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E网

搜索
楼主: 过河卒子

[老城旧巷] 安庆祠堂系列(一脉相承图发展)

  [复制链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7-7-11 10:00:12 | 显示全部楼层
墩良程氏宗祠——卒子走遍安庆
墩良程氏宗祠
——安庆祠堂系列
第1304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怀宁县黄墩镇墩良村的程氏宗祠“敦睦堂”,是一座新建雄伟的高大宗祠,今天卒子简单向大家介绍这里。图一:程氏起源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7-7-28 14:54:15 | 显示全部楼层
余河徐氏宗祠——卒子走遍安庆
余河徐氏宗祠
——安庆宗祠系列
第1315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岳西县白帽镇余河村的山间,有一座现代复建的徐氏宗祠,今天卒子介绍这里。图一:余河徐氏宗祠外观
    余河徐氏宗祠坐落在岳西县白帽镇余河村的山间,一条小溪从高山流下。徐氏宗祠建筑院落坐北朝南,是一幢现代建筑,分为前后两进院落。图二:余河徐氏宗祠大殿
    主要建筑有山门、过厅、东西配殿、大殿等。第一进院落有仿木结构仿建,因为现代建筑,基本没有保留古建筑遗存下来的老物件。图三:余河徐氏宗祠唯一留下的就是这件古件
    后一进院面阔三间,进深两间。为祭祀的大殿,大殿面阔三间,进深两间,祠堂颇重装饰,雕梁画柱,古色古香,精美绝伦。充分体现了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的卓越才能和和艺术创造力。图四:余河徐氏宗祠
    该宗祠始建何时不详,院落坐北朝南。大殿为歇山九脊顶,次殿位于大殿前边紧靠大殿。宗祠基高墙稳,房屋高大,建筑精细,气势雄伟,实乃文化胜地。图五:余河徐氏宗祠祖先牌位
    整体建筑保存相对完整,庙宇宏大,建筑巍峨,古朴壮观,显示了古时安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图六:余河徐氏宗祠祭祀场面(网络下载)
    徐氏系黄帝后裔,世代繁衍,人丁兴旺。时代伴随,英才辈出。始祖伯益水井发明者,水不但是人的命脉,也是大地动植物的源泉。助禹治水有功,封于徐地,称徐国,二世祖若木袭徐国君,以国为姓,传播中华文明。图七:余河徐氏宗祠先祖
    东汉艺术家、誓学家徐干,南朝文学家徐陵、徐铉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徐庶,明代杰出旅行家、游记文作家徐霞客,明代开国原勋魏国公徐达、徐辉祖,哲学家、文学家徐光起,明代进士、水利专家、河道策划者、史部诗郎徐九思及徐钦,中国现代美术家徐悲鸿,政治家、军事家徐向前等均为传世名人。图八:余河徐氏宗祠先祖
    徐氏宗祠,为元末为避战乱的徐氏家族,他们带领家族成员渡江北徙,最后迁居安庆潜山又迁至岳西白帽等地。后裔约万余人。图七:余河徐氏宗祠先祖
    徐氏家族从外地迁徙至安庆地区,已有七百余年,传至二十多代人。该祠堂虽然是现代的仿建,却也是家族成员的一种精神寄托之所。图八:余河徐氏宗祠先祖
    祠堂建于山青水秀之间,茂林修竹、山环水抱、聚气藏风。祠依山而建,徽风皖韵,流光溢彩,聚古典之精华,展当代之雄风。图九:余河徐氏宗祠
(本篇完)
2017-07-28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7-8-10 11:49:48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河余氏宗祠——卒子走遍安庆
三河余氏宗祠
——安庆宗祠系列
第1325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岳西县来榜镇三河村,三河村有一块方面几平方公里的山湾叫余宕,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这里的一座有着百年历史的宗祠。图一:远看余氏宗祠
201501001 312.jpg
    来榜古镇在大别山腹地,岳西县的圆心位置,古时属于潜山县后北乡,西邻太湖县,北依古霍山,境内来榜河是皖河上游潜水河的源头。境内高山多而奇秀,河流曲而清幽。图二:中远距离看余氏宗祠
201501001 322.jpg
  来榜镇有着千年历史,《岳西县志》记载来榜有处“黄泥古墩遗址”,考古工作者在遗址上采集的样品有鬲、鼎、壶、碗、罐等,经专家用炭十四测定,为龙山、商、周三期文化,是区别于中原文化的大别山土著文化。四千多年了,天荒地老,磨洗愈新。图三:近看余氏宗
201501001 332.jpg
  来榜河的地名有个来历:传说河东鹊踏石的姑娘汪修竹与河西团包井的书生刘又生,自小有婚姻之约。后来刘又生赶考得中“榜眼”,而此时汪修竹因病而逝。书生回乡完婚,闻此噩耗,誓不再娶。后人为纪念这位多情有义的榜眼,遂将地名称为“来榜”。图四:余氏宗祠保护牌
201501001 334.jpg
  来榜镇已有千年历史,自古为四县枢纽重镇,来榜街是古镇的核心。从前,英山、太湖县的土布,霍山县的中药材,潜山县的花笺纸,岳西的茯苓、天麻,长江口岸的食盐,以及南来北往的货物均汇集于此,然后运往四面八方。小镇自古繁华,商贾云集。图五:余氏宗祠牌
201501001 335.jpg
   来榜三河村有余氏宗祠,所在地名羊角河余家宕。宗祠背倚青峰,层峦迭翠;堂前溪流环绕,紫峰如屏。祠前虎形山下安息着抗元英雄余四十。图六:余氏宗祠门厅
201501001 337.jpg
    宋末元初,余四十官居总辖,响应文天祥丞相号召,起兵抗元;南宋景炎二年与元宣武将军齐秉节战于黄州,因援绝立孤,被斩于阵,为宋室尽忠。余将军生有六子,为逃避元廷追杀,兄弟六人背负父骨,潜往大别山区,将父亲安葬在上清羊角河虎形山下。葬好父亲后,兄弟洒泪而别,六人以羊角河为中心,向四周迁徙。余真一居黄沙岭下朱屋庙;余真二居潜山县官庄。余真三居霍山黄梅河;余真四居潜山余家井;余真五居司空山下银河;余真六留居羊角河余家宕。所以安庆余姓根本地就在此。图七:余氏宗祠合兴堂
201501001 343.jpg
    余姓是黄帝的后代,余姓人口数全国排名第五十一位。潜山、岳西、太湖三县余氏属余四十后裔,而安庆本土元朝安庆守将余阙并不在此列,安庆守将余阙是外姓少数民族人士。图八:余氏宗祠正厅
201501001 344.jpg
    余姓得姓于秦,因此,余氏最早的发祥地在今陕西凤翔至咸阳一带。战国末年,余俊为韩相,徙居泗州。秦汉时,由余后裔一支迁居浙江;一支迁居陕州(河南三门峡陕县);魏晋南北朝时,余姓已成为新安望族。史书称“由余之后,世居歙州,为新安大族,望出下邳、吴兴”。唐朝后,余氏逐渐形成了新安、下邳、吴兴,三大郡望。潜、岳、太余姓均是新安余姓的支系,是宁国公余寅戈的后裔。图九:余氏宗祠木雕
201501001 345.jpg
    潜岳地区(潜山与岳西)余姓多尊余四十为迁潜始祖。宋理宗时,余泳二十四世孙,饶州余伦之子余四十,在宋朝为官,职司捕盗。宋度宗时(元世祖忽必烈时),蒙古人占据中原,以元代宋。面对强敌,余四十表面归顺了元朝,元封其为带兵总辖,驻守湖北黄州。但是,蒙古人采取种族歧视政策,将汉人视为下等人,如果杀死一个汉人,只须赔上一头驴子。汉族人民无法生存,于是余四十为民而战,在黄州起兵反元。图十:余氏宗祠匾额“三合堂”
201501001 347.jpg
    据了解,《元史。齐秉节传》记载为:“ 齐秉节,字子度,滨州蒲台人。父圭,从严实攻归德、庐州,有功,授无棣县尹,摄征行千户,后兼总管,镇枣阳。……至元三年(1266年),告老,举秉节自代。……十四年(1277年),授宣武将军、管军总管。时黄州复叛,令秉节往讨,斩余总辖于阵。……”图十一:余氏宗祠匾额“尚书华胄”为光绪年间清廷高官所送
201501001 350.jpg
    现有史籍可对余四十抗元被杀作旁证:七月(1276年),文天祥以同都督身份在南剑州(今福建南平)聚兵抗元,。十月,文天祥派使参赞吴浚取雩都,联络各地的抗元义军,坚持斗争。景炎二年(1277)元兵入汀关。二月,文天祥率军攻复梅州,四月,斩杀跋扈二大将,至夏,由梅州出兵,进攻江西。此时,各地豪杰响应抗元,号令通于江淮,宋军获雩都、赣州胜利,又以偏师进攻吉州,陆续收复众多州县。元江西宣慰使李恒在兴国县发动反攻,文天祥兵败,转战至广州。湖北黄州属于江淮之间,余四十当于此时复叛抗元。图十二:余氏宗祠匾额“武溪源远”为光绪年间清廷高官所送
201501001 352.jpg
    有《余氏家史》“六股伯照公支下十三世公贵显”文称:“义公长子,字二怀,号三河,生万历庚戌年九月初四日……”万历庚戌年为1610年,距总辖余四十起兵抗元的宋景炎二年(1277年)相隔333年。按照人口繁衍平均26年一代计算,333年繁衍13代,十分合理。如以《元史》记载为依据,余四十也应当是宋末元初人。图十三:余氏宗祠香炉
201501001 354.jpg
    《余氏家史》称余四十为余总辖,其实与安庆守将余阙同属有气节人士,故称“余将军”,更是对他忠于宋朝的一种颂扬。余四十娶汪氏、金氏二位夫人,生有六子:真一、真二、真三、真四、真五、真六。余将军兵败后,为逃避元朝廷追杀,他的六个公子潜逃到距黄州不远的大别山区。图十四:余氏宗祠匾额“根本地”
201501001 358.jpg
    余氏后裔以余四十为迁潜始祖,以余真一兄弟为一世祖,各自纂修宗谱。清朝同治初年,真四、真五、真六三房,于余家宕始祖余四十坟茔相对的山麓修建总祠。同治甲戌年,三房起名为“三合堂”,并合修宗谱《余氏家史》。图十五:余氏宗祠先祖牌位
201501001 359.jpg
    余氏宗祠,又称三合堂,坐落在岳西县来榜镇三河村余宕,余氏宗祠被岳西县人民政府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祠堂坐北朝南,祠堂大概于近期刚刚修缮过。祠堂的正大门分内外两道,挂在门楣正中的横匾上镶嵌着“余氏宗祠”四个黑底鎏金大字,两侧院墙上,马头墙檐角高翘,气势不凡。图十六:余氏宗祠一角
201501001 360.jpg
    走进宗祠大殿,这里是余氏后人专门用来供奉、祭祀先祖的地方。抬头望,大殿中堂正中,“三合堂”、“合兴堂”两块黑底金字横匾,高悬头顶。余氏宗祠始始建于明朝中晚期,清朝光绪年间重建。至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始祖余四十,为抗元将军,后裔为避战乱来潜。图十七:余氏宗祠一侧
201501001 366.jpg
    进入厅堂,发现一块黑底黄字的匾额高挂堂中,这块牌匾名为“尚书华胄”为光绪年间清廷高官所送,另有一块匾额为“武溪源远”,也是宗祠建成光绪年间由清廷高官所送。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雨,宗祠也曾遭受过不同程度的损坏。余氏族人同心协力数次维修,使宗祠得以重建。宗祠也曾办过学校,为当地培养人才作出过贡献。图十一:余氏宗祠匾额“尚书华胄”为光绪年间清廷高官所送
201501001 370.jpg
(本篇完)
2017-08-10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7-8-25 10:18:19 | 显示全部楼层
谢祠谢氏堂轩——卒子走遍安庆
谢祠谢氏堂轩
——安庆祠堂系列
第1336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望江县凉泉乡谢祠村,有一座八十年代修复重建的谢氏老堂轩,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这里。图一:谢祠一带谢氏堂轩
    凉泉乡位于望江腹地,泊湖、岚杆湖、武昌湖镶嵌其两侧,太阳山、祈雨山坐落其中,境内山清水秀,地盛物丰,实属“鱼米之乡”。凉泉乡共辖十个村,总面积近125平方公里,境内有受明太祖皇封的名山——太阳山,有大诗人李白驻足留连的太白读书堂,明国公古庙琼楼,陈赓将军指挥渡江战役的指挥部——陈氏宗祠等。图二:谢祠一带谢氏房屋
    据了解,谢氏按“字辈”约始于唐代,就是同宗同辈人都用一个固定的字来代表,让人一看便知是某个家族的第几辈的人。字辈名一般都是二字名,其中一个字代表辈分,另一个字是同辈人各自不同的代表符号。因辈分是家族世系次第的分别,都明确写在族谱里。图三:谢氏堂轩内陈设简单
  安庆地区,谢氏并不太多。卒子以前曾介绍过安庆市原枞阳县的桐东抗日民主政府旧址,位置在枞阳县陈瑶湖镇水圩村。凉泉乡的谢祠的谢氏堂轩,规模较小。是一处以谢氏族人世代集聚的村落,以后便以谢祠作为该村的名称沿袭至今。图四:谢氏族谱
    谢氏没有在全国范围排过辈次,自然没有全国统一的字辈,但不同地区聚族而居的谢氏,大都有本地区制定并世代承袭的昭穆(即字辈)。安徽省谢氏字辈,按地区基本分为几大块,就安庆地区来看,主要分为桐城、枞阳、望江和怀宁四支。图五:谢氏堂轩
    桐城主要在双港镇谢湾村、枞阳主要在陈瑶湖镇水圩和横埠镇方正村章湾组、望江主要在凉泉村谢家祠堂、怀宁主要在洪镇乡得杨屋。安庆这四支谢氏基本迁自江西的瓦屑坝,通过鄱阳湖至长江,再迁安庆各地。图六:凉泉乡谢祠村
    望江县凉泉乡的谢氏始迁祖铜公,名九一,端公十一世,生有二子。始祖铜公迁至安庆望江一带时,这里经过战乱之后,十里不见人烟,荒凉无比。图七:谢祠一带谢氏老屋
    据雷阳谢氏家谱载,该支由江西豫章于元朝末期(1358年)迁安庆望江(古雷池)。一世祖端公,字元璋(豫章)字辈:随后以分辈——添懋廷文毓、芳勝承祖先、光宗维有德、继世在思贤,高风宜永绍、奕叶盛英传、良谋钦幼度、正学从惠连。图八:谢祠一带谢氏老屋仍然保存着清末民国初期的建筑风格
  据《桐城县志》、《谢氏族谱》及《谢氏宗祠碑刻》所记:谢氏宗祠座落在水圩村大村落,始建于明朝宣德壬子年(明宣宗七年,即公元1432年)孟春。开始位于水圩村东边,后由于地理环境和人文历史的实际需要,移址于现在的村落西边。自清康熙辛丑年(1721年)动工,癸卯年(雍正、世宗元年,1723年)告竣,历时三载方显其规模:为典型的“三间穿堂”式徽派建筑。图九:谢氏老屋的窗户
    今天,我们从凉泉乡谢祠村的谢氏堂轩看,已经不是当年的谢氏堂轩了,从解放以后修复的堂轩看,主体建筑已经完全失去,前厅、中厅(正厅)和后厅已不存。图十:谢祠一带谢氏老屋局部特征
  谢氏宗祠早已不存,唯一看到的是谢氏堂轩部分使用了原谢氏宗祠的砖瓦,堂轩部分墙体着一色的厚青砖,堂轩里供有清朝官员夫妇像,雕刻精美、古朴厚重、生动别致,至今仍清晰可辨,当属难得的精品。图十一:谢氏堂轩重修之后仍使用了马头墙
    堂轩部分墙体的青砖使用了细沙石掺和羊角藤水、糯米浆汁捶制而成,至今仍光洁仍在,并暗含多种色彩,彰显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图十二:谢氏堂轩内陈设有清朝官员夫妇像
   虽然,我们现在无法考证望江凉泉乡谢氏祠堂始建于何时,由谢氏哪位先祖承建。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安庆悠久明清两朝,谢氏涌现出不少杰出人才,其中就有一位官至吏部左侍郎兼翰林学士掌院事。还有礼部员外郎,敕封辽主副使等。图十三:谢氏民房局部
    谢氏堂轩现存仅为一侧的几间平房,估计清末或民国初期为管祠人所住。谢祠还有一间名为停灯棚的小平房,后成为谢氏积谷仓。谢氏宗祠和今天卒子介绍的堂轩规模宏大、可惜没有保存至今,为皖西南地区谢氏族人重要的领地。图十四:谢祠一带谢氏民房
(本篇完)
2017-08-25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7-9-12 12:10: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过河卒子 于 2017-9-12 12:20 编辑

司空程氏宗祠——卒子走遍安庆
司空程氏宗祠
——安庆祠堂系列
第1348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走遍安庆》长篇游记得到很多朋友的喜爱,卒子将一如既往坚持自己秉承独立视角、独立思考的特色坚持走遍安庆。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位于安庆市岳西县店前镇司空村程家寨的程氏宗祠。图一:佛教禅宗第一山司空山一角
     程氏宗祠位于岳西县店前镇司空村程家寨,这里是佛教禅宗第一山——司空山下,程氏宗祠占地约三亩余,背后就是司空山。图二:程氏宗祠正门
     司空山青山隐隐,门前水塘碧波荡漾,其地名“仙人撒网”,据传风水极佳。程氏宗祠始建于明朝,后因战乱毁于兵燹。图三:程氏宗祠前图片是一半圆形水塘
     清朝道光年间,当地程儒宗邀集族人重建,重建时由程氏主事余伯考儒宗兄,襄事有维松、萃群、声扬、奇方诸兄。程氏举全族之力,用全族之人,无不争先恐后,同效建祠之力,终于建成如今规模的程氏宗祠。图四:程氏宗祠
     程氏宗祠,气势宏大,开阔明朗。由三十二根大柱支撑起三重五进的宏伟结构,厅内壁画色泽鲜艳,人物鸟兽栩栩如生,古香炉形似巨鼎,进门即见的大戏楼典雅精致。图五:程氏宗祠抱鼓蝙蝠与梅花鹿指福禄之间
    程氏宗祠仪门对联为“玉色金声,祥云瑞日;重黎聪哲,休父疏支。”上联典指北宋哲学家程颢、程颢兄弟的典故。图六:程氏宗祠为全市文物瓮中保护单位
    相传,程颢任雩县主簿时,当地谣传玉石佛像要放光,远近聚者众多。程颢对传谣的僧人说,我有公事,不能前往观看,你替我把佛首取来给我看看。从此,这佛首就不发光了,只是天上时有祥云瑞日出现。图七:程氏宗祠匾额
    下联典指程姓的祖先重黎、徐和休父的事典。享堂对联二幅,其一云:“爱物为心,一命于人亦有济;得民以道,千秋斯统不虚传”,系清代名臣林则徐撰程姓宗祠通用联;其二曰:“洛水溯渊源,诚意正心,一代师宗推北宋;皖江汇薮泽,承先启后,千秋俎豆焕西川”,也是程姓宗祠通用联。图八:程氏宗祠简介
    宗祠是一个以姓氏、宗族的血缘关系为纽带建立和组织起来的,用以宗族内的祭祖和其他公共活动的空间,承载着一个家族的传统和文化。卒子之前已经介绍很多,今后将继续介绍安庆各个祠堂。图九:程氏宗祠石门框与四周
    司空程氏宗祠高大轩昂,建筑布局合理、严谨实用。三重五进,左右对称。上厅为享堂,供奉程氏祖先牌位,也是整座的最高点。图十:程氏宗祠
    从外向内,逐渐递高,加上两翼拱护,显示祖宗的尊严。中厅为礼堂,是举行祭祀仪式的大厅,中厅和上厅可容纳数百人举行仪式。下厅戏台设在门屋后,隔着天井面对享堂。正厅的屋顶除了天井以外,全部用木桷铺满,且厅内壁画精美,木雕技艺精湛,鸟兽栩栩如生。图十一:程氏宗祠内部(网络图片)
    驻足于程氏宗祠门外,你还会为其精湛的石雕艺术所吸引和钦佩。就在祠堂大门的两侧,各设有一组由护栏、鼓座、石鼓组成的石雕,其正面为祥云、梅花鹿、蝙蝠,背面为鲤鱼跳龙门,这一对石雕中的梅斑、鱼鳞均清晰在目,可见当时工匠的技艺之高超,更包含祈望后人荣登金榜,福禄双全的美好寓意。图十二:程氏宗祠马头墙
    从清朝道光年间至今已经近二百年,程氏宗祠无不记录着这座古祠和它的主人曾经的辉煌。图十三:程氏宗祠背面
(本篇完)
2017-09-12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7-9-29 16:31:25 | 显示全部楼层
河南蒋氏支祠——卒子走遍安庆
河南蒋氏支祠
——安庆祠堂系列
第1357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初看,有朋友会误认为今天卒子写的是河南省蒋氏支祠,但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却是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五河镇茅山乡河南村蒋氏支祠。图一:蒋氏支祠位于皖西南群山之间


    蒋姓是百家姓之一,据《元和姓纂》中记载,蒋氏为姬姓,出自周王族,乃周公旦第三子伯龄之后,以国名为氏。蒋氏是个古老、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四十三位,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六百六十四万六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42%左右。图二:蒋氏支祠“龟锦纹”及石鼓



    蒋氏支祠六行堂坐落于五河镇(原茅山乡)小河南村,妙道山大峡谷出口处。该建筑建于清朝道光元年(1821年),占地四亩,建筑面积1420平方米。现旧址保存基本完好。图三:蒋氏支祠门额与保护牌


    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蒋氏据考由明初由江西迁徙至此,现主要分布在该县五河镇、田头镇等地。蒋姓在安庆地区有祠堂数座,其中位于五河镇河南村的六行堂蒋氏支祠建于清道光年间,规制完整,保存完好,是徽派明清建筑遗留的精品。图四:蒋氏支祠戏楼与先祖牌位



    走进山环水绕的山间小镇五河,呈现在眼前的是一派生机盎然景象。六行堂外观上的别具一格尽收眼底。岳西的祠堂大多呈“回”字形结构,祠门与左右跨院处在同一条水平线上,而六行堂的祠门比左右跨院朝前多伸出一间,形成“凸”字形结构。这种独特的造型或许就寄予着蒋氏一族希望凸显于世的愿望。图五:蒋氏支祠戏楼



    1936年10月,红二十八军政委高敬亭、中共皖西特委书记何耀榜在茅山六行堂召开潜山、桐城、舒城、岳西、望江、霍山、罗田、黄麻、太湖、宿松等十县的县委和工会会议,宣布奉命成立中共皖鄂边特委,布置筹集粮款、建立根据地、扩大武装、成立岳霍工委等六项任务。图六:蒋氏支祠大门


    河南村境内有县级古建筑文物保护单位九处,其中蒋氏支祠“六行堂”曾是红28军军政委高敬亭指挥鄂豫皖游击战争的指挥所,千年古树连理枫、银杏更是久负盛名的“绿色古董”。当卒子走进祠堂的大门。祠堂的大门已经破旧不堪,门上的铜环也锈迹斑斑,或许它们就是两百年沧桑的见证。推开门,那沉重的木门发出“吱嘎,吱嘎”声。图七:蒋氏支祠门额石雕


    蒋氏支祠建于清朝道光元年(1821年),坐西南朝东北,房屋七十五间,建筑占地面积1172平方米,平面为一轴三进带左右跨院的四合院形式,整体建筑呈“凸”字形布局,硬山顶,马头墙,小青瓦,清水墙,抬梁式屋架,三合土地面。图八:蒋氏支祠穹顶



    蒋氏支祠建筑华美精致,戏楼的顶部采取的是穹庐式藻井装修,上面绘有精美的花草图案。这是一般戏楼没有的独特造型。戏楼两边建有约十米长的看台,加上前庭和中厅,可以容纳近千人看戏。曾经的千人涌动的宏大场面,显露出蒋家当年的富贵荣华。图九:蒋氏支祠匾额



     蒋氏支祠六行堂现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五河镇小河南村,红二十八军在此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又称“小河南会议”,该祠亦名“小河南会议旧址”。蒋氏支祠六行堂,是安庆地区,乃至于皖西南地区非常优秀的古建筑之一。该建筑既了安庆地区红色旅游的珍贵资源,也是一处很有研究价值的乡土传统建筑。图十:蒋氏支祠木雕



    原茅山乡的蒋氏支祠气势恢宏,不同凡响,这座高大雄伟的祠堂屹立在皖西南群山之间的一个小盆地之间,蒋氏支祠,又称六行堂,位于茅山乡河南村,至今近两百年。六行堂门框上雕刻的花纹很特别,这种被称为“龟锦纹”,象征着健康长存。图十一:蒋氏支祠局部


    蒋氏支祠六行堂除了是家族祭祀,共商族务的场所。厢房里摆着一抬小轿,这就是当年高敬亭受伤时乘坐的轿子。墙壁上红军的“请假制度”也依稀可辨。除了它们,我再也看不到那段红色记忆的痕迹。图十二:蒋氏支祠内部



(本篇完)

2017-09-29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4 09:12: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月龙殷氏祖堂——卒子走遍安庆
月龙殷氏祖堂
——安庆祠堂系列
第1365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原刘羊乡月龙村的殷氏祖堂。图一:太湖县原刘羊乡


    太湖县刘羊乡位于太湖县东北部,大别山南麓,距县城约十几千米。刘羊乡现已划入晋熙镇和小池镇,都是历史古镇,刘羊乡与小池镇境内有三国的部分遗址。刘羊乡与太湖县晋熙镇有约十二三公里,又与小池镇驿站约几公里,这里历史悠久,民风淳朴,历代科举中英才辈出,风景优美。图二:刘羊乡殷氏祖堂门头


     刘羊乡东邻潜山,南连新仓,西接晋熙,北毗寺前。素有太湖东大门之称。风景秀丽、历史悠久,刘羊乡的殷冲、李冲、月龙、李岭、枫铺五村更是山区延伸到平原的重要村落。刘羊乡历史悠久,风景秀丽,人文荟萃。清朝咸丰九年(1859年),太平军英王陈玉成,曾在太湖周边的小池与刘羊乡等地安营扎寨,与湘军激战,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小池驿之战”。图三:殷氏祖堂四拼图


  太湖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历代民风淳厚,文风蔚然,素有“一门四进士,十里两状元”之称。这里是已故全国政协副主席、著名社会活动家、杰出的爱国宗教领袖赵朴初的家乡,著名诗人朱湘、女社会活动家刘王立明、京剧“叶派”创始人叶春善、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马兰、作家石楠、林学专家马大浦等都是太湖籍人。他们成就斐然,声名远播,为家乡添光增色。如今,状元故里,教育昌盛,莘莘学子,遍及四海。图四:殷氏祖堂匾额


   太湖县地周代属皖国,秦属九江郡。汉初,在今刘羊乡一带分皖县地设置湖陵邑,以其地位于大湖岸边的高地而得名。东汉时湖陵邑复归皖县。东晋末曾一度在三国时魏大将曹仁所筑上格城址新置青城(位于今小池镇境内),主要用于军事。南朝宋元嘉二十五年(448年)置太湖左县。太湖之名“因其地有太湖故名”。南朝齐建元二年(480年),析其地增置东陈县(位于故青城址),同时设龙安郡,辖太湖左县及东陈县。隋朝开皇三年(583年),改名晋熙县。开皇十八年(598年)又改名太湖县。民国36年(194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晋冀鲁豫野战军组建皖西行署,出于当时战争的需要,曾一度成立太望县和太岳县。次年即恢复太湖县,至今未变。图五:殷氏祖堂内月阁凌云匾额


     今天卒子介绍的殷氏祖堂,是殷姓为主的堂轩,有大小房屋十余间,建筑面积约一百平方米。殷氏祖堂地处大别山与平原交接的地区,这里一面环山、三面平原,建筑坐西北朝东南。主要是殷氏百姓对先祖的祭祀建筑。图六:殷氏渊源


    殷氏祖堂又称殷家堂心,原建筑建于何时无从考证,新修建的建筑为徽派建筑与古老的普通民居结合而成的古民居建筑,其建筑是研究殷氏迁入安庆地区的重要依据之一。图七:殷氏祖堂为现代的堂轩


    殷氏祖堂一进三重,石制小朝门,保存完好。该屋结构古朴,砌封火山墙,为近代重修现代建筑。图八:殷氏祖堂先祖神位


    据了解,殷氏在安庆地区虽不是大姓,却也人才辈出,其中有殷赍臣就是其中一位。殷赍臣,字良弼,号梦岩,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举人,光绪三十年(1904年)试钦点任内阁军机。光绪三十三年朝考授军机章京。入民国,历任县长、军法处长、襄阳留守处司令、太湖县财委会会长等职。图九:殷氏祖堂

[size=0.83em]140-1.jpg (399.57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color=rgb(153, 153, 153) !important]39 秒前 上传




(本篇完)

2017-10-14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7-10-26 12:37:03 | 显示全部楼层
包家王家祠堂——卒子走遍安庆
包家王家祠堂
——安庆祠堂系列
第1376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包家乡包家村的一座王家祠堂,二年前卒子曾与摩友骑车来到这里。图一:远望已经倒塌的王家祠堂


    王家祠堂位于安庆市岳西县包家乡包家村的一个山坡间,建于清朝,总面积约二三百平方米。图二:倒塌的王家祠堂两侧图绘与石构件


    王家祠堂建于清朝,具体年代不详,前后三进,约二三百平方米,第三进是祖堂。图三:远望王家祠堂一侧砖墙(注意屋顶部的图绘)


    王家祠堂现在已经全部倒塌,是原六安地区划入安庆地区管理的乡镇。王家祠堂屋顶绘有图案,各种神兽与花卉的图案。图四:王家祠堂里的木雕


    王家祠堂使用了大量的圆木,其木刻与木雕全是立体雕塑,艺术价值极高。王家祠堂有百姓说始建于清同治年间,是乡邑自行捐资兴建的王氏的专祠。图五:王家祠堂四位图


    王家祠堂是典型的皖西南建筑,前后三进院落,中轴对称,有门厅、东西厢房、三进祖堂,房屋多间。图六:王家祠堂里的木雕


    包家乡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西北部,地处皖鄂两省三县(岳西县、霍山县、英山县)结合部 ,距离岳西县城五十余公里。图七:王家祠堂的马头墙


    安庆市包家乡东与青天乡接壤,南与和平乡毗邻,西与湖北英山县草盘镇、六安市霍山县太平乡交界,北与霍山县太阳乡相连,包家乡原属六安市霍山县,岳西建县时划入。图八:王家祠堂已经倒塌


    这是安庆地区最北部的一个乡镇,是一处古建筑。由于王氏后裔陆续迁走,所以王家祠堂也在近十多年未曾翻新而倒塌。图九:王家祠堂里的柱础


    王家祠堂被毁后,留下一堆遗憾!图十:王家祠堂另一侧砖墙


    王氏先祖自迁入霍山山区之后,艰苦创业,后来王家中出了不少英才,尽管由于世事沧桑,王家祠堂已先后改建为小学、村委会办公用房,但历经风雨至今仍能留存下来的一些东西,哪怕只是一堵墙壁,几块石头,也都承载着先祖殷切的期盼和愿望,承载着后辈沉甸甸的责任。图十一:王家祠堂门头已经倒塌


     王家祠堂现存的马头墙与木雕实为清朝的精品,过了多少少之后王家祠堂遗址,谁又会想起今天照片里的祠堂。图十二:王家祠堂


(本篇完)

2017-11-26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7-11-14 17:19: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阳冲王家老屋与150年香樟树——卒子走遍安庆
阳冲王家老屋与150年香樟树
——安庆祠堂与古树系列
第1386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晋熙镇阳冲村的王家堂轩与门前一棵150多年香樟树。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图一:远望阳冲地形地貌与王家堂轩的青砖、石台阶


    早在春秋战国时,太湖县为楚国属地。西汉为太湖县又是皖县与湖陵邑地,后汉省湖陵入皖县。南北朝时,属南豫州晋熙郡,隋开皇初属晋熙县,直到开皇十八年(598年)改名太湖县,唐朝几度变更,唐武德八年(625年)复名太湖至今。图一:王氏涌现出的杰出人物


    晋熙镇历史上曾名城厢镇、震宇镇、新治镇、城关镇。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始称晋熙镇,民国三十三年以后几度调整改称。经过数次的撤区并乡,又撤销城关镇、岔路乡,另划入刘羊乡汪洋村合并设置晋熙镇。现在的晋熙镇已经成为安庆市最大的城镇之一。图三:阳冲150多年香樟树三级保护树木


    今天卒子介绍的地方,原属刘羊乡的汪洋村以内的阳冲村,阳冲村以王冲、阳牌两地居民较多。阳冲村,原刘羊乡,位于太湖东北部,距县城不到十公里,是一处近可守城关、外扼援兵的缓冲地带。图四:三级古树香樟


    王姓,中华姓氏之一,主要源自姬姓、子姓、妫姓和少数民族改姓。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王姓也是安庆地区人口最多的姓氏之一。今天卒子介绍的位于阳冲的王家堂轩建于清朝清同治时期与同时期种植的150年香樟树。王家堂轩为二进堂轩式老屋,老屋前是一棵150多年的香樟树。值得注意的是,王家堂轩天井处,是由河道里抬出的巨大平石,摆放平整异常。图五:王家堂轩的门头与先祖神位


    太湖县知事公署俗称县衙,下设建设、教育、民政三科,财政、警察两局和司法、监狱等机构,此外还有一个议会;在区一级设立自治局,在保设保董、甲设甲长。王家堂轩老屋一进的门板为百年前的老式榆木门板,厚重而坚实。门后挂有一个神龛架。图六:王家堂轩毛石基础与香樟树


    时任安徽省省长吕调元就是太湖县人。吕调元(1865-1932年),太湖江塘乡吕家大屋人。1920-1924年间先后两次任安徽省省长,1924年12月改任安徽铁路督办,1929年任国民革命军东北援军总司令。图七:王家堂轩的局部


    清朝时期,太湖县内有号称“曹百万”的占有耕地遍及全县。清末民初,寺前河熙福堂王幼铭占有田产5300余亩,是当时太湖县内占有土地最多、家业最大的地主。图八:王家堂轩的木门板


    今天,我们走过阳冲这幢王家堂轩的时候,不由想起当年的王幼铭地主。历史上太湖县是个易旱、易涝地区,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当时农村流传着这样的歌谣:“五天无雨小旱,十天无雨大旱,一月无雨无收,无雨受旱,雨大受淹。”图九:王家堂轩的窗户


    清末,太平天国起义军和清军多次在太湖地区作战,之后又是军阀混战的影响,太湖县周边乡镇受到极大影响。太湖县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大别山南麓,东邻潜山、怀宁,南毗望江,西南接宿松,西北与湖北省的蕲春、英山接壤,北连岳西。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理位置险要,物产丰富,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图十:王家堂轩的天井里的一块巨大的平石


    太湖县是兵家必争的古县,在明末清初,太湖人民就四次支持明末起义军领袖张献忠攻克县城。清末民初(1853年),太湖人民支援太平天国军队多次攻占了太湖县城。其中以太湖城西斗角山,当然还有今天卒子介绍的晋熙镇等地,曾涌现出像候补主事祝澄鉴、直隶州知州博勒霍布和知县张宝熔、典史官鲁纯信、把总赵鸿猷及宿松知县刘东书、英山知县祝昌奎等人物。历史上的这些争战,说明了太湖县地理位置的重要。图十一:王家堂轩的石台阶与百年香樟树


    1908年10月,清朝政府为对付革命党人和进步力量,调集南洋各镇新军于太湖举行会操。清军总司令冯国璋及陆军部右侍郎荫昌、两江总督端方等,纷纷来到太湖县;并邀各国驻华大使馆武官与军事要员到太湖参观军事演习。安徽巡抚朱家宝率新军三十一混成协、鄂省统制张彪、宁省总制徐绍桢等也率师来太湖参加会操。图十二:王家堂轩各方位图


(本篇完)

2017-11-14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7-11-24 15:55:09 | 显示全部楼层
珠岭廖氏祖堂——卒子走遍安庆
珠岭廖氏祖堂
——安庆祠堂系列
第1394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北浴乡廖河村珠树岭的廖氏祖堂。图一:宿松县北浴乡廖河村


    廖氏祖堂坐落在北浴乡廖河村珠树岭的岭头,今属北浴乡的廖河村,这里是大别山余脉延伸,一部分递趋湖北英山入蕲州(今蕲春县)。这里自古地属安徽宿松县与湖北省蕲春(古蕲州属地),廖河一带自古地形繁杂,东北属安徽省太湖县,南属宿松,旧县志载,为县龙脉严恭山之祖。图二:地处三省交界的宿松县清朝民风民俗


    今天卒子介绍的珠岭又称株树岭,这里是大别山余脉,有著名的三面尖与小隘岭,小隘岭又称株树岭,廖氏祖堂就在株树岭上,这里的山脊与湖北的蕲州为界,历史上这里曾是吴头楚尾的分疆之地,既为国界又为省界。图三:宿松县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民间传说,一座山三面两省三县各县山域分别各有各的山神、土地,各佑各方。小隘岭为元末陈汉所修,自隘口(今隘口乡治地)至北浴株树岭接蕲州的一条山路,全长五十余里。这里峭隘盘曲,关寨险峻,历代在此均设有军事营汛。过此关是宿松通往湖广、中州河南乃至燕京齐鲁的一条交通商贸古道,军事战略位置也十分重要,明初石良元帅征西,攻湖广即由此岭通达蕲州。清康熙黄岗府曾设分界界碑于此,今界碑犹存。图四:宿松县珠树岭廖氏祖堂


    皖西南的宿松县青山如黛、秋水无波。绵延起伏的山岗,在绿色草木的衬托下,香气诱人。今天卒子介绍的地方,是一个人口较少的廖姓。廖氏祖堂重建于八十年代,共有三栋,廖氏祖堂是廖氏百姓祖宗创业千秋颂,廖氏祖堂又称廖氏祠堂。图五:宿松县廖氏祖堂门楼与青砖


    在秋日艳阳的照耀下,廖氏祖堂显得格外祥和安静,古朴厚重。在整个株树岭中一座普通的老宅子,青砖黛瓦,雕梁画栋,风格古典,庭院雅致。屋后有一片廖家的风水林,层林尽染,松柏参天,林间鸟唱虫鸣,尤觉山林幽静。图六:宿松县廖氏祖堂门楼


    祠堂不算很大,面积二百余平方米,建于清朝道光年间,距今已经有近二百年,民国初经修葺后为族人所居,现重修后的祖堂壁上镶嵌着廖氏的家训碑。图七:廖氏祖堂内部


    据了解,清朝顺治六年(1649年),潜山设立大营,分调把总常川驻守宿松县城,另设乡勇把总驻防隘口,后又增设千总、百总分驻城关、隘口、仓镇,互为犄角,以资镇懾。康乾时期,城关共设四营,分兵驻守东、西、南、北四门;沿江分设小孤、泾江、归林三巡检司署。图八:宿松县廖氏祖堂后面厢房部分坍塌


  清朝嘉庆元年(1796年),白莲教起,潜山游击蓝进禄,宁国营千总火嘉瑞带兵防守宿松县城,另派抚标右营游击侯斌进驻隘口,游击营千总罗英驻守朱岭,宁国营把总张定邦驻二郎河,宁国营外委陈锺驻寨子铺,另委叶茂威驻佘家嘴。四年事态平稳,始行撤去。道光以后,防务渐弛,仅存县城一营和小孤一司。图九:廖氏祖堂内部


  清朝咸丰二年(1852年)十一月,安庆知府牛镇、参将田大武率领皖、浙兵勇驻守宿松县城及二郎河。三年二月,洪秀全率太平军沿江东下,挺进宿松,曾留重兵驻守宿松县城。七年八月,清军骁将都统都兴阿、都护多隆阿,总兵鲍超等领步马全军,从湖北挺进宿松。八年十一月,太平军大将陈玉成大军数十万进驻宿松,与清军激战梅墩畈。九年十月,曾国藩率湘军进攻安庆。驻扎宿松县城。十一年三月,太平军收复宿松,至八月安庆失陷,始开拔西去。图十:廖氏祖堂墙壁上镶嵌着家训碑


  清朝同治三年(1864年)春,曾国藩调沿江水师分驻宿松东南各地,另调提督李鸿章急调开字全军驻防宿松县城至二郎河一带。六年,捻军挺进至鄂东,曾国藩飞调提督周威传率部驻防宿松县城。图十一:廖氏祖堂清朝窗户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清廷调集宁、汉两路大军在太湖、宿松举行秋操。以宁为北军、汉为南军。划定宿松为南军驻地。同年十月十五日,南军正统张彪,协统黎元洪率步马全军进驻宿松。十六日至十九日在凉亭河及铁线河举行小操,二十日赴太湖会操,因接北京急电,慈禧、光绪先后病死,会操停止,各军次第撤返原防。图十二:廖氏祖堂家训碑


(本篇完)

2017-11-24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1 08:19:28 | 显示全部楼层
双河王氏享堂——卒子走遍安庆
双河王氏享堂
——安庆祠堂系列
第1404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五河镇双河村王氏享堂。图一:双河入村现在牌坊一座


    今天卒子介绍的双河村,其位于五河镇西南边陲的双河村境内,其东与田头乡接壤,南与店前镇后河相邻。处在妙道山国家森林公园南麓,也是大别山大峡谷景区的入口处。图二:王氏享堂局部


  双河村里还有一个叫小河南的地方,卒子以前曾介绍过,是双河村的小地名称谓,因一条由南向东而下的大河纵横境内而得名于“小河南”。图三:王氏享堂整体


  小河南境内,明清、民国以至现代古建筑文物遗存甚多,有河东花屋、河西花屋、蒋氏支祠(六行堂)、王氏享堂、李冲老屋、凹上下屋、观音岩花屋、月形屋、洲上屋、花园、四田堂、叶屋,何屋加上观音亭,里冲水口亭等,这些老宅和遗存景物无不记载着小河南在一个历史时期的景盛,在岳西县乃至皖西南片是颇有名气的“古建筑文化自然村落”。图四:王氏享堂局部


    王氏享堂屋坐西北朝东南,始建于清朝,一主一副两道大门位于老屋的两侧。王氏享堂前有半月型水塘一座,总体占地面积达五、六百平方米。曾被誉为双河第一祠。图五:王氏享堂造型较为独特


    中间紧靠池塘,为了风水改变了大门的位置。面阔八间,从左右大门进,走过一段回廊,前厅门朝后,中厅面阔三间,五架抬梁式,有二门、石头杠栓,后进为堂屋。图六:王氏享堂实为二房


    中厅前后两侧,各有一道门通向两边,整个天井在中厅外围成一圈,呈“回”字形结构。整个建筑前后三进,方便实用,适宜居住。二氏享堂实为二房。图七:王氏享堂采用河间的鹅卵石作为毛石基础


    双河王氏,受姓于太原,是名副其实的炎黄子孙。秦汉以来,先祖中忠孝、节义、良善的名人,不可胜数。后为避秦乱,迁琅琊,后徙临沂,为“琅琊王氏”始祖。又迁太原广武,为“太原王氏”始祖。图八:王氏享堂局部


    唐朝,偞之公迁江西德安县之锹溪,其孙瓘文公为德安锹溪王氏之祖。今天卒子介绍的应是三槐王氏的享堂。王氏享堂采用河间的鹅卵石作为毛石基础。图九:王氏享堂中厅


    安庆地区,王姓居各姓氏前列,王氏享堂先后经历了清、民国、当代三朝,多地有亲。现在的享堂规模仍然较大,据说是历时三年建成,厅堂寝室,一应俱全。然而历时百年,宗祠面临崩析。图十:王氏享堂局部


    清朝道光年间,族人合议,在原址改建,扩大规模,又历时建成。那时厅堂很大、画栋雕梁,联匾夺目,雅艳照人。如今这座百年建筑,反映出王氏在安庆地区的悠久历史。图十一:王氏享堂先祖牌位  


(本篇完)

2017-12-08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3 16:22:23 | 显示全部楼层
共和金氏宗祠——卒子走遍安庆
共和金氏宗祠
——安庆祠堂系列
第1414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花园里乡共和村(金家村)的金氏宗祠。因原池州市由安庆代管,故也被列为走遍安庆的范围。图一:南溪古寨


   金氏宗祠始建于明朝,又称“大成祠”或“金氏祠堂”,是当地金氏族人祭祀祖先的地方。祠堂”始建于1583年,建造者金和壁为金日磾第61世孙。图二:南溪古寨内的建筑


   与安庆一江之隔的东至县南溪古寨,据说是一处匈奴后裔筑造出来的古老村寨,卒子曾在多年前介绍过此处。这里风光秀丽、地形奇特,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优势,抗日战争时期至德县政府和县城中学也曾一度迁到这里。图三:金氏宗祠四拼图


  南溪古寨坐落在东至花园里乡的深山峡谷中,距县城约五十里路。古寨有山、水、村“三奇”,完好保存着匈奴城堡、国民政府旧址、营地遗址以及祖先金氏宗祠等,大量徽派建筑、人文古迹相得益彰,而古代的石碾、石磨至今仍在使用,原始的生活状态也在持续。图四:金氏宗祠大门


    南溪古寨又叫金家村,位于安徽省东至县花园里乡的共和村深山峡谷中。村后有九条山脉俯冲而下,蜿蜒到村口,盘成三个圆丘,形似九龙戏三珠。村口的千年古樟下,有一座单孔石拱小桥,古朴典雅,为寨子增添了不少诗情画意。这样的小桥入村还有两座,被村民称作“进村三把锁”。卒子曾介绍过这里,此地的村民多为匈奴人的后裔,因此南溪古寨被称为“大山深处最后的匈奴部落”。图五:金氏宗祠石旗鼓与门墩门


    传说很久以前,村后山中有妖狮作怪,天宫王母得知,将妖狮化为石头,并连降三把锁,锁住了风水。至此金家村风调雨顺,人丁兴旺。村里至今有保存完好的成套老家谱。村谱记载,公元前121年,其祖金日磾为驻牧武威的匈奴休屠王太子,随匈奴王浑邪归汉,武帝授以马监侍郎,并赐名金姓。图六:金氏宗祠厅堂


    据说,唐朝末年,金氏祖先金侨公为避黄巢战乱,从徽州黄灯迁到此地开发定居,至今有1127年,传世六十多代。在明清时期,村内有一千多户、四千余人,九十九口古井,九十九条街弄,均是青石铺路,民房全是徽派建筑格式,还有部分元朝和明朝的民居,至今保存完好。古代的石碾、石磨至今仍在使用,成套老家谱完好无损,许多老人还带有古代的生活习性。图七:金氏宗祠内部陈设与介绍


    村后的石狮旁有一条古徽道,通往江西浮梁。也许,村里人也曾经从这里“浮梁买茶去”。累了渴了,就在路亭里稍作休息,和所有的徽商一样,用过了路亭里的米和水,回来的时候,再满上。匈奴人的野性与斗志渐渐褪去,留下更多的,是徽商的儒雅和诚信。寨子里的房屋大多是粉墙灰瓦马头墙,有门有面的徽派建筑,与皖南民居没有多少分别。只有建于元代的一幢碉楼,仍然保留着些许匈奴民族的烙印。图八:金氏宗祠宽大的天井


    匈奴人勇猛剽悍,骁勇善战,除了迁徙、作战时住在帐篷里,一般都住碉楼,以便御敌。今天卒子介绍的金氏宗祠建于明代的大成祠是金氏宗祠,门楣高大,山墙耸立,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共前后三进。明清时期,金氏是当地的名门望族,有不少人在朝廷为官。图九:金氏宗祠内的雕花门墩与回避牌


    祠堂内有99根柱子落地,宏伟庄严。不知是想与皇宫媲美,还是另有所图,据说匈奴后裔们原打算在祠堂里建100根柱子,后被人告密,只有将其中一根柱子锯开,使其不落地,这才避开了一劫。不知是有意还是无心,柱子上的雕刻隐隐有龙的形状,石墩上的图案也将匈奴人尚武的特性表露无遗。图十:金氏宗祠最后那一根悬而未落地的木柱


    逢年过节的时候,村里人也和大部分皖南农民一样,在祠堂里唱戏自娱自乐,唱的是温婉的花鼓戏,黄梅调。倒是村民们的脸上,隐约还能看出些微匈奴人的特质。铁骑的声音渐行渐远,这些草原游牧民族的后裔,终于在这里扎下根来,经过千年的碰撞与融合,渐渐与汉人难分彼此。图十一:金氏宗祠地砖


    村里仍保存着《金氏族谱》,才发现这是一座匈奴人的部落村居,村里的金姓人氏是一支匈奴人的后裔。通过这套保存有完好的成套老家谱,据《南溪金氏家乘》记述:金氏系出匈奴休屠王的太子金日磾,事汉武帝,赐金姓,封秺侯。自汉而后,代有闻人。至李唐时,进士官徽之别驾,名廷烈者,居歙之黄墩。廷烈公曾孙名侨者,避黄巢乱,由黄墩迁建德之南溪。明洪武时,仲谦公名璧者,秉铎东鲁,文教大兴,遂为建之望族。由此可以认定,南溪金氏真正的始祖叫金侨,是唐时避黄巢乱从徽州歙县迁来南溪定居的。图十二:金氏宗祠内设局部


    “金氏宗祠”,建于明万历丁丑年(1583)。坐北朝南,位于村中心偏北,共前后三进,建筑面积一千二百平方米,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祠堂为砖木结构,门楣高大,门槛高深,山墙耸立,天井开阔,明堂宽敞,享堂高大庄严。两旁有花鸟麒麟浮图座厢,后厅是祖宗牌位,内悬“南溪鲲化”等匾额。图十三:金氏宗祠内陈设的省一公与艳一公画像


    金氏祠堂里至今静静躺在地上的“恩荣”、“赋性端庄”等碑刻,仿佛在向人们叙说着昔日的荣光,也见证着这里曾经的富有。金氏一族至今还保留着每年正月十三乃祖祭天地、敬拜日月的遗风。图十四:金家村其它建设与村里小孩


(本篇完)

2017-12-23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8-1-8 15:14:40 | 显示全部楼层
枫林凌氏祠堂——卒子走遍安庆
枫林凌氏祠堂
——安庆祠堂系列
第1423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马庙镇枫林社居委的凌氏祠堂。图一:枫林


  人之有本,木之有根,水之有源,饮水思源。卒子到凌氏宗祠追念先贤,看到凌氏宗族家史,凝结千载情谊,新修建凌氏祠堂族河间郡敦伦堂淩氏祠堂位于怀宁县马庙镇枫林社区双桥村民组,原水竹庵处建立。图二:枫林凌氏祠堂指示牌


  凌姓,主要起源说法有:源流一:源于地名,出自远古帝王伏羲氏的诞生之地淩,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淩,就是传说中远古第一帝伏羲的诞生之地,因境内有淩水(今京杭大运河泗阳段),因以为地名,先秦时期改称泗水,设泗水郡。淩县,就是秦、汉之际阴淮平原的泗水郡淩县(今江苏泗阳西北部),汉武帝刘彻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置泗阳县,在古泗水北岸,故名。在汉末至三国的战乱时期,其地住民有避难而纷纷外迁者,为将来便于联络,便以居邑古名称为姓氏,即称淩氏,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或避难改姓为氏,后有简笔为凌氏者,世代相传至今。该支淩氏与姬姓凌氏族群没有任何干系,大都尊奉伏羲氏为得姓始祖,且不与姬姓凌氏合谱。图三:枫林凌氏祠堂外墙


  源流二:源于姚姓衍生姬姓,出自周文王姬昌的后裔,属于以官职名称为氏。据史籍《通志·氏族略·以官为氏》所载,周文王的第八个儿子姬封被周武王姬发封在西周之京畿内的古康国之地,称康叔,后周公旦建议周成王姬诵,又将原来商都周围地区和殷民七族都封给了康叔,并建立了卫国,国都在卫(今河南淇县朝歌),史称“卫康叔”。卫康叔有个儿子在周王室为官“凌人”,他的后人就以其官职作为姓氏,由此产生了凌氏。在史籍《通志·氏族略》上也记载:“卫康叔支子为周凌人,子孙以官为氏,吴志有凌统。”由于在周天子的朝廷上担任叫做“凌人”的官,所以才“以官为氏”而姓了凌,世代相传至今,史称凌氏正宗。该支凌氏族人皆尊奉姬康叔为得姓始祖。图四:枫林凌氏祠堂四面


   源流三:源于官位,出自西汉时期官吏陵令,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陵令,亦称陵台令,稀罕初期由汉高祖刘邦亲设的官职,专职负责守卫帝王陵墓,其职位高于同官秩的食宫令、寝庙令。后来的汉高祖之长陵、汉武帝之茂陵,皆各设陵令、食宫令、寝庙令各一人。三国时期的魏、蜀、吴亦皆设有,但官秩降至七品,俸禄六百石。南北朝时期的北梁、北齐,曾一度改称为“陵监”。在陵令、陵台令及其守陵的陵寝关防军将士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陵氏,后避其姓氏字的忌讳,改称为凌氏,世代相传至今。图五:枫林凌氏祠堂大门


  源流四:源于官位,出自东汉、曹魏时期官吏凌江将军,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凌江将军,是东汉时期设置的一种军制官位,为东汉列将之一。到三国时期的曹魏政权,设魏一人,官秩五品,专职掌控黄河以北蒙古、辽东地区的驻扎大军。按汉朝政治,武官比文官品位降一阶,是控制军队权力的一种体制,因此正五品武将领受的官秩俸禄实与从五品文官一样。在凌江将军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号为姓氏者,称凌江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凌氏、江氏,世代相传至今。图六:枫林凌氏祠堂不久有一口水塘


  源流五: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丘穆陵氏族,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有丘穆陵部落,亦部落名称为姓氏,称丘穆陵氏。丘穆陵氏,亦称丘目陵氏、丘穆凌氏、丘目凌氏等,在北魏王朝于太和十七~二十年(公元493~496年)间迁都洛阳入主中原之后,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政策的过程中,将丘穆陵氏改为汉字单姓,绝大部分族人改为穆氏,少部分人后来有改为凌氏者,逐渐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图七:河涧郡凌氏祠堂


  凌姓主要是郡望河间郡、渤海郡。历史名人还有凌蒙初、凌十八等。凌统,字公绩。三国时期吴国余杭人。十五岁的时候就拜为别部司马,征伐江夏的时候,他作为前锋。曾经与周瑜等在乌林将曹操打败。升迁为校尉。凌统虽然在军营中作了大官,但是他严格要求自己,对待下属也很礼貌,不贪财,重义气,有国士之风。后从征合肥,魏将张辽突然赶到,凌统护卫孙权冲出重围,将士死伤很多,凌统也受了重伤。不久死去。孙权很伤心。图八:枫林凌氏祠堂


  安庆地区的凌氏,主要隶属于华东凌氏分支,也主要是以凌统为先祖的一支后裔。安庆地区的凌氏主要分布在纵阳县陈瑶湖镇凌家花园村;怀宁县高河镇枫树村凌家祠堂、高河镇新山居委会凌半屋、凌家桥、马庙镇洪桥村凌家大闸、凌家山屋、都塘组;宿松县汇口镇汇口社区占港村、九故乡杨茂村元东组、千岭乡雨福村凌老屋;太湖县天华镇涧水村凌家山;潜山县塔畈镇冯冲村。这些地方,卒子除个别地方没有到访,其它基本已经到达。图九:枫林凌氏祠堂正面


  据了解,凌姓的分支从明末清初就来到安庆地区。凌氏宗祠始建于清朝道光年间,后又屡次重建,民国期间再次修葺,是凌氏始祖庙,祠中供奉凌氏自始祖以来先人的牌位。现在重修的宗祠是现代建筑物,祠中供奉凌氏自始祖以来先人的牌位。每逢喜庆节日,都在宗祠内宴请宾客及乡里。图十:枫林凌氏祠堂四面


  安庆姓凌的朋友,真不少,卒子就认识一位姓凌的朋友。枫林凌氏祠堂比较难找,乡村小路也是七弯八拐,而新建立的凌氏祠堂常常大门不开,所以很难见到其真容。将来有机会,再进入祠堂内部看看。图十一:凌氏祠堂


(本篇完)

2018-01-08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 13:05:24 | 显示全部楼层
新华白沙畈何氏堂轩——卒子走遍安庆
新华白沙畈何氏堂轩
——安庆祠堂系列
第1434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小池镇新华村的一处叫白沙畈的何氏堂轩。图一:太湖县小池镇新华村村头

    小池镇位于太湖县东北部,大别山南麓,距县城十六公里。小池镇是历史古镇,小池镇古称驿站,历史悠久,新石器时代,商周时代、战国时代遗址占多,三国时期的青阳县治上格城、唐代建造的海会寺等一批省级重点保护文物保存较好。小池镇民风淳朴,历代科举中英才辈出,著名戏剧教育家叶春善,著名教育家何晓耕,现代文学大师孔凡礼、林学专家马大浦等知名人士。图二:新华村仿建牌楼
    新华村是小池镇的边陲之村,毗邻潜山县,地形成西高东低走势。村内交通便利,信息通畅,网络全村覆盖。图三:新华村一条由山上流下的溪泉
    何晓耕就出生在小池这片土地。何晓耕,(1896年—1953年),又名启砚,世居县白沙畈(东畈村)。通经史,擅珠算,尤精书法。民国十二年(1923年),在白沙畈开设何太丰商店,经营中药、杂货、屠宰、榨油、做面等业,供应农村生活必需品,方便病人求医买药。每逢灾荒岁月,何晓耕总是打开家中仓储,将积谷借给贫苦农民,不取分毫利息。年终,有的人家无力偿还旧欠,仍可到他店中赊取过年“福食”。民国二十年(1931年),何晓耕将自己主管的何氏义学公产部分做为教育基金,创办私立尚志小学,自任校长。民国二十六年,抗日战争爆发,国土相继沦陷,战区学校被迫停办,学生失学,他常为青年的就学问题担忧。民国三十一年,他召集族人商议,决定将何氏宗祠做校舍、何氏义学公田收入做办学基金,创办白沙中学。民国三十三年秋,何晓耕又召集何氏族人商议,决定将义学公田八十石种(约480余亩)和祠堂东西两厢房屋,全部捐献给白沙中学。筹办学校期间,经费无着,都由他家的太丰商店代付。次年白沙中学向全县募捐,扩大办学基金,他又将自家的二十余亩出租田捐出,带动了周围各姓公堂纷纷向学校捐田,资助办学。图四:白沙畈何氏堂轩
    白沙畈何氏堂轩是一处建于清朝的家族祠堂建筑,属于何氏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该祠属于何姓轩堂,按该祠现存的建筑形制,构件用材、装饰工艺等实物,如头门上盖之托斗拱、砺石为柱、板条饰件等观察比较,均属晚清遗物。据此,该祠的始建年代,应不低于晚清。图五:何桢是何氏十七世祖迁潜一世祖
    整个堂轩面阔一间,进深二进,为主体建筑的一部分,其它建筑已不存。据村里说人,原有堂轩旧厨,供小事聚会之用。头门为歇山顶式,托斗拱,四柱和两边底梁均为砺石所造,横梁雕有瑞兽、花草等纹饰,头门两仓台外壁华板,是劳动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图六:白沙畈何氏堂轩现状
    据了解,太湖白沙畈(坂)谱载:本股林公,字仁一,于明初迁太湖,卜居邑东白沙坂。今东坂之老屋即其祖居。西坂莲花形先垄在焉。至溯林公而上,代远无从记载,惟父老相传皆由潜而来。查潜山宗谱载有仁一公迁湖,考其世次亦不甚相远,则本公以潜为远宗,自无不合。而旧谱不载者,即遵别子为祖之义也。自仁一公始迁,传今凡二十一代,本股族人除远他省他县外,现居湖子姓生存者计八百八十余人。图七:白沙畈何氏堂轩师位
    今天卒子介绍的新华村何氏祠堂,就是白沙畈祖居地,在太湖县这片土地上,先后有何必麟,明起万历十一年(1583年),癸未科。官至福建建阳知县。何楷模,著《北港溪流之八七水灾》、《急水溪防洪问题之研究》、《如何治理台湾的水》、编著《何氏佑忍堂家乘》等。图八:何氏堂轩供台
    何氏名人众多,其中以何应钦为熟悉,何应钦(1890年4月2日-1987年10月21日),中华民国陆军一级上将,字敬之,贵州省兴义人。1916年秋回国,任黔军参谋长等职。抗日战争时期,任第四战区司令长官、中国远征军总司令、中国战区中国陆军总司令。1945年9月,何应钦在南京代表中国政府接受冈村代表日本政府投降。图九:何应钦像
(本篇完)
2018-01-22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8-2-5 09:38:06 | 显示全部楼层
胜利陈氏宗祠旧址——卒子走遍安庆
胜利陈氏宗祠旧址
——安庆祠堂系列
第1444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原安徽省安庆市枞阳县枞阳镇胜利社居委的陈氏宗祠旧址。图一:陈氏宗祠旧址局部

    胜利社区成立于1979年4月,座落在枞阳县城的西南面,是老城区。所辖区域至前进街以北,康衢巷以西,区域面积一平方公里。陈氏宗祠旧址就坐落在胜利社居委正大街中段。图二:陈氏宗祠旧址保护牌
    陈氏宗祠旧址位于于枞阳镇正大街中段。陈氏祠堂系清朝建筑,前后三进,占地面积531.2平方米,建筑面积494.5平方米。图三:陈氏宗祠
    第一进因街道拓宽时拆除,现已不存,现在大家看到的门楼建筑为整个建筑的中进。中后进房屋于1978年按原貌修复。总体系砖木结构,拱梁立柱穿斗,墙壁齐檐封火,屋面覆盖古瓦,翘檐飞角。图四:陈氏宗祠旧址二进门楼
    门楼呈八字形,门框为方柱石,门上方刻双狮抢球。进门两边是板壁厢房,两进之间,有长方形天井。中进宽阔,厅堂竖立八根主柱,石趸高垫。图五:陈氏宗祠
    上梁雕刻人物、花卉、龙虎等;天花板饰有彩色花纹。转过石墙屏风为第三进,方形天井,两厕为东西厢房,明窗画栋。三进相连,外连内分,布局匀称,具有明清时代的建筑艺术风格。图六:陈氏宗祠旧址保护牌
    这幢耸立着一座粉墙青瓦、古色古香的门庭。推开大红而厚重的木门,踏上苍苔斑驳的石阶,走到一个高大而庄重的厅堂,这就是陈氏宗祠旧址。图七:陈氏宗祠旧址
    这里有过一段不平凡的事迹,便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中线指挥部曾设立在这里。战士渡江,农民后援,击溃防线的重机枪,送大军过江的木船……一个个消逝的名字,一张张朴素的脸,一件件伤痕累累的文物,却承载着历史,是渡江战役的见证者。图八:陈氏宗祠门前常常聚集着百姓
  该旧址系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中线指挥部,1961年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4月,被安庆市委宣传部、市教委公布为安庆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9年又被辟为安庆市全民国防教育基地,2005年被团省委列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图九:陈氏宗祠石门墩雕刻
  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开始,东起无为,南至安庆以东的鸭儿沟汇集了第三野战军和第二野战军共四个军的兵力,中线渡江指挥部即设在陈氏宗祠内。时枞阳上下的长江北岸集结部队、船工、运输队有二十万人,枞阳境内起渡点有枞阳镇、扫帚沟、汤家沟、桂家坝四处。4月21日下午5时正,中国人民解放军奉令发起进攻,千帆竞发,6时许,中线渡江的战士胜利越过长江天险,抵达南岸。图十:陈氏宗祠大门
    原安庆市枞阳县正大街陈氏家族有数百年历史,该祠原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陈氏祠堂是一处可以驻足观赏的地方。图十一:陈氏宗祠旧址局部
(本篇完)
2018-02-05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8-2-27 10:06:45 | 显示全部楼层
总铺潘氏宗祠——卒子走遍安庆
总铺潘氏宗祠
——安庆宗祠系列
第1454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大龙山镇总铺村的潘氏宗祠。图一:潘氏宗祠建在总铺乡的小山坡上

    潘氏宗祠是一处始建于清朝中期的祠堂建筑,属于潘氏宗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位于原总铺乡,九十年代后总铺乡并入大龙山镇,现为总铺村。为二进宗祠,非常简陋。潘氏宗祠为八十年代修建的水泥建筑,其实仅是二间小屋,中间有一个小天井。比起安庆其他地方的宗祠,潘氏宗祠显得很简陋。该祠堂修建在一片田园之间,由于长时间无人祭祀,宗祠“铁将军”把门。图二:潘氏先祖像
    宗祠是凝聚潘氏宗族血缘和感情的纽带,书写着姓氏的历史渊源,让人感受到他们变迁、发展的轨迹。作为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它既蕴涵淳朴的传统内容,也沉淀着深厚的人文根基,还能从这里寻找到人类前进的足迹。图三:安庆地区现仍有总铺潘祠这一地名
    据了解,怀宁月山潘氏,原住在月山附近的髙脚岭、现安庆医药髙等学校后,龙山花苑,原中心村,现属安庆市宜秀区,应为木山潘氏。潘氏出自姬姓,为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一说第十六子)之后。毕公高封其子季孙于潘,附庸于毕国(今陕西省北部),子孙以封地为氏。图四:其它地区的潘氏宗祠
    据怀宁县潘氏“培根堂”《马鞍山潘氏宗谱》卷首载:“怀宁县马鞍山潘氏世系图引”曰:“溯我潘氏之由来,源远而流长。据考,西周时有邑名潘,以其境有潘水而得名,至战国易名荥阳邑,秦改置县,三国魏改置郡,其治即今河南荥阳县是也。按吾族旧谱记载周文王子毕公之子季孙食采于潘,以邑为氏,此乃潘氏之肇始。”怀宁月山潘氏总称为怀宁马鞍山潘氏,堂号为培根堂。月山潘氏自江西婺源龙山桃溪逢辰公下十一世荣一公迁入。月山是南宋封于荣一公的封地。月山潘氏迁入安庆地区居今已有七百多年。图五:潘氏宗祠背后的寺庙
    安庆地区潘氏源自周文王之子毕公高,其第三子季孙,采邑于潘,封荥阳侯,以邑为姓。潘姓世代为官宦望族,婺源潘氏最为著名。潘氏迁入安庆地区大概是经过荥阳、再到江苏乌程、迁入福建三山、迁入徽州歙县,再从婺源桃溪迁入怀宁县马鞍山,后又岳西县张家寨等地。图六:潘氏宗祠的门楼
    “怀宁县马鞍山潘氏世系图引”曰:“吾派远祖有讳综者,南朝宋时居吴兴郡之乌程县(今属江苏省),守死孝道,全亲济难,孝义著闻以孝廉补左民令史,除遂昌长。元朝嘉四年有司奏改其里为孝纯里,益蜀租布三世。历隋以降,至唐,因广明之乱,宇内不宁,百姓流离,族人四散外郡。有逢辰公讳某者,自闽之三山,即福建,避地于歙之簧墩。至逢辰公再徙婺源之桃溪,是为桃溪潘氏之鼻祖。”图七:潘氏宗祠
     婺源县桃溪潘氏始祖潘逢辰是唐朝末年的一个读书人。明朝工部尚书潘季驯编修《纯孝里潘氏世谱》记载:福建三山人潘逢辰,潘综公第十八代孙,字吉甫,因黄巢寇乱,避难安徽歙县黄墩,其后始来婺源,定居桃溪(即坑头村)。桃溪下游孔村、豸峰村由此繁衍。桃溪在婺源东南的大山中。潘逢辰定居后沿溪种桃,取村名桃溪。他是希望创造出一个没有战火的世外桃源。公元1121年,歙州更名徽州,潘逢辰是新安潘氏桃溪支派一世祖。图八:潘氏宗祠一侧
    桃溪村鼎盛时人口数千,钟鸣鼎食,号为“千烟”。桃溪村志上说:桃溪但凡进士出身,五品以上,为官清廉者可建桥一座,一为便民,二为彰显其人。明朝弘治后九十六年,三十一科,桃溪潘氏中进士者四十二人,石桥整整修了三十六座半,三十六座半石桥五百年来横跨小溪两侧,无声见证了潘氏家族的繁荣。桃溪坑头建村一千多年,十八里桃溪,青山环绕,流水潺潺,苍林翠竹,葱笼蔽天,被誉为“世外桃园”。图九:潘氏宗祠正面
    怀宁县《马鞍山潘氏宗谱》“婺源桃溪原谱十代纪”载:逢辰公字吉甫,行五,配张氏,甲道人,子三:仁轨、仁元、仁厚;公之本里社坛(土地庙)下,妣葬斫板坞口。公本闽之三山人,唐广明间,黄巢寇乱,祖父逃难,播迁外郡,至公始来婺源,定居桃溪,遂为桃溪潘氏。第三子潘仁厚为怀宁县马鞍山之分祖。图十:潘氏宗祠内部
   “怀宁县马鞍山潘氏世系图引”曰:“逢辰公徙婺源县之桃溪,是为桃溪潘氏之鼻祖。迨南宋淳佑间,其孙应龙始立谱。嗣及南宋末,逢辰公十世孙有朝奉大夫荣一公,讳虎臣,字君仲者,由桃溪始迁安庆府之怀宁县,卜居马鞍山麓,轫开马鞍山潘氏之基业,子孙繁衍,瓜瓞绵延,迄今又传二十八世,计历七百余年矣。”婺源潘逢辰至迁怀宁马鞍山潘虎臣共传十一代。图十一:潘氏宗祠另一侧
    安庆地区潘姓族群,多似其祖潘安,才貌出众者多,雄才大略者少。人云因“潘”字有水、有田、有米,有房,富贵知足,自给有余,真可谓水绕田园米满仓!图十二:潘氏宗祠一侧
(本篇完)
2018-02-27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8-3-1 09:48:58 | 显示全部楼层
鸣山三槐堂旧址——卒子走遍安庆
鸣山三槐堂旧址
——安庆古宅、祠堂系列
第1456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新仓镇花园乡鸣山村的三槐堂旧址。图一:鸣山三槐堂旧址一侧

    不久前参加聚会的老师曾说王氏在安庆地区一共有三支,分别是太原王氏、琅琊王氏与三槐王氏。可以说,在安庆王氏人口众多,某地曾有四大“王”与四小“王”之说,王氏为安庆地区第一姓氏。图二:鸣山三槐堂
    三槐王氏是王氏重要的族群之一,该族群形成于北宋真宗时期,一般家族均以地名郡望著名,唯独三槐王氏是个例外。该堂号在王氏众多分支中仅列太原王氏、琅琊王氏之后,位居第三。但就影响而言,三槐王氏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是不容置疑的。在很多地方,“三槐”一词几乎与王姓画上了等号。历史上三槐王氏的发祥地在今莘县莘城镇群贤堡村,而作为王氏宗祠的三槐堂,更成为历史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开发价值,今天卒子介绍鸣山村的三槐堂。图三:鸣山三槐堂后山
    史书记载,周代宫廷外植有三株槐树,百官朝见天子时,三公皆面槐而立。为此,周朝至宋朝“三槐”代指三公。不过,随着王祜手植三槐故事的流传,宋朝以后,三槐几乎成了王姓的代称。图四:鸣山三槐堂对联
    北宋初期,赵匡胤想以谋反罪名除掉大将符彦卿。于是,让祖籍莘县的大臣王祜前去调查。王祜核实后得知,符彦卿并无谋反之意,只是其家中的几个家奴仗势欺人。王祜对符家家奴严惩后回朝禀报皇帝:愿以百口之家保符彦卿无罪。赵匡胤除掉符彦卿的设想泡了汤,遂迁怒于王祜。因王祜秉性耿直,本应做宰相的他,仕途异常坎坷。直至太宗赵光义即位后,六十四岁的王祜才出任兵部侍郎,但任职一个多月就病死了。壮志难酬,王祜心有不甘,他生前发现次子王旦聪敏过人,前程可喜,便亲手在自家院中植槐树三株,十分自信地预言:“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此其所以志也!”宋代太尉、司徒(丞相)、司空(御史大夫)三要职合称“三公”,是众臣之首。三十年后,王旦果真做了宰相。王旦“知人善任、任人唯贤,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清廉节俭、至死不渝”的处世之道开创了三槐堂亘古流传的官风、家风。王祜的其他两个儿子也异常聪颖,先后踏入仕途。王旦病故后,子孙将其遗体暂厝于其外祖家开封新里乡大边村,遵王旦遗嘱,葬仪从简,甚至墓碑也未立。直至三十八年后的1055年,其子王素上书宋仁宗赵祯,要为其父立碑,赵祯慨然应允,并亲书“全德元老之碑”六字;又下诏命大学士欧阳修为王旦撰写碑文。于是,王素受钦命为其父立碑。陵墓竣工后,王素在开封城东门外的王氏宗祠院内亦植槐树三株,并将宗祠命名为“三槐堂”,三槐王氏的称谓至此渐闻于世。图五:鸣山三槐堂大门“三槐世泽、双桂家声”
    三槐王氏从此之后,可谓人才济济,名人辈出。王旭、王素、王质、王巩、王靖、王古、王震、王伦、王楠在《宋史》中均有传记。正因三槐王氏族中多贤人,故处于莘县的三槐王氏发祥地王庄被改为“群贤堡”。历史上的莘县城内的三槐堂坐南朝北,东邻火神庙,西至鼓楼口,南接考棚,北靠茶叶坑。院内有三棵槐树,西边两棵,东面一棵,还有神道碑数通。堂内有神台、神桌,供奉着王祜、王旦等十余人的木牌位,是王氏的宗祠。现莘县城内三槐堂旧址耸立的是一座红色的大楼。图六:鸣山三槐堂旧址
    三槐王氏迁入安庆地区的历史,据老人口传,元朝末期陈友谅与朱元璋大战鄱阳湖,为避免战乱,三槐王氏族人从江西鄱阳瓦屑坝迁至安徽,始祖王源,先居安徽安庆太湖县青龙岗,后迁凤栖冲(凤栖冲原属太湖县,后区划改制,今属望江县,不久前卒子刚刚介绍过此地),世居至今,为三槐后裔。图七:鸣山三槐堂“根本之地”牌匾
    据清朝康熙十六年谱文《续修王氏琅琊太原本末同异辨》,称是“从鄱阳大姑塘而迁”(待考证)。至三槐王氏十四世,这支王氏族人人口众多,所以道龙公携子迁至今潜山县黄铺镇百箩村杨老屋,传至今已有十二世,很巧合这个百箩村卒子并不陌生,据村里老人说,清末有族人迁至江南,具体迁至何处,也未曾知晓。图八:鸣山三槐堂牌匾众多
    望江县凤栖冲王氏近千人,三槐堂多达几处,且迁出去的人不在少数。三槐堂始祖王祐至迁入安庆地区始祖王源的迁徙及世系情况,宗谱上也有所记载,但不尽详细。据明朝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谱序,“王祐植三槐,五世书香,传四世至文显,任陕西清水县教转都昌令,后居中堡长平港,至九世有宁廿者同兄弟由长平而始居东山,时称东山王氏。”其弟宁廿四之孙即迁入安庆地区的王氏源公的父亲。清朝道光年间《王氏宗谱》记录的源公传承世系:祐公,生子三:懿(字子孝)、旦(字子明)、旭。旦公,生子三:雍(字仲威)、素、恢。素公,生子一:巩(字子常)。巩公,生子三:文明、文升、文显。文显公,配曹氏,生子三:太乙、太二(配石氏)、太三。太乙公,配吴氏,迁居江西都昌中堡东山,生子二:平二(配陈氏)、平三。平三公,配伍氏,生子一:景二。景二公,配彭氏,任颖州推官,生子一:象一。象一公,配余氏,生子二:宣三(配黄氏)、宣四。宣四公,生子四:治十五、治卅十、治卅一、治卅二。治卅一,配方氏,生子二:民廿一、民廿二。民廿二、配吴氏,生子二:宁廿四、宁廿五。宁廿五,生子二:安、泰(字康元)。安公,字平元,生子二:省一(迁安徽太湖)、省二(迁上青)。省一公,配周氏,生一子:源。由此可见,迁入安庆地区的三槐王氏由来如此。图九:鸣山三槐堂牌匾
    今天卒子介绍的安庆市太湖县新仓镇花园乡鸣山村的三槐堂,始建于清朝康熙、雍正年间,历经乾隆、嘉庆、道光重修,此支王氏是恕公负谱远涉,到达花园乡的鸣山村,后来与江西的饶州、江西的九江、安徽的徽州、安庆太湖、怀宁、潜阳、池州几支合编为《王氏统宗世谱》。图十:卒子坐骑曾到访新仓镇鸣山村
    从三槐王氏家谱资料,经过研究,三槐王氏发源于莘县,后迁于南京、苏州等地,且莘县同宗家谱载王巩世居临沂南仁里,后迁徙至江西鄱阳,鄱阳三槐堂后人在元末鄱阳湖大战时期,迁至多处,其中迁入皖西南的安庆地区望江县、太湖县、岳西县、潜山县、怀宁县等多地。清末,三槐王氏又一支有族人迁至江南,现居何处,将来再作考证。图十一:鸣山三槐堂旧址
(本篇完)
2018-03-01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8-3-26 09:01:28 | 显示全部楼层
查湾张氏祠堂——卒子走遍安庆
查湾张氏祠堂
——安庆宗祠系列
第1466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高河镇查湾村的张氏祠堂。图一:张氏祠堂大门

    张家祠堂地处怀宁高河附近的查湾,这里三面青山环抱,连绵不绝。环如障列,苍翠悦人。图二:张氏迁皖始祖宗谱局部
    张氏祠堂坐北朝南,面阔五间,粉墙黛瓦,高脊宽檐,体量宽敞,气派不凡。图三:张氏祠堂一侧
    大门立柱下用青石柱础,柱顶卷刹斗拱,形制古朴,用料硕大,装饰简略,结构精练,精巧雅致,具有典型的清朝建筑特点。图片
图四:张氏祠堂清河郡重光堂
    宗祠一幅对联“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驻足祠堂,可近揽田原翠色,群鸟争渡;远瞩平原山景,农家炊烟。拂摸油漆木门,令人感叹不已!图五:张氏祠堂局部
    据怀宁百忍堂《张氏宗谱》(民国乙酉)记载,本支源自江西都昌山田,早期世系为:士昌-筮-诜-顺六-百七十五-祐千-来六二-自十六(迁怀始祖),再倒至千五、千六、千七千五(名立惠)-家六(贵六),迁居新建饭箩墩;图六:张氏祠堂铭
    千六(名立忠,号再三,庠名华贵)-仕诚(名家诚,字大振,号仕诚,迁山田开坂)、仕议(名家议,字玉振,号仕议,迁梅子岭)、仕谕(名家谕,字泰来,号仕谕,迁塘赛湖)、仕谦(名家谦,字松溪,号仕谦,迁蜡树窠);千七(名立恕,号万源)-元一(名家一,迁彭泽赤土墈)、元三(名家三、字联魁,迁赤湖坂)、元五(名家五、字天祥,迁冶塘)。图七:张氏祠堂高高的封火墙
    仕议-声魁(字祥吉,号文魁,怀宁大房,居梅子岭,在今平山与江镇之间)、声德(字文昌)、声嘉(字文鄂);仕谕-声廷/庭(字政和,号文廷,怀宁二房,居江镇塘赛湖、山口镇、夫子冈、洪镇石库新安岭、阮家圩、安庆、潜山南门、宁国石口等地);图八:张氏祠堂匾额
    仕谦-声通(字文士,号文通,怀宁三房,居蜡树椒子河、彭滩、望江东冈山、潜山方家巷等地)、声从(字云秀,号文林,此支疑居潜山待考)、声玉(字文德);图九:张氏祠堂局部
    元三-声荣(字湖泉,号福荣,后人不详待考)、声华(字显元,号福华,怀宁四房,居大洼赤湖坂、花家车、平山大塅黄豆仓-张湾、清河石头潭-张山、潜山洋荡湖、安庆城内)、声富(字显忠,号福富,怀宁五房,居上石牌)、声贵(福贵,迁桐城,待考);图十:张氏祠堂
    元五-声显(字千魁,号福显,怀宁六房,后人自冶塘迁黄池圩/黄城圩,即今石牌皖河双一村张家墩)。另据了解,皖西南张氏多上接江西都昌山田派系,其他不详。图十一:张氏祠堂四周
    张氏一族主要居住在怀宁南部、西南部(江镇-平山-石牌-蜡树)及望江、潜山等地。宗派为:自立家声振,兴华乐久成,熙和增福禄,积善启明英,秀士从朝爵,贤才举上卿,天恩多永锡,万代显芳名。图十二:张氏祠堂
(本篇完)
2018-03-26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8-4-10 14:07:23 | 显示全部楼层
方洲汤家沟古道与汤家祠堂——卒子走遍安庆
方洲汤家沟古道与汤家祠堂
——安庆古道与祠堂系列
第1474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城西乡方洲村的汤家沟古道,还有古道上已经渐渐陨落的汤家祠堂。图一:汤家沟村又称汤沟村

    汤家沟村,又称汤沟村,位于太湖县城西乡,现并入方洲村 ,属于半山区。这里原是原始森林,原居民很少。自元朝后期开始逐渐开始有了外来移民,特别是明朝开始,大量的江西移民开始陆续移民到这里,开始了崭新的安庆文化。图二:汤沟村风景
    汤家祠堂位于汤家沟古道的一处家族祠堂建筑,属于汤氏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祠堂的建筑形式大都是三进式。前进为小厅;中进为大厅;后进为香坛,是供奉祖宗神位的地方,进与进之间有天井,天井两边有走廊,祠堂大门朴实而无华,门前为水沟内的条夯基而成。图三:这条溪流就叫汤沟
    太湖县城西乡的汤氏,目前牌位最前的是十七世祖汤诚壁、汤诚揆、汤诚宝,至现在已经二十三世,加上现在在世的几代人,约二十六、七代人,粗算起来汤氏移民迁入太湖已经五百余年历史。从这个祠堂就能够看出来。图四:汤家沟古道的青石板路
    据卒子走访当地村民,汤氏祠堂,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为汤氏村民使用河涧的石块垒基,使用当地黄泥制砖搭建而成。祠堂面对一条从山间流下的溪流,随后时间的推移,这条溪流渐渐被称为汤沟,后来汤沟村就是这样演变而来。图五:汤家沟古道边的溪流
    汤家祠堂占地约二三平方米,三进式,大门建有朴实的门楼,整体建筑为木质框架结构,高三米,立柱是使用原山里的古树制成,中厅和前厅立柱为经过百年而不朽。主横梁是用当年山间树木制成,跨径约三四米多,横梁和立柱交接处的木质垫梁、天井四周柱子上的斜撑,整个祠堂基石为河涧里的巨石建成。该祠堂据说于光绪年间重修过。图六:汤家沟
    徒步穿越汤家沟古道。这段古道约十多公里的原始古道,上坡路皆有石料铺设而成,是古代太湖县城西乡汤沟村或附近几个村落跨越至宿松县凉亭的必经之路,凉亭是宿松县最主要的干道之一,过去设有茶亭给路过的行人解渴。图七:汤家沟古道的古民居
     汤家沟古道,是盘旋在城西乡山区里的一条古道,古代没有通公路时,要想走到汤家沟,得走上整整一个上午,十多公里的山路才刚刚到汤家沟村,再要从汤家沟村通过古道穿越到宿松县,那又要经过半天时间,正是因为封闭,所以才能幸免毁坏得以保留至今。如今,站在汤沟村还是有点古迹留下的,一些老房子老窗,一些有典故的景点等。图八:汤家沟古道的溪流
     汤家沟古道,从汤沟村下面的坡道开始,就有石板路了。尤其这里的山区风景很美,山区里的冲地经过数百年的耕种,现在都是一片片的梯田,古道绕着山势走,人口多的时候,这里会出现牛羊满山坡的景象。图九:汤家沟古道的竹林和垒石
     汤家沟古道翻过很多座山,是太湖一条纯山区最美古道,古道由宽约四十至六十公分、长约二十至四十公分的石料铺设而成。这条古道,让过去的世居在大山里的杜志民通过这条古道与外界联系。沿途可观梯田、瀑布、溪流、古树、山茶。春观油菜花、映山红、秋赏红枫。途径汤沟村、等几个村,翻过山岭再到宿松县凉亭镇。图十:从山坡远远望到汤沟村
     古道连接太湖县、至宿松县二县交界。二地的山民往来交流,这条古道便是交通要道。这条古道平添几分神秘感。过去从未在任何渠道听过这样一条山路,它曲折蜿蜒、幽长无尽,有着数不尽道不明的历史故事,散落在古道斑驳的青石板上,默默等待着后人前往感悟、倾听。图十一:汤家沟古道上的汤家祠堂
    汤沟村有五百多年的历史,然而村里人却说不清,汤沟古道有多少年的历史了。有村民猜测,古道的历史也有五百多年了,可能是先有古道后才有村。卒子至少也是这样认为。图十二:汤家沟古道上的汤家祠堂
    汤沟村与古道成为一种景区现在并入城西乡九井沟景区内,这条古道曾繁盛一时,来往行人一多,汤沟村便成了驿站,店铺林立。周边各地山民通过这里走出大山,再经过大山走出约数公里,偶遇古道上歇脚点,宿松县凉亭。旧时,络绎不绝的骡马队伍排出一字长蛇阵,浩浩荡荡行走在这里,山里的土特产和人们的生活用品,就这样被一车车运出大山。往来的山民们累了、乏了,便和衣在亭中打个盹,醒来后继续上路。图十三:汤家沟古道上的汤家祠堂
    凉亭,是宿松至太湖之间一个重要的驿站,只有两面破败的墙诉说岁月沧桑,据说,当年粟裕带着红军挺进师路过这里。如今的凉亭已不能为路人遮风挡雨,慢慢地形成了集镇,变成现在的凉亭镇。图十四:汤家祠堂内的先祖牌位
    青石板的古道,沿着东西走向的山脉,修在了半山腰,一路向西,缓缓而上,循序渐进。当年的开路先锋们不但有智慧,还颇有远见。不似有的古道那般坡陡路险,似乎考虑到了挑担者、马队的通行便利。因此,走起来没有那么费劲,而事实上,这条古道的海拔并不低,高处约三四百米,低处约二三百米。图十五:汤家祠堂先祖牌位与汤家祠堂大门
    一条古道上的风景,隐隐约约能从一个侧面看出当地山民的生活百态。春意正浓,路旁的油茶树抽出嫩绿的新芽,枝桠延伸到古道上,生机无处不在。沿途时不时可见的油茶树,无不透出当地人靠山吃山的传统。这里的山民几乎都有榨油茶籽的习惯,除了留够自己吃的那一份,其他的都卖到大山外面去,他们渐渐明白,这些生态、绿色的山里土货,运到城里,就是相当抢手的好东西。图十六:建在汤家祠堂旁边的汤家老屋
     汤沟古道上现在仍然还有几幢老房子,大多建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汤沟村有着众多古人种下的竹林。当年,村民们靠着这里的毛竹生计,砍一根毛竹当柴火,顺便挖点笋炖腊肉吃。对这片山、这条古道有很深的感情,满山是宝,生活离不开。图十七:汤家祠堂第三进
    古道上的有一片开阔的田园,海拔约在四百多米,现在中间已经长出毛竹,过去这里可能是一片茶园,或者田地。现在已经荒废多年。顺着这片坡而上,穿过一片茂密的竹林,从上观下,这里仿佛是一个小盆地、尽收眼底。古道至此又见不到踪影。再向上行,已经很难发现古道的影子,由于长年没有人类的脚步,这里的古道已经很难行走了。图十八:汤家祠堂
    汤沟古道一边是竹林,一边是一条从山上流下的溪流,溪流中还有不少穿过这片竹林的瀑布,到了瀑布的跟前,就仿佛到了桃花源一般。古道竹林,黄墙黑瓦,呈现出古朴的徽派建筑风格,依然傍水的小山村别有一番风味。汤氏祖先缘何迁居于此?我们现在只能通过猜测。图十九:汤家祠堂边的古道与门前的竹林还有脚下的石板
    数百年前,这里是一片原始的森林,无路可走,山林高耸、野兽出没。那些因战乱而被迫迁徙而来的异乡人,把这片土地当成自己的家园,一代又一代的繁衍。一条从山上流下的溪流,先人们认为这里山好、水好,于是在这里开垦,繁衍。汤沟村是一个古村落,古道与村口交界处,在溪流的上游,有三块巨石上分别刻有石刻,下期卒子再向大家介绍。图二十:汤家祠堂朴实而无华
    目前,这条古道仍然有保存完整的一段,当地政府已经命名为桂花崖景区,路程也不长,全程二、三公里。由于古道的多数路段较平缓,步行时长约半小时。从汤沟村下起点处,游览古道、看着梯田。春光无限好,这是这条古道周边景点中最壮美的一个。如果再有时间,可以通过这条山路绕行到宿松县凉亭,但村民说现在很难行走了。图二十一:汤家祠堂
    汤家沟,其实就是皖西南大别山的一处峡谷境内,空气清新,风景秀丽,是休闲度假,修心养性,避暑毅行的好去处!无论什么季节走在这条山路上,都会有一种景色吸引你。夏天走在这古道上,凉风习习,山间鸟鸣不绝于耳,时不时还会有松鼠从你身边串过。每到冬天,能够看到山顶桂花崖大瀑布,真叫人叹为观止!图二十二:汤家祠堂大门与古道上的两棵刚刚出芽的竹笋
(本篇完)
2018-04-10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8-5-8 14:57:38 | 显示全部楼层
汪氏宗祠——卒子走遍安庆
汪氏宗祠
——安庆祠堂系列
第1484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位于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青天乡境内的汪氏宗祠。图一:安庆市岳西县青天乡

    祠堂是中国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位于安庆市岳西县青天乡汪氏宗祠就是一幢很典型的皖西南风格的祠堂。该祠始建于清朝,砖木结构,五进三间,左右厢房,共计34间房,面积1178平方米。图二:汪氏宗祠门楼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了侵华战争。1937年7月13日,红二十八军政委高敬亭按照国共和谈精神,向国民党鄂豫皖边区督办卫立煌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谈判倡议,经过南田接头、衙前会晤、青天谈判、九河签字,终于达成谈判协议,开南方八省十四个游击根据地和平谈判的先河。图三:远望汪氏宗祠
    青天谈判在汪氏宗祠内举行,双方就停战、撤军、集合部队、供给等问题进行了六天谈判,最后达成了停战协议。第二年,红28军即编入新四军第四支队开赴抗日前线。岳西谈判的成功,标志着鄂豫皖三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的结束,对建立鄂豫皖统一战线,开辟新的抗日战场起到十分重要作用。图四:汪氏宗祠山墙
    岳西青天谈判旧址,也就是鄂豫皖边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谈判旧址,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祠堂是一座占地1180平方米,以土木结构为主的徽派建筑,据说该祠建于清朝乾隆年间的建筑,在历经百余年的沧桑后仍然宏伟壮观、巧夺天工。图五:汪氏宗祠又称敦本堂
    汪氏宗祠被称为红色革命的摇篮,据当地村民介绍,民国初期当时还属于霍山县南乡,苏维埃革命政府和赤卫大队在汪氏宗祠成立。由于历史原因,汪氏宗祠一度无人管理,甚至遭到浩劫,千疮百孔。后来,青天乡的汪氏宗祠修葺一新,并且专门布置了党史展览,迎接安庆市党史教育基地的测评。图六:汪氏宗祠门前的抱鼓石
    在皖西南一带,坚持游击斗争的红二十八军政委高敬亭,获悉中共中央有关国共合作的指示,遂与皖鄂边特委书记何耀榜在岳西南田会和,商量与国民党方面合作抗日事宜。一周之后,红二十八军代表何耀榜以及化名李守义的高敬亭,与国民党方面的刘纲夫、郭副官、李德保等人在青天乡汪氏宗祠内进行了艰苦的正式谈判。图七:汪氏宗祠由汪华公后裔建立
    尽管国共双方代表都认为国难当头,理应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但是在具体的协议条款上,双方都有着较大的分歧。谈判停止以后,部队改编,走什么路线,什么时间集合,在这些问题上争论的相当激烈。图八:汪氏宗祠屋内的木柱
    经过双方代表逐条逐句斟酌修改,谈判商议,最终达成一致。之后双方代表在红军驻地九河朱家大屋举行了签字仪式,得知这一消息,当地群众欢呼鼓舞、热烈庆祝。图九:汪氏宗祠内部结构
    岳西谈判停战协议签字之后,红二十八军和鄂豫边红军游击队被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奔赴了抗日的最前线。汪氏宗祠,也因岳西谈判载入了历史。如今岳西青天乡党委政府正在完善岳西谈判纪念设施,好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一段历史。图十:汪氏宗祠对联与小轿
    汪氏宗祠是一处现存不多的建于清朝的汉族祠堂建筑,属于汉民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整个建筑面阔二十余米,进深十余米,脊高约七、八米。正厅三开间,中有天井,前有围廊,门旁有抱鼓石。全饲布柱约二、三十根,属"满堂柱"建造。前檐柱为二跳斗拱。前檐斗拱比廊檐斗拱粗大,曲梁与柱子衔接处均有丁头拱承托,拱眼如单幅云。斗拱、梁架、梭柱等镂刻精细,体现了古代安庆地区劳动人民的卓越才能和和艺术创造力。图十一:汪氏宗祠
(本篇完)
2018-05-08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8-5-20 17:45:30 | 显示全部楼层
无愁陈氏支祠——卒子走遍安庆
无愁陈氏支祠
——安庆祠堂系列
第1496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位于位于原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响肠镇无愁村的陈氏支祠。图一:陈氏支祠指示牌

  岳西县响肠镇无愁村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响肠镇东南面,四周高山,中间平地,非常适宜人居而得名。总面积约十七平方公里。这里在清朝以前属安庆市潜山县管理。图二:原陈氏支祠现已拆除
  响肠镇的无愁村有秦氏宗祠、陈氏宗祠、崔氏宗祠、大小陈花屋、大夫弟,这么多古建筑说明这里过去多么的繁荣。无愁村陈氏支祠位于安庆市岳西县响肠镇无愁村花屋组无愁小学附近五十米处,坐北朝南,面阔五间,前后三进,建筑面积约三百平方米,隔扇和柱础保存完整。图三:陈氏支祠建在无愁村的一条小溪流土坡上
  据安徽省文物局领导介绍,安徽省第三次文物普查新发现的文物点中大多数为古建筑,这里就有岳西县响肠镇新发现的陈氏支祠,也是卒子今天介绍的地方,可惜卒子前几年到访此处时老的支祠已经拆除,在原址上新做的支祠如图。图四:远远望去的陈氏支祠
  俗话说,“天下陈氏出江州”。 义门陈人分布于全国七十二州,一百二十五县。其后代又不断迁居,义门陈氏遍布全国十七个省。江州拈阄分庄后,迁居安庆地区,市庄(迁怀宁)陈福海、迁潜山庄陈才达、另迁潜山庄(今岳西县)陈才宿、还迁潜山庄陈才达、迁太湖县宛溪庄陈公迁、另迁太湖县太湖庄陈守通。图五:陈氏支祠封火墙一角
  岳西县陈氏,只有和平乡一支不是义门陈后裔,其他十来支都属于义门陈氏。已经查清迁居岳西县的义门陈裔孙有多支。据了解,无愁、司空山支系留市庄的陈继钊。陈仲后裔陈继钊(陈胡公八十四世),拈得江西湖口留市庄(今湖口县流芳乡留市村)。陈继钊带着依依不舍之情,拜别祠堂里的列祖列宗,来到留市庄杏花园定居。自湖口留市庄算起,陈福海是分庄后第二十世;陈福海娶妻符氏,生五子。图六:陈氏支祠封火墙一角
  陈福海生于元朝末年,因避红巾军之乱,率领全家渡江北上,来到怀宁县闸涧大东保社(今安庆市金锭桥柳林湾)定居。战乱时代,人人都有隐居之意;又因地狭人稠,陈氏兄弟五人各迁异地。陈云一、陈云三留居怀宁。陈云二迁居潜山县清朝乡无愁冲,可以比较明确的就是今天卒子介绍的陈氏支祠就是这一支族人;陈云四迁居六安府;陈云五迁居太湖县司空山(今岳西县店前镇)。今陈福海裔孙达三万之众,分布于大陆、台湾、香港、新加坡、美国等地。图七:陈氏支祠封火墙另一角
  明朝永乐年间,陈云二率二子可明、可亮,沿皖河转潜河逆水而上,至水吼岭转道大关、割肚,至沙岭头,发现一狭长山冲,南面山脉形似十八罗汉,山中虎啸猿啼;北面高峰古木森森,遍生鲜花硕果;中间较为开阔,尚无人烟。父子决定在此安家,取名“无愁”,表示只要努力奋斗,就会无忧无愁。图八:新修建的陈氏支祠窗户
  后来,陈可明、陈可亮兄弟分家,以鹅形为界,其上段为陈可亮产业,下段为陈可明产业,二公后裔人丁繁衍相似。但是上下两段人才、财富方面有差别,上段有冲里大屋、桂花老屋;下段有大花屋、小花屋、秦湾、乐山、凤形等庄园。图九:陈氏支祠屋檐
  清朝,无愁陈氏发展至一个辉煌时期,商贾学子、簪缨仕宦人才辈出。陈可亮后裔知名人才有抗法保台的骠骑将军陈润之,峨眉山空军医院政治部主任陈正学等。陈可明后裔人才有:陈同文、陈毓潜、陈佐治,“一门三大夫”,又加陈佐蟾、陈佐古,“两将军”;有水师标统武显将军陈迎祥;有甲午战争中战死于台湾府的总兵提督陈尚志;洛阳市公安局长陈国桢;北京空军后勤部政委陈建中;安徽省公安厅处长陈荣政,等等。图十:陈氏支祠砖雕门楼
  今陈云二裔孙迁播响肠镇无愁、新浒、独山各村,及霍山、潜山、太湖、以及江西浮梁等地。陈云二后裔称“聚星堂”,派字为:福云可觉友、道义德良稀、嘉光明正大、同毓佐昌时、治为邦之本、翠美在怀清、元符彰蔚应、盛会起其珍。清朝光绪年间,无愁“聚星堂”曾与汉阳庄陈华武公后裔、城东股、城西股、城南股,于潜山县城内北大街合修陈氏总祠。图十一:陈氏支祠一侧
(本篇完)
2018-05-20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8-5-28 10:49:48 | 显示全部楼层
司空郑氏宗祠——卒子走遍安庆
司空郑氏宗祠
——安庆祠堂系列
第1504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位于位于原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的司空郑氏宗祠。图一:从治溪看司空山

   位于岳西县冶溪镇,有一个九老亭。九老亭坐东北朝西南,全部以石料建成,后期卒子再向大家介绍,其西南方向石柱上刻有楹联一副,联曰:“谈笑讴歌,坐亭中无非乐地;栖迟偃仰,看栏外都是闲人。”图二:远望郑氏宗祠
   亭檐内侧有文字记载,大意为:清朝乾隆年间,白石坳郑氏嫡堂兄弟爵一、伦一、象一、柳一、恒一、德一、明一、纯一、符一等司空九位老人“俱年逾八十,同举乡耆,钦赐登仕郎八品顶戴,绢帛米肉荣身”,后裔于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建石亭以志其事。图三:郑氏宗祠的宏伟
    这九位老人,就是今天郑氏宗祠的宗亲郑家九老。图四:郑氏宗祠门头  
    郑氏宗祠位于岳西县冶溪镇司空山村。图五:近看郑氏宗祠
    据了解,“郑氏嫡堂兄弟九人长期生活在鸟语花香、茂林修竹的司空胜境,加之遇客则奉茶引路的良好德操,被世人尊称为“司空九老”。听族内老者说,正面亭檐石板上曾有道光皇帝钦赐建亭时留下的“皇恩钦赐”石匾。”图六:郑氏宗祠门前的抱鼓石
    清朝,一个家族能同时出现九位长寿老人,除遗传基因外,还应有冶溪山清水秀和居民心胸豁达、生活悠闲等原因吧。图七:郑氏宗祠堂厅
    据相关资料记载,元朝时期,大江南北兵荒马乱。郑元世居徽州婺源县,生三子均为元朝总镇之职,长子郑兴一任闽南总镇,次子郑兴二任中州总镇,季子郑兴三任杭州总镇。图八:郑氏宗祠“鸿案长春”匾额为清朝登仕郎郑邦才所立
    元朝末期,时逢天下大乱,徐寿辉、陈友谅领导的天完红巾军,占据了皖浙赣等省,郑氏三总镇奉命征剿。后来起义军推翻了元朝统治,三兄弟各奔东西。图九:郑氏宗祠先祖神位
    郑兴一定居霍山县西土塘夹竹河,其孙郑永宁任河南道,定居河南省。图十:郑氏宗祠“根本地”匾额
    郑兴二居霍山县东流河郑家畈,其孙郑永孝为皖省督抚令,定居潜山县;郑永考为太湖县教谕,定居太湖县。图十一:郑氏宗祠“源远流长”匾额
    元亡后,郑兴三不愿在明为官,时天下未稳,流寇作乱,他在岳西县长春岩立寨(又名长春老寨)保境安民。图十二:郑氏宗祠木雕精美
    长春寨位于今岳西主簿镇与石关乡交界之二祖山,海拔1365米。此处原为潜山至霍山之交通要道。寨南有英山关,北有棋盘岭,形势险峻。图十三:郑氏宗祠先祖神位
    郑兴三遂定居霍山县,葬于霍山县城小南门外菩萨庵。其妻万氏安葬于婺源祖居地。郑兴三事迹载于府县志,其坟称“元总戎墓”。 郑兴三之子郑普志葬于霍山县胡家河东凤形;孙郑永忠葬于黄尾镇阔滩河龙门口。图十四:郑氏宗祠皇恩钦赐
    明朝英宗时,霍南郑氏第五代孙郑澜,诰封奉直大夫;清朝时,郑时顺,为岁进士(岁进士——因皇家有庆典,特增设的考试,也称恩科)。图十五:郑氏宗祠“博文匡道”匾额
    清朝康熙初年,霍南郑东泽曾前往婺源县合修族谱;康熙六十一年,再次与婺源合修。霍南郑氏以郑兴三为迁霍一世祖。图十六:郑氏宗祠“劲节长春”匾额
    1989年,岳西县霍南郑氏修成“敦本堂”支谱。郑氏于光绪癸未年(1883)在黄尾平等村修建宗祠(后期卒子再向大家介绍黄尾郑氏宗祠),郑氏宗祠为徽式建筑,院落重重,大柱林立,气势恢宏。图十七:郑氏宗祠匾额
    郑氏发源于荥阳角檀山下,郑桓公、郑武公、郑庄公自关中走向中原,落脚荥阳大地。荥阳人在这里开辟襄城遗址,这里便是郑文化的精髓。图十八:郑氏宗祠堂厅
    司空郑氏宗祠卒子个人认为应该是明朝晚期至清朝时期修建的古建筑,历经三百余年的沧桑,艰难地保存下来。祠堂规模较大,威严庄重,雕梁画栋,大门前两只青石抱鼓石,门头的青石匾上镌刻着刚劲有力的“郑氏宗祠”四个大字。图十九:郑氏宗祠的马头墙
    整个建筑为砖木结构,三进,共十根硕大的木柱巍然屹立,气拔上穹,左右两厢皆为抬梁式建筑,梁中斗拱做工精巧。上殿中木雕供台,同样昭示着该建筑的悠久历史。正中上方醒目的“根本地”三个烫金大字,显示着这里就是郑姓居民寻根问祖、商量大事之地。图二十:郑氏宗祠“慈竹长春”匾额
    安庆地区两座郑氏宗祠,目前均在岳西县,这支郑氏据说来自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古徽州府)郑村镇郑村村,是郑氏的祖祠,其祖上是元朝著名学者、教育家郑玉(人称“师山先生”)。图二十一:郑氏宗祠“寿庆高*”匾额
    司空郑氏宗祠木雕和石雕精美,砖雕则主要在门楼和屋脊上,这座宗祠历史久远,建造古老。雕刻精美,图案多样,在安庆地区卒子跑过的四百多座祠堂属中上等,充分的体现了霍南地区劳动人民智慧和丰富的创造力。图二十二:郑氏宗祠
(本篇完)
2018-05-28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8-6-11 11:29:13 | 显示全部楼层
董冲吴贺堂——卒子走遍安庆
董冲吴贺堂
——安庆祠堂系列
第1517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在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凉亭镇的董冲吴贺堂。图一:远望董冲毛竹茂盛

    董冲吴贺堂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凉亭镇东山村,这里地处宿松北大门,方圆十平方公里,是安庆地区一个非常古老的村落。图二:吴贺堂一角
  董冲,地处东山村,境内基本是八分山地,二分田,背靠基本都是宿松县的山区。图三:吴贺堂大门
  东山村的贺氏宗祠,卒子早年已经介绍过。顺村而行、向山里行,不多时,会来到一幢叫董冲吴贺堂的古建筑前,这是一幢隐藏在多幢民宅之间的古建筑,据了解已经有二百多年的历史,至今保存依然完好,具有很高的历史考察价值。图四:吴贺堂祖堂
  东山村山清水秀,人杰地灵,西有白崖寨,北有鹧鸪寨(此寨目前卒子仍未到访),东连太湖县花亭湖。明末清初大财阀吴江佐故居、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其后裔一直沿袭在此居住,已经数百年。图五:吴贺堂供台
    元朝人陶宗仪所著的《南村辍耕录》里说,“天下兵甲方殷,而淮右之军嗜食人,以小儿为上,……或使坐两缸间,外逼以火。或于铁架上生炙。或缚其手足,先用沸汤浇泼,却以竹帚刷去苦皮。或盛夹袋中,入巨锅活煮。或男子止断其双腿,妇女则特剜其两乳,酷毒万状,不可具言”。人肉曰‘想肉’,食之而使人想也。图六:吴贺堂是二进祖堂
    这段历史真实写照,让人发直。这里指的“淮右之军”即朱元璋部队,这个吃人的部队,何尝考虑过民意。元朝末朱元璋出生微贱,生性残暴。明朝全国人口约为一亿,到清朝初期的时候,全国人口只剩下一千四百多万人了,锐减了八成,损失人口八千多万。图七:吴贺堂清朝屋角砖雕
    明朝崇祯年间(1628年后),陕西的大饥荒,李自成的大顺军的战马饮的是俘虏的血,马饮惯了血,对水不屑一顾。大顺军打下安徽省安庆市的桐城县,百姓箪壶食浆,以迎义师。一农民在城门口拦住几个大顺军战士,向他们讲述自己的苦难,一个大顺军小头目说:“哎呀,你既然那么苦,何必活在世间?”就把老农杀了。图八:吴贺堂青砖
    吴贺堂使用了大量的青砖,在屋角上的青砖雕刻了精美的花纹,青砖扁平,为小青砖,灌砂泥浆勾缝。图九:吴贺堂厢房木雕
    吴贺堂两侧还剩下为数不多的厢房。厢房仍存大量的木雕刻,都是使用了山里的优质木材打造。图十:吴贺堂一角
   吴贺堂厢房老屋,是明末清初大财阀吴江佐后裔居住的老屋。老屋与吴贺堂毗邻,为清朝兴建。民居为砖木结构,烽火墙为硬山,屋面两坡,盖灰色小瓦,外墙体用青砖勾缝,其建设风格为清朝时期典型的山区徽派建筑。图十一:吴贺堂墙壁上的砖雕小窗
    吴贺堂厢房老屋建筑大量使用了青砖、石材、木雕刻颇具特色,窗棂、门额、撑拱、柱枋、照壁、墙裙等处是这“三雕”的重点部位,某些“花匠”小品,通过浮、透、平、圆等手法的精雕结刻,堪称精品之作。图十二:吴贺堂两侧厢房
(本篇完)
2018-06-11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8-6-28 16:22:34 | 显示全部楼层
元畈陈氏宗祠——卒子走遍安庆
元畈陈氏宗祠
——安庆祠堂系列
第1531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北中镇元畈村陈氏宗祠。图一:安庆市太湖县北中镇元畈村

     在太湖北中镇境内,有一座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的古祠——陈氏宗祠。这座建于清朝嘉庆年间的陈氏宗祠古朴而不失端庄。图二:远处就是元畈陈氏宗祠
    走进陈氏宗祠,正厅是四根大木柱子,从柱身能够看出原来的样貌。1932年1月初,赤卫队在陈元畈陈氏宗祠成立了“红四乡苏维埃政府”,管辖范围为现在的元畈、吴俊和桐山等地。图三:元畈陈氏宗祠
    据《中国共产党太湖大事记》记载:1932年3月4日,国民党太湖县民团团长黄成谷率1500人在陈元畈包围北中区游击队。激战中,一排长王宜训、二排长吴令子等人光荣牺牲,大旗手祝向荣等10余人受伤。图四:元畈陈氏宗祠门墩石
    这座迄立三百年之久,见证过红色革命的陈氏祠堂破损严重。解放后,这座祠堂被当仓库储存粮食。上世纪八十年代,村里准备在这里建一所小学,就把东边的六间厢房给拆掉了。图五:元畈陈氏宗祠门额
    祠堂柱子原状是雕花的,当初没有条件恢复原状,只能刷一层黑漆。陈氏迁到安庆太湖庄,始迁祖守通,始迁于安徽太湖县花亭。现分布情况:安徽太湖县(陈怀水)。图六:元畈陈氏宗祠内
    义门陈氏在南唐保大后十年间(947-957年),义门老幼七百余口,到宋真宗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人口增加到1470余口,短短五十余年时间里,人口增加了一倍。图七:元畈陈氏宗祠顶棚
    宋朝天圣四年(公元1026年),宋仁宗诏封陈旺、陈机、陈感、陈蓝、陈青为晋国公、燕国公、许国公、吴国公、齐国公。并将《陈氏家法》收入国史馆,且赐王公大臣各一本,使知孝义之风。图八:元畈陈氏宗祠
    唐朝僖宗李儇御诗《赞义门陈氏》:“金门宴罢月如银,环佩珊珊出凤闉。问道江南谁第一,咸称惟有义门陈。”至道二年宋太宗御封“真良家”,次年又赠“聚族三千口天下第一,同居五百年世上无双。”一联。宋朝裴愈题写了“天下第一家”匾额,因此世人皆称江州义门陈氏为“天下第一家”。图九:元畈陈氏宗祠碑记
    家族过于庞大,便给统治者带来了危机,文彦博、包拯等大臣建议分析居住,宋仁宗采纳了这一建议,以陈氏孝义太盛,散至各地作忠孝典范,教化民风为由,于嘉祐七年(公元1062年)七月派人监护分析。图十:元畈陈氏宗祠天井
    后来,把陈姓在郑州(今属河南)、潭州(湖南长沙)、黄州(湖北黄冈)、汉阳(湖北武汉)、安庆(今属安徽)、棣州(山东惠民)、松州(四川松潘)、泸州(今属四川)、光州(河南光山)、洪州(江西南昌)、舒州(安徽潜山)等地的产业,分为291份。图十一:义门陈氏先祖牌位
    又把德化(江西九江)、瑞昌(今属江西)、星子(今属江西)三县田分为27份,德安、建昌(江西奉新西南)的财产分为20份,这些均不在291份之内。图十二:元畈陈氏宗祠内部
   据了解,中国共产党的著名人物陈云、陈毅、陈赓,国民党元老陈立夫、陈果夫、国民党将领陈诚、中共早期著名领导人陈独秀等,都是江州义门陈氏分析到各地支派的后代。图十三:元畈陈氏宗祠木雕
(本篇完)
2018-06-28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8-7-8 19:18:42 | 显示全部楼层

陈冲陈家堂轩及老屋——卒子走遍安庆

陈冲陈家堂轩及老屋
——安庆祠堂系列
第1542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望江县凉泉乡陈冲村的陈氏堂轩及老屋。图一:卒子从骑曾于2013年到访陈家冲

    “三千余口文章第,五百年来孝义家。”是安庆市望江县凉泉乡陈冲村陈家堂轩及老屋的一幅对联。横批“感睦遗风”。图二:陈家堂轩八字门
    据江州义门陈氏宗族史记载,天下第一家指唐宋时期的江州义门陈氏。创造了十五代、三千玖佰柒十捌余口、历时三百三十二年聚族而居、同炊共饮、击鼓传餐、百犬同槽、孝义传世、耕读传家、家无私财、族产共有、人无贵贱、共同劳作、平均分配、和谐相处的人间奇迹,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人口最多文化最盛和谐团结最紧密的大家庭。图三:感睦遗风
    唐僖宗李儇于884年御笔亲题“义门世家”,宋朝多次旌表,帝王将相名流纷纷题词赋诗。内待裴愈奉旨赐书并题词曰:天下第一家。后宋仁宗以弘扬孝义为由下旨分家。《中国姓氏通书》誉为:义门陈氏天下奇,百犬同槽奇中奇。图四:望江县凉泉乡陈冲村
    宋朝太宗赵炅于淳化三年(992年)七月十五日,御笔旌赐“义居人”,并赐联:“三千余口文章第,五百年来孝义家”。图五:陈家冲有多处堂轩
    宋朝淳化四年(993年),宋太宗(赵匡义)驾临义门,君民共宴后,随臣张泊、裴愈皆奏言:“其人尚义,犬亦效 尤。”陈竞回答:“臣家蓄犬百只,共一巨舟公饲之,一犬不至,其群犬不食。”太宗以为奇,遂同陈竞至百犬牢,诸臣随至。陈竞令人端来百馍,便击鼓,群犬应声而至,各叼一馍,站立不动。却有一只小犬叼一馍往外走。太宗生疑,随而察之,只见小犬至正宅老犬处(因非正食时),放下馍于前,返回百犬牢,轻吠一声,众犬才食馍。众人齐赞:“义形于犬也!” 太宗惊叹,遂于“百犬牢”门上亲题一联“一犬未至百犬不食牢中异类皆效义,一吠突起百吠齐怒寨内同声共护门”。图六:陈家堂轩内部
    义门陈氏开基祖为陈旺,字天相,系陈朝宣帝第六子之五世孙。其兄兼是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23)进士,初官江州。因兼升官另任,陈旺于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四月,迁至江西九江郡浔阳县蒲塘场太平乡常乐里永清村(即今江西九江市德安县车桥镇义门村),开创基业。为义门陈肇基祖。图七:重修的陈家堂轩外部
    陈旺后裔从江西迁至安徽安庆望江县,开辟陈氏安庆地区家族。卒子前往的凉泉乡陈冲村已经有五百余年历史,繁衍三十余代人。图八:陈家堂轩青砖墙与石门框
    陈家堂轩始建于清朝光绪年间,在一九四九年四月解放大军横渡长江时,与陈氏宗祠一起被设“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四兵团司令部”和团部驻地,陈赓同志曾在陈氏多处祠堂内指挥大军渡江。图九:陈家堂轩门牌
    陈家堂轩由于年久失修,九十年代重修时推动原老堂轩的左右厢房等多处,现存的堂轩有部分重山墙头,堂轩面貌基本保留。图十:陈家堂轩青砖墙
(本篇完)
2018-07-09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合作|人才招聘|手机APP|Archi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