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E网

搜索
楼主: 过河卒子

[老城旧巷] 安庆古宅系列(断垣破瓦今犹在)

  [复制链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9-4-13 14:43:14 | 显示全部楼层
千竹畈程家老屋
——安庆古宅系列、程云鹏故居
第1723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部分,得到越来越多朋友的关注,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的千竹畈程家老屋。您的支持请给予评论!

   千竹畈程家老屋位于安庆市岳西县店前镇原杏花村(今河西村)千竹坪境内。岳西县店前镇杏花村(现为河西村)是元代状元黄信一的故乡,人人皆知。经过了解,这个状元并非真状元,而仅为安庆地区虚名状元之一。

   但值得一提的是,店前这块水土在数百年期间,仅清朝同治年间,杏花村千竹坪人就有程云鹏考取进士,他在家乡建造了进士及第,他历任永宁、上饶、湖口、峡江、兴国五县知县,后授朝议大夫,成为继黄信一后的又一名士。
   进士程云鹏为官二十三年,清正廉明,深受人民爱戴和上司赏识,在江西兴国为官时,兴国人民感其恩德,以万名百姓签名的“万民伞”相赠。在湖口任知县时,两江总督彭玉麟微服私访,对云鹏的清廉大为赞赏,书“寿”字匾额一幅相赠,以示褒奖。
   据传,程云鹏四岁能朗诵诗书,十岁能吟诗作文,少即神气秀爽,卓尔不群。他虽不善言辞,但行动举止稳重胜于大人。有一年,春节家乡戏灯,灯会需要一班孩童扮演故事中的人物演戏,大家都选到程云鹏。他推辞道:“我是读书之人,将来是做大事的人,岂能做儿戏之事。”当时大家都感到十分惊奇,小小的年纪,就有这样高的志向,将来肯定会大有出息。
   清朝同治十年(1871年),程云鹏上京会试,中第一百八十三名贡生,殿试第三甲,赐同进士及第,并以知县录用,指分江西永宁知县。永宁县十分贫瘠,匪盗横行,民不聊生。
   程云鹏到任后,极力推行保甲法,无论是城市乡村,都按户刊刷门牌。不时地派人巡查,以绝匪患。他说:“一个地方得不到安宁,不是百姓的问题,而是管理不善所至。”除极力安抚百姓,公平处事外,程云鹏任中三年还办了兴修水利、大振文风、修编县志三件大事。自此百姓和谐相处,安居乐业。
   清朝光绪四年(1878年),程云鹏任江西上饶知县。当年五月,江西广信地区暴雨成灾。信江水势陡涨,上饶四乡都被江水淹没。程云鹏连日踏戡,边上报灾情并开仓赈灾,又发动捐银施粥,雇舟救济。在上饶县,程云鹏行善政,亲民意,树文风,除积弊。离任之日,百姓攀辕泣送,如失严父慈母。
   上饶任满,程云鹏到省城述职,按例应补江西广丰县。广丰县土地肥沃,民风淳朴,为富饶之地。省中丞门下托话给程云鹏:“贿吾千金,可得广丰县缺”。程云鹏最恨此举,立即回话:“我读圣贤之书,贵在不徇私,靠贿赂而得补好缺,这是不义之举,又何以为廉吏呢?”后广丰肥缺补他人,而程云鹏补赣州府兴国贫困县缺,未到任又改调任九江府湖口县知县。
   光绪十一年(1885年)夏,程云鹏复任兴国知县。兴国与广东、福建相连,地方大姓都是强豪恶霸,居民常常因语言不和挺戈矛聚,党徒相互争斗,历任县官被曾被闹得狼狈不堪。程云鹏认为:“小民格斗,其原因是每一件事官家不迅速处理,双方没得到公平所致”。
   程云鹏一改以仁德孝义治县作法,在兴国严格管理,严申禁令,如有触犯者则严惩不贷。在兴国施政三年,各处纷争顿息,和睦相处,到处呈现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虽然如此,程云鹏叹曰:“宦海风波太深,不可久恋,趁目前比较得意的时候,辞官回家是我最大的幸运,如不早走,再遇到棘手的事,想走也走不成了”。于是决意收拾行囊退休回乡。
   动身之日,当地百姓泣送不绝,并以留有万人签名的“万民伞”相赠。许多人都感慨地说,我们过上河清海晏的好生活,全赖程公之力,我们以后那还能遇上如此好官呢?”
   程云鹏不仅为官清明,且义气为先,最重族谊,在江西任上时,宗族戚友来往求助的人,络绎不绝,程云鹏总是慷慨解囊,勉力资助。在江西上饶时,同乡蒋荫庭向程云鹏借五佰两纹银,随即蒋荫庭死去,程云鹏烧掉借约像无此事一样。
   清朝咸丰年间,程云鹏在家乡设馆课徒时,家乡闹灾荒,骑龙庵有一僧人偷庵中米出卖,有人对程云鹏说:“此米属偷窃得来,可以杀价”。程云鹏宁可家人挨饿,也不愿买他的米。他在兴国县任上幕友王文舫曾经说,“都说程公性格古怪,难以共事,我今天才知道他如此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传言不信”。
   清朝光绪十五年(1889年)仲春,程云鹏告老还乡,荣归故里,他在家乡杏花村千竹坪建起“馀庆堂”,悬八府巡按彭玉璘所赠手书“寿”字中堂于堂上。东临店前河观浩荡碧波养性,北倚千竹坪赏青葱翠竹怡情。
   程云鹏虽年近耄耋,但仍手不释卷,讨论经儒,修编族谱。闲暇之时,便与同学故人把酒言欢,或吟诗结社,扶持善类,奖励后生,深受乡亲友邻敬仰。
   程云鹏故居,也就是今天卒子介绍的程家老屋,位于千竹坪一片平畈之间,坐落于店前镇河西村千竹组,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
   据传是程云鹏回乡后亲自参与设计建造,现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背倚山冈,面对大河。程家老屋占地面积约一千二百平方米,建筑面积近五百五平方米。
   建筑风格一如程氏其人,毫无富丽堂皇之态,唯有古朴大气之风。只是历经百年风雨,曾留下了许多题匾等文物如今荡然无存,不知踪影。
   所幸,程云鹏的书房、卧室保存完好,一如从前。走进程家老屋,参观游览程云鹏昔日的朴素故居,聆听程氏后人讲述的历史故事,你一定会为这位清代官员的清廉节操、坚毅品格、完美德行赞叹不已。
(本篇完)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9-4-24 08:51:29 | 显示全部楼层
柴岭老屋与枫树老屋
柴岭老屋
——安庆古宅系列
第1732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部分,卒子在叙述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地方,希望得到观众的理解和反馈,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的柴岭老屋。

     柴岭老屋位于安庆市岳西县中关乡原河店村,现中关乡斗水村柴岭组,故称为柴岭老屋。卒子于2008年到访此屋。
     柴岭老屋是安庆市大别山区一间非常普通的古宅,古宅至少有一百多年历史,大门偏开,大门前一片幽静的竹园。
     柴岭老屋的门框石采用了青石打造,门框上帘有竹、梅、兰、菊四花和福、禄、寿三字阳刻。
     柴岭老屋中厅老屋已经早年坍塌,现不存,仅留门头与三进。
    柴岭老屋现仅存三进相对完整,是祭祀先祖的神堂。
    柴岭老屋是三槐王氏的老屋,老屋现早已无人居住,祭祀先祖的牌位褪了厚厚的灰尘。
    柴岭老屋虽然已经破损严重,但仍然能够看出这幢百年前建筑的构件。长长的石条,宽大的门框石。
(本篇完)

枫树老屋
——安庆古宅系列
第1733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部分,卒子在叙述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地方,希望得到观众的理解和反馈,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的枫树老屋。

     枫树老屋位于岳西县响肠镇千佛塔村,因这里叫枫树民居组,故称枫树老屋。卒子曾于2012年到访此屋。
    枫树老屋屋前有一个护坡,当地人说原来是个半圆形的水潭,后来改成了水田。
    枫树老屋面朝西南,屋前空旷。现有老人居住,中厅已不存,仅留后屋。
    枫树老屋的两侧还有未坍塌的厢房,厢房窄小,有木窗一个。
    枫树老屋中厅正堂堂屋已经倒塌,现不存。
      枫树老屋先祖牌位纪念的是刘氏。此屋为岳西刘家老屋,距今已百年以上。
    枫树老屋虽然已经破损严重,但仍然能够看出这幢百年前建筑的精美构件。百年前的杉木窗框,粗壮的木料。

(本篇完)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9-4-30 10:13:18 | 显示全部楼层
长镇张屋(白果树老屋)——屋主人口述历史
——安庆古宅与近代革命系列
第1744篇
图、文:过河卒子(本文由卒子独立编纂,摘抄均追究责任)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部分,卒子在叙述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地方,希望得到观众的理解和反馈,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的长镇张屋(白果树)老屋,屋主人口述历史。

     长镇张屋(白果树老屋)位于安庆市某地,大别山腹地,据屋主人八十多岁的老人口述,此屋建于清朝雍正十三年(1735年),距今已有二百八十多年历史了。
     在安庆地区,以白果树作为老屋名字的,卒子已经找到过六户。白果树,又称银杏,为银杏科、银杏属落叶乔木。
     元朝末期群雄纷争,大明王朝刚刚建立初期,安庆地区人口稀少,明朝初由江西向安庆地区移民二十多万人口,这些人口奠定了如今安庆人口基数,这些从江西迁徙来的移民,渐渐形成了村落,他们守望故乡,种下白果树。
     这些白果树生根发芽、落地生根,经过岁月的变迁,成为安庆本地的古树名木,而这些建于明清两朝的古建筑,也渐渐以白果树为名,久而久之,白果树老屋取代了原先建屋主人的姓氏,成为当地一幢极为有特色的古建筑。
     长镇张屋,又称白果树老屋,建于大别山余脉的一个山冲横岗上,这里与太湖县仅隔一条山岭,成为太湖县与潜山县的分水岭,据当地百姓称,这个古村落至今四百多年的历史。
    山里的空气很新鲜,卒子在一个夏天雨季的黄昏到访长镇白果树老屋,走在长长的斜坡上,斜坡使用了老屋原门前旗杆夹作为楼梯坡。
    卒子仔细观察,这些楼梯坡竟然是百年前屋主人门前的旗杆夹,据猜测这些旗杆夹可能是过去白果树老屋门前的武将生前所立,不知何时这些旗杆夹被搬到斜坡上,作为了楼梯坡使用至今。
    静静地走在那黄泥小路上,山野的空气清明扑面而来,泥土味中夹杂着小野花的阵阵清香,点缀着烂漫维妙的感觉。这是卒子到访值得编入安庆市历史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建筑,无论是该建筑的建筑水准、砖雕、木雕的水平,还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后勤团停驻地,都是可圈可点的人文历史,可是至今却依然静静守候在这方宁静的土地上,希望有关部门能够积极参与保护的工作当中。
    清静的村庄,海拔约四百五十米左右,隐藏在幽静的大山里,辛勤的百姓,过着仍然朴实的生活,八十多岁的老人已经上书潜山市有关机构多次,建筑进行整体保护,时至今日,如石沉大海一般,回味无穷。
    浩浩大别山、绵绵青山处,潋潋碧波间、幽幽鸟鸣涧,巍巍白果树、淳淳邻里融。白果树老屋,面积约有七、八百平方,两侧山墙,明三进暗五进老宅,其中二进正厅有高大的门楼。门楼约有十米高,青石制地的石门框上,一共有七层青砖石雕花草及人物雕像。
    仔细观赏,才发现安庆地区的砖雕为全国首屈一指。最下一层为万字纹,中间夹杂四花砖雕。最下面第二层为双兰花,中间是竹、梅、兰、菊四花砖雕。
    倒数第三层左右两侧是两个文武官俑,以及阳刻四个大字砖雕,可惜文革时被毁,现无法识别。据卒子仔细观察和识别,猜测这四个字可能是“襄阳礼门”,第一个“门”字较容易识别,第二个“礼”字也容易识别,第三个“阳”字繁体字,带有猜测,第四字不详。
    正数第一层,是砖雕屋衔。第二层与第三层都是砖雕花卉和民间故事。白果树老屋门楼为安庆地区为数不多的古建筑精品,尤其是这个门楼,有着二百多年的历史。
    整座白果树老屋正门一座,侧门两扇,两侧有数个厢房进出圆拱券门,门面非常有特色,门坪完全干净平整。白果树老屋左右为厢房,两边是书斋,四周为天井。整个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大院生活空间。卒子到访的时候,已经是近黄昏、又下着小雨,整个古屋显得有点沧桑,而院子里住着的老人向卒子讲述着老屋历史。
    白果树老屋正堂两侧的壁上仍然写着文革时期的语录,语录前还画着升起的一轮红太阳。白果树老屋解放后被村中杂姓百姓居住,无人管理。现在东西厢房毁损严重,屋主人希望生前有朝一日,政府能够积极修缮此屋。
    白果树老屋坐东北向西南,正门前有宽阔的门坪和一片竹林,楼正面为直角,后墙有封火墙。走进楼内,整个中轴线主体建筑为平房,三进上堂“祖功宗德”先祖神主牌,并作为祭祀的祠堂,堂左右两侧设有厢房,楼内平房四周为天井,把主体环抱在中间,形成屋中有屋、屋外有屋的格局。白果树老屋格局显得有些拥挤,但是布局又十分合理,原有几十个房间,可见这应该在当时算是一个较多人口的家族。

     据屋主人八十多岁的老人说,这楼的主人原来也是出生贫苦,在刘河街修房子偶然间得到一棺材的金元宝,发了大雕,做了两厢大屋,一个在白果树,也就是今天卒子介绍的老屋,另一个在刘河中学,据说刘河中学的老屋已经拆除。口述历史未必真实,但从此屋规模看,原屋主人肯定是一位带兵打仗的将领,从朝廷领取了不少犒赏。
    据屋主人八十岁老人口述,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时,其中有一个后勤团就驻扎在这一带,其团部就住在老屋内。当时,潜山县县长张国平令刘大队长、赵县长、刘秀山、储金彪等人当面表示,如果政府能够花钱整修,我愿意将此屋奉献给国家,作为红色旅游圣地,这样的文物一定要保护。
    白果树老屋设计精巧,规模雄伟,功能完备,文化内涵丰富的百年古建筑来说,但在安庆这样的古建筑,却没有被列为文物保护对象,确实值得反思。卒子一直认为,张屋原屋主人是否是清朝某个时期将领?打仗抢钱回家建房?真正的历史还有待进一步挖掘。
    白果树老屋是一幢保存完好的清朝中晚时期极具历史内涵的老屋,希望安庆市有关部门能够积极将此屋列为文物保护对象。
[size=0.83em]100.jpg (313.01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color=rgb(153, 153, 153) !important]1 分钟前 上传



(本篇完)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9-5-16 15:21:11 | 显示全部楼层
马岭宋氏上新屋
——安庆古宅系列
第1757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实物资料,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地方,希望得到网友的理解和反馈,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马岭宋氏上新屋。

    横中乡位于安庆市潜山市(县级市)水吼镇的西南面,东与高峰村交界,南临与太湖县,西与风光村接壤。
    横中村现归水吼镇管理。
    据《水吼区志》记载,横中名由横河、中河二地名之首字而成。
    原潜山县横中乡有座道光年间的古建筑,今天卒子就是介绍这里。
    马岭宋氏上新屋位于潜山市水吼镇横冲村上新居民组。
    马岭宋氏上新屋是一座始建于清朝道光年间的古建筑。
    马岭宋氏上新屋距今已有近一百八十年历史,总面积二千零七十平方米。
    马岭宋氏上新屋以三座大厅为轴心,东西两边共有住房五十多间,
    门厅、正厅和后厅三个大厅共占面积一百七十多平方米,后厅36.6平方米。
    马岭宋氏上新屋又称“保合堂”。是因为正厅上悬挂当年的一块木制匾额“保合堂”,是由清朝太湖县知县题写的。
    马岭宋氏上新屋又称“保合堂”建于清朝道光年间,三进六厢,面阔二十余米,进深三十米。
    建筑面积 2070 平方米。两边厢房五十多间,巷道纵横,天井错落,三进堂轩,逐层递高,后厅 36.6 平方米。
    后厅内设墙龛、供奉祖宗牌位、右侧悬挂堂主夫妇画像。
    中厅悬挂当时太湖知县题写的“保合堂”匾额。
    马岭宋氏上新屋整座建筑负山面河,明堂开阔、青龙翼张。
    马岭宋氏上新屋选址精心,外观白墙、灰瓦、封火檐风格简约而不失精致端庄。
    宋氏始祖自迁至皖潜山邑横中乡立业以来,已经数百年历史。近二百年来,宋氏族人在横中乡人丁兴旺,建起多幢古宅,其中马岭宋氏上新屋面积最大。
    从马岭宋氏上新屋的旧木板上可以清晰看到该屋建于清朝道光十六年。
    宋氏购买马岭屋地,以后更加兴旺。时至清朝道光十四年先后增建房屋,在屋后种有香樟树,此树已经一百八十年历史。
    马岭宋氏上新屋建造多年,耗白银数千两,现在依然保持着当然的豪华。

(本篇完)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9-5-28 14:37:32 | 显示全部楼层
王家大夫第——含村里老人口述历史
——安庆古宅系列
第1767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实物资料,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地方,希望得到网友的理解和反馈,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王家大夫第。

    “大夫第”,一般是指历朝文职官员的私宅。下图为近观大夫第。
    “大夫第”就是士大夫的门第,不是平民百姓的草庐。安庆各县市区都有。下图为门前的一对旗鼓中的一只。
     如同“进士第”、“翰林第”一样,都是一种身份的标榜、一个家庭的显赫。大门上石额刻“大夫弟”。两侧为镬耳封火山墙,灰塑博古瓦脊。屋脊高五米,门前后立抱鼓石。下图为门前的一对上马石。
    去年,卒子到访怀宁县马庙乡参观的几个传统古村落,发现了此处“大夫第”古建筑,此古建筑仍未列为文物保护对象,实在可惜。
     安庆市怀宁县马庙乡的王家“大夫第”是当地传统民居的代表,保护得比较好。安庆各县均有不同建筑形态的“大夫第”但基本都是一片残垣,只是门楼残墙横额上的“大夫第”三字仍清晰可见。
    马庙地处怀宁县北部,与桐城、怀宁、潜山三市(县)交界处,东与金拱镇毗邻,南连高河镇,西接公岭镇、潜山县源潭镇,北隔大沙河与桐城市青草镇相望。
    上图为大夫第一进门厅的结构,全砖木结构,外檐成棚,可由村人休息乘凉坐靠。下图为“大夫第”匾额。
    马庙镇地处丘陵地带,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农业以种植水稻、油菜、棉花等作物为主,就是这样的小乡村,竟然还有“大夫第”,本是稀罕物,没有得到文物保护,实在可惜。
    王家“大夫第”是府第式民居,是清朝的“大夫第”,一般是指从五品“奉直大夫”以上的官员的宅第。但是,那时候的“大夫”,是包括“荫封”和“例捐”得来的“名誉官职”在内的,很多不是正职官员。
    在封建专制时代“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体制下,一个人当上了官,父母兄弟以致叔伯、祖父母都可以受封。有的人虽当了官,但品级较低,也可以通过“例捐”或“受封”得到较高的“荣誉品级”(即没有实际权力的“散阶”),很多“大夫”就是这样得来的。
    马庙王家“大夫第”,是一座很有文化品位的传统民居,“大夫第”的主人姓王,获有功名,曾任本省的一个文官。
    王氏的这位清朝官员,按其实际职位,并没有达到“大夫”的级别。科举时代,讲究“读书做官”,专制社会的统治者也希望以此来稳定社会。
    当时的社会里,社会上极力宣扬“耕读传家”、“读书做官”、“光宗耀祖”,另一方面对于“科考成功”者和“入仕当官”者采取“封妻荫子”、“加官进爵”等等手段以笼络人心。
    专制社会,“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和“一人获罪株连九族”是相辅相成的统治手段。而这前一点,对一些官员的“荫封”,基本上是玩虚的,封你什么“大夫”之类的,并没有任何待遇和职权。
    相反,一个人“犯罪”,一家人遭殃。这种做法,对于专制统治相当“有效”,因此,历朝历代一直效仿。下图为门楼上的额砖雕刻“耕读传家”。
    今天,当看到大门口有“大夫第”匾额,即这家人(或家族)是当官入仕的“不一般人”。当然,如前所说,这个“大夫”并非和其实职相符。
    晚清,有些官员为提高“名誉等级”,还可以通过“例捐”,即花一点钱(不多),捐一个比自己职位高的虚衔,很多的“大夫”之类的“官衔”,除了“荫封”以外,就是由“例捐”得到的。
    王家“大夫第”古建筑,建于清朝同治年间,前后排列整齐,由一进头门、二进中堂、三进祖堂组成。其实这幢三进的老宅,是明三过暗五进的老宅。
    整个建筑布局、风格、形制保存完整。建筑面积约五百平方米。以中厅为轴,两翼布局,两侧有厢房很多间,后因年久失修,现在已经倒塌大部分。
    王家“大夫第”头门面宽三间约八米、进深两间约十米,马头墙外延伸的“八”字型,即当官八字开门,显然这是当朝做官的府邸。
    门前有梯形上马石。还有一对石鼓,巨大的石鼓当年是树旗使用的。在神堂里供奉着王氏十三世祖鲍老太君像。
    听村里上了岁数的老人讲述,这位王氏十三世祖鲍老太君原是慈禧身边的宫女,晚清朝廷衰败回到家乡后,就埋葬在老屋边的自家田间,守着这幢老屋。下图为鲍老太君墓,没有碑刻。

    村里现在知晓此事的并不多了。大夫第是安庆地区为数不多的近代古建筑之一,建议有关部门进行详细的登记和保护。
[size=0.83em]80.jpg (674.16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color=rgb(153, 153, 153) !important]1 分钟前 上传



(本篇完)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9-6-10 15:32:51 | 显示全部楼层
华冲周家老屋与三百年古樟树
——安庆古宅与古树系列
第1778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实物资料,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地方,希望得到网友的理解和反馈,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华冲周家老屋与三百年古樟树。

    华冲周家老屋与三百年古樟树位于太湖县晋熙镇天台村。华冲村是刘羊乡的一个村,现在这个华冲村又并入天台村,天台村原来是一个乡,在大山深处,现在天台乡并成了天台村,华冲村并入天台村,他们都并入了刘羊乡,又并入了晋熙镇。
     远远望去,这棵古树真的很高大,卒子坐骑在树下,如同一棵小芝麻。   
    华冲这棵老樟树,估计岁数在三百年左右,应是二级古树,林业局未上牌保护。

    华冲这棵老樟树,旁边还有一棵柏树,估计岁数与这棵古樟树相当,应是二级古树,林业局未上牌保护。

    太湖县历史上曾名晋熙县,县治一直在该镇,因县名而得名。“晋熙”喻光明兴旺之义。
    晋熙,这块土地,最早起源于春秋战国时,为楚国属地。西汉为皖县与湖陵邑地,后汉省湖陵入皖县。南北朝时,属南豫州晋熙郡;隋开皇初属晋熙县,开皇十八年(598年)改名太湖县,唐朝武德八年(625年)复名太湖至今。
    到华冲,是端午节当天,顺着水泥路一直向山里骑行,走到水泥路的尽头,有一棵老樟树,当地百姓说,打他们小的时候,这棵樟树就像现在这样大了,几十年来从未有过变化。
    华冲这棵古樟树,直径约在一米左右。褐色的树皮老枯得断了枝丫。一群鸭子从古树边的小溪游过。

    华冲村,是太湖县进入广袤的深山的第一道关口,在过去的数百年间,这里曾是大别山一条古道,沿途都是古木,这棵古樟在古道的华冲村附近。

     这棵樟树高二十余米,胸径达到二米多,树龄已经有三百多年,是太湖县的名木古树。虽然已是三百多岁高龄,巨樟却枝繁叶茂,这是一棵移民种植的古树。因为它正在村中,是数百年来百姓来往纳凉的好去处。
     在华冲,两边都是高山,一条叫毛家河的溪流顺冲而下,在一片田畈间,周家老屋是这片区域为数不多的古宅之一。
     从这幢古宅的外形看,很难一下子准确判断是哪个年代,粗糙的毛石基础,被磨得光滑的踏门石。已经风化的青砖,卒子初判这是一幢晚清至民国时期的古建筑。
     古宅没有马头墙,也没有高大的山墙。这是一幢较为普通的近代古建筑。青石制作的门框石,打磨得也比较粗糙。
     清朝建起的周家老屋是一幢古民居,地处华冲一片田畈间。周家老屋,沉淀着岁月痕迹,承载着文化印记。刘羊乡有着悠久的农耕文明史。
     周家老屋的大门上,有一对铁门环。从这对铁门环判断,也基本为晚清至民国时期的特征。
     周家老屋始建于什么时间,一时难以判断。从现保留在门楼前的石础造型样式看,具有近现代特征。
    周家老宅门前的青石板上,刻着这个图案,猜测是给小孩子下的什么棋使用的棋盘。
     周家老屋总建筑面积约二三百平方米,该院坐北朝南,前后二进空间,由大门、后堂组成,总进深约二十米。
     整个建筑,都建在很毛糙的石条上,屋内有一天井,解决了排水、采光、通风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结合南方地形、气候,空间的处理。老屋古朴大气,简单而又质朴,现早已无人居住。
    周家老屋仅两进,一进门楼兼门厅,二进后厅,两边也设有多间的厢房,现在已经完全坍塌,不存。周家老屋也没有人居住了。显得格外的清冷、没落。
(本篇完)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9-6-19 09:12:25 | 显示全部楼层
韦家岭老屋
——安庆古宅系列
第1789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实物资料,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地方,希望得到网友的理解和反馈,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韦家岭老屋。

    韦家岭老屋位于安庆市岳西县响肠镇靖水寨村韦岭组,原属潜邑后北乡韦家岭。
    韦岭,过去古称韦家岭,位于请水寨的山间,总面积近八个平方公里。
    请水寨一边是西冲,另一边是韦岭,这里基本都是山地,请水寨,主峰海拔956米,上有高达丈余高的石头寨墙千余米,不仅视野开阔,风光秀美,更是著名的旅游圣地。
    韦岭老屋就位于山顶间的一片山冲间。古人顺溪而上,找到海拔约五、六百米的山腰山冲间。
    一条山溪在韦岭老屋前流过。老屋的石料就地取材,使用了当地山间的麻石作为屋基和石材料。包括石门框、石梯、石门档等等。
    溪水的那边是一片竹园,韦岭老屋建在竹园对面的靠山的凹地间。老屋一进门楼极为简单,小小的马头墙一看就知道是清朝某个时期建筑。
   韦家岭老屋,依山坡而建,一共三进,中厅已毁。仅剩一进门楼和三进。三进既是老屋,也是神堂。
    走进三进,屋后设先祖神位,韦姓迁入此地已有数百年时间,随着一代又一代的韦姓人耕耘,渐渐留下了韦家岭这个地名。
    从韦家老屋三进向一进门楼看去,对面的竹园离老屋约有五十来米。
    老屋现在早已无人居住,剩下周边农户耕地的家具放在老屋内。
    韦家老屋两侧有多间厢房,毗邻而居,房间小而潮湿,小小的木栅窗,让蜘蛛结成厚厚的蜘蛛网。
    老屋内挂着周边农户的各类生活用具和耕地农具,韦家老屋成为一幢记载百年历史的安庆韦姓居民老屋。

(本篇完)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9-6-28 08:24:15 | 显示全部楼层
龙湾赵氏家族建筑群
——安庆古建筑系列
第1800篇
图、文:过河卒子
(热忱欢迎安庆各类组织、单位、机构、个人对本栏目进行商业赞助)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实物资料,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地方,希望得到网友的理解和反馈,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龙湾赵氏家族建筑群。

      五年前,卒子曾到访此处。遗憾的是,近年卒子再次到访此建筑群时,该建筑群已经部分倒塌,现如今仅能通过照片再去回忆这些建于数百年前的建筑群了。
    据清朝乾隆十二年(1747年)《赵氏宗谱》记载,太湖赵氏从宋末元初(大致一千二百七十年前后)由江西瓦屑坝迁到太湖已有七百余年。
    这份清乾隆时期的《赵氏宗谱》记载可能有误,据了解,安庆大面积移民是元末明初时期,据今六百多年。这与历史基本吻合,但时代却相差一个元朝。
     可以肯定的是,赵氏由江西瓦屑坝移民至太湖,始祖赵章甫安葬在太湖县牛镇镇龙湾村凤凰山。
     据了解,迁太湖县凤凰山的始祖赵章甫之父赵彦高生于南宋嘉定九年(1216年)。
     南宋德祐年间,赵章甫夫妇,带着赵水渊、赵水源、赵水泗、赵水海四个儿子,从江西省一个小港历经千辛万苦,从江西瓦屑坝顺鄱阳湖入长江,再顺着皖河、再逆长河而上,到太湖牛镇的龙湾凤凰岭歇脚,
     沿凤凰山东侧的龙湾河上游的西冲河,来到了白乐山南侧的西冲,定居下来。
     六百余年前,牛镇的龙湾一带,以及西冲一带,完全是不毛之地,古树苍苍、深山老林,赵氏先祖在河滩里捡起巨石,一层又一层的垒起来。
     西冲河两面是连绵群山,其下游地势稍稍平缓,西冲与龙湾河出口落差达百米之距,可是就是这百米的落差,人越向上流走,越是感觉山高林密。
     据西冲组老人介绍,当年与赵氏始祖结伴迁徙的还有太湖聂氏族人,同时由龙湾河来西冲寻找落脚点,聂氏族人选择了一个河边平缓地带一块小小的地盘安定下来了,渐渐形成了家族。
     据传说赵氏始祖不甘心这么小的地盘,一心继续向上游寻找,万万没想到越往上河床越陡,平缓的地带更小,眼看就要到白乐山脚了,只好在西冲落脚。
    太湖赵氏,后来向望天乡、龙湾乡、赵河乡、城西乡有序搬迁,发展到现在太湖赵氏人口在万人以上,其中赵水渊支下(渊股)人口最多,赵水源支下(源股)清朝以来读书人最多,其中赵文楷为代表的四代翰林,当代佛教领袖赵朴初就是赵水源的后裔,更是赵氏始祖赵章甫的传人。
    按照长房继承的规矩,渊股属长房,西冲地皮狭窄,赵氏到了第五代,有一个分家搬迁的过程,是怎么分家,是如何寻找新的发展空间,尚未考证。
    赵氏渊股继承了西冲祖居。每年赵氏做清明的时候,太湖赵氏渊源四海四大房头都要集体来到龙湾凤凰山祭拜始祖章甫公。
    另据了解,赵河赵家是从龙湾西冲搬过来的,赵河的赵家有两大房头的人,有渊股和源股的人,这两股人都是首先从西冲赵氏的祖居地和由西冲到望天的源股祖居地搬迁来的,
    源股人落脚在离西冲隔壁的聂家冲,渊股的人落脚在候六的洪门庄,也有少量的渊股人由西冲搬迁到了唐家畈,赵家河。
    候六村的所有赵姓和赵河村、黄下村唐畈的部分赵姓都是由洪门庄分支出去的。西冲的老堂厅赵河的赵姓都有股份。
    龙湾赵氏家族建筑群,准确的名称应该是西冲赵氏家族建筑群。从建筑形式看,应该是明朝开始建筑,这一时期的建筑,大都继承于宋朝的简易建筑形式,这一时期,建筑多采用了木构架艺术、技术,民间建筑逐渐定型;装修陈设上也留下许多砖石、木材等不同材质的作品,砖已普遍用于民居砌墙。
    明朝,安庆地区的建筑群的布置更为成熟。清朝,民间家族建筑群,布置与装修设计水平已达成熟。在结合地形或空间进行处理、变化造型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水平。
    清朝时期,家族建筑技艺仍有所创新,主要表现在石雕、木雕、砖雕等方面的进步。这一时期,安庆地区的民居建筑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自由式建筑较多。
    龙湾赵氏家族建筑群是明朝开始建筑,经过数百年时间完善,至清朝早中期间基本建成。整个建筑布局为以堂厅为中轴,两翼分开,基础完全是河滩里的巨形鹅卵石,经过数百年的沉淀,形成了自己的文化氛围,形成了自己的文史特点。
    西冲赵氏家族建筑群,是研究安庆文史不可缺少的环节,西冲村现在已经并入龙湾村,现为西冲组,这里却被是一个好地方。
(本篇完)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9-7-9 15: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龙潭黄家老屋(珍藏清朝中期寿匾两方)
——安庆古宅系列
第1810篇
图、文:过河卒子
(热忱欢迎安庆各类组织、单位、机构、个人对本栏目进行商业赞助)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实物资料,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地方,希望得到网友的理解和反馈,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龙潭黄家老屋。本文所题珍藏清朝中期寿匾两方已送至潜山市博物馆,原因也就是担心一但写出来,不法份子又有想法。

     黄家老屋位于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市(县级市)龙潭乡龙潭村下街组,原先这里是一条临河而建的古街。
     黄家老屋建在龙潭河右侧河谷台地上,背山面水,坐西朝东,面阔二十四米余,通进深三十八米,建筑面积约近一千平方米。
     黄家老屋屋前原为一条石板路,是旧时的通商要道,所以屋子前幢外檐采用重檐结构,方便了行人遮荫挡雨,形成了热闹的街景。老街街头立有一块石碑,所刻内容大概是为老街而立。
    黄家老屋建筑平面以“曲尺”形布局,为明三进、暗五进的明清建筑模式,双落翼式砖木结构。
    走进黄家老屋大门正面墙上雕有“福”字,据说是临摹乾隆皇帝的手迹。房屋并不是大门与二进的厅门垂直,而是往左拐,形成了另一个硬山顶照壁,檐下施墨绘;
    黄家老屋一进设有官厅,过去这里来往官员与屋主交流前,先到官厅整理衣物、备好礼物,再从二进门楼入屋。官厅横梁由几根立柱构成,采用了圆木雕刻方式,比较独特。这种老屋建筑模式在安庆地区并不多见。

    二进门楣与门框均为大青石,形成独特的门楼建筑,门楼上端刻“箕求丕振”四字。两旁黄有二位宋朝持物官员黑墨画像。上面则由五位宋朝官员走马图。
    黄家老屋建筑厅堂比次间宽大,用四根圆柱及两根山柱组成。檐柱直接立在石质柱础,柱础为圆唇八面开光覆盆墩,饰花草鸟兽纹。厅内梁架使用圆形断面,柁梁上横安隔架科一斗二升交麻叶式斗拱,用来分担屋架负荷。
    黄家老屋屋内卒子见到非常非常珍贵的匾额二方。一方为下图,“松餐芝润”四个大字。
    该匾额是由清朝官员屋主人弟兄李振庸送给黄家老屋的主人,当年这位李振庸的官职是赐进士出身中宪大夫礼科掌印给中。进士出身是科举时代按照中式等第赐予的一种资历称号。宋朝进士分五甲,第五甲为同进士出身。明清两朝分三甲,第三甲为赐同进士出身。
     清朝道光六年(1826年)由“掌印给事中”,为六科之负责官员。清初沿明制,设吏、户、礼、兵、刑、工科,合称六科,礼科的掌印给事中李振庸送由黄家老屋屋主人黄裕宏三兄及德配彭夫人五十双寿的贺匾。此匾为木质结构,阳刻小楷,大字使用木雕粘贴法,“松”字一角遗失。
    据黄氏老辈讲,该屋约建于清朝嘉庆中期,其建筑风格属于山区徽派的小式瓦作。在后厅与中厅间设天井,天井左右两侧砌蓑衣顶式槛墙,两边建二层花板阁楼。

    另有一块木制“稀龄洽庆”匾额。长约一米六余,宽约四十公分。木制,双勾阳刻。

    由清朝中晚期朝廷翰林院庶吉士加一级曹芸湘送来的匾额。翰林院庶吉士实际上相当于现代的博士研究生。在所有的进士中,只有一甲三人可直接进入翰林院,二甲和三甲中挑选精英考试才可成为庶吉士,他们的职责是给皇帝讲解经史书籍,并帮皇帝起草诏书,是皇帝的秘书。庶吉士,亦称庶常,名称源自《 书经·立政》篇中“庶常吉士”之意。庶吉士是明朝的储备干部,明朝不少宰相正是庶吉士出身。
    细看这块匾额也是一块寿匾,是清朝嘉庆十一年(1806年)夏季时,经过卒子近四年的发现,这位叫曹芸湘的官员,在江西地方史志有记载,这位曹芸湘的清朝中期官员曾任江西省九江府知府。从这块木制匾额也可看到安庆府潜山县在历史上与江西省九江府的来往密切。

    黄家老屋最有历史价值的当然还是这座有着二百多年的门楼。黄家当年在这个头楼所用银两堪称巨资。下图为屋檐下的黑墨圆“寿”画图。  
    黄氏沿着龙潭河上游河段建起这幢老屋,龙潭河发源于大别山腹地,盘绕在崇山峻岭之中,蜿蜒二十余里,由西北向东南奔腾而下,沿途接纳鸳鸯河、逆水河、放马淌、祝家河、万涧河等十多条河流,两岸青峰入云,悬崖壁立。
    龙潭河顺流而下,山开峰退,豁然开朗,龙潭河灌溉着河两岸良田肥沃,哺育安庆的祖先。每逢夏雨季节,湍急的河水呼啸其间,浊浪翻滚,携雷带电,吞云吐雾,苍苍茫茫,蔚为壮观。
    龙潭河从上游两条山溪汇合的地方叫双河口,这里蔚丽深秀,古意盎然,风景如画。黄家老屋依河而建,依山傍水,坐西朝东。从黄家老屋设官厅判断,这是过去接待府县来往官员的地方,可见主人身份地位也不般般。
    黄家老屋门前这条锃亮锃亮的石板路,古旧而安静,原是龙潭老街的通商巷道,人来人往,所以沿街的房子一律采取重檐结构,卷草纹撑拱,菱角墙,披水檐一直伸出山墙之外,为往来行人遮风挡雨。
    从现存建筑材料和建筑工艺判断,黄家老屋是一幢典型的清朝中期建筑。站在大门外看到里面的萧墙斑斑驳驳,进大门左拐是轿厅,站在轿厅中央,中轴线上的两井三厅一览无余。中厅立六根圆柱,五架梁加通雀替承重,两边木板墙保存完好。
     黄家老屋设有的须弥座式门枕石,一马三箭直棂窗,都颇具特色。四件匾额是清朝道光到同治时期的旧物,也有很高的文物价值。
     黄家老屋是龙潭古建筑群的代表性建筑主体,二零一七年七月潜山县人民政府将黄家老屋公布为第六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家老屋白墙青砖黑瓦,小桥流水人家,这座单座古建筑均处于较好的自然保存状态,点缀着龙潭的锦绣山色,如诗如画。
(本篇完)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9-7-19 09:16:50 | 显示全部楼层
港河柳家老屋
——安庆古宅系列
——附安庆地区“香火”由来
第1822篇
图、文:过河卒子

(热忱欢迎安庆各类组织、单位、机构、个人对本栏目进行商业赞助)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实物资料,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地方,希望得到网友的理解和反馈,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港河柳家老屋。下图为卒子站在公路边拍摄的港河柳家老屋图片,远处为港河柳家老屋。

    港河柳家老屋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菖蒲镇河港村,卒子于2014年5月24日到访此地。当卒子走近柳家老屋,这幢建筑于清朝中、晚期的老屋子与别的姓氏老屋仍略有区别,柳家老屋不设门楼,一进前加建脚屋。
    柳家老屋为二进五开间格局建造,无门楼。一进敞开式,设天井一间。房屋由河滩卵石为基础夯建而造,大量使用了土坯砖。柳氏以“安远家声振,河东世泽长”作为“香火”两边的对联。
    这里所说的香火不是供佛敬神时燃点的香和灯火,而是悬挂在安庆各地农村堂屋正中墙上的“天地国亲师”的牌位。
    柳家老屋建筑面积约有三、四百平方米。柳家老屋建在河滩边的一处坡地间。正门向东南方向,正门向前约四、五十米就是港河河滩。
  安庆地区各县市各乡镇不论是哪朝老屋,还是新做的楼房都设计了堂屋,在潜山市(县级市)、望江县等地也叫堂轩,每个堂屋都有“香火”,只是姓氏不同,“香火”两边的对联也不同。
     王氏“香火”两边的对联是“三槐门第,十榜人家”;蒋氏“三径家声远,九侯世泽长”;汪氏“平阳世泽传千古,越国家声振万年”;魏氏“鹤山授业崇朱理,虎观谈书论书经”;每个姓氏的“香火”都有自己的对联。也称姓氏中堂对联。
  “香火”对联主题是传达礼义忠孝,不忘祖先,爱族爱家的儒家思想,既表达家族来源于何地,又表达家族光荣历史,还表达家族教育主张。自家的“香火”自家不能写,哪怕你的书法水平再高,也要请别人给你写,这就是俗语“拿笔画人家香火”的来历。
  新居落成了,家族的人就张罗着送“香火”,过去是用两张红纸,请会写字的人,一张红纸正中上书“天地国亲师位”六个大字,两边分别写“九天东厨司命,本音堂上祖先”。一张红纸裁成三块,两块写姓氏对联,另一块写“紫微高照”,贴在香火头上。
    “香火”搭在椅子上,用大红把竹竿染红,绑在椅子的两边,两人抬着椅子,家族的人敲锣打鼓,燃放鞭炮送到新落成的堂屋,然后在东家喝“进屋酒”。
  过年时,接祖宗前,“香火”两边的对联要买红纸重新书写更换,以示对祖宗的尊敬。下图为安庆地区广大农村使用的石磨子。
  “香火”下面摆放着香火桌,香火桌上摆放着祖宗的牌位,腊月二十四接祖宗的仪式就是在堂屋的“香火”前进行的。
    柳姓最早繁衍之地在今河南北部和山东西部一带。公元前,鲁国被楚国所灭,柳姓有入居楚地者,至秦灭六国后,又有入居山西境者,后渐在河东(今山西境内黄河以东地区)形成名门望族。此后相当长时期内,河东一直是柳姓的发展繁衍中心,柳姓的许多名人也大都出自河东。
    唐朝以前,柳姓已入居四川、广西、福建等地;唐朝以后,柳姓称盛于南方,且分布极广。唐朝时期的一代书法家柳公权是卒子敬仰的圣人之一。
     宋元明清时期,柳姓名人多出江苏、安徽、浙江、福建等南方之地,柳姓多盛于南方。明朝柳姓作为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山东、河北、河南等地;清朝居闽、粤之地的柳姓有入台、徙新加坡等地者。
(本篇完)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9-7-30 10:22:29 | 显示全部楼层
田乐占庄老屋
——安庆古宅系列
第1832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实物资料,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地方,希望得到网友的理解和反馈,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田乐占庄老屋。


    占庄老屋位于安庆市潜山市(县级市)余井镇田乐村,卒子曾二次介绍此地。


    占庄老屋由清朝奉直大夫余行笃、大学士余法锟、侯选县丞余云溪等人于清朝乾隆至嘉庆年间兴建而成。


    占庄老屋建筑总面积二千八百余平方米,进深四十余米。由堂屋、两翼厢房构成,规模庞大。


    占庄老屋位于安庆市潜山市(县级市)余井镇田乐村,由清朝奉直大夫余行笃、大学士余法锟、侯选县丞余云溪等人于清朝乾隆至嘉庆年间兴建而成,余氏家族聚族而居沿续至今。


    占庄老屋建筑以平面布局以厅堂为轴线,四横四纵呈现网状构筑组合,连贯形成一体。


    进入占庄老屋绍荆堂,抬头一看,大门正上方镶嵌有表明一定官位的四个门当。俗语所指的“门当户对”,在这里得到了印证。呈长方形的汉白玉门墩上,一侧是“鲤鱼跳龙门”,一侧是“百鸟朝凤”的浮雕,精细异常。


    占庄老屋建筑风格吸纳徽派建筑的特点,加上木雕、石雕和砖雕简约庄重。整个民居明七暗九正五进,从大门到堂厅,一进比一进高,意“步步高”。真是“王有金銮殿、民有大厅堂。”


    占庄老屋整座建筑初始于清朝乾隆时期,兴建嘉庆年间,是由清朝奉直大夫余行笃、大学士余法锟、候选县丞余云溪等人设计,募集能工匠人兴建而成。


    占庄老屋前后用了近二十年的时间,才渐渐形成现在这样大的建筑规模。绍荆堂厅堂宽敞明亮,气势轩昂,十几根腰围一米的立柱,交错林立。


    占庄老屋厅堂的香火联书:“欲光门弟,必须敬宗行善起;要好儿孙,还是读书积德来。”梁枋雀替等木构件上雕饰人物故事、花草鸟兽等图案,雕刻手法细腻,造型精巧。


    余氏家族在此衍生近二百年,已逾十余代。旧时,因村内的田庄佃户大多姓“占”,故把此地称为“占庄”,老屋也就借用了地方的名讳而称之。


    屋内匾额“绍荆堂”,占庄老屋粉墙、小瓦、马头墙、硬山顶,中轴对称、明三暗五进格局,结构紧奏,四横四枞,双向扩展,院内互相通联,属典型的庭院式建筑。


    老人们说,“更上山房”是因为进屋时需上一个梯坡,寓事业更上一层楼;“锄月轩”的命名意味深长,勉励后辈要象农民月下锄禾那样惜时如金,辛勤耕耘,正如民居的一幅对联所云:“继祖宗一脉真传,克勤克检;教儿孙两行正路,惟读惟耕。”


    占庄老屋现仅存建筑通面阔六十二米,通进深四十四米,占地面积约二千七百余平方米,共计房舍九十余间,其中九成以上为现代重建、改建房,只有中轴线上的门厅、中厅、绍荆堂三间才能真正算得上是清朝建筑。


    占庄老屋于2004年10月28日被评定为安徽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占庄老屋是余家购占家土地做房基的,故俗称占庄。绍荆堂依山面水,屋前有一两亩的水塘,谓之“有名堂”。


    村头塘边,一株几人合抱的枫树,中间已经被日月掏空,可容几个人,不知什么年代遭受过万霆雷击,里面烧成了一派炭黑。树根也多呈沟状裸露在外。现仍是枝蘩叶茂,浓荫蔽日,洋洋洒洒,生机盎然。


    占庄老屋隔断及天井处的砖砌漏窗,安置得体,起到了通风、采光、美化等功用。民居做工考究,石灰泥墙面,虽经二百多年风吹雨打,仍平白如镜;柱子全采用槠树,外面用夏布包裹,无蚁蛀之虞,连地面也全是水磨方砖。


    大门东西两端设“耳门”两处,分别以南北向通道贯穿东西,将住房院落厅堂连成一体,极宜居住走动。即使雨天,人在建筑群中穿行,也不淋雨。那昂首欲飞的马头墙那幽静深邃的小巷道,默默地向我们诉说着逝去的岁月。


    占庄老屋是安庆地区一幢非常有特色的清朝中晚期遗留下来的老宅古屋,细细品味老屋带来的的古朴风韵。


(本篇完)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9-8-11 17:16:06 | 显示全部楼层
罗铺二级枫香古树与胡氏老屋
——安庆古树名木与古宅系列
第1843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实物资料部分,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地方,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罗铺二级枫香古树与罗铺胡氏老屋。
  罗铺二级枫香古树与罗铺胡氏老屋位于安庆市岳西县冶溪镇西南面罗铺村,这里古时属于两省三县结合部,距冶溪镇十华里,距太湖县城约一百八十多华里。
  岳西县地域明清时期属于潜山县、太湖县、霍山县、舒城县。绝大部分属潜山、太湖两县。
  据《皖志综述·岳西县》中这样记载:“岳西城关天堂镇,在天堂山间,原属潜山县”。据清朝康熙《安庆府志》:“天堂山在潜山城北一百四十里。四壁高峻,中敞如堂,其平可数万步,昔周枢密屯兵于此。”。《安庆府志》载:“太湖县,县治北百里有司空山,唐诗人李白曾避处于此,写有《避地司空山言怀》、《司空山瀑布》等。”
  罗铺村原属后北乡,这一带地域广大,四面高山,人口众多。据《太湖县志》载:“太湖县属安庆府。是大别山纵深处之县邑。白沙巡检司位于司空山与横河峙之间。地名源于白沙河,行政中心在赵家铺岭”,即今天卒子介绍的岳西县冶溪镇罗铺村。
  罗铺村因历史文献详细的记载,明清时期朝廷为了对地处偏远的司空山地区的统治,是依靠“巡检司”来实施的。
关于巡检司的职能,有资料解释:“巡检:朝廷在各州、县的关隘、渡口等要冲之地设巡检司,掌缉捕盗贼、盘诘奸伪之事。”
  卒子理解为巡检司相当于现在的公安派出所。朝廷难以控制的地方,特设巡检司加强管理。巡检司是一种政府派出机构,有巡检一名,胥吏若干名。巡检是县令的属官,为从九品官;巡检的年薪为三十一两五钱, 养廉银六十两五钱。巡检司在基层社会控制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到了清朝晚期,巡检司的职能有所扩大,承担了对基层社会实行乡、里、甲控制和地方防卫的任务;并履行其它社会职能,诸如经理社仓、义仓,兴立乡校、义学等事务。甚至包括“抚恤难民,催收兵谷,收瘗暴骸,清查掳掠,弥补公项,布置边防”等事项。晚清的巡检司相当于基层的乡政府。
  太湖县白沙巡检司公署在白沙河畔的赵家铺街。昔年赵家铺街起自老虎石,下至黄家咀,长约四华里,店铺林立。今天卒子介绍的罗铺胡氏老屋就在这条长长的铺街上。
  罗铺胡氏老屋为清朝时期建筑,建筑面积约为三百平方米左右。为青砖小瓦马头墙建筑,门楼外八字开,其主体建筑均为黄土砖建筑而成,仅外墙和后墙为青砖。
  罗铺胡氏老屋门楼内为主体建筑,石门框上雕刻有三花,高高挑起的马头墙,屋檐下有一排砖雕。
  晚清咸丰时期,太平军入境,整个社会动荡不安,民变四起,大别山区山寨众多,这些山寨成了地方团练与太平军争夺的阵地,因此岳西地区战争频仍。此时白沙巡检司则完全撤除,其职能由司空山团练所取代。
  冶溪镇地处皖鄂交界,背靠“中华禅宗第一山”司空山,被称为“小江南”。在罗铺胡氏老屋边有一棵百年以上古树,这棵古树参天、乡音乡土浓郁。远望司空名山,近看百年古树,走一走秀美乡村,感受一下田园风光,如一幅水墨丹青的画卷。
  罗铺胡氏老屋边的古树为近四百年的古枫树。百年古树背后,有一个个动人的传说。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全民“大炼钢铁”运动兴起,罗铺胡氏老屋边的古枫树,是当初胡家老屋建造时种植下来的,如今要几个人才能合围,差点就要被砍掉。后来是因为胡家老屋的屋主人极力反对才免于砍伐,一棵棵百年古树,是一个家族的回忆。
  这棵树树龄均在三百九十年左右的古枫树,树干粗约四米,树高十多米,冠幅二十平方米左右,需几个人才能合围。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古树成荫的冶溪,罗铺胡氏老屋与屋边的古枫树成为这一带百姓夏季乘凉的天堂。

(本篇完)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9-8-26 17:33:43 | 显示全部楼层
岭头高楼大屋(举人府)
第1853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走遍安庆》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民间部分,在搜集与整理“卒子游记”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描述,感谢大家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岭头高楼大屋,又称举人府。
  岭头高楼大屋又称举人府,位于安庆市潜山市(县级市)余井镇岭头居委会。徐高楼大屋在平静与亲和、古朴与幽静中,度过了一年又一年。
  这里现称高楼大屋居民组,高楼大屋前有四棵古老的香樟树,它们枝繁叶茂,最大的一棵树高达十五米以上,树围约是成人腰围的八倍。此前,卒子已经介绍过。
  在四棵大树之间,对称摆着两个扁圆形石鼓,靠南面石鼓的一侧刻着“乾隆壬申恩科举人徐安国立”,距今已有二百六十个年了。与卒子清朝先祖孙绍闻石鼓一样,安庆市潜山的这只石鼓也雕刻有名字,恩科举人徐安国。
  据潜山徐氏族谱载,清朝乾隆十七年(1752年),这里出了个举人徐安国,其母丁氏在此建起“高楼大屋”,完工后在大门两侧各栽下两株樟树,共四株。
    遗存在古樟旁的两座旗杆墩,八角形,高半米余,呈鼓形。其南侧旗墩南面刻有徐安国中举之记载:“乾隆壬申恩科举人徐安国立”。
  徐高楼屋位于余井镇岭头居委会高楼组,建于清朝乾隆年间,坐北朝南,为明五暗七进建筑,五架梁采用抬梁与穿斗式结构,面阔十米余,进深四十四米,占地面积约二百多平方米。
  整个建筑大门平面为“凹”字形。中厅结构破坏严重,檐柱与内外金柱因腐蚀而被拆除,仅存六个柱础。
  大门前有两根石质八方形旗杆石保存较好,与门前四棵百年以上的老樟树,和一个月形水塘组成了一个建筑整体。
  徐举人高中恩科举人后,举全家之力做起这幢占地约二百余平方的厅房,门是双挑坐墩出檐,门两侧用封火砖墙。
  门内左右各有多间耳房。来人可从正厅左右山墙巷道出入通达内宅。内宅前有宽大的天井。正房后有后房多间。宅左右两侧有花园,该建筑按照封建礼制规定建筑设计,表现出徐举人的个性。
  现徐举人府也是潜山古村落之一。徐举人府也成为安庆一处颇负盛名的的古民居建筑,“举人府”在安庆地区也是较有规模的建筑了。
  “举人府”静静地卧伏在安庆潜山一个不知名的叫岭头的地方,门前是一个空落落的水塘。然而,当我走近它时,仍感受到了一股磅礴的气势。
  “举人府”使用的青砖是当地土壤主要为红壤的砖头,这种高品质的红土,可烧制出色泽亮丽、经久不衰的红砖,为潜山一带造出这样既牢固又美观的建筑。红色的砖墙在那个时代并不多见。
  卒子于四年前到访此地,推开那扇没有关严的木门,进入徐举人府中。但见门中有门,厅后有厅,恍若隔世。有些房间都没有住人了,墙壁剥蚀,有的堆放杂物,更多的则是空空荡荡。
  当年,这座大屋可是人丁兴旺、人流如织。它的每一扇大门、窗户,每一个空间、角落,都留下了昔日的生活印迹。
  “举人府”是二百六十多年前清朝乾隆年间开始建造的,经过数年才陆续建成。当初的建筑规模并不甚大。随着后裔不断增多,才有了现在这座大屋规模的“举人府”。
  房屋的主人徐氏考中进士,便有了以后的仕途之路。岁月流逝,世事变迁。“举人府”已经变成眼前的衰颓之相,再见到门前那对旗杆石,便是昔日显赫的象征。
(本篇完)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9-9-19 11:12:12 | 显示全部楼层
杨小楼故居遗址
第1865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走遍安庆》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民间部分,在搜集与整理“卒子游记”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描述,感谢大家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杨小楼故居遗址。
  杨小楼故居遗址位于安徽省安庆市皖河乡易河村。卒子于七年前到访此处,此处现早已不存,卒子到访此处时也仅见遗址。
  杨小楼(1878年~1938年),名三元,京剧武生演员,杨派艺术的创始人。杨月楼之子,安徽安庆怀宁人。在当时和梅兰芳、余叔岩并称为“三贤”,成为京剧界的代表人物,享有“武生宗师”的盛誉。
  杨小楼幼时入小荣椿社学艺,从师杨隆寿、姚增禄、杨万青学武生。十七岁出科,在京、津两地搭班表演。得义父谭鑫培和王楞仙、王福寿、张淇林、牛松山等的指点,拜俞菊笙为师。
  杨小楼十七岁出科,在京、津两地搭班表演。得义父谭鑫培和王楞仙、王福寿、张淇林、牛松山等的指点,拜俞菊笙为师。二十四岁搭入宝胜和班,以“小杨猴子”之名露演。又与谭鑫培同在同庆班,经谭氏奖掖,成为挑大梁的武生演员。一九三三年,同仁堂药铺乐家特烦请杨小楼演出《铁笼山》,地点在吉祥园。
  民国十年,杨小楼应邀赴上海天蟾舞台演出,由梅兰芳、杨小楼、王凤卿联袂由京抵沪,此次演出众星璀璨,杨、梅除各自演出了拿手剧目外,并在沪首次演出了《霸王别姬》,轰动大上海。
  一九三一年元月,杨小楼应上海荣记大舞台聘请,再度赴沪演出,时已五十三岁。杨小楼、新艳秋等於十四日下午到沪,余闻讯亟访小楼於大中华饭店。小楼风采如旧,惟两颊稍现风尘之色。
  杨小楼的正式拜师弟子共有三人。早年曾收过武净演员侯海林,另两位是延玉哲和傅德威,他们当时是中华戏曲专科学校的学生。他俩的拜师仪式是在北京中山公园水榭举行的,时间是一九三五年。
  杨小楼在艺术上继承家学,师法俞菊笙、杨隆寿,同时博采众长,逐渐形成独树一帜的“杨派”。杨小楼的嗓音清脆洪亮,唱念均遵“奎派”风范,咬字清楚真切,间有京音,行腔朴直无华。
  杨小楼有“武生宗帅”的盛誉,称杨派。现位于北京的笤帚胡同的杨小楼故居,是杨小楼在北京演出时的暂住地,介绍牌和不远处的“京剧发祥地”地标石处都有杨小楼故居介绍。一九三八年,杨小楼在此病逝。
  位于安庆市皖河乡易河村的杨小楼故居遗址,是杨小楼祖居地。据当地百姓说,杨小楼曾于民国时期回乡探望家乡父老。
  杨小楼幼时入小荣椿社学艺,从师杨隆寿、姚增禄、杨万青学武生。十七岁出科,在京、津两地搭班表演。得义父谭鑫培和王楞仙、王福寿、张淇林、牛松山等的指点,拜俞菊笙为师。
  杨小楼二十四岁搭入宝胜和班,以“小杨猴子”之名露演。又与谭鑫培同在同庆班,经谭氏奖掖,成为挑大梁的武生演员。
  杨小楼二十九岁时入升平署为外学民籍学生,备受慈禧太后赏识。他与谭鑫培、陈德霖、王瑶卿、黄润甫、梅兰芳、尚小云、荀慧生、高庆奎、余叔岩、郝寿臣等人合作,先后组建陶咏、桐馨、中兴、崇林、双胜、永胜等戏班,声誉鹊起。
  
  杨小楼在当时和梅兰芳、余叔岩并称为“三贤”,成为京剧界的代表人物,享有“武生宗师”的盛誉。
  
  杨小楼在艺术上继承家学,师法俞菊笙、杨隆寿,同时博采众长,逐渐形成独树一帜的“杨派”。杨小楼的嗓音清脆洪亮,唱念均遵“奎派”风范,咬字清楚真切,间有京音,行腔朴直无华。
 
  杨小楼长靠戏《长坂坡》、《挑滑车》、《铁笼山》,箭衣戏《状元印》、《八大锤》、《艳阳楼》,短打戏《连环套》、《落马湖》、《安天会》,昆曲戏《林冲夜奔》、《宁武关》、《麒麟阁》,老生戏《法门寺》、《四郎探母》、《战太平》。
 
(本篇完)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9-10-25 16:53:55 | 显示全部楼层
芦塘古民居遗址
第1880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走遍安庆》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民间部分,在搜集与整理“卒子游记”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描述,感谢大家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与安庆市芦塘古民居遗址。
   芦塘古民居遗址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杨桥镇宣店村高山之间,原有一片古民居群,是在明朝中期而建,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现已不存。仅留有清朝石门墩一座。
   四年前,与一位网友一同到天堂水库游泳,游到古民居时,与正巧原民居后人介绍,“这里,现指楼堂,古时有一座小小的水塘,长满芦草,称为芦塘。先辈们用勤劳聪慧,用种地在这里积蓄了几十亩良田。
   在山上还有二个村民组,几十户人家。他们家在这里原民居是七十年代建造,在原屋基上,还留有清朝的石门墩。
   据老人回忆,在这片山凹处,原有十几户人家,山上还有几十户人家,通过一条细细的山道,补充日常给养。
   老人的先辈在这里建造了这幢古民居,民居布局讲究,四周建有麻石条的围墙,正房、厢楼基座都是使用了麻石砌造而成。就连阶梯、基石、垫石都是麻石。老建筑在解放初期就已经毁损,七十年代在原屋基边建有民居。
    安庆有大龙山,海拔近七百米,而宣店这一面,靠大龙山一面,这里林木成荫,气候凉爽,非常适合居家、避暑。山上有一个村叫楼堂村民组,原先叫芦塘,是一个以地为名的古村落。
    这片古民居坐落在山凹间,房子呈阶梯式分布,为山区典型的夯土建筑,赭红色的墙体历经岁月洗礼,显得粗犷而斑驳,夕阳下愈发显得沧桑。
    现在房前屋前,被九十年代蓄水而建的天堂水库占据。站在天堂水库边,一到草长莺飞时节,桃花、梨花竞相开放,红得艳丽,白得素雅,交相辉映,古村落被映衬得绚丽多姿。
    这里的古民居背靠大龙山,面对空谷。古民居构件粗旷、这里原先住过殷实富足人家,可以想象出当年鸡鸣犬吠、聚族而居的热闹景象。
    芦塘地势较为平坦,只有一条不大的山路与外界沟通,环境清幽。原先芦塘有三个古村落呈三角空间布局,各自相距约三、五里路。如今,古村落都已人去楼空,一片沉寂。
    古民居隐藏在山坳中,周边古木参天,绿树环抱,环境十分清幽。村落视野极其开阔,站上高处,青山、河流、水库尽收眼底。
    因为地理位置险要,出可攻、退可守,解放前这里曾是土匪窝,因历史原因,如今早已成为回忆。
    随着城市化浪潮不断推进,古民居里的村民绝大多数都已迁居到山下成为居民,只有偶然间还有部分留守老人回来看看原住房。
    传统农耕文化已渐行渐远。一年又一年,山上的花儿开了又谢了,那位身体硬朗的老爷子回到山间劳动了,落日余晖中,古村落凝聚成岁月长河里一抹美丽的缩影,冲淡了人们的乡愁。
(本篇完)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合作|人才招聘|手机APP|Archiver|