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E网

搜索
楼主: 过河卒子

[区县窗口] 《卒子走遍安庆》长篇“卒子游记”(建议从后向前看)——到访安庆212乡镇1518村居

    [复制链接]

11

收听

30

听众

5750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7-6-28 09:17:43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龙山鸱吻崖——卒子走遍安庆
大龙山鸱吻崖
——安庆风景系列
第1295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大龙山顶部,有一处巨石岭,这里风景秀美,是全球著名风景点,今天卒子向全球人民介绍这个风景点。图一:从大龙山鸱吻崖能够看到杨桥镇宣店
05.jpg
    安庆大龙山,为安徽省四大名山之一,列黄山、天柱山、九华山之后。相传龙生九子,鸱吻为其中之一。中国古代建筑屋脊正脊两端的一种饰物。从安庆南面向大龙山看,大龙山就像北京故宫的太和殿,而今天卒子介绍的鸱吻崖就是这殿东南角的鸱吻,位于西北角的另一端则是龙角峰,以前卒子曾经介绍过。图二:大龙山鸱吻崖
09-1.jpg
    鸱吻初作鸱尾之形,一说为蚩(一种海兽)尾之形,象征辟除火灾。后来式样改变,折而向上似张口吞脊,因名鸱吻,又称“龙吻”。图三:大龙山鸱吻崖一部分
10.jpg
    鸱吻是龙的儿子,所谓龙生九子,鸱吻为其中之一。形状像四脚蛇剪去了尾巴,这位龙子好在险要处东张西望,也喜欢吞火。图四:大龙山鸱吻崖巨石
11-1.jpg
    相传汉武帝建柏梁殿时,有人上疏说大海中有一种鱼,虬尾似鸱鸟,也就是鹞鹰,说虬尾是水精,喷浪降雨,可以防火,建议置于房顶上以避火灾;于是便塑其形象在殿角、殿脊、屋顶之上。据北宋吴楚原《青箱杂记》记载:“海为鱼,虬尾似鸱,用以喷浪则降雨”。在房脊上安两个相对的鸱吻,能避火灾。图五:鸱吻崖
12.jpg
    唐朝刘餗《隋唐嘉话》卷下:“(王右军《告誓文》)开元初年, 润州江宁县瓦官寺修讲堂,匠人於鸱吻内竹筒中得之。”这是有记载的较早有鸱吻运用到建筑上的资料;今人多作鸱字,见其吻如鸱鸢,遂呼之为鸱吻, 颜之推亦作此鸱。”《续资治通鉴·宋太祖开宝五年》:“其馀官称,多所更定,宫殿悉除去鸱吻。”图六:大龙山鸱吻崖巨石堆
13-1.jpg
    相传,安庆大龙山是中国龙的象征,而鸱吻是龙的儿子,大龙山有九峰,分别以龙生九子命名,鸱吻崖就是其中之一。因鸱吻能喷浪降雨,可以防火,说来奇怪,大龙山历经数次大火,而位于东南角却一直未曾着火,又因鸱吻崖位于山角、成为大龙山的殿脊、屋顶之上。图七:大龙山鸱吻崖石缝
15-1.jpg
    据北宋吴楚原《青箱杂记》记载:“海为鱼,虬尾似鸱,用以喷浪则降雨”。在大龙山的脊背上安两个相对的鸱吻,能避火灾。有安庆匠人在此处留题“鸱吻崖”。图八:大龙山鸱吻崖风景
17-1.jpg
    “鸱”在古代指“鹪鹩”即(鸱鸺)是一种凶猛的大鸟。像这种吻兽在大龙山顶上仅此一个,在全国范围的著名风景区也绝无仅有。图九:安庆匠人书写“鸱吻崖”希望能够给大龙山减少火灾之患
18.jpg
     大龙山“鸱吻崖”正处在地维峰向宣店山系之间两坡的交汇点,雨水从交汇点的汇集成溪,流入石塘湖,后入长江。图十:能够攀爬到大龙山鸱吻崖能够看到杨桥镇宣店风景
19-1.jpg
    大龙山“鸱吻崖”正处在地维峰向宣店山系之间两坡的交汇点,雨水从交汇点的汇集成溪,流入石塘湖,后入长江。图十:能够攀爬到大龙山鸱吻崖能够看到杨桥镇宣店风景吻从何处来?这要从中华民族龙的文化说起。龙是中华民族发祥和文化开端的象征;炎黄子孙崇拜的图腾;龙所具有的那种威武奋发、勇往直前和所向披靡、无所畏惧的精神,正是中华民族理想的象征和化身。而大龙山则是安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图十一:鸱吻崖局部
21-1.jpg
    安庆人民崇拜龙,希望龙能帮助避邪除祟,帮助战胜自然灾害,给人们带来吉祥。而安庆对大龙山给安庆文化的载体涉及到方方面面。 图十二:大龙山鸱吻崖风景
23-1.jpg
    古人在宫殿、庙宇等屋脊上装饰“龙吻兽”可避火灾,驱魑魅,而大龙山有安庆匠人写有“鸱吻崖”,同样希望减少火灾对大龙山的侵袭。“鸱吻崖”在大龙山山顶部,独立成崖,直立如墙,在夕阳西照之时,射出万道霞光,呈现一片亮丽金黄的颜色,十分壮观。图十三:大龙山鸱吻崖位于大龙山顶部
25-1.jpg
   “鸱吻崖”是大龙山一处著名的风景点之一,位于大龙山地维峰一则的巨石岭上,是杨桥镇宣店村与罗岭镇、五横乡、大龙山镇之间的主要关口和通道,“鸱吻崖”两侧崖壁如削,山势陡峭雄伟,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是大龙山著名的景点。图十四:大龙山鸱吻崖壮观秀美
20150926 348.jpg
(本篇完)
2017-06-28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30

听众

5750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7-6-29 14:13:19 | 显示全部楼层
“卡子”长胜关——卒子走遍安庆
“卡子”长胜关
——安庆军事旧址遗址系列
第1296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长胜关”又名“卡子”,位于潜山县牌楼乡长征村,现改名为黄铺镇和平村,这里山势险要、地形险峻,是进入大别山的重要通道,有卡住咽喉之关口之称,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这里。图一:太平军
11.jpg
    清朝咸丰四年(1854年)正月,太平军攻占安庆潜山。咸丰六年(1856年)十一月,清军收复潜山,十二月太平军再克潜山。可见,潜山的军事战略地位极其重要。图二:安庆潜山长胜关
12.jpg
       清朝咸丰七年(1857年)四月,太平军一部自安徽霍山来安庆潜山天堂(现岳西县天堂镇)与潜山县团练拼战,团练战败。同年十一月,潜山团练又与太平军战于黄沙岭,团练又败,死五百余人。图三:太平军与清军决战长胜关
15.jpg
    此战之后,潜山知县叶兆兰奏准建“忠义祠”于斑竹畈,现岳西县来榜镇斑竹村。清朝咸丰八年(1858年)正月,太平军部将陈宗胜部自湖北蕲州、黄州来潜山水吼岭,团练抵挡不住,太平军胜。同年七月,清军再攻潜山。图四:潜山长胜关
16.jpg
    清朝咸丰八年(1858年)八月四日,太平军陈玉成部自湖北省黄安县(卒子曾在2010年骑摩托车到访此处)来潜山,十月太平军与守城清军拼杀,经过激烈战斗,太平军再取潜山。图五:太平军占领长胜关
17.jpg
    同年十一月,太平军于天堂(现岳西县天堂镇)作战,打死团练三百余人,并与楚军参将余际昌部展开战斗。图六:安庆潜山长胜关
18.jpg
    清朝咸丰九年(1859年)二月,太平军陈玉成部与潜山县知县叶兆兰所率的潜山团练再大战于水吼岭(现潜山县水吼镇)。战后,太平军战略性转移到衙前(现岳西县城关)。图七:长胜关战道
19.jpg
    清朝咸丰九年(1859年)三月九日,驻(现岳西县城关)衙前太平军复克水吼岭(现潜山县水吼镇)。知县叶兆兰败走梅城(现潜山县梅城镇),进攻天堂(现岳西县天堂镇),大破万家岭(现岳西县响肠镇),杀死太平军检点张逆遂。图八:潜山长胜关地势险要
20.jpg
    清朝咸丰九年(1859年)四月廿五日,太平军行至撞钟河,时遇山洪,团练乘水势攻击太平军,太平军死数十人。同年八月,太平军叶芸来(安庆太平军守军重要将领)部据潜山。图九:潜山长胜关
21.jpg
    同年九月,清军多隆阿部与太平军战于黄泥港(现潜山县黄泥镇),太平军失利。图十:长胜关台阶整齐,可见当年修建是成规模
22.jpg
    清朝咸丰九年(1859年)十月,潜山知县叶兆兰督同团练与太平军战于逆水畈(现潜山县原逆水乡)、槎水畈(现潜山县槎水镇)、黄柏河(现潜山县黄柏镇)、龙井关(现潜山县源潭镇)。图十一:太平天国行军总要
25.jpg
    清朝咸丰九年(1859年)十一月,清军制定四路进攻安庆的计划。第一路由湘军首领曾国藩自任指挥,从宿松、石牌进攻安庆;第二路由多隆阿、鲍超任指挥,从太湖、潜山进攻安庆外围主要屏障桐城;图十二:长胜关石匾额
26.jpg
    第三路由胡林翼任指挥,从英山、霍山进攻舒城;第四路由李续宜任指挥,从商城、固始进攻庐州。十二月,太平军陈玉成联合捻军张乐行部队,号称十万大军在潜山县境王家牌楼、广福寨、地灵港等处建营垒一百余个,准备与清军决战。图十三:长胜关
27.jpg
    清军鲍超部驻小池驿,道员蒋凝学部驻龙家凉亭,多隆阿部扎营于新仓。太平军决定先向小池驿发动进攻,切断小池驿与新仓的交通,双方激战两昼夜,鲍超部被歼千余人,副都统衔协领西林布哈尔库、参将吴明亮等被现场击毙。图十四:清军对垒长胜关太平军
31.jpg
    曾国藩为了援救小池的鲍军,急调该部总兵朱品隆从宿松以二十个营力驰救,多隆阿也调兵救急,官文又密令知府金国琛、参将余际昌率清军从潜山天堂、高横岭往援。图十五:长胜关石道
32.jpg
    在潜山战役中,一处名为“长胜关”的地方,反复被清军与太平军争夺,长胜关又名大卡子,位于和平村的西北方向,关口约一米二宽,仅能容两人勉强并行。高约二米五,上方的女儿墙上“长胜关”三字,虽不大,行楷的字体却给历经一个半世纪的山野关隘烘托出一抹飘逸和苍凉。图十六:长胜关石道
33.jpg
    关道长约六米,整个关口连同两边的护墙全用大块石头砌成,石缝已经开裂,如今已经修缮结束,算上新砌的青砖女儿墙,看上去虽然焕然一新,可通向山底的石阶和石阶两旁的漫漫蒿草。图十七:长胜关石条
34.jpg
    还有低矮处墙基上的点点青苔,无不在诉说着那些久远的故事,也将这个被硝烟浸染过的关寨渲染得愈加悲壮,让人止不住地缅怀和追思,忍不住要在记忆的深处打捞历史的碎片。图十八:太平军扼守长胜关
35.jpg
    长胜关始建于清朝咸丰年间,太平军重要隘口。据《潜山县志》记载,咸丰九年(1859)十二月,太平军陈玉成联合捻军张乐行部队,号称十万大军在潜山境内王家牌楼、广福寨、地灵港等处建营寨一百多个,准备与清军决战。图十九:长胜关下群山耸立
36.jpg
    为阻止陈玉成军与水吼排牙寨的太平军汇合,清廷命当地民团在高横岭修起这座关寨。图二十:长胜关石门栓孔
37.jpg
    长胜关因其海拔较高,山势陡峻,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沿长江西上,经宿松、太湖进入潜山境内的丘陵田畈,翻过长胜关,即可进入水吼境内的高山,再经由水吼岭进入岳西,而后进入湖北的英山一带。图二十一:清军湘军领袖及将员兵器
43.jpg
    打通了这条线,即可将赣、皖、鄂连成一片,长胜关一关兀立,南固太湖,北卫岳西,总扼赣、皖、鄂战略要地连接之咽喉,地处三省交汇之枢纽。图二十二:长胜关石道
44.jpg
   和平村人文历史悠远绵长,位于和平村东北部的韩长冲谷地,是天柱山世界地质公园南部科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二十三:长胜关石门栓孔
45.jpg
    谷地长约二千米,裸露大量榴辉岩、硬玉石英岩、片麻岩、变质花岗岩等超高压变质岩,其中以大理岩中含柯石英榴辉岩最具代表性,卒子曾与群友群体在此扎营感受清军与太平军之战。图二十四:清军
47-2.jpg
    潜山县城是大别山的外围重镇,也是当年省会安庆的屏障。清军与太平军同时认为,只有控制潜山,方可确保夺取皖西南而无后顾之忧。进而,控制赣、皖、鄂战略要地连接之咽喉。图二十五:长胜关
48.jpg
(本篇完)
2017-06-29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30

听众

5750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7-6-30 16:18:54 | 显示全部楼层
土库四望山五龙寺——卒子走遍安庆
土库四望山五龙寺
——安庆寺庙道观系列
第1297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四望山位于安庆市岳西县田头乡,在这里有一座建于宋朝的寺庙,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这里。图一:五龙寺山门(门前仍然是卒子坐骑)
10.jpg
    田头乡位于岳西县西南边陲,距县城约五十多公里,田头乡地处深山之中,过去一直是避难的好地方,经过数千年的经营与开发,千年来,移民们通过种植经济作物蚕桑、生姜、板栗、猕猴桃等还有名贵中药材有天麻、杜仲、茯苓、何首乌等享誉全国。图二:五龙寺及网上资料墓塔
11-1.jpg
    田头乡境内的四望山钟奇俊秀,聚佛教文化和自然景观于一体,为岳西县内名山之一。田头乡位于岳西县西南边陲,与太湖县接壤,1992年3月由原田头、岩上、柳畈三乡合并而成。田头乡境内千峰竞秀,峰回路转,沟壑交错,水流湍急。田头乡最高山峰乌帽尖海拔1148米,最低河谷南河唐屋处海拔169米。图三:五龙寺大殿
12.jpg
    田头乡自然资源极为丰富,广阔的山场孕育着众多的奇花异树,珍禽异兽。田头古杉名冠华东地区长江以北,田头茶叶内质清纯,香味绵长。据《安庆府志》载:“1683年,茶:六邑具有,以桐之龙山,潜之闵山者为最”,潜之闵山,即为今岳西县田头乡闵山。据《潜山县志》也有记载:1654年,“闵山—县西八十里,有果老岭,其山多茶,其茶佳。芽茶,岁派供应库二百九十斤。”说明田头闵山自古产有贡茶。图四:五龙寺
13-1.jpg
    四望山主峰海拔1097米,东可见潜山梅城古塔、南可观太湖晋熙沙滩、西眺湖北省英山县之英山古寨、北可望霍山县之三天门,四望山因此而得名。四望山有古寺五龙寺,有近七百余年的历史。山中景点众多,以川心庵遗迹为中心遍布370处之多明、清两代佛塔、墓志、碑铭,寺庙遗址14处,古梁两架,石雕,木雕塑像6尊。图五:五龙寺匾额
14.jpg
    自元朝起即为佛教禅宗“临济法派”卓锡之地。龙王井、神仙坟、金盆架、罗汉石、笔架峰、宝珠岗等景点,六合寨、牵马寨、朱令寨、张山寨、葫芦寨等诸多山寨,自宋末刘源与张德兴抗元至太平天国陈玉成部抗清,都是农民起义队伍的大本营。东山河峡谷幽静深长,凸处蛟腾凤舞、凹处蜿蜒曲折,深潭连深潭,瀑布接瀑布,终年水声如雷,岩间古木参天,令人乐不思归。图六:五龙寺碑记
15-1.jpg
    五龙寺,始建于宋朝仁宗延佑四年(公元1317年),迄今已近700年历史。那为何取名为“五龙寺”?它又有什么样的传说或故事呢?图
七:五龙寺清朝碑刻
17-1.jpg
     相传五龙寺本不在今天的位置,它原来在四望山侧“龙王井”下面,也就是现在狮形湾后面的大长田里。“龙王井”位于四望山腰海拔约七、八百米处的山脊上,一块巨石,中有簸箕大小的一口泉眼,汩汩细流源源不断,人们不知这水来自哪里。当时人们无法解释这种奇异的现象,就凭着超凡的想像力,把它就叫做“龙井”。既然是“龙井”,那里面就一定有一条龙。那是一条什么样的龙,它又来自哪里?传说是东海龙王三太子被贬避罪修身之处,因为它地连东海,于是便有了沾了东海的灵异之气。一年四季泉水芬芳清澈,饮之香甜可口。从古到今,每逢久旱,四周乡民就会来此取水祈福求雨,灵验至极。“龙王井”水流经狮形湾,有一巨石——狮形石,受这神水沐浴,于是也有了灵异之气。民间流传说每当天黑,庙里的和尚敲钟时,狮石缝里就会钻出一只狮子,身形魁梧,伴着钟声起舞,貌相凶恶,人不敢夜行,以至香火日衰。故庙里和尚不得不考虑选址,重修庙宇。那年二月初二辰时,和尚烧香拜请费公指点。忽然,五条金龙飞至,盘旋在今“五龙寺”的上空,久久不去。和尚们得此神示,便在此地建造屋舍,作为修身之所。相传最早是三间土瓦房,供的是木牌位。这就是最早的“五龙寺”了。真相如何,已无从查考了。图八:五龙寺法堂
19-1.jpg
   关于“五龙寺”的由来,据说是源于最早名椤顶庵,取达摩授于慧可的《椤枷经》,而慧可的《椤枷》创解因誉满天下而得名。后因五龙抱珠处是一处风水宝地,右边三支山脉指向中间的山岗,特别是下边的一支山脉像手擘一样,将中间的山岗紧紧护住,左边仍有二支山脉也伸到了中间的山岗上,故名“五龙抱珠”,因而将椤顶庵下迁到五龙抱珠处,建寺庙为“五龙寺”。始建于宋仁宗延佑四年(公元1317年),迄今已近700年历史。无论是佛教圣地的四望山,还是远近闻名的五龙寺,历经岁月的沧桑变化,作为一种安庆地方名山,佛门文化圣地,名传皖、鄂、赣方圆数百里。图九:五龙寺匾额
20.jpg
    根据民间传说,四望山费公乃江西九江高僧,法名费贤,俗名赵相辅。他与妙道山始祖金碧峰大和尚(临济祖师真传弟子)、雪山庵祖师李三道人是同时代人。李三道人乃宋仁宗舅父,其母亲李氏于宋真宗景德年间(公元1004年)生下赵祯(仁宗),后被正宫刘氏陷害,故携弟李三来雪山庵避难,跟随金碧峰大和尚学道,曾受费公之请修补庙房。又传费公与宋仁宗同年同月同日同时生辰。相传费公为弘扬佛法,四处云游。自江西九江出发至潜山水吼岭而上,先在长岭庵老庵基修道一年,因山体滑波转到方边沈河,又因山洪爆发无奈后转到四望山乱石岗(现费公坟林)继续修道。四望山远望似金钟倒立,近观如僧人打坐,钟毓隽秀,极具佛空灵之气,其驯兽为伴,修身修道。费公既是得道高僧,又是杏林高手,结庐此山后,他一面开坛讲经,弘扬佛法,一面利用遍山的中药材为附近乡民救死扶伤,名传皖、鄂、赣方圆数百里,成了“有求必应”的活菩萨。图十:五龙寺祖师殿
21-1.jpg
    至今,五龙寺里还供奉着费公师徒的金身塑像,周边许多乡民家中也供奉着费公牌位。每当人们遇到急事、难事、困惑事,每遇天灾人祸等不顺心事时,往往想到要去求求费公菩萨,问个明白。因此,费公受到人们的顶礼膜拜,庵中香火鼎盛不衰。图十一:五龙寺内神碑
20140524 479.jpg
(本篇完)
2017-06-30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30

听众

5750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7-7-3 12:26:49 | 显示全部楼层
杨亭二棵百年枫扬树——卒子走遍安庆
杨亭二棵百年枫扬树
——安庆古树系列
第1298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宜秀区五横乡杨亭村,有很多百年以上古树,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这其中一个水潭边的三株枫杨,其中二株已经一百一十多年。图一:大龙山与大阴冲水库
03.jpg
    枫杨树,高度落叶乔木,耐水耐寒,是优秀的园林植物。又名“水麻柳”、“榉柳”、“燕子树”“麻柳”(湖北)、“蜈蚣柳”(安徽),是胡桃科枫杨属的植物。图二:枫扬古树
11-1.jpg
    枫杨广泛分布于华北、华中、华南及西南各地,在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最为常见,朝鲜半岛亦有分布。形态为树上有垂下来如一串叶子的东东,很奇葩。图三:远看枫扬古树
12.jpg
    枫杨树冠宽广,枝叶茂密,生长快,适应性强,在江淮流域多栽为遮荫树及行道树,又因枫杨根系发达,较耐水湿,常作为水边护岸固堤及防风林树种。图四:枫扬古树生态环境
13-1.jpg
   对于我们安徽省皖西南的安庆来说,枫杨树并不陌生,过去安庆林间地头,有数不清的枫扬树。图五:枫扬古树树干,上是古树保护牌
14.jpg
   今天卒子介绍的这二株古树为枫杨,树龄110多年,高约十米,冠幅约有近百平方米以上,枝繁叶茂。其枝干上除附生有苔草、苔藓等植物外,还寄生着一些小藤类等木本植物。图六:枫扬古树
15-1.jpg
    一株古木、一棵古树,在老百姓眼里,可能是一段历史;它是一段历史的真实写照,可以从中解读到当年当时当地沧海桑田的变化。图七:枫扬古树保护牌
18.jpg
   安庆,皖西南重要重要重要的城市,承载着上万年的人类活动历史。数千年来,安庆一直是兵家争夺重镇,研究长江流域的古地理条件和古气候环境。一年一十多年来,安庆五横乡杨亭村,经历了多少蚕桑变化,谁又能说得清楚。图八:枫扬古树
19-1.jpg
   卒子介绍的这两株枫杨树至少可以生长110年以上,而现在,百年之久的枫杨树,在安庆也不多见。至少证明这两株棵古树生长的110多年左右,那时候的气候,跟现在几乎变化不大。图九:枫扬古树
23-1.jpg
    枫杨树生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沿溪涧河滩、阴湿山坡地的林中,喜光性树种,不耐庇荫,但有耐水湿、耐寒、耐旱的习性,以深厚肥沃的河床两岸生长良好。杨亭枫杨树,高大弯曲,灰褐色干皮上纵深的条条裂纹,见证了数百年岁月的沧桑。依然飘逸婆娑的枝叶,体现了他的勃勃生机。枫杨,伟岸依然、生机依然!图十:枫扬古树
25-1.jpg
   杨亭村是在大龙山北面的山坳里,村里一条溪流,现在修建了一个大水库,是安庆人民夏天游泳的好地方,今年刚刚修建有一座小亭,这里是一条溪涧,两边被挖土机挖成陡峭的山壁,有十多米高的高坎。图十一:枫扬古树树丫
27.jpg
   顺溪流而下河,有好几个水潭,水潭边有很多树龄百年以上的古树,但现在只有寥落的四五棵了。今天卒子介绍的这二棵高大的枫杨树,我们村里的人叫作“护村树”,依然挺立。图十二:枫扬古树树果
29-1.jpg
   这原是一排枫杨树,现在只剩下三株,其中两株古树约有三、四人合抱那么粗,树干离地面数米处分出三个分支,每个分支约需二人才能合抱。图十三:枫扬古树
35-1.jpg
   可喜的是,树干上已挂上一块保护牌子,上面写着:枫杨,树龄一百一十年,三级保护古树。这么高高地挺立着、弯弯垂到湖边的枫杨,树上伸展出婆娑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片,绽放出柔荑的花序!图十四:清朝官员像
39-1.jpg
    在住建部公布了第四批中国美丽宜居示范村庄名单,杨亭村榜上有名。此次全国共计413个村庄入选,安徽省16个、安庆市2个村庄成功入选。图十五:杨亭村处处都是这样水潭,生态环境优美
42.jpg
(本篇完)
2017-07-03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30

听众

5750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7-7-4 15:30:31 | 显示全部楼层
百年企业余良卿号招牌——卒子走遍安庆
百年企业余良卿号招牌
——安庆“老字号”系列
第1299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经开区乌岭村,有一个驰名中国的老字号企业,它是全国仅有的160家处于盈利状态的企业,今天卒子向全国网友介绍百年企业余良卿号及它的历史。图一:百年企业余良卿号
20-1.jpg
    余良卿号创建于清朝咸丰五年(1855年),“余良卿”号是安徽省著名的老字号中药企业,“余良卿”膏药的创始人为余性庭,而余良卿并非人名创建,而是“余”氏创办,做工优“良”,“卿”瑞之意。图二:余良卿号招牌
21.jpg
   由于历代余良卿人秉承“扶贫惜弱,诚信济世”的宗旨,精心创业,使余良卿招牌历百余年而不衰,产品畅销于国内外。图三:余良卿号是中华老字号
24-1.jpg
    被誉为安徽“三珍”之一的传统产品“鲫鱼膏药”(现名余良卿膏药)因其独特优良的疗效而有“神仙铁拐李赐药方”的传说在民间广为流传。图四:余良卿号传说
25.jpg
    据了解,余良卿膏药的创始人余性庭,原世居安徽省桐城余家湾,现为安庆市杨桥镇余湾村,为乡里中医,善制药,后举家迁居安庆,并在安庆城内摆摊出售膏药。清朝咸丰五年(1855年),开设余良卿号膏药店,家店不分,自制自销。图五:余良卿号创始人余性庭
26-1.jpg
    初创时期,因膏药疗效卓著,当年在安庆发间流传着“铁拐李下凡,神仙赐偏方”的传说。据传,铁拐李化为烂脚跛子乞丐下凡,来“余良卿号”医腿,常住在余良卿几个月,得到了老板悉心照顾,精心医治;乞丐被老板济世惜贫,讲求医德的精神所感,在一个严冬的冬天早晨,乞丐忽然走了,走时留下鲜荷叶一张,活鲫鱼一尾,嘱店家投入药锅,熬制膏药。店主遂将膏药取名为“鲫鱼膏药”。余良卿号从此名声鹊起。图六:余良卿号第三代朗朗店主余鹤笙
27-1.jpg
    1884年,余鹤笙接管膏药店,余良卿膏药的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生意开始好转,因余鹤笙谙熟中药,经苦心钻研,改进了膏药配方,将主要成份铅丹改为铅粉和麻油煎熬,同时,攻克了膏药的“老”、“嫩”、和粘性不强等技术难题。图七:余良卿号第五代店主余达谟(左为余良卿号辉煌于光绪时期)
29-1.jpg
   使得熬出来的膏药粘性强、封闭好,贴在患处不会移动,也不伤皮肤,起到滋润、防腐和收敛的良好作用,愈后不留疤痕,对疮疖、冻裂、湿疹均有良好疗效,并且价格低廉,使用方便,深受劳动人民欢迎。赣南一带群众不仅用于外贴,有腹痛者刮取适量膏药油化水吞服,亦能见效,因而声名远播。图八:余良卿号位于老城区的老店面
31-1.jpg
    1894年至1932年,余良卿膏药店达鼎盛时期,除主销“鲫鱼膏药”外,还制售虎骨追风酒、风损膏药、吹耳散、下疳散等、年营业额达银币四万元。图九:余良卿号注册商标
32-1.jpg
    1933年前后,由于帝国主义买办资本的挤压,国内局势动荡以及假冒伪劣产品的冲击,生意黯然,店主余永年(余鹤笙兄长之子)被迫将店屋出典与人。图十:余良卿号产品外包装
34-1.jpg
    1938年,余良卿店主余达谟(余永年之子)悉数携带店内现金及财物出走。安庆老店难支撑,抗战胜利后,余达谟迁回安庆旧址复业,并将1933年出典的店屋完全赎回,然而内战时期,该店只能维持惨淡经营。图十一:余良卿号生产场景
36-1.jpg
    1949年以后,余良卿逐渐恢复了生机,1953年总产值升为八万余元,同年“鲫鱼膏药”改名为“余良卿膏药”。1955年,余良卿号实行公私合营,并易店为厂,改为“余良卿膏药厂”,从而结束了前店后坊、自产自销的历史,主要产品为“余良卿膏药”。图十二:余良卿号厂名变更材料
38-1.jpg
    1965年,新产品“活血止痛膏”(橡皮膏)取代了黑膏药的传统地位,成为主要产品,填补了安徽省中成药生产的一项空白。1966年,年产值首次突破百万大关。图十三:余良卿号商品展列
40-1.jpg
    1980年至1993年,企业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生产规模迅速扩大,平均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厂房、设备不断更新,企业管理日益现代化,先后完成近10项技改工程,先后推出20多个新品种。麝香镇痛膏荣获国家医药局和国家中医药局优质产品称号,活血止痛膏、接骨灵贴膏、康肤酊等先后被评为省优产品,麝香大王膏、酸枣仁合剂、蚕鹿口服液、风寒咳嗽颗粒等也颇受国内外用户欢迎。图十四:余良卿号老企业标牌
42-1.jpg
    进入新世纪之后,余良卿从老城区迁入安庆经开区,企业进入一个持久快速发展的历程。2001年8月,余良卿与民营高科技企业——安徽安科生物股份公司联姻,彻底转换机制,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致力于中药现代化事业。历经风雨沧桑的百年老字号,将秉承献爱心、济苍生宗旨,续写新篇章。图十五:余良卿号历史已经编入安庆文史资料中
44-1.jpg
    纵观全球超过150年历史的企业多达数万家,这些企业长寿的秘诀就是诚信。据了解,瑞典的斯托拉造纸和化学公司创于13世纪,日本的住友集团已有100多年的光辉历史。图十六:余良卿号老厂区
45-1.jpg
    在我国,最古老的企业是成立于1538年的六必居,之后是1663年的张小泉剪刀老字号,再加上陈李济、广州同仁堂药业以及王老吉三家企业,而安庆是安徽最优秀的城市,就有四家百年以上的老字号企业。图十七:余良卿文化
46-1.jpg
    在我国,有资料显示,企业的平均寿命7到8年,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不足三年,每年有近100万家企业倒闭。显然,很多企业都是生于机会,死于变化。在这个社会上,如果一家企业仅仅是靠着跟风、追随、模仿起家,尚未系统地建构自身的核心优势,也许一时半点会解决相关的温饱,但大浪淘沙、激浊扬清万一形势突变,遭遇到的也只能是夭折的命运,不幸就是其典型的标志符。图十八:余良卿口号“精工良药、福泽百姓”
48-1.jpg
    企业的竞争力离不开政策环境、市场环境等特定客观条件的演变和调整。但更多的是在立足自身的前提下,能否有效把握行情的趋势运转能力,同时在审时度势前提下以整合资源和突破创新为双翼给自身一个准确的定位,这才是考验企业真正命门的关键。图十九:余良卿号拳头产品“狗皮膏”
50-1.jpg
    那么企业用什么是“长寿秘诀”?当然是“信”、“诚”。企业的长期生存来说有很多不利因素,比如容易进行浪费投资和轻率扩张业务等,不上市更能慎重地运用资金。控制住欲望不轻率决策、轻率并购、盲目投资、四处出击,盲目和非理性的行为最终酿成了一幕幕企业经营不善的悲剧。图二十:余良卿号取得的奖状
99-1.jpg
   始终专注本业也是其成功的重要原因。在漫长的岁月中,每个阶段总有溢价高的其他行业出现。余良卿历经磨难,却始终坚持初心,抵制住诱惑,可以说余良卿号生存这么久其实没有什么秘密,坚持最最基本的业务才是生存之道。图二十一:“精工良药、福泽百姓”
20170704_111739.jpg
(本篇完)
2017-07-04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30

听众

5750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7-7-5 12:17:47 | 显示全部楼层
安庆河图明堂山——卒子走遍安庆
安庆河图明堂山
——安庆河图明堂山
第1300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安庆市岳西县明堂山位于皖西南大别山腹地安庆市岳西县境内,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这里。图一:明堂山峰、松、岩
1.jpg
    明堂山属大别山体系,它自多枝尖山脉蜿蜒而来突起三峰形成,主峰海拔1563米,是古代吴楚相连之地。相传,2100多年前,汉武帝刘彻封禅古南岳——天柱山时,设祭拜之“明堂”于此山而得名。图二:明堂山脚河滩
2.jpg
    民间因其隽秀婀娜的山形与天柱山的雄伟挺拔相呼应,且同属皖地、仅隔百里,有“两山竟长,相约为偶”之说,故又戏称天柱山为“公皖山”,明堂山为“母皖山”;又由于明堂山主峰石壁上有一天然雄鸡图案,且由北望之群峰形若鸡冠,故又名“鸡公山”。图三:明堂山顶峰
3.jpg
   安庆市明堂山地处大别山腹地岳西县西南部,与潜山天柱山遥相呼应,“明堂山”方圆五十余平方公里,主峰海拔1563米。景区内古木参天、佳景深藏。图四:明堂山壁
4.jpg
   古太湖县志赞之曰“三峰锐插霄汉,奇秀无比”。因明堂山身处深山老林之中,仍保持了纯天然的原生态,被称之为植物的宝库及动物的天堂。图五:明堂山景
5.jpg
    明堂山景区共分为明堂主峰雄奇区与月亮秀崖区是卒子今天介绍的、葫芦河景区与东河冲景区前期卒子已经介绍过了、古井庵寻幽探险区等五大景区。图六:明堂山月亮岩
6.jpg
    明堂山主峰雄奇区内巨石指天,陡峻异常,岩体和古松形态各异,惟妙惟肖,峡谷幽深,奇花异果遍布山谷;图七:明堂山赋诗台
7.jpg
    景区内奇松遍布,介寿松、蘑菇松、桃园松、听经松、仙人指路、虬龙探海等维妙惟肖,明堂主峰、神女峰、小柱峰豁然矗立眼前,雄伟壮观、奇松错落,令人膜拜之情油然而生。图八:明堂山垂直崖壁
8.jpg
    明堂山上名堂多。相传,唐至德元年(公元756年)大诗人李白避祸出九江,经司空山进明堂山结庐而居,命名独尖东侧月亮岩石柱为“北斗星楼”,并在葫芦河边写下“天上光明”四字,令随从刻在河底。故明堂山有“太白邀月”遗址。图九:明堂山仙人伞
9.jpg
    明末清朝初荆王朱常氵+言(?—1576),是荆恭王朱翊钜(1534—1570)与王妃胡氏的嫡二子,他在岳西、霍山一带聚兵反清,曾建荆王殿于河图东河冲内,时有“河图府、虎场县、东河冲金銮殿、屯兵养马踞岚川”之说。图十:明堂山牛鼻洞
10.jpg
    太平军英王陈玉成攻破土豪后也曾在明堂山依险踞明堂、清明、茶园岩三塞,并在茶园岩石洞存放粮食,后人称之为“石洞粮仓”。图十一:明堂山登峰台
11.jpg
  远望明堂山,不同的角度,景色各不相同,南望明堂山,似一倒飞蝴蝶,神采翩翩,犹似黄山莲花峰,有诗赞道“明堂如指五支峰,半在人间半在空”,由此可见其险峻秀丽;图十二:明堂山主峰
12.jpg
   东上分水岭,遥望山顶,形如笔架,直耸云端,主峰山腰间宏开一壑,中敞如堂,平坦中又起九峰,一字横排如九子攥立,世称“九子联堂”;北窥明堂山,层峦叠嶂,积翠拥黛;西观明堂山,似蘑菇云冲天而起,冉冉欲升,又如仙女云环,戴云梳雾。真可谓移步换形,千姿百态。图十三:明堂山汉武帝拜台
13.jpg
   有诗为证:“明堂山上数名堂,移步换形态万方;南望横空飞侠碟,西瞻慈母抱儿郎;东河殿上兴明主,北斗星楼觐上苍;水映光明天上刻,青莲邀月共徜徉”。图十四:明堂山奇松、光岩
14.jpg
  明堂山气势雄伟,常年云雾飘渺,景色迷人,古人已将天然造化的胜景概括出十二处:有雄鸡唤日、北斗星楼、云崖天堑、牛脊飞渡、雷音寺塔、云外天街、平湖积翠、马尾银瀑、烽火神台、僧尼问道、三星拱月、九瓣莲花。图十五:明堂山风景
15.jpg
(本篇完)
2017-07-05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30

听众

5750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7-7-6 10:27:34 | 显示全部楼层
安庆怀宁杨氏义学碑记——卒子走遍安庆
安庆怀宁杨氏义学碑记
——安庆古碑刻系列
第1301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安庆市怀宁县某地有一块义学碑记碑,它有着不同平凡的身世,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这里。图一:镶嵌在墙壁上的义学碑记
15.jpg
    卒子在多年走遍安庆的同时,发现了很多安庆地方仅存、唯一或极其稀少的文物,比如今天卒子介绍的这块义学碑记石碑,在发现它之后,怀宁县政府将其妥善镶嵌在外围墙上,当朋友们路过的时候,可以仔细看一看“义学碑记”。图二:义学碑记全貌及局部
30-1.jpg
    卒子看到,“义学碑记”为四方形石碑,高约一米八,宽约七十至八十公分,无顶盖帽。碑的四面阴刻小楷碑文,其中“义学碑记”内容多达数百字,文字仍清晰可辨。碑上铭刻的立碑时间为清朝同治年间,距今一百多年历史。图三:义学碑记局部
31.jpg
    怀宁县处沿江平原与皖西山区接壤地带,境内兼有低山丘陵和平原沙洲,有人类居住已经长达二千余年历史。怀宁县是安庆市下辖的一个县,长江下游北岸,皖河下游。怀宁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怀宁建县于东晋时期,是古皖国的所在地,安徽省的简称“皖”即由此而来。在16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怀宁曾长期省、府、县同城而治,其中府、县同城而治690余年,省、府、县同城而治178年,史称怀宁是安徽的“首府首县”。图四:义学碑记局部
32-1.jpg
    怀宁山水钟灵、俊彦辈出,有被誉为“千年一人”的清代书法大师邓石如,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陈独秀,“一代完人”、著名教育家、历任安徽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校长王星拱,“两弹元勋”邓稼先等都是怀宁人。怀宁是“戏曲之乡”,是我国五大剧种之一黄梅戏的发源地、京剧的前身徽剧的发祥地。图五:义学碑记局部
33.jpg
    清朝同治九年(1870年),怀宁县靠西南部,杨氏百姓捐物捐款建起这所义学堂,专招本地子弟入学读书,开创了安庆怀宁教育先河。明清以来,安庆本土百姓多在战乱中逃离家乡,又由江西等地百姓陆续迁徙到安庆各地,并同时建起义学堂。图六:义学碑记记载时间
34-1.jpg
    怀宁县义学碑记,义学亦称义塾,为怀宁杨氏家族以学田学产租息为经费创办,供本族子弟就学;通过民间捐资兴建,免费收教村民子弟。图七:义学碑记局部
35.jpg
    “杨氏义学碑记”,址在怀宁县,原有讲堂多间、亭台等,共耗资白银多两,由本地杨氏家族捐田、捐粮、捐银,请聘请怀宁本土德高望重的进士和太平绅士掌教,前来求学者甚众。图八:义学碑记局部
36-1.jpg
    要知道,安庆地区经过咸丰年间的太平军战乱,民不聊生。多地建筑都毁于兵燹。同治九年(1870年),杨氏在林公、龙泉公带领下兴建义学堂,杨氏族人于此设义学,并在壁上嵌有碑刻,如今碑文至今仍清晰可辨。图九:义学碑记局部
37.jpg
    据了解,怀宁县学,亦称儒学、学宫,旧址在安庆市四中内。县学主体建筑为明伦堂,系教谕、训导为生员设坛讲学处,邻侧有魁星阁。县学生员为院试合格的童生。每三年参加岁考、科考各一次,每次各选贡一人。增生优者补廪,科试合格者可参加乡试。同时,安庆有多地设书院,书院,亦称山房、书堂、书舍或精舍,初为名人读书处,后演变为名流会文、讲学处所。最为著名的是安庆师范大学内的敬敷书院。图九:义学碑记局部
38-1.jpg
  
  这块义学碑记,记载着杨氏家族以学田学产租息为经费创办,供本族、本乡子弟就学,具有较大文史研究价值。图十:义学碑记局部
39.jpg
  “义学碑记”》为本地产白石,石体很重,石面平整完好,字迹工整大方,苍劲有力,字体整齐划一,大小统一。四周饰纹清晰可辨,无不显露出飘逸、豪华、庄重与威严。从上面的文字可以看出,该碑记是怀宁县杨氏家庭在同治九年所刻制。图十一:义学碑记局部
40-1.jpg
  碑记所讲述的是一个杨氏为怀宁本地名门望族,非常重视教育、兴办义学,早知晓少年强则中国强的道理。故刻下这一碑记来进行歌颂。碑记的内涵是安庆地方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内容。图十二:义学碑记局部
42-1.jpg
    通过这块“义学碑记”的实物,直接反映了清朝时期,安庆地方文化底蕴深厚,对研究当时的历史文化教育都有重要意义。图十三:义学碑记
44-1.jpg
(本篇完)
2017-07-06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30

听众

5750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7-7-7 10:29:41 | 显示全部楼层
安庆岳西周玺墓——卒子走遍安庆
安庆岳西周玺墓
——安庆古墓系列
第1302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安庆市岳西县一条古街上,有一座非同寻常的墓葬,相信很多人都未见过,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这座有着特殊历史背景的墓葬。图一:安葬在司空山下的周玺墓
22-1.jpg
    周玺(1460-1506年),字天章,谥号忠愍公。庐州卫(今安徽省合肥市)人,明朝进士、政治人物。作品收集于《周忠愍公传疏》、《周忠愍公垂光集》。图二:周玺画像想像图与剧中人物想像图
23-1.jpg
    明朝以前,历朝大体上沿用秦始皇所创立的君主之下设宰相辅政的政治体制框架,只是相权的形式和职权的大小略有不同。明朝初年,也基本沿用汉唐旧制,直接承袭元朝旧制,在中央设三大府即中书省,下统六部,职掌行政事务;大都督府,统管军事;御史台,职掌监察事务。地方设行中书省,置平章政事,总管地方事务。但朱元璋对此很不满意,他亲自设计、制定了几项重要的政治制度,对以往政治制度进行了大胆的变革和创新。图三:周玺墓
26-1.jpg
    明朝洪武十三年,废去丞相一职。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相权与君权合而为一,明朝皇帝大权独揽,在世界政治史上只有路易十四时期的"朕即国家"可以类比。明朝属专制政体,施行军权、行政权、监察权三权分立的国家体制。由于国家事务繁多,皇帝无法处理,洪武十五年九月罢四辅官,仿宋殿阁制设内阁。其后的清朝也大多继承明朝的政治制度。图四:周玺画像与明剧剧情照
27-1.jpg
    明朝使用的奏章的批答为皇帝的专责。明朝的另一个特点就是言官队伍的崛起和成熟,逐渐成为左右朝廷政策的强大力量,甚至皇帝本人在面对这种朝臣的压力之时,也不能不有所顾忌。今天卒子介绍的周玺就是言官队伍的重要成员,安庆人从明朝开始在朝廷中占据重要位置。图五:群花簇拥中的周玺墓
30-1.jpg
    明朝中后期皇帝的权力成了一种象征,皇帝做任何的事情都已经没有办法自由。此时,明朝的皇帝们已经变成了退居幕后的国家最高统治者,但是行政权已经几乎完全的落在了内阁和六部的手里。以都察院御史和六科给事中组成的言官队伍,这批人在本朝品位虽卑,但政治地位却很高,在历次政治运动中都发挥了关键的作用;他们上则规谏皇帝,左右言路,下则弹劾、纠察百司、百官,巡视、按察地方吏治等。图六:周玺墓全貌
31.jpg
    大凡从中央到地方各级衙门,从皇帝到百官,从国家大事到社会生活,都在言官的监察范围,既威慑百官安分守道、各司其职,也要求皇帝本人的所作所为应该符合天道本身。除了言官之外,翰林院、六部、内阁等官员也多次成为诤谏刺劾的主力军。图七:周玺墓碑局部
34-1.jpg
    明朝英宗天顺五年(1461年)本文介绍人物周玺生于安徽合肥。周玺,字天章,谥号忠愍公。明朝正德元年(1506年)逝世,墓葬岳西县店前镇老街附近,又传葬合肥城西三里庵。配潘夫人,生有五子三女。那么为什么一个合肥人却安葬在安庆的群山之间呢?图八:明朝人物剧照与明朝人物的雕像
35-1.jpg
    明朝弘治五年(1492年),周玺中举。弘治九年(1496年),周玺登进士,授吏科给事中。后累升至礼科都给事中。周玺为人慷慨好言,明武宗即位初期,周玺请求毁去新建的寺庙道观,并逐法王、真人,停止道士所做的祈祷礼仪,并追论太监齐玄炼丹浪费财政的罪过。图九:周玺墓碑局部
38-1.jpg
    不久,因为连时下雨,其与同僚弹劾侍郎李温、太监苗逵等人。同年九月,因星变,再弹劾李温与尚书崔志端、熊翀、贾斌,都御史金泽、徐源等。熊翀、李温、金泽等人被罢免。当时武宗派遣太监韦兴镇守郧阳,周玺上疏反对。之后又与同官请求改正时政弊病,没有得到批准。图十:周玺墓碑局部
39.jpg
    明朝正德元年,周玺再次上疏,弹劾大臣贾斌等十一人,中官李兴等三人,勋戚张懋等七人,边将朱廷、解端、李稽等三人。此后再次上疏指责武宗荒乱时政,御史何天衢等亦赞同其言。奏摺抵达礼部,礼部尚书张升请求采纳其建议。武宗虽然不加以责怪,但仍然不采纳。次年,周玺升任顺天府府丞。因其屡次进谏,得罪刘瑾等人。当时,武宗命周玺与监丞张淮、侍郎张缙、都御史张鸾、锦衣卫都指挥杨玉勘察近县皇庄,杨玉为刘瑾党羽,周玺对其辞色无假,与其交往只用牒文。杨玉奏其侮慢皇帝亲使,刘瑾于是矫旨逮下诏狱并严刑拷打,周玺以此致死。图十一:明朝戏剧剧照
40-1.jpg
    刘瑾被诛杀后,诏复官赐祭,体恤家人。嘉靖初年,朝廷平反周玺,录用其一子为官。周玺五子分别为周襄(生于1489年)、周亨、周京、周文。图十二:周玺墓碑局部
42-1.jpg
    周玺遇难后,庐州卫(今安徽省合肥市)人因避祸乱,隐葬在安庆市岳西县店前镇老街旁平畈中。墓座东朝西,碑高约一米,上刻“周天章公”四字。图十三:周玺墓碑局部
46-1.jpg
    据了解,周玺(1460-1506),字天章,号荆山,明庐州卫(今合肥)人,弘治九年(1496年)进士,官至礼部都给事中。《明史·列传》记载,周玺能言善辩,慷慨陈辞,曾上疏十二篇于弘治、正德两朝。后因弹劾奸佞,被宦官刘瑾所害。明世宗继位时,下诏为周玺平反,赐祭,抚恤其家,谥其忠悯之称。图十四:周玺墓冢
50-1.jpg
    周玺遇难后,据传葬于合肥城西三里庵。其后代为避祸乱,迁至安安庆市岳西县山区,将其隐葬于岳西县店前镇老街旁平畈中,四面皆田,清代当地乡绅重修坟垣。又传在太湖县牛形村有周玺墓。图十五:周玺墓碑局部
54-1.jpg
    如今,店前镇街区变迁,周玺墓位于店前镇店前中街马路东侧,墓地两侧均为临街店铺,墓地占地约二十平方米。墓座东朝西,高约一米,表层封有水泥,顶部长有花草。墓前有石碑一通,碑高约一米,上刻“周公天璋”。据传原有墓亭,亭前石柱上镌有挽联一副:“阉祸遍中原,薄海几人传谏草;朱家无寸土,荒原千古悼孤坟。”周玺墓附近有两户周姓人家,均认为是周玺之后。每逢清明节,有全国各地周姓后人前往祭拜。图十六:周玺墓碑
DSC_4016.jpg
(本篇完)
2017-07-07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30

听众

5750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7-7-10 10:28:44 | 显示全部楼层
安庆动物园门前石狮——卒子走遍安庆
安庆动物园门前石狮
——安庆古石刻系列
第1303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安庆市菱湖公园内的动物园门前,有一对石制的狮子,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这对石雕像狮子。图一:安徽省第一座公园的菱湖公园一角
12.jpg
    菱湖公园是安庆市区大型公园之一,位于菱湖路、纺织南路和湖心中路,菱湖公园环境优美,是安庆市民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之一。图二:菱湖公园内荷花正开
13.jpg
    菱湖公园内有不仅景色优美,人文景观丰富。有血衣亭、和严凤英雕像、黄梅阁、碑馆等,菱湖曾是历代兵家必争的古战场,太平军三克安庆及著名的安庆保卫战都曾在这里留下遗迹。图三:菱湖公园内假山与荷花
15-1.jpg
    清朝咸丰年间太平军在菱湖北岸修筑了十三座营垒,南岸修筑了五座营垒。1985年北岸杨家嘴营垒出土了太平军兵器18件,分别被中国军事博物馆和安庆市博物馆收藏。图四:安庆市动动园
17.jpg
    菱湖原是一片天然湖泊,湖中有小岛。清朝康熙后期,挖掘康熙河,后扩建成游览胜地,已有二百六十多年的历史。菱湖在历史上是太平天国安庆保卫战的古水战之地。1861年4月,英王陈玉成在第二次援救安庆时,率一万余精兵从湖北赶到安庆集贤关,在菱湖北岸修筑营垒十三座。城内太平军守将叶芸来也出城在菱湖南岸修筑营垒五座,隔湖遥相呼应。那时的菱湖东通石塘湖与破罡湖相连,可直达枞阳。图五:动物园门前石狮
18-1.jpg
    菱湖公园在清末民国初时,曾是全国四大名湖之一,它与太湖、西湖和瘦西湖被称江南四大名湖。百年前,曾是安徽第一公园的菱湖,如今依然风景优美。图六:动物园门前石狮整体
19.jpg
    就在公园内的动物园门前,有一对石制的狮子,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卒子镜头中的石狮,威武活泼,这一对石狮从何处运到公园内,是否建园初期就在此,尚不知晓,但这一对石雕刻的狮子,无疑代表了清朝安徽雕塑艺术的高超水平,历经百年岁月洗礼仍保持大体完整。图七:动物园门前石狮与荷花
20-1.jpg
    从外观上看,这对石狮后腿跪地,前腿站立,怒目圆睁,张开大嘴露出尖利的牙齿,威武中不失风度。凝神肃立,这两尊石狮看起来十分威猛。图八:安庆的菱湖在民国时期曾是江南四大名湖之一
21-1.jpg
  从这两尊石狮的风化看,这对活泼雄壮的狮子一对,与现陈列在美国堪城纳尔逊艺术博物馆里的一尊石狮雕刻手法相似。据了解,纳尔逊艺术博物馆是美国最著名的艺术博物馆之一,位于美国密苏里州的堪萨斯城。图九:动物园门前石狮
22-1.jpg
  安庆动物园门前的两尊石狮,应早于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那一时期全国各地曾被盗走极多文物。安徽省会安庆建全省第一公园,公园内刻有仿古代石狮当属正常,像这种仿古法雕刻的石狮,在安庆地区已不多见。图十:动物园门前石狮局部
23-1.jpg
   动物园门前这对清朝仿古代雕刻造狮子的特点,无论是形态、大小、石质纹路、尺寸以及凿痕,基本能够代表那时期全国石狮雕刻的最高水平。图十一:动物园门前一侧石狮
24.jpg
  中国人历来把石狮子视为吉祥之物。在中国众多的园林名胜中。各种造型的石狮子随处可见。古代的官衙庙堂、豪门巨宅大门前,都摆放一对石狮子用以镇宅护卫。直到现代,许多建筑物大门前,还有这种安放石狮子镇宅护院的遗风不泯。图十二:动物园门前石狮局部
25-1.jpg
    那么,用石狮子把大门的这种习俗是如何形成的,起源于何时呢?据了解:狮子,在动物学中属哺乳纲猫科。其雄性体形矫健,头大脸阔,戏耍有髦毛,姿态甚是威猛。它原产地不在中国而是非洲、印度、南美等地。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中国与西域各国的交往,狮子才得以进入中国。图十三:动物园门前石狮与正在拍摄的小朋友
27-1.jpg
    在我国佛教圣地一台山的许多寺庙,都供奉着骑狮子的文殊菩萨像。狮子有了这等的威严,在汉唐时的帝王陵墓、贵胄坟宅前开始出现了石狮的踪迹。但当时只限于在陵墓坟宅前摆放,作为神道上的神兽,常与石马、石羊等石像生排放在一起,用以震慑,使人产生敬畏的心理。图十四:动物园门前另一侧石狮
29.jpg
    唐宋之后。据程张先生《元代石狮趣谈》记载,唐朝京城的居民多居住于“坊”中,每根坊柱的柱脚上都夹放着一对大石块,以防风抗震。工匠们在大石块上雕刻出狮子、麒麟、海兽等动物,既美观又取其纳福招瑞吉祥寓意,这是用石狮子等瑞兽来护卫大门的雏形。图十五:可爱的小朋友正在拍摄
33-1.jpg
    安庆菱湖公园运动园门前的这两尊石狮雕刻保存较为完整,各部位清晰可辨,狮身有彩绘残留,通高近二米,底座宽二米余。现公园已经采取了保护措施建起围栏。图十六:安庆是黄梅戏故乡,雕像随处可见,上图为七仙女雕像
36.jpg
(本篇完)
2017-07-10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30

听众

5750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7-7-11 08:36:33 | 显示全部楼层
墩良程氏宗祠——卒子走遍安庆
墩良程氏宗祠
——安庆祠堂系列
第1304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怀宁县黄墩镇墩良村的程氏宗祠“敦睦堂”,是一座新建雄伟的高大宗祠,今天卒子简单向大家介绍这里。图一:程氏起源
25-1.jpg
    安庆市怀宁县有一个叫黄墩的乡镇,程氏从老徽州歙县邵濂乡一个大山中同在战乱中迁徙到安庆,从绩溪县程家明迁到安庆已经数百年历史。据了解,徽州宗族迁徙史上普遍存在“始迁黄墩”的记载,而“篁墩”之称则始于明朝的一位叫程敏政的人。此类记载更多的是传说,而非史实,围绕这一叙事,引发了诸多矛盾和冲突,各宗族为消解冲突而不懈努力。那么在安庆市怀宁县,就有一个地方名为黄墩,今天当卒子简单介绍这里,希望能够讲述这个故事背后的故事。图二:程氏宗祠前一片田畈
26.jpg
  徽州地处皖南山区,交通相对比较闭塞,这里世族,大多是由外地迁徙而来,很多宗族都有入徽后“始迁黄墩”或“始居黄墩”之说,然后再向徽州各地迁徙的记载,这一现象与山西移民的“洪洞大槐树”、客家移民的“宁化石壁村”、也与江西瓦屑坝一样,是中华民族人口的一种大迁徙。图三:程氏宗祠门楼
27.jpg
    据万历《歙县志》“艺文志”吴修《复篁墩记》曰:“相传,凡地以黄名者,兵(按,指黄巢义军)辄不犯,盖谓已姓也。”这些家族在黄巢农民军的打击下,吓破了胆,认为“黄墩”是救命符,才纷纷麇集于此。所以有人认识从唐末迁徽的大家族最初几乎都住在黄墩。图四:程氏宗祠
28.jpg
    明朝人程敏政先祖亦居黄墩,因讳言居黄氏旧地之嫌,故意说原叫篁墩。明朝嘉靖年间成书的《新安名族志》是徽州宗族社会的经典文献,收集了九十余个宗族的资料。依据《新安名族志》,对各宗族“始迁(居)黄墩”的记载可以列表如下:迁居黄墩程氏,晋朝永嘉年间(307-312年),普之后曰元谭,当永嘉之乱,佐琅玡王起建业,为新安太守,有善政,民请留之,赐第于郡西之黄墩,遂世居焉。图五:程氏迁徙到黄墩镇墩良
31-1.jpg
    当然,这里的黄墩是指徽州的黄墩,在随后的人口大迁徙中,一部分徽州的程氏在安庆市怀宁县一个地方落下脚来,巧的是这个地方又起名为“黄墩”。另据了解,明朝嘉靖年间,共有二十五个名族有入徽时始迁(居)黄墩的记载,在《名族志》九十个名族中占28%,比例已相当可观。徽州向有以程、汪、吴、黄、胡、王、李、方为“徽州八大姓”的说法,或再加上洪、余、鲍、戴、曹、江、孙为“新安十五姓”。以此观之,则八大姓中有五姓、十五姓中有八姓皆出自黄墩。图六:程氏宗祠前的香炉
32.jpg
    程姓的远祖是风姓,风姓的首领称风后;风姓为东夷部族太昊伏羲氏的后裔,河南淮阳有太昊陵。程姓的始祖是重、黎。古史说,重是一个鸟身人面、身骑双龙的人物,人们尊他为火神“祝融”,他的遗址在今河南新郑市。黎的部族在今山西长治,称黎国,为周文王所灭。伯益是重黎的后裔,能调驯鸟兽,会掘井取水,还和禹一起治水。大禹临死时,将帝位传给伯益。禹的儿子启将伯益杀死,自己做了国王,建立了夏朝。武王灭商建周后,推行分封制度,重、黎的裔孙伯符因为向周王敬献“泰山之车、井中之玉、双穗之禾”有功,被封在广平程地(今河南洛阳)于是伯符带领本族,在那里建立了程国,后世子孙以国为姓,广平郡是程姓的第一个郡望之地。程伯符是程姓的得姓之祖。图七:程氏宗祠的指示牌
35.jpg
    安定家声大、诗书世泽长。这是天下程姓共用的堂联。上句讲程姓郡望在安定(今甘肃、宁夏一带),下句指明代程礼、程琮兄弟以诗书传家的故事。西周后期,(五世孙)程休父为程国国君,参加了周宣王征伐东南淮夷的战争,立下大功,宣王任其为大司马,赐爵为伯,封地于程邑,后形成了安定郡望。他的一部分子孙以其职为氏,即司马氏。因此,程休父是程氏和司马氏共同的得氏始祖。图八:程氏宗祠一侧
38.jpg
    南北朝时,新安篁墩程氏十三世程灵洗,被梁元帝任命为谯州刺史兼领新安郡太守,后被陈武帝任命为兰陵太守,为陈朝栋梁。侯景之乱时,程灵洗率领乡人保卫乡土平安;后受命统领新安各郡军事,任谯州刺史,新安太守,封邱县侯,进云麾将军等职。徽州人民十分崇敬他,死后尊封为“邑神”,谥“忠壮”,配享武帝庙庭。程灵洗生了22个儿子,并由篁墩先后扩散到徽州各县及全国各地,程姓后人皆以自己为“忠壮公”后代而自豪。图九:程氏宗祠的现代绘画
42.jpg
   现建在黄墩镇墩良村的程氏宗祠,原是一个小山坡。原程氏宗祠建于何时何地已不知晓,毁于何时也不清楚。但新建的程氏宗祠为家族氏由程氏后裔资助下重建的建筑。宗祠记录着家族的辉煌与传统,是家族的圣殿。作为家族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象征与标志。图十:程氏宗祠“敦睦堂”
45.jpg
    墩良村的程氏宗祠,有三进,现代仿建建筑,硬山顶,祠堂构架为仿建穿斗式,门楼为五凤楼建筑。祠深约三十至五十米,宽约二十多米,檐高约五至六米,建筑面积约数百平方米。门楼、额枋、梁上轩下、雀替、斜撑、大斗均雕刻人物故事、珍禽、花卉、楼台亭阁。图十一:程氏宗祠
49.jpg
(本篇完)
2017-07-11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30

听众

5750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7-7-12 09:06:49 | 显示全部楼层
乐明储家老屋——卒子走遍安庆
乐明储家老屋
——安庆古宅系列
第1305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潜山县槎水镇乐明村的储家老屋,有着数百年的历史,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储家老屋。图一:航拍储家老屋
03.jpg
    潜山县的深山里,有很多明清时期遗留下来的古民居,现状颇令人担忧。卒子介绍的储家老屋这幢古宅,已濒临坍塌、荒弃,村民向卒子介绍这幢古民居的时候,阐述了这幢百年古民居的厚重历史。图二:储家老屋砖墙为清朝早中期特点
07-1.jpg
    储家湾,群山环抱、清流映带,有茂林修竹、良田千亩,乃风水清嘉之地。储家老屋,坐北朝南,实为数百年前迁徙到安庆的外乡人宜居之所。图三:从中低空看储家老屋
08.jpg
    储家老屋据考,当属清朝早中期建筑,带有明朝建筑风格。堂厅采用明三暗五式结构,中有天井,两侧环以回形穿弄,通风采光。门首及梁栋,饰以雕画,雅致大方。图四:储家老屋砖雕与石门墩均为清朝早中期特点
11-1.jpg
    世居储家湾族人,谨守耕读传家训诫,做正直勤劳之人。历数以往,族贤辈出,代有才人。清朝嘉庆年间,曾获皇封“世德延祺”匾额,可惜未能保存下来。图五:监生储岱与安庆清朝文史稿件
13.jpg
    槎水镇乐明村是省级传统古村落,至今仍保存着许多传统建筑。卒子初进乐明村,满眼都是两、三层的小洋楼,并未觉出古村落的气息。当地村民告诉卒子,乐明村是在明清时期形成的,是以肖、范、储三大姓氏从北方或南方迁徙此地为背景。村里至今仍保留有肖家大屋、肖家老屋、范家老屋和今天卒子介绍的储家老屋等多处古民居。图六:航拍储家老屋整体
15-1.jpg
    储家老屋现已经破坏很严重。据了解,储家老屋始建于清朝初期或中期,历代修葺,现存建筑主要由门厅、前厅、中厅与后厅组成,占地面积约二百至三百平方米。卒子航拍看到,屋宇错落,层层叠叠,十分气派。图七:航拍储家老屋四拼图
19-1.jpg
    这幢已有二三百年历史的老宅子,处处显露出破旧不堪的感觉。地面潮湿、墙面剥落、墙角已出现了大块裂缝,可以看得见外面,屋顶也漏了许多处,有大束的光照进来。图八:生员储斈枢及清朝光绪年间的江南乡试题稿
21-1.jpg
   储家老屋与相邻的肖家大屋这二幢老宅子里最高峰时住了几百号人,随着各家经济条件得到改善,都开始做房子往外迁。图九:储家老屋神堂
23.jpg
    储家老屋厅里长满了青苔,天井里满是杂草和垃圾,一些久未住人的房间里。虽然是破旧的古民居,但也有辉煌的过往。阴暗、潮湿、破旧的古民居,虽已跟不上现在的潮流,但它身上的一砖一瓦、一椽一木都凝聚着历史的印记,镌刻着质朴的民俗民风,彰显着辉煌的过往。图十:储氏从河东郡迁徙而来
24-1.jpg
    储家老屋,屋前原有月沼,后被新建新屋占据,后有围墙,是典型的徽派建筑。中间有两道高大的砖雕照墙。木柱上精细的雕刻上以及威武壮观的屋架上,依然能看出当年的气派风范。图十一:档案馆寻找到江南安庆府相关资料局部
26.jpg
    槎水镇乐明村储家老屋与相邻的肖家大屋,都是同时期建于清代早中期,一支从江西鄱阳湖一带迁徙过来的肖氏后裔建造的,储氏应早于肖氏在此建屋。从外面看,储家老屋略小于肖家大屋,虽已陈旧,但看起来依然恢弘大气。走进屋里细看,照墙上有砖雕、石雕、楹柱和长窗上有木雕,工艺精美,保存完好。图十二:储家老屋神位牌
27-1.jpg
    据了解,储氏迁潜四世显一房沿用往届“一元堂”堂号,它是迁潜一世永钰公建在潜山槎水龙隐山始祖墓前河之南,现座落在槎水镇乐明村储祠组。后来储永钰三子储代贵公祠为“敦睦堂”,于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建在潜山槎水南畈,现座落在槎水镇槎水村虎形组。储代贵二个儿子,称子一和明一,储明一又生子四,储显一、储显二、储显三、储显四,有祠曰“敦睦堂”。图十三:储家老屋砖雕局部
28.jpg
    据《储氏总谱》有关记载,迁潜一世储永钰有三个儿子,储代贤、储代俊、储代贵。现分别在潜山县槎水镇逆水村莲花组、岳西县巍岭乡杨河村杨河组、潜山县黄柏镇昆仑村大竹园组、潜山县槎水镇槎水村双塘组。图十四:航拍储家老屋
29.jpg
    储氏从外乡迁入安庆潜山、岳西一带,已经有六七百年历史,卒子今天介绍的乐明村的储家老屋与储氏祠堂同属一脉,虽多年未维修,储氏支祠还保留着当年建造祠名为“储氏支祠”,大门左边壁上嵌有一块标题为“奉宪示禁”碑。图十五:储家老屋二侧厢房
30-1.jpg
     据《奉宪示禁》介绍,江南安庆府潜山县正堂加十级纪录十次朱据、监生储辑、储岱,生员储氏风、储斈枢、储崶、储峋、储源、储泮池、储芳城、储秀陞、储柄占等禀呈逆水坂莲花形十三世祖忠选公祖荫被戕等情为此准议严禁刊碑保祖永垂不朽所有规条开列如左祖山如有强奠魆葵即听掘起不得以挖匿藉口。图十六:储家老屋
34-1.jpg
     费了极大的时间,阅读了图片馆藏大量的珍贵文史资料,卒子发现“储氏支祠”应建于道光七年(1827年)期间,距今已有190年历史,它要晚于卒子今天介绍的储家老屋。图十七:储家老屋门楼上的“耕读传家”砖雕
DSC_9146.jpg
(本篇完)
2017-07-12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30

听众

5750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7-7-13 12: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许河牛王庙与仙圣庙——卒子走遍安庆
许河牛王庙与仙圣庙
——安庆寺庙道观系列
第1306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太湖县寺前镇乔木寨村,原是许河村与刘冲村合并而成,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原许河村的二座别具风格的寺庙道观。图一:许河村建于民国初期的建筑
18-1.jpg
    乔木寨村是十年前由原刘冲、许河二村合并组建而成。地处寺前北大门,古时是连接太湖与宿松县的山区重要交通要道,如今佛图寺景区的香炉石、青蛙石、轿子石、纹帽石、幔头石、老虎石、双龙庵、朝阳庵等景点独具特色,风光秀丽。图二:许河村地处太湖县与宿松县交界的山区
22-1.jpg
    乔木寨卒子曾介绍过,这里建于清朝咸丰年间的太平军在此建立乔木寨;也有解放战争时期的“青峰岭五壮士”典范。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乔木寨山脚下的牛五庙与仙圣庙。图三:许河村的建筑
23.jpg
    在整个安庆地区,为祭祀牛而建的庙宇非常罕见,目前仅有太湖县与宿松县有个别的牛王庙。正是因为稀罕,所以卒子才更多的使用图片与文章向大家介绍出来。图四:牛王庙与许河老建筑
26-1.jpg
    关于牛王庙还有很多的传说。有一种说法是原先牛王庙这片地区经常有野兽出没骚扰这儿的村民。大家想用百兽之王的老虎把野兽吓走,但去哪儿找老虎成了大难题。就在大家伙儿冥思苦想之际,一位村民灵机一动拿出了一块虎皮,让家里的老黄牛披甲上阵,还在牛角插上了两把令箭。就这样乔装打扮的老黄牛吓跑了骚扰大家正常生活的野兽,立下了功劳。为了感谢这头老黄牛,村民们就凑钱盖了一座牛王庙。图五:牛王庙内神位
27.jpg
    另一种说法是和旧时的农历春厂“打春牛”和“皇帝春耕”有关,由于当时的交通、运输、载物、饮食多离不开牛。再加上牛肉美食,牛乳补身,牛粪肥田,牛革御寒,牛宝医病……使得民间百姓对牛深为敬之。当时的官府也有禁止杀牛之律,故在此建有牛王庙。为牛建庙宇,民间百姓习惯称为牛王庙。图六:牛王庙四拼图
30-1.jpg
    牛王庙主要源于北方游牧民族,为什么会在安庆的深山中的小河边建此庙?从这座牛王庙的建筑风格看,它已经完全融合了皖西南的土地庙建筑风格,使用全石叠垒而成,内设有神位,还有一块敕封牛力大王神位的石制神位。图七:牛王庙
31.jpg
    这块刻有“敕封牛力大王神位”的石制神位,从石制及风化程序看,应该有百年以上,它是当地村民为牛而建的社位牌,在安庆地区十分罕见。图八:牛王庙四拼图
35-1.jpg
    据了解,北方游牧民族随着迁徙一路南下,在四川盆地的成都就有建于清代康熙七年(1668年)牛王庙,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相传,当年成都平原牛瘟肆虐,人们谈牛色变。四川巡抚张德地为了安抚民心,便在毗邻的牛市之外修建了这一牛王庙。并铸有铁牛一只,供奉于庙内。图九:牛王庙内“敕封牛力大王神位的石制神位”
36.jpg
    成都牛王庙庙宇落成,靠天吃饭的百姓们便纷纷前来供果祭拜。众望牛王护佑子孙,消弥瘟疫,以确保一方农耕而造福黎民。从此,周而复始,年复一年,香火不断,祭祀不绝。安庆的牛王庙应该与这种说法比较相近。图十:仙圣庙外使用了红色的外漆有别于其它寺庙
39-1.jpg
    离牛王庙不远,有一座现代修建的仙圣庙,建在半山坡上,据说始建于明朝,后毁不存。现存建筑为近十多年重建。图十一:粉色的仙圣庙
40.jpg
    仙圣庙依山傍水而建,背靠大山,前是许河。庙仅有一进,殿正中供奉着一尊坐像,据说是很久以前前到这里隐居的大将,这里是安庆太湖县与宿松县的交界、有山有水、风景秀丽的地方定居下来。图十二:仙圣庙
43-1.jpg
    据了解,安庆地区以仙圣为名建的寺庙不多见。只是现在建筑,谈不上建筑风格。图十三:仙圣庙牌位
48.jpg
(本篇完)
2017-07-13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30

听众

5750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7-7-14 15:26:26 | 显示全部楼层
青山石屋寺百年古榆树——卒子走遍安庆
青山石屋寺百年古榆树
——安庆古树系列
第1307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原安庆市枞阳县枞阳镇郭桥村,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这里的一棵有着几百年历史的古树。今天卒子介绍的这棵有着数几百历史的古树,位于石屋寺后面,种植在枞阳镇郭桥村,在青山北麓,这株古树因寺而名、因名而枯、因枯而没。也许这种自然的生态情况,也如枞阳一样划离安庆之后的生态写照吧。图一:枞阳大青山
20150328 251.jpg
    青山,因其有一椭圆形巨石,兀立而起,形如屋而得名石屋寺。晋朝清供禅师在此建庙、元朝裴仙道在此炼丹、明朝正德年间,西蜀圆态和尚重修石屋寺,寺前建有香亭。大青山位于枞阳县城东十六公里处的枞阳镇郭桥村,一峰挺立、山色如黛、因名青山。它北接浮山、南望九华,山清水秀、如诗如画。图二:大青山地处长江北岸
29-1.jpg
    大青山芳草连绵、杂花满径、涧水潺潺、雾霭袅袅,金鸡洞、老虎洞,洞壑幽深,锣石、鼓石、鹰嘴石、狮子石,怪石百态。登峰远眺,南面滚滚长江一泻千里,北面白荡湖水碧波万顷,东、西有神灵赛湖和羹脍赛湖两旁依偎,正所谓“水如青罗带,山似碧玉簪”,是一座天然的绿色宝库。图三:大青山石屋寺
32-1.jpg
    大青山著名景点有十多处,有石屋胜境、菩萨印掌、玉洞藏春、龙隐灵泉、乌鸦候客、白驴化米、相国诗篇、仙人棋局、石鼓轰雷、金鸡啼月、黑虎巡山、石柱仙题、狮子卧云、丹池日暖、白云送接、凤萋梧竹等等。不过,青山最具标志性的景观还是它的“石屋胜境”。图四:青山石屋寺与百年古榆树
35-1.jpg
    主峰之阳,一块平坦的巨石仿佛从天而降,高数丈,广数十米,如巨掌前伸,为山下一根粗壮的天然石柱所承接。传说明朝时九华地藏王驾云朝拜藕山护国庵,因藕山经不住其重力所压,地藏王只得将另一只脚搭在大青山上,竟将这块巨石踩动,滚落而下,被下方的巨柱擎住,凑巧搭成了这间“石屋”。巨石上面还留下一只鞋印,约一尺半长,迹深逼真,此即青山十六景之一的“菩萨印掌”。入内观看,上平如屋顶,下阔如殿堂,面积约二百余平方米,里面冬暖夏凉,可坐可卧可游可居,真不愧是“玉洞藏春”!有意思的是,屋内石壁可敲击成韵,东侧作皮鼓之响,西侧发铜锣之音,音色竟各不相同。图五:青山与百年古榆树
39-1.jpg
    东晋建元初,高僧青洪禅师云游至此,见石屋大喜,便以此为隐居之所,凿佛像于壁上,潜心研究佛理。后来他四处化缘,募得银两,在石屋外侧扩建佛殿,名之为“青山石屋寺”。明朝正统初年,西蜀圆态和尚重建庙宇,香火日盛,遂有“青山小九华”的美称。其后兴衰轮替,延续至今,寺中佛像依然,梵音远扬。佛殿原有三重,重加修葺的两重是清代建筑,殿壁间遗存的六块碑刻记述了石屋寺的兴建始末及它走过的沧桑历程。图六:本文作者与百年古榆树对比
43-1.jpg
   明朝末年,桐城学者姚康伯(卒子曾介绍过他的墓)在石屋旁办学收徒,大兴儒教。时为姚师得意门生的何如宠,亦建书房于石屋寺旁,后中万历进士,官至朝廷礼部尚书,位居武英殿大学士,他在青山留下的一首“坚云堕地阁山椒,仙隐禅栖万古遥。为向悬崖磨数字,与他后世认前朝”的摩崖诗刻,以“相国诗篇”而独成一景。此外,在石屋读书的著名人士中,还有左都御史左光斗、文学家钱澄之、诗人王灼等人;书法家方守敦、文学家殷希声等名人也为青山留下了他们的诗文题刻。图七:百年古榆树
20150328 270.jpg
    郭桥村多数人都姓何氏,从明朝出了宰相何如宠后,何氏在此已经有了几百年的繁衍。今天卒子介绍的这颗古榆树,树龄至今可达数百年,为明朝好植,树干直径为约一米七左右,周长四米至五米,需要三个成年人才能合围,树高约二十米左右,被当地人称之为“千年老神树”,是村里人信仰得以安放的地方。图八:百年古榆树树心枯死
48-1.jpg
    古榆树现已经完全空化,如果一个成年人也能轻松钻入其中,将手放在枯朽的树枝上,心中默默许下祝福。笼罩着袅袅轻雾,通幽的曲径放着神秘的色彩,借用千年古榆树穿越时间的壁垒,希望枞阳能够早日回到安庆怀抱。据当地村民介绍,这棵古榆树,曾被雷电劈毁了。虽然这棵树树心枯死,但每年春季,大树都发出新枝芽,到夏季便枝繁叶茂。图九:百年古榆树树心已空
20150328 276.jpg
    如果您能到这棵形状奇特的千年古树面前,一定会不禁感慨道。此树或已枯死,并且在枯死的树干上有一个巨洞,能容纳一个成年人坐进其中。不仅如此,该树从不同的角度望去,有不同的造型,从东往西看去,古榆树仿若一只翩翩起舞的凤凰;从北往南看去,榆树的枝干酷似龙头;从西往东看去,榆树的枝干又仿佛是一只安庆图腾。图十:青山石屋寺与百年古榆树
58-1.jpg
(本篇完)
2017-07-14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30

听众

5750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7-7-17 11:11:47 | 显示全部楼层
唐湾红旗洞——卒子走遍安庆
唐湾红旗洞
——安庆近代革命系列
第1308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桐城市(县级市)唐湾镇唐湾村彭新屋村民组,有一个硕大的人工导流渠,被称为红旗洞,今天卒子向全国人民介绍这里。图一:红旗洞是靠人工开挖的导流涵洞
15-1.jpg
    红旗洞,其实就是一条人工导水渠。在唐湾镇唐湾村彭新屋村民组南约五十米的河边一侧,红旗洞呈南北走向,洞长约七十米左右,总体有一定的弧度。图二:风景秀美的唐湾
16.jpg
     红旗洞是一条穿山而过的隧道,长七十余米,宽约十米,高约十米、在红旗洞下游建一条拦水坝,坝建在北面洞口下游三米处,南北向。图三:红旗洞位置
20-1.jpg
    红旗洞实际上是一套综合栏水渠坝工程,坝底宽十六米,长五十米,以石与水泥混砌。红旗洞只是红旗渠综合工程的一部分。图四:红旗洞周边生态
25-1.jpg
    唐湾位于大别山余脉,属山区、田地少。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初,为响应农业学大寨的号召,时任唐湾大队书记唐家杰、大队长吴芳元提出将现红旗洞下游的河道改造为良田的设想,并组织村民筑坝截水,凿山为洞,引水从洞南流,该水利工程被命名为“红旗洞”。图五:红旗洞位于一座小山底部
30-1.jpg
    工程实施之初,用钢钎、炸药徒手施工,进程缓慢。后来省委领导杨效春前来检查工作,他充分肯定了唐湾人民战天斗地的精神,为支援革命工作,他从铜矿山调来风钻一台,技术人员两名,此后工程速度大大提升。图六:红旗洞全部由人工开挖而成
35-1.jpg
    山洞凿通后,在将河道改造成良田的过程中,唐湾人就地取材,从河道两旁的山上运土填河床。肩挑手提,进程缓慢,唐湾木匠彭近寿发明、自制了滑道,在山头和河床对岸的高处拉上两根钢绞索,自制两个底部带有弹簧的木箱,利用惯性运土,一次运土可运六七十斤,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加快了工程速度,最终工程顺利结束,改造处良田六十余亩,使唐湾红旗洞下游的良田增加到一百五十亩,大大缓解了当时唐湾人民的粮产。图七:红旗洞岩石上的风炮眼
38.jpg
    在修建红旗洞导水渠的过程中,唐湾人民热情高涨,干劲十足。当时提出“十万斤大米、十万个劳动力权利修建红旗洞”的口号,每个生产队抽调精壮劳动力奔赴工地。图八:红旗洞是一个导流涵洞
40-1.jpg
    施工之余,工地上人声鼎沸,热火朝天。任何伟大的事业总有牺牲,修建红旗洞导水渠也不例外,在修建过程中,唐湾人民作出了重大牺牲,甚至有人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图九:红旗洞高十米、宽十米,长七十米
42.jpg
     那是七十年代初,红旗洞即将开通之际,为了节省时间,加快进度,唐家旺等八人中午就在洞中没有回家,准备稍事休息后接着开工。这时,上游泛螺突降暴雨,唐湾天气依然,洞中人因此毫不知情。不久洪水呼啸而来,施工人员撤退不及,被狂暴的洪水冲走,唐家旺、唐传旺、唐仲述、彭俊顺四人不幸遇难。但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时至今日,红旗洞导水渠工程还在发挥水利作用,甚至还成为唐湾的一个旅游景点,吸引了不少好奇的游客。图十:红旗洞内
45-1.jpg
    红旗洞导水渠北五十米是徐后路,路北是原黄甲高中,现为唐湾中心学校。红旗洞建成后,下游河道改造成的良田肥沃,稻谷飘香。图十一:红旗洞风景
50-1.jpg
    红旗洞导水渠虽是农业学大寨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的产物,但它体现了唐湾人民战天斗地,改造自然、艰苦奋斗的精神,已然成为唐湾的一座丰碑,伫立在青山绿水之间。红旗洞是安庆地区最大的人工导流渠。图十二:红旗洞内
51.jpg
   唐湾,属大别山丘陵山区,荒山秃岭、水贵如油,晴天旱、雨天涝,耕地大都是干田山坡地,自然条件差,靠天吃饭。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中,唐湾人民在一无水源、二无经验的情况下,用勤劳智慧的双手,修涵洞、建水渠,开人工河,引来上游溪水,灌溉柳泉百亩良田,大搞旱改水,取得粮食丰收。图十三:红旗洞成为一个景点
55-1.jpg
    如今红旗渠与红旗洞成为安庆地区市民参观的景点,红旗洞年竣工后,唐湾人民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冒严寒、踏冰雪、运沙石、打炮眼,同社员一起,经过相当长的一个时期的战斗,胜利完成了开挖空凿红旗洞的任务。图十四:红旗洞内流水
60-1.jpg
  四十年过去了,红旗洞水利工程依然发挥着重要的导流灌溉的作用,它恢弘的气势仍能见证唐湾人民震撼天地的伟大功绩。图十五:唐湾工程队是修建红旗洞的主力
65-1.jpg
    客观来看,农业学大寨的那个年代,全国各地都在劈山造田,没有山的地方就在河里、海里折腾。唐湾在山区,水田本来就少,正好响应学大寨的号召,在河的上游筑一大坝,把水拦住,然后在旁边的山上钻一个山洞,把水引出去,这样可以在水坝的下面、河的下游造田。图十六:红旗洞内
67.jpg
    客观评论,其实花那么大的气力,只为也就是多了几十亩田,在如今来看,真是劳民伤财,并且还破坏了整个生态链,客观来看,修建红旗洞是件得不偿失的事,但在当时,却是一个战天斗地的典型。图十七:红旗洞四壁全是坚硬的花岗岩
70-1.jpg
    据说当年单说钻山洞,付出的就是巨大的劳动力,唐湾一带岩石特别坚硬,要用钢钎钻眼,埋上炸药炸。省里只支援一台钻山机器,大部分都要人用铁锤砸,费了好大劲才钻通了。图十八:开挖这么坚硬的花岗岩难度可想而知
72.jpg
    唐湾红旗洞是效仿当年河南林县的红旗渠,将这山洞命名为红旗洞。图十九:红旗洞
75-1.jpg
    红旗洞虽然通了,但洞比较小、比较窄,水流量不大。并且,为建这个只灌溉几十亩田地付出四个青壮年劳动力,真是任何事物皆有两面,正面就典型、反而是故事。更多的故事背后的故事,只能是观众自己去评论了。图二十:红旗洞入口
DSC_6646.jpg
(本篇完)
2017-07-17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30

听众

5750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7-7-18 12:28:57 | 显示全部楼层
苗尖三龙井瀑布四叠泉五棵松——卒子走遍安庆
苗尖三龙井瀑布四叠泉五棵松
——安庆风景系列
第1309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桐城市(县级市)唐湾镇唐湾村苗尖村民组,有一处名为三龙井瀑布四叠泉五棵松的地方,风景过人、秀美无比,今天卒子向全国人民介绍这里。图一:三龙井瀑布四叠泉与李白像
    位于安庆市桐城市(县级市)唐湾镇唐湾村苗尖途中,有一处名为三龙井与四叠泉的景点。三龙井其实就是三个水流冲刷成的小水潭,四叠泉就是水流经过四处叠折。三龙井与四叠泉其实就是一处落自半空,四叠三井,四叠而止、水花飞溅、水声长鸣。泉水流人井中飞瀑而下,又沿峭壁坠人深壑。图二:三龙井瀑布四叠泉又称四叠龙井瀑布
    从走过苗尖古道俯视深壑小溪中众多的潭池,恰如绣在翠屏上的一串珍珠,光彩夺目,颇耐玩味。三龙井,每井就是一潭水,上下长约五十米,宽约十来米。瀑布水流从下至下叮咚作响,清脆悦耳。图三:三龙井瀑布四叠泉形态
    据说,当年李白到此游览之后,感叹“早知观此瀑,何须登庐山”。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图四:李白像,是否到访安庆桐城苗尖待考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最为著名的还是那首《望庐山瀑布》。但千年前,李白是否来到安庆桐城这个山里见过这个瀑布,不得而知,是否有过“早知观此瀑,何须登庐山”,更不得而知。图五:四叠泉
    从唐湾分道而上,就能蜿蜒入山中。半路有村民建起“苗尖寨”的竹子寨门,两边有联“人间仙境在此地,世外桃源无他乡,”正中悬挂着“苗尖寨”巨幅匾额。图六:三龙井瀑布与李白行踪图
    “四叠龙井”就在寨门不远的地方,是一道瀑布奇观,这也是寨子里唯一的河流出口。四叠瀑布,是一条细细的溪水从大山深处流淌出来,再瀑入如玉的龙井潭,因为有“白龙”入水,所以称“潭”为“龙井”,潭深不可测,无人考证其深度,传说四条麻线未能探底。图七:四叠龙井瀑布与李白手稿
     有广告牌介绍,如遇溪水暴涨,那瀑布就好比银河落幔,神女浣纱,同时又似蟠龙喷珠,气势磅礴,声响震天,蔚为壮观。关于四叠龙井瀑布的来历,当地有神话相传,上古森林大旱,人渴树枯,感动天上的龙,遂呼风唤雨,普降甘霖,待腾云驾雾离去时,龙尾摆了四下,便成了“四叠龙井”。仰看瀑布,确实是高低错落,瀑布飞过四道崖口,有点“叠”的意思。图八:三龙井瀑布
    苗尖寨,并不是占山为王的“寨”,实际就是以吴姓为主的百姓蜗居在山尖一处开阔处建起的古村落。目前是安庆一座非常古朴的村落,据说已经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图九:李白像
   关于苗尖寨的故事,卒子将在后期再做介绍。据了解,古村曾有位吴姓的族人在江西婺源当县令,是个清官,任上帮当地百姓做了不少好事,为了感谢他,有年他的老母亲做寿,所以就有人送了一块牌匾。关于这块牌匾卒子也将在后期介绍。图十:三龙井瀑布
    苗尖寨其实就是一处古村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风水文化。苗尖寨过去进山一条路,下山路二条。如今重新建起水泥路,能够很方便进入寨中。图十一:四叠龙井瀑布与李白像
    苗尖,依山而建古村落,四周皆是群山,在战火纷飞的时期,这里是一处能够自给自足的好地方。从桐城要想到苗尖寨,需要很长一段寻找的路子。图十二:三龙井瀑布与五棵松
    在苗尖,听说这里建起的古村落原是叫“凤凰地”,其中一个凤凰的翅膀就在寨子左边延伸而下,延伸到一个小山坡,山坡上有巨大的五棵大松树,五棵松树粗壮得两个人可能都抱不过来,每棵树龄都有百年以上。图十三:五棵松与苗尖古村落
    五棵松树是苗尖寨人心中的神树,从那一匹匹红布上就能看出他们的信仰。根据风水说法,左青龙,右白虎。而苗尖寨明显白虎比青龙高,吴氏先人为了化解白虎之凶,故在青龙这边种下五松。这五松既循转了道家的金木水火土,又尽显出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图十四:被村民神化的五棵松
    苗尖地域海拔平均约800余米,这里属温带自然森林气候,森林覆盖率高。古村落起明朝末年,苗尖祖先因避战乱,由江西各地颠沛流离,乘舟徒步千里,寻至这儿的原始荒野,筑土为墙、搭草为房,世代刀耕火种,繁衍生息至今。据说人口稠密时,有三百人之多。全庄皆姓“吴”,此外并无他姓。图十五:龙井
    苗尖古建筑有四百0多年,还珍藏有吴氏族谱。村一角的土坡上有当年种下的五棵松“神树”、村脚有三叠龙井瀑布、村背后就是“二姑尖”峰,这些景色都是源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图十六:五棵松是先人镇风水的
(本篇完)
2017-07-18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30

听众

5750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7-7-21 14:33:15 | 显示全部楼层
赵河屏风寨旗杆的石眼遗址——卒子走遍安庆
赵河屏风寨旗杆的石眼遗址
——安庆军事遗址系列
第1310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太湖县原牛镇区赵河乡,有一个太平军兵败而居的山寨,在那个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口,太平军溃败的军士又是怎样与清军斗争到最后一刻?今天卒子向全国人民介绍这里。图一:屏风寨外貌
12.jpg
    屏风寨是安庆一处遗址名,全国范围内仅安徽安庆一处,湖北与安徽交界处一处。安徽安庆一处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在牛镇区赵河乡,卒子实地查看,山顶有一石洞,深约十多米,因地势险要,古时山上有寨。图二:屏风寨顶巨石上的旗杆石眼
20-1.jpg
    在太湖县汤泉乡境内,有一处风景,叫屏风寨。屏风寨脚下就是赵河村,原先叫赵河乡,可见人口的减少正成为当代一个变化的过程。图三:太平军(安庆人称“长毛”)
23-1.jpg
    据《太湖县志》记载:屏风寨海拔约890余米,主峰悬崖峭壁,地势险要。传说在太平天国时期,有一支太平军(当地人称“长毛”)余部,曾在这里安营扎寨,生活过多年。图四:太平军屏风寨
24.jpg
    据相关专家在安徽省历时五年的考查,现在安庆地区发现十多处太平天国军事遗址,就包括屏风寨。卒子之前已经介绍过一些。图五:屏风寨顶巨石上的旗杆石眼
25-1.jpg
    从地形看,这些军事遗址均依山而建,因地制宜,易守难攻,遗址上的寨墙及营房用石料堆砌而成,均有四门或两门。”在这十多处遗址中,就包括今天介绍的屏风寨。图六:屏风寨顶巨石上的旗杆石眼与卒子手对比
28.jpg
    据《太湖县志》(1995年版)记载:“清朝咸丰九年(1859)底至十年初,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率部与清总兵鲍超的‘霆字营’在此太湖县小池驿激战一场,双方各伤亡千余人,这是历史上有名的‘小池驿之战’。”图七:屏风寨顶巨石上
29.jpg
   “咸丰十年(1860)正月二十五日,多隆阿从太湖县新仓渡河,与太平军战于余贯嘴后佯败以诱,候选道蒋凝学伏兵于两翼,鲍超突围而出,太平军与之激战失利,伤亡甚重,退往桐城。太湖城为清兵占领。”图八:屏风寨顶巨石上的旗杆部分被草掩的石眼
30-1.jpg
    太湖失败后,陈玉成部除主体撤退到桐城外,还有一小部分躲进了当时属于深山老林的赵河的屏风寨,大约二十多人,实际大约三十多人。图九:屏风寨顶巨石上的旗杆石眼
33.jpg
    屏风寨的东面是芹河,南面是烟火寨,北面是老虎洞,只有西面一条上山的小路,而且山高路陡,易守难攻。要想通过一个个设有机关的道路,不是容易的事情。图十:旗杆石眼均修建在巨石一面
35-1.jpg
    正是有了这样一个特殊的地理位置,太平军才在此安营扎寨,修筑工事,同时依托屏风寨上肥沃的的土地,开荒种地,过上了自给自足的生活。图十一:清军
38-1.jpg
    为了抵御清军的围剿,太平天国的余部在屏风寨上利用天然屏障,用石头搭建寨门,垒筑石墙,并利用寨上的一个深达三十余米,可容百余人的石洞,坚守了多年。后来,清军纠集当地武装,对屏风寨上的太平军余部进行围剿。图十二:站在屏风寨顶巨石上看山下
39.jpg
    山上官兵凭借有利地形,用滚石垒木进行反击,虽经激烈奋战,终因寡不敌众,最后剩下六七名太平军人从南悬崖口跳崖自尽。时至今天,许多老年人说起这“人骨头沟”地名的故事,还心地动容。图十三:屏风寨顶巨石
40-1.jpg
    七十年代初,当地村民因建房需要石料,拆除了寨门及石墙,本已荒废的太平天国驻军遗址更是遭到了毁灭性的的破坏。如今,屏风寨上,当年那个巨大的石洞还在,洞内曲折蛇形,石壁陡而光滑,洞顶巨石覆盖,有“一线天”奇景。图十四:屏风寨顶巨石上的旗杆石眼
45-1.jpg
    洞前那块宽阔的平地已是茂密的树林,只有平地旁边的巨石上当年舂米的石碓遗迹,和南悬崖口以及洞顶四周的巨石上那一排排插旗用的石眼,赫然还在。看着这些深刻着历史的痕迹,仿佛闻到了泥土里深埋的血腥,仿佛看到了忠勇而又刚毅的灵魂。图十五:旗杆石眼
46.jpg
    太湖县赵河屏风山顶的屏风寨,地势峻峭,地形复杂。面积约四千平方米。据传,1861年“安庆保卫战”后期,湘军乘胜追击,陈玉成残部约三百余人,实际约三十多人退守屏风寨,在此地安营扎寨,后遭清军地方武装势力突袭,勇士多余人跳崖自杀,其余人壮烈牺牲。图十六:屏风寨顶巨石
50-1.jpg
    汤泉乡赵河村是由原赵河、青河、芹河、屏峰四村合并而成。位于太湖县东北部,华亭湖之滨,赤百公路中段,建有三个高、中、低水位水运码头,水陆交通便捷。今天卒子介绍的就是现寨址上留有很多人工开凿的石条、石碓遗迹和用作插旗杆的石眼。屏风寨遗址依山而建,因地制宜,易守难攻,遗址上的寨墙及营房用石料堆砌而成,有两门。”图十七:清军
55-1.jpg
(本篇完)
2017-07-19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30

听众

5750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7-7-26 09:02:02 | 显示全部楼层
五里庄禁赌碑——卒子走遍安庆
五里庄禁赌碑
——安庆碑记系列
第1311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宿松县五里乡,过去因距宿松邑城近,而成为弈城弈乡的地带,今天卒子向全国人民介绍这里出土的一块雕刻较为粗糙的禁赌碑。图一:古时宿松邑为安庆府一县
11-1.jpg
    宿松县五里乡位于宿松县城东,过去因距县城只有五里地而得名。五里乡素有“十里桃源”之美誉,前是龙湖,后靠座山。良田千顷,果林万亩。宿松县五里民风淳朴,聚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清朝翰林院编修,兵部主事,与曾国藩交谊甚笃的石广均是五里万缘墩人。安徽当代著名书法家,老红军黎光祖诞生于此。图二:古时宿松禁赌碑与全国其它地区的禁赌碑对比
20-1.jpg
    太白书台座落在金龙村,旧为宿松十景之一,过去卒子曾介绍过。太子庙(即梁储宫)建于1622年,有遗址可见。现在的五里乡。五里乡在清朝至民国期间一直被称为五里庄,是宿松的东大门,西接县城,南临龙湖,北靠凿山。原庄里有几千人口,数千亩林场和耕地。图三:古时宿松禁赌碑碑文头
22.jpg
   这块清朝年间立的禁赌碑,表面粗糙。为大青石板制成,长方形,高约一米,宽半米,有底座,现不存。碑文字迹清晰。上刻有“五里庄”三个大字。图四:赌碑之风
25-1.jpg
    “永远禁止赌博”六个字为阴刻,每字有香烟大小。阐述赌博害处。“落款为公请官厅布告”也是阴刻,字体同样大小。虽然碑已经断裂,但字迹仍然清楚。图五:赌碑又与嫖娼等等挂钩
30-1.jpg
    卒子见过这块禁赌碑,感慨颇多。追溯历史赌博之害由来已久,虽朝代更替此风不绝。中国古代最早的博戏“六博”,相传出于夏朝末期乌曹之手。乌曹乃夏朝最后一个国王夏桀的大臣。由此可见,赌博游戏在中国已有3500多年的历史了。《唐律疏议》中的“博戏赌财物”一条,首次把“博”与“赌”联系在一起,作为一个法律条文,可视为赌博一词的雏形。图六:全国各地禁赌碑
35-1.jpg
  明清时期安庆府各地赌风日盛,地处三省交界的宿松邑境内,特别是在明清时期赌博尤甚。至清朝中晚期,赌风愈演愈烈贻害无穷。图七:全国各地各县很多地方都有禁赌碑
40-1.jpg
    赌风一盛淳朴的安庆宿松邑民风不再,鸡鸣狗盗之事蜂起,社会秩序破坏殆尽。故民众对此深恶痛绝,屡起禁伐之声。于是地方乡贤及有识之士拍案而起,或联名上书官衙,痛陈聚赌之害,由官府批示谕禁,以端风化;或村民联名同立禁碑,以儆效尤。图八:安庆宿松禁赌碑与全国其它地区的禁赌碑区别
45-1.jpg
    这块被发现的清朝《禁赌碑》,就是当时民间禁赌之物证。此碑应该是清朝中晚期所立的禁赌碑,卒子搜集了一些全国各地的禁赌碑形成对比。图九:安庆宿松禁赌碑与全国其它地区的禁赌碑对比
50-1.jpg
  五里庄禁赌碑是一块恩准出示勒石,以垂久远,均感无级,等情到县。启可行出示严禁。据了解,光绪九年(1883年)十二月十四日示的一块禁赌碑与安庆这块碑有相似的地方,在碑的背面是《戒赌十条》:一坏心术,二丧品行,三伤性命,四玷祖宗,五失家教,六汤家产,七生事变,八离骨肉,九犯国法,十遭天谴。庞德公诗曰:“凡人百艺好随身,赌博门中莫去亲。能使英雄为下贱,解教富贵作饥贫。衣衫褴褛亲朋笑,田地消磨骨肉嗔。不信但看乡党内,眼前衰败几多人。”图十:大户人家是赌博的重要成员
55-1.jpg
  综观安庆禁赌碑与它地禁赌碑相比,有几点相似:一、赌博危害之烈。素来民风淳朴的乡村,由于赌棍糜集,劣迹频闻,以致风俗大变,禁赌已势在必行。二、禁赌民心之齐。立碑同人为全庄人,可谓同仇敌忾,群起攻之,足见禁赌是人心所向,众望所归。图十一:赌博严重影响地方安定
60-1.jpg
  这块有着百年历史的禁赌碑,留给后人的不仅仅是一段社情历史的记述,更重要的是警示后人,要以史为鉴,匡正祛邪。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积极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其意义似乎更为深远。图十二:全国其它地区的禁赌碑很多
65-1.jpg
(本篇完)
2017-07-24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30

听众

5750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7-7-26 09:55:10 | 显示全部楼层
双手擎天——卒子走遍安庆
双手擎天
——安庆石刻系列
第1312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大龙山群山之间,有一处风景优美的山峰,在山峰一块巨石上,有人书写“双手擎天”四个大字,今天卒子介绍这里。图一:大龙山花开正盛
18.jpg
    元朝末年,天灾人祸,民不聊生,安庆一位姓余的人烧香信佛,在乡里与农民邀集推翻元朝统治。图二:大龙山中部北麓山顶
20.jpg
    公元1351年的一天,朝廷派员到了安庆。大龙山是在今天的安庆背面的屏障。大龙山毗邻安庆府,相传元末明初农民起义有人曾在此筑关修寨、驻扎兵马。图三:大龙山北麓山顶书法
30-1.jpg
    大龙山峰峦峭立,俯瞰宜城。 明朝与清朝大龙山建有很多古塔,经过咸丰年间的太平军战乱,多数塔现已不存,现在大龙山山间一处巨石上有人书写“双手擎天”。图四:大龙山中部北麓山顶是驴友们的圣地
32.jpg
  该石刻于大龙山西麓的岩壁上,不知何年所刻。至清朝安庆战事多发,书写者意为何意?不详。因其字大,且行笔苍古,体势开张,率真自然却古拙浑朴,遂扬名于世。图五:大龙山中部山顶巨石
34.jpg
    原书依照岩石的纹路顺势而作,所以字体大小不一,参差错落,意态别致。虽是楷书却有篆隶遗意,举重若轻,方圆并用,极尽变幻。图六:大龙山中部北麓山顶风景
35-1.jpg
    安庆,自古多是历代文人墨客,慕名而来,争睹神采,感慨之余,寄情诗文,刻于崖壁,形成著名的大龙山摩崖石刻文化。图七:大龙山中部北麓山顶巨石
37.jpg
  安庆大龙山北麓有很多景观。传说北顶就是古战场,至今,五横乡与杨桥镇交界的的大龙岭一线山巅,依然完整地保留着当年那绵延数十里的古战壕,旁还有古石兵营、石堡垒遗址。图八:大龙山中部北麓山顶
38.jpg
   大龙山北麓最早为烽火台,清朝咸丰三年(1853年)湘军为防太平军加修炮台,是一座名副其实用于军事防御性古寨。图九:大龙山中部北麓山顶
39.jpg
    安庆大龙山历朝历代宗教活动盛行,寺庙兴建不衰,形成不少有神奇色彩的景点建筑。图十:大龙山巨石
41.jpg
    双手擎天比喻双手托住天,形容坚强高大有力量。出自唐孟郊《怀南岳隐士》诗:“见説祝融峯,擎天势似腾。”图十一:大龙山中部北麓山顶书法
42.jpg
    大龙山屹立于安庆城北,离市区十五公里,为城廓之天然画屏。其山自西向东绵亘起伏,山势雄伟,秀嶂叠峙,蜿蜒似龙,而得名大龙山。山周二十五公里,面积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呈南北走向,横跨市郊和怀宁、桐城二县。图十二:大龙山中部北麓山顶风景
45.jpg
    大龙山四面环水,东依石塘湖,南临长江,西饮石门湖,北靠菜子湖。古人赞其美为“独不类他山”。大龙山山腹摺叠,行至大龙山中部北麓山顶,有摩岩石刻“双手擎天”,只是岁月沧桑,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攀爬游玩。图十三:大龙山双手擎天
49.jpg
(本篇完)
2017-07-25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30

听众

5750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7-7-26 14:28:22 | 显示全部楼层
尤林石拱桥——卒子走遍安庆
尤林石拱桥
——安庆古桥系列
第1313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经开区尤林社居委,有一座即将被填平的石拱桥,今天卒子介绍这座有着百年历史的石拱桥。图一:安庆经开区尤林社居委
11.jpg
    尤林石拱桥桥,坐落在经开区尤林社区一块湖泊河系中。据了解,清朝光绪年间,安庆肖坑乡尤林村有个财主,请来能工巧匠,从杨桥运来众多石料,在家乡的小溪流上建起了一座石拱桥。图二:尤林石拱桥位置
15.jpg
    在随后的岁月里,这座石桥连通了古代的官道,极大地促进了乡村的发展。这座圆拱桥从石质风化和建造特点看,应该是座历史悠久、姿态优美的古桥之一。图三:尤林石拱桥
20.jpg
  一座桥就是一段历史,通过一座桥去探寻岁月的痕迹。在经开区未建起以前,这里原是一片河湖湿地。图四:尤林石拱桥由青石与麻石建造而成
30-1.jpg
    在这片湿地周边,尤林村与周边的乌岭村相通相连,这片土地世代耕作有着数百年历史。图五:尤林村原是一片湿地
32.jpg
    卒子从这座石桥看来,这座圆拱桥历史悠久,建造古桥使用了安庆本地产的麻石块。图六:尤林石拱桥
35.jpg
  这座古石拱桥原是官家驿道,至今已百年历史。村里年长的村民反映,这座桥给居民留下了太深的记忆。尤其是上了五十岁的本地居民,可以说是石桥看着他们长大。图七:尤林石拱桥拼图
40-1.jpg
    在石桥之前,因为当时交通条件和水利设施有限,连接周边村庄的仅仅是一座木桥,每次下雨涨水时,桥下的小溪就会变得凶猛起来,阻碍了两边的通行。图八:尤林石拱桥面由麻石铺设
45.jpg
    建造这座麻石拱桥虽然是本土大户人家,却也可见付出了不少心血。该古桥始建于清朝晚期,一直以来是皖西南周边几个村庄的主要交通要道。图九:尤林石拱桥麻石行条
50-1.jpg
    这座麻石拱桥质地为麻石,长约五米,宽二米。因磨损严重,已经被荒草掩埋,这座石桥连接着安庆府老肖坑乡几个村庄通往安庆府、怀宁县、桐城县的通道。图十:尤林石拱桥拼图
52.jpg
    麻石拱桥身为大块座石垒砌而成,桥面铺青石板,显得古拙厚重。当地人都知道石桥有些年头了,但很少有人知道到底是什么年代所建。上世纪六十年代被差被毁。图十一:尤林石拱桥
55.jpg
    流水潺潺,岁月无声。这座无从问津的石拱桥,有着什么样的辉煌过往? 却无任何有关资料记载,安庆府周边有着数条官道,往往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车如流水昕宵不绝,沿途村庄散布着无数客栈。图三:尤林石拱桥麻石桥面
45.jpg
(本篇完)
2017-07-26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30

听众

5750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7-7-27 09:51:52 | 显示全部楼层
花山国学生墓和候选县丞墓——卒子走遍安庆
花山国学生墓和候选县丞墓
——安庆古墓系列
第1314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宜秀区杨桥镇花山村的山间,有二座安庆士绅官员古墓,古墓保存较为完整,今天卒子介绍二座何氏家族的古墓葬。图一:安庆花山密林深处
11.jpg
   候选县丞是清朝官名。始置于战国,为县令之佐官。秦汉相沿。典文书及仓狱,为县令,县长之辅佐,历代所置略同。晋及南朝,还有宋朝不设此官(宋只设建康狱丞)。丞之官秩,汉为二百石至四百石,明清县丞为正八品官。明代规定凡方圆不及二十里者不设县丞,故多数县份都有佐贰官。图二:例赠国学生何肃平
15-1.jpg
    清朝县丞多不设,在全国1300多个县份中,仅设县丞345人。在安庆大龙山之间,却有这样一座候选县丞的墓葬,足以说明安庆府下设县里的读书人通过科举考试,一步一步走向仕途。图三:二座古墓突安葬在一起
16.jpg
    县丞是中国古代地方职官名。在县里地位一般仅次於县令(或县长),汉时每县各置丞一人,以辅佐令长,主要职责是文书、仓库等的管理。后代虽有变革,如宋代曾一度废除,或以主簿兼任,但历代大多设置此一官员(一或二人),迄於清末。图四:国学生与候选县丞图(选自网络)
18-1.jpg
    韩愈《蓝田县丞厅壁记》描写唐朝县丞一职,有职无权,形同虚设,还要受到吏胥的欺凌,只能低首下气,使有才能有抱负的人居此亦无所作为,并以崔斯立任蓝田县丞的种种境遇为例尽情刻画,含有深刻的讽刺意味。韩愈代崔斯立发出不平之鸣,以期引起朝廷对这类事情的注意。图五:古墓为青石建造,雕刻有纹饰
20-1.jpg
    县丞县长的副手。一般是一人,大县设两人,主要职权是管理文书,仓库,少数时期里,能管理地方财政和治安。还有一个职权是县长不能处理政事时,他可以代替县长暂时管理地方。可以看做事县里的二号人物。图六:例赠候选县丞何石溪
25-1.jpg
   “例赠”是指清代朝廷推恩把官爵授给官员已去世的父祖辈。受赠者不一定有功名,是皇帝给予臣子、有功者先人的另一种荣誉。所以安庆花山这座例赠候选县丞墓,实际上是皇帝恩荣将官爵授给官员已去世的父祖辈。图七:县丞署
27-1.jpg
    清朝时期的国学生一般指太学生中的官员子弟。明朝、清朝时国子监是古代最高学府与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内设博士、典簿、典籍等厅,以分理各项具体事务;设率性、修道、诚心、正义、崇志、广业六堂,以供生徒听课、自修及习所。图八:国学生与候选县丞墓碑
30-1.jpg
    设祭酒、司业各一人为正副长官,其属有监丞、五经博士、六堂助教、学正、学录、典簿、典籍等学官掌教务。学生多由省、府、州、县学生员中选拔,亦有由捐纳而得者,入监就学者有贡生、监生之分,然通谓之国子监生。监生肄业后经见习可得补官,后科目盛行,出路日塞。捐例一行,挂名监生日多,赴京就学者日少,作用反不及府、州、县学。图九:国学生与候选县丞墓由麻石砌围
35-1.jpg
    国学生又称国子生,亦是指在国子监肄业的学生,但一般指官员子弟。清初时国子监实行积分法,为其后考职之制,分等录用。清朝后期,设置同文馆、京师大学堂等新式学校,毕业考试合格的,分别授予进士、举人等出身,给以一定的相应官职。“大清国学生墓”就是清朝某个国学生的坟墓。图十:国学生与候选县丞墓形态
40-1.jpg
    安庆宜秀区杨桥镇花山村,有这样二座清朝晚期的何氏士绅官员古墓,一位是例赠国学生何肃平,另一位是例赠候选县丞何石溪,碑文记录清晰,作为地方文史的一个部分,卒子介绍给全国观众,等待更多的研究。图十一:国学生与候选县丞墓
20140910 180.jpg
(本篇完)
2017-07-27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30

听众

5750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7-7-28 14:52:57 | 显示全部楼层
余河徐氏宗祠——卒子走遍安庆
余河徐氏宗祠
——安庆宗祠系列
第1315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岳西县白帽镇余河村的山间,有一座现代复建的徐氏宗祠,今天卒子介绍这里。图一:余河徐氏宗祠外观
15.jpg
    余河徐氏宗祠坐落在岳西县白帽镇余河村的山间,一条小溪从高山流下。徐氏宗祠建筑院落坐北朝南,是一幢现代建筑,分为前后两进院落。图二:余河徐氏宗祠大殿
18.jpg
    主要建筑有山门、过厅、东西配殿、大殿等。第一进院落有仿木结构仿建,因为现代建筑,基本没有保留古建筑遗存下来的老物件。图三:余河徐氏宗祠唯一留下的就是这件古件
22.jpg
    后一进院面阔三间,进深两间。为祭祀的大殿,大殿面阔三间,进深两间,祠堂颇重装饰,雕梁画柱,古色古香,精美绝伦。充分体现了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的卓越才能和和艺术创造力。图四:余河徐氏宗祠
30-1.jpg
    该宗祠始建何时不详,院落坐北朝南。大殿为歇山九脊顶,次殿位于大殿前边紧靠大殿。宗祠基高墙稳,房屋高大,建筑精细,气势雄伟,实乃文化胜地。图五:余河徐氏宗祠祖先牌位
32.jpg
    整体建筑保存相对完整,庙宇宏大,建筑巍峨,古朴壮观,显示了古时安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图六:余河徐氏宗祠祭祀场面(网络下载)
40-1.jpg
    徐氏系黄帝后裔,世代繁衍,人丁兴旺。时代伴随,英才辈出。始祖伯益水井发明者,水不但是人的命脉,也是大地动植物的源泉。助禹治水有功,封于徐地,称徐国,二世祖若木袭徐国君,以国为姓,传播中华文明。图七:余河徐氏宗祠先祖
42.jpg
    东汉艺术家、誓学家徐干,南朝文学家徐陵、徐铉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徐庶,明代杰出旅行家、游记文作家徐霞客,明代开国原勋魏国公徐达、徐辉祖,哲学家、文学家徐光起,明代进士、水利专家、河道策划者、史部诗郎徐九思及徐钦,中国现代美术家徐悲鸿,政治家、军事家徐向前等均为传世名人。图八:余河徐氏宗祠先祖
44.jpg
    徐氏宗祠,为元末为避战乱的徐氏家族,他们带领家族成员渡江北徙,最后迁居安庆潜山又迁至岳西白帽等地。后裔约万余人。图七:余河徐氏宗祠先祖
46.jpg
    徐氏家族从外地迁徙至安庆地区,已有七百余年,传至二十多代人。该祠堂虽然是现代的仿建,却也是家族成员的一种精神寄托之所。图八:余河徐氏宗祠先祖
48.jpg
    祠堂建于山青水秀之间,茂林修竹、山环水抱、聚气藏风。祠依山而建,徽风皖韵,流光溢彩,聚古典之精华,展当代之雄风。图九:余河徐氏宗祠
50.jpg
(本篇完)
2017-07-28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30

听众

5750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7-7-30 11:08:37 | 显示全部楼层
清河邓家老屋——卒子走遍安庆
清河邓家老屋
——安庆古宅系列
第1316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宿松县隘口乡清河村的山间,有一座建于清朝中期的邓家老屋,今天卒子介绍这里。图一:安庆市宿松县隘口乡清河村
1.jpg
    宿松县地处大别山南麓、皖江之首,是皖鄂赣三省八县结合部。宿松依山、面湖、临江,由西北向东南依次跨大别山山脉、丘陵岗地和平原、湖畈区。复杂的自然环境孕育了宿松悠久的人文历史。宿松古称松兹侯国,始建于西汉高后四年(公元前184年)。隋文帝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始称宿松县,并沿用至今,距今约2200年历史。图二:宿松县隘口乡清河村
2.jpg
    安庆市宿松县人杰地灵,先贤辈出,有明代的武节将军石良、清代翰林院编修朱书、浙江巡抚罗遵殿、浙江按察使段光清等历史人物。当然,还有今天卒子介绍的邓氏。图三:邓家老屋四周
3.jpg
    邓家老屋位于安庆市宿松县隘口乡清河村邓家老屋组。该房为清朝中期嘉庆年间建造的一所坐北朝南的古民居。图四:邓家老屋保护牌
4.jpg
    邓家老屋为三进五开间,东西两边各有厢房六间,砖木结构,悬山顶,五架梁。建筑面积约一千二百多平方米。图五:邓家老屋外墙
5.jpg
    邓家老屋,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乾隆年间,其历史上是江西移民,到安庆已经有四五百年,在清朝中期出了有名的商人,在安庆宿松县建起了这幢有江西风格的老屋。图六:邓家老屋破损严重
6.jpg
    据说,当年嘉庆年间,这幢老屋经过了七年方建成竣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宏伟的规模、保存完整的艺术雕刻品,都显示了较高的文化、历史和艺术研究价值。图七:邓家老屋部分已经损坏
7.jpg
    这是一座具有地域性的大型古民居,也是一件后人品读历史的民间瑰宝。图八:邓家老屋
8.jpg
    始建于清朝嘉庆年间的邓家老屋,是迄今为止发现的皖西南地区面积较大的徽派建筑群。建筑宏伟、又不失古朴。图九:邓家老屋厅堂青石柱础
9.jpg
    邓家老屋位于青山绿水之中,虽已墙体斑驳“容颜”衰老,但仍在对人们述说着昔日之宏伟!老屋四周以砖墙围绕。图十:邓家老屋牌匾(布政司理、卫守备、国子监典籍)
10.jpg
    从建筑布局来看,邓家老屋的平面呈中轴对称布局,中轴线上依次分布有门楼、前厅、前天井、中厅、中天井、祭堂。大屋前后共三进。图十一:邓家老屋木雕
11.jpg
    中心建筑则是第二进至第三进,厅堂两侧筑有滴水式防火山墙,大厅各自独立,又连为一体,中间均有天井相隔,以便于采光及空气流通。图十二:邓家老屋部分屋顶已经破损
12.jpg
    邓老家屋现已陈旧破损,当卒子这二年再经过这幢老屋时,已经毁损破倒一半以上。老屋房屋之间以走廊相连,四通八达。图十三:邓家老屋牌匾南阳萱暖来头不小
13.jpg
    在过去的岁月里,当平静的生活被战乱或宗族之间的争斗打断,老屋就会立刻成为保护族人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军事堡垒。图十四:卒子坐骑位于邓家老屋后方
14.jpg
    邓家老屋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嘉庆年间,据说是做了生意发了财,才建起了这幢江西风格的徽派建筑老屋。邓家老屋牌匾由布政司理、卫守备、国子监典籍共同贺送。图十五:邓家老屋牌匾
15.jpg
    邓家老屋开始只建上、中、前三厅,后又扩建才形成邓家老屋形成现有的规模,共历时七年之久。邓家老屋建筑群的门、窗木雕盛行,雕刻技艺精湛,题材丰富多彩。图十六:邓家老屋门前
16.jpg
    走进邓家老屋,尽管已难见当年的华丽,但建筑艺术的表现性和所表达情感的抽象性,已在这座老屋中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图十七:邓家老屋通道及拱门
17.jpg
    推开老屋前厅两扇厚重的木门,跨过门槛、厅堂、卧室的木窗木门,雕有各种精致的花卉图案,楼阁屋檐飞龙走凤,栩栩如生,折射出大屋主人当年追求并炫耀荣华富贵的一种表现。图十八:邓家老屋木柱   
18.jpg
    历经二百余年岁月,老屋已苍老陈旧。如今邓家老宅中仍住着二户人家几口人,但前二年的大洪水及年久失修让老屋已经严重损坏。这样的老屋安庆地区还有一些,希望更多的人加以保护。图十九:邓家老屋门厅
19.jpg
(本篇完)
2017-07-30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30

听众

5750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7-7-31 11: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温桥龙池庵旧址——卒子走遍安庆
温桥龙池庵旧址
——安庆寺庙道观系列
第1317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怀宁县清河乡温桥村的山间,有一座建于明朝的寺庙,今天卒子介绍这里。图一:温桥龙池庵山门
10.jpg
    清河乡是安庆市怀宁县下辖的一个乡。地处怀宁西南部,东与洪铺、江镇镇接壤,南部、西部均与怀宁县黄龙镇相邻,北接怀宁县三桥、黄墩镇。图二:温桥龙池庵
25-1.jpg
    清河乡位于怀宁县腹部,由原龙泉、温桥两乡合并而成,因乡政府驻地清河得名,距安庆市区四十公里。清河乡地形属浅山丘陵地区,境内浅山绵延,丘岗起伏。图三:龙池庵地处群山之间
28.jpg
    清河历史绵延,人文锦绣。境内有省重点寺庙龙池庵,始建于明成化年间,清朝雍正时改建,因所在山顶有泉水称龙池得名,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图四:温桥龙池庵
30-1.jpg
    那么这座名为龙池庵的寺庙,到底是一座什么样子的寺庙呢?在安庆周边,有二处名为龙池的寺庙,一座是五横乡的龙池寺,另一座就是清河的龙池庵,龙池庵下有一个天然溶洞白云洞,洞内密布造形奇特的石笋、钟乳石等,深不见底。图五:温桥龙池庵留下众多遗物
35-1.jpg
   寺庙所处的是海拔约五六百米的高山上,这里有“龙池香尖”茶叶。龙池香尖茶,始于明朝,产于安庆市怀宁县清河乡、黄墩镇、江镇镇、洪铺镇、石镜乡等地,但最为出名的就是龙池庵山间的正宗“龙池香尖”茶叶。图六:温桥龙池庵为近年重修
38.jpg
   龙池庵坐落在植被繁茂,土壤肥沃之地,终年云雾笼罩,海拔四百米上下,龙池庵就在附近的双尖山周围。生态环境优越,茶树生长健壮,从未使用过农药,茶叶洁净,无污染,具有高山茶特有香气,色泽翠绿,故取茶名“龙池香尖”。该茶属怀宁县绿茶中之珍品。图七:温桥龙池庵遗物
40-1.jpg
    据民国四年(1915年)《怀宁县志》记载:“……龙池尖,所产品绝胜,清明前后采之制出如新蚕,泡以山泉味不在蒙顶下。”图八:温桥龙池庵碑记
45-1.jpg
    古往今来流传着“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之说,这足以说明它的品质之优。其品质特点是外形扁直,色泽翠绿显毫,汤色绿亮,香气清香持久有花香,滋味鲜醇爽口,叶底嫩绿明亮成朵。图九:温桥龙池庵清朝光绪碑
50-1.jpg
    地处皖西南怀宁县的清河乡,群山浅岭、环绕淙淙、松竹葱葱,这里有安庆著名人物明末进士、兵科给事中宣国柱。据了解,宣国柱(1593-1648)字若木,怀宁县清河乡温桥村人,明天启七年(1627年)举人,崇祯十三年(1640年)进士。图十:温桥龙池庵古构件
55-1.jpg
    宣国柱历任行人司左司副、兵科给事中(正七品)等职,上疏十余次,谏国务之弊端、申家乡之水患,善诗歌取材骚雅汉魏、通音律延续魏晋遗风,著述盈麓,有《古文辞渊源》《荀勖》存世,死后葬于怀宁太平山祝庄后,虎形山有碑。图十一:温桥龙池庵祖师塔
60-1.jpg
    宣氏是怀宁望族,怀宁宣氏始迁祖(即一世祖)宣君瑞,元朝泰定进士,皇帝勋戚,传说是蒙古人或色目人,元至正元年(1341年),从两淮副使迁安庆路路正(正二品)一职,居此久矣,深感怀宁风景秀美、风物敦厚,上书皇帝请求退居怀宁修养,元惠宗欣然允许。图十二:碑记上记载怀宁西去郡城,指安庆府
70-1.jpg
    怀宁县位于长江下游北岸、大别山余脉南麓,低山丘陵岗地,四季分明,山清水秀,附近有灵源观、旸明庵、龙池庵等静沐风雨;学堂书院隐于山林,诗书训辞响彻田舍,民风淳朴,崇尚忠孝,邑人丁荣,后宣国柱隐居太平山、闭门谢客。图十三:龙池庵内有直隶安庆府潜册县送来的碑
75-1.jpg
    古往今来多少帝王将相、文人墨客、佛教信徒为龙池庵地处的风光和浓郁的宗教所吸引所陶醉,成为安庆周边一处自然风景区和风水宝地。图十四:温桥龙池庵内一碑上记载南京国子祭酒前……
651.jpg
(本篇完)
2017-07-31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30

听众

5750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7-8-1 10:46:47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桥双三百五十多年的银杏树——卒子走遍安庆
上桥双三百五十多年的银杏树
——安庆古树系列
第1318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太湖县望天乡地处皖鄂两省交界,今天卒子介绍上桥村二棵三百五十余年的银杏树,早在几年前,卒子曾介绍这里的一幢“梅里山庄”古建筑,如今通过卒子的介绍梅里山庄已经在得到广泛的宣传,到访梅里山庄的人数也在迅速提升,这就是宣传的力度。图一:上桥第一株三百五十多年的银杏树
15.jpg
    据太湖县林业部门工作人员介绍,上桥村的这两棵三百多年的老银杏树,高大的树干下挂着保护牌,据了解,其中一棵古树树高17米多、胸围近三米、树龄三百多年。是名贵的保护树种。图二:上桥第一株三百五十多年的银杏树
30-1.jpg
    银杏树,多年生木本植物。生长在海拔稍高、空气较干燥的地方。一片片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长势很慢,一年能长到一米就不错了。图三:卒子坐骑在上桥第二株三百五十多年的银杏树面前
32.jpg
  银杏树也叫“白果树”,它是一种古老的裸子植物,人称“植物界的活化石”。由于未受第四纪大陆冰川的侵害,我国保存了许多生活在北半球的裸子植物,如:银杏、水杉等等。图四:上桥第二株三百五十多年的银杏树
35-1.jpg
    银杏树的叶子像一把把打开的折扇,很容易辨认。它的果实是黄色的,里面的种子叫“白果”,可以食用,但有微毒,吃多了会中毒。银杏树仅仅生长在我国与日本,生长速度非常慢,但却可以活一千年以上。图五:银杏树与人手的对比
37.jpg
  在安庆市太湖县与湖北省交界的地方发现的这二棵银杏树,过去是一片银杏树群,后经过砍伐已经只剩下这二株银杏树了。巨大的银杏树郁郁葱葱,独树成林成为一道奇特景观。图六:上桥第一株与第二株同为三百五十多年的银杏树
40-1.jpg
   上桥村这二株枝繁叶茂的銀杏,盘根错节、根根相连,二株银杏树高度基本一致,约有十七、八米。其中一株银杏树下建有一简陋的青砖小庙,香火颇旺,显得神秘莫测。图七:银杏树叶
42.jpg
    据居住在此树不远处的村民介绍,上桥村几大户姓氏居民从江西移居到这里,就种下了银杏树了。至今他们在这里已经生息繁衍了近二十代,照此推算,此古银杏树应该有三四百年了。图八:上桥第二株三百五十多年的银杏树东面与西面不同角度
45-1.jpg
    在安庆,很多地方都有像这样的古树,他们是元末明初移民到安庆的先祖们,种下的古树,这二棵银杏树已经采取了相关的保护措施。漫步在上桥村头,仰望移民到安庆的先祖们种下的银杏,参观先祖们建造的古老宅院,使每个安庆人、太湖人、望天人都能立即体会到什么叫历史的久远、岁月的沧桑,心中不由涌起一股淡淡的惆怅。图九:上桥第二株三百五十多年的银杏树保护牌
47.jpg
    历史,仿佛一下子和我拉得很近。卒子几年前曾专门写过上桥村的徽派古民居,经考证古民居曾是清朝安徽一知名富商吴寅初所建,名曰“梅里山庄”。原望天乡上桥村的这幢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古色古香的建筑上保留了明清时代的绘画、砖雕,很有观赏价值和研究价值。图十:上桥村曾是安徽与湖北交界地带
50-1.jpg
    吴寅初,号旭斋,册名长鸿,又号冠时。出身书香门第,曾经营生漆、油脂于汉、皖之间,后开设诊所,乡邻尽皆受益。梅里山庄无论是用地选址、占地规模、总体布局和院落与建筑的等级形制及艺术水平、内外装饰的内容、手法与风格,还是整体环境与设计,无不显示出主人独特眼光。所谓“三分匠人,七分主人”,梅里山庄与周边的一些较古老的建筑相比,就可略见一斑。图十一:上桥第一株三百五十多年的银杏树
53-1.jpg
    历史是一面镜子,一页一页翻过,在历史的长河中,再伟大的人物,再辉煌的业绩,最终都会归于消失、归于沉寂。梅里山庄也不例外,最终还是落没衰落了。唯有那梅里山庄屋前村头的二株银杏树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印记,在历史的夜空,可以悟一些人生哲理,让你细细品尝,慢慢咀嚼。图十二:上桥第一株三百五十多年的银杏树保护牌
2014100106 539.jpg
(本篇完)
2017-08-01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30

听众

5750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7-8-2 09:28: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过河卒子 于 2017-8-2 10:26 编辑

张恨水墓园——卒子走遍安庆
张恨水墓园
——安庆名人墓与近代革命系列
第1319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潜山县梅城镇,有一座现代的著名人物墓园,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这里。张恨水是安庆名人,也是潜山名人,更是全国名人。图一:张恨水墓园指示牌
15.jpg
    张恨水(1895年5月18日-1967年2月15日),安庆市潜山县人,原名心远,恨水是笔名,取自南唐李煜词《相见欢》“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之意。张恨水是著名章回小说家,也是鸳鸯蝴蝶派代表作家。被尊称为现代文学史上的“章回小说大家”和“通俗文学大师”第一人。 图二:张恨水墓园二根松树与其母亲像
25-1.jpg
    张恨水作品情节曲折复杂,结构布局严谨完整,将中国传统的章回体小说与西洋小说的新技法融为一体。更以作品多产出名,他五十几年的写作生涯中,创作了一百多部通俗小说,其中绝大多数是中、长篇章回小说,总字数三千万言,堪称著作等身。2012年10月12日张恨水的骨灰安葬于故乡安庆市潜山张恨水纪念馆并立铜像。图三:张恨水墓园整体
28.jpg
    张恨水,安庆市潜山县岭头乡黄岭村人。生于江西广信(江西省上饶市信州区)小官吏家庭,肄业于蒙藏边疆垦殖学堂。后历任《皖江报》总编辑,《世界日报》编辑,北平《世界日报》编辑,上海《立报》主笔,南京人报社社长,北平《新民报》主审兼经理,1949年后任中央文史馆馆员。1917年开始发表作品。195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因其父曾在江西上饶广信税务当职员而在上饶出生。并在上饶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童年就读于旧式书馆,并沉溺于《西游记》、《东周列国志》一类古典小说中,尤其喜爱《红楼梦》的写作手法,醉心于风花雪月式的诗词典章及才子佳人式的小说情节。青年时期的张恨水成为一名报人,并开始创作。他自1914年开始使用“恨水”这一笔名,其名取自李煜“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之句。到1919年为止,这时期创作的作品,如《青衫泪》、《南国相思谱》等,以描写痴爱缠绵为内容,消遣意味浓重,均可列入鸳鸯蝴蝶派小说中。图四:张恨水铜像
30-1.jpg
     1924年4月张恨水开始在《世界晚报·夜光》副刊上连载章回小说《春明外史》,1924年4月16日开始,到1929年1月24日结束,将近五年,轰动京城。在此后的五十七个月里,这部长达九十万字的作品,风靡北方城市,使张恨水一举成名。1926年,张恨水又发表了另一部更重要的作品《金粉世家》1927年2月14日至1932年5月22日连载于《世界日报》,百万余字,是张恨水连载时间和篇幅都最长的作品。《金粉世家》借“六朝金粉‘的典故,描写了一个民国总理之家的豪门盛衰史。这部作品进一步扩大了他的影响。但真正把张氏声望推到最高峰的是将言情、谴责、及武侠成分集于一体的长篇《啼笑因缘》,在发表的当时就因各大电影公司争先恐后的要将之拍摄为电影而成为名噪一时的新闻,由它改编成的戏剧和曲艺也不在少数,因《啼笑因缘》而作的续书之多更是民国小说中之最。至此,张恨水的名声如日中天,即使不看小说的人也知道这个作家,就如同不看京戏的人也知道梅兰芳一样。图五:张恨水墓园松竹茂盛
40-1.jpg
    新中国成立后,尽管政府对张恨水的生活有所安排,每月可以得到一定的生活费用,但他毕竟是在病中,无法写作,没有直接的经济来源。而家里人口又多,开支还是很大的。他便卖掉了原先的大院子,换了砖塔胡同43号的一处小四合院(也就是如今的95号)。这个院子不大,但还算规整。三间北房,中间是客厅兼饭厅,西屋是卧室,东屋是张恨水的书房兼卧室。院里还有南房三间、东西厢房各两间,是家里其他人住的地方。张恨水的身体在慢慢恢复,他又恢复了写作,陆续发表了十几部中、长篇小说。图六:张恨水骨灰埋葬处
45.jpg
    1966年,文革期间,胡同里有很多人家被抄家,红卫兵也曾闯进过这个院子。张恨水从书柜里拿出文史馆的聘书,很认真地告诉红卫兵,是周总理让他到文史馆去的,红卫兵居然信了他的话,退了出去。然而他的书实在太多,难免有属于“四旧”的东西,为了免得招灾惹祸,本想挑些破书烧了,也算作个样子。但是挑来拣去,哪一本也舍不得。孩子想藏在床底下,张恨水说怕潮;塞进米缸里,他又怕脏。搞得筋疲力尽,也没找到一个合适的地方。最后,终于决定,还是放回书柜里,在玻璃柜门上糊上白纸,就算是藏好了。所幸后来并没有人来抄家。1967年2月15日,农历正月初七,早晨,张恨水正准备下床时,突然仰身倒下,告别了这个他曾无数次描绘过的冷暖人间,走完了自己的人生。图七:张恨水故居图
50-1.jpg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张恨水无疑是最多产的作家之一,在他五十几年的写作生涯中,共完成作品不下三千万字,中长篇小说至少一百一十部,堪称著作等身。“张恨水现象”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由于历史的原因,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长期作为一个悖论而存在着,一方面是学术界对他及其作品文本的理性思考,一方面则是笼罩在他身前事后的诸多谜团,对此缺乏较为系统的介绍——一种还原历史本来面目的史料考证。对于前者,我们的专家学者为此付出了大量的努力;对于后者,则涉及到史料的搜集、整理与甄别,而此项工作对于张恨水研究来说却显得尤为重要,是一项艰难的基础性工作。图八:张恨水作品与曾用过的沙发
55-1.jpg
    潜山不仅天柱山不仅风景优美,而且名人辈出,其中就包括张恨水,他与江西还有一段不解之缘。1895年,张恨水出生在江西广信(上饶市信州区),后由于祖父来南昌任职,张恨水也来到南昌。1912年,遭遇父丧家变,几经磨难的张恨水走上新闻和文学的道路。“祖父的祖籍虽然在安徽潜山,但南昌可以说是他的第二故乡。”民国期间最走红的作家,张恨水是其中之一。他以《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缘》等小说风靡全国,倾倒无数男女。他每天同时给七八家报纸创作连载小说,其效率才思可谓天下无敌。他不仅用连载小说救活了多种报纸,且以一支笔养活着数十个人口的大家族,一生创作作品高达3000余万字,堪称海内第一。张恨水才子佳人式的三次婚姻和坎坷命运可叹可泣。图九:张恨水像与曾用过的大衣
60-1.jpg
    张恨水结过三次婚,第一次是母亲包办的婚姻。这是在蒙藏垦殖学校解散后。当时张恨水并不愿结婚,他的学业未就,从小立下干一番事业的志愿连一点影子都未见着,他不愿过早地成家。何况,他挚爱的才子佳人小说早已在他心中造就了一个幻影,他憧憬着郎才女貌的美妙生活,希望能找到一个才貌双全,温柔贤慧,富于生活情趣,能够理解他的终生伴侣。正因为有着这个念头,他对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有着一种本能的恐惧。母亲最大愿望,就是希望儿女成家立业,所以当心远在苏州蒙藏垦殖学校读书期间,母亲就为他聘定了媳妇。新娘姓徐名文淑,也是潜山人,家住源潭乡徐家牌楼,祖上是官宦人家,新郎新娘拜完了天地,新娘子入了洞房,真是个地地道道的乡下丑姑娘,距离心远心目中的佳人形象,不啻十万八千里。他不愿伤母亲的心,承担不孝的罪名。他沉溺在进退两难之中了。图十:张恨水使用过的床与第二任妻子胡秋霞
65-1.jpg
    张恨水与徐文淑没有爱情,徐文淑虽然有一个教私塾的爸爸,却不识字,是一个典型的旧式女子,结婚之后,因为得不到张恨水的爱怜,发誓读书识字,想当诉讼师告张恨水。后来能读会写,能够看懂最浅的佛经。徐文淑孝敬婆婆,为人宽厚,婆婆也比较喜欢她,张恨水一直供养着她。后来还曾经和她生过两个小孩,很可惜,这两个孩子后来都不幸夭折了。张恨水最早创作的长篇小说名为《南国相思谱》,曾在芜湖的报纸上连载,这部小说已经散佚,从题目分析,是一部言情小说。张恨水成为一个言情小说作家不是偶然的,这与他在现实生活中的爱情得不到满足无疑有着重要关系,他需要通过描写爱情来宣泄自己的情感。图十一:张恨水与第三任妻子周南
70-1.jpg
    作为漂在北京的一名文人,张恨水时时感受到孤独,于是在朋友的建议下,他来到北平一所专门收养流浪女子的平民习艺所里,找到了第二位妻子胡秋霞。 “当时感情有一点空白状态,他就通过这个身份上不如他的,把自己的怜爱之心表达出来”第二次婚姻虽然给了张恨水一个完整的家,但是并没有让他完全安分下来,秋霞原来不认字,张恨水教她认字,一点一点地教会之后,胡秋霞后来已经能够看报了。胡秋霞这个人是非常好,心地善良,淳朴老实,心直口快,从来不跟人耍手段、使心眼,所以,深受张恨水的亲近。张恨水自己后来,自己出钱,用他的稿费创办一个报纸,叫《南京人报》,是他在南京的时候创办的,他自己创办。中国作家用自己的稿费创办自己的报纸,恐怕他是第一人。这个时候,胡秋霞是家里最支持的一个,她贡献出自己大量的首饰和私房钱,为办报提供资金,表现出她的深明大义。但是胡秋霞的文化程度跟张恨水相差太远,她不了解张恨水的思想,他们之间没有多少共同语言,精神上的裂痕无法弥补,所以张恨水还是感到孤独,他还在等待爱情的降临。图十二:张恨水与第一任妻子徐文淑
75-1.jpg
    1931年,著名小说家张恨水的长篇小说《啼笑因缘》单行本出版发行,引起轰动,但更让36岁的张恨水兴奋的是,就在这时,他真正遇见了自己生命中的红颜知己。 大概在1930年到1931年的时候,在北京一次游园会上,张恨水认识了一个能歌善舞的女子,她是春明女中的高中生,叫周淑云。周淑云出身是一个破落官僚的家庭,父亲早死,家里负担比较重,她爱读张恨水的小说,爱唱京戏,聪明伶俐,张恨水也非常喜欢京戏。张恨水刚到北京的时候,第一次拿了工资还了债,付了房饭费之后,只剩下一块钱,就这一块钱,还有一个月,但是张恨水看到一个戏园子贴着梅兰芳、杨小楼、余叔岩三个人联袂演出,票价最低是一块,马上就把这一块钱买了戏票,到戏园里去看戏了。可见他对京戏的热爱。那么正好,就是说他跟周淑云,虽然他比她大十几岁,但是他们两个人谈京戏,谈小说,很有共同语言,周淑云也爱上了他。那么这样,周淑云愿意做张恨水的外室。张恨水就另外找好房子,就跟周淑云结婚了。结婚之后,张恨水从《诗经·国风》当中,《国风》当中的《周南》、《召南》取出“周”、“南”二字,给周淑云改了名字,就叫她周南。张恨水找到了他的爱情。周南会唱歌,尤其会唱京剧,张恨水会拉京胡,那么张恨水拉着京胡为她伴奏。周南善于交际,可以陪丈夫去拜访朋友,接待宾客,她深得婆婆的喜爱。尽管小姑子的年龄都比她大,但是也都很尊重她。她有文化,后来还学会写旧体诗,所以张恨水原来的理想“红袖添香夜读书”这个时候终于实现了。抗战的时候,抗战初期,周南不避艰险,带着两个儿子来到重庆,与张恨水是相濡以沫,一起度过了艰难的抗战时光。1959年周南患癌症去世,张恨水是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图十三:张恨水作品展与安庆市区恨水故居
80-1.jpg
    张恨水一生创作了120多部小说和大量散文、诗词、游记等,共近三千多万字,现代作家中无出其右者。其代表作有《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缘》《八十一梦》等。他不仅是当时最多产的作家,而且是作品最畅销的作家,有“中国大仲马”、“民国第一写手”之称。图十四:张恨水
DSC_5836.jpg
(本篇完)
2017-08-02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合作|人才招聘|手机APP|Archiver|

GMT+8, 2024-9-1 02:02 Powered by Discuz! X3.4

安庆E网生活网站 © 2001-2013 Comsenz Inc. ( 皖ICP备05012696号 )

安庆瑞易文化 地址:华茂1958-C7栋 联系电话:0556-5306667 联系邮箱:17779721@qq.com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和邮箱:0556-5306667 17779721@qq.com

皖公网安备 340800020001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