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E网

搜索
查看: 6615|回复: 0

[老城旧巷] 张四墩遗址(安庆遗址)——卒子走遍安庆

[复制链接]

11

收听

30

听众

5732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发表于 2015-7-28 08:46: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张四墩遗址(安庆遗址)——卒子走遍安庆

张四墩遗址
——安庆遗址
第710篇
作者:过河卒子    QQ号:82009314
摩托车户外行群  群号:322708947(热爱安庆山水旅游的户外朋友进)
欢迎收看卒子QQ空间、卒子微信、卒子微博、安庆E网、徽网、安庆牵手网等  

卒子游记:


     上世纪70年代,位于安庆市宜秀区的张四墩遗址被发现,1997年试掘。该遗址堆积两个文化层,一层大约从公元前7000~5000年的母系氏族公社后期,另一层从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的商代。作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它见证了安庆人的祖先自古就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繁衍生息。2013年3月,张四墩遗址被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卒子走遍安庆,今天卒子带大家到这里看一看。
DSC_0449.jpg


   

      据了解,张四墩是安庆城最早的城池,原是“四个土墩”。张四墩是安庆最早的“城池”,距今至少有4600年历史。由三义村往北,稍稍走一点路,便可以看到石塘湖。据说石塘湖伸向南端的长咀,这一带的地名,以“墩”为多,如罗盘墩、大神墩、小神墩、还有一个墩店湖;余家墩(余墩)、祠墩等等。墩是“土堆”之意,还与水相关。张四墩遗址两侧是土墩,中间形成一块盆地,边上有村庄、有湖泊,然而盆地里没有一棵大树,只有各类不知名的草类聚集。虽然,这四座土墩早在百年前一次围湖筑坝中就已不是“岛”了,但在之后的两次洪水中,圩畈区平坦的地势让当地成为一片汪洋,四墩变成了四“岛”。
DSC_0470.jpg


    张四墩遗址旁生活的村民们平日走在路上,会发现各种各样的“宝贝”。有棱角分明的石箭头,虽然只是“武器”,但确实做工精致。同时石器、陶片也不计其数,只是没有人认识它们而已,最终发现它们源于一位地理老师。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当时遗址周边还是一片湖泽,后来的安庆市博物馆文物专家蔡学愚先生(当时还是一名地理老师),有一次蔡学愚在此处等待渡船时,发现了几件石器,引起了他的注意。蔡学愚对文物的敏感,让他将发现的石器拿到省文物部门去鉴定,结果竟是新石器时代的文物。
QQ图片20150728080748.png


    就这样,张四墩遗址发掘拉开了序幕。该遗址于1976年发现,1978年由安庆市怀宁县文物所试掘,1980年初安庆市博物馆派人多次前往调查、采集标本,同年安徽省文物考古工作队试掘。1997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大学考古学系进行了第三次试掘,试掘出土了石器和陶器。石器有石锛、石斧、石铲、石球、石镰、石璜、石网坠等。陶器有鼎、釜、罐、盆、杯、网坠、纺轮等,以红陶、灰陶居多,纹饰多种多样,异彩纷呈,显示出较高的制陶技艺。根据出土器物分析,张四墩遗址大致分为两个文化层,上层为商周文化层,下层为新石器文化层。考古学家认为,该类型为继薛家岗文化之后,分布在皖西南一带又一支原始文化,称为“张四墩文化”。
DSC_0473.jpg



    安庆人的祖先们选择依水而居,可能与捕鱼生活有关,出土的石网坠、陶网坠,便是明证。祖先们逐水而居,他们选择的这四‘岛’,有天然的护城河,之间又成掎角之势,防御功能明显,具有新石器时代遗址的鲜明特点。安庆本是一座水城,南宋建城时,南、西、东三面环水,只有北向是巍巍大龙山。张四墩遗址作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它是安庆人祖先远古生活的见证。”
DSC_0476.jpg


    张四墩遗址距薛家岗遗址(前期卒子已经介绍,后期还将介绍)仅40余公里,遗址东西长约250米,南北最宽约200米,面积近30000平方米。由四个土墩以及土墩环绕的中部低地组成,平面形状呈弧边三角形,土墩高出周围地面二至四米。遗址南距长江仅八公里,东距长江也仅十五公里左右,东北部为石塘湖、官桥湖、破罡湖连片水域,并与长江相接。该遗址墩上的堆积较厚,而中部平地堆积极薄。从1号墩的试掘看出,文化堆积最厚达2.7米。
DSC_0479.jpg




     新石器时代文化性质比较单一,其鼎、甑、罐、鬶、豆、杯等构成了张四墩文化因素的主体,可称为张四墩下层文化,均属张四墩类型。这种类型继薛家岗文化之后,分布在皖西南一带的又一支原始文化。张四墩下层文化可分为紧密衔接的一、二两期,可视为同一文化前后发展的两个阶段。与薛家岗文化相比,张四墩类型的器物发生了很大的变异。横篮纹装饰、足正面饰多道凹槽的横装扁平足或侧装扁平三角形足,是张四墩类型的器物特征。在大汶口文化晚期到龙山早期阶段,该特征也流行于淮北和江淮北部地区。此外,张四墩类型出土的管状长颈捏流或卷叶流的夹砂红陶鬶,也常见于长江中游的石家河文化和下游的良渚文化晚期,并见于蒙城尉迟寺大汶口晚期文化。该遗址以鼎、甑、罐、鬶、豆、杯为主的陶器组合,体现着其与西边石家河文化的相似性。而良渚文化中晚期兴起的T形鼎足,在张四墩也有少量发现。
DSC_0486.jpg


    相传,在风光旖旎的大龙山脚下的石塘湖畔,在那里流传着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传说天庭上的玉皇大帝原本也是凡人,俗姓张,人称张玉皇。玉皇大帝有七个女儿,称作“七仙女”。这七仙女个个貌若天仙,聪明伶俐,最小的“七仙女”与人间秀才董永的爱情故事因为一曲《天仙配》而世人皆知。其实向往人间生活的并非七仙女一人,有一个人也十分向往人间生活,她就是玉皇大帝的四女儿——张四姐。这位张四姐也曾偷偷来到人间,下凡在今天的张四墩。这位张四姐来到张四墩后,这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大家都说,是四姐让这里成了一方宝地。这件事很快就传到玉皇大帝的耳朵里,玉皇大帝龙颜大怒,命雷公将山峰劈去。雷公抡起双锤,只听得“轰”的一声巨响,山峰被拦腰折断,形成四座土台,张四墩也因此而得名。
DSC_0482.jpg

本文使用少量图片,更多图片介绍请浏览卒子空间。
—完—
2015-07-28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合作|人才招聘|手机APP|Archi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