垒高出水面2至4米,总面积为16200平方米。据当地村民介绍,原来这个高地周围有壕沟,当地相传此处以前是长毛驻兵打仗的地方。
20141206 162.jpg


  1972年10月,安庆二中校舍旁出土了太平天国铁炮6尊。大者长1.3米,口径0.12米,重约400公斤。其中一件炮身正面铸楷书阳文:“太平圣炮乙荣五年安徽省造”12字。(乙荣即是乙卯,乙荣五年是1855年。)此炮与另3件铁炮现收藏于安徽博物院,另有两尊稍小口径的铁炮收藏于安庆市博物馆。据《安徽省文物志》介绍,出土铁炮的地点即为原安庆城东北角城墙根处,当时在附近还发现了一座马蹄形炮台,其炮位可以俯视,可以环顾东南、东北、西北三面。而这个位置正对的正是菱湖,安庆保卫战中,菱湖仍是双方争夺的焦点。
20141206 167.jpg


  1989年3月18日,安庆市长江小学基建工地出土各式铁炮17尊,当时卒子亲眼目睹挖掘过程。据《安徽省文物志》介绍,出土时铁炮为3层叠压深埋地下一穴中,其中大型洋铁炮8尊,长1.3-1.4米,重约240公斤,其上有“皇冠”标记或英文缩写字母。另有喷筒火箭(炮)8尊,长1米左右,重约25公斤,此外还有土炮1尊。炮上的英文和“皇冠”标记,说明这些炮是洋人制造的,可能是太平军在前期作战中缴获所得。长江小学位于安庆西门外,狮子山公园旁,这里往西不远是皖河与石门湖,乃水陆要冲。笔者曾查《怀宁县志》地图,这附近原为大王庙,庙毁于太平天国战乱。那么这批铁炮就很可能是安庆保卫战中,太平军抵抗城西皖河、石门湖一线来犯敌人的重要武器。后在阵地不保时,为防止湘军利用这些铁炮攻城,而仓促埋弃的。
20141206 170.jpg

更多图片请浏览卒子空间
—完—
2015-08-04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合作|人才招聘|手机APP|Archi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