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E网

搜索
查看: 166845|回复: 80

[老城旧巷] 安庆祠堂系列(一脉相承图发展)

  [复制链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发表于 2016-12-15 09:02: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安庆祠堂系列(一脉相承图发展)


     为便于大家百度查找,特设立不同的安庆系列。欢迎网络上各类人士提供相关资料,进行文史研究。


朱湾朱氏宗祠——卒子走遍安庆
朱湾朱氏宗祠
——安庆宗祠
第1121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太湖县天华镇,有一个叫朱湾的小山村,这个小山村依山伴水、风景秀丽,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这里的朱氏宗祠。
20140812 027.jpg 20140812 028.jpg
     朱氏迁居安庆已经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在此以前安庆是否有朱氏不详。朱氏来源主要有以下四点:一、出自曹姓,为帝颛顼之后裔。相传帝颛顼有个孙子叫吴回,在帝喾时为火正祝融。吴回的儿子陆终娶鬼方氏的女儿为妻,生有六个儿子。其中,五儿子名安,曹姓。周武王灭商后封曹安的后裔曹挟在邾国(今山东曲阜附近)。战国时,邾国被楚宣王所灭,子孙去邑以朱为氏。朱挟就是朱姓的受姓始祖。此支朱氏世居沛国相县,是为江苏朱氏。姓氏学权威经典《元和姓纂》上就明确记载说:“朱,颛顼之后。” 二、以国为姓,今日绝大部分朱姓宗族,他们的祖先起初本不姓“朱”,而是姓“邾”。 早在远古时代,今山东半岛上生活着一支氏族。他们因种种说不清的原因而崇拜蜘蛛,认为全氏族成员都是这种神圣的蜘蛛的后裔,并受其庇佑。于是,他们把蜘蛛当作自己氏族的祖神来祭祀,用它来做氏族的图腾和徽志,而称呼本氏族为“邾”。 三、出自嬴姓,肇姓始祖——白帝朱宣,据文献记载,朱宣氏本是华胥氏的儿子,后来成为东夷凤鸟部落的大酋长。最后少吴还为中原华夏酋邦的君主,被尊为“五帝”之一。朱宣氏的后裔,有一支以号为姓,成为朱姓中较古老的一支——嬴姓朱氏。四、出自祁姓,开姓之祖——丹朱,祁姓朱氏,以丹朱为开姓始祖,是中华民族大圣人之一尧帝的嫡传后裔。
20140812 030.jpg 20140812 031.jpg
    据了解,邾国遗民的迁徙,纪元前11世纪,周武王封曹侠于邾。从此,曹姓的主支就从山东定陶古曹国一带迁徙至山东邹县,在这里开疆拓土,建立了历史上的邾国及其分支小邾国。这支曹国遗民继承了东夷邾氏族的蜘蛛图腾,以国号为姓,自称为邾氏。公元前471年邾隐公被越人俘虏,隐公之子、桓公革之弟邾何被越国立为邾国君主之时,历史已进入战国时代。邾君何继位后,同样昏庸无道,邾国迅速没落。邾国较清晰可考的连续世系,至此终结,战国时的邾国,已经是名存实亡,甚至连国名也有变化,而改称邹国了。国破家亡之后,邾人被迫离开世世代代生死于斯的故国家园,开始从邾国向四方逃散。邾亡后,大批邾国王族成员和普通邾人,则主要向北或西北逃亡,邾国遗民的四处逃散,同时便把曹姓邾人的血缘种子撒向四方大地。他们中的一部分仍然以国名“邾”为氏,另一部分则以另一国名“邹”为氏,还有一部分以国名邾娄中的后一字“娄”为氏。而其中有一支以邾字去掉邑旁——“朱”为氏的邾国后裔。
20140812 033.jpg 20140812 032.jpg
    朱氏的移民,使得朱姓在汉代的分布更加广泛。据记载,当时在今河南、山东、安徽、江苏、陕西、湖北、江西、浙江、四川等中国主要省份,就都有朱姓族人分布。但这个时期朱姓相对集中并形成地方望族的有沛国朱氏、吴郡朱氏、平陵朱氏、南阳朱氏、都昌朱氏等数支。   
20140812 034.jpg 20140812 035.jpg
    明清时代是朱姓移民史上的又一次高潮。这个时期朱姓的迁徙更加频繁,更加复杂,迁徙的方向也由原来的自北向南纵向迁移,改为自中国内地向四周辐射和各地交叉式的迁移。这个时期,一个最值得重视的现象就是明代凤阳朱氏由凤阳经南京、北京向全国各地的大迁徙。明朝建立以后,大封皇族凤阳朱氏子弟到全国各地为王,这支享有各种特权的朱氏皇族因此得到迅速发展,到明末已发展到数十万人口,遍布全国各地。明朝政府实行“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运动,大批朱姓成员也参加了这一移民运动,因而形成了朱姓历史上的一次自东向西的横向移民。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大批江浙地区和江西地区的朱姓迁到湖南、湖北、广东地区,而许多原居湖南、湖北、广东地区的朱姓又向四川地区迁移。这一移民运动一直持续到清代。         
20140812 036.jpg 20140812 041.jpg
    朱氏家族名人有——朱亥、朱士行、朱全忠、朱熹 (1130~1200)、朱宽、朱温、朱熹、朱元璋、朱自清(1898~1948)、朱德。朱氏分布主要有安徽沛郡、江苏丹阳、河南永城、江苏吴郡、浙江钱塘、河南太康、江苏丹徒、河南河南郡 ( 今洛阳 )等地。
20140812 037.jpg 20140812 039.jpg
    朱湾朱氏是目前安庆地区为数极少的朱氏老祠堂。它建于清朝初期的建筑艺术的遗存。它既存有建筑艺术的历史价值,又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古宗祠以三进五开间为其核心,乃古村落的标志性建筑。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40812 038.jpg 20140812 040.jpg
    据朱湾朱氏老人介绍,朱氏祠堂始建于清朝康熙十六年(1677年),是目前安徽省内保护完好的古宗祠之一。祠堂位于天华镇朱湾村,占地约四亩有余,建筑面积712余平方米,其制为两院三进五开间三天井格局,附有花墙、牌枋、客舍、马厩、更衣房等配套建筑,除主体建筑以外,其它建筑已经不存,现主体保存完好。祠堂中为正殿,具有崇文尚武之时代特征,原建有“朱家花园”,后毁。祠堂正殿,是朱氏祠堂建筑群中最具有建筑艺术和文化底蕴的部分,立柱穿枋、石雕柱础、衬斗支架。
20140812 042.jpg 20140812 043.jpg
    后殿为祭祀殿,有庄严肃穆的神殿,在供奉先祖灵位的神龛上方雕造型,朱湾朱氏宗祠具有明代皇家宗祠的建筑风格,蕴涵着朱氏先祖恪守传统、维系规范、注重道德、重孝敬教、传承文化激励上进的良苦用心。朱氏宗祠跨越了三百多年的历史,历经战乱、饱受沧桑、几经修缮、保存至今实属不易。宗祠前是一个半圆形的水潭,古人以水满则溢的道理喻示着后人做人低调,那老人凝望着远方……
20140812 044.jpg 20140812 045.jpg
(本篇完)
2016-12-15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5 09:29:19 | 显示全部楼层

四松李氏宗祠——卒子走遍安庆

四松李氏宗祠
——安庆老屋
第1063篇
过河卒子 QQ号:82009314、微信号:QQ82009314(微信公众号“卒子走遍安庆”)
图、文:过河卒子
(古皖安庆自媒体)
摩托车户外行群  群号:322708947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收看《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怀宁县三桥镇四松村的李氏宗祠,有着悠久的历史,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这里。
      四松李氏宗祠——敦睦堂,坐落三桥镇四松村,旧宗祠面积约二、三百平方米、新修建的宗祠面积不详,堂号称“敦睦堂”。
      李氏宗祠据考——李氏族谱,有明确记载,明朝年前迁徙到安徽怀宁县。其族谱供贵道茂永延,文良广一于。安徽李氏重修宗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十二~十六卷。现被收藏在安庆市图书馆;安徽李氏重修宗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二~五卷。现被收藏在安庆市图书馆;安徽李氏族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积庆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五卷。现被收藏在安庆市图书馆。
      据说,清朝中期雍正年间,四松的李氏族群拥有三桥、小市一带广袤的土地,民国时期修建的“敦睦堂”面积达二、三百平方米,徽派建筑、马头墙,青砖小瓦。
      李氏宗祠“敦睦堂”,在怀宁县有上万人,在其历史传承中,出现过清朝代举人、秀才多人,在整个安庆地区颇有影响力,现在李氏后裔遍布整个安庆地区。
      有二三百年历史的四松李氏宗祠,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和文化价值。原旧宗祠不复存在,新修建的宗祠建筑格局,外墙全封闭,三进有亭楼。
      据当地百姓讲述,李氏宗祠始建于清朝年间,是李氏建造,占地面积二、三百平方米,三进五开间。祠堂集宗族祭祀、集会于一体,具有典型的祠堂特征。
      四松李氏宗祠规模宏阔、华丽精美,具有独特风格的古祠堂筑造艺术。李氏宗祠的重建,既是对传统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也是一种感念先人创业艰辛的感恩之举。
(本篇完)
2016-09-27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5 09:30:19 | 显示全部楼层

安庆原系移民地、祖上迁自瓦屑坝——卒子走遍安庆

安庆原系移民地、祖上迁自瓦屑坝
——揭开江西省鄱阳县莲湖乡瓦屑坝的神秘
第1068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安庆人来源于哪里?为什么安庆人死后要留置地上三年?为什么安庆人讲的话却不是本土方言?为什么安庆只有六个县形成独立的语系和风俗习惯?带着好奇与渴望,2016年国庆期间,卒子来到这片临江临湖的古老渡口,并向大家介绍这里。
     瓦屑坝本是鄱阳湖畔的一个古老渡口,是明朝初期移民的集散中心,明朝官府将被安排移民的对象聚集到瓦屑坝一带湖边,然后上船遣送到安庆府等目的地。随着时间的推移,移民后代随着传说的递减,逐渐淡忘了具体祖居地,将记忆的思路定格于“瓦屑坝”,似乎“瓦屑坝”成了原居地,这是一种思乡情结的归宿,实际上来自安庆潜山县、怀宁县、桐城县、望江县、岳西县、宿松县和太湖县皆是由瓦屑坝移民的江西饶州一带的居民,他们多半是铙州府和九江两府各县。
     瓦屑坝位于今江西省鄱阳县莲湖乡的一个自然村,现在又被称为瓦雪坝、瓦燮岭等。这里既是古渡口,同时又是古陶遗址,湖边今存有大量的瓦屑,瓦屑坝就此得名。“北有大榆树,南有瓦屑坝。”这里是中国八大移民圣地之一。据北宁乐史所著《太平寰宇记》在“鄱阳县”下载:“莲荷山在县西四十里彭蠡湖中,望如荷叶浮水面”。此山即今之莲湖乡(莲荷谐音称莲湖),明代称立德乡。
    1368年,朱元璋建立了大明王朝。为了治理国家,朱元璋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恢复生产和发展的措施。这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对因战乱、灾荒逃离,人口锐减的地区进行大移民。六百余年前,饶州三十万移民从鄱阳县莲湖乡瓦屑坝出发迁涉到湖北、安徽等地,莲湖乡瓦屑坝成为明朝初期全国两大移民集散地之一。那时大量移民从江西美丽的鄱阳湖畔一个叫瓦屑坝的地方迁移到安徽、湖北、河南等地,其中以安庆府为最。
    瓦屑坝,在很多族谱中有"江西瓦屑坝"、"鄱阳瓦屑坝"、"鄱阳桃花渡瓦屑坝"、"瓦屑坝叶家村金鸡岭"等不同的写法。还由于行政区划的因素,有"江南路豫章瓦屑坝"、"饶郡瓦西坝"、"江西饶州瓦西坝"、"饶州府瓦西坝"、"江右瓦西坝"等多种提法。"江右"就是"江西"。据魏僖所著的《日录杂说》上记载:"江东称江左,江西称江右。盖自江北视之,江东在左,江西在右。"历史上有"江右王门学派"、"江右诗派"、"江右商帮"等流派。由于口耳相传,"瓦屑坝"的"屑"字在写法上千差万别:如瓦西坝、瓦砌坝、瓦基坝、瓦家坝、瓦集坝、瓦渣坝等。瓦砾在今鄱阳方言中仍读作"瓦屑"、"瓦叽仂"。其实,"西"、"屑"读音接近。瓦集坝、瓦砌坝、瓦基坝、瓦渣坝等,都是"瓦屑坝"的错读错写。有意思的是,还有写成"挖心坝"的,说当年官方逼着大家移民,如果不走就要被"挖心"。现存安庆市图书馆有桐城族谱63部,其中20%家庭始祖来自江西鄱阳湖瓦屑坝。
    元末明初,江西二百余万移民,其中饶州府百余万移民均从瓦屑坝乘船出发,经鄱阳湖到长江,然后到达安庆府及其他地方。瓦屑坝见证了中国历史上大移民壮丽的情景,也目睹了移民们激烈抗争的悲壮场面。卒子此次来到瓦屑坝,实地去了解一下移民的根,了解一下安庆人的祖先是怎样在这片战乱中迁徙,他们被迫迁到一片生灵涂炭、土地荒芜的安庆各地,被迫迁到大别山一带,这种自然环境,使得靠骑兵侵扰中原的北方游牧民族不能侵害。
    江淮大地处于中国南北相交之地,在分裂时期往往沦为战场。1127年金灭北宋后,江淮之间既是金军南侵的必经之地,又是靠近宋金对峙的前沿,原有人口或随南迁洪流而走,或在战乱中死亡,留下的人数有限,新迁入的更少。安庆府所属的淮南西路,在整个南宋都是人口最稀少的地区之一,以至在元朝数十年间也没有恢复元气。元朝末年,江淮和长江中游反元起义风起云涌,此起彼伏。安庆一带战略地位重要,是不同的起义军和元军争夺的焦点,残酷的争夺战持续多年。元至正十一年(1351)八月,彭莹玉、邹普胜、徐寿辉等在湖北蕲州、黄州一带起义,次年徐寿辉就率部沿江而下,围安庆城,攻下周围各县,并继续东下。十一月,徐寿辉大举攻安庆城,无功而返。至正十五年,徐寿辉势力复振,攻占湖北沿江府县,安庆府又受战祸波及。次年,余阙被元朝任命为江淮行省参政,驻守安庆,徐寿辉部将赵普胜攻安庆失利。至正十七年,朱元璋部四出扩展,击败赵普胜和元军,占据江南的池州(今贵池地区),逼近安庆。陈友谅与赵普胜率军包围安庆。至正十八年,陈、赵军攻克安庆,余阙自杀。四月,赵普胜夺取朱元璋占据的池州府。至正十九年,朱元璋军西进,与陈友谅军激战,四月收复池州,九月破潜山,十月攻安庆不克。二十年,陈友谅杀徐寿辉后称汉帝,率水军东下攻朱元璋的基地建康(今南京),大败而归,朱元璋军乘势攻下安庆。二十一年七月,陈友谅将张定边攻陷安庆。八月,朱元璋亲率徐达、常遇春西征,收复安庆。但江西、湖北大多还是陈友谅属地,安庆以北也非朱元璋所有,安庆一带并未脱离战祸,直到至正二十四年(1364)朱元璋彻底消灭陈友谅余部后才恢复安宁。十几年间,安庆多次易帜,在旧政权维持无望、新政权统一尚未来临之时,争夺的各方都不会顾及百姓的生命财产和地方的长远利益,残酷的报复和仇杀、毁灭性的破坏和掠夺在所难免,安庆及府属各县遭受的浩劫可想而知。到朱元璋刀枪入库、马放南山时,安庆府留下的人口已少得可怜,大片土地只能任其荒芜。
    相比之下,相距仅数百里的江西饶州路(约相当今鄱阳、余干、万年、乐平、德兴、景德镇、浮梁等市县,元属江浙行省)较少受战乱影响,依然地少人多。明初政府鼓励向江淮和其他人口稀少地区移民,外来移民开垦的土地不仅能合法登记为私有财产,还能在一定期限内享受赋税优惠。饶州路的大量无地贫民纷纷北迁,当到达安庆府属各县后,大片宜垦荒地和与家乡大致相同的自然环境很快就吸引他们就地定居。江西其他地区渡江北迁的移民,也被安庆地区的条件所吸引而就近定居。
    清朝康熙年间官居大学士的张英,是桐城人。他说:“吾桐(城)与潜(山)同郡而接壤,相距百里许。余之先自鄱阳瓦屑坝徙于桐,始祖为贵四公。潜亦同时同地并来鄱阳,始祖为贵七公,徙居于潜之青山焉。”(康熙《潜山县志》卷十四)清初宿松人朱书也说:“吾安庆,……神明之奥区,人物之渊薮也。然元以后至今,皖人非古皖人也,强半徙自江西,其徙自他省会者错焉,土著才十一二耳”(《杜溪文集》卷三)。根据族谱记载所作的统计分析,证明张英和朱书的说法是可信的,张英的祖先张贵四、张贵七正是千千万万饶州移民中的成员。有人统计了桐城县的63种族谱,其中有20%的家族的始祖来自江西鄱阳瓦屑坝,其余也大多是在元末明初由江西迁来。而元末以前的家族只有两个——方氏和姚氏,分别在宋代和元中期迁入。我们对安徽省图书馆、安徽省博物馆和安庆市图书馆所藏36种族谱的统计结果是:迁自瓦屑坝和鄱阳县的家族有18个,占50%;迁自饶州和江西的合计有26个,占72%。从迁入的时间看,除了迁入时间不详的4族和明以后迁入的3族外,在29族中有27族是元末明初迁入的,占93%。
    宿松县的情况也是如此。民国《宿松县志》记载了该县256个氏族,除去迁入时间和原籍不详的外,尚有213族,其中182族是明中期以前迁入的。在这182族中,迁自江西饶州的有82族,占总数的45%;在元末明初迁入的有143族,占88%。在元末明初迁入的143族中,迁自江西的有116族,占83%;其中有38族明确记载来自瓦屑坝,31族来自饶州或鄱阳县,其余来自九江、南昌、南康、吉安或“江西”、“江右”。根据这样的推算,在明朝洪武二十四年(1391)安庆府的约42万人口中,大约有28万多江西移民,其中约20万来自饶州,迁自瓦屑坝的有10万人,占饶州籍移民的一半。六百余年过去了,经瓦屑坝移民的子孙已经植根在江淮大地,成为安庆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瓦燮今属莲湖乡,离鄱阳县城鄱阳镇(即当年饶州府治)不过一二十里,处于鄱江三角洲,离鄱阳湖的汊湖大莲子湖不过十来里,周围湖泊密布,水路通畅。根据历史地理学家的研究,在宋代鄱阳县城已逼近鄱阳湖,而鄱阳湖的南部在元明时期正经历一个扩展期,到清代才逐渐因泥沙淤积而有所缩小。当年的瓦屑坝是一个濒临鄱阳湖、靠近鄱江的聚落和水运码头。瓦屑坝的“坝”应该是鄱阳湖边的一条坝,真正起着护岸作用的坝,聚落因坝而得名。时过境迁,由于泥沙淤积,鄱阳湖逐渐远离瓦屑坝,坝因不再有存在的意义而湮没,瓦屑坝这个聚落名称也被改称为瓦屑(燮)。遥想当年,饶州府属各县的外迁人口沿昌江、乐安河(婺水)及其众多的支流顺流而下,出饶州府城后,在鄱阳湖边的瓦屑坝集中,然后登舟北上。到达湖口后,多数人就近在安庆府属各县定居,这就是为什么安庆人多是移民的原因之一,少数人或溯长江而上,迁入湖广(今湖北省),或顺长江而下,迁往安徽及其他省份。迁入安庆府的不下三十万饶州人。虽然瓦屑坝只是一个移民的集散地,对绝大多数移民来说,还不是他们真正的故乡,但当年的移民多数没有文化、没有资产,更不可能有文字记录,当他们历尽艰辛在他乡定居后,留给后代的记忆只是他们的出发地——瓦屑坝。有些人甚至没有来得及给子孙留下任何故乡的信息,他们的后裔就与周围的移民后裔一样,以瓦屑坝为故乡了。
     在这声势浩大的移民中,移民的具体流向,史书未作详细记载,地方志中也只是片言只语,以致数百年来,移民后裔无法准确地说出及找到自己的“根”在何处。而家谱、族谱的记载,则成为人们研究移民流向的一个重要依据。族谱是后人记载世系及世系中人物的谱籍。撰修者根据其祖辈的传说,写清其姓氏先祖及后人的来龙去脉,标明该姓氏祖先的始迁祖地,即所谓“根”。怀宁《吴氏宗谱》载:吴氏堂号“崇让堂”,“始迁祖吴寿一,原籍江西鄱阳瓦屑坝。元季兵乱,渡江来居怀宁大丰乡”。卷一总系中明确记载:“寿一公原籍江西饶州鄱阳瓦屑坝。”瓦屑坝移民流向安徽的主要分布在:合肥、凤阳、肥东、肥西、长丰、桐城、潜山(含岳西县)、宿松、太湖、安庆、怀宁、池州、贵池、枞阳、青阳、六安、寿县、黟县、舒城、滁州、望江、东至、芜湖、含山、巢湖等地方。
(本篇完)
2016-10-07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5 09:30:52 | 显示全部楼层

皖西南陈氏宗祠——卒子走遍安庆

皖西南陈氏宗祠
——安庆宗祠
第1069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皖西南陈氏宗祠,位于安庆某县的县城周边,其中台湾的原领导人陈水扁就是其后裔,卒子今天向大家介绍这里。
      皖西南,狭义的皖西南,即安庆市(除桐城市、枞阳县)。广义的皖西南,包括安庆市(除桐城市、枞阳县)和六安市的霍山县。安庆,古称舒州,别称宜城,简称“宜”。位于安徽省西南部,长江下游北岸,皖河入江处,安庆素有有“万里长江此封喉,吴楚分疆第一州”的美誉。
      巍巍陈氏,源远流长。江洲义门曾被宋太宗旌表为“聚族三千口天下第一,同居五百年世上无双。”
      周朝初年(公元前1046),武王将伐纣有功的虞阏父分封到宛丘(今河南淮阳),建立陈国。并且将妹妹嫁给了閼父的儿子妫满,因为虞阏父是舜的后裔,周武王就让他在那里奉守帝舜的坟墓。妫满谥号胡公,又称胡公满,史称陈胡公。颍川古郡,在今河南、安徽、山东三省交界处。公元前478年,陈国被楚国所灭,陈国传承26君,享国644年。胡公满的子孙以国为姓者曰“陈”,以封号为姓者曰“胡”,胡公满是陈、胡两姓共同的得姓始祖。
      春秋时,陈国发生了政变,妫满第十代,陈厉公之子陈完逃至齐国,改姓田,称田完。陈姓因此有了“颍川郡”之郡望。
    秦汉之际,陈氏三十世——陈平,辅佐汉高祖定鼎天下,封曲沃侯,历任四朝宰相;后裔迁陕西西安府三阳县,地名瑕邱。陈平六世孙陈汤,拜西域副校尉,奉命出使西域, 计斩郅支单于,威振方外,赐爵关内候。后裔陈翔,拜征议郎,御史中丞,移居颍川,为颍川开派祖。现在全国陈姓人口6000余万,排名第五,在台湾省排名第一,其中台湾的原领导人陈水扁就是其后裔。
     魏晋时,陈群裔孙陈泰、陈准、陈伯聄、陈达皆为官清廉,名垂青史。陈纪之子陈群,原为刘备别驾,后归魏,官至司空,先后受曹操、曹丕托孤。
     江州义门闻朝野,宣帝陈顼第六子——宜都王陈叔明,迁居江州德化县;唐玄宗时,陈叔明后裔,陈瓖之子陈阔,字伯宣,为司马迁《史记》作注。
      陈伯宣生三子,长子陈隐生陈旺;旺字天相,号野王,唐德宗丁丑进士,宪宗敕受丞议郎,授江州牧,知德安事,晚年迁居江西德安县太平乡常乐里永清村(今德安县车轿乡陈村),成为江州义门陈氏开山之祖。陈青以后十五代聚族而居,以家长制管理这个大家庭。每个家长均在朝中官居要职,对大家庭都有重大贡献。陈青(820—888),唐朝进士,授直云阁大学士,官朝散大夫,义门第一任家长。
     义门陈氏重视文化,耕读传家。唐大顺元年,陈崇在家乡德安东佳山中创办了陈氏“东佳书院”, 东佳书院是我国最早的私立书院,比“白鹿洞书院”尚早五十余年。江州义门陈氏集聚一处,前后持续十五代三百余年,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小社会。陈氏族人传说,当初分庄之时,全家男女老少难舍难分。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有人想出了一个听天由命的主意:将一铁锅悬于梁上,突然割断绳索,铁锅落地跌为108块,遂分为108个大庄。
     陈氏分庄满天下。“天下陈氏出江州”。义门陈3978口共分334庄,分布于全国72州(今十七省),125县。当时安庆市分有十一庄:望江华阳庄(宗通,原名希贤)、太湖庄(庄主守通)、枞阳牛洪庄(庄主承大)、宿松一庄(庄主陈公通)、宿松二庄(庄主陈延省)、宿松相承庄(庄主陈希成)、潜山庄(庄主陈才宿)、潜山庄(庄主才达)、太湖宛溪(庄主公迁)、桐城石河庄(庄主陈希成)、怀宁庄(庄主陈汝心,实际为留市庄的再次分迁)。岳西现有陈姓9980人,遍布全县各乡镇。义门陈氏的著名人物:中国近现代史上义门陈氏的著名人物:陈独秀、陈立夫、陈果夫,陈云,陈毅、陈诚、陈赓、陈嘉庚、陈丕显、陈叔通、陈锡联、陈永贵等。
(本篇完)
2016-10-08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5 09:32:36 | 显示全部楼层
拔茅山张氏宗祠——卒子走遍安庆
拔茅山张氏宗祠
——安庆宗祠
第1032篇
过河卒子 QQ号:82009314、微信号:QQ82009314(微信公众号“卒子走遍安庆”)
图、文:卒子团队出品
摩托车户外行群  群号:322708947
欢迎收看卒子QQ空间、卒子微信、微信群、卒子微博、安庆E网、徽网安庆版、安庆牵手网、安庆振风论坛、各县门户网站、觊迪论坛等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收看《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原安庆市枞阳县会宫镇的拔茅山,有一座清代的古建筑,目前为安徽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拔茅山张氏宗祠。
      枞阳县拔茅山张氏宗祠又称公茂堂,始建于明朝孝宗年间,距今有近六百年历史。1948年为支持解放军渡江作战,张氏族人曾给予大力支持。
      拔茅山与乌金渡。拔茅山座落在会宫镇境内,其主峰海拔278.3米,位于白荡湖西畔。山脚东边有一渡口名叫乌金渡。一直以来,这里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明朝崇祯年间,白荡湖边冒出一个暴发户,名叫丁久旺。一日丁久旺老母病故,按例请来风水先生,想为老母觅一风水宝地。风水先生对丁说:地,是有一块,如若葬到正脉,你家荣华富贵不尽,不过……
    拔茅山是会宫镇最高山峰。山脚下,散落着上百个大大小小的村庄。这里聚居着大量的张姓人家,当地人为区分各地的张姓,惯称这一支为拔茅张。拔茅张的一世祖兴三公,元初由池州市贵池县迁来会宫。再往前,这支张姓其实源自婺源。历史上,拔茅张氏人才辈出,代表性人物有明末清初书画家张度、安徽师范大学前校长张海鹏等。
    在拔茅山的北麓,有一个村落背靠青山,面临水塘,环境优美,风光秀丽。著名的张氏宗祠,就坐落在这里。张氏宗祠,又名“公茂堂”,占地约420平方米,分前后二进,由戏台、前厅和后堂等部分组成。整座宗祠为全封闭抬梁式结构,封火墙到顶,两面坡屋面,拱棚卷起。
    宗祠的门前有石质上马石一对,以后卒子再向大家介绍。前厅上层为一戏台,天花及四壁均存彩绘图案。其厅堂内井檐之花板、拱棚上之月梁、檐下之斜撑、以及梁架、檐枋、额枋上之木雕,还有戏台天花上的彩绘和门楼、石础上的石刻,实为罕见,高雅、秀美、庄重,富有感染力,显示了很高的文化和艺术内涵。这应该是枞阳县目前发现的唯一一座内有戏台设施、外存上马石的古代建筑。
    张氏宗祠目前是会宫的为数极少的古建筑之一。但会宫曾是一些枞阳大姓的始居地,曾有多家宗祠。从遗存下来的地基和石鼓看,从一些老年人的口中,我们得知,规模绝不在张氏宗祠之下。可惜,一声破“四旧”,江家祠堂和众多家族的宗祠一样,顷刻间灰飞烟灭。
    张氏宗祠能得以保存至今,不能不感谢一个人。这个人便是张雨青。1939年春,国破家亡之际,张雨青先生毅然决定,在张氏宗祠旁边的脚屋,创办一所小学,取名“敦化”。敦化二字源自《中庸》“小德川流,大德敦化”句,意即“仁爱敦厚,化生万物”。张先生的原意可能是要用文化和言行来感化学生,让他们做诚实厚道、利国利民的人。
    有了敦化小学,张氏宗祠的命运便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在其他家族的宗祠遭到破坏时,张氏宗祠却悄悄融入敦化小学,最终得以幸存,张雨青也成为这所小学的第一任校长。
(本篇完)
2016-08-22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5 09:34:45 | 显示全部楼层

天华韦氏宗祠(安庆宗祠)——卒子走遍安庆

天华韦氏宗祠
——安庆宗祠
第1001篇
过河卒子 QQ号:82009314、微信号:82009314(微信公众号“卒子走遍安庆”)
图、文:过河卒子
摩托车户外行群  群号:322708947
欢迎收看卒子QQ空间、卒子微信、微信群、卒子微博、安庆E网、徽网安庆版、安庆牵手网、安庆振风论坛、各县门户网站、觊迪论坛等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收看《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太湖县天华镇的一处建于清末民国初的韦氏宗祠。
       天华镇是安庆市太湖县下辖的一个镇,做为太湖县进山第一镇,是典型山区,美丽的花亭湖风景区沿岸线该镇占一大半以上,近一百九十平方公里的总面积居全县之首。在花亭湖未蓄水前,这里曾是重山峻岭,来往于太湖县城与山区的乡镇都要翻山越岭才能到达。
      韦(Wéi )姓的发源地当是今河南境内滑县的豕韦古国。有多种来源。韦氏属三皇五帝之首包羲风姓后裔黄帝子孙彭祖孙元哲嫡系。《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韦氏出自风姓彭祖之后。韦姓在宋《百家姓》列为第五十姓“鲁韦昌马,苗凤花方”。在2007年4月24日公布为当代中国第65姓,在2008年列为第在68姓,共有370多万人。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国人姓氏排名66位,共有430万人,第一大省是广西壮族自治区。
    韦氏的主要来源主要有:
    1、以国为姓。根据有关历史文献所载,夏朝中兴少康当政时,封大彭氏的别孙元哲于涿韦(今河南省滑县妹村)立国,涿韦国又称韦国,商时称韦伯,周襄王时始失国,迁居彭城,子孙以国为姓,称韦氏。史称韦氏正宗。这就是河南韦氏。由此可见,四千多年前韦氏和彭氏同出一祖。
    2、出自韩姓。相传西汉初年功臣韩信被吕后所杀,萧何暗中派人将韩信的儿子送往南粤躲避,韩信的儿子为了避仇,以“韩”字的半边“韦”作为姓氏世代相传下来。  
    3、是古代西北少数民族姓氏。据《汉书西域传》记载,汉代疏勒国亦有韦氏。
    4、成吉思汗后裔。元末明初北元皇族一部分被圈降后,编入明朝军籍,因靖难之役有功受封,且赐汉姓韦。
      迁徙分布。韦姓的发源地虽在河南境内,但自称韦氏已居彭城,即今江苏境内。其早期的迁播情况大致如下:韦伯遐24世孙孟为汉初太傅,辞位后移居鲁国邹县;孟四世孙贤为汉相,后迁杜陵。这就是说,早在汉代,韦氏就已经分布在河南、山东、山西、河北等地了,而且有韦氏南迁。三国以后,韦氏盛于今陕西省境内,唐朝时韦姓在陕西省境内得到了大举繁衍,以至盛唐时期的韦氏大多在陕西省。与此同时,也有一些韦氏移居到今江苏、四川、安徽登地,多为京兆郡望的分支。韦氏的大举南迁却是在晚唐以后。唐代以后,韦氏才遍及大江南北。总之,历史上的韦氏是一个典型的北方姓氏。
      位于天华镇的韦氏宗祠,从宗祠大门前一直可以望到远远的花亭湖,据当地百姓介绍,安庆太湖的韦氏后又迁到潜山、岳西等地,为“千”字公后裔,奉宋朝名将韦山涛为祖。 韦山涛是中国韦氏始祖元哲的裔孙,名云郎、大猷,字山涛,号应德。生育有六子,名景岱、景明、景宗、景福、景文、景武,均是一身本领、武艺高强之人。宋皇祐四年(1052)广西侬智高起兵反抗朝廷,宋仁宗下旨枢密副使狄青为统帅,领兵南来清剿。韦山涛携六子及族人宗亲1700人的铁骑军为前队先锋,鏖战于宾州(宾阳县)昆仑(雄南)关西南的归仁铺(当时宣化县,今为南宁市兴宁区),大败侬智高,斩首数千级,生擒五百多。史称狄青“元夜三鼓夺昆仑”,说的就是这一战。平定侬智高之后,韦山涛随狄青于皇祐五年(1053)二月班师回京。宋仁宗设御宴庆贺,擢用狄青为枢密使,同平章事;口谕赐封韦山涛为千岁。此后,韦景岱又奉命追剿侬智高弟侬日造残部进入木兰(东兰),招抚守边。其五个弟弟也随之而来广西戍边,安家立业。因为韦山涛被宋仁宗口谕封为千岁的缘故,民间呼其子景岱为千一、景明为千二、景宗为千三、景福为千四、景文为千五、景五为千六。这就是“千一公”、“千三公”等称呼的由来。安庆市太湖县是否真的是千字公后裔,待考。
      韦氏宗祠始建于何朝何时,不详。但从此建筑看,初步判断为建于清朝至民国期间,原宗祠有南、北两楼,中间为韦氏宗祠,至今已有百年以上的历史。
         在历史上,韦昌辉应该是一位韦氏家喻户晓的人物了。其原名韦至正,或作正、政。广西省桂平人,太平天国首领。韦昌辉出身于地主兼典当商家庭,后捐监生。因受官吏欺压,接受冯云山劝导,参加拜上帝会。献出家产,开炉制械,积极准备起义。金田起义时,全家从征。任后护又副军师,领右军主将。太平军攻克永安(今蒙山)后,被封北王、六千岁,后在与杨秀清争权中,造成“天京事变”的惨剧,太平天国由此而衰,韦本人也被洪秀全处死,削其封号,贬称“北孽”。
(本篇完)
2016-07-08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5 09:36:40 | 显示全部楼层

吴家老屋堂轩(安庆祠堂)——卒子走遍安庆

吴家老屋堂轩
——安庆祠堂
第983篇
作者:过河卒子    QQ号:82009314  微信号:82009314
图、文:过河卒子
摩托车户外行群  群号:322708947
欢迎收看卒子QQ空间、卒子微信、微信群、卒子微博、安庆E网、徽网安庆版、安庆牵手网、安庆振风论坛、各县门户网站等
(此建筑全国由《卒子走遍安庆》首发
    简介: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收看《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走遍安庆,介绍安庆及安庆及周边地区的历史文物保护单位和旅游风景点。《卒子走遍安庆》是一张介绍安庆及安庆周边地区旅游景点的名片,向全市旅行或旅游爱好者推荐更多旅游景点,为读者服务!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位于安庆市望江县的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吴家老吴堂轩。

    吴家老屋堂轩又称吴氏老屋,位于安庆市望江县高士镇花园村的吴家大湾。始建于清朝年间,具体年代不详。此建筑为望江县现存为数极少的清代祠堂之一,外墙为青砖坯墙,内屋为杉木、枫木等卯隼结构,建筑华丽、典雅。屋长约三十米,宽约近六米。老屋坐北向南,屋前有半圆池塘。


    吴家老屋堂轩为典型的皖西南建筑特点,马头墙、瓦头重檐,带万字花纹,底瓦瓦头为骏马图案。屋前有立旗杆的石鼓夹。

    吴家老屋堂轩大门两边是青石门框。进门是前厅,前厅深八米,宽约六米。前厅两边各有一间半圆小测门,宽五米,深五米的大房。

    左、历厢房各有门朝向天井。跨过前厅的石门槛是前天井。天井长约四米,宽三米,四周和底板均用青石砌成。天井口高三十公分,一进的门墙上有砖雕刻各类图案,其中大门瓦头镶嵌双龙戏珠的图案。老屋四周有走廊。东西走廊过去是厢房,厢房每间房均安有雕花木门。


    吴家老屋堂轩是大厅,大厅两边各有两根高四米的杉木廊柱,四根圆形廊柱均落在四个鼓状的石礅上,四个石墩四面均雕刻有吉祥图案。大厅宽约六米,深六米,大厅两边是长五米,宽三的厢房。大厅与厢房间为数根杉木支撑。

    吴家老屋堂轩采用了穿帮和卯隼结构、大梁与抬梁使用圆木排列而成。大梁底部两头各有一条长约两米雕刻精美的图案相对而视。大厅走过去是后天井。大厅与后天井之间为数根圆柱分前后两层排列的门楼。
    吴家老屋堂轩门楼宽约六米,中间为雕花中门。门楼是吴家老屋堂轩的最为精华的部分。前上方有一道雕刻精美的上梁。上面刻的是一组龙凤呈祥的图案,有八仙过海等雕花图案,正上有“端直轩豁”四个大字,据村里人介绍,此门楼砖雕图案和大字,文革时差点被打掉,是村里老人使用了黄泥将其包裹,才使得如此精美的图案得以保存。

    吴家老屋堂轩门楼正上方,有一块牌匾,是时任望江府尹手书“受天之祐”的吉祥祝语。原堂轩中间的两扇正中各有一组人物雕刻,九十年代被人盗走。
    吴家老屋跨过木门槛就是堂屋。堂屋均为土坯砖结构,九十年代时损毁严重,后经过修缮,部分墙体使用了红砖,卒子个人认为比较遗憾。老房檩条齐整,每根檩条下都有一方木。
     吴家老屋堂轩是望江县现存清代建筑极少数精品,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到此参观。

(本篇完)
2016-06-15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5 09:38:35 | 显示全部楼层

南冲柏树屋贺氏上祠堂(安庆宗祠)——卒子走遍安庆

南冲柏树屋贺氏上祠堂
——安庆宗祠
第950篇
作者:过河卒子    QQ号:82009314  微信号:82009314
图、文:过河卒子
摩托车户外行群  群号:322708947
欢迎收看卒子QQ空间、卒子微信、微信群、卒子微博、安庆E网、徽网安庆版、安庆牵手网、安庆振风论坛、各县门户网站等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收看《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走遍安庆,介绍安庆及安庆原管辖的十三个县、市的历史文物保护单位和旅游风景点。《卒子走遍安庆》是一张介绍安庆及安庆周边地区旅游景点的名片,向全市旅行或旅游爱好者推荐更多旅游景点,为读者服务!通过“卒子游记”,带领广大户外朋友去慢慢欣赏一个去除浮躁的长篇纪实旅行体验过程,从而在人生的成长过程中“坚持”自我的信念,并为之努力终生。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位于安庆市宿松县的南冲柏树屋贺氏上祠堂。
    贺姓(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贺氏又是一个年轻的姓氏,得姓时间不足1900年。据2007年统计,是全国姓氏第85大姓。属于大姓系列,人口已经超过二百八十万,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17%以上。河南、江西、湖南、湖北、四川、重庆是贺氏分布的主要省份。
    贺氏得姓是在今浙江绍兴一带,从一开始起就是当地一大望族。故族人自改姓为贺氏以后,就以会稽为其堂号、郡望。贺纯有孙名贺齐,为三国时吴国大将军齐之孙贺邵任中书令,邵之子贺修在西晋任太子太傅,由于仕宦周迁等原因,贺氏开始在江浙一带缓慢迁徙。会稽贺氏在汉、魏六朝时期,他们与同郡的虞、魏、孔三姓并称为“会稽四姓”。魏、晋、南北朝时期,因北方兵连祸接,各民族不断大举南迁,使得南方的贺氏家族分布更广。出自鲜卑的贺氏,也很快繁衍壮大,后与从江南北上的贺氏不断地融合发展,逐渐在北方形成两大郡望,即河南郡、广平郡。
唐朝时期,贺修的十二世孙贺德仁为唐太子中书舍人,贺德仁的侄孙贺默为彭州刺史(今江苏徐州),贺德仁的侄曾孙贺知章任唐玄宗秘书监,可见此期世居会稽之贺氏已呈大批北上之势。
    宋朝词人贺铸为贺知章之后,生于今河南汲县,晚年退居苏、常。唐宋之际,贺氏已分布于中国东部广大地区,其中在北方,是以今河南、河北、山西、山东、陕西分布最为集中。此期又形成山阴(隋朝时期贺德基之族所在)、青州(宋朝时期贺恂之族所在)、忻州(宋朝时期易州刺史贺惟忠之族所在)、陈留(宋朝时期右千牛卫大将军贺率景之族所在)、蔡州(宋朝时期中散大夫贺应诚之族所在)、济南(宋时秉议郎贺适中之族所在)、齐州(宋朝时期光禄卿贺志诚之族所在)、密州(宋朝时期贺宽之族所在)等郡望。
    明朝初期,贺氏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江苏、河南、山东、湖北、河北等地。明朝、清朝以后,贺氏遍及全国各地,并有远播海外者。
    贺氏的主要人才有:贺齐:三国时的吴国大将军。贺劭:贺齐的孙子,曾任中书令。贺修:贺劭的儿子,西晋任太子太傅。贺讷,代国人,太祖拓跋珪(371年8月4日-409年11月6日)皇帝的元舅,献明贺皇后(351年-396年)的兄长。他的先祖为贺兰世部的君长,四方附属贺兰世部的国家有数十个。贺知章:著名诗人,唐玄宗时秘书监。贺循:西晋名臣,任太常、左光禄大夫等职,是支持司马睿的江南士族领袖之一。贺公铸:北宋著名词人,曾任泗州、太平州通判,其词善于锤炼字句,又常运用古乐府及唐人诗句入词。贺一龙、贺锦:明未有农民起义军将领。贺岳:著名医学家,著有《明医会要》、《医经大旨》、《药性准绳》等。贺贻孙:清代文学家。贺龙(1896-1969):中国人民解放军元帅。贺子珍:革命家,毛泽东的夫人。贺国光(1885-1969):字元璋,湖北蒲圻人,民国川军史上的著名人物,蒋介石控制四川的智囊,陆军中将,西康省主席。贺国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贺一航:台湾艺人。贺军翔:台湾艺人。贺锡德:现代音乐家。贺万里:中国山水画画家,美术理论家。贺红梅: 中央电视台播音员。贺寿光:剧作家、中国民间文艺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优秀文艺工作者称号获得者。贺鹏:西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秘书长。贺绿汀(1903-1999):当代著名音乐家,创作了不朽的抗日战歌《游击队歌》。贺崇升:(1915—2005),原交通部副部长。曾用名贺云峰、贺建群。1915年2月出生,河南省洛宁县河底乡河底村人。1932年7月参加革命工作并加入中国共产党。
    安庆地区的贺氏自唐以来的历史并迁饶迁徙的过程大概如下,卒子前往宿松县趾凤乡实地了解到:贺氏由浙江先迁江西饶州,始祖伯龄公,初入赘王氏户籍,住在鄱阳县境内的瓦屑。后从江西的瓦屑坝迁徙到宿松,从知章公下传二十九代至博公,始客居于宿松,娶吴氏。携眷定居于宿松高家大岭之青冈冲。
    元末战乱,寇入山东,诸县不保,贺氏一公与士民,坚守临淄不陷。贺氏公终因忧劳成疾,告归林下,于明洪武己酉(1369)卒,葬花园墩祖山。其子名贺德麟,生于1368年(洪武元年)。因避乱迁邑北东山之南坳。披荆斩棘,独立门户。久渐丰盛,富甲一乡,于明永乐己丑(1409)年七月十一日去逝,葬东山南坳。其次子旭公后代繁衍最盛,分布宿松县各乡镇,及安徽全省和外省陕西。
    趾凤乡南冲村柏树屋贺氏上祠堂,在当地也称北树屋贺氏(上)祠堂准确说应该是柏树屋,是以当地的柏树为标志起的堂名,建筑建于清朝嘉庆年间,有数百年历史,在网络资料上显然宿松县趾凤乡南冲村北树屋,应该予以更正
—完—
2016-05-05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5 09:41:17 | 显示全部楼层

日光华氏宗祠(安庆祠堂)——卒子走遍安庆

日光华氏宗祠
——安庆祠堂
第924篇
作者:过河卒子    QQ号:82009314
图、文:过河卒子
摩托车户外行群  群号:322708947
欢迎收看卒子QQ空间、卒子微信、微信群、卒子微博、安庆E网、徽网安庆版、安庆牵手网、安庆振风论坛、各县门户网站等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收看《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走遍安庆,介绍安庆及安庆原管辖的十三个县、市的历史文物保护单位和旅游风景点。《卒子走遍安庆》是一张介绍安庆及安庆周边地区旅游景点的名片,向全市旅行或旅游爱好者推荐更多旅游景点,为读者服务!通过“卒子游记”,带领广大户外朋友去慢慢欣赏一个去除浮躁的长篇纪实旅行体验过程,从而在人生的成长过程中“坚持”的信念。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位于潜山县官庄镇的华氏宗祠。
        华氏宗祠位于潜山县后冲乡,现为官庄镇后冲村。该祠堂是华氏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华家祠堂原有华氏子孙修建,气势宏伟,为宫殿式的古建筑。乾隆为表彰华氏子孙孝义,曾赐御匾《忠孝义和》。祠堂内古迹众多,外三进,里七进,东西有厢房,古楼、古塔、青石桥、参天古树,宗祠大门高大威武,门前石鼓似斗,宗祠门前路面宽四米有余,用鹅卵石铺砌而成,两旁民宅祠堂,店铺栉比相联,曲直有致,弯凸自然,所有建筑修龙雕凤,美不胜收。祠堂设计之精美,做工之巧妙,充分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艺术创造力。华氏宗祠又名“华家祠堂”,在中国电子地图上明确标有“华家祠堂后冲”。可惜在文革期间,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华家宗祠毁于一旦。现重新修建的祠堂宏伟气势、宫殿式仿古建筑。
        华氏是指一个氏族的号,如姬、姜、子等等;平民和奴隶无姓。氏,是指姓的分支。战国以后,以氏为姓,氏姓混同,汉代通称为姓。据了解,华氏有两个来源,一出自夏禹的姒姓(大禹,姓姒,号文命,生于公元前2277年,卒于公元前2213年,享年64岁。)。另一则出自殷汤的子姓(除了华姓,源于子姓的还有向、乐、鱼氏)。姒姓与子姓的祖先同是4400多年前的颛顼帝高阳氏(颛顼,公元前2513――2435年。传说中的五帝之一。黄帝之孙,年十岁,佐少昊,二十即帝位。在位七十八年)。子姓,是颛顼的儿子契所立。姒姓,是颛顼的孙子夏禹所立。因为颛顼是黄帝的孙子,所以华氏祖先的渊源可以上溯到黄帝轩辕氏。姒姓之华氏,夏朝便已出现,距今约有4100多年了。《姓氏考略》记载:“夏仲康封观于西岳,曰华氏。”西岳,就是五岳之一的华山。子姓之华氏,是春秋时代宋国的名门世族。 《名贤氏族言行类稿》记载:“宋戴公子考父说食采于华,因氏焉。华督、华元、华定、华亥,并为宋卿。”《古今姓氏书辨证》记载:“出自子姓,宋戴公孙督,字华父,相宋公,因自立为华氏。”春秋之宋国,在今商丘(河南)到铜山(江苏)一带,是微子(商纣之后)受封以奉汤祀之地。殷汤是子姓,宋戴公之孙华督自然就是子姓了。
        华姓分支较多, 并非只有一个来源。明确可考的分支有三支:一支出自夏禹的姒姓,一支出自殷汤的子姓。还有一支则出自后唐的李姓。 姒姓与子姓的祖先同出一源,即4400多年以前的颛顼帝高阳氏。子姓是颛顼的儿子契所建立。姒姓是颛顼的孙子夏禹的后代所建立。
        源自姒姓的华姓,早在夏朝的第四个天子仲康之时便已出现。当时,距离现在约为4100多年。《姓氏考略》记载:“夏仲康封观于西岳,曰华氏”。西岳指的是陕西境内的华山,所以仲康的子孙自此就以“华”为姓氏了。不过,也有人怀疑当时的华山是否已有西岳的封号,所以认为,是华氏之得姓在前,华山之得名则在后。究竟是谁在前谁在后姑且不管,华姓与华山有一定的渊源,是无人否认的。
       源自子姓的一支华姓,则有具体的资料可考。《名贤氏族言行类稿》记载:“宋戴公子考父说食采于华,因氏焉,华督、华元、华定、华亥,并为宋卿” 。可见,这一支华姓是因地得姓,在春秋时代的宋国是一个显赫的家族,家族中很多人是宋国的公卿。华姓源自宋国已经是不争之论。不过,哪一个人开始以华为姓却有不同的看法。《古今姓氏书辨证》认为:正考父的儿子华督是第一个以华为姓的人。该书记载:华姓“出自子姓,宋戴公孙督,字华父,相宋公,因自立为华氏”。 宋国是由周武王封给微子(商纣之后代),以奉汤祀的。殷汤是子姓,正考父和华督都是汤的后代,华姓自然也就源于子姓了。当时的宋国,大致拥有现今河南省商丘县以东,到江苏省铜山县以西的一片地方。因此,华姓人的最早发源之处,应该也在这儿,后来才逐渐繁衍到其他的地方。
       关于第三支华姓,乃五代唐庄宗之后,庄宗因宠幸伶人而身死国灭,幸有遗子讳景宏,字道原,河南均州人氏,周显德年间命镇华山,迁西安太守,封梁英侯,赐西安郡,子孙遂以华为氏。可见,这支华姓才是真正得姓自华山。此外,清代爱新觉罗氏豫亲王,后人有改姓华者。
        现在全国范围内的郡望堂号有:汉置武陵郡,现湖南省常德市。 据《广韵》记载:宋正考父食邑于华,后以为氏。望出武陵、平原、沛国。 西安郡,乃后周皇帝所赐。 今陕西西安。华氏在古时主要分布在湖南武陵郡,山东平原郡,安徽沛国。如今主要分布在:江苏无锡、安徽安庆、广东南雄、山东即墨、湖北麻城、广西河池、江西赣州等地。
    华氏宗祠曾作为皖西工委,旧址保存在日光村境内的华氏宗祠内。1945年10月中旬,中共舒桐潜工委改为中共皖西工委,直属中共华中分局领导,下辖三个县委、二个工委。同年组建皖西大队,队员四百余人,由钟大湖任队长,桂林栖任政委,总部设于东后冲即即现在的官庄镇日光村华家祠堂。
    背景介绍:《双十协定》鉴定后,中共中央命令新四军从长江沿岸的几个地区撤退到苏北、山东解放区集中。1945年10月2日,华中局致电新四军七师和皖江区党委领导人,指示:“由沿江支队抽调对大别山区熟悉的三个主力连,留皖中地区活动。根据华中局的指示,皖江区党委和七师即决定留在皖中,领导皖中地区的敌后斗争。留下坚持斗争的部队合编为皖西大队,桂林栖任政委,钟大湖任大队长,沈博任教导员,朱振中任副大队长。10月中旬,皖西大队到达桐潜舒交界山区的西岭,同先期回大别山的张伟群、杨震游击队会合。1947年夏季,晋冀鲁豫野战军在刘伯承、邓小平的指挥下,渡过黄河,越过陇海路,千里跃进大别山。1947年11月,皖西工委、皖西支队主要负责人参加了刘邓主持的刘家畈高干会议,皖西工委历史使命结束。  
—完—   
2016-04-05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5 09:44:34 | 显示全部楼层
孙氏宗祠-江北第一祠(安庆宗祠)——卒子走遍安庆
   卒子走遍安庆,介绍安庆老城和七县一市的历史文物保护单位和旅游风景点。卒子走遍安庆是一张介绍安庆旅游景点的名片,更多推荐旅游景点,为读者服务!
    通过“卒子游记”,带领大家去慢慢欣赏一个去除浮躁的长篇纪实游记录,让大家从每天一篇、一年三百篇游记的节奏里渐渐明白一个“坚持”的信念,做一件事绝非一年几年所能完成,它需要一生去努力。
孙氏宗祠-江北第一祠
——安庆宗祠
第847篇
作者:过河卒子    QQ号:82009314
本文:过河卒子图片、撰文
摩托车户外行群  群号:322708947(热爱安庆山水旅游的户外朋友进)
欢迎收看卒子QQ空间、《走遍安庆》群322708947、《走遍安庆小二班》群346876262、卒子微信、微信群、卒子微博、安庆E网、徽网、安庆牵手网等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收看《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姚河乡位于岳西县东北边陲,总面积七十多平方公里,境内山清水秀,风光旖旎,今天卒子带大家去看一看卒子认为是能够代表安庆地区十大名祠之一的孙氏宗祠。
  


     孙氏宗祠位于今岳西县姚河乡梯岭村,原属于舒城县,在大别山深处的重山峻岭的山腰的一处小平原内。清朝乾隆十八年(1753年)建成,历时八年,建筑面积3220平方米,其规模宏大雄伟,建筑古朴庄严,布局科学严谨,工艺独特精美,有着“江北第一祠”的美誉,为远近数县祠堂之冠。目前,是安庆地区为数不多的原汁原味大宗祠之一。

    孙氏宗祠是历代孙氏祭祀本族著名军事家孙武、孙膑的宗庙,现列入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说已经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已经经过数次审核,有望近年批复。


  站在远处眺望,孙氏宗祠坐落于平畈北侧,背倚文峰山,山脉绵远;面朝笔架山,层峦迭岙。



      祠堂大门外一鉴方塘,绿水悠悠,有曲折廊桥通往塘中小亭;正门外广场场地开阔,


     门前左右平放一对巨型石鼓,鼓心各立一杆高大的木质旗杆。这旗杆不是任何人想立就立的,必须是族中有一品官员,并且经过皇帝特许才能设立的。见到这旗杆,文官必须下轿,武官必须下马。每当族中有重大祭祀活动,便有两面红绿镶牙大旗迎风飘扬。


—完—
2016-01-04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收听

0

听众

31

帖子

E粉新人

注册时间
2015-8-4
精华
0
发表于 2016-12-27 15:41:59 | 显示全部楼层
安庆祠堂 一脉相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7-1-16 08:56:53 | 显示全部楼层
石桥胡氏享堂——卒子走遍安庆
石桥胡氏享堂
——安庆宗祠
第1144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岳西县天堂镇天桥村境内,有一处名为胡氏享堂的地方,数十年前卒子就到访此处今天特向大家介绍这里。图一:远望胡氏享堂
20130405 01.jpg
    石桥村属于岳西县县城城郊,位于天堂镇西南部,为典型低山丘陵区,属大别山脉南坡。图二:胡氏享堂右侧已经坍塌
20130405 02.jpg
    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最高峰钓鱼尖,海拔约七百米,最低处为李湾,海拔约二百多米。图三:从侧后远望胡氏享堂
20130405 03.jpg
    全村地形呈波状起伏,地表径流汇入衙前河,直达毛尖山水库,属于皖水水系。抱鼓石是礼制建筑等级的符号象征,也是“非贵即富”的门第符号。抱鼓石一般都是主人的身份象征。图四:胡氏享堂抱鼓石
20130405 04.jpg
   石桥村东临响肠镇,南与中关乡相连,西与木冲村交界,北临城南社区,距县城约近二公里,总面积四个多平方公里。图五:胡氏享堂门匾石
      20130405 05.jpg
    享堂,又称祠堂。享堂是中国传统礼制的建筑,规模宏大,建筑规格较高,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石桥村这里曾用享堂这一地名,沿用至今。图六:胡氏享堂正厅
20130405 06.jpg
    胡氏享堂,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据村里的老人讲,明朝初年,为了充实皖西南等地的人口,从江西移民渐渐来到大别山区。天堂镇石桥村原属潜山县。图七:胡氏享堂
20130405 07.jpg
    这幢胡氏享堂就位于大别山南麓,建于清朝中晚期,高高的马头墙,青砖小瓦,但近年受到严重损毁;前不久卒子看到一进部分坍塌,石兽被盗,内部损毁严重。图八:胡氏享堂精美木雕
20130405 08.jpg
    胡氏享堂现存布局较完整的古建筑之一,为研究清朝宗祠建筑结构提供了珍贵的实物凭证。图九:胡氏享堂木这窗雕
20130405 09.jpg
    胡氏享堂是卒子见到安庆地区为数较少的享堂之一,另一个在桐城刘氏享堂。 图十:从屋后的小山远望胡氏享堂
20130405 10.jpg
(本篇完)
2017-01-16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1

收听

0

听众

80

帖子

禁止访问

注册时间
2016-4-16
精华
0
发表于 2017-1-19 19:27:49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7-2-4 09:51:51 | 显示全部楼层
褚河褚氏祠堂——卒子走遍安庆
褚河褚氏祠堂
——安庆宗祠
第1155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岳西县与舒城县交界的大别山地区,有一幢有着二百余年的褚氏祠堂,历史上褚氏与安庆储氏有着怎样的渊源?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这里。图一:褚氏祠堂地处褚河山冲
20160402 258.jpg
     褚氏祠堂位于安庆岳西县姚河乡与舒城县交界的查湾乡褚河村。该祠堂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前二次建成皆因故而毁。图二:褚氏祠堂为省级文保对象
20160402 259.jpg
     大家现在在照片中看到的存祠堂是第三次修建的,奠基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落成于乾隆六十年(1795),历时五年的时间,距今二百多年。褚氏祠堂集清代中期徽派建筑艺术与江淮古民居特点为一身的古建筑。2004年10月28日褚氏祠堂被省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图三:褚氏祠堂侧照
20160402 269.jpg
    褚姓,以官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以官为氏》云:“本自殷(商)后人宋恭公子瑕食采于褚,其德可师,号曰褚师,因而命氏。”;居民以地名为氏。褚姓还有另一种比较简单的说法,那就是以居地之地名为姓。据《姓氏寻源》载,古代有一个叫褚的地方,当地居民就以褚为姓。图四:褚氏祠堂正面照(祠堂前摩托车为卒子走遍安庆坐骑)
20160402 270.jpg
    褚,泛指用丝绵装衣服、囊袋,也指古代覆盖棺材的红布、褚幕。最为重要的是古时候同“储”,贮藏,安庆地区特别是潜山北部、岳西等地的储氏多与其同宗同源。图五:褚氏祠堂侧照
20160402 271.jpg
    褚氏祠堂既有皖南建筑风格,又有皖西建筑特征。它依山临水、坐北朝南,两进三开间,中有天井,东西有厢房,前有月牙塘,保存基本完好。图六:褚氏祠堂
20160402 276.jpg
    褚氏祠堂座北朝南,依山临水,两进三开间及东西厢房。梁柱、屏门、隔扇、檐撑、穿斗均雕刻有卷草、曲云、挂狮、象鼻及人物故事,雕工精细、形象逼真、建筑高大宏伟,柱础形状各异,图案奔放,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褚氏祠集清朝中期徽派建筑艺术与江淮古民居特点为一身的古建筑,且是皖西地区现存较完整的祠堂之一。图七:褚氏祠堂铭牌介绍
20160402 277.jpg
     查阅相关资料,褚姓主要源于官位,出自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官吏褚师,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褚师,亦称市令,是春秋时期周王室设置的一种官位,专职负责掌管集市和贸易,兼有今商务部长和工商管理局局长的职能。后来宋国、卫国、郑国等诸侯国都设有褚师之官。褚师,就是市官,因此又称褚师印段、褚师印等。周景王姬贵五年(郑简公姬嘉二十六年,公元前540年),郑穆公姬子兰之孙公孙黑曾试图作乱,被子产(公孙侨)发觉,予以制止。公孙黑自知不免一死,遂请求让印段出任褚师之职。由于印段确然十分有才华,子产便批准了公孙黑的请求,然后令公孙黑自缢而死,免得由司徒来论罪,那样会株连许多别的人。在褚师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褚师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褚氏,世代相传至今。图八:褚氏祠堂大门
20160402 278.jpg
     其次,褚姓还源于姬姓,出自周王朝邑地褚,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据史籍《姓氏寻源》记载,西周时期,有一个叫“褚”的地方(今河南洛阳),在史籍《左传》中更明确地提到洛阳县南部有一处褚氏亭,在史籍《后汉·郡国志》上也记载着洛阳有褚氏渠,两书同时认定都是“周有褚地,居之者以为氏”。褚地居住之著民中,有以居邑名称为姓氏者,称褚氏。图九:褚氏祠堂右侧厢房
20160402 287.jpg
    当然褚姓还源于子姓,出自春秋时宋国恭公之子段之后的封地,属于封邑名称为氏。据史籍《万姓统谱》、《通志·氏族略》等记载,褚氏出自子姓,本为殷商王族后裔。春秋时期,宋恭公(宋共公)子瑕有个儿子叫子段,字子石,食采于褚邑(今河南洛阳),因“其德可师”,故时人称之为褚师。在子段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褚氏;亦有以先祖称号为姓氏者,称褚师氏,后也省文简化为单姓褚氏、师氏,还有以先祖之字为姓氏者,称石氏,皆世代相传至今。该支褚氏被史称为褚氏正宗。褚氏族人大多尊奉子段为得姓始祖。图十:褚姓历史人物简介
20170204-13.jpg
    其它一些说法,比如源于满族,出自明朝时期女真褚库尔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源于蒙古族,出自明末清初蒙古副都统萨尔图·褚库,属于以先祖名字汉化为氏。等等。图十一:褚氏祠堂构件四拼图
20170204-15.jpg
    褚氏远祖遂良,原居河南开封府杞县白石村,元至正十二年(1352)迁湖广孝感县。二十一世秀益又迁湖南慈利。清朝光绪十八年(1892)始修族谱。图十二:褚河
20160402 301.jpg
(本篇完)
2017-02-04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7-2-14 16:26:04 | 显示全部楼层
应寨马家堂轩——卒子走遍安庆
应寨马家堂轩
——安庆祠堂
第1167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太湖县小池镇中心村应家寨,有一处叫马家堂轩的地方,今天卒子介绍这里。图一:马家堂轩门厅
_0004698.jpg
    马姓,在安庆有着悠久的历史。其马氏主要由一、由“马服”氏改变而来。马服本是战国时期赵国的一块土地,位于今天河北省邯郸市西北。战国时赵国大将赵奢于公元前270年率军在秦、赵瘀氏之战中大败秦军,赵惠文王因此把马服一地分封给赵奢,并赐其号为“马服君”,与廉颇、蔺相如职位相等。赵奢的子孙后代便以“马服”为姓,后又改为单姓“马”。此后,马家后代又在西汉武帝时期从马服迁到了当时的右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定居下来,所以《姓谱》一书中记载说,“马”姓的发源地是扶风。图二:马氏相关资料
_0004699.jpg
     来源二、据《姓氏考略》记载,西域古有“马”姓,后西域有姓“马”者入内地,即以“马”为姓。图三:马家堂轩门前水潭
_0004700.jpg
     来源三、又据《姓氏考略》载,元代礼部尚书月乃和,因祖父曾任金代的马步指挥使,而改姓“马”,名祖常。回族中的“马”姓是“马”姓来源的重要方面。人常说:“十个回回九姓马,另外还有沙、喇、哈”。用这句俗语概括回族的姓,虽不十分准确,但大体符合事实。图四:马家堂轩石门框
_0004703.jpg
    来源四、回族中马姓这么多,主要与阿拉伯、波斯人名的音译,特别是与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音译有关,因为马与穆谐音,所以明代许多著述中都将穆罕默德译作马哈麻。这种译法对清代及后代影响很大,如清代徐珂《西域水道记》、魏源《海国图志》等均将人名中的首音“穆”译为“马”。甚至有人称穆罕默德为“马圣人”。在这种情况的影响下,再加上“马”姓是皇帝赐姓,回族又不似汉族那么重视姓氏谱系,而是可以自由选姓使用,故很多回族人便选用了“马”姓,大大增加了“马”姓的人数。安庆大多马氏为此后裔。图五:马家堂轩经过近年的维修
_0004704.jpg
    其它来源、出自清代,满族人中的马佳氏,改姓为马。在我国东北聚集着许多满族马姓,努尔哈赤建立金国后,在八旗中就有许多满族马姓。满族的马姓跟地名有关,据说在西汉时期,在现在的吉林省境内,有一个夫国,这个国呢,他们也是以养名马出名,而且他们还把官叫马加、狗加、牛加,以六畜为官名,迁入这个地区的女真族,都以这个地名为姓了,所以它也算是同姓不同宗。另外还有、出自他姓改马姓。如汉代有汉戚人马宫,本姓马矢,至马宫以仕学显,改姓马。图六:马家堂轩木门为清末民国初期的原物
_0004706.jpg
    马姓的迁徙分布最初发祥于河北省邯郸市一带。在战国末期,马姓子孙就已有一些迁居陕西省咸阳,在此后的时期内,马姓不断得以发展,并且有许多成为当朝高官。家族逐渐得以兴旺,并且最终使扶风茂陵(今陕西省兴平东北)成为马氏的发展繁衍中心。在西汉时,马姓中又增添了由马矢姓改姓马而来的一支,也逐渐得到壮大。当今,马姓为中国第十九位大姓,拥有人口占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一以上,并且主要生活在北方,特别是西北地区。马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十九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一,是全国回族十三大姓之一。图七:马家堂轩先祖牌位
_0004707.jpg
    马姓的历史名人有马融:东汉右扶风茂陵人,著名哲学家。马良:东汉文士,学问好,才气又高,文章动人。马超:字孟起,马腾之子,右扶风茂陵(今陕西省兴平东北)人。三国名将,出身于凉州豪强家族。马谡(卒子偏爱此人):字幼常(190-228),襄阳宜城(今湖北省宜城南)人。图八:马家堂轩*音堂
_0004708.jpg
    马姓在安庆的著名建筑为探花第, 为清朝雍正五年(1727年)安庆马氏八代子孙马大用高中武探花,雍正御赐“探花及第”金匾而高悬府中,故名。是安庆市回民中官宦望族的故居之一。图九:马家堂轩
_0004709.jpg
    安庆马氏以回族敦悦堂马氏名声最著,而继述堂马氏的名气在清末也很大。据继述堂《马氏宗谱》记载,其始迁祖马聚成原籍山西大同府,明洪武年间调守安庆卫。至清末时有马守愚、馬徵麐(著有《淡園文集》,纂修同治版《怀宁县志》)父子是安庆名流。而马绳武支系的官阶更高,其后人外迁,今山东青岛退休教师马含芳为其曾孙,著有《金銮殿·绿头签》一书,详述马家在清末以来的风雨历程。继述堂《马氏宗谱》有清代安徽名流杨汝谷、张朝缙、李鸿章等为其作序,舒卓元、吴汝纶、郝同篪等本地名家为其“填讳”。图十:马家堂轩厢房天井
_0004710.jpg
    太湖县小池镇的马氏堂轩待考,该建筑为清末民国初期风格。堂轩正门外为一半圆形水潭,堂轩供奉着马氏叫马宣焱与叶氏的牌位,相关资料有待进一步核准中。图十一:马家堂轩大门
_0004711.jpg
(本篇完)
2017-02-16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7-2-22 08:50:33 | 显示全部楼层
无愁秦氏宗祠——卒子走遍安庆
无愁秦氏宗祠
——安庆祠堂
第1176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岳西县大山深处的无愁村境内,有一幢清朝中晚期建的宗祠,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这里。图一:无愁村地处大别山腹地
DSC_5615.jpg
    无愁村秦氏宗祠位于响肠镇无愁村,建于清朝道光十一年(1831年),是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图二:秦氏宗祠侧照
DSC_5616.jpg
    秦氏宗祠背倚六潜高速,面临五阄包,坐东朝西、面阔三间,三进两厢四合院式,共三十五间房,建筑面积约八百平方米,拾级而上,气势宏大,祠内建有古戏楼,造型别致。其明沟设置石栏,外部马头墙耸立,别具一格。图三:秦氏宗祠门额
DSC_5622.jpg
    从上述文字记载可以看到,秦氏宗祠建于清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其实记载并不全面。祠堂内有多块“祠堂碑记”的纪念石碑,算来已有二百多年历史。图四:秦氏宗祠观戏台
DSC_5631.jpg
    秦氏宗祠最为特点的当然算那一座上下二层的古戏台,由精雕细刻的木质结构搭建,可惜很多精美的木雕毁于破“四旧”的年代。在宗祠的厅堂门口,摆放着“碑记”石碑,记载着修建祠堂的捐资善款情况。图五:秦氏宗祠外貌
DSC_5633.jpg
    青砖黛瓦马头墙,飞檐翘角花格窗,这是这座有着古戏台的宗祠比较特点的写照,外墙顶端是徽派建筑特征的马头墙,马头墙顶端飞檐翘角巍峨挺立,上面彩绘栩栩如生,色泽艳丽。图六:秦氏宗祠古戏台
DSC_5634.jpg
    无愁村原先是无愁乡,位于岳西县东南部,无愁村四周高山,中间平地,非常适宜人居而得名,是否当年也有住其无愁、衣食无忧的意味!图七:秦氏宗祠厅堂
DSC_5635.jpg
    据了解,安庆秦氏堂号敦伦堂,始迁祖名为华公,宗祠建在岳西县响肠镇秦家。其先祖因明初战乱由江西鄱阳湖迁至潜山,岳西响肠镇之前属潜山。从明朝开始至今已经传四十多代。图八:秦氏宗祠木雕
DSC_5646.jpg
    秦姓源于姬姓,周公旦的儿子伯禽继承封地,食采于秦邑,他的子孙便以邑名为姓。这一秦姓,两汉时期非常活跃。另有一支秦姓,源自嬴姓,即秦始皇的祖先。上古皋陶的后裔非子善于驯马,被周孝王封为秦地首领。后来,非子后裔秦庄公屡立大功,其子秦襄公又因讨伐西戎、保护周平王东迁雒邑有功,被封诸侯。襄公东迁,正式建立秦国,后秦孝公又任用商鞅主持变法,国力大增,遂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到了秦王政时,秦终于统一六国,建立秦朝。可惜,秦仅历二世而亡,其王族子孙后来都以国名为姓,以纪念自己家族的辉煌历史。图九:秦氏宗祠彩绘
DSC_5647.jpg
  罗马人到中国定居后改姓,也是秦姓的一个来源。罗马古称大秦,大秦人久居中土不归,以秦为姓,后融入中国本土秦姓之中,代表人物有拜谒过孙权的商人秦论。图十:秦氏宗祠古戏台侧照
DSC_5653.jpg
   秦氏有迁至今广西、安徽、贵州、福建、北京、上海等省市者,历清至近现代,分布地更广,还有不少人移居海外。历史名人主要有秦紘(1425-1505),字世缨,明代单县黄堆集人。秦观(1049-1100):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北宋词人。秦桧(1090-1155) :大奸臣,南宋江宁(今南京)人,字会之。秦良玉(1574-1648):四川忠州人(今忠县)明代著名女将,文武皆能,是古代著名巾帼英雄。等等。图十一:秦氏宗祠祖先神台
DSC_5657.jpg
(本篇完)
2017-02-25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7-3-2 11:33:10 | 显示全部楼层
戴氏宗堂——卒子走遍安庆
戴氏宗堂
——安庆宗祠
第1187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宿松县二郎乡至北浴乡之间,有一幢建于清朝的戴氏宗堂,由于年久失修已经倒塌一大半,现存一部分,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这里。宗祠习惯上称祠堂,是供奉祖先神主,进行祭祀的场所,被视为宗族的象征。宗堂在正式的词条中暂未收录,可能是地方方言,应与宗祠同指一物。图一:远眺戴氏宗堂
01.jpg
     戴氏的由来主要有四:1、出自子姓,为商汤的后裔,以谥好为氏。据《元和姓纂》及《古今姓氏书辩证》所载,周初,周公旦在平定“管蔡之乱”后,封商朝末代君主帝纣之庶兄子启(子姓)于商的旧都(今河南省商丘南),建立宋国。宋国第十一位君主,史佚其名,死后被谥为戴公。戴公传子宋武公司空(公元前765年-公元前748年)其子孙遂以谥号“戴”为氏,是为河南戴氏。图二:戴氏一、二世祖墓资料
02.jpg
    2、出自姬姓,以国为氏。据《通志·氏族略》及《左传》所载,春秋时有戴国,为姬姓诸侯国,在今河南民权县东,一说在河南兰考县。隐公十年(公元前713年)亡于郑国,一说亡于宋国。其族人遂以国名“戴”为氏。3、殷氏改戴姓而来。据《鼠璞》所载,殷氏有改为戴姓的。武王灭商后,有不少殷遗族以国为氏(因商首都在殷,又叫殷国),称殷氏,其后就有改姓戴的。这一支戴氏也是出自河南。4、其他民族改姓而来。如满洲达尔充阿氏、戴佳氏,鄂温克族涂克冬氏改戴姓,另蒙、回、瑶、土家等民族均有此姓。图三:戴氏宗堂厢房基本倒塌
04.jpg
     戴氏主要在其发祥地豫东一带繁衍发展,戴撝数传至戴云升时,戴云升由宋迁居谯郡亳州,之后世代留于此,并形成戴姓历史上的第一个郡望——谯郡。西汉时,戴姓有从豫东迁豫南的,如时称“关东人豪”的戴遵为慎阳(今河南正阳)人。而世居谯郡的戴姓为避战乱由亳南迁至广陵(今江苏扬州),并形成广陵郡望。另有一支由豫东迁山东半岛,因这里原是齐国故地,有济水和黄河交汇,这支戴姓以济会为郡望。三国两晋南北朝时,广陵戴姓有戴烈因担任三国时吴的左将军而徙江南,其孙戴渊被司马睿引为心腹,而居建康(今江苏南京)。图四:戴氏宗堂仅存的墙体和石门框
05.jpg
    五胡乱华时期,中原烽火连天,中原戴姓大举南迁,谯郡戴姓也有被迫南迁者,居今安徽宿县的戴逵南迁至会稽嵊县西南,东晋时的戴洋为吴兴长城(今浙江长兴县东)人,后迁湖北荆州并定居。三国至南北朝时期,戴姓徙居今安徽、湖北的。图五:戴氏宗堂大青方砖
10.jpg
    宋元之际,随着金兵南下和蒙古骑兵侵扰,原居于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等省的戴姓人有南迁福建、广东者。蕉岭一世祖戴玉麟,原居福建漳浦县。明洪武年间,戴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迁于陕西、安徽、山东、河北、东北、江苏等地。清代时还有福建戴姓陆续不断迁往台湾。戴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五十四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四。图六:戴氏宗堂
11.jpg
     戴氏在历史名人代表有戴嵩,唐朝画家。戴震,安徽省休宁人,思想家,学者。戴进,著名画家,钱塘(今杭州)人。戴笠,浙江省江山人,黄埔军校肄业,军统特务头子。戴名世,安庆桐城人(也是卒子最为佩服的古人之一),清代史学家曾任翰林院编修。他刊行有《南山集》,其中有许多明朝正史以外的史事,触怒了清王朝,以“大逆”罪被杀,为清朝四大文字狱之一。戴安澜,号海鸥,安徽省人,抗日名将,曾任国民党旅长、师长。图七:戴氏宗堂石板路
12.jpg
     安庆市宿松县戴氏为一世祖护公和二世祖寿公、三世祖安公后裔,现位于江西省婺源县(原属安徽)镇头镇游山村对冲的婺源始祖戴护公、戴寿公之墓,位于乐平涌山的戴安公之墓,每年都有数以千计的三公后裔前来祭拜。据不完全统计,戴护公的后裔遍布海内外,现如今有四百万之多。图八:戴氏宗堂封火墙
13.jpg
     据了解,戴氏护公简介,护公生于唐朝宣宗大中十二年(公元858年),天祐元年(公元904年)八月初一日,荐朝廷补押衙克先锋突将,公智勇推心,忠列著勋。殁于后梁末帝乾化四年,岁甲戌(公元914年)九月,享年五十七岁。护公后裔约四百余万散落在全国大江南北,以安徽、江西、福建等地为主。图九:戴氏宗堂万字纹眺窗
14.jpg
     戴氏二世戴寿公,讳迈,字伯龄。生于唐朝僖宗中和四年甲辰岁(公元884)年三月初六日。袭父职。吴高祖顺义六年(公元926年,即后唐明宗天成元年,丙戌岁)四月,补散将差,充婺源左建威指挥第五都第二将,十月累功拜武翼郎、中书舍人,殁于后唐明宗天成四年,岁已丑(公元929年),享岁四十六岁。图十:戴氏宗堂宗亲照片
15.jpg
    戴氏三世戴安公,行宁叔,字希道,又字适之,生于唐朝昭宗天复元年,岁辛酉(公元901)年正月初六日,仕南唐,右军衙前总管,充饶州左豹捷指挥第一部虞侯,擢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国子祭酒兼监察御史,上柱国,赐第宅于饶州乐平黄拍源仙人峰下。卒于后汉隐帝乾祐二年已酉岁(公元949年),享岁四十九岁。图十一:戴氏宗堂戴氏宗亲照片
16.jpg
    现位于安庆市宿松县二郎乡与北浴乡之间的戴氏宗堂,建筑风格为清朝中晚期,大方青砖,高高马头墙,因年久失修,现左侧厢房已经倒塌,仅存堂轩一侧。戴氏先祖从婺源县迁至安庆的宿松大别山南麓,已经数百年历史。戴氏后人为安庆建设做出贡献。图十二:戴氏宗堂地处大别山南麓
DSC_9390.jpg
(本篇完)
2017-03-08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7-3-9 10:34:23 | 显示全部楼层
莲塘吴氏家庙
——安庆祠堂
第1199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安庆市岳西县的吴氏家庙,位于莲塘村,俗称“大王山”地区,目前是全安庆地区除枞阳外唯一的家庙,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这里。图一:吴氏家庙位于大王山
14-1.jpg
    家庙,古代有官爵者方能建之,上古曰宗庙,唐始创私庙,宋改为家庙。该建筑有数百年历史。吴氏家庙整栋建筑占地270平方米,为抬梁穿斗式木架构,外墙用青灰色砖砌成。家庙门楼气势宏伟,吴氏家庙为研究宗族传承和祠堂建造艺术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图二:吴氏家庙面对群山
15-1.jpg
    岳西吴氏家庙,位于莲塘村,坐西向东,占地270平米。由上安吴氏大广公及大训公二房裔孙合力于民国二八年(1939年)间筹划历时四年于民国三二年(1943年)峻工。三开三进布局,凹廊式大门,楣头是方正行体书“吴氏家庙”四字匾额。图三:吴氏家庙彩绘
16-1.jpg
    两进中厅,五架梁前后挑檐,后进神堂,前拔廊后出墙,内设神龛,供奉吴氏祖先神位。祠堂小巧玲珑,结构独特,天井院墙檐口以白粉底绘水墨画,有“文王访贤”、“渔樵耕读”、“八仙过海”等典故,具有很好的观赏价值。“文王访贤”当为武王访贤,据《史记·吴太伯世家》载“周武王克殷,求太伯、仲雍之后,得周章。图四:吴氏家庙整修碑
17-1.jpg
    周章已君吴,因而封之。”大抵云始姓吴氏之来历,以及历代吴氏贤君让国之至德。同时,司马迁认为,在所有诸侯国中句吴乃最早的西周姬姓同姓国,在所有世家中居第一。充分确定了吴氏的世家地位。图五:吴氏家庙马头墙
18-1.jpg
    “渔樵耕读”,代表了民间的基本生活方式。太伯、仲雍二公让国奔荆蛮后,大力发展农耕及文化,开创了江南文明。此画寄托了苗裔对农耕及书香安居乐业的美好向往。民间很多古典家具亦常以此为图案寓意生意红红火火。图六:吴氏家庙木雕
19-1.jpg
    “八仙过海”,八仙者,《淮南子》中有八公,五代道士作画为蜀中八仙,杜甫《饮中八仙歌》中指李白、贺知章等八位文士。至明代吴元泰《东游记》最终人物定型。此处寓意吴氏支叶蕃昌,各类人才辈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子子孙孙俱能敦让务正,自力发家。
图七:吴氏家庙侧图
20-1.jpg
    家庙缘起,文冠派吴氏二世祖大广公、大训公及大育公三支原本计划合建,结果选址意见未能统一,故大、二房合建小黄岭头,居高向东,集大别山之灵气,画栋雕梁,新安派格致,在当时起了一定家族象征意义。图八:吴氏家庙位于大王山
21-1.jpg
    大育公支系在山水秀丽的桃园寨之麓河湾别建一座兄弟家庙,与小黄岭家庙合称南北双庙,子孙香火旺盛。后因复杂原因,河湾处家庙失修坍塌,后被拆除。故直接称作“家庙”的祠堂在岳西仅馀此一处,成为重要研究文物。图九:吴氏家庙大厅
22-1.jpg
    这座家庙三进不带厢屋尤其罕见,以水墨画代替砖雕的方式,简约雅致,颇显朴素之风。家庙维护完好,奉祀历代祖先,收藏宗族家史,并被文物局古建志收录,成为族人学习吴文化的宝贵文物史料及财富。是吴氏举行大行祭祀活动的主要场所。图十:吴氏家庙神堂
23-1.jpg
(本篇完)
2017-03-21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7-3-14 15:58:45 | 显示全部楼层
官庄余氏五世堂支祠
——安庆祠堂
第1209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潜山县官庄镇,有一幢建于清朝乾隆年间的祠堂,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这里。图一:惠民亭与余氏宗祠
11-1.jpg
     余氏五世堂支祠由余氏迁潜十六世祖文章,是原明朝驻云南宣慰司副使余彦鉴公的十世孙,余文章于清朝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建起了这座祠堂,五世堂支祠。因谪祖鉴公(六世)祠近在咫尺,并侧面相对,五世堂家庙未冠“宗祠”、“支祠”头衔,所以在门头“余氏宗祠”。原大门前建有六尺高花墙遮之(解放后花墙拆除)。图二:余氏宗祠全貌
12-1.jpg
    这座祠堂建成九十三年后,光绪十一年才由五世堂七房首事牵头,整修宗庙,筑起神坛,供上了含文章在内的祖宗牌位。至此,才算完备了支祠的应有功能。祠堂格局为“四水归堂”式徽派建筑风格。正堂两侧分设东西厢房,占地五百平方米。图三:余氏祠堂东厢房
13-1.jpg
    祠堂规模不大,但庄重典雅,气势恢宏。正厅中央高悬“恩旨”“五世同堂”、“七叶衍祥”圣匾。下设神坛为先祖之灵位。文章家训“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世间最难得者兄弟”。以竖匾对联式分挂在正厅主柱上。前后厅照坊上展示多块古匾:“傲雪松筠”、“洛社风高”、“望重彤庭”、“五福三多”、“媲美郑张"等,皆为褒扬文章母暨文章夫妇,忠、孝、节、义仁受之美德义举,以及五世堂的义门之风。图四:余氏祠堂西厢房
14-1.jpg
    题匾人上至太子太保,兵部佐侍郎,下至州县太守、县令。天性孝友,法善齐家,事亲至孝,教子有方,谊敦睦族,七叶而五世同居,百人共炊而庭无间言。乐善好施,克己助人,节支以捐桥路,省食以润饥馑。善行德广,里闾称颂,官府褒扬。地方官员或录事迹于邑志,或题匾以表彰。清朝乾隆帝分别于五十五年和五十七年御赐“五世同堂”、“七叶衍祥”圣匾。人瑞声起,享誉四方。余文章为表示对皇恩的感激、尊崇,也为了教育子孙永振义门家风,决定建家庙,供奉圣匾,弘扬圣恩。图五:余氏祠堂局部
15-1.jpg
    官庄位于潜山的东北边陲,千年古镇官庄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钟奇灵秀的山水是文人墨客游山玩水、赋诗作画理想出处;富饶肥沃的土地是安居乐业的理想场所。官庄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的大镇,不仅拥有巍峨的山川、秀美的河流、精美的古代建筑艺术,还有众多的名胜古迹和感人的故事。可谓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图六:余氏祠堂
BigBull_20130921 247.jpg
   官庄古镇北望合肥、南接长江、东临巢湖、西望汉阳,通省府达长江,是水陆交通的联接枢纽,为桐城、岳西、潜山、舒城四县交界。本地属吴头楚尾,境内古道始辟于春秋战国时期。吴伐楚,挥兵南下,因路险且多荆棘,影响行军,曾命令百姓送石条筑路。图七:余氏祠堂全貌
BigBull_20130921 260.jpg
(本篇完)
2017-03-30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7-3-21 17:35:15 | 显示全部楼层
千里古镇里的汪氏宗祠
——安庆祠堂
第1221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岳西县千年古镇,有一座地处公盖山的汪氏宗祠,有着什么神秘色彩?今天卒子介绍这里。图一:汪氏宗祠大门
06-1.jpg
    汪氏历来为来榜镇大族,始祖为隋唐时期徽州统领六州的吴王、唐朝高祖敕封的越国公——汪世华(又名汪华)。汪华第七子汪爽的直系后裔有四支迁徙来榜河。图二:汪氏宗祠
07-1.jpg
    元朝末年,徽州府婺源县鳙溪汪祖三随父迁居桐城,复迁潜山铁锁塘,其孙是明初洪武年间任南京户部户徭的汪德铭。汪德铭生子思诚、思义、思让、思常。老四汪思常,于明朝初年迁居来榜马园寨。图三:汪氏宗祠大门
08-1.jpg
    汪思常生有五个儿子,镇、铃、镕、镜、铸,后代在此生息繁衍。战乱年间,汪思常后裔为防盗自卫修筑了马园寨。马园寨位于来榜与五河镇交界的高山。图四:从背山远望汪氏宗祠
09-1.jpg
    马元寨顶平旷千亩,寨墙蜿蜓六里,东、西、北有石头寨门,气势雄伟,万夫难开。山寨景有二亩水塘、雄狮山、鹰窝崖、戏子坪、练兵场、红石崖、镜子石、长毛坟,红军屋,春日山花遍野,冬天松涛怒吼。图五:汪氏宗祠正厅
10-1.jpg
    汪德铭次子汪思义,乐善好施,明朝正统七年,安庆六县大旱,饿殍遍野,思义捐谷五千担,朝廷旌表为“义民”,于县城南门赐建“旌义坊”。图六:汪氏宗祠木雕
11-1.jpg
    汪思义生育十子,裔孙遍布安庆六县,称“一本堂”。次子汪金铎由潜山城迁霍山县南乡上青保(今岳西青天乡)定居,后裔繁衍于来榜河、斑竹畈一带。图七:汪氏宗祠木雕与壁画
12-1.jpg
    来榜公界山麓田家冲有汪氏宗祠“培元堂”,也就是今天卒子介绍的宗祠,主修者汪良炎。“培元堂”汪氏原居休宁县西门,人称“西门汪”。始迁祖汪惟厚是江南盐商,因爱来榜河风景如画,遂定居于此。汪惟厚裔孙在此生息繁衍,现有数千之众。图八:汪氏宗祠木雕
13-1.jpg
    汪氏宗祠培元堂结构宏伟,装饰绚丽,落成之日贺客众多,乾隆三十一年举人、司空山才子王大枢为培元堂特撰楹联一副:风雨难忘,家声还依龙溪集;春秋匪懈,世叶何惭左氏书。图九:汪氏宗祠正厅
14-1.jpg
    来榜街前“钟形山”,与汪氏儿媳有关。传说汪员外的儿媳姓王,极有智慧,其子喜欢养鹰。钟形山原名“碗形凸”,属王家。汪王氏向娘家索一“放鹰之山”,弟弟答应给他碗形凸,并立下字据。图十:汪氏宗祠厅堂
15-1.jpg
    汪家在碗形凸葬了先祖老坟,后代子孙兴旺。为避免旁边油榨坊撞碎了“碗形山”,遂更山名为“钟形山”。图十一:汪氏宗祠祖先牌位
16-1.jpg
    汪氏培元堂善于商海创业,先祖汪惟厚既因经商而来。绩溪县是徽州第一伟人四十四世越国公汪华故里,是天下汪氏水源木本之所在。在绩邑,汪氏当属名门望族,以汪华长子建、三子达、七子爽、八字俊的后裔孙居多,分布于徽岭南北近百余个大小村庄。岭南的龙溪坦头(今煤炭山)、登源汪村一带、孔灵、县城学前、西园、胡家的西坑头等,以及岭北的六都坦头、四都尚田、八都余村等都是汪姓后裔的主要聚居地,并都建有自己的宗庙,或高大恢弘,或小巧玲珑,都是村庄中一道最美丽的历史文化风景线。图十二:汪氏宗祠
17-1.jpg
(本篇完)
2017-04-11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7-3-29 16:01:51 | 显示全部楼层
会里朱氏宗祠
——安庆祠堂系列
第1231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原安庆市枞阳县会宫镇一带的会宫朱姓有一座宗祠,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这里。图一:会里朱氏渊源
02-1.jpg
    会里朱氏在原安庆市枞阳县会宫镇,朱氏其先人到此地逾数百年,后来这一带朱氏统称会里朱。图二:会里朱氏地处环境
04.jpg
    在安庆地区,朱氏是一支大姓。有这样一个故事,朱氏二十世孙来冬 ( 文炳 ) 一脉,出自二十一世孙世生 ( 龙生 ) 。上世纪初,文炳随长兄文宽离开世居桐城小河街外出谋生,曾在上海吴淞船上务工,娶方桂英为妻,育两子一女,后不幸因病于1936年病逝。自昔日祖辈文炳少小离家,至如今父辈龙生子孙满堂,百余年来从未忘却祖先,“籍贯桐城”一以贯之承传,在会里修谱建祠时曾虔诚供奉而来。图三:会里朱氏建筑
05.jpg
    上述故事在朱氏家族应该算是平常不能再平常的故事。自古会宫属枞阳,枞阳属安庆。会里朱氏宗祠在原宗祠的基础上扩建改建而成。图四:朱氏宗祠
10-1.jpg
    据了解,会里朱氏属紫阳一脉,一直是枞阳县的名门望族。宋朝末期至元朝初期,会里朱氏一世祖、古徽州饱学之士万四公目睹宋朝末年社会剧烈动荡之现状,不愿为官携家眷毅然来到桐城南乡罗塘洲避官,故又号“罗塘居士”。图五:朱氏宗祠匾额
11.jpg
   会里朱氏二世祖祖一公祖二公祖三公又从罗塘迁椒岭;三世祖朝二公朝四公朝六公朝九公再迁会里即现在的会宫,三迁而定。也就是说,今天的会里一带朱氏,其实是朱氏第三代定居而成。图六:会里朱氏
12-1.jpg
   朱氏定居会里后,四世祖生十五子成十五房,会里朱氏一下子就成了大家族。七百年来,会里朱氏以会宫为中心,繁衍生息,如今子孙已达二十七世;主要居住地扩展到附近十数省市;朱光潜大师是会里朱氏在现代的典型代表人物!图七:会里朱氏渊源
14-1.jpg
   会宫的朱姓中有两支。一支是朱成一的孙辈中嫡传,其标志是后代的辈分以:“良、者、来、士、永、正、仁、为”反复循环。会宫的另一支朱姓是朱成一的孙辈中一女儿嫁到程姓家,后来其子女跟母姓朱。这一支的标志是名字中没有辈分。所以前不久,与安徽省电台大胡老师交流时,谈到枞阳县会宫镇又流传朱公公与朱婆婆的民间传说,看来不假。图八:会里朱氏宗祠标牌
15.jpg
    另据了解,枞阳会宫朱姓是紫阳堂,是朱熹后人。朱熹五世孙朱椿(详见安徽《藕塘朱氏宗谱》),七世孙成一偕三个弟弟(隆一、庆一、隆三)迁往安徽桐城枞川竹子湖。成一公后裔居住枞阳县,此公传至第五代分为九支。(据《考亭紫阳朱氏总谱》)图九:会里朱氏忠恕堂
16-1.jpg
   在清代桐城派方苞和戴氏的文字狱中差一点招灭族之灾,后来朝廷顾是朱熹嫡传后代下旨特赦,这些事在《桐城县志》中明确详细记载。会宫的朱姓后代在清朝非常庞大,但在太平天国时遭到安庆英王陈玉成的血腥镇压。图十:会里朱氏名人碑
18-1.jpg
   会宫的另一支朱姓是朱成一的孙辈中一女儿嫁到程姓家,后来其子女跟母姓朱。这一支的标志是名字中没有辈分。会宫朱氏忠恕堂字辈(自始祖万四公十四世起,万四公为婺源茶院公十五世,其五世为朱熹六代祖惟甫二弟惟则):芳绍先儒、道延来世、永正仁文、为家之式,诗书泽远、礼乐源长、祖功宗德、孙子其昌。图十一:会里朱氏水源木本
20-1.jpg
    吴汝纶《会里朱氏族谱序》(节选):会里之朱,迁自新安。其先世有曰瑰者,仕南唐李氏,官至茶院,尝以兵三千戌婺源,因家焉。子孙最为蕃衍,徽国文公其后也。徽国五世祖曰维甫,维甫兄维则。维则十一传,当宋元之际始迁桐城,仍世三迁而居会里。会里朱氏既与徽国同祖茶院,茶院后裔分散东南数行省,而徽州之后,新安、建阳皆立博士。明嘉靖中,诸博士会合四行省廿一县之朱联为一谱,是时会里朱氏尚未能别为谱。逮万历世,会里谱始具。是后朱氏长者,时时修葺。盖自始居会里,传五六百年,族姓源流,具在图牒矣。独茶院已上叙次派别,颇多疏失,今为考证,著在左方。…… 一笔写不了二个朱字,有更多消息,《卒子走遍安庆》将连续出版。图十二:与老朱一起参观朱氏宗祠
22-1.jpg
(本篇完)
2017-04-21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7-4-7 09:36:24 | 显示全部楼层
黄岗陈家岭陈氏祠堂及民国建筑群
——安庆宗祠与古村落系列
第1240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太湖县汤泉乡的黄岗村,九十年代前是黄岗乡,这里有一个叫陈家岭的地方,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这里。图一:远望陈家岭
02-1.jpg
    原以为汤泉乡的龙潭寨古村落和蔡家畈古村落是太湖的二个国家级古村落,后来在卒子的发现下,才知道原来现在的汤泉乡合并前的几个乡镇,均有大小不同的清末民国初期的古村落,有些根本没有列为古村落的序列。今天卒子介绍的黄岗乡的陈家岭,在就今太湖县汤泉乡境内。图二:航拍陈家岭陈氏祠堂
03.jpg
     据《太湖县志》记载:民国初年,太湖县设十区七十五保十四镇,陈家岭属于北前区陈家岭保。又记载:民国三十三年八月,陈家岭保又细分,陈家岭地名一直沿用至今。据陈家岭近八十岁陈老爷回忆说:“陈家岭一带,在清末出过大官,至于何官不详,民国期间陈家岭有多人在上海一带做事,回乡之后建起多幢宅院。”图三:陈家岭民国期间的建筑
04-1.jpg
     今天当卒子走过这片土地时,以当地盛产的黄土制坯的清末和民国初期的建筑时,感叹为何这样的古村落落选安庆古村落名录。陈家岭土地平旷、山川秀美、物产丰饶、文人辈出、人文底蕴深厚。陈家岭之所以叫岭,其实是山间的一处凹地,最凹处积水成潭,沿坡建有多幢古建筑,多数是民国期间建筑的,有少量清朝末期建筑的古建筑,村头还有一座小土地庙,村民外出经商、务工时的祈祷。图四:陈家岭地处大别山腹地
06-1.jpg
    抗日战争时期,据汪礼俊撰写文史稿介绍,声名远扬的“太湖县黄牸乡抗日游击队”也曾经在这里活动,这是抗战时期太湖县唯一一支由中共直接领导的抗日游击武装。游击队队长李甸民(又名李甸明,今汤泉乡黄下村人),是民国时期太湖县名人李西溟(又名李熙民)的第六个弟弟,称“七弟”,当地人习惯称“李老七”。图五:陈家岭建筑、古墓葬、祠堂
08-1.jpg
    “七七卢沟桥”事变后,国民党和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进入全面抗战时期。1938年5月,太湖县国民政府成立“安徽省太湖县民众抗日总动员委员会”(简称“县动委会”)。熊本旭(县长)、李楣(又名李菀民,李甸民之五兄)、赵纶士(六邑联中校长)、李西溟(又名李熙民,六邑联中教师,李甸民之长兄)、韦格六(县参议长)等为县动委会主要领导成员。图六:陈家岭民国期间的建筑非常精美
10-1.jpg
    1938年7月1日,日军清水师团从安庆经太湖县小池一条、从怀宁县石牌经太湖县新仓、从望江经徐桥分三路进攻太湖,1938年7月,太湖县城沦陷,县动委会机关先后搬迁到山区牛凸岭、薛义河等地。据李朴民在1982年11月18日写的回忆录《岳西革命斗争大事记》记载:“1940年3月,国民党第四十八军所属第九游击总队司令云应霖拥护共产党抗日主张,反对国民党破坏统一战线行为。国民党为防范云投奔共产党,将第九总队改编为四十八军补充团,调防于抗日大后方的岳潜边境。云识破国民党意图,决定起义。将由共产党为骨干的第七连和突击队,进驻岳西撞钟河、菖蒲地区以策应起义。”图七:陈家岭的建筑
16-1.jpg
    据了解,1960年7月22日李楣(李菀民)、霍振、方琦德、石鹏之口述,阮来安记录的《太湖县黄岗游击队的成立及活动情况》一文记载:“共产党员陈久亭、李甸民(因排行第七,俗称“七弟”,当地人称“李老七”)等人就是云的部下,也参加了云团起义”。图八:陈家岭陈氏祠堂局部
18-1.jpg
    后来,因“国民党四十八军三个团的兵力围剿,云团起义失败。云团起义失败后,团长云应霖受伤被捕,连长陈久亭牺牲,突围出来的同志大部分赴皖中地区,李甸民突围后找到中共党组织回到了家乡,继续组织武装革命。”图九:陈家岭古建筑
20-1.jpg
    1983年7月16日,原安庆市工会主席李菀民(原名李楣,李甸民之五兄)在《关于一九四一年太湖黄牸乡游击队的筹建和活动情况》中是这样回忆的:“我有一个七弟李甸民,因自幼不能读书,无文化,粗鲁无知。一九三九年我在潜山县政府工作时,他因害怕国民党征兵,也来到潜山。到潜山后,我将他派到陈久亭自卫队分队里(陈久亭原是太湖三区自卫队副队长、三区中共党的组织部门负责人)。因为他是我的弟弟,陈久亭就将他编为列兵,并发展为中共党员。这年七月,我因病回家。这年冬天,陈久亭的分队整个参加了岳西云团(国民党正规军编制团,团长云应霖,系中共同情分子。团中有部分中共党员和‘民先’队员,基本上是中共党的领导。云现在广州市政协工作)。大概是一九四零春初,云在岳西菖蒲起义,被国民党三个团包围打垮,陈久亭牺牲,李甸民逃回家中……”图十:陈家岭古建筑
21.jpg
    据1960年10月7日李甸民口述、占协良访问记录《李甸民口述材料·第四游击队情况》记载:“游击队共有五十多人,其中有二十多人是八士畈一带的。游击队下设三个班,第一班长李时文,主要负责军事;第二班长汪毛海,主要负责交通;第三班长汪胡武主要负责侦察敌情。每班均有十七八人左右。游击队活动中心主要在黄下八士畈、黄岗陈家岭、佛图的乔木寨、银河寨等地。”图十一:陈家岭古建筑
22-1.jpg
    黄岗的陈家岭,是一处几乎被世人遗忘的古村落,当卒子走进这里时,仿佛时光已经停止。从目前现状看,陈家岭陈了几幢规模较大的民国建筑之外,其它清朝建筑基本全部倒塌。走在屋前屋后,还有很多清朝中晚期的古墓葬。当地陈老爷介绍,这里有一座明朝的古墓,具体姓氏不详。图十二:陈家岭古建筑
24-1.jpg
     来到坡岭,卒子看到陈氏祠堂,目前已经几乎全部倒塌,只剩下主体的两侧封火墙,一面墙体使用木棍支撑,未来不久就全部倒塌,这是卒子在走遍安庆过程中看到不止一处的即将消失的古村落和古建筑。航拍作品,请大家浏览之后将本文转发,感谢你的阅读。图十三:陈家岭古建筑群
26-1.jpg
(本篇完)
2017-04-30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7-5-19 15:37:17 | 显示全部楼层
抗日工作团驻地旧址,峥嵘岁月安庆男儿投身革命——卒子走遍安庆
抗日工作团驻地旧址,峥嵘岁月安庆男儿投身革命
——安庆近代历史革命系列
第1273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岳西县中关乡的抗日工作团驻地旧址,是安庆一处陈列和展示安庆地区革命史迹的览馆,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这里。图一:远看抗日工作团驻地旧址
    岳西县中关乡抗日工作团驻地旧址前身为刘氏支祠集成堂,刘氏支祠于民国三年(1914年)兴建,民国七年(1918年)竣工。该祠堂建成初期只开展刘氏族务活动。图二:近看抗日工作团驻地旧址

请大家通过微信公众号《卒子走遍安庆》、安庆E网今日安庆版块、今日头条搜索本文及图片。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7-6-12 17:12:11 | 显示全部楼层
刘邦后裔迁徙皖南山区,建起刘氏享堂,两块硕大的匾额系出珍品——卒子走遍安庆
莲云刘氏享堂
——安庆古祠堂系列
第1283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岳西县莲云乡西部山坡处,有一幢建于清朝晚期的古建筑,刘氏享堂,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这里。图一:卒子航拍整个刘氏享堂
    岳西县莲云乡是一个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的典型山区乡。这里的自然风光优雅,景色迷人,气候宜人。莲云四面环山,一条山脉自西北黄沙岭向东南经桃园寨、飞旗寨倾斜下降。莲云大河将全乡一分为二,大河两侧均为相对平整的冲击畈,灌溉方便,土壤肥沃。图二:刘氏享堂大门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7-6-26 12:14: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月山杨八房宗堂——卒子走遍安庆
月山杨八房宗堂
——安庆宗祠系列
第1293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怀宁县月山镇某村的一座小山冲里,有一座名为杨八堂的地方,杨氏源一公后裔迁徙到这里已经有五百年以上的历史,老屋已经不存,只有后修建的一座杨氏宗堂,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这里。图一:怀宁县月山镇
    话说元末明初时期,有杨氏世居江西,明朝实行人口迁徙政策以后,江西杨氏有三兄弟杨太大、杨太寿、杨太和,随后他们兄弟三人在鄱阳分手,老大杨太大一支迁至安徽潜山县,也是卒子以前向大家介绍的万涧杨氏;老二杨太寿一支迁至安徽怀宁县,是为今天卒子介绍的杨氏宗堂八房的先祖;杨太和一支留在江西原地。图二:隋朝皇帝杨坚像
    那么迁到安庆怀宁县月山一带的杨氏怎么会有八房祠堂?八房并非指杨氏有八个儿子分地八方,据了解,八房是指“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房又称八份裔系。中共中央曾掀起“八荣八耻”就源于杨氏的八房说。图三:杨氏宗堂及倒塌的杨八房老屋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合作|人才招聘|手机APP|Archi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